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答案翻译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11 10:16:1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周而不比答案》

《周而不比》 学案一参考答案

(1—8题见《导与练》,建议学生自己校对即可)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自学导引:儒家的“交往观”

1、儒家的交友观是怎样的?

选择朋友看重的是正直和诚信,与人为善,好恶分明,实事求是,诚实交往,适中交往(周

而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理解孔子的“交往观”。

在与人交往的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

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其现实意义在于:为了使交往者之间有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必须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在交往中还是应该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不能把交往活动变成结党营私的活动,因此要选择交往对象,适中交往。

3、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

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

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二、课文基础知识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君子矜而不争( ) 人焉廋哉( ) 友便辟( )( ) ....

忠告而善道之( ) 友便佞 ( ) 事君数( ) ...

2、通假字。

忠告而善道之: 通 ,释作 。

3、词类活用。

友直,友谅,友多闻: 活用方式 解释 ...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活用方式 解释 ..

群而不党: 活用方式 解释

而远怨矣: 活用方式 解释

4、一词多义。

视其所以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

以德报怨 事君数,斯辱矣 ..

君子不以言举人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矜而不争”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阅读答案翻译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 道千乘之国 .

5、特殊句式。

何以报德:(句式) 译:

朋友数,斯疏矣:(句式) 译: 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句式) 译:

6、重点字词(解释)

君子周而不比 君子矜而不争 ...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观过,斯知文矣 ..

友谅 友便辟 ...友善柔 友偏佞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事君数,斯辱矣 .....

朋友数,斯疏矣 忠告而善道之 ..

7、古今异义

(1)视其所以 古义 今义 .

(2)君子不以言举人 古义 今义

(3)群居终日 古义 今义

(4)唯仁者能好人 古义 今义

(5)能恶人 古义 今义

8、默写自测 (1) ,小人比而不周。 (2)君子以文会友, 。

(3)君子不以言举人, 。

(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 , ,益矣。

友善柔, ,损矣。

三、课文内容探究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

答:(1).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2).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不以言举人”,是不凭你讲了几句正确的话,就全面肯定你,极力推举你;“不以人废言”,是不凭你说了几句错误的话,就全盘否定你,从此不用你。

(3).孔子看人从不片面出发,而是详细的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因此,孔子能看到一个人的不足,同样也能看到一个人的长处,不把人一棍子打死。所以,孔子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很恰当。

《周而不比》 学案二参考答案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课文内容探究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2) 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答:示例: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参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参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答: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个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参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2)你怎么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为什么这么评价?

答: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和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参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3、 孔子认为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有人说,这是对

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也有人说,这其实是对朋友不负责任的态度。你认为呢? 答:可以理解成对朋友的劝告要讲求“度”。朋友有错,不忠告他,是不负责任;朋友有错,不停地忠告他,以致引起反感,这就是不尊重朋友了。所以,两种说法并不矛盾,这也是中庸之道的体现。

4、老子说“以德报怨”,而孔子不同意这种做法,这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

答: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大大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以直报怨”,指用正值来回报怨恨,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就是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地面对这一切。

由于“以直报怨”并不等同于“以怨报怨”,所以是不违背儒家的忠恕之道的。这其实也是中庸之道的体现。

5、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你如何看待君子的“矜而不争”?

答: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计斤斤计较。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6.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请说说为什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就能“远怨”

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能树立威信,“宽以待人”能建立友谊。这样做自然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

7、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孔子“矜而不争”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阅读答案翻译

根据上述章节,说说孔子对“言”有几点要求。并就其中一点,说说你的看法。

答:①要认真对待自己的言辞。②要“及义”,即要说正经的、有用的话。③要有文采。④不要言过其实。

8、如何理解“周而不比”? 如何做到“周而不比”?

答:周而不比:周而不比是“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要做周而不比,一要胸襟宽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不以惟利是图。

9、阅读下面几条语录,回答问题(4分)孔子“矜而不争”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阅读答案翻译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种说法:一说指晏子,一说指晏所交之人。你认为哪中说法更为合理?请陈述理由。

答:我认为“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为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这也就是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

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

10、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群而不党”是儒家推崇的交往观。“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及“矜而不争”也是孔子论及的交往方式。这三中交往方式哪一种和“群而不党”最接近?“群而不党”对当今社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孔子“矜而不争”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阅读答案翻译

答:周而不比。“群而不党”的意思是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这样的交往观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篇:《论语答案》

一、为政以德孔子“矜而不争”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阅读答案翻译

1.(1)子欲善而民善矣。

(2)提示:答“赞成”与“不赞成”均可。“赞成”可从肯定孔子观点的积极意义说:孔子反对乱加杀戮,认为施政者应做出表率,要有好的导向,均可;“不赞成”则可指出“草”与“风”的比喻的不足:老百姓只是被动地服从、跟随统治者,这无疑是一种对民众的贬低。

2.禹、稷躬稼的目的是用“德”的温和方式来治理国家,改变羿、奡统治时期给百姓带来的困苦,稳定自己的统治,这符

合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儒家思想,一直都是重劳心、轻劳力的,就是好礼、好义、好信、以身作则,倡导礼、义、信。在孔子看来,弟子更应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如此,劳力者自然就会敬服、听话、忠实、归顺,不用事事亲力亲为。

3.(1)孔子:以德治国;韩非子:依法治国。

(2)法、德都有优缺点,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用,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完善社会主义法律。

4.(1)(1分)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写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也给1分。)

(2)(3分)以民为本的思想。 施行“彻”制,减轻赋税。(前一问给1分,后一问给2分。)

5.(1)藏富于民(或“民富国安”“以民为本”等)

(2)材料忧心的是税率过高,税赋过重。材料和有若的观点是一样的,认为过重的税赋好比竭泽而渔,会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应该减轻税赋,藏富于民。

6.(1)以德治国(1分) 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的准则

(2)不矛盾;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德有礼;(1分);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地运用,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 (1分)(语言流畅1分)

二、克己复礼

1.(1)孝悌。(2)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表现在心中。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

2.“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模享受歌舞)。

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矜而不争”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阅读答案翻译

3.(1)人如果不仁,怎么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么对待乐呢?礼能后于仁义吗?即以仁义等道德修养为基础,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外在形式。

(2)孔子以绘画做比喻,只不过是解释诗句罢了,而子夏由此联想到了礼制,是孔子没涉及的,子夏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语言之外的寓意,有极强的悟性,所以孔子觉得可以跟他谈诗了。

4.(1)孔子认为,“孝”绝不只是赡养,必须有内在的诚心(敬),又有外在的恭敬的礼节(色),才可以叫做“孝”。孔子的孝道具有普世价值。今天我们讲孝道,就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敬亲爱亲,不仅满足老人物质生活的需求,更要关心老人精神上、情感上的需求。

5.⑴礼物和乐器。⑵两者是形式和内核的关系。“礼乐”是外在的形式,要建立在“仁”的基础上,“仁”决定和支配着“礼乐”。如果没有“仁”这个内核,“礼乐”的存在将缺乏意义,成为无本之木。

6.(1)等级制度(或尊卑秩序)(1分)

(2)正面观点:我认为“礼”在现代社会中拥有无可质疑的巨大价值。因为“礼”是社会道德的外在表现,是社会普遍遵从的社会规范。(提出观点,加以解说1分)有了“礼”大家才能各安其职,各乐其业,才能使种种竞争处于有序状态。(正面论证1分)假如社会无“礼”,人人各行其是,生活秩序就无从保障,社会的稳定基础将被动摇。由此可见,“礼”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重要作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文化。(反面驳斥及总结1分)(共3分) 反面观点:我认为“礼”在现代社会已丧失其基本价值。因为“礼”的核心观念是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尊卑秩序和等级制度。这一观念完全违背了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思想。假如我们还处处以“礼”来制约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实践,那势必会限制自己的个性发展,僵化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见,“礼”应该是现代社会扬弃的对象。(评分标准同正面观点)中性观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言之成理即可,评分标准同正面观点)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1.(1)愤慨(担忧)、无奈(2)体现了孔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恪守原则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令人敬佩,值得学习。

2.(1)长沮、桀溺:避世隐居;孔子:积极入世,求道改革。

(2)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虽身处逆境却心忧天下,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

3.(1)荷蒉者以涉水为喻,意思是涉水当视其深浅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君子处世要审时度势,道可行则行,不可则止,没有必要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悲叹。实际上也是讽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

(2)“凤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圣鸟,是瑞祥的象征,凤鸟出现意味着天下太平;“河图”,传说伏羲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出现,这预示着圣王将要出现。凤鸟不来,河不出图,比喻当时天下无清明可言。孔子慨叹世道衰乱,自己的主张不被当政者采纳,失望而无奈。

4.(1)“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1分)

(2)因为儒家思想认为,有才能的人应该出仕来推行道义,荷蓧丈人有才能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扰乱了“君臣之义”这一伦理关系,所以认为他“乱大伦”。(3分)

五、仁者爱人

1.(1)能近取譬,推己及人,从主观愿望出发,达到博施济众的效果。

(2)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仁爱观”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孔子更看重大节大信。

2.(1)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2)表现了“恕”这一侧面。在有丧事的人旁不吃饱饭,对齐衰者和瞽者表示同情和尊敬,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

3.(1)(1分)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以爱待人。(2)(4分)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尊尊”“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答出1点,给2分。)

4.(1)孔子问人不问马,重人贱畜,以人为本,是仁爱的一种表现;材料①中的言行是爱人及物,即爱世界万物,是对“仁”这一思想的发展与提升,具有普世价值与现实意义。

5.(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有爱心,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能推己及人,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为大众谋福利,有大节大信,而不是小节小信。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念。反映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与认识,即自己要站得稳,同时要使别人也能站得稳; 不仅个人事业畅达,而且能让别人与自己一起事业通达。在当今,不仅表现为一个人对自我的修养,也表现为对他人的关心友好、仁爱和善,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在当代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循这一观念,提倡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在国际交往中,也应提倡这一观念,国与国和谐相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六、君子之风

1.(1)孔子的价值观:肯定正当的求利,但主张以以为根本,反对见利忘义。

韩非子的价值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

(2)赞成孔子的观点(1分)。因为孔子强调利、义的统一,既不排斥也不否定利,又主张以以为根本(1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理想的价值观。

2.(1)以弘道、实行仁德,整顿天下为己任和理想。(2)提示:结合材料,答出桀溺言行的具体内容。

3.(1)箪食瓢饮(箪食陋巷)、乐在其中、乐以忘忧(2)从对颜回的称赞和自我表白中看出其安贫乐道,(1分)重义轻利。把富贵比做浮云,因为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4.(1)(2分)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

(2)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特色——重义崇德。(2分)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只要答一个方面就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

5.(1)应具有如下素养:坚守正道,心怀仁爱之心,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才,(写出3个给1分,3个以上给2分)

(2)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2分)

6.(1)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是看他注重道义还是注重利益。 (2)要成为君子就要有志于追求道义;要以道义去结交朋友,而不结党营私;不讲究吃喝穿着,不争名夺利;做人要谦虚,要有自尊(矜持),要讲信用(诚信)。(评分标准:题目不难,但必须对孔子说的那几段话进行分类整合,从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物质财富(名利)的角度去回答。)

八、周而不比

1.(1) “适中(度)”交往。(2)首先,交往的对象要有选择,当以“仁”为标准;其次,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矝而不争”),坚持原则,不能放弃自我意志而依附于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第三,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也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

2.(1)观其过,从而知道他属于哪一类人;察其友,君子会“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小人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察其行为习惯,察其以往经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察其所喻所崇尚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谈谈你对孔子识人的观点的理解。 可从下列四个方面中选一个方面来谈:①观其过;②观其友;③察其行为习惯,察其以往经历;④察其所喻所崇尚的。

3.(1)群而不党或 因人废言(2)孔子认为作为君子,要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的;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

4.⑴①严己宽人②与朋友保持合适的距离 ⑵不同意。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并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心追名逐利。他认为君子在集体生活中,应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团结一致,而不是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这些观点与有进取心并不矛盾。

5.(1)严于律己,宽以待人(2)答案要点:赞同孔子的观点。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是一种美德,但不应当用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别人的过失,而应该以公正、正直的原则正确对待有负于你的人和事。

不赞同孔子的观点。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

6.(1)孔子:通过一个人的行动(行为、经历、习惯和兴趣)察人。孟子:通过一个人的眼睛(眼神变化)察人。(2)孔子“察人观”,注重行动,判断客观;但需与对象长期全面深入交往,有一定难度。孟子“察人观”,注重精神,简单易行;但是,观人者须有丰富的经验和见识,且容易失之于武断。两者各有侧重,应相互补充。

十一、诲人不倦

1.(1)“切磋琢磨”是加工骨角玉石的各种方法。子贡引用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

高的境界。

(2)子贡由谈人生道理而开悟,悟到了诗经的深意,反映孔子对学生能举一反三的重视。

2.(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和礼教。

(2)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自己的儿子,说明孔子教育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3.(1) 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

(2)孔子以绘画做比喻,只不过是解释诗句罢了,而子夏由此联想到了礼,是孔子没料想到的,子夏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语言之外的深意,有极强的悟性,所以孔子 “启予者商也”。

4.(1)不矛盾。前者说的是教学方法,后者说的是教学态度。

(2)赞同:这是一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自己寻找规律,活用知识

不赞同:教学者要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施教,要诲人不倦。

5.⑴“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⑵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不偏私,对自己的学问也不秘传,反映了孔子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诗”、“礼”在言语和立身方面的重要作用,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内容上注重“诗”、“礼”。

6.(1)因材施教(2)孔子认为评判一个人,不能用口才作为标准,能言善辩会强词夺理,招人憎恶;看一个人,关键是要看他有没有仁心。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没有口才。”孔子听了却说:“要口才有什么用!能言善辩的人总是强词夺理,往往招人憎恶。只能看到他们耍嘴上的功夫却看不到他们有没有仁心,要口才有什么用?”)

十二、高山仰止

1.(1)“割鸡”指治理武城县;“用牛刀”指运用礼乐之道。

(2)①平等对待学生,教学中谦和地与学生展开探讨。②知错能改,能面对子游的反驳能虚心接受。

2.(1)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本来应该表扬,却说未免小题大作。引起子游的反驳,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子游的笃信认真,孔子的真实风趣,声音笑貌都如闻如见,意趣横生。

(2)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一切努力都落了空,仅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这当然是牛刀割鸡,大材小用了。莞尔

而笑,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

3. (1)暴虎冯河(2)子路是一个争强好胜,有勇无谋的人。孔子希望他能够去除匹夫之勇,遇事冷静,谨慎小心,认真谋划。

4.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第三,更难得的是孔子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5.⑴受教育者(或学生 / 弟子)的切身感受。⑵德才兼备、人格健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或具有“知”、“不欲”、“勇”、“艺”而又能节之以礼、和之以乐的人)。评析: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当下,我们需要纠正那种过分“功利化”、“市场化”的倾向,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建设。

6.(1)洋洋自得的情状。有勇无谋的性格特点。(2)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是为了说服子路,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就让上天去谴责他。真正的平等:基于内心的纯净,维护信仰的纯洁,彼此心中坦荡荡,无所谓维护师道尊严,因为尊严自然在;无所谓矫正师道尊严,因为距离并不存在。

十三、沂水春风

1.(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2.(1)子路的冒失 曾皙推瑟发出的声音(状推瑟之声)(2)不正确。曾皙所描绘的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正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思想的主导面是积极入世,希望在政治上一展宏图,创造出一个太平盛世的世界,只是在“天下无道”时才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而接舆、长沮、桀溺等隐士们是怀着无为的襟怀主动选择避世的。

3.(1)子路:轻率、鲁莽,但自信,有抱负,具有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争强好胜,勇于任事;冉有,有理想,态度谦逊;曾皙,从容洒脱,飘逸高雅,卓尔不群。

(2)强兵、足民、知礼等。(3)孔子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是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二是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逸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4.⑴师生平等的教育观。(师生之间和谐相处)。《论语》中的教育观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老师如果能用真心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让学生畅所欲言,大家彼此真诚相待,就一定能够像孔子和他的弟子一样感情笃厚。

(2)示例:不正确。儒家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学生没有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则不勉强施教;面面俱到的单方面传授,会使学生养成依赖性,阻碍其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示例二:正确。“默而志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诲人不倦”是老师敬业精神的体现,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地去为学生答疑解惑。

十四、中庸之道

1.“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痛恨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2.中行之人世上鲜有,但是道又不可无所寄托,因此,孔子退而求其次,求其可教之人。狂者虽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但立志是做人做事的前提。狷者自爱其身,守节而不违法,这是人的最基本品德。如果使狂者脚踏实地、躬行践志,使狷者树立远大理想,那这两类人将能继承大道。

3.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憎、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公正。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要点:运用所给材料做出分析,指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则就是要讲求仁德,也就是社会公正。中庸之道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4 (1)不笼统她以众人不讲原则的好恶为依据。而应区分不同的评价者,看他们的品德和评价标准。

(2)因为:①“乡愿”之人,看上去忠厚老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②“乡愿”之人,就是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③“乡愿”之人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④“乡愿”之人违背了仁和礼的原则,貌似中庸实则违背了中庸之道,偏离了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

5.(1)中庸思想;中庸之道绝不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而是一种始终以“义”为准绳的稳健主张。孔子说“乡原,德之

贼也”,就体现了中庸的原则是“德”,即“义”。

(2)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

6.⑴孔子认为应该与中道之士结交,至少也该和狂狷的人结交,因为他们做事积极向上,不做坏事,能对交往的人有一种正面的引导作用。儒家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我们应该把握好做事的尺度,求和谐而不能无原则的混同。

(2)“中庸”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把它看成“凡事处处折中调和“的“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第三篇:《孔子“矜而不争”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阅读答案翻译》

孔子“矜而不争”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阅读答案翻译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12分)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②子游曰:“事君数①,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③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②。【孔子“矜而不争”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阅读答案翻译】孔子“矜而不争”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阅读答案翻译。”

④子曰:“君子周③而不比④,小人比而不周。”

注:①数:屡次。②党:结党营私。 ③周:团结。【孔子“矜而不争”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阅读答案翻译】文章孔子“矜而不争”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阅读答案翻译出自

⑵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应当“矜而不争”,对此有人认为,这不符合现代社会竞争的要求,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你同意这样的理解吗?为什么?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本文来自

(1)儒家:富民(2分) 法家:贫民或弱民(2分)

(2)儒家主张藏富于民,认为百姓富裕了,自然国泰民安;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百姓贫穷就会国家强大。相较之下,法家更多考虑的是地主阶级甚至是君王一人的功利,是片面的;儒家藏富于民的思想,则有人民性立 场,对现实很有借鉴意义。【孔子“矜而不争”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阅读答案翻译】阅读答案

哀公问有若道:“年岁荒歉,国用不足,有何办法呀?” 有若对道:“何不只收十分之一的田租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像这样怎可只抽十分之一呢?”有若对道:“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君怎么不富足呢?若百姓不富足,国君怎么富足呢!”(《论语》)

第四篇:《对待朋友的错误,孔子为什么认为只要忠诚地劝告他就可以了?》

对待朋友的错误,孔子为什么认为只要忠诚地劝告他就可以了?

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君子矜①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②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②之,不可则止,毋自辱③也。”(《论语·颜渊》)

【注】①矜:庄重。②道:引导。【对待朋友的错误,孔子为什么认为只要忠诚地劝告他就可以了?】对待朋友的错误,孔子为什么认为只要忠诚地劝告他就可以了?。③辱:受辱。

(1)请根据上述文字概括孔子的“交往”原则。(2分)

(2)对待朋友的错误,孔子为什么认为只要忠诚地劝告他就可以了?请作简要分析。(4分)

本文来自

(2)孔子在这里实际上是讲究交往过程中的相互尊重的问题。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对待朋友的错误,孔子为什么认为只要忠诚地劝告他就可以了?】文章对待朋友的错误,孔子为什么认为只要忠诚地劝告他就可以了?出自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②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对待朋友的错误,孔子为什么认为只要忠诚地劝告他就可以了?】阅读答案http://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15504/

推荐访问:孔子过而不式翻译 孔子曰奢则不孙翻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