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阅读答案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3-21 11:44:3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第一篇:《2015长春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语 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从甲骨文所记录的商周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记》《说文》,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九百卷、近五万首的《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中国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其文献数量或质量都无愧为上乘。

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标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于是,隔代的人可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都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切韵》系韵书作为标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所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统一的文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也使我们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汉字在它的青春时期,不但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民族服务,还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先是直接学汉字,读四书五经,公元720年成书的《古事记》就是用文言文写的,750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的表音文字——假名,用汉字和假名拼音来书写日语。二战期间,曾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因为汉字已经用“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废除不成,后来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规定了1945个汉字作为“当用汉字”。朝鲜从公元372年起使用汉字,1444年也创制了汉字笔画式的谚文字母,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韩国1987年规定,小学只学谚文,中学学1600个汉字。越南在汉代中叶之后纳入中国版图一千年,一直以汉字为正式文字,直到1945年才改用拼音。正是因为汉字以表意为主、不精确表音,所以才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几千年间,汉字的形体发生过甲、金、篆、隶、楷、草等字体的变化,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实践,在时代的演变中,创造了书法艺术。汉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成为类似西方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这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李如龙《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A.汉字作为汉语的书面符号,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由汉字书写而汇成的浩瀚 的典籍集聚了中华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

B.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使得不同民族能够共同创造统一文化,也使得中国这个拥有 数亿人口多个民族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C.汉字有着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在它的青春时期,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 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

D.汉字的书写形成了书法的艺术,历代书法大家留传下来的珍贵墨宝成为类似西方 的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是华夏子孙的宝贵遗产。

2.下列关于原文第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治维新前日本已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公元720年成书的《古事记》即用文言 文写就,750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表音文字——假名。

B.由于汉字已经以“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所以二战期间日本

试图废除汉字未成,后来只能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

C.“谚文”是朝鲜从公元372年起使用汉字之后,在公元1444年利用汉字的笔画 创造出的文字,即使现在,汉字在韩国依然有影响。

D.因为汉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所以才能够被日本、朝鲜、越南等不同 语系的多个国家借用为文字符号,并沿用千年至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科举取士使得《切韵》系韵书作为汉字标准音普及全国, 这使得各地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

B.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间,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 文化的鼎盛时期,《红楼梦》代表着当时白话的最高成就。

C.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因形声字字形少变,表意的形 旁相对明确,不会因语音变化而影响书面阅读和文字沟通。

D.汉字经过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的探索实践,发生过多种字 体的变化,但自从隶变之后,字形是基本稳定的。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 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 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 “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 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 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

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 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櫜鞬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遂逾次用之 逾:按照。

B.銮皆谨事之 事:服事。

C.銮留独秉政者两月 秉:执掌。

D.所拟不中律 中:符合。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翟銮受人赞誉,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5分)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8~9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8.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5分)

9.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白居易运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让人回味无穷的诗句是“ , ”。

(2)《次北固山下》中诗人王湾借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暗示人类的发展变化,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的诗句是“ , ”。

(3)《师说》中,韩愈认为存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藏 獒 周国华

此刻,你听见胸膛中鼓点般的撞击声。

眼前的毡房内外皆寂,静得怕人。唯一能让人略感心安的,只有远方隐隐约约传来的篝火晚会的声音。你知道,就在毡房的后面,既潜伏着可怕的对手,又有长久以来等待你实现的梦想。成败在此一举!你不禁想起好像有那么一首古诗:十年磨一剑„„

你慢慢移动脚步,轻轻踩着松软的草地,就像行走在太空中。你知道自己已经进入危险的区域,一不小心就会有性命之忧。

你太专注于眼前,竟没有注意到后面有条灰影悄悄向你靠近。

一阵钻心的疼痛从腿上传来,你本能地丢下手中的弩机,扭身猛击那畜生。灰影怪叫着后退几步,前腿用力向后蹬地,脊背蜷成弓形,准备发起又一轮的攻击。你懵了,后悔自己太低估对手,本想出其不意,反被对方伏击。你抽出了背后的长刀,准备迎敌。

长刀在月光下闪了几闪,你看到了更为可怕的敌人,和两束逼人的幽光。

狼!竟然是头狼!

狼发起攻击,你手起刀落。狼躲开,一口叼住你握刀的手。你惨叫着丢下刀。赤手空拳的你和狼的肉搏战,本就没有悬念。没过多久,你就筋疲力尽地倒在地上,惊恐地看着犀利的狼牙向自己的喉管咬来。

突然,一道黑影横空而过。未等你反应过来,那黑影已和狼纠缠在一起。

藏獒!你狂喜不已,想不到竟有它相救。

你见过这条藏獒,纯种的黑背黄腹“铁包金”,跟头小狮子似的。那天,你找这家主人要水喝。它就蹲坐在主人身边,目光警觉,一刻不离地盯着你,让你浑身发紧。

“铁包金”果然继承了祖先良好的基因,和能征惯战的狼相斗,丝毫不落下风。它们撕来咬去,渐渐远离你。藏獒不惧任何动物,只要领地被冒犯,不管是谁,都会遭到它的攻击。今天也活该那头狼倒霉,居然不结伴出来,没伤着人不说,还招来了强悍的对手。

你捡起弩机,向毡房走去,没走几步,又折回身。尽管它们出人意料地交起手来,但现在还不能高兴得太早。你小心翼翼地靠近“战场”。

你听说过一条藏獒能抵三头狼的传言,但眼前的情景让你大惊失色。藏獒和狼一样满身是血,可它的喘气声越来越急,动作也越来越慢,每个回合下来,身上都会多几道伤痕。很显然,藏獒已经落了下风,而它没有丝毫退却的意思。

你猛然明白过来,这条藏獒生育不久,难怪体力不支。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你举着弩机,却帮不上忙。藏獒和狼分开的时间很短,更多时间是厮打在一块儿,你怕误伤了藏獒。

藏獒终于倒下了。狼用尖利的牙齿咬向它喉管的时候,你终于找到机会出手。狼中毒箭,身子抽搐不止,倒了下去。你一刀结果了狼的性命。

藏獒的后腿已被狼咬断。它支起前腿,拖着沉重的身躯,艰难地向前爬去。

一道长长的血痕划向毡房。

藏獒爬到毡房后边,十几团肉乎乎的身影摇晃过来。幼獒!藏獒重重地躺下,幼獒们扑过来,含着母亲的乳房,欢快地吮吸。

你找来柴禾,点起火。你知道,没了藏獒,只有火光能吓阻凶残的敌人。

藏獒前腿扑地,头朝幼獒,缓缓舔着幼獒们的身子。而后,藏獒回头看了你一眼,幽深的眼里晶莹地闪烁着凄凉而哀伤的微光,似乎是想对你说什么。

不,它不说,你也明白。

幼獒们吃饱了,甜甜地倚在母亲身边沉沉睡去。藏獒用前腿拢起幼獒,以这个姿势永远地定格。你呆呆地望着它们。你认出其中那三只银灰色的幼獒,那藏獒中的极品。只有血统正宗的“铁包金”父母,才能生出这种罕见的生灵。相传,二十四万例中才有一例,价值不菲。

如今,幼獒们就毫无防备地躺在你面前。有了它们,你将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一夜暴富,还清巨额赌债,结束流浪的生活,和分别多年的妻儿团聚„„

万籁俱寂。此刻,你听见胸膛中鼓点般的撞击声。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采用第二人称叙事,既使读者感到新鲜独特,也更容易展现“你”的有关经历和内心变化,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

B. 小说悬念迭出,情节曲折,通过藏獒救人、被救、护崽这一情感主线的发展变化,取得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C. 小说大量运用心理描写,既表现出了“你”对狼的恐惧,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也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对其逐梦行为的讴歌。

D.小说细节刻画成功,“幽深的眼里晶莹地闪烁着凄凉而哀伤的微光”,似乎是想表达对“你”危急时刻出手相救的感激。

E. 小说以藏獒为记叙对象,一步步展开了“你”与藏獒之间的故事,其选材新颖 独特,表达含蓄,意蕴丰富,情感真挚动人。

第二篇:《长春2015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

语 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从甲骨文所记录的商周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记》《说文》,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九百卷、近五万首的《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中国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其文献数量或质量都无愧为上乘。

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标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于是,隔代的人可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都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切韵》系韵书作为标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所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统一的文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也使我们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汉字在它的青春时期,不但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民族服务,还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先是直接学汉字,读四书五经,公元720年成书的《古事记》就是用文言文写的,750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的表音文字——假名,用汉字和假名拼音来书写日语。二战期间,曾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因为汉字已经用‚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废除不成,后来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规定了1945个汉字作为‚当用汉字‛。朝鲜从公元372年起使用汉字,1444年也创制了汉字笔画式的谚文字母,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韩国1987年规定,小学只学谚文,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阅读答案

中学学1600个汉字。越南在汉代中叶之后纳入中国版图一千年,一直以汉字为正式文字,直到1945年才改用拼音。正是因为汉字以表意为主、不精确表音,所以才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几千年间,汉字的形体发生过甲、金、篆、隶、楷、草等字体的变化,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实践,在时代的演变中,创造了书法艺术。汉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成为类似西方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这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李如龙《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A.汉字作为汉语的书面符号,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由汉字书写而汇成的浩瀚 的典籍集聚了中华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

B.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使得不同民族能够共同创造统一文化,也使得中国这个拥有 数亿人口多个民族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C.汉字有着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在它的青春时期,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 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

D.汉字的书写形成了书法的艺术,历代书法大家留传下来的珍贵墨宝成为类似西方 的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是华夏子孙的宝贵遗产。

2.下列关于原文第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治维新前日本已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公元720年成书的《古事记》即用文言 文写就,750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表音文字——假名。

B.由于汉字已经以“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所以二战期间日本 试图废除汉字未成,后来只能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

C.“谚文”是朝鲜从公元372年起使用汉字之后,在公元1444年利用汉字的笔画 创造出的文字,即使现在,汉字在韩国依然有影响。

D.因为汉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所以才能够被日本、朝鲜、越南等不同 语系的多个国家借用为文字符号,并沿用千年至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科举取士使得《切韵》系韵书作为汉字标准音普及全国,

这使得各地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

B.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间,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

文化的鼎盛时期,《红楼梦》代表着当时白话的最高成就。

C.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因形声字字形少变,表意的形

旁相对明确,不会因语音变化而影响书面阅读和文字沟通。

D.汉字经过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的探索实践,发生过多种字

体的变化,但自从隶变之后,字形是基本稳定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语文试题 第1页(共7页)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櫜鞬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

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

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

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5分)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8~9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阅读答案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

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遂逾次用之 逾:按照。 .B.銮皆谨事之 事:服事。 .C.銮留独秉政者两月 秉:执掌。 .D.所拟不中律 中:符合。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翟銮受人赞誉,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8.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5分) 9.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白居易运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让人

回味无穷的诗句是“ , ”。

语文试题 第2页(共7页)

(2)《次北固山下》中诗人王湾借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暗示人类的发展变化,表现出

诗人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的诗句是“ , ”。 (3)《师说》中,韩愈认为存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

原因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藏 獒 周国华

此刻,你听见胸膛中鼓点般的撞击声。

眼前的毡房内外皆寂,静得怕人。唯一能让人略感心安的,只有远方隐隐约约传来的篝火晚会的声音。你知道,就在毡房的后面,既潜伏着可怕的对手,又有长久以来等待你实现的梦想。成败在此一举!你不禁想起好像有那么一首古诗:十年磨一剑……

你慢慢移动脚步,轻轻踩着松软的草地,就像行走在太空中。你知道自己已经进入危险的区域,一不小心就会有性命之忧。

你太专注于眼前,竟没有注意到后面有条灰影悄悄向你靠近。

一阵钻心的疼痛从腿上传来,你本能地丢下手中的弩机,扭身猛击那畜生。灰影怪叫着后退几步,前腿用力向后蹬地,脊背蜷成弓形,准备发起又一轮的攻击。你懵了,后悔自己太低估对手,本想出其不意,反被对方伏击。你抽出了背后的长刀,准备迎敌。

长刀在月光下闪了几闪,你看到了更为可怕的敌人,和两束逼人的幽光。 狼!竟然是头狼!

狼发起攻击,你手起刀落。狼躲开,一口叼住你握刀的手。你惨叫着丢下刀。赤手空拳的你和狼的肉搏战,本就没有悬念。没过多久,你就筋疲力尽地倒在地上,惊恐地看着犀利的狼牙向自己的喉管咬来。

突然,一道黑影横空而过。未等你反应过来,那黑影已和狼纠缠在一起。 藏獒!你狂喜不已,想不到竟有它相救。

你见过这条藏獒,纯种的黑背黄腹‚铁包金‛,跟头小狮子似的。那天,你找这家主人要水喝。它就蹲坐在主人身边,目光警觉,一刻不离地盯着你,让你浑身发紧。

‚铁包金‛果然继承了祖先良好的基因,和能征惯战的狼相斗,丝毫不落下风。它们撕来咬去,渐渐远离你。藏獒不惧任何动物,只要领地被冒犯,不管是谁,都会遭到它的攻击。今天也活该那头狼倒霉,居然不结伴出来,没伤着人不说,还招来了强悍的对手。

你捡起弩机,向毡房走去,没走几步,又折回身。尽管它们出人意料地交起手来,但现在还不能高兴得太早。你小心翼翼地靠近‚战场‛。

你听说过一条藏獒能抵三头狼的传言,但眼前的情景让你大惊失色。藏獒和狼一样满身是血,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阅读答案

可它的喘气声越来越急,动作也越来越慢,每个回合下来,身上都会多几道伤痕。很显然,藏獒

已经落了下风,而它没有丝毫退却的意思。

你猛然明白过来,这条藏獒生育不久,难怪体力不支。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你举着弩机,却帮不上忙。藏獒和狼分开的时间很短,更多时间是厮打在一块儿,你怕误伤了藏獒。

藏獒终于倒下了。狼用尖利的牙齿咬向它喉管的时候,你终于找到机会出手。狼中毒箭,身子抽搐不止,倒了下去。你一刀结果了狼的性命。

藏獒的后腿已被狼咬断。它支起前腿,拖着沉重的身躯,艰难地向前爬去。 一道长长的血痕划向毡房。

藏獒爬到毡房后边,十几团肉乎乎的身影摇晃过来。幼獒!藏獒重重地躺下,幼獒们扑过来,含着母亲的乳房,欢快地吮吸。

你找来柴禾,点起火。你知道,没了藏獒,只有火光能吓阻凶残的敌人。

藏獒前腿扑地,头朝幼獒,缓缓舔着幼獒们的身子。而后,藏獒回头看了你一眼,幽深的眼里晶莹地闪烁着凄凉而哀伤的微光,似乎是想对你说什么。

不,它不说,你也明白。

幼獒们吃饱了,甜甜地倚在母亲身边沉沉睡去。藏獒用前腿拢起幼獒,以这个姿势永远地定格。你呆呆地望着它们。你认出其中那三只银灰色的幼獒,那藏獒中的极品。只有血统正宗的‚铁包金‛父母,才能生出这种罕见的生灵。相传,二十四万例中才有一例,价值不菲。

如今,幼獒们就毫无防备地躺在你面前。有了它们,你将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一夜暴富,还清巨额赌债,结束流浪的生活,和分别多年的妻儿团聚……

万籁俱寂。此刻,你听见胸膛中鼓点般的撞击声。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采用第二人称叙事,既使读者感到新鲜独特,也更容易展现“你”的有关 经历和内心变化,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

B. 小说悬念迭出,情节曲折,通过藏獒救人、被救、护崽这一情感主线的发展变 化,取得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C. 小说大量运用心理描写,既表现出了“你”对狼的恐惧,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 也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对其逐梦行为的讴歌。

D.小说细节刻画成功,“幽深的眼里晶莹地闪烁着凄凉而哀伤的微光”,似乎是

想表达对“你”危急时刻出手相救的感激。

E. 小说以藏獒为记叙对象,一步步展开了“你”与藏獒之间的故事,其选材新颖

独特,表达含蓄,意蕴丰富,情感真挚动人。 (2)小说第二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你”这一形象。(6分)

(4)小说的另一种结尾是“万籁俱寂。突然间,你听见泪水叹息般的滑落声”。你认为与小说现

在的结尾相比,哪个结尾更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语文试题 第3页(共7页)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高亦吾:周恩来总理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

高亦吾1881年生于章丘绣惠镇西关村,15岁考取了济南省立高等学堂。在进步教师萧少瑜的启发和引导下,他与学友赵佑贞、徐云甫等组建了‚乐群书社‛和‚玫瑰花诗社‛,并投书章太炎,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他们在校赋诗、撰文,斗争宗旨为反清灭洋。18岁那年,高亦吾率先加入同盟会,带头组织起声势浩大、轰动省城的罢课学潮,还以犀利的笔触写出了震惊校园内外的战斗檄文《伊奴出关》。高亦吾的文章及极富影响力的言行,引起了山东巡抚周玉山的惊恐,A.高亦吾在济南省立高等学堂学习期间,投书维新志士章太炎并在其启发和引导 他亲笔签署通缉令,定要严惩‚肇事者‛。闻讯后,高亦吾当即脱掉长衫,剪掉象征‚大清‛臣

下,与学友赵佑贞、徐云甫等组建了“乐群书社”和“玫瑰花诗社”。

民的发辪,连夜逃离济南,远赴东北。章丘县衙接到逮捕令后,立即派人到西关高家进行严密的

B.山东巡抚周玉山亲笔签署通缉令,章丘县衙派人到章丘西关高家进行搜查,未 搜查,未见其人,便将其霜染鬓发的母亲投监入狱,施刑后又锁进铁牢。

高亦吾辗转漂泊半月,经友人介绍,进入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在这里,他初识了入校新生周见高亦吾,便将其妻子及儿媳逮捕入狱并抄家封门,二人受尽酷刑。 恩来,见他精明睿智、气宇轩昂且胸怀壮志,课下便常向他慷慨激昂地讲述反清灭洋的革命道理,

C.高亦吾一身正气,怀有满腔爱国之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深深影响着周恩来,

沉痛地诉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悲壮之举,使其听得义愤填膺、泪光盈盈。高先生还将邹容19

最终使周彻底觉悟,剪掉发辫,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岁时写的《革命军》一书赠给他,使其树立起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信念。高先生借与周恩来

同桌就餐之机,向其灌输马克思、孙中山等伟人志士的进步思想。星期天,还同他上街‚散步‛,D.高亦吾因战乱离沈进京到赵伊公署任职期间,周恩来曾两度探望;后周入狱, 指着外国领事馆满腔怒火地说:‚这些外国列强协同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高亦吾奋力营救,最终使周脱离虎穴,二人因此结为忘年之交。

瓜分华夏大好河山,简直令人难以容忍!‛周恩来时时处处受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教育。

E.高亦吾弥留之际叮嘱爱子要设法和周恩来取得联系,高肇甫遵照父亲遗嘱给在 辛亥革命爆发后,高先生率领师生涌向长街游行示威,振臂高呼:‚鞑虏不除,民国不立,

四万万炎黄子孙誓不罢休!‛周恩来彻底觉悟了,返校后当众第一个剪掉发辪,发誓为中华崛起京的总理写信,很快接到总理回信并进京,得到了总理的妥善安排。 而读书!1913年,周恩来入南开中学就读。临别之际,高先生为周恩来命字‚翔宇‛,寓意深远;

(2)高亦吾是深受社会尊重的民主革命战士,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周恩来则奋笔疾书:‚同心努力,前程万里指日登!‛署名‚翔宇‛,表示对‚翔宇‛的认可和

对恩师的敬重。三年后,由于战乱不息、政局不稳,高先生辞校赴京到赵伊公署任职。其间,周(6分) 恩来曾两度进京探望,高先生警觉地叮嘱周恩来,‚你在天津创办的‘觉悟社’轰动京畿,据传

(3)文章写高亦吾的身后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你的名字业已在册,当局声言要捉拿一切成员,你务必当心!‛周恩来返津不久便被捕入狱,高

(4)高亦吾是周恩来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材料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先生闻讯心急如焚,奋力投入营救,终使周恩来脱离虎穴。

岁月如流,人世沧桑。高先生重返济南后,应邀在省建设厅任职。‚七七事变‛后,他毅然(8分) 辞去公职,返回章丘,县长郭德夫深知先生学识渊博,邀他出面成立‚城关学堂‛,先生知其是‚亲日派‛,力辞不就,却到西关私塾任教。1939年章丘沦陷,高先生赴济避难。有人举荐他去第Ⅱ卷 表达题 当地的某汉奸公署就职,高先生断然拒绝,出于生计,他便在济南小布政街开馆施教。1941年春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节刚过,高先生突患脑膜炎,遂还故乡。弥留之际,他再三叮嘱爱子高肇甫:‚日后,一定要想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方设法和周恩来取得联系,让他指引前程!‛2月5日子夜时分,这位深受社会尊重的民主革命

①真正的君子不像那些 的伪君子,害了人还要往自己的脸上涂脂抹粉。 战士、一代师表与世长辞,终年60岁。

②体验式德育教育注重自我体验与反思,这种方式比起 地说教更易于学生接受。 1947年4月的一天下午,章丘警察局局长带领部下闯入高先生家中,以‚私通共匪‛的罪名

将其妻子及儿媳逮捕入狱并抄家封门,二人在牢中受尽酷刑。1949年7月,高肇甫遵照父亲遗嘱③古人论文,讲究气贯长虹,力透纸背;今人为文亦应有丹田之气,不可 。 给周总理写信,历数期间的境况和怀思之情。不久,总理回信,召肇甫进京,在中南海两人长谈A.道貌岸然 装腔作势 一本正经 三小时。总理得知恩师早已仙逝,不禁悲恸万分,数次泪流满面…… B.道貌岸然 一本正经 装腔作势 后来周总理将高肇甫安排于政务院档案科工作。周总理一生高风亮节,身在高位从未照顾过

C.一本正经 装腔作势 道貌岸然

任何一位亲属,对高肇甫的安排可谓‚仅此一人‛。

D.一本正经 道貌岸然 装腔作势

(摘编自《齐鲁晚报》王绍忠《高亦吾:周恩来总理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

语文试题 第4页(共7页)

相关链接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较好的小学,从校长到教员都是社会名流。高亦吾初进课堂,就遭遇到一位浓眉大眼、英气逼人的少年学生的质疑发难,这位少年一连提出许多耐人深思的问题,他就是当时年仅13岁的周恩来。高亦吾对这位气宇轩昂的少年非常赏识,从此30岁的高亦吾同13岁的周恩来结成了忘年之交。(摘自《章丘名人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七大工程”,无一不是为了增加公共产品的有效投

资,以满足人们快速增长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B.春晚好不好看,在于节目内容能否及时、深刻、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还在于

有能让观众忍俊不禁且留下鲜明印象的语言类节目。

C.元宵节前后,学生、务工人员集中返程,全国铁路迎来节后新一轮客流高峰,仅

3月5日就发送旅客635.2万人次,同比增长0.6%。

D.周迅在电视剧《红高粱》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气,加上曾经的作品中透露出来的鬼 气、仙气,更是将她的演技地位继续稳稳地被锁定。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社会情绪能力‛是继‚情商‛之后,目前国际上脑研究的前沿课题和热点。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 , 。

。 , 。过去我们认为,这些问题说教就可以解决,但其实不然,这些都与脑的发展基础相关。

①人的智商一直是可以完善、可以发展的

②而智商的高低,至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而不至于毁灭你的生活 ③只要你不断学习,知识就会长进,智商就会提高 ④你过得快不快乐,都取决于这五个方面 ⑤但社会情绪能力是决定人一生幸福的关键

⑥社会情绪能力包括正确地评价自己、能了解别人的情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五 个方面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③②⑤⑥④ C.⑥②③⑤④① D.⑥④⑤①③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5分)

如果你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父母可能会警告你说, 。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灯光昏暗,你的瞳孔将根据周围的光环境进行自我调整,眼睛不会受到伤害。父母的误解,

(1)比较五类电视节目的播出和收视比重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不超过25字) (2)对此结论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不超过50字) 六、写作(60分)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阅读答案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王国维在清华国学院任教时,要求他的学生要做到‚六不‛,即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王国维的这‚六不‛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可能和生活体验有关:当人们在昏暗环境下看书时,眼部持续紧张,很容易感到疲劳,可能出现 的情况,于是就以为近视与昏暗光线有关,其实,上述症状并不持久, ,根本不会对视力造成影响。

17.阅读下面的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不得出现数字)。

(6分)

语文试题 第5页(共7页)

第三篇:《2015长春三模语文试题》

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

语 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阅读答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从甲骨文所记录的商周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记》《说文》,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九百卷、近五万首的《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中国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其文献数量或质量都无愧为上乘。

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标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于是,隔代的人可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都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切韵》系韵书作为标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所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统一的文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也使我们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汉字在它的青春时期,不但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民族服务,还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先是直接学汉字,读四书五经,公元720年成书的《古事记》就是用文言文写的,750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的表音文字——假名,用汉字和假名拼音来书写日语。二战期间,曾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因为汉字已经用‚音读‛和‚训读‛的

语文试题 第1页(共15页)

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废除不成,后来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规定了1945个汉字作为‚当用汉字‛。朝鲜从公元372年起使用汉字,1444年也创制了汉字笔画式的谚文字母,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韩国1987年规定,小学只学谚文,中学学1600个汉字。越南在汉代中叶之后纳入中国版图一千年,一直以汉字为正式文字,直到1945年才改用拼音。正是因为汉字以表意为主、不精确表音,所以才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几千年间,汉字的形体发生过甲、金、篆、隶、楷、草等字体的变化,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实践,在时代的演变中,创造了书法艺术。汉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成为类似西方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这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李如龙《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A.汉字作为汉语的书面符号,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由汉字书写而汇成的浩瀚

的典籍集聚了中华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

B.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使得不同民族能够共同创造统一文化,也使得中国这个拥有

数亿人口多个民族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C.汉字有着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在它的青春时期,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

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

D.汉字的书写形成了书法的艺术,历代书法大家留传下来的珍贵墨宝成为类似西方

的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是华夏子孙的宝贵遗产。

2.下列关于原文第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治维新前日本已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公元720年成书的《古事记》即用文言

文写就,750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表音文字——假名。

B.由于汉字已经以“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所以二战期间日本

试图废除汉字未成,后来只能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

C.“谚文”是朝鲜从公元372年起使用汉字之后,在公元1444年利用汉字的笔画

创造出的文字,即使现在,汉字在韩国依然有影响。

D.因为汉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所以才能够被日本、朝鲜、越南等不同

语系的多个国家借用为文字符号,并沿用千年至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科举取士使得《切韵》系韵书作为汉字标准音普及全国,

这使得各地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

B.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间,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

文化的鼎盛时期,《红楼梦》代表着当时白话的最高成就。

C.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因形声字字形少变,表意的形

旁相对明确,不会因语音变化而影响书面阅读和文字沟通。

D.汉字经过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的探索实践,发生过多种字

体的变化,但自从隶变之后,字形是基本稳定的。

语文试题 第2页(共15页)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阅读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

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

‚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櫜鞬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遂逾次用之 逾:按照。 .

B.銮皆谨事之 事:服事。 .

C.銮留独秉政者两月 秉:执掌。 .

D.所拟不中律 中:符合。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语文试题 第3页(共15页)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翟銮受人赞誉,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

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

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

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

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5分)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8~9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①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

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8.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5分)

9.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语文试题 第4页(共15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白居易运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让人

回味无穷的诗句是“ , ”。

(2)《次北固山下》中诗人王湾借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暗示人类的发展变化,表现出

诗人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的诗句是“ , ”。

(3)《师说》中,韩愈认为存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

原因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藏 獒 周国华

此刻,你听见胸膛中鼓点般的撞击声。 眼前的毡房内外皆寂,静得怕人。唯一能让人略感心安的,只有远方隐隐约约传来的篝火晚会的声音。你知道,就在毡房的后面,既潜伏着可怕的对手,又有长久以来等待你实现的梦想。成败在此一举!你不禁想起好像有那么一首古诗:十年磨一剑……

你慢慢移动脚步,轻轻踩着松软的草地,就像行走在太空中。你知道自己已经进入危险的区域,一不小心就会有性命之忧。

你太专注于眼前,竟没有注意到后面有条灰影悄悄向你靠近。

一阵钻心的疼痛从腿上传来,你本能地丢下手中的弩机,扭身猛击那畜生。灰影怪叫着后退几步,前腿用力向后蹬地,脊背蜷成弓形,准备发起又一轮的攻击。你懵了,后悔自己太低估对手,本想出其不意,反被对方伏击。你抽出了背后的长刀,准备迎敌。

长刀在月光下闪了几闪,你看到了更为可怕的敌人,和两束逼人的幽光。

狼!竟然是头狼!

狼发起攻击,你手起刀落。狼躲开,一口叼住你握刀的手。你惨叫着丢下刀。赤手空拳的你和狼的肉搏战,本就没有悬念。没过多久,你就筋疲力尽地倒在地上,惊恐地看着犀利的狼牙向自己的喉管咬来。

突然,一道黑影横空而过。未等你反应过来,那黑影已和狼纠缠在一起。

藏獒!你狂喜不已,想不到竟有它相救。

你见过这条藏獒,纯种的黑背黄腹‚铁包金‛,跟头小狮子似的。那天,你找这家主人要水喝。它就蹲坐在主人身边,目光警觉,一刻不离地盯着你,让你浑身发紧。

‚铁包金‛果然继承了祖先良好的基因,和能征惯战的狼相斗,丝毫不落下风。它们撕来咬去,渐渐远离你。藏獒不惧任何动物,只要领地被冒犯,不管是谁,都会遭到

语文试题 第5页(共15页)

第四篇:《“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 阅读答案》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 阅读答案】“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 阅读答案。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 “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C.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 阅读答案】文章“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 阅读答案出自)(3分)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D. 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答案


"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40156/

推荐访问: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汉字符号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