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特色文化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7-05-02 13:00:4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篇一】:新加坡文化介绍

提起新加坡,人们脑海中马上出现一个小国的概念。的确,新加坡国土面积只有7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一个县。人口只有500万,相当于中国一个地级市。然而,这个小国不寻常。

国土虽小眼界宽

小小新加坡拥有世界最大的机场。机场大,说明其空运发达,新加坡航空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国际上是出名的。当然这也是让国土太小给逼的,新加坡弹丸之地,国人只要活动活动就得出国。也正因此,新加坡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享有免签待遇,居民拿起护照就可以随时走向五洲四海,比我们方便多了。所以,新加坡人虽然是“小庙的和尚”,但却常见大世面。

小小新加坡还拥有世界数一数二的港口。港口大说明航运发达。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七大洲四大洋的船只都要经过这里,而新加坡正遏马六甲海峡入口,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凭此地利,新加坡制定了自由港政策,不管哪里的船只到来,均免收关税。这样看似吃亏了,但却得到大便宜。自由港吸引了大量船只到来,人员要在这里休整消费,给养要在这里采买补充,船只要在这里维修保养,货物要在这里加工包装,费用要在这里结算存储,这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依托自由港政策,没有任何天然资源的新加坡发展起了发达的服务业,主要包括物流、商务、交通、通讯、金融、膳宿六大门类。依托这些服务业,新加坡确立了其亚洲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

凡事利弊兼有。新加坡经济外向度太高了,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如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新加坡经济也大受影响。聪明的新加坡人认识到,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也不是高枕无忧。他们要把新加坡进一步发展为更先进的世界理财中心,把钱交给我,帮你投资增值,提前规避金融风险,实现资本效益最大化。可想而知,这一计划实现,新加坡的经济能力又会“新加一坡”。

建国虽晚成就大

新加坡1965年才“被迫独立”。她本是马来西亚联邦的一个州,因为主体民族马来族和少数民族华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被心胸狭隘的马来西亚政府赶出联邦。面对一个地寡物缺,连淡水都依赖马来西亚进口的小岛,新加坡举国上下一片悲观迷惘,开国总理李光耀曾经泪流满面。但是,新加坡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艰苦奋斗,仅仅二十年,就把自己的国家建成了亚洲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跻身“亚洲四小龙”,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相当于我国人均GDP的10倍。 更可贵的是,新加坡的发展成果惠及到了全体人民,国富民也不穷。全国80%以上的人民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共组屋里,其他20%的人民居住在自己花钱购买的别墅里,“居者有其屋”达到百分之百。他们建立了覆盖全体国民的“中央公积金”,强制雇主为雇员缴纳。只要参加工作,无论在企业还是在政府,雇主就要在

雇员工资之外缴纳一定比例的公积金。这份公积金平时可用来看病、购房,退休后用来养老。亲眼看到,上至政府总理、部长等要员,下至导游、售货员等普通百姓,谈及自己的国家和生活,满脸洋溢着自豪和满意之情。

新加坡的政治建设也很出色。虽然建国47年来一直由人民行动党一党执政,但党群关系密切,官民关系和谐,官员尊重百姓,百姓信任官员。政府廉政建设闻名于世,据透明国际2010年发布的“世界各国清廉指数排名榜”,新加坡与丹麦、新西兰并列世界第一。

在对外关系上,新加坡八面玲珑,与不同国家都保持了友好关系,没有一个死敌。在政治和军事上,基本上与美国是盟友,但在经济、文化上又与中国保持着密切关系,中国是新第三大贸易伙伴,新加坡是我国第七大外资来源国。他对近邻马来西亚保持着戒备心理,以至于小小国家也保持着自己的陆海空三军和全民兵役制,但又维系着表面的和谐尊重,雇佣大批马来劳工。他们不忘曾被英国殖民、日本占领的历史,但又留在英联邦内,把日本作为重要邦交国。在东盟内部,新加坡更是举足轻重,扮演着出谋划策的军师角色。

不能不说,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无论内政还是外交,新加坡都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国家。但也不是完美无缺,比如有些舆论认为,新加坡民主化不够,一定程度上是威权政治,甚至就是人治;

同时,新加坡贫富分化也成扩大化趋势,最富的20%与最穷的20%财富占有量已经达到20:1。新加坡国民也有很多不满情绪,只是不敢乱说。如果新加坡千万般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新加坡人移民海外呢?新加坡特色文化。

资源虽少活力足

在新加坡,常常听到他们说这样一句话:新加坡没有什么资源,唯一的资源是人才!确实如此,新加坡人不简单,吃苦耐劳的华人秉性、仁爱忠孝的儒家传统、新锐开放的世界眼光、理智冷峻的西方文化融合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新加坡主体国民素质。 我们看到,新加坡的干部队伍年轻而又老练,严谨而又谦和。新加坡驻华使馆的工作人员好像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但都独当一面,工作娴熟,很多问题当场决断,用不着请示领导。后来得知,连驻华大使都是“70后”,已经有了在两个国家当大使的经历!而与我们对口的新加坡社会发展部部长,内阁重要成员之一,今年只有42岁。他们虽然年轻但不轻狂,很有涵养。会场上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从摄像机前经过时,新加坡人都要低低的弯腰,以免挡住镜头。女士们多穿紧身的西装裙,脚踩高跟鞋,弯腰曲腿行走很费劲,简直是一点点向前挪动,但没有一个迁就自己。而我们的同仁们,大多不管这些,昂然而过。

在对外贸易中,存在这样几个等级:资源输出,劳务输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技术输出,管理输出,价值输出。越往后,越是高端行为,越需要底气和实力,同时效益回报也越是丰厚。新加坡没有自然资源,劳动力紧张,制造业不发达,于是直接从资本输出、技术输出和管理输出切入,近年尤其是管理输出。在中国,新加坡就有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广州知识城、新川工业园等合作项目,哪一个都经营得很好,都是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这些项目内容不尽相同,但共同之处都是,新加坡不提供原材料、不提供劳动力、也不怎么提供市场,只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持,也就是在别人的地盘上、消耗别人的资源、利用别人的劳动力赚自己的钱!这不是谁都能做到这一点的,背后支撑的是人才。人和人外表都一样,不同的是头脑。没有头脑的只能是人,有头脑的才是人才。新加坡拥有的是后者,所以才能玩高难动作,做大事业。

人才来源于教育基础和制度环境。新加坡无论是在开国之初的困难时期,还是现在的发达时期,一直把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几十年来,新加坡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一直保持20%的份额。韩国(15%)、日本(10%)、英国(12%)和美国(15%)也很重视教育,但财政支出比例都不及新加坡。我国没有公布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的比例,只是说把占GDP的4%作为努力目标。新加坡教育经费中,50%用于小学、中学教育,45%用于大中专教育。这一点也同我们不一样,我们花在基础教育的费用太少,

【篇二】:新加坡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文化观下新加坡的文化发展——从冲突到和谐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文化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揭示和概括,他系统地阐释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文化是人类实践生活的观念反映和精神结晶。马克思认为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化自然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文化主要是指精神财富,由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新加坡特色文化。

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除了当地原有的少量人口,新加坡人民绝大部分是近一百多年来由亚洲、欧洲等地区迁移而来的移民及其后裔所组成的。不同种族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本土语言,形成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基础。再加上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处于东西交汇之处,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正好介于东西文化的重要通道之间,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新加坡汇集了多种文化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道德理念和宗教信仰。在英国对新加坡长达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期间,继续延续了资本主义发展方向,引进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实行民主议会制和自由市场经济,确立了西方文化在新加坡的发展。最后,全球化加剧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形成,全球化打破了新加坡各种族原有的孤立、封闭、保守状态,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因而,在新加坡,西方文化、中国的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等各种文化并存,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随处可见,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与中国式庙宇、伊斯兰清真寺相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马克思在晚年通过对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大量出现的文化人类学著作的认真研究,发现了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由于民族诞生的早晚、民族生存环境的异同以及民族交往频繁等原因,使得每一个民族文化都具有与其他民族不相类似的特点,这就导致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品质、特征、价值观等。在新加坡,以“仁爱、信义、礼智、忠孝、和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和强调个人发展、倡导理性公平竞争、注重法治的西方文化;强调“顺从、和平”以求得两世和平与安宁涵盖宗教、法律、经济、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伊斯兰文化。这种由人类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不同文化最初是各自相对独立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曾经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完成的。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一定阶级为维护和满足自身需要而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随着分工的发展和社会实践交往的展开,产生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这种由于多元文化之间存在着交流和碰

撞,会产生积极的结果,也会产生消极的结果。一方面,新加坡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互竞性促使文化间交流、融合,进而相互传播和渗透,推动整个人类文化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多元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使得新加坡成为一个极易分裂的社会,难以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1964年7月、9月爆发的马、华两族的种族大冲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文化冲突所带来的一连串问题已经远远超出文化和种族问题本身,它们在新加坡往往表现为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甚至是国家兴衰成败、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三、新加坡和谐文化的建设

多元文化如何从冲突走向和谐,在这方面,马克思认为文化冲突只是文化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上的表现,具有历史阶段性,它不是从来如此,也不会永远存在,它将随着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而转变,揭示了多元文化最终走向和谐的必然历史趋势。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伴随人类实践在广度与深度上的拓展,人的文化世界也在发生变化。 从人类文化历史的本质上看,人类文化的传播史就是一部文化冲突的历史,中国学者汤一介认为,多元文化可能通过文化的交往和对话,在讨论中取得共识;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吸收他种文化,往往是在两种文化交往和商谈中体现了“和而不同”思想的结果;而费孝通则认为文化发展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塑造“新加坡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的形成是一种历史现象,现阶段民族不仅不会消亡,还是社会构成的一种重要方式。民族是特定人群生活的共同体。他们拥有共同的语言、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对于新加坡这样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来说,如果各种族都效忠于自己原来的祖国,就会影响民众对国家的情感,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国家认同,不利于国家团结。李光耀曾说过:“我们不是马来人、不是中国人、不是印度人,也不是西欧人,我们应当不管人种、语言、宗教和文化方面的差别,

大家作为新加坡人团结起来。”11991年吴作栋在国庆电视讲话中表示:自己将“人民凝聚一体”作为主要目标。2新加坡政府采取“淡化大族(华人)认同,照顾小族生存”的策略,通过住房、医疗、教育、宗教、就业、选举等方面平等的种族政策,对少数族群给予特别的尊重和照顾,切实有效地增加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

新加坡政府承认种族间的差异,赞扬文化多元带来的丰富性,并尝试着利用这种文化的丰富性塑造新加坡人的认同感和特定的价值观。新加坡人从四种伟大的文明源泉中吸取养分,但又不完全归属于这四种中的任何一种。3新加坡政府从塑造新加坡人做起,李光耀定义新加坡人为:“新加坡人是一个出生成长或居住在新加坡的人,他愿意维持现在这样一个多元种族的、宽宏大量、乐于助人,向前看的社会,并时刻准备为之贡献出自己的生命。”4新加坡人可以概括为:爱国、孝道、责任、容忍四个词。到20世纪70年代,在990名被调查者中,90%的人称自己是新加坡人,80%的人参与了新加坡民族象征的活动;74%的人称自己愿意为新加坡去战和死。5

1.构建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文化模式

新加坡特色文化。

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元是多元中的一元,多元是一元主导下的多元。一元化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整合和认同程度,多元化反映人们选择的空间,是一个社会开放宽容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充满活力的象征。面对多元文化的现实,新加坡建立了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模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领导人开展了一场自上而下弘扬东方优秀传统道德的儒家文化运动,在全国组织开展各种文明礼貌运动;80年代以 “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新加坡政府的“治国之纲”;90年代确立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共同价值观,最终建立了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在对待西方文化、印度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不同文化时,新加坡不是简单粗暴地压抑或消解文化多样性,而是通过有意识的鉴别和选择,使各种文化之间的互斥性减少到最低程度,求同存异,达到多元和谐并存。这不仅体现在新加坡宣扬儒家道德思想以抵御西方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带来的颓废消沉等社会弊病,还体现在新加坡合理地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分,如法治、民主、自由、权利等,真正实现“西方的科学与文明推动了新加坡社会的繁荣,东方的宗教与伦理保持1

2 许心礼.新加坡[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 [英]康斯坦丝·玛丽·藤布尔,欧阳敏译.新加坡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476. 3 [英]康斯坦丝·玛丽·藤布尔,欧阳敏译.新加坡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410. 4 [英]阿里克斯·乔西.李光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368.

5 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4-175.

了新加坡民族的特有气质”。6

2.推行务实的文化政策

面对多种语言、复杂的种族关系和敏感的宗教问题,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务实的文化政策。

(1)在教育方面,实行混合文化教学,在英国殖民统治初期,新加坡的教育事业可以说是放任自流。教会、殖民政府、宗亲、各种族和各社团为了各自利益各自办学。独立后,政府实行了学校合并的制度,将不同种族的学生合并在一起上学,不仅可以有效增进不同种族间的文化交流,而且也可以淡化不同种族的歧义。在谈到文化对国家认同的作用时,一次李光耀在教师节大会上讲道:“过去的一代,因为来自不同的国家,所以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这一代,因为过去是从不同的语文学校出来的,没有受过共同语言的训练,所以有时候不容易合得来。对于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应该好好地培养他们,使他们不但对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同时,也对我们正在建设的新国家感到光荣。„„在这一方面,我们一定要取得成功。„„,无论走向国家效忠和民族统一的道路怎样困难,怎样缓慢,我们都必须勇往直前。”7到1968年,新加坡已有11%的小学和一半的中

8学完成合并,以英语和华语为教学语言的混合学校成为主要的学校模式,到1972

新加坡特色文化。

年,这样的学校已达107所了。9混合学校打破了种族界限,创造了一种环境,使不同种族的学生在一起上课,共同参与课外活动,促进了不同种族间的文化交流。混合文化教育打破种族界限,使不同种族的学生在一起上课,共同参与课外活动,促进了不同种族间的文化交流。

双语教育。母语为本,英语为用。母语是一个人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的根基。10为了确保新加坡人能有作为各族沟通的共同语言,又能同时掌握母语,独立后的新加坡推行双语教育制度。11在新加坡,英语作为一种中立性语言,不具有种族背景。对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这三大种族来说,推行以英语为共同语,可以使各族在语言交流上处于平等地位,彼此都没有特权,从而消除因为语言问题而产生的摩擦和冲突,有利于维持种族间的和谐,促进种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另外,英语作为国际贸易和科技的主要语言,在吸引美国和欧洲跨国公司的投资方面与其他不说英语的国家相比,新加坡占有一定的优势。121961年8月5日,李光耀6

7 [新加坡]罗佩恒,罗佩菁合编.新加坡简史[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4:169. [新加坡]联合早报编.李光耀40年政论选[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6:375.

8 Jons·T·.Quah,Chan Heng Chew,Seah Chee Meow.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Singapor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9 李路曲.新加坡现代化之路:进程、模式与文化选择[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92. 10 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 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3:272. 11 所谓“双语制”就是规定华人、马来人、印度人除了拥有自己的语言外,还要以英语作为新加坡的民族通用语言;英文学校除了以英语为教学媒介语,同时兼学各自的民族语言;华文学校、马来文学校、印度文学校则以母语为教学媒介,同时也要学习英语。

12 严崇涛,张志斌译.新加坡成功的奥妙——一位首席公务员的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在教师节大会上讲话时表示:我们没有统一的民族,我们的人民讲四种不同的语言,造成许多困难问题。当前,我们的任务是推行共同语言,培养共同感情。13缔造一个说英语的新加坡,这也符合新加坡领导人所倡导的创建一个“新加坡人的新加坡”的理念。但与此同时,李光耀也深有体会地说,“接受英语教育长大的人没有根。如果我们失去身份,我们就会失去我们的生命力”。14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这三种民族语是开启传统民族文化宝库的钥匙,具有保持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所以,双语教育的实行促进了各种族间的文化融合,推行双语政策是新加坡前进的最佳策略。15双语教学极大地推广了英语的使用,确保新加坡人能有作为各族沟通的共同语言,同时又能掌握母语,以免失去传统文化。

(2)宽容的宗教政策,多元种族带来了多元宗教,在新加坡这个小岛上,汇集着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宗教。新加坡政府以务实的态度,实行政教分离,认真谨慎处理宗教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宗教道德感化、慈善友爱、扶贫济困的积极一面。促进和实现各宗教之间的和谐与容忍。新加坡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信仰自由,不设国教。李光耀曾表示:“我鼓励人们要有信仰,因为不管是信神或是信仰别的宗教,都有助于抗拒不良风气和使人产生回归惑。”16新加坡政府在1989年颁布了《维持宗教和谐白皮书》,它规定了新加坡各宗教团体和信徒在处理与其他宗教关系时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避免冒犯其他宗教人士的感情;强调各宗教信仰共同的道德价值;尊重他人信仰自由,也尊重他人选择或拒绝某种宗教的权利;管制本宗教的信徒、教徒、教会负责人或传教人员,不让他们对其他宗教和宗教团体有任何不敬的行为;不鼓动和煽动本教的教徒仇视或以暴力对付其他宗教或宗教团体等等。17 1990年制定并实施了《维持宗教和谐法案》,它建立了一种警示、预防作用的机制,促进了新加坡的宗教和谐。2003年7月,新加坡政府拟定并发表了《宗教和谐声明》,组织“跨宗教和谐圈”,号召国民在每年种族和谐日的一周内朗诵此声明,“我们同为新加坡人民,谨此声明:宗教和谐是确保我国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社会之和平、进步与繁荣的要素。我们决心通过互相容忍、信任、尊重和了解,强化宗教和谐。我们将始终如一,确认国家的世俗性,提升社会凝聚力,尊重个人的信仰自由,既增广共同空间也尊重彼此差异,促进宗教

18间的沟通,从而确保新加坡宗教不会被滥用来制造冲突与不和”。为了进一步加

强不同族群和宗教团体之间的联系和互信,新加坡政府在2006年10月设立了“全国种族与宗教和谐常务委员会”,以适应新加坡社会发展的需要。 13

14 [新加坡]联合早报编.李光耀40年政论选[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6:371. 韩福光,朱莱达,蔡美芬,等.李光耀:新加坡的硬道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202. 15 [新加坡]李光耀著.李光耀回忆录经济腾飞路1965-2000[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152. 16 王文钦.新加坡与儒家文化[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47.

17 冯军.新加坡宗教事务的法律治理[J].政治论丛,2013(3).新加坡特色文化。

18《世界宗教资料》[J].北京:1990(3)42-44.

【篇三】:新加坡的特色饮茶文化

新加坡的特色饮茶文化

2015-4-20 07:44 来源:中国日报网

摘要:说起新加坡的饮茶文化,就不得不提起新加坡的拉茶,那么新加坡的拉茶是什么样子的呢,新加坡的饮茶文化又有什么特色?

说起新加坡的饮茶文化,就不得不提起新加坡的拉茶,那么新加坡的拉茶是什么样子的呢,新加坡的饮茶文化又有什么特色?

新加坡在世人的眼中以不仅仅是旅游观光的城市。其在食文化方面,尤其饮茶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新加坡特有的拉茶(Streched Tea)

已成为观光客十分欣赏的一种民族表演艺术。

所谓“长茶”是把泡好的红茶加牛奶,然后泡茶人把奶茶倒进罐子里。泡茶人一只手拿着盛满奶茶的罐子,另一只手拿着空杯子,两只手的距离约在一米之间,开始倒茶。如此来回须7次。在来回倒茶的过程中,奶茶是不允许外溢的。由于“长茶”的杯子相当大,喝起来相当过瘾,喝茶者边品茶,边欣赏精彩的倒茶,心情也会变得轻松。

在新加坡喝茶和在英国却不一样。在英国喝茶是以茶为主,佐以一些饼干和小三明治。而在新加坡喝下午茶则是以吃为主,茶的好坏却不十分重要。许多观光饭店提供的下午茶,均以自助式点心为主,从印度式的煎蛋饼到中国的广式点心,花样繁多。即使是在五星级宾馆喝茶,也常常会用茶叶袋泡的大壶茶来待客。 中国茶近年在新加坡也十分显眼。一些专营中国茶的“茶村”、“茶馆”常常顾客盈门。新加坡的“喝茶族”并不只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似乎更多的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常常三五成群或成双作对,借喝茶谈些公事和松弛一下自己的身心。由于到新加坡的日韩游客较多,会做生意的茶室还专门提供一些日韩客人喜欢的茶叶。每到黄昏降临,新加坡街头和茶室就会慢慢热闹起来,成为街头一景。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699834/

推荐访问:新加坡红灯区特色服务 新加坡文化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