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a,lovell英译了哪些鲁迅的作品

来源:电脑网络 时间:2016-09-27 09:54:0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电脑网络】

julia,lovell英译了哪些鲁迅的作品(一)
从译者需求和适应能力分析鲁迅作品英译版本的差异

龙源期刊网 .cn

从译者需求和适应能力分析鲁迅作品英译版本的差异

作者:潘萍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1期

摘要: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基础上提出的。本文将从译者需求和适应能力两个方面分析杨宪益与蓝诗玲的译文在语言和文化层面上的差异。 关键词:译者需求 适应能力 分析 鲁迅作品 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26-02 1 译者需求的不同

“译有所为”在生态翻译学基础理论中被提出,从内涵上来看,“译有所为”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译者从事翻译有其特定的动因(侧重主动动机);二是翻译出来的东西可以做事情(侧重客观效果)。从译者主动动机的视角看“译有所为”可以为:(1)“为”在求生;(2)“为”在“弘志”;(3)“为”在“适趣”;(4)“为”在“移情”;(5)“为”在“竞赛”等。对于后者,翻译功能之大,业绩之丰无人否认。从“译有所为”视角看,翻译之功可以:(1)“为”在促进交流沟通;(2)“为”在引发语言创新;(3)“为”在激励文化渐进;(4)“为”在催生社会变革;(5)“为”在推动科学发展。(胡庚申,2011)

上个世纪30年代,当时还在牛津大学求学的杨宪益就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在上世纪初,他就亲眼见证了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而获得独立所付出的各种努力。在这样的情形下,作为一名在海外求学的爱国青年,他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将中国的文学著作翻译成英文,激发西方人的兴趣去了解这个5000年文明的古国特有的文化和传统。由此看来,我们可将杨宪益的“译有所求”归结为 “为”在“移情”。因此在他译本中,他特别注重中国特有文化和文化形象的翻译,为了保证原著的原汁原味,他在翻译这些词汇和表达的时候尽量直译,有时也会加上一些脚注来解释。例如:

这把戏一个人玩起来,必须在金龙之前,摆一个金鼎,注满清水,用兽碳煎熬。(《铸剑》)

V1:It must be in the presence of a golden dragon,and I must have a golden cauldron…(Yang,1972)

V2:But the performance requires more than its conjuror: it needs a golden cauldron filled with water,heated with charcoal and set before a king. (Julia Lovell, 2009)

julia,lovell英译了哪些鲁迅的作品(二)
鲁迅_莫言与麦家_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启示录_张淑卿

鲁迅、莫言与麦家: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启示录

张 淑 卿①

( 哈尔滨医科大学 人文学院,哈尔滨 150081)

[摘 要]鲁迅小说全译本进入英国主流市场,学术研究的引领作用不容视; 莫言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阐释20世纪中国社会丰厚的历史内涵而荣膺诺奖; 麦家的小说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古典美的翻译风格走红欧美。这些作品的海外传播,提升了世界受众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度。关注并非认同,中国文学被海外受众认同并普遍接受,鲁迅、莫言与麦家的作品传播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作家要确立国际性的宏阔视野,立足本土与民族进行创作,并融入世界文学经典的共同要素; 创造奇特而富有艺术感召力的文学表现形式,使之成为被海外受众认同与接受的媒介和保障; 与海外文艺理论界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构建富有公信力的中国当代文学话语体系; 培养传播对象所在国度本土译者,消除传播过程的时间差和语言差,实现中国文学的落地生根。

[关键词]鲁迅; 莫言; 麦家; 中国文学; 世界受众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文学在海外,特别是在英语世界的关注度得以普遍提升。这缘自于: 2009年,以鲁迅小说全译本收入英国“企鹅经典文库”为标志,由学者案头研究进入社会各阶层文学受众; 2012年,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的位置; 2014年,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的长篇小说《解密》畅销包括英美在内的 21个国家,在英语世界掀起了“麦家热”,等等。佳绩和喜讯频传,令人振奋! 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关注度与影响力正在提升,但并不意味着已获得普遍认同与接受。在美国圣母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 看来,莫言获得诺奖,“决不可因此就断言他国读者必然喜欢中国文学,毕竟反[收稿日期]2015 - 01 - 02

[作者简介]张淑卿( 1963 - )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教研室主任,从事英美文学、翻译学、传播学研究。

映当下社会生活的中国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并没有受到普遍欢迎。”究其原因,伦敦大学教授、鲁迅小说全译本译者蓝诗玲( Julia Lovell,又译作朱丽叶•洛维尔) 教授道出了缘由: “译介到海外的中国文学作品大多并非商业出版而属于学术出版,这使得中国文学作品始终被置于学者研究视域而难以走近普通大

[1]众。“鉴于此,本文以鲁迅、莫言、麦家作品的海外传播为案例,从时间跨度、译介宗旨、作品内蕴、艺术表现力以及受众阅读心理等方面分析梳理,旨在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更多地进入主流市场、赢得普遍认同与接受提供借鉴。

一、鲁迅: 历经83年,小说全译本终于经权威媒体出版而走近普通受众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文学创作在中国整个20世纪文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因此,译介鲁迅作品,就是向海外传播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成就,传播文学革命的实绩,是时代使然,也是由鲁迅的艺术造诣所决定的。鲁迅作品的海外传播呈现下述三个特点:

1、循序渐进的阶段性

鲁迅作品的英译,由单篇选译在国内出版或#零打碎敲$散发在英文报刊,到根据文学体裁分门别类在海外出版译文集,再到小说全译本问世,经历了先边缘!再向中心位移,最后进入主流市场这样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由此,学者杨一铎将其划分为译介启蒙期( 1926—1952年)、译研并重渐进期( 1953—1990年) 和以研究为主的多元发展期(1991年—现在)[2]这样三个历史时期。1926年,以美籍华人梁社乾英译、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阿Q正传》为开端,鲁迅作品开始走向英语世界。1953年,以中国留学生陈珍珠在芝加哥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鲁迅的社会思想》为标志,进入了翻译与研究并驾齐驱的渐进期。在这一时期,值

②得称道的是有着“中西合璧”之美誉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从 1956年至1981 年

的 25年时间里,将鲁迅的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故事新编、小说史和旧体诗有选择地进行英译,依据体裁结集,由人文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出版。可以说,这些译著,为上世纪90年代之后“多元发展期”汉学家研究鲁迅提供了重要范本; 也为鲁迅作品译著进入主流出版界奠定了基础。正如杨一铎所指出:“以蓝诗玲的全译本由英国出版巨头企鹅出版社出版为标志,鲁迅小说作品实现①1936年,21 岁的杨宪益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牛津莫顿学院,在那里,他结识了美丽的英国女孩戴乃迭( Gladys Margaret Tayler) ,毕业后双双回国,1941年于重庆结为伉俪。在译作上二人珠联璧合,成为译坛佳话。

了首次由外国人全部翻译并向西方进行整体介绍,被收入象征英语世界文学标准的企鹅经典文库也表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旗帜的鲁迅在历经83年之后,终

[2]于打开英美主流市场”。而由“企鹅经典文库”出版蓝诗玲的鲁迅小说全译本

的时间是2009年[3],这一时间与杨一铎提出的1926年梁社乾首次英译《阿Q正传》是完全吻合的。

2、 英译本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从1926年至1949年,“至少有17位译者英译了鲁迅作品,另有近10人对英译本进行了编辑。这些译者来自美国、英国和中国本土,其身份有记者、作家、

[2]大学教授、学生,还有出版社编辑。”新中国成立之前,鲁迅作品英译者如此

之多,他们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1)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西学东渐”之风的裹挟,来华者迫切需要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由梁社乾首译的《阿Q正传》之所以在国内出版,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 2) 将其视为战斗号角.抗战爆发,为了救亡图存,通过译介鲁迅作品鼓舞海外华人同仇敌忾,向敌人掷出“匕首与投枪”。(3) 进行审美欣赏。鲁迅作品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代表了五四新文学的最高成就,阅读鲁迅作品就是阅读新文学的经典精华。(4) 学术研究。鲁迅的思想博大精深,目光所至几乎触及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因此,他的文学作品成为研究他思想的最佳范本。

3、学术研究对作品进入主流市场的驱动性

以1953年陈珍珠在芝加哥大学完成首篇以鲁迅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为开端,60多年来,海外的鲁迅研究始终也没有停止过,并且,翻译与研究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在译研并重的“渐进期”尤其是这样。尽管如此,鲁迅作品的受众主体仍在高等学府或研究机构的汉学界,确切地说是在汉学界与主流市场之间的缓冲区域徘徊。因此,一旦进入以研究为主的“多元发展期”,在翻译资源趋减的态势下,鲁迅研究的专著与学术论文就分门别类地在英语世界出版或发表。正是这些学术探索与理论建树,引领、驱动着鲁迅的作品走出学府、走出缓冲区,走向民间、走向不同阶层的受众群体。“企鹅经典文库”这一出版品牌对于英语世界的文学认定的标准性与标识性,为鲁迅小说全译本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普通受众群体推波助澜。加之著名译者、汉学家蓝诗玲出色的“二度创作”,鲁迅作品进入英语世界的主流市场已是水到渠成。

二、莫言: 作品海外传播22年,荣获诺奖彰显了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 义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莫言作品传播海外,至 2012 年10月他荣获诺奖,历时22年。回溯这一历程,较之鲁迅作品英译,莫言作品英译的价值取向更多地聚焦在审美欣赏上,即为英语世界的受众提供中国文学的阅读文本,由此可见市场是第一位的。在这样的翻译理念映照下,海外汉学界以莫言作品为文本研究中国社会已经退居其次。特别是有着中文小说翻译泰斗之美誉、又被戏称为莫言“御用”翻译的葛浩文先生,既着眼于译著的销量,更致力于以原著质量取胜促销量。在他30余年的中文小说翻译生涯中,有20年在翻译莫言的作品。由此看来,莫言海外传播的特点,更多地体现在其作品的胜出上。

1、彰显民族文化底蕴的深邃性

莫言荣膺诺奖之后,不仅国人为之振奋,世界文坛也好评如潮。其中,最权威的阐述莫过于诺奖评委会的“授奖词”了:“莫言的文学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不仅如此,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颁奖典礼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在致辞中也指出:“莫言的想像力超越了人类的存在,他是一位杰出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描述了

[4]20世纪中国的历史。”莫言以“高密东北乡”为地域情境,对历史的描述大气

【julia,lovell英译了哪些鲁迅的作品】

磅礴。他的红高粱系列小说“把探索历史的灵魂与探索中国农民的灵魂紧密结合起来”,“每个人物都不再受某种‘观念’的挟制,全都在灵与肉、生与死、本能

[5]与道德的大撞击、大冲突中辗转挣扎、奋斗奔突”。再如他的《生死疲劳》,作

为一部中国农民回归土地的深刻反思之作,通过50年来中国农村的变迁,揭示了农民对土地不可分割的血肉情缘。历史是文化的积淀,文学是历史的再现。即使从传统土壤上生成的反叛精神,也带有传统母体的印痕,也是传统母体的杰作。因此说,莫言所再现的历史,彰显的是民族文化的底蕴,其思想内涵的深邃性必 然感染着诺奖评委,也自然赢得了英语世界的受众。

2、反映社会生活方法的奇特性

诺奖“授奖词”将莫言的创作方法概括为“魔幻现实主义”。魔者,神秘、奇异。所谓魔幻现实主义,即亦虚亦实、亦真亦幻。虚幻的是作家通过奇思狂想所创造的神奇意境与意象; 真实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本源。它具体表现为作家

以奇特的思维方式,编织出奇妙的故事,在文学受众中间收到出奇制胜的传播效果。就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说来,既是野性的、脱俗的、狂放不羁的,如《红高粱》中的余占鳌; 又是梦幻的、超验的、坚忍不拔的,如《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就作品的结构及其表现方法来说,是罕见的、别具一格的、他人所不曾运用过的,令人耳目一新。如《生死疲劳》,尽管也是传统的章回体,却出神入化地通过佛教的“六道轮回”把中国式的荒诞与魔幻呈现在不同民族、不同语种的世界受众面前。所有这些,使莫言作品以独有的中国元素、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拥有着、也培养着潜在的国际读者。正如作家张抗抗所言: 莫言作品所呈现的“狂野的个人风格,突破了传统叙事的樊篱,把中国本土的乡村历史、日常生活、战争与文化,以作者丰富的人类情感与奇特的想象力,用西方读者更为熟悉的现代小说

[6]27叙事方式,进入到世界文学的阅读视野。”

3、译介语种落地的辐射性

就作品( 包括学术著作) 翻译说来,可分为三种情况: 其一,将本土的作品翻译成他国语种,如杨宪益与戴乃迭;其二,将他国的作品翻译成本土语种,如林纾; 其三,将他国的作品翻译成本土语种之后,又有翻译家依据这一落地的本土语种转译为第三国度的语种,笔者将其称为语种落地的辐射性。据统计,莫言的作品已被译为英、德、法、意大利、荷兰、波兰、西班牙、挪威、瑞典、韩国、越南、日本等不同语种,这其中,德文版本、法文版本等许多小语种的不同版本都是根据葛浩文的英文版本转译的,这种辐射性,是对首译作品的认同与肯

[7]定,也是对首译者的最大褒奖。葛浩文与其说是“帮莫言得奖的功臣”,不如

说是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功臣。他的中文小说首部译作是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此后,一“译”而不可收,不仅莫言,还有贾平凹、刘恒、王朔、阿来等20余位中国著名的实力派作家的40余部作品,都是通过他的“二度创作”走向英语世界。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家冷梦深有感触: “从清末民初,尤其是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就有一大批把外国文学翻译成中文的优秀翻译家,我们熟悉世界文学,但世界并不熟悉中国文学。事实上,我们缺乏把中国文学翻译成外国文学

[6]62的优秀翻译家。”的确,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我们需要更多的像葛浩文,需要【julia,lovell英译了哪些鲁迅的作品】

更多的语种落地能产生辐射性的翻译家。

julia,lovell英译了哪些鲁迅的作品(三)
论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鲁迅小说《祝福》的英译本为例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试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伦理冲突

2 从东西方文化差异视角看动物词汇的翻译

3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4 英语习语陷阱及其学习策略

5 《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

6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

7 从保罗死因的分析看劳伦斯眼中的西方文明

8 从美国电影中透视个人主义:以《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9 从《简爱》分析夏洛蒂勃朗特的独立意识

10 比较《百万英镑》和《阿Q正传》

11 金融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12 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

13 从文化视角浅析英汉数字的翻译【julia,lovell英译了哪些鲁迅的作品】

14 耶稣成为弥赛亚以及被民众接受之原因

15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16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听力学习

17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18 中华老字号英译顺应论分析

19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olor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20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感及对策

21 英语广告中的礼貌原则

22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论哈利•波特的成功

23 论《红字》的模糊性

24 对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的研究

25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26 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分析

27 论地理位置对中美民族性格的影响

28 从禁忌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29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

30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数字翻译

31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

【julia,lovell英译了哪些鲁迅的作品】

32 英语构词法对词汇习得的影响

33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

34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儿童翻译——以《夏洛的网》两个中译本为例【julia,lovell英译了哪些鲁迅的作品】

35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Wuthering Heights

36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

37 浅谈《基督山伯爵》的主要宗教思想

38 《了不起的盖茨比》——论美国梦的破灭

39 英语“名词 +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

40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形象——以好莱坞电影为例

41 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的孤独与沉沦

42 象征手法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运用研究

43 《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

44 《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论思想

4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46 中国菜单的英译

47 NICE V.S. P&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Segmentation

48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

49 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

50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

51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52 从容•重生—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心态

53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 ) 54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55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

56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

57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58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Love in Charles Dickens’s A Tale of Two Cities

59 看《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60 《小镇畸人》中的空间形式分析

61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

62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

63 试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冲破种族主义桎梏追求自由的精神

64 信用证中英语语言特点及应用研究

65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

66 A Study on the Factors Motivating Students’ Speaking in English Clas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67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的比较

68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69 模糊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构成形式及其修辞功能

70 从好莱坞电影中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428315/

推荐访问:鲁迅呐喊的英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