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一代巨人毛泽东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9-27 12:01:4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七绝,,一代巨人毛泽东(一)
读毛主席七绝

读毛主席七绝《炮打司令部》

我也是够孤陋寡闻的,只知道毛主席有一张叫做《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却不知道还有一首同一题名的七绝。这首绝句非常直白,没有用典、兴比等手法刻意修饰,只是直抒胸臆而已。现抄录如下:

七绝 炮打司令部

毛泽东 1966.8

人民胜利今何在?

满路新贵满目衰。

核弹高置昆仑巅,【七绝,,一代巨人毛泽东】

摧尽腐朽方释怀。

初读就感到十分震撼,因为毛主席似乎当时就清晰地看到了他逝世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情景,继之又怀疑是否是近时高手假托之伪作,因为网上下载的《毛泽东诗词全集》中没有这首绝句。然而,进一步对照网上流传、已经确证是毛主席所作的少数诗词,也没有在这个《全集》中出现。比如: 浪淘沙 赠洪文同志 1974年8月

中南海色青, 碧碧盈盈。 深居其间非一人。 民众亿万反潮流, 皆是我兵。 今日从头行。 八亿群众, 喜见民兵成新军。 唯有经久鱼水情, 堪托重命。这首词就没有收入,还有75年4月的悼董必武、76年1月的悼周恩来等诗词也未收入,所谓的“全集”也是名不符实。

上述这首七绝见诸于多个网站的多篇文章中。从绝句的遣词造句和整篇作品的气势看是符合毛主席诗作风格的,也和同年、同月的5日《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中用“何其毒也”所表达的愤恨情绪完全一致。我们知道,毛主席在构思诗词作品时可以说是千锤百炼,但作品一旦完成,则并不妥加保管,随

手一搁了事,感觉不够理想时就丢进字纸箩。不少广为传咏的名篇就是由保管整理毛主席诗词的工作人员从字纸箩中捡出后保存,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传抄出来。这首绝句也有可能遭遇了类似命运,比如,76年春写的《春日游花园小吟》只有二句:今我来矣,杨柳依依。这显然是没有完成的作品,或许是身体原因,或许是其他原因,写了个开头就搁在那里了,或者丢进字纸箩了。毛主席创作诗词多是因为爱好和抒怀,并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如某些人那样为了附庸风雅。他发表一些旧诗作,也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形势和斗争。一些朋友和文艺出版部门要求发表,他也慎之又慎,唯恐产生负面影响,也不想让旧体诗形式束缚青年思想。总之,我是相信这首绝句确为毛主席所作。

七绝一开首就提出了晴天霹雳般的反问:人民胜利今何在?试想一下,这一疑问如果在今天提出来,相信大多数有起码认识能力的人都不会感到特别震惊,只是感到说出了全局本质而已。然而,这确实是在45年前,也就是在新中国17岁的少年时期提出来的,离过渡时的完成10年都不到。共和国在经历经济困难时期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创办于58年前后的一大批集体工业企业,获得了巩固、成熟和壮大,呈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国家工业化景象。市场繁荣、物价稳定、治安良好、民心安定,新中国一派兴旺发达景象。然而,潜在的暗流却在涌动,许多官僚正忙着找靠山、抱大腿,通过子女联姻等办法编结牢不可破的千年藩蓠,做官当老爷的滋味才开始尝到甜头,正是享受权力的最佳时节。正是在这种看似天下太平无事的情况下,毛泽东却说“人民胜利果实丧失了”!在官僚主义者阶级看来,这无异于白日说梦话,简直是胡说八道!难怪他们说毛主席晚年“老糊涂”了,难怪他们认为毛主席难以捉摸而感到害怕。

我们知道,毛主席与古今中外一切领袖人物的根本区别是他是真正的人民领袖,正如宋庆龄在湖南昭山毛主席纪念馆中的题词“举世无双的人民领袖”。贯穿于

【七绝,,一代巨人毛泽东】

他一生思想行为的本质或曰红线,即是“人民史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要当先生,先要当好学生”等等经典语言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位伟大政治家从没有表达过类似意思的。一切为了人民、充分相信人民、完全依靠人民、密切联系人民、放手发动人民、人民自己解放自己是毛主席一生思想行为的准则。这一来源于马列、根植于民族精华文化的最彻底的人民史观,既是毛泽东的世界观也是他的方法论。这才是毛泽东思想的真正精髓!中国古已有之的说教“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比喻为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是贴切的,“舟”利用“水”来承载,利用不好是要翻船而葬身鱼腹的。毛主席把党群关系比喻为休戚与共的“鱼水关系”,想他身边的一些“亲密战友”又有几人真正理解了这一具有根本意义的颠覆?联想到邓小平说“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是显得何等的无知和怎样的可笑?又联想到华国锋把自己标榜为“英明领袖”,连“英明领袖”和“人民领袖”的区别在那里都搞不清楚,以为冠以“英明”方显得自己伟大,而冠以“人民”太也普通;连毛泽东是怎样一个人都弄不懂就梦想与毛主席比肩,是显得何等的无知和怎样的可笑?话又说回来,好在他不懂,没有冠以“人民”二字,否则就不是可笑,而是恶心了。总之,华、邓及其继任者们没有一个存在与毛主席的可比性。要比也只能与慈禧太后之流相比,恐怕还是老佛爷强一些,与封建时代的一些“英主”、“明主”相比就差远了。

毛主席把新中国的所有重要事物都寇以“人民”二字。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警察、人民解放军、人民公社、人民银行、人民日报等等,连纸币也叫做“人民币”。毛主席的本意非常明确,就是这些东西都是人民的,人民是这些事物的真正主人。毛主席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

(教科书)》的读书笔记中写道:“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还说:“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社会。在毛主席的心目中,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都是属于人民,其核心就是国家权力。这就是毛主席的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根本点。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毛主席亲自撰文、周总理亲自书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题词的真正含义了。自然地,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百多年以来,中华民族牺牲了几千万优秀子孙,才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其牺牲就是人民的牺牲,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胜利果实的丧失当然也是人民的失败。毛主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最为关心的就是人民是否真正胜利了?是否充分享受到胜利果实了?回答显然是否定的。那到手的胜利果实又被什么人夺去了呢?又如何才能夺回被人窃为已有的那部分胜利果实呢?又如何才能防止胜利果实被再次抢夺,如何避免重蹈要推翻统治时把人民当枪使,用完了就以新贵代替旧贵的历史复辙呢?可以说,自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直至毛主席逝世的二十年间,毛主席几乎把全付精力和智慧,都用在了解决这个问题上。按照马列理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不能简单地沿用旧的国家机器,必须加以彻底“打碎”;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那里继承来的国家形式,如果还一时必须保留的话,对无产阶级来说至多是个祸害。显然,作为上层建筑主要部分的国家机器,必须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不断加以改造,使之逐渐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逐渐进入自行消亡的阶段。这就是毛主席创立继续革命理论和进行文革实践的历史背景。

令人颇为感慨的是,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乃至下级干部们当时似乎对新中国的

一切重要事物都寇以“人民”二字既不甚理解,也不甚讨厌,还不时把“为人民服务”挂在嘴边,不自觉地掩盖着他们中的相当部分人不知不觉地、悄悄地开始阶级蜕变的真相,还认为自己是非常地“革命”,没有意识到这个“人民”二字是他们阶级蜕变的“紧箍咒”。倒是现在的“精英”们敏感地意识到了这点,企图去掉“人民”二字。比如“人民警察”改为“警察”,“人民法院”改为“法院”,等等。这也许是因为他们阶级蜕变已经完成,所以痛切感到“人民”二字的可恶,使他们无所不为还有一丝牵制。在全民所有制经济私有化前,先把“国营”改为“国有”,以避免经营者越权处置的嫌疑。外汇管理局最近有人主张把“人民币”改称为“中华币”; 7月26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以外汇储备热点问答方式,在头版显要处,坚决否认了“我国外汇储备是国内千千万万企业或个人用实实在在的商品、能源、资源以及隐性的环境代价换来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钱”的说法。认为目前中国4.3万亿美元的外汇资产,不是中国老百姓耗费资源和劳动创造的,而是中国人民银行买来的;中国人民银行购买这些外汇资产的28万亿人民币是哪里来的?外汇管理局回答是中国人民银行借的;中国人民银行向谁借的?国家外汇管理局没有回答;不仅没有回答,在此国家外汇管理局还编造了一个最无耻的谎言,宣称如果这些外汇资产免费用在中国老百姓身上,将会造成通货膨胀。之所以说是最无耻的谎言,是因为古往今来所有谎言都还有一个自圆其说的谎言逻辑,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这个谎言,连自圆其说的谎言逻辑都没有,完全是在硬生生地宣称:“一头大象被一只蚂蚁强奸了”,尔后和铁道部的态度一样:“你爱信不信,反正我信”。张宏良教授被惊得目瞪口呆,说这是“金融恐怖”,我说这实在是搞笑,与最近在网上疯传的一个国土局长的“戴避孕套不算强奸”的说法属于同一类型、同样搞笑。

接着,七绝第二句就直接点出了人民胜利丧失的直接原因和现象:满路新贵满目

七绝,,一代巨人毛泽东(二)
七绝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朝代:现代 作者:毛泽东 体裁:七绝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七绝·五云山

朝代:现代 作者:毛泽东 体裁:七绝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七绝·咏蛙

朝代:现代 作者:毛泽东 体裁:七绝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七绝·莫干山

朝代:现代 作者:毛泽东 体裁:七绝 翻身跃入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朝代:现代 作者:毛泽东 体裁:七绝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一代巨人毛泽东】

七绝·贾谊

朝代:现代 作者:毛泽东 体裁:七绝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七绝·仿陆放翁

朝代:现代 作者:毛泽东

体裁:七绝

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 愚公尽扫饕蚊日,公祭无忘告马翁。 七绝·戏改李攀龙《怀明卿》 朝代:现代 作者:毛泽东

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 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怒在叛徒颜。【七绝,,一代巨人毛泽东】

七绝·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朝代:现代 作者:毛泽东 体裁:七绝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七绝·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朝代:现代 作者:毛泽东 体裁:七绝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七绝·屈原

朝代:现代 作者:毛泽东 体裁:七绝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七绝,,一代巨人毛泽东(三)
毛主席怀念林彪的七绝

毛主席怀念林彪的七绝

七 绝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林彪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七绝,,一代巨人毛泽东】

独留青冢向黄昏。

1971年9月后

这首诗是林彪死后,毛主席写的,大概意思是说:群山万壑,象起伏的波涛奔腾而赴荆门(群山万壑也向林彪元帅朝拜吗?此荆门应取“荆”为荆楚,代表湖北,即林彪的家乡?)林彪生长的地方现在还有村落吧?可是作为闻名天下的林彪却已经不在了,另人感叹。一离开紫台就和沙漠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坟墓向着大漠,黄昏,孤坟,这些都让人觉得凄凉,作为名动天下的大元帅,最后竟是这样的凄凉。 林彪元帅之死,对毛主席的触动是很大的。随即写下这首无限怀念之诗。毛主席对部下写诗纪念就2次,一次是罗荣桓元帅(林彪的搭档),一次就是林彪元帅。 毛主席在罗荣桓逝世后写的诗句里有“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问可问谁”。可是他对林彪在书房里写诗纪念,无法公开。我想如果林彪是正常死亡的话,毛主席应该用比罗荣桓更高的评价的诗给林彪吧,更用不着在书房里偷偷的怀念。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写昭君之美,在于既有沉鱼落雁之貌,更具凄楚艾怨之情。而昭君之怨,则是对命运的无奈的怨艾——锁在深宫人不识;向往像寻常女子那样生活,就只能代替皇家骨肉远嫁异邦;思念故土却欲归不能„„。当你来到昭君台前凭吊时,便会被这千头万绪的深深的艾怨所包围,满心凄楚抑郁难平。

这首诗毛主席只改了两个字,可是公认毛主席改过的比原来有气魄。可是毛主席对后面几句没做修改,而是舍弃,莫非毛主席欲言又止?有人说毛主席的这首诗的确是改了杜甫的,这首诗可能是毛主席花费时间最少的,可是并不影响诗的意义。所以说毛主席改后的这首诗是中国最有气势的诗句之一。

70年代,中国政坛扑朔迷离,政治斗争十分尖锐,忠奸不分,真假难辨;又是谁说的“林彪自绝于人民”的呢?期待后人能还原历史,给蒙冤者一清白。。。

七绝,,一代巨人毛泽东(四)
试论毛泽东的诗词人生

  摘要: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诗词艺术实践贯穿毛泽东一生的奋斗历程,从诗与哲合一的视角审视毛泽东作为诗人与哲人的双重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化认识毛泽东丰富的情感与精神世界,从整体上把握其雄浑慷慨而又不乏温柔细腻的诗词艺术和伟大的一生。

  关键词:诗哲合一;以诗会友;诗言志;诗如其人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毛泽东从小非常爱好诗歌,长期浸淫于诗词艺术之中。由喜爱诗歌到尝试创作诗歌,再到研究诗歌,诗歌伴随了毛泽东的一生,诗词艺术实践贯穿毛泽东一生的奋斗历程。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从诗与哲合一的视角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学习伟人的奋斗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一、以诗会友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一批批有志青年怀抱理想,积极进取,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以求建功立业。学生时代毛泽东进行过严格的诗文训练,那时就常常以文会友,注重结交一些志趣相投的友人,相互交流思想切磋学问。以诗文会友,是毛泽东人生的一部分,他的许多诗词就是彼此交往的记录。
  以诗为媒与友人切磋。毛泽东不吝笔墨,曾赋诗称赞自己喜爱的革命志士,最著名的莫过于《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和《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建国后,毛泽东与社会各界名流交往很多,通过诗词坦诚交换看法,争取他们参政议政、为新中国建设奋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仅就与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的唱和之作就有三首,如《和柳亚子先生》。毛泽东与章士钊、郭沫若等交往很多,互有赠和,如《答友人》、《和郭沫若同志》等。他的最后一首诗《读<封建论>呈郭老》写于1973年,在八十岁之际还通过诗文与郭老切磋。
  读史作诗与古人神交。毛泽东一生酷爱读史,思想经常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五十年代,新中国建设发展日新月异,他欢欣鼓舞,抚今追昔,想到千年前同为政治家文学家的曹操,曾写下《浪淘沙・北戴河》,读《旧唐书》时,因赞赏终生抑郁不得志的中唐奇才而写下《刘贲》。六十年代毛泽东写下十多首咏史之作,如《屈原》《洪都》、《贾谊》、《咏贾谊》。通过这些诗作,述往事思来者,心系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发展,渴望青年人才辈出。
  铸情为诗以缅怀亲友。在师范读书期间,好友易昌陶因病早夭,毛泽东就写过挽诗。1918年毕业后不久母亲去世,他写下了一篇古风长文《祭母文》。要革命,就会有牺牲。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许多革命志士都牺牲了,包括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新中国成立后,杨开慧的好友来信,毛泽东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追忆自己的妻子及战友。此外,他还写过《挽戴安澜将军》、《七绝两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吊罗荣桓同志》等。
  二、诗言志
  唯物史观揭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人要生存,首先要满足吃喝住穿的需要,然后才能进行艺术、道德、宗教、科学等活动。人既要进行物质生产,满足物质需要,又要进行精神生产,满足精神需要。自古以来,人的灵肉两重性存在使得人在面对世间万物、人生百态时,免不了有所思有所感,诉诸于语言形体,歌之舞之蹈之。诗词艺术,就是这样从生产生活中产生出来的。海德格尔曾说过,人本质上是诗意的存在者,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人的存在方式。诗人,正是通过诗词艺术把人存在的精神维度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诗人的毛泽东的诗词,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蔚为壮观的精神世界,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我国古典诗学认为,诗言志;诗歌表达诗人的情感、志思、愿望。从“志”的内容来看,概而言之,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情志、哲思与政治。
  一是抒情诗。这一类诗词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片段和革命生涯的一些战斗情景,非常鲜活,读其诗词,所描述的情绪、意象如在眼前。据说读私塾时的毛泽东很调皮,一次和同学玩耍,遭到老先生严厉斥责,罚作一首诗。诗词为:“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从眼前相对闭塞的环境和课堂触景生情,以天井之中的小鱼为喻,一个少年的那种渴望走狭窄天地、到外面的世界成长发展的思绪跃然纸上。《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是具代表性的。兼具叙事和抒情的诗词很多,如叙述战斗生活的《清平乐・蒋桂战争》、《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等。古人曾这样注解孔子的诗经观: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用此来注解毛泽东的抒情诗,也恰如其分。
  二是哲理诗。除叙事抒情诗外,毛泽东的部分诗作往往引理入境入情,情理交融,通过勾勒自然和社会中的事物和过程揭示复杂的社会历史规律。如果说1925年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那么1936年在《沁园春・雪》中,他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河山,思绪飞入到了历史深处,在点评历代帝王英雄后,以恢弘豪迈的气势做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回答:决定历史发展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帝王将相。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也阐述了沧海桑田的历史辩证法:“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我看来,哲理诗的代表作是写于1964年的《贺新郎・读史》,它以诗化的语言再次阐述了毛泽东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和群众史观,非常形象、优美和深刻。三是政治诗。这类诗作相当多。毛泽东是政治家,往往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有感而作,服务于特定的局势和政策。六十年代,中苏交恶、国际共运遭遇挫折,新中国内外交困、处境险恶,毛泽东写下了《卜算子・咏梅》、《冬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等多篇诗词。在这些诗篇中,毛泽东展示了不怕孤立、坚韧顽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对于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克服困难、战胜敌人起到了积极作用,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彼时严峻的政治形势和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人民不屈的斗志。
  三、诗如其人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章代表一个人的个性和气质。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诗词侧面管窥毛泽东的独特艺术气质。   (一)从辩证法视角看毛泽东的诗词艺术
  在立象尽意上意象与超象的对立统一。诗人用种种客观事物的“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心理和表达思想观念,这就是意象。“在文学艺术中,作家所要传达的审美经验,既在意象之中,又在意象之外。也就是说,文学艺术是意象的,也是超象的。这正如文学是语言的又是超语言的一样。”[1](P.171)毛泽东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是意和象的统一,意象浑然一体。如在《答友人》中,山、云、风、竹、泪、霞、衣、波、雪等意象传达出神话与现实、想象与真实的辩证,创造了诗人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无限热爱的意境。再如,《蝶恋花・答李淑一》,诗词中杨、柳、酒、袖、舞、虎、雨等意象创造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统一的瑰丽意境。
  在诗词风格上豪放与婉约的对立统一。在长期的中国诗歌艺术发展过程中,诗词艺术风格逐步形成了相互矛盾的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代表,如苏东坡、辛弃疾;婉约派代表,如李清照、李煜。这一矛盾是普遍的,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每个诗人词人身上又各有不同,具有特殊性。毛泽东在谈到自己的诗词欣赏情趣时说过,“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就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实践来说,他只有少数几首儿女情长的婉约诗,如《虞美人・枕上》,大部分作品是豪放风格。即使在少数作品中写到情和爱也不是卿卿我我,而是热情奔放的。这与其政治家、军事家的崇高理想、博大胸怀和英雄本色相一致,而且往往是豪放压倒婉约,《蝶恋花・答李淑一》《贺新郎・别友》即是如此。
  (二)诗词艺术风格成因分析
  毛泽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革命家,有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功底,有丰富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他学习和创作诗歌,对文学艺术有自己深刻的独到的研究,形成的雄浑慷慨的毛泽东诗词艺术是毛泽东个人性格气质、民族文化熏染和时代精神综合作用的结果。长期的革命斗争塑造了毛泽东不畏强权、崇尚个性和自由的性格,磨练了英勇顽强的意志品质。中华文化历来重视学习、重视奋斗,特别是儒家文化修齐治平的入世情怀哺育了一代代中国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基于湖南特殊的地域和政治文化环境形成的湖湘文化重力行、敢为人先、强调经世致用等特点,也对毛泽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十世纪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社会急剧变革,由乱而治,可谓是天崩地裂,深深卷入并奏出时代强音的毛泽东,必然深受风云变幻、悲壮宏大的时代气息影响。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毛泽东雄浑慷慨而又不乏温柔细腻的独特诗词艺术。
  (三)超越时空的诗词艺术人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史学源远流长,古典哲学光耀千古,文史哲浑然一体。许多经典都具有这种特征,如《庄子》既是文学经典也是哲学经典,《孙子兵法》既是兵书圣经也是文学经典。中国伟大的诗人也是哲人,往往熟谙中国哲学中国历史,用诗歌表达自己关于天下万物的宇宙观、时空观和人生观。人生不仅仅是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亘古长存、无边无际的宇宙和相对短暂渺小的人生之间的巨大反差,极大地震撼了中国诗人的灵魂,他们留下了很多吟咏时空的诗篇,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寄蜉蝣于天地,眇沧海之一粟。”面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生的沧桑巨变,诗人们用历史的理性的眼光来审视。二十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变化之巨大前所未有,作为革命家毛泽东亲历并参与创造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他的许多诗篇延续了雄浑博大的中国文化精神,折射出伟大时代的气息,反映了诗人的深邃的历史眼光、悲悯的人类情怀、和谐的天下观念。“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超越自然生物的存在、达到永恒精神的存在是人类的命运,是人类生生不息从事艺术道德哲学等精神文化创造的原动力。诗人毛泽东借助诗歌艺术,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无限,超越有限,用诗歌表现了人的奋斗精神,展现了人的精神超越维度。中国人崇尚三不朽之说,即《左传》上记载的“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三立”说,毛泽东一生爱诗吟诗作诗,直到晚年还反复推敲自己的诗作,也许就是源于这种文化的影响,希望用诗歌立言。毫无疑问,毛泽东诗词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是一座超越时空的人生纪念碑,饱含情感与哲思、历史与未来、想象与现实,是毛泽东独特的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作为革命家、理论家的政治家毛泽东另一个面。今天我们研究毛泽东的思想和人生,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其诗人兼哲人的双重特性,这才是完整的毛泽东。
  参考文献:
  [1]傅道彬.文学是什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褚永慧]

七绝,,一代巨人毛泽东(五)
毛泽东诗词凝聚中国梦

  毛泽东诗词,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融会贯通、交相辉映的史诗杰作。其凝聚了革命的理想和战斗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牺牲奋斗、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追求和实现“中国梦”的艺术结晶,深刻展示了“中国梦”的理想境界、精神特质、赤子之心和前进正道。

  “诗言志”。毛泽东诗词的精华,凝聚着“中国梦”。那就是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寄寓于毛泽东诗词中的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诗化的理想、信念、志向、追求,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永久的魅力。其追梦之心,寻梦之路,圆梦之行,令人景仰,励人追随。
  一、改造旧世界的中国梦
  改造中国与世界,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湖南先进青年的人生追求和社会理想。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是其最早的体现,充分显示了他们报仇雪耻、天下己任的决心。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生动表现了他们主宰江山社稷、反对封建主义的豪情壮志。
  为此,他们积极参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系列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和群众斗争,致力于改造中国与世界,改变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仍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的悲惨命运,探寻中国人民的出路与前程。
  1925年毛泽东主编《政治周报》时明确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成为毛泽东的中国梦之最经典的注脚。显然,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毛泽东,这一革命理想是深孚众望、最得人心的。得人心者得天下。
  1927年大革命失败,“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中国历史进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的新阶段。
  毛泽东和湖南省委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不同凡响,第一次打出了共产党的旗帜,具有开创性意义,标志着毛泽东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升华到新高度。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一首《西江月·秋收起义》,开毛泽东描写革命战争史事的系列传世名篇之先河。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要向潇湘直进”,生动而形象地展示了毛泽东率领屡摧不垮的湖南省委临危受命发动秋收起义、中国第一支工农革命军高举起共产党旗帜“霹雳一声暴动”的战斗风采,为井冈山斗争之开端留下了精炼的史诗。
  这首词虽然30年后才非正式地发表,但是却一直在湘东老区以多种版本流传,成为湖南人民革命的不息号角。
  井冈山斗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可谓大矣,在共产党人的理想境界和人格特质的塑造上也是意义重大。巍巍井冈,就是共产党群体人格耸立如峰、岿然不动、众志成城的象征;传扬至今的井冈山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人格特质的体现。“革命理想大于天”,是鼓舞拿起武器战斗的革命工农兵浴血奋战、夺取胜利、创造人民的天下的强劲动力。
  毛泽东诗词中,专门抒写井冈山斗争精神和苏区情怀、揭示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前程和理想的作品最多。井冈山斗争时期有《西江月·秋收起义》和《西江月·井冈山》两首,新中国成立后又有《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两首。而抒写井冈山苏区和中央苏区斗争的诗词总计竟然有15首之多:除了上述4首之外,还有《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等9首,新中国成立后怀念苏区战友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吊罗荣桓同志》等诗词。毛泽东的井冈山情结和苏区情结可见一斑。
  “打倒列强,人人高兴。打倒军阀,除恶务尽。统一中华,举国称庆。”“全国工农,风发雷奋。夺取政权,为期日近。革命成功,尽在民众。”毛泽东撰写的红四军司令部布告,以四言诗的形式宣示了工农红军的宗旨和中国土地革命的理想。“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苏区时期,战事不断,毛泽东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战争诗、战场诗。“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诗人斗志昂扬,自问自答:“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虽然赣江风雪迷漫,但是诗人仍要率十万工农下吉安,用长缨缚苍龙。
  1930年7月毛泽东指挥红军转战之际,征途中吟成一首《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热烈欢呼“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凝炼地反映了红一军团等横扫千军向长沙的历史。毛泽东亲手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就在这一“捣”中建军于浏阳县。朱毛红军威名天下传,要把鲲鹏缚的万丈长缨,红了赣水的偏师黄公略,高唱国际悲歌、狂飙般席卷湘赣大地的红色风暴;反第一次大“围剿”,那些气冲霄汉的天兵,齐声唤、同心干的千百万工农;反第二次大“围剿”,那自重霄入的飞将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红军指战员;都是红军人格力量的外化和形象化,使朱毛红军出神入化、深入民心,形象地展现了革命理想的激越与感动。
  跨越大雪山,对长征红军来说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过了大渡河,又要翻越海拔4900多米的终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的夹金山。早晨,毛泽东喝完一碗热气腾腾的辣椒汤,身穿夹衣夹裤,手持木棍,沿着又陡又滑的雪路,向山顶攀登。他把马让给伤病员和体弱的女同志使用,并且说:“多有一个同志爬过雪山,就为革命多保存了一份力量!”走到半山,气候骤变,冰雹劈头打来。他拉着战士的手前进,鼓励大家低着头走,千万不要撒开手!   随后,从毛儿盖越过草地,这是红军长征途中最艰苦的历程。红军个个都是英雄汉,他们忍受着寒冷、饥饿的折磨,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坚持每天按计划的路程前进。经过7天艰苦努力,右路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了严寒饥饿,终于走出了人迹罕至、气候变化异常的茫茫草地。
  毛泽东写下了那首记录和颂扬红军壮举的经典绝唱《七律·长征》,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人格形象。
  臧克家说:“这是一首雪的赞歌,这是一幅祖国壮丽山河的画卷;这是一首历史人物的诗品,这是一首革命英雄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高歌。”
  长征精神,是毛泽东等领导长征的统帅和参加长征的红军将士创造的,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斗志和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克服困难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通过长征,毛泽东把共产党人的人格特质锻造得更为完善、成熟和魅力四射,并通过长征的史诗——毛泽东长征诗篇,把党和红军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形象,即享有国际声誉的长征精神,传扬给世界、传扬给后人,使长征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精神和熔铸中国人民时代特性的开端。
  毛泽东长征诗词中,东方欲晓时的早行人,踏遍青山人未老、指看南粤的战士,快马加鞭未下鞍的勇士,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擎天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红军将士,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三大主力红军,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的长征英雄,都是惊天动地、鬼哭神泣的今朝风流人物!红军的长征精神,永远鼓舞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理想。
  二、创建新中国的中国梦
  毛泽东革命一生,奋斗追求的宏大理想,一是实现民族独立,彻底改变 1840 年以来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屈辱地位;二是实现人民民主,根本改变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文化上受愚昧的卑下地位。推翻旧政权,建立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人民能够当家作主,是毛泽东梦寐以求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抗日战争中,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庄严表态:“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945年8月,中国人民历时8年全面抗战,终于胜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和平呼声,压倒一切。
  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国绝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希望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反动而且独裁的中国国民党,企图凭借军事上的优势,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
  由于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大多集中在遥远的大西南、大西北,蒋介石为了争取调动兵力、调整部署的时间,欺骗国内外舆论和民意,在半个月内,连续3次发出电报,邀请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到陪都重庆进行和平谈判。蒋介石的得意算盘是: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把发动内战的责任加在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去了,他就可以借谈判之机,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政权。他心里想的是毛泽东肯定不敢到重庆来。
  毛泽东一身系天下之安危,深入虎穴,重庆谈判;一首《沁园春·雪》,词撼山城,义感民心,震惊天下,奠定胜局。
  蒋介石丝毫没有谈判的诚意,根本没有料到毛泽东真的会来。国民党甚至连一个具体的谈判方案都拿不出来。而中国共产党不仅拿出了具体的谈判方案,还在军队、解放区政权等关键问题上作出了重大让步。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国共双方代表于1945年10月10日正式签署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的“双十协定”。
  10月初,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应诗人柳亚子的一再索求,将1936年2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初遇大雪,兴之所至,吟诵成篇的《沁园春·雪》书写相赠。
  《沁园春·雪》一经发表,即在重庆引起很大的轰动,人们争相传诵,好评如潮。柳亚子甚至将它称为“千古绝唱”。
  毛泽东为争取中国的和平民主,不惜身系天下之安危,冒险亲赴重庆谈判,他对国家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已深深打动了社会各界,为人们所广泛称道。而《沁园春·雪》又充分展示了毛泽东博大的胸襟和盖世的才华,进一步地征服了人心,使人们从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共产党身上,更多地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由毛泽东的一首咏雪词,酿成一场蔚为可观又别具生面的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交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雄视古今的豪放雪词,震撼了整个山城,感染了全中国。
  国民党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请毛泽东到重庆,毛泽东却把鸿门宴变作大舞台,让中共领衔酣畅淋漓地唱了全台的精彩大戏,让大后方的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
  从某种意义上讲,军事家毛泽东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开场,诗家毛泽东打响的人心解放战争已经高歌凯旋。
  千古绝唱《沁园春·雪》,生动而形象地体现了毛泽东所特有的一种革命情怀和崇高人格,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把握自己的命运、创造光明的前途,奠定了格调和力度。从而使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沁园春·雪》抒写了伟人毛泽东的壮阔情怀:
  胸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胸怀远大、壮阔,有容乃大。
  人格——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人格纯洁、高尚、勇敢、壮烈,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理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理想是震古烁今、超众拔群,创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民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正如毛泽东诗词所宣告:“人间正道是沧桑。”
  三、建设新生活的中国梦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
  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按动电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像一条昂首腾飞的东方巨龙,冲天而起。56个民族的代表欢聚在天安门广场。只有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人民民主制度已经确立,剥削阶级不再存在,社会主要矛盾只是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和谐才有可能变成现实。毛泽东说过,“几个宗教和谐地共存,对国家来说不是坏事。”主张实现各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制,实现各民族兄弟般的团结。
  毛泽东意气风发,赋词《浣溪沙》,批判旧中国的不和谐“人民五亿不团圆”;歌唱新中国的和谐“万方乐奏有于阗”。此词高度概括、凝练地反映了古今巨变,从分裂到统一,从隔膜到和睦,从动乱到太平,恰如黑白之分,天地悬隔,毛泽东要表达的诗情,就是遵循人间正道的中国所发生的变化,达到人民团圆、万方乐奏的理想境界。正因为“一唱雄鸡天下白”,才能够“万方乐奏有于阗”。毛泽东和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表现出抓住人民群众对于和谐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艰辛探索和开拓的战略眼光。毛泽东认为:“伟大而和谐的王国意味着共产主义社会。”为此,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基石。
  新中国建立以后,面对国际上风云变幻、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千头万绪的形势,毛泽东以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人格精神应对,要把万里长江横渡,让天堑变通途,令高峡出平湖,使神女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诗词,热情吟歌劳动人民“六亿神州尽舜尧”,那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战天斗地精神,那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新时代中国妇女形象,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的勤劳人民,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成为主角和英雄。在困难面前,他颂扬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劲松品格,鼓励到险峰展示无限风光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赞赏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金猴,歌咏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和欢喜漫天雪的冬梅,讴歌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战斗人格。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祈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在毛泽东的心目中,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也应该是和谐的创造和美感: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璧,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当年的美好期盼,豪迈诗句,如今随着一项项重点工程的建设和竣工,化为了活生生的现实。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在庐山上饶有诗兴的毛泽东,想起东晋县令陶渊明看不惯世事权势,辞官隐居,梦想着桃花源那种和平自由的社会理想。如今,陶渊明梦寐以求的和谐境界,应该有了耕田同乐的现实可能性了吧。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是一种春风化雨、地灵人杰的和谐气象。
  1959年6月,毛泽东别梦依稀32年,回到故园韶山,回忆“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的斗争历史,“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现实与理想,激荡着诗人情怀,他夜不能寐,挥笔写下了《七律·到韶山》一诗,讴歌韶山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抒发湖南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冲天气概和旷世豪情。
  20世纪60年代,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毛泽东在69岁生日那一天,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七律·冬云》一诗,以言志,以励人: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是毛泽东人格和心声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毛泽东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显示了独立不倚的英雄本色,揭示了人民中国高歌奋进的美好前程。
  1965年5月,毛泽东“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有感而发,产生了著名的井冈山诗词,两首诗词虽然写的是井冈山之行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却是对整个井冈山斗争史的浓缩回顾和对井冈山精神的重新倡导。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谈话吟诗,高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革命精神,弹指回顾38年战斗历程,豪情迸发,谈笑风生,诗词中洋溢着伟大英雄人格的独特气息。如《念奴骄·井冈山》: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因为“江山如画”,“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诗人“独有豪情”;如《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是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伟大领袖,永远属于人民。他一生为人民,与人民群众结下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生生不息的人民情结。以他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成为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他的6位亲人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毛岸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英烈化为“忠魂舞”。其实,他的亲戚中,还有杨开明、向钧、赵先桂、陈芬、杨展等为革命牺牲。他的大儿子毛岸英血洒抗美援朝战场,他忍痛挥泪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一首《蝶恋花》缅怀先烈、告慰英灵、鼓舞人民、激励斗志,成为诗词绝唱。毛泽东诗词深刻反映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与现实,寄托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的真挚情感。他为中华大地面貌一新、换了人间、天地翻覆而歌而泣,热切期望人民的新中国“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无限风光在险峰”,“试看天地翻覆”,“彩云长在有新天”,诗人情动于衷,泼墨挥毫,笔走龙蛇,锦绣华章,感人至深。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的演讲中,引用毛泽东诗词“雄关漫道真如铁”和“人间正道是沧桑”来形容中华民族的昨天和今天,并用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来形容中国的明天,他还用“风景这边独好”描绘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和美好未来,体现了诗意盎然、兴会无前的激情和自信。
  四、实现环球同此凉热的中国梦
  毛泽东诗词中的和谐思想理念,同其革命斗争精神融会贯通、相辅相成,构成了“环球同此凉热”的中国梦。
  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胸怀宽广,放眼世界,豪情万丈: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万年不融的大雪山,其千秋功罪,谁人能予评说?毛泽东的思绪中任想象驰骋,倚天抽出一种比昆仑山还高还长的宝剑,按人类的意志和历史的需要,把它剪裁开来,分给世界各国,使人类寒暑相同,共冷共热,实现民族平等,共享福祉。诗词揭示了多么令人向往的和谐世界理想。
  在毛泽东笔下,关于对立面互相渗透,他列举了战争与和平,和平与战争,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目前,65亿人口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太不安宁。仍如毛泽东1958年12月21日的诗词《七绝·有感》所叹息的:“人类而今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激烈冲突和局部战争从来就没有止息过。怎样实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真正和平,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共处原则、和平发展战略,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和平为上”,是毛泽东和新中国领导人的真诚希望,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坚定原则。1949年12月,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就向苏共领导人说明: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保障和平问题。中国需要三至五年的和平时间,以便用来把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和稳定国内局势。中国这些重要问题能否解决,取决于是否有和平的前途。回国后,毛泽东认为,战争还是和平,这是一个根本性质的问题,对此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对国际大背景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就可以恰当地规划国内的和平建设事业。1955年5月26日,毛泽东提出“和平为上”,把争取国际局势的缓和、创造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作为主要方针,以为新中国的建设争取更长的和平时间、更稳定的国际环境、更多的国际朋友。“我们要争取和平的环境,时间要尽可能的长,这是有希望的,有可能的。如果美国愿意签订一个和平条约,多长时间都可以,五十年不够就一百年,不知美国干不干。”“所谓天下大事,就是解放、独立、民主、和平友好、人类进步。将来世界上的事情,和平友好是基本的,世界大战这个东西意思不大。”1956年党的八大时,毛泽东强调:“为了建设还需要有一个和平环境,这是不是可能的呢?我们认为是可能的。”1957年他又说:“我们希望和平。但是如果帝国主义硬要打仗,我们也只好横下一条心,打完仗再建设。”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中进行。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这是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特别是朝鲜停战以后,毛泽东和中国政府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
  毛泽东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而且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1954年,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领袖、前首相艾德礼时说:如果诸位同意的话,我们要继续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我想,这也是英国、法国所需要的。我们的国家现在还很穷,如果能得到几十年和平就好了。有两个基本条件使我们完全可以合作:一、都要和平,不愿意打仗;二、各人搞自己的建设,因此也要做生意。和平、通商,这总是可以取得同意的,对不对?美国这样的大国如果不要和平,我们就不得安宁,大家也不得安宁。毛泽东同印度领导人尼赫鲁会见时说:“我们现在需要几十年的和平,至少几十年的和平,以便开发国内的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我们不愿打仗。假如能创造这样一个环境,那就很好。凡是赞成这个目标的,我们都能同它合作。”
  但是,毛泽东的和谐理想,并不是放弃斗争的无原则观念。他曾用“列宁火焰成灰烬,人类从此入大同”的诗句,揭露和批判赫鲁晓夫主义者幻想的“无武器、无军队、无战争”的所谓“大同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如果彻底放弃斗争的武器,和平并不会“天上掉馅饼”。黄粱一梦终会破灭!
  有道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毛泽东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方针,归根到底,是一个致力于和平目的的积极防御思想。在中日关系上,毛泽东举例说明:平和就好。希望“求大同,存小异”。其后,毛泽东还提出了“中间地带”的观点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在正确处理对外关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首访中国,踏上了“破冰之旅”、“和平之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尼克松在祝酒辞中援引毛泽东的词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来表达中美缓和、两国沟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只争朝夕”,成为大洋彼岸的西方政治家企望和平的哲学观念。一句词,缩短了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感情距离,也打动了在场的和远在美国的读者与观众。据说,这成为毛泽东影响最为深远的十句名言之一:最具鼓动性的一句话——“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告,和平路径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同时造福世界;共同缔造可以称作中国的“世界梦”——世界新秩序,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显然,中国共产党的人类和谐、世界和平理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环球同此凉热”思想,为“中国梦”的实现,接续奋斗,不懈努力。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430222/

推荐访问:第一代人类是一代巨人 童话巨人安徒生给一代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