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和,近,,(美)托马斯?沃尔夫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6-22 14:23:3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小说《远和近》阅读答案》

远和近

(美)托马斯·沃尔夫

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以铁路沿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8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两个城市间的特快列车驶过这里。

20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司机多年操劳,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他驾驶长长的列车载着旅客横贯大地已上万次。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作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一千次的阴晴明晦,一百次的风重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

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最后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司机慢慢地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小镇似的。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么?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么?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他越向前行,他的心里越是疑虑重重。

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铁轨的闪光。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这地方他经过了不知有多少次,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幸福的目的地。现在,他找到了,他到了这里,但他的手为什么在门前却抖了起来?为什么这小镇、这小路、这田地,以及他所眷恋的小屋的门口,变得如此陌生,好像噩梦中的景物?为什么他会感到惆怅、疑虑和失望?

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霎时,他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那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她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像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下去,拼命抑制着涌上心头的那种悔恨、慌乱和疑惧,丧失了他当初的一切欢乐,并为自己那充满希望和温情的举动感到羞愧。

最后,这女人几乎是不情愿地邀请他进屋,高声刺耳地叫进了她的女儿。他感到一阵难堪,坐在一间又小又丑的客厅里,竭力找一些话说,而两个女人看着他,目光里含有呆滞

的、困惑不解的敌意和阴沉的、畏怯的拘谨。

最后他结结巴巴简单地和她们道别。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对着那伸向远方的、熟悉的铁轨时,他内心曾是那样勇敢,充满自信,现在,在这片陌生而又不容置疑的大地面前,他心里充满了怀疑、恐惧和厌倦。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屋顶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再也得不到了。 (有删节)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叙述了一个列车司机在退休后去拜20多年一直向他挥手致意的母女的传奇而浪漫的经历,情节曲折委婉,引人入胜。

B.老司机从远处所看到的勇敢、坦率、深情的妇人,在接近后却是冰冷、呆滞、畏怯、并充满敌意的人,在这远近对比中反映出现代社会人性的一些弱点。

C.老司机误解了这对母女的挥手行为,这母女俩或者只是无意间的行为,后来老司机为他的自作多情而羞愧。

D.老司机刚到小镇,还没有见到那母女,已经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表现了他在即将到达“梦寐以求的幸福的目的地”前的紧张和兴奋的心情。

E.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既从老司机观察的角度塑造两个妇女的形象,也便于对老司机的心理活动进行生动细致地描绘,展现其情感的变化。

17.文中画线部分三次写到“他看见她们”,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18.请简要概述小说所表达的思想主旨。(4分)

19.老司机经历的“远”和“近”既有空间的,也有心理的。我们从中可获得什么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16.(4分)B E (A项“传奇而浪漫的经历,情节曲折委婉,引人入胜”错。C项母女俩的行为及心理和老司机如出一辙,都觉得远方的是美好的。D项老司机的迷惑与慌乱是对近在咫尺的真实的东西充满恐惧的心理的真实再现)

17.(4分)①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老司机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中都关注着她们以及见到她们时的“非凡幸福”感。②欲抑故扬(或对比),这时突出老司机的“幸福”与下文见到她们后的“悔恨、慌乱和疑惧”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其心理的失落。(一个要点2分)

18.(4分)小说通过司机和那对每天和他挥手致意的母女的经历的叙述,提示了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的现实:当大家和自己离得很近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会感觉不能以诚相待,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本来就不存在的虚无的事物上。(或揭示了世上美好的东西,只可欣赏,而不一定要拥有的道理)(意思对即可)

19.(8分)①远望时,火车司机将小镇母女当作心灵寄托,感觉很亲近;面对时,却发现对方的丑陋、冷漠与排斥,感觉很遥远;

②火车司机与小镇母女,活在现实中却对现实世界感到厌恶,虽近却远;心中向往的美好世界虽无法抵达,却支撑着他们的生活,虽远却近。(每点2分)

人生启示:①距离产生美;②梦想总比现实美丽灿烂;③人生需要精神寄托,哪怕是一厢情愿的想象,也能带给人希望与热情;④人不能仅活在梦想之中,而应勇敢面对现实;⑤希望与失望总结伴而行,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4分,任答一点即可,其中观点2分,联系生活阐述2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第二篇:《远和近 阅读答案》

远和近(美)托马斯沃尔夫 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以铁路沿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8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两个城市间的特快列车驶过这里。 20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司机多年操劳,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他驾驶长长的列车载着旅客横贯大地已上万次。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作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一千次的阴晴明晦,一百次的风重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 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最后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司机慢慢地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小镇似的。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么?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么?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他越向前行,他的心里越是疑虑重重。 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铁轨的闪光。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这地方他经过了不知有多少次,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幸福的目的地。现在,他找到了,他到了这里,但他的手为什么在门前却抖了起来?为什么这小镇、这小路、这田地,以及他所眷恋的小屋的门口,变得如此陌生,好像噩梦中的景物?为什么他会感到惆怅、疑虑和失望? 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霎时,他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那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她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像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下去,拼命抑制着涌上心头的那种悔恨、慌乱和疑惧,丧失了他当初的一切欢乐,并为自己那充满希望和温情的举动感到羞愧。 最后,这女人几乎是不情愿地邀请他进屋,高声刺耳地叫进了她的女儿。他感到一阵难堪,坐在一间又小又丑的客厅里,竭力找一些话说,而两个女人看着他,目光里含有呆滞的、困惑不解的敌意和阴沉的、畏怯的拘谨。 最后他结结巴巴简单地和她们道别。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对着那伸向远方的、熟悉的铁轨时,他内心曾是那样勇敢,充满自信,现在,在这片陌生而又不容置疑的大地面前,他心里充满了怀疑、恐惧和厌倦。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屋顶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再也得不到了。 (有删节)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小说叙述了一个列车司机在退休后去拜20多年一直向他挥手致意的母女的传奇而浪漫的经历,情节曲折委婉,引人入胜。 B.老司机从远处所看到的勇敢、坦率、深情的妇人,在接近后却是冰冷、呆滞、畏怯、并充满敌意的人,在这远近对比中反映出现代社会人性的一些弱点。 C.老司机误解了这对母女的挥手

行为,这母女俩或者只是无意间的行为,后来老司机为他的自作多情而羞愧。 D.老司机刚到小镇,还没有见到那母女,已经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表现了他在即将到达梦寐以求的幸福的目的地前的紧张和兴奋的心情。 E.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既从老司机观察的角度塑造两个妇女的形象,也便于对老司机的心理活动进行生动细致地描绘,展现其情感的变化。17.文中画线部分三次写到他看见她们,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18.请简要概述小说所表达的思想主旨。(4分)19.老司机经历的远和近既有空间的,也有心理的。我们从中可获得什么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参考答案:16.(4分)B E (A项传奇而浪漫的经历,情节曲折委婉,引人入胜错。C项母女俩的行为及心理和老司机如出一辙,都觉得远方的是美好的。D项老司机的迷惑与慌乱是对近在咫尺的真实的东西充满恐惧的心理的真实再现)17.(4分)①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老司机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中都关注着她们以及见到她们时的非凡幸福感。②欲抑故扬(或对比),这时突出老司机的幸福与下文见到她们后的悔恨、慌乱和疑惧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其心理的失落。(一个要点2分)18.(4分)小说通过司机和那对每天和他挥手致意的母女的经历的叙述,提示了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的现实:当大家和自己离得很近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会感觉不能以诚相待,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本来就不存在的虚无的事物上。(或揭示了世上美好的东西,只可欣赏,而不一定要拥有的道理)(意思对即可)19.(8分)①远望时,火车司机将小镇母女当作心灵寄托,感觉很亲近;面对时,却发现对方的丑陋、冷漠与排斥,感觉很遥远;②火车司机与小镇母女,活在现实中却对现实世界感到厌恶,虽近却远;心中向往的美好世界虽无法抵达,却支撑着他们的生活,虽远却近。(每点2分)人生启示:①距离产生美;②梦想总比现实美丽灿烂;③人生需要精神寄托,哪怕是一厢情愿的想象,也能带给人希望与热情;④人不能仅活在梦想之中,而应勇敢面对现实;⑤希望与失望总结伴而行,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4分,任答一点即可,其中观点2分,联系生活阐述2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第三篇:《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海南省洋浦中学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阅读答案__,,,远,和,近,,(美)托马斯?沃尔夫】

本试题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作文卷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 考 题

一.社科类文本阅读

读下面这段材料,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文学精神究竟是什么呢? 机智灵动或犀利明快或繁复华丽的语言与此相关, 生动曲折、 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安排与此相关, 敏锐、 细微的点滴生活感受与此相关, 正确的立意与思想观点也与此相关, 但这些都加在一起, 也不等于文学精神。

②托尔斯泰在他的《 艺术论》 里说: “ 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 其中一个人有意识地用某种外在标志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 而别人被这种情感所感染, 同时也体验到这种情感。艺术既不是形而上者所说的某种神秘的思想、美或上帝的体现, 也不是生理美学者 所言的人们借以消耗过剩精力的游戏, 也不是美好事物的产品, 总之, 并不是享乐, 而是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幸福的道路中必需的一种交际手法, 它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 我们可以不同意托尔斯泰关于文学主要是情感的传达的说法, 但是我们似乎不能不同意他说的真正的文学艺术不在于“ 外在的标志 , 不只是一般的情绪的表达, 不是游戏和享乐, 而是作家生命的投入和为了个人和全人类的幸福, 从而把人类联结在“ 同样的情感中” 的活动, 这同样的情感当然是指一种美好的情感。

③我们的鲁迅, 立足于他所处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种种不良环境中, 在早年就提出“ 能宣彼妙音, 传其灵觉, 以美善吾人之性情, 崇大吾人之思理者” , 为诗人之极致, 提出文艺要表现和探索“ 理想的人性”。他在五四时期, 又指出文艺是“ 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 灯火” , 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的火焰, 并且实际上还不限于对“ 国民” 而言, 而与他当年高扬的欧洲诗人拜伦、 雪莱的精神之火相接, 是照见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之途的灯火。我过去写的《 论“ 文学是人学” 》 , 就受到过往哲人的启发, 表示相信文学艺术“ 最基本的推动力, 就是改善人性、 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 。具体而言, 其最低标准是一切为了解放人、 提高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也可以说就是把人们联结在一起的那种“ 同样的情感” 。我认为如果没有这点精神, 文学就仅存形体( 或许是美的形体) , 而没有多少吸引人、 感染人的魅力了。 ④为了使文学具有这种内在的精神, 巨大的魅力, 作家应当怀抱人道理想, 投入自己的生命, 以真诚的态度, 真切地感受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心灵, 表现和探测其复杂状态, 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中去, 直抵人性的深处。这样, 即使一部作品在语言和描写上有点芜杂的地方, 小有瑕疵, 也不足深怪, 也可以称为优秀之作。那样的文学作品, 必然会闪现人性的光辉, 体现出人所固有的对自由解放的追求。只不过在表现方式上有的是正面表现的;

有的是通过对丑恶、 灰暗的人和现实的否定而折射出来的, 因而作家对丑恶、 灰暗的东西不能认同甚至欣赏, 也不能止于惟妙惟肖的描写和反映, 或只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说到“ 反映” , 我们常常指向外在的现实, 对深入反映现实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其实, 写出作家心中的真实, 也是一种“ 反映” 。在反映外在现实的同时, 从正面或反面反映出作家所理想的人和社会, 这更值得赞赏。这一种反映, 是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 这种超越, 也就

是前面所说的文学精神。

( 选自钱谷融《 关于文学精神》 , 有删改)

1. 下列对“ 文学精神”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学精神并不是作品主题、 内容、 结构、 语言的简单相加所体现的, 虽然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B. 文学精神的体现不在于某种外在标志, 也不是情绪的表达, 不是游戏和享乐, 而是一种美好情感。

C. 文学精神要表现和探索理想的人性, 是引导人精神前途的灯火, 照见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之途。

D. 文学精神的获得需要作家的人道理想、 真诚态度, 深入到人的情感世界中去, 且直抵人性的深处。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首先列举了与文学精神相关的语言、 结构、 立意等内容,但未给出正面阐释。【阅读答案__,,,远,和,近,,(美)托马斯?沃尔夫】

B. 文章第二段中引述托尔斯泰的观点, 为的是强调文学艺术是人类美好情感的表达。

C. 引述鲁迅及作者自己旧文中的观点, 旨在阐述文学艺术的精神价值追求和推动力。

D. 文章结尾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对“ 文学精神” 做出较明确的诠释, 也照应了开头。

3.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 正确的一项是 ( )

A. 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 是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幸福必需的一种情感体验的传达与交流。

【阅读答案__,,,远,和,近,,(美)托马斯?沃尔夫】

B. 早在五四时期, 鲁迅就针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不良环境提出文艺要表现和探索理想的人性。

C. 文学艺术的魅力来自于对人性的改善、 生活境界的提高, 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理想与热切向往。

D. 反映外在现实、 呈现作家心中真实的两种作品, 相得益彰, 表达出作家的理想、 对现实的精神超越。

二、 古代诗文阅读( 3 6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1 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第4~7题。

辛弃疾, 字幼安, 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 与党怀英同学, 号辛、 党。始筮仕, 决以蓍, 怀英遇“ 坎” , 因留事金, 弃疾得“ 离” , 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 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 称天平节度使, 节制山东、 河北忠义军马, 弃疾为掌书记, 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 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 义端亦聚众千余, 说下之, 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 京大怒, 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 不获, 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 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 乃青兕也, 力能杀人, 幸 踿勿杀我。” 弃疾斩其首归报, 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 京令弃疾奉表归宋, 高宗劳师建康, 召见, 嘉纳之。授承务郎、 天平节度掌书记, 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 邵进已杀京降金, 弃疾还至海州, 与众谋曰: “ 我缘主帅归朝, 不期事变, 何以复命?” 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金福等径趋金营, 安国方与金将酣饮, 即众中缚之以归, 金将追之不及, 献俘行在, 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 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 通判建康府。六年, 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 帝锐意恢复, 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 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 九议》 并《 应问》 三篇、 《 美芹十论》 献于朝, 言逆顺之理, 消长之势, 技之长短, 地之要害, 甚备。以讲和方定,

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 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留守叶衡雅重之, 衡入相, 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 迁仓部郎官、 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 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 差知江陵府, 兼湖北安抚。

4. 对下列加点词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说下 之 下: 使做„„的下属 B. 幸勿杀我 幸: 希望 ..

C. 州罹兵烬 罹: 遭受 D. 留守叶衡雅重之 雅: 认为„„高雅 ..

5. 给文中【】内的句子断句, 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 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

B. 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

C. 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

D. 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 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辛弃疾奉命追逃, 不顾义端的求饶, 杀了义端, 得到了耿京的赞许。

B. 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 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 召见了他, 嘉奖了他, 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 同时任命耿京为天平节度使, 但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和邵进杀害了。

C. 乾道六年, 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 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 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 所持的观点刚强正直, 却未被采纳。

D. 辛弃疾写了《 九议》 和《 应问》三篇及《 美芹十论》 献给朝廷, 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 形势的变化发展, 战术的长处短处, 地形的有利有害, 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 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0分)

( 1) 弃疾还至海州, 与众谋曰: “我缘主帅归朝, 不期事变, 何以复命?” ( 5分)

( 2) 安国方与金将酣饮, 即众中缚之以归, 金将追之不及, 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5分) (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 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完成8~9题。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 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 载将离恨过江南。

8. 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 5分)【阅读答案__,,,远,和,近,,(美)托马斯?沃尔夫】

9. “ 载将离恨过江南” 一句很有特色, 请简要赏析。( 6分)

(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 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 2)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中的这几句话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阅读答案__,,,远,和,近,,(美)托马斯?沃尔夫】

( 3) 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 考 题

(请从三、四大题中任选一题在答题纸指定区域作答,多选按第三题计分)

【阅读答案__,,,远,和,近,,(美)托马斯?沃尔夫】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2 5分)

1 1. 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 1) ~( 4) 题。

远和近 ( 美) 托马斯〃沃尔夫

一个小镇, 坐落在一个以铁路沿线延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 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 有一个园子, 整齐地划成一块块, 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 到了8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 每到夏天, 大片整齐的树阴, 就 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 两个城市间的特快列车驶过这里。

2 0多年来, 每天, 当列车驶近小屋时, 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 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 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 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 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司机多年操劳, 已经白发苍苍, 渐渐变老了。他驾驶长长的列车载着旅客横贯大地已上万次。那座小屋, 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 始终印在他的心里, 看作美丽, 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 纵使灾难, 悲哀和邪恶, 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 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一千次的阴晴明晦, 一百次的风雷雨雪, 他总是看见她们。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 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 他看见她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 他又看见她们。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 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 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他决定, 一旦他退休了, 他一定要去找她们, 最后要和她们畅谈生平, 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 走到月台上。司机慢慢地走出车站, 来到小镇的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 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小镇似的。他走着走着, 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么? 这些是他从高 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么? 一切是那么陌生, 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他越向前行, 他的心里越是疑虑重重。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 那花坛, 那菜园和葡萄棚, 再远,那铁轨的闪光。不错, 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 这地方他经过了不知有多少次, 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幸福目的地。现在, 他找到了, 他到了这里, 但他的手为什么在门前却抖了起来? 为什么这小镇、 这小路、这田地, 以及他所眷恋的小屋的门口, 变得如此陌生, 好像噩梦中的景物? 为什么他会感到惆怅、 疑虑和失望?他终于进了大门, 慢慢沿着小径走去。不一会儿, 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 敲了敲门。一会儿, 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 门开了, 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霎时, 他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懊丧, 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 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但是她的脸严峻、 枯萎、 消瘦; 她那皮肤憔悴、 灰黄, 松弛地打成褶皱。她那双小眼睛, 惊疑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从她那挥手的

姿态所想象的勇敢、 坦率、 深情, 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阅读答案__,,,远,和,近,,(美)托马斯?沃尔夫】

而现在, 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 他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却变得虚伪、 勉强了。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下去, 拼命抑制着涌上心头的那种悔恨、 慌乱和疑惧, 丧失了他当初的一切欢乐, 并为自己那充满希望和温情的举动感到羞愧。

最后, 这女人几乎是不情愿地邀请他进屋, 高声刺耳地叫进了她的女儿。他感到一阵难堪, 坐在一间又小又丑的客厅里, 竭力找一些话说, 而两个女人看着他, 目光里含有呆滞的、 困惑不解的敌意和阴沉的、 畏怯的拘谨。最后他结结巴巴简单地和她们道别。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对着那伸向远方的、 熟悉的铁轨时, 他内心曾是那样勇敢, 充

满自信, 现在, 在这片陌生而又不容臵疑的大地面前, 他心里充满了怀疑、 恐惧和厌倦。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 闪光的铁路的远景, 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 都已一去不复返, 再也得不到了。 ( 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 小说叙述了一个列车司机在退休后去拜访2 0多年一直向他挥手致意的母女的传奇而浪漫的经历, 情节曲折委婉, 引人入胜。

B. 老司机从远处所看到的勇敢、 坦率、 深情的妇人, 在接近后却是冰冷、 呆滞、 畏怯、 并充满敌意的人, 在这远近对比中反映出现代社会人性的一些弱点。

C. 老司机误解了这对母女的挥手行为, 这母女俩或者只是无意间的行为, 后来老司机为他的自作多情而羞愧。

D. 老司机刚到小镇, 还没有见到那母女, 已经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 这表现了他在即将到达“ 梦寐以求的幸福的目的地”前的紧张和兴奋的心情。

E. 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 既从老司机观察的角度塑造两个妇女的形象, 也便于对老司机的心理活动进行生动细致地描绘, 展现其情感的变化。【阅读答案__,,,远,和,近,,(美)托马斯?沃尔夫】

( 2) 文中画线部分三次写到“ 他看见她们” ,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6分)

( 3) 请简要概述小说所表达的思想主旨。( 6分)

( 4) 老司机经历的“ 远” 和“ 近” 既有空间的, 也有心理的。我们从中

可获得什么启示? 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8分)

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2 5分)

1 2.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 4) 题。

2 0 1 0年, 9 5岁的漫画家华君武去世, 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2 4 5幅漫画作品捐给上海美术馆。

1 9 3 0年, 华君武在浙江省立一中上学, 他的漫画《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在校刊上发表, 他平生第一次得到一块大洋的稿酬。这件事给了他很大鼓励, 从此, 他锲而不舍地创作漫画和投稿。

1 9 3 1年, 1 6岁的华君武来到大上海在一家银行作小职员, 用业余时间画漫画。当时丰子恺、 叶浅予等漫画前辈齐聚上海办杂志。华君武自知资历太浅, 就想了一个办法: 画当时没人画的人物众多的漫画— — —大画。这方法使他一举有名, 后来上海漫画界都知道, 有一个“ 画大场面的华君武” 。这个时期的华君武主要画市井俗态, 叶浅予看到报纸上一幅华君武讽刺黄包车夫的漫画, 就主动找到他说,你以后不要画这样的画了。华君武很快明白, 身处随处是丑恶与欺压的上海, 自己不该对普通劳动者如此不宽容。1 9 3 6年, 华君武读了《 西行漫记》 , 他非常向往书中的那个世界。两年后, 他瞒着母亲, 怀揣友人赞助的路费, 只身艰难跋涉了三个月到达陕北。“ 那个时期大家都很年轻, 有人吃不了那个苦就走了, 但我一点都没有动摇过。我觉得延安虽然很艰苦, 但很好, 没有什么应酬, 连名片都没有。 ” 华君武说, “ 人应该在那样的环境中生长。 ”延安的漫画家们办墙报做宣传工作, 有年画、 连环画、 木刻、 版画等等, 可老百姓一看到华君武的画, 掉头就走了。华君武受了些刺激, 开始把笔触对准延安的人和事。1 9 4 2年, 华君武与另外两人一起举办了漫画展, 延安文人纷纷来参观, 因为人多拥挤, 把门都挤坏了。画展中最受关注的是6 0幅讽刺漫画, 如《 准时到会的人》 中,一个抽着烟的干部蹲在广场上等候开会, 周围只有乌鸦在觅食, 漫画讽刺了开会的人经常迟到。

抗日宣传画是华君武抗战时期的重要作品, 其中有批判意大利法西斯践踏他国领土的《 一只魔怪的脚》 、 讽刺汪伪政权谄媚日寇的《 肉骨头引狗》 等。 1 9 4 7年, 解放战争时期, 华君武调任《 东北日报》 主编, 他最著名的“ 蒋介石肖像” 《 磨好刀再杀》 惹怒了国民党当局, 他因此被哈尔滨国民党特务组织以“ 侮蔑领袖” 的罪名列入暗杀名单。

第四篇:《托马斯沃尔夫短篇小说》

托马斯·沃尔夫短篇小说创作风格

王兰明 赵淑文 李峥嵘 王 红 尚 婷

摘要:托马斯·沃尔夫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他以“百科全书式”的人生探索和掺和着迷惘与追求、痛苦与激愤的复杂情感世界。显示出超越南方地域文化特征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形成了自己别具特色的创作风格。本文试从抒情诗式的语言风格、象征的意象、哲理式的生命感悟三个方面分析、探讨托马斯·沃尔夫这位美国文学史上的短命天才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抒情小说;语言风格;象征意象;哲理;生命感悟

托马斯·沃尔夫是美国二三十年代别具一格的小说家。他生于南方,创作盛期短暂,却以“百科全书式”的人生探索和掺和着迷惘与追求、痛苦与激愤的复杂情感世界,显示出超越南方地域文化特征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

1929年,不满30岁的托马斯·沃尔夫在著名文学编辑柏金斯的慧眼和引导下,以处女作《天使望故乡》登上美国文坛。就是这样一部出自籍籍无名的青年作家之手,题材内容并无新意且自传色彩很浓的作品在出版后仅几周时间,先后受到来自《纽约时报》和《纽约先锋论坛报》星期书评的盛赞。《纽约时报》书评赞叹说:“以小城沉闷的生活题材,写得如此生动有力,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当时已赫赫有名的小说家、诺贝尔奖得主辛克莱·刘易斯对沃尔夫更是赞誉有加,沃尔夫在美国文坛的地位也因此奠定。不幸的是他在38岁时英年早逝。作为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沃尔夫在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部中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和四部长篇小说。作为一位不以宗教神秘抑或低俗色情内容取悦读者的严肃小说家,沃尔夫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探究。沃尔夫的作品吸引读者的原因在于他独特的、个性化的表现风格,即他融入小说语言中的强烈的抒情性和惊人的、极具感官色彩的直观表现力。本文从沃尔夫的创作风格入手,探讨其作品中的抒情诗式的语言风格和象征意象,以及哲理式的生命感悟。

一、抒情诗式的语言风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沃尔夫的语言风格大大有悖于20世纪20年代由詹姆斯、康拉德等人创立的精致、细腻的写作传统。詹姆斯对笔下人物的刻画细腻、真实,注重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原因来描写事件。而康拉德的创作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擅长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行文流畅。那么沃尔夫的作品又以什么见长呢?从形式主义批评的角度看,沃尔夫的小说缺乏统一性,没有精心构思的情节线索,章无定法。但20世纪40年代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对沃尔夫的创作却这样评述:“在我们同时代的作家群中,我当首推沃尔夫,因为我们都失败了,而他的失败是最了不起的,他说得最多。为此付出的努力最大„„人生短暂,而人生世事无以尽言,我就佩服沃尔夫欲言尽人间万事休的劲儿。为此。他情愿抛弃文体、连贯

性和一切有关准确的规则,竭力将人类的心灵轨迹绘于一枚针头之上。”沃尔夫抛弃了文体与连贯性,他最明显的长处是语言上的能力。字眼在他看来有神奇的力量,他感到语言的魅力,迷恋节奏、韵节、爱好修辞学上的技巧。他想用语言做钥匙,打开神秘的东西,放出巨大的力量。他几乎是以原始性魔法的精神对待文字。他宣称他在寻找一种语言,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方式。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了情绪对于行为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语言,无论就其自身的产生,还是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来说,无疑都是一个行为过程,因此必然浸透于情绪,受制于情绪。所以他在滔滔不绝的雄辩里去寻找这种语言,这种传达的工具:他也在来自客观世界各种感官的形象中寻找,这种感官形象正是抒情与戏剧语言中一个明显的特点。黑格尔讲,“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于作品和对于观众来说,情致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来源。情致所打动的是每个人心里都回响着弦子,每一个人都知道一种真正的情致所含蕴的价值和理性,而且容易把它认识出来。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的力量。”沃尔夫以抒情的强烈性,用各种感觉上的意象织成一个网,以唤起读者的反应。在《火车与城市》中,作者用抒情诗式的笔调描写了春天的到来:

“春天来临,带来了胜利和空中的歌声,带来了破晓时分悦耳琵琶声似的鸟鸣,高空展翅的迅速飞翔。这一天,春天落在城市的街道上,带来了奇怪而突然的、清脆的呐喊。带来了它那无言的、欢乐与痛苦的锋利刀子。

“那年春天就是这样来临的,于是疲倦的大地顿时抖掉了女巫的荒凉严冬的毛皮:大地生气勃勃,生发出成千个歌唱着的、欢乐的统一体,魔幻微妙的、色彩和光亮的统一体,奇妙而作用于人的灵魂的。乃是春天来临这个看不见的神秘现象,春天的骚动与渴望的音乐,春天的痛苦与欢乐的羽箭„„”

《火车与城市》中,沃尔夫开篇以春天的来临,绿色的出现开始。浓墨重彩,一唱三叹,生发出对时间与生命的感怀。以感情色彩浓郁的语言抒发强烈的个人感受,但所感受的事物又是超个人的,具有生命存在的普遍意义。这一时候达到了时间上的瞬刻永恒。空间上的万物一体。

不难看出,严寒后的温暖,寒冬之后的一抹绿色,牵动着作者的思绪。“由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是情致,是认识与情感的交融,认识就像盐那样溶解于情感之水,无痕有味,所以是难用抽象的词语来说明的”,而沃尔夫却可以对春天绿色改变寒冬灰色进行细节描写,用一时一地的感触断想或种种零星的妙语隽言细腻地保持了现实的色泽、声息、气味以及微妙的纠葛波动,将深刻的哲理内涵巧妙地融入直觉感悟的细节之中。沃尔夫带给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可见其色、可闻其声、可嗅其味、可感其形的感性春天里。

沃尔夫的语言隽永生动,他用圣手般驾驭语言的能力,珍惜并歌颂任何饶有生趣的事物。他的语言具有强烈的诗韵特征,这是沃尔夫小说的独特魅力所在。评论家瓦尔萨说得好:“沃尔夫对完美的小说艺术形式绝非漠然,但他深信浓烈的感情会生成与之相匹配的艺术形式。这种完全自我的表达方式,最终会自然成为完整的,充分的艺术表现手段。”评论家赫尔曼指出:“沃尔夫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使个性化的长眠在读者心中产生联想,继而成为普遍经验的一瞬。”

二、象征的意象

象的基础是“象”。是视觉形象。但是这个“象”里面还必须包括“意”,即人的主观色彩,这才能构成所谓“象”。意象的“意”是包孕在“象”中的,是融入水中的盐,无形而有味。陆机《文赋》:“余每观才士之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词。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周易·系辞上》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就此,我们可以看到,沃尔夫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火车”,即是作者所钟爱的意象之一。借以表现对速度的赞美,对时间的感悟。 诚如美国评论家这样评述沃尔夫:“在处理素材的方式上 是位现实主义者,而在表达上则是一位象征主义的高手。”这常常给他的作品带来深刻、广袤的寓意。成为他艺术世界极富于生命力的一部分。这种创作思路与风靡一时的未来主义有些相像。未来主义是欧美现代文艺思潮之一,1909年意大利马利奈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未来主义和他的追随者们表达了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热喜爱。汽车、飞机、工业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他们一方面讴歌现代工业文明、科学技术使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完全改变,“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美”,因而主张未来的文艺应当反映现代机器文明、速度、力量和竞争;另一方面诅咒一切旧的传统文化,扫荡从古罗马以来的一切文化遗产,主张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学院。在托马斯·沃尔夫的小说《火车与城市》中描绘了新泽西州荒野上两列火车之间的一次竞赛。那是他对速度、空间和力量的一次礼赞,同时也流露了他对生命易逝的叹息。有谁见过两只巨兽的狂奔?那真是一场钢铁、烟雾和活塞轮的势均力敌、惊人而可怕的斗争——沃尔夫这样说。

„„火车正在沉重地向南穿过新泽西州,另一列在里边铁轨上的火车便开始同我们竞赛起来了,约有十英里路程,两列火车在铁轨上奔驰,展开一场钢铁、烟雾和活塞轮的势均力敌、惊人而可怕的斗争,凡是看到的人都被这场斗争完全吸引住,把其他的一切,什么大地的景象啊、旅程中的想法啊、这城市的回忆啊。都忘得干干净净了。

这两列火车,一列是开往弗吉尼亚州去的,另一列是开往费拉德尔菲亚去的,在新泽西州约有十英里的路程上它们开在了一起。开始的时候,它们笨拙地颠簸着,发亮的活塞自由地摆动着,谁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竞赛。慢慢地,有一列以砰砰作响的大动作超了上去,它笨重的锈红色车厢一节一节地蚕食而过,跑到了前面。这时候,两列火车上的人们恍然大悟。他们挤到了车窗口。像坐在赛马场里一样大喊大叫起来,兴奋得像孩子一样。他们苍白的脸这时候变得红润,迟钝而暗淡的眼睛也闪着兴奋的光。我们相信这是托马斯·沃尔夫一次真实的旅行,当他乘坐的后一列火车以惊人的速度超了上去,他看见大地以一种越来越快的闪动之势奔腾而过,看到了对面车里穿着蓝条纹茄克衫、戴着护目风镜的司机,往炉子里铲煤的司炉。看到了餐桌,微笑的侍者,铺着雪白台布放着锃亮的银餐具的桌子,就餐的老人和妇女。他还注意到,这两列奔驰的火车使光景寂寥的田野突然焕发出四月的光彩——一边是草树萌发,荒蛮、广大而精致的大地,一边是巨大的钢铁火车,闪光的铁轨,绵亘的铁路,大量冰冷肮

脏和铁锈的颜色,机械和技术的气息。这动与静,这亘古的风景与易逝的生命,让沃尔夫的心里涌起了一种怜悯。当两列火车在某一个道口分开,车上人们的嘴巴都在微笑,他们的眼睛都是友好的,在大多数旅客的感受中,有着某些共同的悲伤和惋惜。他们作为互不相识的人住在一些巨大而拥挤的城市里,如今他们在空间上无限、时间上无始无终的天空下有了片刻的相遇,同行,然后又经过了,消失了,再也不会重逢。两列结束竞赛的火车在一个道口不约而同地拉响了汽笛——沃尔夫说:我们生命的短促,人的命运,都在这片刻的招呼和道别声中了。 当一个领域的熟悉经验,在概念上映射到另一个陌生领域的时候,我们也就会很自然地按照熟悉的经验,去重新认知陌生的事物。在沃尔夫的小说里,我们所熟悉的火车,功能几乎与流水、沙漏、马蹄声等各类事物相同。沃尔夫有着对火车、铁路说不清的喜爱,这使他的小说充满着铁的气息。火车作为流动时间的一个征象,在亘古的时空中演绎着人类的不尽命运,表达着作者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启迪我们不断探寻人生的奥秘。

三、哲理式的生命思考

沃尔夫的创作风格还体现在他的时间观和他对生命的理性感悟之中。谭旭东先生认为“好的文学作品除了精准、浓缩地表现人的生活和内心外,还应该表达作家对人生、生活、生命、世界的深刻思考”。沃尔夫的作品除诗意和美感外,传达出一种失落与怅惋的意绪。这种生命体验与沃尔夫的时间观密不可分。受到20世纪初崇尚直觉的社会思潮和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沃尔夫深深迷恋于时间的神秘。在《一部小说的故事》中,沃尔夫阐释了他的时间概念:他认为时间有三重性,第一是简单的时序,即现在,它是钟的时间,是将叙述向前推进的因素:第二是过去的时间,“人的经验的累积使个别人的生命每一刹那不仅受到这一刹那的经验的影响,也受到直至这一刹那的一切经验的影响”;第三是永恒的时间,“我认为那是不变的江河、大海、山岭和大地的时间。它是不变的时间宇宙,在它之上。映衬出人生的平微与短暂。”㈣沃尔夫的多篇作品中都表现出作者对时间的咏叹。《火车与城市》中,作者这样写道,“因为,我们作为互不相识的人一起住在巨大而拥挤的城市里,如今我们在永恒的大地上相遇了,在时间的两点之间,刹那间在发光的铁轨上被火车拉着面对面地交错而过,再也不会重新相遇。谈话,互相了解了。我们的生命的短促,人的命运,都体现在这片刻的招呼和道别中了。”(吴岩等译,1989:18)《失去了的孩子》中,作者感悟到,“我在屋内能感到昏暗、缺少什么的感觉和彩色的亮光:透过楼梯窗上的彩色玻璃,透过门旁的小小的彩色玻璃,在这所房子里炎热的下午过去了一半的时间里。感到彩色的亮光、缺少什么的感觉和模糊的悲伤。这一切事物本身会有一种生命;看来似乎在专心致志地等待,最生机勃勃,又最静止。”(吴岩等译,1989:268)《他父亲的土地》中,作者领悟到,“他又是一个孩子了,一个站在时光边沿上、听到推动我们走向死亡的平静潮流的孩子了。他知道这孩子不能重生了,时代的记录绝不能倒转回去,已往的错误和混乱再也不能改正了。于是他为失去了,决不能再得到的一切伤心地流泪,也为重新获得的一切高兴得流泪。”(吴岩等译,1989:180)

人类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无法把握未来,“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寥然,莫不入焉”,只能任时间无情地吞噬。而江山依旧,大地永恒。一如中国庄子以时空意识为起点,而终点亦归于斯的思考一样,“于宇宙之大中发现人生之小,于是人生的种种,甚至生命本身都无足挂怀,无己、无心,故可得大解脱,故可与无穷之宇宙同在。”

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说:“沃尔夫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那些最为抒情的部分,更准确地说,是那些抒情与观察结合得最为精当的部分。”作品中,文学的认识与作家的情感态度要完全交融在一起。“艺术不容纳抽象的哲学思想,更不容纳理性的思想,它只容纳诗的思想,

而这诗的思想,不是三段论法,不是教条,不是格言,而是活的激情,是热情„„因此,在抽象思维和诗的思维之间,区别最明显的前者是理性的果实,后者是作为热情的爱情的果实。”于是,优秀的小说家索性让情感潜隐在、蛰伏在语言形式中,让语言去情绪缭绕、蒸升在小说的语词、语流、语调中。弥散,延伸在小说的字里行间。王一川在分析海德格尔语言观中语言对存在的双重功能时,认为“既可能使‘存在’成为其‘存在’,又可能威胁它,遮蔽它”,然而我们从沃尔夫诗意化的散文小说中却可以全然深刻地感受到其情感充沛,不拘一格的语言魅力,亲历其各种朦胧深邃的独特意境,领悟其浓郁勃发的哲学思维。沃尔夫以情感旋律作为小说的内在结构,继承了以惠特曼、爱默生和马克·吐温为代表的一代美国文化名流所创立的以边疆生活为核心的,不同于传统,不拘于形式,切近生活,即兴勃发、朴实奔放的文学传统,开创了个性化的抒情性表现风格,

在接受纽约邮报记者采访时,沃尔夫不无感慨地说:“美国生活的博大幅度与活力还没有在我们的作家笔下得以呈现。”接着他又充满希望地表示:“我感到了一种摆脱往昔迷信和盲目崇拜的自由。我们必须创造一种语言,一种充分融入民众之声,充满鲜活生命的崭新的语言。”在探索民族文学表现形式上,沃尔夫抒情诗式的语言风格,象征的意象,哲理式的生命思考不啻为一种宝贵的尝试和努力。

第五篇:《托马斯·沃尔夫小说《远与近》阅读》

托马斯·沃尔夫小说《远与近》阅读 远与近

(美) 托马斯·沃尔夫

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从铁路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八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这一切,充满着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气氛。 二十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司机多年操劳,兢兢业业,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他驾驶长长的列车横贯大地已上万次。他自己的子女都已长大了,结婚了。他曾四次在他面前的铁轨上看到了可怕的悲剧所凝聚的小点,像颗炮弹似的射向火车头前的恐怖的阴影——一辆满载小孩子的轻便马车和密密一排惊惶失措的小脸;一辆廉价汽车停在铁轨上,里面坐着吓得目瞪口呆状若木鸡的人们;一个又老又聋的憔悴的流浪汉,沿着铁路走着,听不到汽笛鸣声;一个带着惊呼的人影掠过他的窗口。

——所有这些,司机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懂得一个人所能懂得的种种悲哀、欢乐、危险和辛劳。但不管他见识过多少危险和悲剧,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作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就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一百次的阴晴明晦,一千次的风雷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终于,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因而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最后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他慢慢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小镇似的。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么?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么?

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他越向前行,他的心里越是疑虑重重。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要找寻的房屋前面。他立刻知道他已经找对了。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铁轨的闪光。

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但现在,在门前,手却发抖了。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那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她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象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一古脑儿消失了。 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着,拼命把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

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的行为视同一种耻辱。那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着她的女儿。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两个女人始终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永不再来了。

15.第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16.从小镇出来时,“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火年司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4分)

17.综观全文,简要分析火车司机这一人物形象。(4分)

18.试分析标题“远与近”的意蕴,并简要概括小说所包含的人生哲理。(8分)

15.(5分)交待人物活动的环境和故事发生的地点;

渲染美的氛围,为下文与司机充满希望的心情做铺垫;

先抑后扬,造成心理落差,增加文章波澜曲折之美;

远望中美好的自然环境与现实中机械单调的社会环境以及火车司机后来的失落、伤感形成对比,从而揭示小说主题。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3分,答对四点得5分)

16.(4分)火车司机确实已是老人,只是来小镇之前还有许多理想、美好、幸福和诗意的幻想,没有意识到老之已至;

小镇之旅摧毁了他美好的寄托,没有了幻想和希望的生活对老人而言就意味着老去。 (每点2分)

17.(4分)火车司机对工作兢兢业业,因生活单调,目睹诸多悲剧而厌倦现实;但他对生活仍旧充满热情与想象,渴望温馨与美好,幻想在生活之外能存在与现实不同的另一种美,然而残酷的现实最终摧毁了他的美梦。(每点2分)

18.(8分)远望时,火车司机将小镇母女当作心灵寄托,感觉很亲近;面对时,却发现对方的丑陋、冷漠与排斥,感觉很遥远;

火车司机与小镇母女,活在现实中却对现实世界感到厌恶,虽近却远;心中向往的美好世界虽无法抵达,却支撑着他们的生活,虽远却近。

(每点2分)

人生哲理:距离产生美;梦想总比现实美丽灿烂;人生需要精神寄托,哪怕是一厢情愿的想象,也能带给人希望与热情;人不能仅活在梦想之中,而应勇敢面对现实;希望与失望总结伴而行,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每点1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第六篇:《寻找父亲 阅读答案(2014四川乐山中考试题)》

寻找父亲 阅读答案(2014四川乐山中考试题)

①肖霍洛夫在《静静的顿河》的卷首中,引了一句哥萨克民歌:“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河流、山脉、草原等自然风物所代表的故乡,是一个人的生养之地。正如父亲一样,它不仅是血肉之躯,更是我们精神承继的主要源泉。

②我的故乡,就是父亲的土地。父亲把我生养在其上,让我在那广袤的土地上呼吸、游走、生长。就人的本性而言,我们这些融化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更形同草木、露珠、鸟雀,从内向外地生长着,扎根大地,向着天空。

③我有一个自由散漫的童年,这得益于故乡草地的开阔。父亲在我蹒跚学步时,就离开了人世。少年时代,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缺憾。多少次,看见邻居小孩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样子,我反而感到庆幸。

④但渐渐地,我长大了,在心中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追寻——寻找父亲。不只是寻找生身之父,更是一种自我认定,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寻找父亲 阅读答案(2014四川乐山中考试题)】寻找父亲 阅读答案(2014四川乐山中考试题)。小时侯,不认识我的人问我是谁,要我回答我是谁的儿子,可我连父亲是什么模样都不知道,我哪里情愿说出那个极其陌生的名字呢?但我之为我,不能没有父亲。其实,多少年后,父亲的真实形象已无足轻重,我所寻找的,恰恰是一个超越了血肉之躯的父亲形象,那应是一种抽象化了的精神形象。父亲不过是他的“外身”,实质是我所由来的精神故乡。

⑤劳伦斯曾断言:“每一片土地都有其地域之灵,每一个人都被某一特定的地域所吸引,这就是故乡。地球上不同地域放射着不同的生命力,不同的生命振幅,不同的化学气体,不同的磁力——地域之灵确是一种伟大的真实。”一个人无论诞生在一个多么贫瘠的地方,也无论走到一个多么富裕的地方,都会深深怀恋那里。这也许不可思议,但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宿命。“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这就是地之灵所放射出的引力。寻找不只是想念家乡亲人,想念故园风物,更是一种绵延无期的精对神故乡的强烈渴望。我对父亲的寻找,其意义正在于此。事实上,一个人对“父亲”的寻找,从他一诞生就开始了。

⑥我常常虚构父亲,直到我在二十岁以后才第一次见到他的照片:苍白,瘦削。那时他才四十岁,然而已病入膏肓。【寻找父亲 阅读答案(2014四川乐山中考试题)】文章寻找父亲 阅读答案(2014四川乐山中考试题)出自style="POSITION: 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

⑧久久不去的冬天,坚韧活着的树木,在这看似酷寒难耐之地,人的性格也被陶铸得粗犷而豪放。但不是所有的性格都如此,父亲身上所具有的艺术气质,还是或多或少地传给了我,这也算是对粗犷而失之细的一种补救吧。

⑨大自然永远不会单调,精神故乡,无时不在四季的轮换中找寻那趣味盎然的记忆。当我在人生的苦旅中,感到郁闷、压抑、徘徊无主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我的精神支柱在故乡,在大自然,在以我父亲为代表的乡民身上。

⑩写过《天使望故乡》的美国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把人的故乡情思概括成“为找到一个父亲的努力”。但这个父亲不仅仅是赐予我生命的父亲,也不仅仅是我幼年失去的父亲,而是超越了物质需要的一种力量和智慧的形象。我的生命的信念和坚守,只有和它才能合而为一,这也是我对父亲不断加以想象和虚构的实质。父亲的早逝,在我心里,已经把他与故乡、大自然融合,形成了一种比温柔的母爱更富有启示性的力量。【寻找父亲 阅读答案(2014四川乐山中考试题)】阅读答案

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4分)

就人的本性而言,我们这些融化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更形同草木、露珠、鸟雀,从内向外地生长着,扎根大地,向着天空。

3.第①段、第⑦段都引用了“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两处引用的作用各是什么?(3分)

4.第⑥~⑧段中,血肉之躯的父亲给我的印象和影响有哪些? (3分)

5.第⑤段提到了劳伦斯,第⑽段提到了托马斯?沃尔夫,请探究这两位作家故乡情思的异同。 (4分)

参考答案:

1. (4分)为了一种身份的自我认定;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想念家乡亲人,想念故园风物;一种对精神故乡的强烈渴望。(一点1分)

2. (4分)“融化”在这里指人扎根大地,生养在天地之间,化成了大自然的孩子;(2分)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2分)

3. (3分)第①段引用的作用是点题,(1分)并引出下文 对父亲、对故乡的描写;(1分)第⑦段主要引出下文对故乡嫩江的描写。(1分)

4. (3分)父亲苍白、瘦削,眼睛明亮有神,有一种坚强有力的人生意志;(2分)父亲的艺术气质补救了我粗犷而失之细的性格。(1分)

5. (4分)相同点:两人都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情思,在精神上都与故乡紧密相连;(2分)不同点:劳伦斯把怀乡情思看成是地域之灵的吸引,而沃尔夫则认为这是对父亲的寻找。(2分)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223915/

推荐访问:美》沃尔夫《远和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