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16 11:02:4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雍也阅读练习题》

《论语》(雍也)阅读练习题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①,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注]:①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1)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颜渊勤奋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贫贱而“不改其乐”,也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B.孔子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任何问难,好象很傻。等孔子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足以发挥自己所教诲的道理,才发现颜渊大智若愚。

C.孔子认为颜渊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D.在众多弟子中,颜渊是孔子最为欣赏的一个,孔子对他没有任何不满。认为他好学而不违仁,最有可能继承自己的理想。

(2)后代儒家把颜回列入七十二贤之首,请简要分析原因(3分)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乐”字的理解。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23.在孔门众多弟子中,颜渊以什么著称?(2分)

24.孔子认为颜渊之死对他而言,简直是老天要了他的“命”。孔子为什么这么说?(2分)

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上文有成语如“发愤忘食”,请从上文中再概括出一条成语。(1分)

(2)结合“浮云”的比喻义,就节选的文段说一说孔子的人生观。(3分)

五、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①?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注】 ①何事于仁:作“何啻于仁”理解。②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2)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孔子看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这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做法。

B.面对子贡“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的人能否算是仁人”的疑问,孔子肯定地说:“那不是仁人,只能算是圣人!”

C.孔子认为,就是尧、舜,对百姓也很难做到广泛地施与,因为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只要能做到推己及人,就是在做仁的事情了。

D.孔子要求仁者做到:要把别人放在心里--要想自己立足,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立足;要想

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阅读答案

(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此处谈论的也是仁的问题,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孔子这两处谈仁的文字给了你什么样的认识。

六、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注释】①知(zhì):同“智”。②务:从事,致力于。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B.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表明孔子还是肯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承认了鬼神的作用。

C.对于“鬼神”,心中要有一定的“敬畏”,但应远离它。在《论语》中,孔子也很少谈及怪异、暴力、变乱、鬼神等内容。

D.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面,这样可称得上“仁”了。

(2) 《论语》里有这样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3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阅读答案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圣”当作“仁”的至高境界,他指出的推广仁爱的重要方法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联系已学内容,说说你对孔子倡导的“仁爱观”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②③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注】 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 “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阅读答案

九、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见齐衰者、冕衣冠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结合以上三小段文字,联系生活,谈一谈我们该如何践行孔子的仁爱观。

十、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2分)

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2分)

十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很难做到,这境界就是“□□□□□□□□,”而仁的境界普通人是能做到的,达到仁德境界的方法就是“ ”。

十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渚: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于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匠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于“推己及人”的 “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人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于的“恕”的理解。

十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②《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③《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分)

(2)《论语》《中庸》都言及“允执其中”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十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篇:《经典阅读习题》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一)

1.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②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

[注] 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1)孟子以“大匠”“羿”为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严格讲“大匠”“羿”是喻而不是例,在原文中,“大匠”“羿”的比喻都是孟子对公孙丑的回答,因此,只要清楚公孙丑问的是什么,就可以推断出孟子这一比喻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公孙丑的问题是:道高,不可及,希望使彼为可几及。所以孟子的观点就是:不能降低“道”的标准。

第(2)题,本题的难点在于理解“中道而立”的含义,从第二则材料可知,“中道而立”强调的是“示范”而不是“代替”“降低”,联系第一则材料的“中”,就可以推断出“中”其实就是“中庸”。明确了“中”的含义后,结合两个语段的教育方法,略加阐述即可。

答案:(1)是要说明教学不能降低“道”的标准。(2分)

(2)①“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②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③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每点1分,语言表达1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②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何不让它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开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④。”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③张仪:纵

横家。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训导他。⑥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考查概括能力,可以由原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推理出“权”和“势”两个关键词。

第(2)题考查概括分析能力。考生首先应筛选出“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在原文中的具体表现,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其特征。

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婆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做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遵循仁义道德;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做大丈夫。”

3.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以上语录加以阐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能力。将“富贵”比作“浮云”的原因,当然是富贵与浮云具有相似点,根据文本信息,将孔子心目中“富贵”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转述,即可得出答案。

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与分析,阅读材料中孔子的观点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追求富贵不能不合道义,换言之,即孔子不反对追求富贵,但认为应取之有道。

答案:(1)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浮云在天上,

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3分,任意写出一点,意思符合即可)

(2)一致。孔子认为富贵如果不合道义,那就应当视富贵如浮云,可见,他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就要以“道”和“义”为重,反对见利忘义。(3分,分析正确,阐述合理即可,有欠缺酌扣)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②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6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1)用原文词语填空。(4分)

民不“犯上”、不“作乱”,即季康子所想要得到的“”、“”的结果;为了避免百姓犯上作乱,有子提出了“务本”的主张,这里的“本”对于所有人而言即“”的修养,对于君王而言,则是“”的态度。

(2)这两章都共同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治国理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分)敬 忠 孝弟 孝慈(每处1分,不用原文词语不给分)

(2)(2分)①为政以德(礼);②正人先正己。(各1分,大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5.(2012·莆田质检)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子·告子上》)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阅读答案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②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下》)

[注] ①或:同“惑”,奇怪。②介然:经常。

(1)从选段一来看,“王之不智”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孟子认为君王要做到“智”,应该远离“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3分)

答案: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 寒之者(每格1分,不用原文回答不给分)

(2)以上两个选段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请简要概括。(3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阅读答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人处世贵在向善有恒,坚持不懈方有所成,半途而废必将远善失道。 参考译文:

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也很少了,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这样,)他虽有善良之心的萌芽,我对它又能有什么帮助呢?”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的小路,一段时间内经常去走才能成为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茅草就会堵塞住它。现在,‘茅草’堵塞住你的心了。”

6.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②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③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 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1)填空题(2分)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儒家重要的处世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表达,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孔子看来,颜回“舍之则藏”的表现有哪些?请结合上述语段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孔子的“用”即“达”或“得志”,“舍”即“穷”或“不得志”,由于题干要求用一个连贯的句子来表达,因此只能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第(2)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舍之则藏”即“穷则独善其身”,即颜回不当官时如何提高自己的表现,结合文本,其应当包括两方面内容,即道德修养和学识能力。据此,我们便可筛选出原文有关语句,而后对这些语句进行综合转述即可。

答案:(1)(2分)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2)(4分)①身处困境而能安贫乐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②好学乐学,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②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③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④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

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7.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阅读答案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①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②,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

[注] ①慊:快,痛快。②正:预期。

(1)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阅读答案

(2)以下两句话都是孟子说的,它们能否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请作简要分析。(3分)

①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考查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概括。“如何培养”是从正面设问,而原文则从反面进行论述。答题时,考生先要找出原文中的两处“馁”,并把原文表达的反面意思转化为正面论述。

第(2)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考生答题时要完成两个思维过程,一是判断孟子的两句话表现了什么精神,二是根据上一题概括的“浩然正气”,判断这两句话的精神是否符合“浩然正气”的特点。

答案:(1)孟子认为,要靠正直来培养浩然之气,(1分)即要与正义、正道相辅而行;(1分)孟子还认为,培养浩然之气要靠日积月累,而不能急于求成。(1分)

(2)第①句话,孟子认为向权贵进言时,要敢于藐视权贵,不要因对方位高权重而有所畏惧。(1分)第②句话中的“舍我其谁”,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自信和勇于担当。(1分)这两句话都说得理直气壮,正义凛然,体现了孟子的浩然之气。(1分)(答“两句都不能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不给分;答“其中一句不能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最多给2分)

参考译文:

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啊。这种气极为浩大,极为刚强。用正直培养而不损害它,它就能够充满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必须与正义和正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通过蓄养正义而生成的,而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能得到的。如果行为有一点愧歉之处,这种气就软弱无力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正义,因为他把正义看成心外的东西。(对浩然之气,)我们要培养它,但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不能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8.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下列对选段的分析概括,不符合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第三篇:《七上语文期末测试含答案》

2015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期末综合检测卷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

A.玷污(diàn) .

B.收敛(liǎn) .

C.点缀(zhuì) .

D.迸溅(bânɡ) .堕落(zhuì) .头衔(xián) .卑微(bēi) .霎时(shà) .黛色(dài) .虐杀(nüâ) .狩猎(shǒu) .黄晕(yùn) .瘫痪(tān) .伫立(zhù) .赫然(hâ) .青鹞(yáo) .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在方格内改正。(2分)

害人听闻 随声附合 暴怒无常 盘虬卧龙

苦心孤诣 玲珑剔透 轻歌慢舞 禄禄终生

3.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微博上一则深圳“看报弟”的帖子走红。图中,一名七八岁大的小学生在地铁上聚精会神地阅读《深圳都市报》,表情之认真令人忍俊不禁。 ....

B.记者在2013年3月30日的植树现场看到,活干得最漂亮的当属驻京解放军、武警部队的官兵们,他们挖坑栽苗一.丝不苟。 ...

C.照片总能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回忆,当年的人,当年的景让人历历在目。 ....D.公园里的道路比较复杂,波波不久就辨不清方向了,就在他走投无路之时,一位管理人员及时帮助了他。 ....

4.下面一段文字有两处错误(标点符号除外),请找出并修改。(4分)

①中国梦归根到底最终是人民的梦。②梦在前方,路在脚下。③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艰苦劳动和辛勤努力,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④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奋力开启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1)第 句: 。

(2)第 句: 。

5.名著阅读。(2分)

《繁星》《春水》是 在印度诗人 《 》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 ”收集在一个集子里。

6.名句默写。(6分)

(1)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

(2)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曲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日中不至, ;对子骂父, 。(《陈太丘与友期》)

(5)杜牧的《泊秦淮》中讽刺当时达官贵人不顾国家安危,依然醉生梦死的诗句是: , 。

(6)“剪烛西窗”这一成语出自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其原句是: , 。

7.综合性学习。(7分)

2013年3月5日,是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开展了“学习雷锋”活动。你所在的班级也开展了以“雷锋永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阅读答案

(1)【辩论说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建设过程中,绝大部分人认为要向雷锋同志学习,但也有个别人发出了不和谐的杂音:“经济社会,讲的是经济效益,付出就得有回报。学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已经过时了。”

请针对上面文中个别人的错误言论,写出两条应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理由,作为反驳错误言论的论据。(4分) 答:① ②

(2)【写颁奖词】阅读下面资料,按要求答题。

高淑珍,56岁,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家里地方有限,还债务累累,但是“不”字她始终说不出口。无论多么艰难,她总是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她是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给高淑珍的颁奖词: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请模仿以上颁奖词,为雷锋写一段颁奖词。(3分)

答:

二、阅读品悟(4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9题。(4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 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 的憧憬。(2分)

9.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注】①识: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④及:赶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指自己没有的知识、技能、才能等。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人不知而不愠 . ( ) (2)不逾矩 .

( ) (4)勿施于人 . ( ) ⑥⑤④③①②(3)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 )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站立) ..

C.人不堪其忧 . (忍受) D.其“恕”乎 . (大概,也许)

1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

(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译文: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历来就被奉为虚心好学的格言,但在今天看来是否太虚伪了?是否对自己的能力太不自信了?请联系实际谈谈。(4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8题。(18分)

乡间的荷塘 钟 文

①家乡的村前,有一口很大而水不深的荷塘。打从记事起,我们这些光着屁股的村童,每逢夏天常在荷塘边玩耍。 ②我们用废纸折成了一只只小纸船放进荷塘,让风儿吹进荷叶底下,看谁折的小纸船被风吹得快吹得远。那时,荷叶的青翠、碧绿,以及荷塘的徐徐清风,好像与我们无关。因为在那个年龄阶段,我们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还没学会欣赏。确切地说,那时,我们是冲着荷塘里的水来这里玩耍的。

③我们在这里玩耍的内容可多着呢,除了折纸船以外,还脱下头上戴的小草帽用来捉荷塘里的小鱼小虾。有时,为了不被烈日晒着,我们还摘来一块块荷叶,用篾条串起来,披在身上遮挡强烈的阳光。有时我们还在荷塘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小泥人,然后用来互相投掷取乐;有时,冒着火辣辣的太阳,大家一起跳进荷塘,利用荷叶做掩护,玩起水中的捉迷藏!

④也记不起多少次了,我们玩耍得兴趣正浓,不管父母怎样叫唤,照样是你唤你的,我玩我的,直到最后,父母生气了,拿着竹棍子气冲冲地赶到,我们才肯回去。

⑤光阴荏苒。后来我长大了,读书、参军,接着外出参加工作了,就再不像儿时那样到荷塘边来玩耍了。

⑥每次回去,我都重拾孩提时的那段时光,又一次次地来到荷塘,欣赏这里的自然风光。

⑦盛夏之季节,天气较为炎热,夏雨常光顾。在雨帘中,漫步在荷塘的周边,那雨打荷叶发出一阵阵“扑扑”的响声,倒像是为我这位打道回乡的人鼓掌欢迎呢。更有映入眼帘的是雨打荷叶摇头晃脑的姿势,真像荷叶在风雨中开心得意地尽情舞蹈!

⑧夏雨过后,荷塘的景致更加迷人。那一枝枝迎风摇曳的荷叶,经过雨水的洗礼,它宛如一个个刚出浴的美人儿,打着一把把翠绿色的小伞,站立在雨水盈盈的池塘中,显得更加妩媚,更加艳丽,更加楚楚动人!更为诱人观赏的是在那朵朵硕大的荷叶上面,还盛着一瓢瓢雨水,当阵阵微风吹来,摇摇欲坠,雨水在绿叶的映衬之下,呈现出深蓝浅绿的色泽,真像一个个绿色的玉盘,盛放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圆的、晶莹剔透的珍珠玛瑙!

⑨令人最爱观赏的还数是夏夜乡间的荷塘月色。

⑩盛夏之夜,当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荷塘里那挂满露珠的荷叶,在月光的照射下,泛着闪闪的银光,这时的荷塘之中,月光如泻,不时还传出一阵阵“咯咯”的蛙鸣。恰在这个时候,只要站在荷塘周边静静地欣赏那满塘的月光,以及那琅琅的蛙鸣,何不令人如醉如痴„„ (《中华活页文选》2015年第6期)

14.孩提时“我”在荷塘里玩耍,除了放纸船之外,还有 、 、 等游戏。(3分)

15.有人说,第④段文章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并说明理由。(3分)

答:

16.这篇散文以荷塘为线索,按 顺序,先描写了童年在荷塘玩耍的情形,后描绘了家乡荷塘的 ,给我们展现了风雨荷叶、 、 三幅荷塘美景图。(4分)

17.第⑦段是从哪两方面描写风雨荷叶的?画线的句子描写十分优美,请简要分析原因。(4分)

答:

18.从内容上看,这篇散文通过乡间荷塘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

(四)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1分)

可 燃 冰

①提起百慕大,许多人都会不寒而栗。在这片被称为“死亡地狱”的海域,传言从1945年以来,有数以百计的飞机和船只神秘失踪。无情吞噬生命的“魔鬼”究竟是谁?美国科学家提供了一种答案——不是外星人或某种未知的神秘力量,而是加勒比海海底深处强烈释放出的甲烷水合物。

②这个甲烷水合物就是我们常说的可燃冰。可燃冰不仅是百慕大死亡海域的背后黑手,更可能是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最近,在中国科协与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说资源话南海”活动上,专家揭秘,中国南海可燃冰明年有望开钻取样。

③既是天使又是恶魔的可燃冰究竟有何神奇?可燃冰的开钻取样会对中国的能源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

④当人们想到能源时,脑海中总是出现燃烧和火焰,而把冰块看作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是今天,科学家却发现一种在特定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并稳定存在,广泛发育在浅海底层沉积物、深海大陆斜坡沉积地层和高纬度极地地区永久冻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一种似冰状的白色固体物质,因含有大量甲烷而可燃,所以也被称为“可燃冰”。

⑤科学家在墨西哥湾第一次找到可燃冰时,它是包裹在淤泥里面的一块冰,可以用火柴点燃。2007年,我国在南海海域打到了这种天然气水合物。201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可燃冰的专项研究,“海洋六号”对发现海域进行精确测量。2013年将再次开钻,获得新的样品,探明储量。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种南海发现的新能源可燃冰。

⑥目前全球总共有116处地方发现了可燃冰,预计全海域资源相当于全球690亿油当量,南海占大部分。据初步估计,南海可燃冰资源量相当于650亿吨石油,够我国使用130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南海的可燃冰可能主要集中在东沙、西沙和神狐等海域。

⑦我国大型科考船“海洋六号”今年将对南海可燃冰进行专项调查,明年有望开钻取样。尽管我国目前开发可燃冰的水平基本与国际同步,但仍有一定差距,而差距就在于装备。为解决装备问题,今年4月18日,我国成立了国家海洋调查船队,成为我国多个涉海部门共同打造的首个全国共享的海洋调查基础平台。国家海洋调查船队的这19艘船舶,有为公众广泛熟知的“雪龙号”“大洋一号”等科学考察船,还包括“向阳红6号”“科学1号”等目前我国调查水平最先进的船舶。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副司长雷波介绍,国家海洋调查船队将主要承担国家海洋基础性、综合性和专项调查等任务。

第四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阅读答案》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1)孔子为什么称赞颜回“贤哉回也”?(3分)

                                                                     

2)上面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苦乐观?(3分)

答案

"

第五篇:《《陋室铭》“山不在高”《论语》“贤哉,回也! 阅读答案》

《陋室铭》“山不在高”《论语》“贤哉,回也!”比较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共8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山不在高”《论语》“贤哉,回也! 阅读答案】《陋室铭》“山不在高”《论语》“贤哉,回也! 阅读答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陋室铭》“山不在高”《论语》“贤哉,回也! 阅读答案】文章《陋室铭》“山不在高”《论语》“贤哉,回也! 阅读答案出自名:

(2)惟吾德馨 德馨: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陋室铭》“山不在高”《论语》“贤哉,回也! 阅读答案阅读答案颜回:不改其乐(1分)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2分)(共3分)

"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25733/

推荐访问: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