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8-12-02 18:00: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共10篇)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一):

阅读下列历史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变化年代人口粮食产量人均收入1976年19户35000斤32元1979年20户132300斤200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材料二 深圳:“一夜崛起之城”请回答:(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次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2)根据材料一说明小岗村发生了什么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3)材料二中的深圳从昔日边陲小镇崛起为现代化城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它在改革开放在进程中有何作用?

1.重大决策: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
2.小岗村生产力提高,解决了温饱问题.最主要原因是推行包产到户.
3.最主要因素是对外开放,深圳成为经济特区.作用: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二):

请分析中学历史课本长短利弊,并评价中学历史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中学历史课本长短利弊
教材是学校教育目标的直接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各种教科书、参考书以及活动指导书,在课程建设和育人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和中介。对学生来说,教材是学生学习和认识的对象,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能力、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奠基石。《历史Ⅰ》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政治活动,而政治活动又总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每个专题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种政治制度的缘起、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历史的联系中、在贴近时代的对话中获得启示,从而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世界。《历史Ⅱ》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进程中的重要史实。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的社会生产或经济活动总是与一个社会中的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以及经济活动的效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把握这三个方面也就把握了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种经济制度或经济现象的缘起、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古今相通、中外相联的视角里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展望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更好地懂得经济活动当以人为本的道德诉求,更好地理解科技与生活的人文情怀。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伴随着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程,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也不断演进,从而以其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深邃和精湛,不断充实着文明的宝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线索,同时它们又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和借鉴,以其丰富和多元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和相关人物,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升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就是学习《历史Ⅲ》的重要目标。每个专题都从特定的地域或类型出发,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每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看到思想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和基本特征,能从历史的角度看到它们之于人类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每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思想大家、科学巨匠的伟大和卓越,让我们不得不对他们肃然起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演进进程中的重大改革。改革和革命是社会发展变化中最为常见的现象,改革则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进步,它是自上而下的、和平的、国家和政府的行为,是通过主动的政策调整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尽管改革以主动平缓的方式来进行,往往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但改革也充满了斗争性,也有流血牺牲,也有成败之分,因此,改革的举措与成败是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着重介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在社会史的宏大舞台上呈现金戈铁马、深思熟虑的历史人物。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涌现一大批著名的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历史人物,他们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思想家、科学家,都以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力的行动,有力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现行的中学历史课本基本是专题型的,无疑对知识的整合、挖掘起着很大的作用。课本中设置了学习思考、历史纵横等栏目,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核心,从而使历史学习的方式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研究型。培养学生在设疑、解疑、质疑的思维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同时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教育目标。课本中图文并茂、展示了生动的画面、增强了感性思维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现行的历史教材无视“球情”,人为地割裂了历史,学生无法建立时间框架、空间框架,前后无法连贯。
2.评价中学历史教育
利:(1)老师对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都有深入了解。了解该门学科的组织结构、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有效地准备教案。设立学生学习目标时将学生看做投入、自信的学习者;把对学生的生活真正重要的主题作为备课的基础;每学期都有大纲、教学目标、学生产出期望和一个教学日历;将要讲授的课是能为学生提供思想碰撞、和教材融会贯通、师生之间有互动效果的课;确立学生首要掌握的技能、概念和词汇量;对每一个单元的学习都采用参与式教学,包括技术的运用。
(3)教学材料能帮助所有的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收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图书馆资料和技术等;使材料同课程目标、学生需求以及学习方式相匹配。
(4)老师创造一个有助于学习的课堂氛围。教室布置合理、有吸引力和安全感;教室布局时常有变化、突出课程主题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充分体现多元文化和各民族传统。
弊:目前历史教学目标定位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三者之间缺乏有机的融合、互动。知识目标是教学的第一指向,其次才是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教学评价的核心是测定历史知识是否掌握,掌握多少问题,历史学习能力如何也是围绕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掌握多少来判定的。对情感、价值观的隐性考查具有严重的片面性且在教学评价中处于“零地带”。
(1)考试以及看待考试成绩。历史教学任务包括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以及通过历史向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要判断教学效果的好坏,必须看这三个方面的教学任务是否很好地完成。目前考试成绩成了区分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成了衡量教师教学成绩的主要依据。结果使考试成了教学的指挥棒,一切教育活动几乎都围绕着考试进行。凡是没有被列入考试范围的内容,教师不用教,学生也不愿学。
(2)中学历史教育仍然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现在的历史高考试卷历史味不浓了,咬文嚼字、追求晦涩似乎成了专家学者及命题人的通病。因而围绕高考的历史已经了然无趣。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三):

如何做好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概念教学

(一)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典故解析历史概念.在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概念与历史典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典故,设置历史情境,则能帮助学生较为清晰地理解这些概念.比如,有关政治术语中的左和右的概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提及到的问题,也是较为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x0d(二)帮助学生准确定义和辨析历史概念.每一历史知识概念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时间、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和外延,定义法就是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用高度概括简洁准确的语言给历史知识概念下定义.使用定义法形成历史知识概念最关键的是对历史内涵和外延的揭示.学生由于历史背景和历史学养的不足,对定义法揭示历史概念较为陌生,也较难以把握.比如,对于左倾和右倾这两个历史概念,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表现为理论观点超出实践的需要,主观认识超出客观条件的可能.这种错误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表现为扩大打击面,搞过火的斗争,对内搞关门主义,对敌斗争搞冒险主义,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急躁冒进,违背规律,超越阶段.\x0d(三)启发学生利用概念的种属关系正确区分历史概念.不少历史概念有较多的相似或相近之处,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如果能通过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分析,弄清楚种属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x0d(四)用形象化的历史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所有的历史认识都来源于历史事实与历史事件,离开了事实与事件,就形成不了历史概念.在学习历史概念的时候紧扣事实与事件,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并进行分析、判断、概括,提炼上升为理性认识.当然,在认知事实与事件时,要提醒学生从事实或事件中跳出来,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以形成正确的认识.\x0d(五)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阐释历史概念.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所变化.学生对这些变化的过程、特征和线索往往缺乏整体的纵向联系,所以认识易发生偏差.\x0d帮助学生把这些概念放到历史的不同阶段进行阐释、理解,学生便较为容易把握了.当然这样的梳理过程并不复杂,问题在于掌握了其方法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x0d其实,历史概念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见仁见智,可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关历史概念的考查,历年高考中屡见不鲜.如此看来,在教学过程中,关于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能力和解题能力,更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引起必要的重视.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四):

你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基于课程标准的历史教学内容规定的意义是什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基于课程标准的历史教学内容规定的意义:让我们(教师)知道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学习的具体内容、学习的不同层次要求等.简言之就是要我们明确基本的学习要求.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五):

中文核心期刊有哪些?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4.学术月刊 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文史哲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0.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1. 社会科学12. 社会科学战线13. 江苏社会科学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河北学刊17.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 浙江学刊1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 浙江社会科学21. 天津社会科学22. 社会科学研究2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5. 求是学刊26. 人文杂志27. 江西社会科学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学习与探索31. 江汉论坛3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4.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35. 求索36.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9.中州学刊 40. 南京社会科学41.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3.甘肃社会科学 44. 思想战线 45.山东社会科学 46.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7.社会科学辑刊 48.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49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0.学术界5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 广东社会科学 53.国外社会科学5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5.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6.学术交流57. 东岳论丛58.东南学术59.学海 60学术论坛 6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62.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
64.探索65.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67.齐鲁学刊68.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9.湖北社会科学 7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7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广西社会科学74.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6.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7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8.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9.河南社会科学
80.湖南社会科学 81.学术探索82.探索与争鸣83.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4.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5.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6.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7.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8.高校理论战线89.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0.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2.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3.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5.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6.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9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8.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9.北方论丛100.云南社会科学101.社会科学家10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4.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6.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7.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8.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9.江淮论坛110.北京社会科学111.前沿112.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14.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5.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6.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17.宁夏社会科学118.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9内蒙古社会科学120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2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B(除B9) 哲学 l.哲学研究 2. 心理学报3. 心理科学4.哲学动态 5.世界哲学 6. 心理科学进展7. 中国哲学史 8.道德与文明9. 心理发展与教育10.现代哲学 11. 孔子研究 12.周易研究13.伦理学研究
B9 宗教 l.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敦煌学辑刊4、中国宗教5.西藏研究 6. 法音 7. 世界宗教文化8. 中国道教9.佛学研究10.中国穆斯林
C8 统计学 l. 统计研究2. 数理统计与管理3. 中国统计4. 统计与决策
C9l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青年研究
C92 人口学 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市场与人口分析(改名为:人口与发展)
C93 管理学 1. 管理科学学报 2.中国管理科学 3.管理工程学报4.领导科学.
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
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 世界民族3、广西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改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黑龙江民族从刊 7. 西北民族研究8.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 贵州民族研究10.回族研究1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3.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14.中国民族
D1,3,5,7,8国际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 现代国际关系 3. 欧洲研究 4. 国际问题研究 5.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6. 美国研究 7. 国际论坛8. 当代亚太9. 国际观察 10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1. 国外理论动态12.国际政治研究13.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4.世界知识15.外交评论 16. 当代世界17. 日本学刊18. 西亚非洲 19.太平洋学报20.俄罗斯研究
D0,2,4,6 ,A中国政治 1. 中国行政管理 2. 政治学研究3. 求是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教学与研究.6.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7. 马克思主义研究8. 社会主义研究9.半月谈10.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11.理论前沿12.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3.了望14. 科学社会主义15.中共党史研究 1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毛泽东思想研究 18.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1. 新视野 22.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3.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4.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5. 理论探讨26. 党的文献27. 理论与改革 28.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9. 长白学刊30. 求实31. 理论探索3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3.理论月刊 34.前线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36. 思想教育研究37.湖北行政学院学报38. 党建研究39. 行政论坛 40.理论学刊41.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42.人民论坛4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4.中国青年研究45. 理论导刊46.南京政治学院学报47.红旗文稿
D9 法律 1. 法学研究2. 中国法学3.法学 4. 法商研究 5. 政法论坛6.现代法学 7. 中外法学8. 法学评论9. 法律科学10. 法制与社会发展11. 法学家 12. 比较法研究13. 环球法律评论14. 当代法学15. 法学论坛16. 政治与法律17.河北法学 18.法学杂志 19. 法律适用20.行政法学研究 21. 中国刑事法杂志22. 人民司法23.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改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4.人民检察25.知识产权26.中国法医学杂志27.中国司法鉴定
第二编 经 济
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 经济学动态3. 经济学家4. 经济科学 5. 经济评论6. 南开经济研究 7. 当代经济科学8. 当代经济研究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0. 经济纵横1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2.经济问题 13.现代财经 1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5. 经济经纬16.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8.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F11(除F12)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 外国经济与管理4. 世界经济研究5. 国际经济评论 6. 世界经济文汇 7.东北亚论坛 8. 亚太经济9.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F0,12,2(除F23,27)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 管理世界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地域研究与开发4. 改革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 开发研究 7. 上海经济研究 8. 宏观经济研究 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0.经济研究参考 11.生产力研究12.城市问题 13.城市发展研究 14.中国经济史研究 15.资源科学 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7.经济体制改革 18.经济问题探索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20.中国经济问题21. 南方经济22.现代城市研究23.消费经济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26.中国流通经济27.开放导报28. 特区经济29.现代经济探讨30.宏观经济管理31.运筹与管理32.改革与战略 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34.中国经贸导刊
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审计与经济研究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综合 6.会计之友 7. 财会月刊 .会计8.中国审计9.商业会计10.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11.财会研究12.中国注册会计师13.事业财会
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 中国土地科学5. 农业现代化研究6. 农业技术经济 7. 调研世界8.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9.农村经济 10.农业经济 11.世界农业12. 林业经济问题13.中国土地14.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5.绿色中国.B版,理论版(改名为:林业经济)16.中国渔业经济
F4/6工业经济
(含F27,除F59) 1.中国工业经济 2.南开管理评论 3.经济管理 4.管理科学 5.工业工程与管理 6.管理评论7.企业经济8.预测9.软件学 10.工业工程11.企业管理 12.管理现代化 13.经济与管理研究
F59旅游经济 1.旅游学刊
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 国际贸易3. 财贸经济4.商业经济与管理 5.国际经贸探索 6. 商业研究7. 销售与市场8.广东商学院学报9.商业时代 10. 中国商贸11. 价格理论与实践12.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国际经济合作14.对外经贸实务15.江苏商论 16. 国际商务研究17.中国物流与采购
F81 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 涉外税务4. 税务与经济5.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财经论丛7. 当代财经8. 财经研究9. 财经问题研究10. 中国财政11. 财经科学 12.中国税务 13.财政监督
F82/84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 金融论坛4. 金融理论与实践 5. 保险研究 6. 证券市场导报7. 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 9.上海金融 10.金融与经济 11. 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 13. 投资研究14.新金融 15.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 浙江金融 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 19. 南方金融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G0 / 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 1. 新闻与传播研究 2. 国际新闻界3. 现代传播4. 新闻记者5. 新闻大学6. 当代传播7. 中国记者8.新闻界 9. 新闻战线10.传媒11. 传媒观察12.中国报业 13. 新闻与写作14.新闻爱好者15.新闻知识
G22广播、电视事业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
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 编辑之友4. 出版发行研究5. 中国出版 6. 科技与出版7. 编辑学刊8. 出版广角9. 中国编辑10. 中国图书评论11. 读书
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 情报学报4. 大学图书馆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 图书馆论坛 7. 图书馆8. 情报科学 9. 图书馆建设10.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1. 图书情报知识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 情报杂志15.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7.图书馆学研究18.图书与情报19.国家图书馆学刊
G27 档案学 1.档案学通讯 2. 档案学研究3. 中国档案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 山西档案7. 北京档案8. 档案管理 9.档案 10. 兰台世界
G3 科学,科学研究 1. 科学学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4. 研究与发展管理 5. 中国软科学 6. 中国科技论坛 7. 科技进步与对策8.科学管理研究 9. 科技管理研究10. 科技导报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 1.教育研究 2. 比较教育研究3. 全球教育展望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5. 教育理论与实践 6. 教师教育研究7.外国教育研究 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0. 教育与经济 11.中国教育学刊12.教育科学 13. 当代教育科学14.中国电化教育15.教育学报16.电化教育科研 17. 教育探索 18.中国远程教育 19. 教育评论2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1.开放教育研究 22.教育导刊 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4.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
G61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
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 人民教育3.教学与管理4.上海教育科研5.教育科学研究 6.教育研究与实验.理论版(改名为:教育研究与实验)7.教学月刊.中学版 8.外国中小教育 9. 中小学管理
G623.2/633.3初等/中等教育(语文) 1.中学语文教学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G623.3/633.4初等/中等教育(外语)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中小学外语教学
G623.4/633.5初等/中等教育(历史地理) 1.历史教学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G623.5/633.6初等/中等教育(数学) 1.数学教育学报2.数学通报
633.2初等/中等教育(政治)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思想政治课教学
633.7初等/中等教育(物理) 1.物理教学2.中学物理
633.8初等/中等教育(化学) 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化学教育
633.91初等/中等教育(生物) 1.生物学教学
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 江苏高教6. 中国高教研究 7. 现代大学教育 8.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9.高教探索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复旦教育论坛12.中国大学教学13.辽宁教育研究 14.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G7各类教育 1. 中国特殊教育2. 民族教育研究3.职业技术教育 4. 中国成人教育5. 教育与职业6.职教论坛 7.成人教育 8.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9.继续教育研究
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 中国体育科技3. 体育与科学4.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 体育学刊6.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7.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8. 体育文化导刊9.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0.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1.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5.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 2. 当代语言学3. 中国翻译4. 语言教学与研究5. 语言研究 6. 世界汉语教学7. 语言文字应用8. 汉语学习9. 方言 10. 语文研究 11. 古汉语研究12. 民族语文13. 语言科学14.修辞学习 15.上海翻译 16.辞书研究 17.中国科技翻译18.语文建设
H3/9 外国语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 现代外语5. 外语界6. 外语学刊7.外语教学 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山东外语教学 12国外外语教学(改名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3中国俄语教学
I1,I3/7 世界文学 1.外国文学评论 2.外国文学研究 3. 外国文学4. 国外文学5. 当代外国文学 6. 世界文学7. 俄罗斯文艺8.译林
I0,20,210 文学理论 1.文学评论 2. 文学遗产3. 文艺研究 4. 当代作家评论 5. 文艺争鸣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7. 文艺理论研究8. 鲁迅研究月刊9.南方文坛10. 红楼梦学刊11. 小说评论12. 中国比较文学 13.文艺理论与批评 14. 民族文学研究15. 中国文学研究16.当代文坛17. 明清小说研究18.新文学史料19. 文艺评论20. 名作欣赏
I21/29(除I210) 文学作品 1.人民文学 2. 当代3. 收获4. 十月 5.上海文学 6.中国作家 7.钟山 8. 作家杂志(改名为:作家) 9. 花城10. 长城11. 大家12. 山花 13. 天涯14. 解放军文艺15.清明16. 芙蓉17. 北京文学.原创版 18. 诗刊19. 青年文学 20. 莽原21.飞天 22. 剧本23.小说界 24. 时代文学25. 民族文学
J0/1艺术综合 1.艺术评论 2.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3.云南艺术学院学报4.民族艺术
J2,3,5 绘画,书法,工艺美术 1.新美术2. 装饰3. 美术研究4. 美术观察5. 美术6.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7.世界美术 8.美苑9.书法10.中国书法
J4 摄影艺术 1.中国摄影
J6 音乐类 1.中国音乐学 2.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3. 音乐研究4. 中国音乐 5.人民音乐 6. 音乐艺术7. 黄钟8.音乐创作
J7 舞蹈 1.舞蹈 2.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J8 戏剧艺术 1. 戏剧2. 戏剧艺术3. 中国戏剧4.艺术百家 5.戏曲艺术 6.戏剧文学 7. 上海戏剧 8. 当代戏剧9. 中国京剧10. 四川戏剧
J9 电影,电视艺术 1.电影艺术 2.当代电影 3.世界电影 4.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5. 电影新作6. 中国电视7.中国电影市场 8. 电影文学9.当代电视
K(除K35/87/9) 历史(除文物考古) 1.历史研究 2. 近代史研究3. 中国史研究4. 史学月刊 5. 史学理论研究6. 世界历史7. 史学集刊8.中国文化研究 9. 清史研究10. 史林11. 安徽史学12.抗日战争研究 13.史学史研究 14. 民国档案15.中华文化论坛 16.文献17.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8.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 历史档案20. 中国农史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3. 中国典籍与文化24.西域研究25.中国藏学
K85 /87文物考古 1.文物 2.考古 3.考古学报 4.考古与文物 5. 中原文物 6. 华夏考古7. 东南文化8. 敦煌研究9. 中国历史文物10.四川文物 11. 江汉考古12. 农业考古13. 故宫博物院院刊14. 北方文物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六):

2:中学历史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基本依据有哪些?对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的主要

历史教学方法:1、紧扣课本,逐字逐句的解读课本.
2、主干调理课本,选择课本外的事例来佐证主干知识.
3、传统的6要素教学.
4、多媒体教学.
5、教师列提纲,学生自主学习.
6、评述、挑刺、多层次不满、愤青式.
教师个人风格是以教师本身的素质来决定的.要想有个人风格必须要有大容积的知识储备.否则,一次两次可以口吐莲花,但坚持不了多长时间.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七):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如何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落实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功能认识...3.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首先,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八):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的几种方法

江苏省江都市洋浦中学 张宏根 导入新课是教师讲授新教材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一种教学艺术.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听课,有效引导学生集中思维,从而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 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法.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人效果会更好.夏桀的昏庸,商纣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人即将学习的课堂上来.
二、 悬念导入法.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老师就可以先通过讲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然后提出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设置,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并急切想了解新课内容.又如在教《秦的统一》一课时,我设计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吗?为什么他要称自己是皇帝呢?为什么秦朝要修建长城”等问题.这几个疑问,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引入到新课中.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并有意识的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掌握历史知识.
三、 视听导入法.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们就可以从播放电视剧《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入手导入新课.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然后教师提问:“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人新课的学习.电教情境的导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向上的巨大力量,而且在整个课堂中始终处于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四、 谈话导入法.谈话法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从大家熟悉的电影、小说谈起,唤起他们的回忆,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导入新课学习.如教学《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一课就可通过对电影《林则徐》的描述来开头.现在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电影,历史课中可以充分利用,来加强教学效果.二是概括谈话法.结合教材重点,先向学生概括展示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学生们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如上《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可先简略介绍一下唐朝:“唐朝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我们就会联想到许多动人的故事:善于纳谏的唐太宗,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千古绝唱,乘风破浪的日本遣唐使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它的古老文明千余年来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东方,日本至今还保留着某些唐朝风俗习惯,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这样的导语,把同学们带到了绚丽多彩的唐朝历史场景,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本课和以后几课的内容打下了基础.谈话法的优点是比较自由,富于启发性和灵活性.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九):

中学历史备课中,确定教学难点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不都是有教案的么?
如果您是老师的话,最好能够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就很容易提高成绩了.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我们历史老师每天上课的时候都会说下在当天历史上发生的大事.根据课本上有的知识点,在做回顾效果,蛮好滴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十):

例谈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原理剖析历史难点问题

摘  要:中学历史教材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编写的,因而要学好历史,最基本的是要学会以这些原理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去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不仅是高中历史理论教学的必须,也是综合考试中政史结合的需要.笔者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对如何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三个基本原理剖析历史难点问题作些探析,供大家参考.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959528/

推荐访问: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投稿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