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试题阅读答案附赏析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5-01 11:51: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

第二篇:《欧阳修经典词作_踏莎行_候馆梅残_的传播与接受》

2011年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月

欧阳修经典词作《踏莎行》(候馆梅残)

的传播与接受

郑彩蝉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试题阅读答案附赏析】

要]

《踏莎行》(候馆梅残)是历代传诵的名作。本文尝试以接受美学等理论为指导,通过考察历代词选踏莎行;经典;传播;接受

选录和词评家评析的情况,再现《踏莎行》的传播接受及“经典化”历程。同时,探析《踏莎行》成为经典名篇的原因。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

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674(2011)Z01-0015-02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论及欧阳修的词作,《踏莎行》(候馆梅残)是经常被提及的一首,它是欧阳修的代表词作之一,受到古今词选家、词评家的青睐和普通读者的喜爱,是历代传诵的名作,在词史的长河中堪称“经典”词作,也是我们在考察欧词经典篇时无法绕过不提的一首。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的参与作用,以读者的接受为文学活动能动的重要构成,通过考察文学作品的动态接受过程,逐渐呈现作品的价值、内涵、地位和意义。本文尝试在接受美学、阐释学、文艺传播学的指导下,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欧阳修经典词作《踏莎行》(候馆梅残)的传播与接受。

一、从词选看《踏莎行》的传播与接受

选本是选家依照所处时代特定的审美标准和读者的“期待视野”编选的,为时人和后人提供创作和鉴赏的典范。词选亦是词选家选择符合自己和时代的审美趣味的词作整理而成,许多词作通过词选被当代和后代的读者消费。然而,因编选者的人生经验、文化修养、审美惯例等主观因素,甚至是特定时代的文化审美标准和消费环境的影响,每一选本收录的词作往往有差异性。一首词作被历代诸多词选选录的次数越多,其传播面就越广,受众就越多,消费程度就越高,影响就越大,而其生命和价值就逐步被凸显确立。所谓“经典篇”亦是在历代读者的传播接受中逐步形成和确认的。因此,词选作为联系读者和词作的中间枢纽,是考察某位词人或某篇词作接受程度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历代词选选录的情况,可以看出《踏莎行》的价值和影响。

南宋,曾慥《乐府雅词》选录83首欧词,选词数

量居首位。黄升《花庵词选》选录18首欧词,仅次于苏轼31首。南宋何士信增修笺注的《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馀》选录12首欧词。这三部对后代影响巨大的词选都收录了《踏莎行》。《乐府雅词》、《花庵词选》选词以雅为准,此词入选,可见,在南宋“尚雅正”的接受环境下,《踏莎行》深受词选家和读者的喜爱,这为其“经典”地位的确立打好基础。此外,《草堂诗馀》在明代流传甚广、影响空前,《踏莎行》入选其中,为其在明代的传播作好铺垫。

明代,陈耀文《花草粹编》选录32首欧词。卓人月汇选、徐士俊参评的《古今词统》选录18首欧词。《精选名贤词话草堂诗馀》选录10首欧词。题明程敏政编《天机馀锦》选录15首欧词。这四部词选皆选录《踏莎行》。明代词学中衰,《草堂诗馀》因符合明代词学家的审美取向和大众的消费倾向,成为明代词坛上影响最大的选本,《踏莎行》借着《草堂诗馀》翻刻本和评注本的传播载体,在俗文学占主流、雅文学边缘化的明代得到广泛流传,引起明人对《踏莎行》的广泛关注。明代是《踏莎行》“经典”地位的确立期。

及至清代,清初先著、程洪《词洁》以浙西派的词学观选词,以“真”为准,选录13首欧词。清中期浙西词派朱彝尊《词综》选词重声律、尚南宋、崇雅弃俗,以“醇雅”为词之正宗,选录21首欧词。这两部词选都收录了《踏莎行》,可见,《踏莎行》符合了浙西派“崇雅”的选词标准。清中期常州词派张惠言《词选》原选录2首欧词,未收录《踏莎行》,其弟张琦《续词选》中选录《踏莎行》。清常州词派周济《词辨》选录2首欧词,未收录《踏莎行》,而其选评的《宋四家词选》选录9首欧词,其中有《踏莎行》。可见,常州词派并不十分推崇欧词,但对《踏莎行》还是认可的。清中期黄苏《蓼园词选》基本顾及到各种风格的大家名篇,选录9首欧词,仅次于周邦彦(23首),苏轼(18首)、秦观(17首)。清末朱祖谋《宋词三百首》是清末民初

词坛乃至今天影响空前的词选,选录9首欧词。这两部词选都收录了《踏莎行》。《踏莎行》在清代借着这些重要词选得以广泛传播,其“经典”地位得以最终确定。

词选家选哪些词人词作不仅代表个体独特的视野和评价,甚至代表一个群体,一个流派,乃至一个时代对该词人词作的评价。历代词选家虽以不同的词学观选词,但多选录《踏莎行》,从不同的审美角度肯定此首是优秀词作。《踏莎行》符合历代重要词选家和读者的“期待视野”,其价值经得起历史考验,是词史上名副其实的“经典”作品。

二、从词评看《踏莎行》的传播与接受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作品只有通过历代读者的阅读欣赏和阐释评价,才能在传播接受过程中被丰富和充实,其历史地位和生命价值也逐步被发掘、凸显和确立。某篇词作的成就越高、影响越大,其被词论家品评的次数就越多。

宋代特别是北宋的词学评论处于萌芽状态,仅限于只言片语。北宋对《踏莎行》的评价处于空白。南宋虽有《乐府雅词》、《草堂诗馀》、《花庵词选》收录此首,但词论家仍疏于评论。相对于《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在南宋即有李清照等名词人喜爱模仿,《踏莎行》在宋代的影响力有限。

明清是《踏莎行》在文学史上经典化的关键时期,《踏莎行》在明清时期的经典效应得力于词论家的评论。

明人对《踏莎行》写“离愁”的功夫极为赞赏。李攀龙在《草堂诗馀隽》中“春水写愁,春山骋望,极切极婉”,“不着一愁语,而寂寂景色,洵一幅秋光图”。

[1]

明代,《踏莎行》以经典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结构,为明代诸多词论家的喜爱,奠定了经典的地位,欧公此首是写离愁情感的经典词作中的经典,不易超越。在词评方面,明以后的词论家们几乎没能跳出明代词论家的解读框架。

清代的词论家在明人考究的基础上,点出了《踏莎行》经典词句的精妙所在。

王士祯《花草拾蒙》曰:“‘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升庵(杨慎)以拟石曼卿‘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未免河汉。盖意近而工拙悬殊,不啻霄壤。且此等入词为本色,入诗即失古雅,可与知者道耳。”

[2]679

“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意思虽相近,但

表达直露,留给读者的想象余地狭窄。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含蓄深婉,意味深长,言尽意不尽,给人想象空间。这就是结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数百年来一直在感动着读者的缘故吧。而许昂霄对“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则持不同看法,其《词综偶评》云:“‘春山’疑当作‘青山’,否则既用‘春水’,又用两‘春山’,字未免稍复矣。”

[2]1551

黄蓼园《蓼园词评》曰:“按,此词特为赠别作耳。首阕,言时物暄妍,征辔之去,自是得意;其如我之离愁不断何!次阕,言不敢远望,愈望愈远也。语语倩丽,情文斐亹。”[2]3049词作于美妙春景中勾起无限的离情别绪,以乐景写离愁,使愁烦倍增。

纵观历代对《踏莎行》的解读接受过程,可见欧公此首有着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三、《踏莎行》经典地位的探析

《踏莎行》有着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而且它的生命力将延续。那么,哪些因素奠定了《踏莎行》的经典地位。

首先,创作主体作为文学作品的创造者,赋予作品的内涵和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是决定因素。其次,读者在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传统下所形成的心理结构,构成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影响读者对作品的选择和喜好。此外,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内涵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同化情况,即作品能否与读者产生心灵碰撞,令读者有情感和心灵深处的共鸣,这直接影响到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和穿透力。显然,这三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造就了《踏莎行》永恒旺盛的生命力。

欧阳修赋予《踏莎行》“离愁”的主题,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它不受时空、地点、身份等因素的影响,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正是“离愁”这一情感体验的普遍性决定了《踏莎行》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无论是在“尚雅正”的南宋还是在“通俗化”的元明清文坛,《踏莎行》都有源源不断的读者。再者,《踏莎行》虽未摆脱传统的“离愁”题材,但其凭着独特的构思、章法和经典的词句,为同类题材的作品所不及,而被后代的读者发掘、凸显、确立和称道。可见,情感体验的普遍性、两面写“离愁”的艺术独特性,决定了《踏莎行》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下转第54页)

化离愁为春水,于寂寂景色中将离愁写的荡气回肠。王世贞《艺苑厄言》云:“‘平芜尽处是青(当作‘春’)山,行人更在青(当作‘春’)山外’,又‘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淡语之有情者也。”[2]行者淡淡的劝慰倍显体贴之情、相思之切,可谓“语淡而情深”。

明人对《踏莎行》的经典词句作了评析。杨慎《词品》曰:“《六一词》云:‘草薰风暖摇征辔’又用江淹语。今《草堂词》改‘薰’作‘芳’,盖未见《文选》者也。又云:‘欧阳公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石曼卿诗:‘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欧与石同时,且为文字友,其偶同乎?抑相取乎?”[2]438卓人月《词统》云:“‘芳草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3]卓人月对这两句经典词句的喜爱不言而表。

明人对《踏莎行》的独特章法和构思极为赞赏。金人瑞曰:“前半是自叙,后半是代家里叙,章法极奇。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此便脱化出‘楼高’句。‘摇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便脱化出‘平芜’二句。从一个人心里,想出两个人相思,幻绝妙绝。”[4]《踏莎行》打破了从单方面写离愁的传统,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上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思妇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两面兼写,情致深婉细切,从游人和思妇的双重角度深化了主题。

为优美与崇高,而中国的美学则把美分为阴柔与阳刚。进行曲旋律刚劲雄伟,节奏铿锵有力,形象饱满生动,追求的正是一种崇高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它与军人雷厉风行、英勇顽强的英雄形象相吻合,它与广泛而精彩的群众生活相联系,它是作曲家们施展才华、表情达意、表现丰富多彩生活的重要载体。

二、进行曲在我军发展中的深远影响

音乐以声动人,它既能表达感情,又能激发感情。自古以来,它被军事家所重视,并在军事斗争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传说中黄帝用擂鼓、吹角壮军威,汉魏以来历代的“鼓吹”、明朝戚继光部的“旗鼓”到清朝曾国藩部队的军歌,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鼓舞人心的《马赛曲》到俄国十月革命的激励斗志的《国际歌》,音乐都为激励鼓舞士气、整肃训练军队、提高部队战斗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也为我军利用音乐进行政治宣传和表现我军的军威和军队的形象提供了历史依据。自1927年我军建立以来,进行曲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体裁,便与我军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他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和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并且要求每个政治委员都要会唱歌,会教歌。这样,蓬蓬勃勃的歌咏活动就在我军开始了,创作、改编了大量的进行曲风格的革命歌曲、队列歌曲。如《工农兵联合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战斗进行曲》、《志愿军战歌》、《娘子军连歌》等,都是进行曲样式的歌曲。这些歌曲在战争年代是鼓舞广大军民的精神食粮,冲锋的号角,极大地鼓舞着指战员的斗志,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我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和平年代,进行曲风格的军旅歌曲则呈现出多

姿多彩、色调斑斓的景象。它既有表现军人精神风貌的进行曲如《当兵的人》,又有表现各军兵种特色的进行曲如《中国人民武装警察之歌》、《人民海军向前进》、《第二炮兵进行曲》等;既有表现军营生活的进行曲如《一二三四歌》,又有歌颂各种英雄模范的进行曲如《学习雷锋好榜样》。这些歌曲通过对和平时期军人牺牲奉献精神的颂扬和讴歌,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官兵献身国防的决心。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军人道德风尚的《军人道德组歌》、《忠诚卫士组歌》和《培育核心价值观组歌》及《培育战斗精神队列歌曲》的出现,又用质朴、简洁、富有时代感的语言,唱出了新一代军人的精神风貌和激扬心声,奏响了我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时代乐章。可以说,进行曲自从融入我军的音乐中,它伴随着我军走过了80年的光辉历程,并且已经融入了新一代共和国军人的血液里。【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试题阅读答案附赏析】

贝多芬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高亢明亮、雄壮有力、气势恢宏的进行曲带给我们的永远是不竭的动力和精神的振奋与鼓舞。在基层部队多演唱和欣赏这一风格的音乐,对于凝聚军心,激励斗志,鼓舞士气,增强部队的战斗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试题阅读答案附赏析】

[1]岑鹉.论音乐体裁[J].黄钟,2004年。

作者简介:卢玉梅(1974—),女,青海省湟中县人,武警乌鲁木齐指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武警基层文化工作教学。

[责任编辑:徐兴祥]

(上接第16页)【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试题阅读答案附赏析】

[参考文献]

[1]黄畲.欧阳修词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18.[2]唐圭章.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388.

[3]上彊村民,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5:30.

[4]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1:28

作者简介:郑彩蝉(1982—),女,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责任编辑:徐兴祥]

第三篇:《愁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

第四篇:《2014城区诗歌鉴赏试题》

第五篇:《《踏莎行.侯馆梅残》导学案》

唐诗宋词选读

第九模块【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试题阅读答案附赏析】

“ ”词【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试题阅读答案附赏析】

踏莎行·侯馆梅残

课前预习案

知识积累

作家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文风平易流畅,纡徐婉曲,富于情韵,对当时的浮艳诗风也有所革新。同时又是史学家,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独力完成《新五代史》。欧阳修善论诗,他的《六一诗话》开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对后来的词话产生很大的影响。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与晏殊齐名。其词主要内容与晏殊相仿,多写恋情相思、酣哥醉舞、惜春赏花之类,但雅俗并存、和婉细切。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词家之一,有《六一词》传世。

字音字形

踏莎行( ) 征辔( ) 迢迢( ) 平芜( )

名句默写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初读

将自己喜欢的句子划出来,想想你认为它精彩的原因。

课堂学习案

一、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词人被流徙僻远之地的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怅惘心情。

2、鉴赏这首词委婉曲折的笔法、情景交融的意境。

3、学习虚实结合的写法。

文本学习

(一) 阅读理解

1. 文本思路

上片所写春景,意境特点是什么?写春景的作用是什么?

2. 精段精练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这三句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3. 主题概括

本词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4. 文本赏析

最后两句重复“春山”,有什么深刻用意?

5. 问题探讨

分析此词上片以乐景写哀情,先扬后抑的表现手法。

(二) 当堂达标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分条简答。

(2)这首<采桑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课后拓展案

1. 拓展阅读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一般人欣赏的是群芳盛开的时候,但是花落之后西湖还是很美。欧阳修是个很有意趣、情感的人,他不仅能欣赏百花盛开的西湖,也欣赏落英缤纷、残红满径的西湖。柳絮是柳树的花,但花一开风一吹就飘走。王国维咏柳絮词“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坠”。《红

楼梦》中林黛玉也有词咏柳絮“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春天柳絮漫天飞舞迎面扑来,给人以撩动的感觉。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描写的也是这种如欧词所写的“飞絮濛濛”的景致。

欧阳修欣赏大自然生命现象的流动,而要表现流动姿态的大自然则以柳树最恰当。柳条细长,迎风摇摆,站在小楼上倚着栏干,柳条就在眼前,尽日随风摆动。这一句“垂柳栏干尽日风”充分表露了欧词姿态之美。“笙歌散尽游人去”,在游春的盛季有人吹笙唱歌,现在这些都没有了,游人也走了。没有了歌舞繁华之美,却有一般人没有欣赏到的“空阔超然”之美。这不但表现了他对自然的欣赏,也表现了一种智慧,一种觉悟。【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试题阅读答案附赏析】

人的一生如经历过一种由盛而衰、由有到无的大变化,必定有深刻的感受。在大变化之中,如果只是感动悲哀,那么还差一着,比如李后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从盛到衰,从有到无,他感动了,悲哀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但是他没有觉悟。要对人生有透彻完整的认识,才能对人生有更完整的智慧的觉悟与体会。欧阳修在写这首词的时候并不一定有很理智的哲学思想,但他在本身的资质和秉赋上有敏锐深刻的一点,可以从这盛衰有无之中,得到智慧的觉悟。通过“垂下帘枕,双燕归来细雨中”就表现出来了。一个人如果真的是从盛看到衰,从有看到无,真的灭绝了情欲,是否心就如死灭,感情就得枯干了呢?不行,仍要保留感动。“垂下帘枕”是一种收拾,与外界没有什么来往接触,可是却有“双燕归来细雨中”,就像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对双飞的燕子在微雨之中又飞回来了,他对这个世界虽有智慧上的觉悟,但不是完全的空,完全的死,并没有枯干,对人生仍有感动、欣赏。这正表现了他遣玩的意趣和兴致。

2.写作训练

请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为本词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评论文字。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

知识积累

字音字形

踏莎(suō)行 征辔( pèi ) 迢迢( tiáo ) 平芜( wú )

名句默写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课堂学习案

文本学习

(一) 阅读理解

1. A“候馆梅残”:候馆,接待宾客的馆舍。暗用南北朝陆凯的诗意“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驿路梅花正含有怀人之意,这里说明离人已在路上。 B“溪桥柳细”:柳细,柳树初芽,柳叶细嫩。

C“草薰风暖”:芳草吐香,春风送暖。

描绘了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

意境特点是美好融和。

作用:以乐景写哀情。用初春美好融和的风景反衬出男主人公的离愁。

2. 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

赶马行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以上三句的每一个静态或动态的景象,廖廖数语,便写出了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事件和人物的举动、神情。

3.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全词以优美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含蓄蕴藉地制造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

4. 这春山是倚楼远望的闺中人穷尽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象所能达到的极限,远方到底怎样,她不得而知。然而越过了春山,也就是越过了她的目力和想像之所及,但她还是要倚那危栏。远行的旅人如此为闺人所想,就显得两人感情的愈加深厚,离别的愈加苦痛了。这就是结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数百年来,不知感动过多少人的缘故吧。

5. (1)上片行文,一扬一抑。先写春色之美,将春色饱满地描写一番,让人觉得春光实在明媚可爱,然后通过“摇征辔”笔锋一转,由春色之美转出折入旅人的怀人之情,离愁无穷,先扬后抑,情景反衬。以乐景写哀,以情景之间的失去平衡来震慑读者的心,把离情浓愁加以夸张,加以渲染,形成强烈的激射。 (2)以乐写愁,托物兴怀。 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在这画面里,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这美妙的春景,这和煦的春风,引诱着多少人携眷踏青游春来欣赏!这“良辰美景”,对于满怀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如同虚设;不仅成了虚设,而且因为远游他乡,不能偕同家室饱览春光,甚至于要引起怅帐的离情别绪。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二) 当堂达标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 (1)①因时光流逝而惊梦。②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③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④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⑤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⑥因月色的惨自而惊梦。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每点一分,四点就可)

(2)①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②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③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采桑子>作者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自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第六篇:《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试题阅读答案附赏析》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答: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答: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试题阅读答案附赏析】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试题阅读答案附赏析。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二:

①下列对文段和《踏莎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词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愁难解。

B.下片写行人想象思妇登楼远望的情形,但行人远在春山之外,望而不见,更添愁情。

C.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蝉联、链接的特点,表现的情感是细腻动人的,“递进层深”。

D.作者认为宋词的意象具有绵密的特点,与词人的性格有关,与幽深的情怀也有关。

②下列词句中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两项是(5分)

A.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试题阅读答案附赏析】文章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试题阅读答案附赏析出自候馆梅残》试题阅读答案附赏析】古诗词鉴赏

第七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翻译赏析》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译文]  离家也渐渐遥远,我的愁绪越来越浓,就像一路奔腾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

  [出自]   北宋  欧阳修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春山外。

 注释

  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注云:"候馆,楼可观望者也。"

  草薰风暖: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薰:指草香。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

  盈盈:泪水充溢貌。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平芜:平坦开阔的草原。

    行人:此指心上人。

  译文1:

  馆舍庭院里的梅花已经凋残,小溪柳树枝条迎风飞舞。微风吹着青草,摇动行人的马上辔头。离家也渐渐遥远,我的愁绪越来越浓,就像一路奔腾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

  思念的人儿柔肠寸寸,千回百转;任那透明的泪珠流过化过妆的脸。【“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翻译赏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翻译赏析。画楼太高,不要凭倚高栏,因所见到的情景更令人伤感。眼前眼界到处是春山,而那位心上的人,却在春山更远处。

    译文2: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赏析】

本篇抒写远别离愁。

上片写远行人在春日离家后随着行程的渐远,愁也越来越重,越强烈。“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是远行人途中所见之景,“梅残”、“柳细”、“草熏”等词渲染出悲情气氛;“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写离家日渐遥远触发离愁,词人以春水迢迢比喻离愁的绵绵不断,真切生动,真实而自然地表现了其望归的愁情。

下片则从闺人着眼,悬想闺中人思念远行人的情态,表现闺中人相思的痛苦。“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两对句、八字即写出闺中人的缠绵深切的相思之情。接下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既是远行人对闺中人的深情的嘱托,又表现了闺中人倚楼望远而又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补充说明上句,即使登楼也枉然,因为什么都看不见,你远眺到的只是平坦的、一望无尽的草地,原野尽头是重重青山,而你思念之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早已渺不可寻。即使望断春山也是徒然,更见闺中人的失望和感伤。此二句既刻画出闺中人的神态,又揭示出其内心深处悠远缠绵的情思,为宋词中的名句。今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赞曰:“平芜已远,春山则更远矣,而行人又在春山之外,则人去之远,不能目睹,惟存想象而已。写来极柔极厚。”明王世贞《艺后卮言》说:“此淡语之有情者也。”

全词委婉缠绵,别具一格,词人将游子思乡之情与闺中人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写出两地互为相思的情思,可谓新颖生动。【“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翻译赏析】文章“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翻译赏析出自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119521/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