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萌芽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8-08-02 18:00:0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资本主义萌芽篇一: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资本主义萌芽


高考网权威发布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资本主义萌芽,更多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相关信息请访问高考网。
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具有的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对于商业的解体作用造成了多大的障碍,这从英国人同印度和中国的通商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这种“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对明清时期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A.改变了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思想 B.直接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动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使其对外贸易丧失了主动权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资本主义以前的”及“明清时期”可知,这种“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指的是我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这种生产方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C项。A、B两项说法错误;D项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果。 2.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答案 B 解析 “海禁”政策自明朝初年实施一直延续到清朝,故A项错误;巡抚涂泽民只是在得到皇帝准许的情况下,对明初的“海禁”政策进行了局部的调整,并附有较多禁制,故B项正确;C项与“奉旨允行”相矛盾,故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1684年,康熙帝颁布“开海”命令:“今海内一统,出洋贸易,得旨允行。”1717年,又以南洋地区“西洋泊船之所,藏匿盗贼甚多”,恐其结成反清势力为由,下令禁止南洋贸易。下列对上述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平定噶尔丹叛乱是“开海”的政治前提 B.“开海”“禁海”都是有限制的对外贸易 C.欧洲列强联合反清是“禁海”的重要原因 D.康熙帝时期清政府开始推行“海禁”政策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显示即使“开海”令也要求“得旨允行”,说明“开海”“禁海”都是有限制的对外贸易,故B正确;平定噶尔丹叛乱与“开海”无关,A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清政府开始推行“海禁”政策发生在顺治帝时期,故D项错误。 4.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只是描述了关东与上海之间贸易发展的状况,并未涉及政府的商业政策,也未说明经商者的身份,不能得出抑商政策已经改变的结论,故D项符合题意。商业活动的规模大,涉及相距遥远的两地,体现出商品经济的繁荣、长途贩运的发达、区域经济的发展,A、B、C三项表述正确。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封建政府虽始终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商品经济仍不断发展进步。 5.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的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文言文的含义是“(一些商人)以二千石官员的服饰、车马、仆从人员的标准享乐,其奢侈日甚”,这说明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D项正确。西汉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发生转变,A项错误。商人是社会的少数人群体,其“倡乐”不能说明社会消费观念的变化,B项错误。商人借用官员的服饰以炫耀自己,说明两者的社会地位差别很大,C项错误。 6.明朝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订货”的生产形式。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 D 解析 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特征是出现雇佣关系。民间机户生产的丝织品由中间包揽人收购,再转手给织染局,中间包揽人与民间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故D项正确。 7.明、清皇帝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答案 C 解析 在春天祭祀先农坛,反映出明清时期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以农立国、维护传统农耕经济的治国理念,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只是从图片的表面信息着手分析,忽视了祭祀的时间和对象;仅根据祭祀仪式无法推断国家是否繁荣昌盛,故D项错误。 8.从下面材料可见当时(  ) 高其倬1676~1738年曾上奏雍正帝:“福、兴、漳、泉、汀五府地狭人稠,无田可耕,民且去而为盗。出海贸易,富者为船主、为商人,贫者为头舵、为水手,一舟养百人,且得余利归赡家属。曩者设禁例,如虑盗米出洋,则外洋皆产米地;如虑漏消息,今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于福建?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 A.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 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答案 A 解析 “曩者设禁例……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说明高其倬主张开放“海禁”,体现了其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质疑,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 9.《中国商帮:从大历史看中国商人宿命》一文指出:整个明朝,绝大多数时候,海商是以非法的角色活跃在海外贸易中。换句话说,他们就是走私商人甚至以武装的方式走私,最嚣张时公然对抗政府。导致明朝海商这种命运的主要因素是(  ) A.海商崇尚武力 B.走私带来的暴利的吸引 C.明朝长期推行“海禁”政策 D.西方殖民者的扶持 答案 C 解析 明朝推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民间海外贸易,使得海商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进行走私,甚至与政府武力相抗。海商以武力对抗政府是由政府的“海禁”政策造成的,A项错误;走私确实能够带来暴利,吸引一部分商人铤而走险,但不是导致海商走私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西方殖民者在明朝时虽然已经到达中国沿海,但对中国的冲击极小,D项错误。答案为C。 10.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以前,中外存在商品贸易。中国民间外国银钱的使用较多,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只能说明外国银钱在中国市场流通,而无法说明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答案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 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三段材料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农商的主张及政策的变化。材料一:主要对比说明孟子和商鞅各自的农商主张及影响。材料二:主要说明西汉武帝抑商的原因及表现。材料三:主要说明宋代商税征收规定及影响。第(1)问,从材料一中“一列平视”可看出孟子主张农商平等,商鞅则提出重农抑商的主张,认为农业是本,商业为末,这与当时生产力低下、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有关。第(2)问,从材料二中的信息看,汉武帝采取了征收资产税和奖励告发的措施,目的在于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汉武帝的其他措施,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盐铁官营、对商人穿衣和出行的限制等方面来回答。第(3)问,从表格信息看,宋代商税收入不断增加,原因在于宋代对商业的重视和适当减免商业税。第(4)问属于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 12.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2)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答案 (1)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 重农抑商。 (2)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解析 第(1)问要求回答“新气象”和“老政策”,题目限定了经济领域范围。根据材料二提供的玉米、番薯的信息,可概括为美洲作物传入我国,再联系所学的明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如商帮会馆的出现等,可得出答案。政府的老政策,很显然是重农抑商。第(2)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戚继光、利玛窦等信息,可知应从抗倭和中日的朝贡贸易、中西文化交流和殖民势力东来等角度来概括,再联系教材中的海禁政策可回答“明朝政府的政策”。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七月]丁未……“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往者税务初兴,民咸罢市。孙隆(明万历年间司礼监太监,监理税务)在吴日久,习知民情,分别九则,设立五关,止榷行商,不征坐贾,一时民心始定。然榷网之设,密如秋荼,原奏参随,本地光棍以榷征为奇货,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加以大水无变,穷民之以织为生者,岌岌乎无生路矣!” ——《明神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皇权得以加强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指出,明代中期税收结构的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经济特征。这种经济特征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发展趋势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一和材料二、三之间存在什么必然联系? 答案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控制。清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2)经济特征:明代中期工商杂税增长并成为税收的主要支柱,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发展趋势:缓慢发展。 原因: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与“海禁”政策;关卡林立和征收重税;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小农经济及传统的买田置地观念。 (3)联系: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因而明清时期的专制君主为维护封建统治必然加强君主专制。或材料一中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进而体现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特征。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要注意做到要点全面。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三分析明代中期税收结构的变化——工商杂税增长并成为税收的主要支柱,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反映的经济特征,后面两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要从经济和政治相互关系的角度全面理解其内在联系。 [心得体会] 易错题一:对重农抑商政策认识不清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错解] A [错因分析] 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重农抑商政策。 [正解] C [解析] 材料观点强调的是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考虑,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符合题意的是C项。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晚期,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A、B两项说法有误。重农抑商政策并非自古就有,故D项说法有误。 易错题二:不能全面理解小农经济 明朝大臣霍韬的《霍氏家训》中说:“人家养生,农圃为重,末俗尚浮,不力田,不治圃,坐与衰期。”力言“非力耕不得食”“子侄不可不力农作”。对此准确的理解是(  ) A.“以农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 B.排斥商品生产 C.只重视农耕经济 D.要求所有人必须通过劳动获得财富 [错解] C [错因分析] 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材料理解不到位。 [正解] A [解析] 从“农圃为重”“末俗尚浮”“坐与衰期”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体现的是重农、以农为本的观念。“力耕”并不排斥商品生产,因为商品生产是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B、C两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答案为A。

资本主义萌芽篇二:2016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高考网权威发布2016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更多2016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相关信息请访问高考网。

2016高考历史复习:《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一、选择题
1.(2014·安徽皖南八校模拟)下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分工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城郭之民,类多工商”
B.城市与乡村为行政区域划分单位
C.城市商业功能从属于其政治功能
D.“市”成为城市活动的中心
2.(2014·鹤壁模拟)《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3.(2014·湖北百校联考)“禁夜”是古代的一种政策。《太平广记》载,晚唐诗人温庭筠就曾因“醉而犯夜,为虞侯所系,败面折齿”。宋代解除这一禁令的举措(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
C.保证了政府的基本财政收入
D.引发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4.(2014·陕西西安模拟)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其依据是(  )
A.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
D.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5.(2014·柳州模拟)清《长兴县志》记载:“宋罢镇将,置巡检寨,元、明因之,本朝因之。顾商贾之辏辐而繁,而巡检之额设较省。无他,生逢盛治,巷列千所,夜不闭户,罗店百族,道不拾遗也。”这反映了(  )
A.城镇商业功能增强 B.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C.百姓生活习俗改变 D.朝廷军事力量削弱
6.(2014·山东潍坊模拟)明朝时商品经济繁荣,“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由此不能得出(  )
A.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农产品商品化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7.(2014·钦州模拟)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14 132 82 527 43 537 山东 42 104 64 1 126 74 1 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45 459 51 545 43 976 福建(不
含台湾) 19 131 15 205 39 511 广东 — — 72 1 270 71 1 959 A.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8.(2014·湖北名校调研)《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
B.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
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
9.(2014·周口模拟)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国富兵强是兼并争霸战争取胜的基础
B.“重农抑商”是兼并争霸战争取胜的基础
C.“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政策
D.“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从春秋时期齐国开始的
10.(2014·浙江杭州质检)以下观点中,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  )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
③“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④“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2014·江苏南京调研)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12.(2014·浙江杭州质检)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

二、非选择题
13.(2014·来宾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国相国,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2: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3: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特点和反映的时代特征。
(2)指出材料2与材料3之间的逻辑关系。
(3)材料3提出了商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这一观点,并归纳出其论证的依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14.(2014·苏北四市模拟)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2:(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3: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2)据材料2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3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1.解析:选C。据图片文字信息,可以看出以城市为中心,形成了辐射周围的城乡分工,说明秦汉至唐初的城市仍以政治功能为主,商业功能从属于政治功能,故选C项。
2.解析:选B。题干反映唐朝坊市门按时开闭,而宋代则“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说明宋代坊市界限打破,B项正确;A、C、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
3.解析:选A。晚唐时期,对夜晚醉酒的人进行惩罚体现了禁止夜市的态度,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市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4.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A、D两项最早出现在明朝;C项最早出现在唐朝;北宋中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故正确选项是B。
5.解析:选A。题干材料信息反映出,自宋朝至清朝,地方上“罢镇将,置巡检寨”,以加强对地方商业活动的管理和控制,这反映了城镇商业活动的发展。B、C、D三项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6.解析:选D。材料信息“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说明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和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故A、C两项正确,“辄募旁邑民为佣”,可见出现了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题干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这一政策的松动,故D项符合题意。
7.解析:选D。观察表中数据思考,A、B两项不符合表中信息;C项与题干无关;表格数据反映了明清时期农村商业化的发展,故选D。
8.解析:选B。题干中萧何这番话的大意是:置田宅,但不要显露富贵,自己后代如果贤能,会像我这样勤俭持家,否则田宅就会被他人兼并。这说明当时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故选B。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9.解析:选B。“民事农则田垦……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说明了“重农抑商”是兼并争霸战争取胜的基础,B正确。A不符合题意。商朝时期国家鼓励商业发展,没有抑商,C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从战国时期开始,D错误。
10.解析:选C。①④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②③强调工农商三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故②③符合题意。
11.解析:选C。题干材料表现了中国古代商人将资金用于购田置地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资金不能循环利用,影响了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2.解析:选A。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康熙时期放松了对海外贸易的限制,因此A项正确;B项表述不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仍实行“海禁”政策,只是对限制海外贸易程度进行了调整; D项不符合材料,根据“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可知政府仍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采取一定的限制。
13.解析:第(1)问据材料关键信息,从生产关系角度归纳生产方式的特点;时代特征从当时社会发展趋势角度归纳。第(2)问据材料2从清政府的抑商说明与材料3的关系。第(3)问提取材料观点并从材料反映的历史史实角度论证;原因从经济基础、经济政策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角度分析归纳。
答案:(1)特点:以使用伙计为代表的较自由的生产方式与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野蛮的生产方式并存。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正处于新旧社会形态交替时期,新旧生产方式并存的复杂性。
(2)因果关系。
(3)观点: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依据:商人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科举入仕,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14.解析:第(1)问材料1有效信息“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由此可见是宗族治理,其特点自然得出,“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主要因为他们是封建国家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第(2)问有效信息“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说明明朝抑制商业发展,任何经济政策都是为维护统治服务。第(3)问材料3反映了清朝时期出现了拥有巨资的大商人,从主客观原因分析。
答案
(1)方式:利用宗族(宗法制)管理。
特点:注重血缘关系。
原因:小农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2)政策:重农抑商。 目的:巩固王朝统治。
(3)现象: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
主要原因:广州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

资本主义萌芽篇三:初中七年级历史课件: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


课件网权威发布初中七年级历史课件: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更多初中七年级历史课件相关信息请访问课件网。
课件简介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课件本站课件均从网络收集或是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大家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并积极上传自己的作品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普通下载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822737/

推荐访问: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