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教育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8-11-27 11:00: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中国农业教育(共9篇)

中国农业教育(一):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四化”将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思路。农业现代化,政府有望加大扶持力度。
材料一:2011年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状况比较表
农业科技贡献率(%)
每万农村人口中农业科技人员数(人)
中国
发达国家
中国
发达国家
53
70—80
1.7
40
 
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到30%,2009年提高到48%;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4%。 
材料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耕地、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资源大量消耗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比较优势效益不断降低,农业生产正在进入高成本阶段。农业现代化是新“四化”的基础,而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4分)。
(2)运用所学的经济知识,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民增收的意义。(9分 )
(3)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政府在开启农业现代化新征程上的角色。(11分)

(1)①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比过去有较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分)

②我国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太少,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不高。(2分)

(2)①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3分)

②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3分)

③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创新,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根本保证。(3分)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3分) 充分发挥财政作用,加强宏观调控,财政和金融对农业经费投入;(3分)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将农业科学技术传入千家万户;(3分)完善农村民生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2分)。




中国农业教育(二):

我国重视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原因

  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具有特殊的“民以食为天”政治意义,“无粮则乱”简洁明了地表达了这种思想.中国的粮食政策是在理解了民众心理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反映到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思想上,自给自足自然就成了基本方针.
  另外,粮食是特殊商品,解决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帮的头等大事.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十五”计划中提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十六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粮食安全历来是各国经济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此十分关注,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粮食安全问题更加引人注目.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获得丰收,但从供给和需求角度分析,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即我国仍有几百亿公斤的粮食缺口,这个缺口需通过进口和挖库存来弥补.而粮食生产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且还要靠天气,因此,这样一个紧平衡的状况,在今后几年还会保持,同时,供需的紧平衡和缺口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粮食价格始终处在较合理的价位.为扭转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连续几年下滑的趋势,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更有力、更直接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这是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强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
  人增地减日趋紧张.目前中国总人口为 l3.01亿,有关专家按城市化水平预测,到2010年将达14.3亿,2020年将达l5.4亿,2030将达16.3亿.与此同时,粮食总需求也将随之增加.而我国现有耕地12339.22万 hrn2,人均0.095 hm2,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32%,美国的10%,法国的28.5%.其中现有耕地中,一等好地仅占40%、中等地占34%、三等地占26%,这其中30%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危害,40%严重退化,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之一,其中农业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居世界首位.农业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旱灾、水灾、风灾、虫灾、冻灾等.其中旱灾和水灾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2003年全国农作物受旱灾面积2485万 hrn2,其中成灾1447万 hm2;全国农作物受水灾面积1921万 hm2.其中成灾1229万 hm2.全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数量也在不断上升,损失量占总产量的比重由二十世纪50年代的2.1%上升到90年代的5%.同时,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占总用量的70%以上,而我国人均水资源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排名世界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世界l3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故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着粮食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基础薄弱、机械化程度底.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有形)基础设施,包括农业机械设施、农用水利设施、农用电力设施等;另一类是社会(无形)基础设施,包括农业教育设施等.当前,我国在这两方面均相当薄弱.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基本还是靠天吃饭,水旱灾害面积平均每年达0.39亿 hm2,粮食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

中国农业教育(三):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 政治经济学作业 答案
第一道题是
1.实现剩余价值是( )
  A、货币资本的职能  B、生产资本的职能
  C、借贷资本的职能  D、商品资本的职能
在线等啊
【中国农业教育】

d

中国农业教育(四):

(30分).201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真正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据调查,种粮户的规模达到百亩以上时,土地利用率会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会提高15%。同时,可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口和劳动力。
(1)揭示材料一蕴含的经济信息。(2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发展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意义。(12分)
(2)结合材料,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的合理性。(8分)
材料三 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山东某地不断完善“四位一体”的村民自治新模式: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主体、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事会为监督主体的新型村级治理组织结构。这种模式,消除了村民自治中的不和谐因素,促进了村民自治组织结构中各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该地开展“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取得成功的道理。(8分)



(1)经济信息:2003-2011年,我国农业产值不断增加,农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分散的经营模式制约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2分)

经济意义:①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业投入;(3分)②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巩固农业基础地位;(3分)③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分)④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3分)

(2)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要求实行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3分)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3分)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强大动力。(2分)

(3)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发挥了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2分)②以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主体,保证了村民能够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使决策充分反映民意,增强了决策的民主化。(2分)③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以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保证了村民能够在村委会的带领下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2分)④以村务监事会为监督主体,保证了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干部的行为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使村民自治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2分)




中国农业教育(五):


材料一 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趋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也。
——贾谊《论积贮疏》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商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19世纪对美国来说,既是工业革命世纪,又是农业革命世纪。美国的农业革命主要发生在19世纪的最后40年。美国农业的迅速发展与土地制度分不开……还进行了品种改良、农田灌溉、改良土壤以及各种科学实验活动,为鼓励农业科学,国会专门立法……各州建立农学院、农业实验站等研究机构,推进农业教育。对工业革命成果的及时而有效的利用,是美国农业革命的优点之一。……在美国,农业革命与运输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是同步进行的,共同成为迅速解决开发西部广大荒原这一重大难题的关键。这对美国自身迅速工业化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这一部门不仅成为吸引欧洲移民的巨大诱饵,而且也成为为工业提供充分的粮食和原料的基地,此外,农业出口还对平衡美国对外贸易收支起了重大作用。“农业是美国前进中的工业资本主义的救星”。
——摘编自罗荣渠《美国历史通论》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对农、工、商业关系的思想认识,结合所学对上述思想进行简要评析。(1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在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方面与苏联有何不同?依据材料一、 二,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好农业和工商业发展的关系?(13分)



(1)汉代出现了两种思想倾向( 1 分):贾谊认为农业与商业是矛盾的,主张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2 分)这一思想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将农业与商业对立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2 分)司马迁主张发展农工商业,让人们自由获得财富,倾向于经济的放任政策,不主张人为的干涉。( 2 分)其主张与古代的传统政策和汉代的官方思想大相径庭,有利于工商业发展,但未受到官府的重视。( 3 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活跃发展的时代特征,其思想是进步的。( 2 分)

(2)美国:通过改变土地制度,推广农业科技,发展农业教育等使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同步进行;农业革命充分利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并为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济基础(粮食、原料、市场等)。( 6 分) 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发展工业。( 3 分) 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工商业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政府要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发展农工商业需加强法律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保障,注重科技创新等。( 4 分)(其他言之成理者可酌情给分,总分不得超过 4 分。)




中国农业教育(六):

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传递者与农民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从文化生活上看,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有(  )
①增加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财政投入,以拓宽农业科技推广的渠道 ②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文化教育,通过教育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 ③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要大力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的作用 ④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以便他们能理解和接受农业科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中国农业教育】

B

设问有一个限制词“文化生活”,故首先排除①,①是从经济生活上看的。材料中的问题是如何加快推广农业科技,回归教材,实际是问“如何传播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是当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②③要选。材料中并没讲农民因文化水平低下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故④不选。

中国农业教育(七):

振兴中华的人 不是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的人 (50字左右)

振兴中华 提出四化
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个方针的贯彻执行,我
国的经济状况一天天好转了.
  周恩来是多么希望经济建设能够稳步地、持续地发展,实现
国家的繁荣富强呀!在这个时期,他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
目标.
  周恩来正式向全国提出“四化”号召,是在1964年12月20日
到1065年1月4日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他在这次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概述了我国农业、工业
、财政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宣布调整国
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上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将要进入一个新的
发展时期.他说:“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
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
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再早一些,1963年1月底,他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已经
提出过:“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
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
  周恩来最早讲“四化”是在1954年.这年9月23日,他在第一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
“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
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从1954年起,在以后的20多年中,关于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宏
伟目标,周恩来先后讲过七次,内容越来越完整.“四化”终于
为全国人民家喻户晓.
  50年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仿照苏联的模式.周恩来一面
认真地领导大家学习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一面强调
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中国的国情.他不断发现苏联的
经验不能照搬照抄,指出不能说苏联怎么样,我们就必须怎么样
,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分析研究,要有创造和发展.他当
时提出四个现代化,就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跳出已有
模式的开始,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建设的实践相结合
的新认识,是思想上的一个飞跃.
  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建设?苏联的经验是要实现国家工业
化,标准是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全部产值中达到70%.斯大林
1933年对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作总结,就是说工业产值在国民经
济全部生产中的比重已经增长到70%,苏联已由农业国变成工业
国了.我国在革命战争年代,考虑过我国未来是要实现工业化的
.毛泽东在1945年曾经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
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
业近代化而斗争.”建国前夕,毛泽东又说:“人民民主专政的
国家,必须有步骤地解决国家工业化的问题.”周恩来主持起草
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
》中,也提出,“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
为工业国.”
  1952年8月,周恩来主持起草《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
务(草案)》.那时,在这个草案里,提到的基本任务还是“为
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
  经过三年恢复和一年建设的实践,周恩来和中共中央的同志
显然已在考虑“现代化”的要求了.周恩来1953年9月在政协全国
委员会常委会上提到了“国防现代化”.这年12月,中共中央宣
传部颁发的经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
习和宣传提纲中,也提到了“现代化”,并且讲了“工业化”同
“现代化”的关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
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就可以保
证逐步完成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改造.”这说明当时的看法是
,“现代化”是由“工业化”而来的,要由实现“工业化”而促
进“现代化”.
  在上面这些思想认识的基础上,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根据
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积累的经验,根据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实践的
体会,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建设
和发展我们的国家,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振奋人心激励斗志的奋
斗目标.当时提出这样的目标是很有远见的.因为,原来的“工
业化”的标准显然不能起到长期奋斗目标的作用.“工业化”的
标准,如果按照苏联的百分比要求,即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值
中占70%,我国达到这个要求所需的时间并不用很久.根据一些
材料估计,在抗日战争以前,我国现代工业产值只不过占国民经
济总产值的10%左右.1953年的统计,我国使用机器的工业的产
值1949年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左右,1952年是28%左右.19
56年7月,周恩来在会见南斯拉夫驻华大使波波维奇时讲到:我们
要实现工业化,至少必须争取使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达到60%到70%.这里所说的这个百分比大体相当于苏联宣布由
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时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我国,19
57年,工农业总产值124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04亿元,占56.
7%.1958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164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10
83亿元,占65.6%.1959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1980亿元,其中
工业总产值1483亿元,占74.9%.所以,如果按照60%到70%的
要求来说,1958年已经达到了;如果按照苏联宣布由农业国变成
为工业国的百分比要求说,1959年也已经达到了.
  但是,周恩来多次对周围工作人员明确说过,他不赞成过早
地宣布实现了工业化.1956年2月8日,他在国务院第24次全体会
议上说:“绝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业化的口号.”
  这年9月,他在中共“八大”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
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对工业化的解释有
了创造性的提法.他说:“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要求就是
要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一点,后来写进了“八大”通过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
第二个五年计划(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的建议》中.《建
议》要求“保证我国有可能大约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基本
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能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
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11月,他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引述了“八大”的方针:
“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我们
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基本建成一个完整
的工业体系.”“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就把社会主义
工业化的内容充实和进一步发展了.
  什么叫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中共“八大”上周恩来曾经
解释过.他说:“这样的工业体系,能够生产各种主要的机器设
备和原材料,基本上满足我国扩大再生产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
需要.同时,它也能够生产各种消费品,适当地满足人民生活水
乎不断提高的需要.”后来,在八届二中全会上,他进一步说明
:“我们的工业化,就是要使自己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他说:“我们所说的在我国建立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
,主要是说,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
造机器,不仅能够制造一般的机器,还要能够制造重型机器和精
密仪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像国防方面的原子弹
、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
、轻工业、农业等等.但是,应该指出,基本上完整并不是说一
切都完全自足.”
  这是周恩来在国家建设的实践中对工业化标准的认识的深化
,也是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在相当长时期内奋斗的目标认识的深化
,进而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当然,现代化的要求更为长远,更有
号召力,更激奋人心;而现代化的目标一经提出,随着实践的发
展,周恩来的认识也继续发展着.
  1954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内容,和现在我们说的四个现代
化的内容有所不同,主要是现在不再把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专门作
为一项内容.这是因为周恩来后来作了更改;同时,这几个现代
化的提法,也受到了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的重视和接受.1957年
8月13日到20日,周恩来在北戴河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和1958年计划、预算以及国
务院的体制等问题.他在会上讲到工业的时候,说工业是“包括
交通运输在内”的.他指出,“交通运输是要先行的,但要全面
安排”.因此,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包含在工业现代化之内,
不再单独列出了.这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这篇文章中提了“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
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8年5月,刘
少奇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也提了“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
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
国家”.“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决议中,也写上了要为这三个
现代化而奋斗.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边读边议苏联的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时,讲到建设社会主义,他
说,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
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也就是耍重新提出1953、1954年周恩来提
过的国防现代化.但是,这个主张当时还没有经过中共中央讨论
而成为统一的认识.这从1960年朱德的一次讲话中可以看出来.
这年9月,朱德接见和宴请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在致词中还
是说“为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
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直到1961年
9月15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中,才恢复了1954年
周恩来的“四个”现代化的提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
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里边,把文化和科学联在一起提现代化,是并不很恰当的
.周恩来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文化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文化”.他说:“我们对欧
美文化的态度,是否定其反动的东西,同时吸收好的东西,为我
们所用.”“对封建主义文化也要先否定它,再批判地接受它好
的东西.”他认为更恰当的提法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56年1月
,他就曾经说过:“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
科学方面的最新成就“使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
命的前夕”.“我们必须赶上这个世界先进科学水平.”后来,
他在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它对工业、
农业、国防现代化的重大影响,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只有掌握了最
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才能有强大的先进的经济
力量.1963年1月他在上海各界人士春节座谈会上,提出了“科学
技术现代化”.他在讲四个现代化的时候说,我们要正确地认识
科学技术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意义,要使我国实现四
个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这个思想,周恩来也是早就有了的.1956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
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他说过“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
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
  关于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周恩来的认识后来也是
有发展的.他进一步指出不能孤立地提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
工业体系问题,同时还应当提出建立国民经济体系问题,要建立
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因为我们国
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建立工业体系的同时,必须大力发
展农业,加速农业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进程,相应地发展交通运
输业.工业现代化和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
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要求出发,全面地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上完整地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同时,还提出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
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
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
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他这次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以
及四个现代化的内容和两步走的设想,当然是中共中央领导人共
同考虑和同意的.“四化”的内涵已经是现在所说的内容;而两
步走的设想,表明了周恩来的思想又进了一步.第一步可以说是
对工业化的思想的进一步深化,第二步则对“四化”提出了时限
的要求.
  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四个现代化目标之后,本
来打算从1966年起,在建设上用“巨大的而又是稳重的”步伐,
开始迈进.但是,“文化大革命”打断了这个进程.
  十年后,1974年冬,邓小平受毛泽东委托,代周恩来主持起
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原
来的身边工作人员参加了起草工作,提议在报告中把周恩来关于
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一贯思想,作为经济部分的重点来写,与第三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相衔接.邓小平
采纳了这个建议.报告写出后,送周恩来阅后得到了同意.1975
年1月18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以顽强的意志,
战胜了沉重的癌痛,以激昂有力的全国人民熟悉的声音,作了报
告,重申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这一报告使全场振奋,长时间地掌
声雷动.他再次给中国人民鼓起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的斗志.
  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
从1979年起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指出:“把全党工作
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这对于实现国民经济三年、八年规划和二十三年设想,实现农业
、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巩固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
具有重大意义,”随后,邓小平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
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
Sorry,我不太会归纳概括,你将就着自己概括试试吧= =……

中国农业教育(八):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珠江是我国南方的一条大河,西江是其主干,先后与北江、东江汇合,经珠江三角洲流入南海。珠江流域是我国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西江上游红水河流域,山岭连绵,水力资源丰富而集中,它的梯级开发已被我国列为国家重点开发项目。近年来珠江口由于经常遭受咸潮的影响,水资源危机加剧。
1.珠江的水文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珠江河口常受海水入侵的威胁,据2012年1月6日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因受天文、水文、气象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特大咸潮袭击了珠江口地区。”根据所学知识,从天文、水文、气象因素分析珠江口地区此次遭受咸潮影响的原因。天文:_________,水文:______________,气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珠江流域的低山丘陵地区被认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试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流域整治与开发的一般原则和任务出发,提出红水河流域综合整治与开发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流量大,汛期长,含沙量较小,无结冰期,水能资源丰富
2、天文:正值农历月半,月球引潮力比较大的时期。水文:正值珠江水位比较低的枯水期。气象:正值珠江三角洲降水量少的时期。
3、气候湿热,光、热、水资源充足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农业品种丰富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丘陵地形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中小河流众多,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农业历史长,技术先进;劳动力充足;市场潜力大。(任三点)
4、一是综合开发流域内的水资源、水能资源和锡、锰等金属矿产资源等,通过梯级开发红水河,控制洪水,提供丰富而稳定的水源,生产出大量廉价水电,改善通航条件;二是积极调整流域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水源条件,吸引资金投入发展高耗能的冶金、化工业,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等多种农业经济;积极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旅游服务业等促进产业升级,三是进一步加强水利实施建设;四是加强立法、执法,宣传教育保护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中国农业教育(九):

有什么关于祖国与家乡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心得体会?
开学时要交

首先说吃,民以食为天.30年前的大米.面粉一般价格在0.17元,而现在的价格在1.30元左右,上涨了接近8倍.副食价格就很惊人,蔬菜价格由平均5分钱一斤上涨到平均1.50元一斤,涨幅30倍.肉食价格,以猪肉为例从0.82元到现在的平均6元,上涨了7倍还多.牛羊肉的价格至少达到10倍以上,食用油的涨幅大概也有7倍多.想一想,真的是很吓人啊.
  其次谈谈穿吧,现在一套象样的衣服怎么说也得一二百以上吧,30年以前,20元以内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衣服的价格相对于那个时代上涨了18倍.
  下面这个题目就是住.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平房,烧的都是木材和煤炭,对环境污染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步入了电气化时代.都喜欢使用对大气没有污染的燃料.
  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以前,大人们不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现在,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进大学校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农民,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
  再下面的题目是行,现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车,有人开私家轿车,当然,也有人爱坐出租车.这些都不具有代表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乘坐公交车,30年前的车票5分钱,现在的车票是1元,整整上涨了20倍.
  吃饭穿衣住房出行分析完了,我们来谈谈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等.30年以前我们有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工人看病都是单位报销,不用花钱,农民有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等,看病也基本不用花钱.那么,我们假定一个人没有单位,他看病是花钱的,进一次医院需要多少钱呢?30年以前,感冒这种普通疾病块八毛的就解决问题了,即使打吊瓶最多10多块吧,现在呢?少说20到30元,如果输液了,100元根本不够.如果病大,就更麻烦了.医疗费用上涨了80倍!
  现在,我们的收入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过去一个月几十元就能养活全家十几口人.而现在呢?上涨到了几百元甚至几千元,工资翻了十几倍到几十倍.
  教育问题就更大了,过去的九年义务教育那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父母上学的时候全年学杂费也就5元左右,你小子有本事考上大学,1分钱都不用交,吃饭钱都是国家管着,没有读不起书的.现在,小学一年几百元,中学一年几千元,大学一年几万元,读不起书的人可就太多了!教育费用上涨了300倍不算多吧?是的,现在我们国家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小学初中的学费免了,但是我们没有赶上啊!真的是很可惜啊^-^
  前几年,桦甸人吃自家的井水长出了大骨节.现在,人们吃的是自来水和矿泉水.就算是自来水也经过了处理
  总之,改革卡放给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以及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乡村发生了什么?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问题是在改革开放后受到注重的.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全提出:“要有计划地改变我国目前农业的结构和人们的食物构成.”此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文件,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决议和规划,都把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作为重要内容.十几年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结构调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第一,农村就业结构摆脱了前30年超稳定的局面但传统就业特征十分显著.1980年,我国乡村劳动者占91.46,非农产业劳动者包括乡村党政群管理人员在内,只占8.45%.建国初期的1952年,上述两个比例分别为93.29%,5.08%.即在以前的近30年时间里,我国农村就业结构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农村服务业蓬勃发展,农村就业结构摆脱了前30年的超稳定局面,进入农业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的阶段.到1993年,我国农业劳动者在乡村劳动者的比重已下降到75.15%,第一产业劳动者在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由80年代初的68.7%下降到56.4%,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服业等非农产业劳动者比重上升了16.31个百分点.但是,我国农村就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本世纪20年代第一产业占20%到30%相比,差距很大.目前,我国按农业劳动力计算的人均耕地只有4.2亩,约为美、英等发达国家的1/150-1/200.大量人口束缚在农村小块耕地上,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只有工业的18.7%,商品率只有60%,农村人口自然就业、农业生产和就业特征还处在较为典型的传统农业状态.
  第二,农村产业结构变化急剧,非农产业内部结构成长不容乐观.发达国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目前一般在1.5%〖cd1〗4%之间.我国改革开放初高达28.4%,现在仍达到21.2%.但在农村内部,社会总产值构成发生了急剧变化.农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68.8%,下降到1993年的27.27%,非农产业产值由31.4上升到72.23%,其中变化最快的是农村工业,结构比上升了41.09个百分点,14年变化速度为每年3.16个百分点.但从我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来说,农业在gdp中的份额过高,反映了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重大问题.从非农产业内部来看,农村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比重,十多年间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建设业产出还一度下降了16.31个百分点,产出结构下降了41.09个百分点,而同期农村工业就业只上升2.17个百分点,产出却上升34.22个百分点.这说明农业比较生产率在加速下降.若考虑其它非农产业就业与产出结构上升幅度一致较小的事实,则说明农村工业产出结构存在严重异常情况.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953336/

推荐访问:中国农业教育官网 中国农业教育杂志社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