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寺,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15 17:34:2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作者 苏轼 ,是 北宋 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月色入户 户:窗户 (2)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3)盖竹柏影也 盖:表示推测。 (4)相与步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 漫步

明,,月,,寺,阅读答案

(5)怀民未寝 寝:睡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7)解衣欲睡 解:脱、 脱下 (8) 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行:走。明,,月,,寺,阅读答案

(9)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3.写出包含有加点词相同词义的成语各一个。

(1) 相与步于中庭——闲庭信步 (2) 月色入户——门当户对

(3) 怀民亦未寝一— 前所未有 (4) 念无与为乐者一—念念不忘

4. 文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明,,月,,寺,阅读答案

A、念无与/为乐者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盖/竹柏影也 D、庭下/如积水空明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6.文中写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运用 比喻 的修辞手法,描写的对象是 月光 。

7、根据语段内容填空: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仕途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旷达

10、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明,,月,,寺,阅读答案

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 (3)相与步于庭中 ....

1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0.用原文填空。(4分)

(1)“欣然起行”的原因是:

(2)张怀民与作者具有同样的愁思表现在:

21.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的一种怎样的情怀,联系我们学过的其他古文,说说你对古代文人这种情怀的认识。(4分)

答案: 18. (1)考虑、想到(2)于是、就(3)共同、一起19. (1)月光照进屋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出户外。(2)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如我们两个啊。20. (1)月色入户;(2)怀民亦未寝。21.提示:古代文人常常以物喜以己悲。联系略。

试题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明,,月,,寺,阅读答案

③怀民亦未寝 ( ) ④水中藻荇交横 ( ) ...

2.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②相与步于中庭

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3分)明,,月,,寺,阅读答案

能表现友情的句子:(1) (2)

理由:

答案: 1.①考虑 ②只是 ③睡觉 ④交错纵横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 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 3.①哪里的夜没有月亮啊!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啊 ②同张怀民一同走到院里 4.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⒊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⒋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明,,月,,寺,阅读答案

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1.选文的作者 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2分)

2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1分)

2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 竹 柏 影 也

2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

2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2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21.苏轼 唐宋 2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3。盖 / 竹 柏 影 也24.(1)

考虑,想到 (2)散步(或漫步、走、行走)25 (1)(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

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26(1)空

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2)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依然旷达)

第三篇:《《明月寺》阅读答案》

《明月寺》阅读答案

叶弥

“山上有一座明月寺,寺里头就只有住持夫妇两人。两人本是城里人,七零年春天来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来。来了快三十年了,从来不见有亲戚来看他们……男的叫罗师傅,女的叫薄师傅。两个人虽说是寺院住持,但从来就是俗家打扮,一直夫妇相称。你说奇怪不奇怪?”因了这话,我走进了竹林掩映里的明月寺。

这是一座小庙,进了门,眼前一黑,过了片刻才看清室内的陈设。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摆在屋子正中的木龛里。

薄师傅从木龛后面走出来。一看见她,我就知道这是薄师傅。她是个清瘦的老妇人,薄薄的身体,薄薄的头发,皮肤是暗白的,带着一点灰,与这幽暗的屋子很相配。她的眼神很特别,清而亮。她看人的时候,眼神专注,让人感到里面仿佛有许多要紧的内容,但仔细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

她看了我一眼,说道:“要不要求签?”又补充了一句:“我这寺里的签,和别处不一样,不分上中下签。只要签上说的话对你有些用处,那就是上签。”于是我在观音面前焚香,磕头,在竹筒里抽了一支签,上面说道:

海市蜃楼

过眼云烟

落花流水

浮生若梦

我突然无可抑制地感到悲戚。

薄师傅又注意地看我一眼,说:“求签就像读书,在信与不信之间,最好。”

我问她:“那到底是信还是不信?”

她素白的脸上略略有些笑容了,她说:“这个我说不清楚。”又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像你这样喜欢泾渭分明。”

我突然有个感觉,薄师傅以前可能是个教师,如果她是个教师的话,她一定是语文老师 。我立刻把我的感觉对薄师傅说了。我看见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一掠而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当我陷入无言的时候,薄师傅却说话了:“我领你看我种的花去。【《明月寺》阅读答案】《明月寺》阅读答案。”

薄师傅对我说,大部分是她从山上移下来的。譬如这种花,叫“剪春罗”。

她特地用手指向我指示。

我对薄师傅说:“哦,我知道了。‘剪春罗’里面有个‘罗’字,‘罗’,就是罗师傅--这花是你为了罗师傅种的。”

她蹲在菜地里,不看我,脸冲着一地的菜笑了。她笑得十分真心,脸有些红了。看见她的笑容,我知道她平时不大笑的,凭她窈窕的身影,我又可以断定,她年轻时就是一个人人宠爱的大美人。

罗师傅在院子里扫地,薄师傅走过他的面前,也不看他,像自言自语地说:“小囡说,‘剪春罗’是我特地为你种的。”罗师傅也像是自己咳嗽一声似的说:“我说也是。”

他俩已经默契得用不着神色和眼光交流了。

我们三个人就在厨房里的小桌子上吃晚饭了。“小囡。”薄师傅叫我了,她那如水的眼波看着我,“吃菜。”她对我说。

罗师傅说:“你莫叫人家老是吃。你叫人家看看窗子外边的云。”

厨房的西墙上有一面窗子,窗子外面是满山的姹紫嫣红,姹紫嫣红的上面--天空上, 有更绚丽的颜色。只是一天的结束,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美丽的云霞,甜甜的,甜得怅惘。

我说:“罗师傅这么浪漫,怪不得薄师傅给你种‘剪春罗’呢。”

第二天早晨下山,罗师傅送我。温暖的纯金色的阳光照着满山的露珠,我走了老远,还能看见薄师傅站在庙门口朝我们张目眺望的身影。

罗师傅送我到山 本文来自

我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吧。”

他又说:“我和薄师傅等你来。”

一个月、两个月弹指一挥。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轰轰烈烈地开始,我这才突然想起我的许诺。

在山路上就看见明月寺被脚手架包围着,许多匠人在脚手架下忙碌。

我预感不妙。我说:“那罗师傅和薄师傅呢?”

匠人头领说:“薄师傅死了有两个月了,罗师傅走了也有一个月了。 薄师傅是病死的,一个劲地瘦,瘦得像掉在地上一个冬天没烂的树叶子。罗师傅到孤郎岛上 的香花寺正式出家了,法名慧尘。”

往事里的往事,我已无可猜测。他们到底是谁?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没人知道。

明月寺不会说话。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一段借他人的一番话,交代了两位主人公的离奇身世、故事发生的缘起及时代,开篇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对签上所说感到悲戚,薄师傅却说出“信与不信之间,最好”及年轻时喜欢泾渭分明的话,对比之下,表现出她经历世事变幻后的大彻大悟。

C.小说以“我”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写明月寺中罗师傅和薄师傅的俗家生活,观察细致,语言平淡舒缓而又生机充盈,不动声色却又自然真实。

D.下山时,薄师傅和罗师傅盼望“我”再来的情节,暗示二人其实并不想隐遁在明月寺,渴望有人来发现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E.罗师傅和薄师傅的爱情是一种逃遁在外的爱情,看似世外桃源,其实却仍然承受着俗世的痛苦,而对他们痛苦的谜底,“我”也无法揭破。

(2)小说中的薄师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以“明月寺不会说话”为结尾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答案:C 3分,E 2分,A1分,BD不得分。(A“离奇身世”不够准确;B“大彻大悟”不对;D“暗示……”不对。)

(2)①一位清瘦的老妇人,皮肤暗白,带一点灰,眼神清而亮,看人时很专注。②性格温柔,本性纯真而不做作,待人亲切。(从带我去看花及叫我吃菜等情节可看出)。③一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明月寺》阅读答案】默认分类http://

第四篇:《苏轼《雪后到乾明寺遂宿》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褐,待听摧檐泻竹声。

    【注】本诗写干元丰四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是年冬,黄州大雪。

1.请对首联中的“惊”字作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态度,请结合后两联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惊”,惊讶,惊喜。“马亦惊”暗示了诗人对漫山雪景的惊喜,烘托出雪后的一片银色世界。起笔不凡,给人强烈的印象。同时引出下句“我先行”,表现了诗人因惊喜而欲先赏为快的心情。(5分)

2.表现诗人对雪景的热爱之情和其保持高洁品性、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苏轼《雪后到乾明寺遂宿》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苏轼《雪后到乾明寺遂宿》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因热爱雪景,诗人决不允许牛羊践踏,还欣赏着鸦雀弄晴的可人,甚而愿留宿寺中倾听“摧檐泻竹声”,在被贬之地依然能有这样欣赏自然造化之美的心境,足见其乐观的人生态度。(6分)

参考译文

门外漫山白雪银光照眼,马儿惊异忽然间换了世界,我连忙乘兴踏雪去游乾明寺,将木屐的齿痕一一印上石阶。隆冬之季东风误吹,寺庙如长春苑梨花开遍,月光与雪色交相辉映,使这不夜城光明总似白天。不能容许牛羊来践踏至洁的银雪,却喜欢喳喳欢鸣弄晴的鸦雀。我还要携着被褥在僧床留宿,好倾听融雪时摧檐泻竹的音乐。

简析: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篇写作者雪后游乾明寺并在寺中留宿的情景。首联写雪后山光耀眼的奇异感受和诗人至乾明寺赏雪的快意。颔联绘寺中雪景,表示对寺院有此美景的惊叹和爱赏。颈联表白诗人对至洁的白雪的呵护,以及雪后初晴,鸟雀欢鸣充满生机的景象带给诗人的喜悦心情。尾联写作者留连不返,寄宿僧榻,且待卧听融雪之声的情景。全诗辞情明快,反映了虽在贬斥之中、处境艰危,但诗人热爱美好事物、热爱生活的情趣依然并不消减的乐观态度。【苏轼《雪后到乾明寺遂宿》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文章苏轼《雪后到乾明寺遂宿》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出自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23118/

推荐访问:月是故乡明阅读答案 月是乡村明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