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晏,殊,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16 11:30:5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 积累运用(36分)

1、默写(12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

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世有伯乐, 。________,而伯乐不常有。

(3

(4

(5)

(62A、B、C、D、3A、 B、 C、 D、 4AC5A、 C 6、仿写句子。(3分)

例句:如果你是鱼儿,那快乐就是一汪清凉清凉的水;如果你是小草,那快乐就

是一束暖暖香香的阳光。如果你是____,那快乐就是________ 。

7、综合性学习(5分)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重老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班级开展“我谈尊师”的大讨论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 默写出两句赞美老师的古诗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当代中学生应如何尊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54分)

(一)阅读《五柳先生传》一文中的选段,并回答8—10题(12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8、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913、下面各组加点字词的意思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

A、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

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

C、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

14、本文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 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4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并回答15—19题(14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匹马戍梁州( )旧貂裘( )( )鬓先秋( )身老沧洲( ) .....

16、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 )(2分)

A、为国家建功立业 B、获得侯的爵位 C、获取高官厚禄

扩大。

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最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

和社会的纽带。

随着时间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了。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

叹窗子是房层最鲜明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作屋子了。

有谁未曾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见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

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

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

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风沙飞入屋中,还有,眼睛看不到的微尘,还有很

难发觉的细菌,有的是出面拜访,有的是偷偷地混了进来。

从古到今多少诗人先赞美过窗子,多少歌手唱过窗子,多少情人的睛睛凝望

过窗子。

窗子的变化,是值得人们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

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变化会更加多种多样了。

窗子的玻璃会随着时钟,自动调和射进室内的光线,窗子会随着明暗变换颜

色,窗框上装有巡环水,它可以为居室的主人带走很多他发觉不到的天敌,又可

以送进来他需要而又不易到的芳香和养分。

有的窗子不需开合,便能做到通风透光,它不可以把你不愿听到的声音关天

外边,但是悦耳的琴声,它是不会阻拦的。诉,衷,情,晏,殊,阅读答案

打开窗子吧!现在开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

D、这篇散文的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如“春天来了”“打

开窗子吧”多是直接抒情。

E、文中写窗子”的发展变化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这既为议论作了铺垫,

又为描写作了陪衬。

三、作文(60分)

24、以“我美丽,因为我 ”为题,模仿《五柳先生传》给自己写一

篇小传,注意突出自身的特点,表现出自己的情趣。

要求:(1)文体不限,除诗歌外;(2)不少于600字;(3)卷面整洁,字迹

清楚。

第二篇:《2014年高三语文普陀区(答案)》

普陀区201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卷(语文试卷)

2013.12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兑现主义”仍将继续?

①10月5日,比利时藏家尤伦斯藏品、曾梵志《最后的晚餐》创1.8亿港元拍卖“天价”,冲破

大家期待已久的那口气,宣告中国当代艺术开启“亿元时代”。这样的价格也许对当代艺术尚在“遥.望”状态中的大众有标志、象征意义——比如证明艺术“值钱”、“赚钱”什么的,但对像我这样的界.

内人,早有点麻木,甚至觉得这些数字十分冰冷:数字游戏毕竟不能等同于艺术温度。打个比方吧,我在美术学院任职,多见了这样的情境:众多家长、学子就是受了艺术“市场明星”、“天价”等信息的刺激选学艺术报考美院的,但一毕业即失业的冰冷现实,却让艺术本该给可爱青春添点梦想姿彩的功能都损失殆尽了。

②确实,你不麻木都不行,当代艺术从百万、千万到现在的冲亿,每一次冲关,都像是只在那几

个“笑脸”、“面具”之间玩跨越游戏,而且游戏还有点“私密性”,你知道有某某几位富豪在喊数字,然后知道某某“面脸”最终会被藏在其中某富豪墙上或仓库里……总之你知道的可能仅仅是数字。而且,就算“艺术”吧,如果它们就是从张艺谋的百万《红高粱》激情起步、到千万《大红灯笼高高挂》地炫情守旧,然后戛然停滞于亿元《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电影艺术你满意吗?

③这事使我想起2011年某周刊以封面主题形式“重估”近15年当代艺术,因为功劳簿上的“价

值人选”异议,引得界内有关联人物争论。______________。这个词前面有“现实名利场中”限定,内有陪伴当代艺术过来的高名潞“反思艺术与市场、官场联谋现象”主题评述。这些,放在现在这件“过亿”事件中比对,亦有逻辑依据。此次露面藏家尤伦斯、当代艺术界各层面人物已经不止一次证实:“兑现主义”仍然生效且必将继续……

④但若只指向“物质”、“名利”,我认为有碍于准确理解此“兑现主义”全义。譬如,同是陪伴

当代艺术过来并凭借艺术市场起家的吕澎,就径直向高名潞提问: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里,你大部分时间在哪里?你知不知道你念叨的“独立”、“批判”、“前卫”这些口号在1990年之后已经成为陈词滥调、彻底失效!吕澎的提问里,无疑隐含了“兑现主义”另外的“精神义项”,即“理想兑现”、“精神兑现”问题。那么,那些义项是不是真在1990年之前已经“兑现完毕”或之后“兑现失效”呢?或者1990年后至现在是不是只兑现“物质支票”、让“精神支票”落空?是否“兑现”之后是“蜕变”,如高名潞断言之“前卫已死”?

⑤这个绝不好用年月日界线简单断定。是的,“独立”、“批判”、“前卫”确实曾几何时是以“口

号”为标榜,以“集体狂热”为显像,但现在个人化、润物细无声式的坚持并非毫无地位、全无实效。虽然这个队伍众干将已经被赐“主任”官衔入职;甚至在市场这一端,这些“价格榜样”艺术家不乏亲自参与炒作、托市的传闻;更大范围看,就像不久前有位浙籍华商在西班牙被拘捕,曝出此中人物涉嫌通过“艺术事业”“洗黑钱”罪名,艺术与商人、官员千丝万缕的关联确实足够让人难以乐观,但当代艺术起家时那种原初的精神快感、续脉真是如此轻易断绝吗?

⑥2013年9月初,操作本次“天价”的苏富比拍卖行才刚空运来讲师团在内地“波光潋滟,山色

空蒙”的西子湖畔举办了一场授课,讲坛话题之一就是“当代艺术不等于曾梵志岳敏君”,虽然这只

是这家老牌拍行的自我形象推广,但不妨祝愿话题“变现”为现实。当代艺术“主义”有问题,更有

自己的“问题”,可以预见“亿元大餐”绝对不是当代艺术“最后的价格晚餐”,当代艺术精神绝对不

应该有“最后的精神晚餐”!

1.第一段中的“遥望”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2.文章第二段从 和 两方面指出了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窘境。(4分)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三段的空缺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①可用以继续概括很多当代艺术现状

②对应“兑现”词义的“经济味”

③很有意思,这个词不是个正儿八经的学术名词,而是语境用法

④该期周刊主题词是——“兑现主义”

⑤即结合人们当下观感、理解而杜撰

⑥大家或易直观地想到物质主义、商品主义,享乐主义等词

A.⑥②①⑤④③ B.⑥③④②⑤① C.④②①③⑥⑤ D.④③⑤②⑥①

4.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当代艺术仅仅是数字和金钱游戏。

B.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天价是商业炒作。

C.中国当代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D.张艺谋的电影是当代艺术的成功代表。

5.就本文而言,中国当代艺术没有得到健康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分)

6.简析“兑现”、“兑现主义”等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3题(20分)

金字塔感言

(法国)夏多勃里昂

①我们的船,取道麦努夫运河,这样一来,西边大支流上华茂的棕榈林,就无由见到了。该支流

通向利比亚沙漠,西岸一带正遭阿拉伯人扰攘。出麦努夫运河,继续溯流而上,朝左能看到穆格托姆

山峰,右面尽是利比亚境内高大的沙丘。不一时,便在山丘的空隙处,依稀得见金字塔尖。实则尚隔

八十余里。这段航程,几乎走了八小时,我一直站在船首遥望金字塔群。渐次临近,陵墓也越发见出诉,衷,情,晏,殊,阅读答案

规模庞大,愈加显得高耸入云。宽展如同洋面的尼罗河;绿芜与黄沙相为映衬:棕榈树,无花果树,

圆穹顶,开罗的清真寺与宣礼;远处塞高拉村的梯形金字塔;滔滔河水,源源而来。凡此种种,构成

一幅无与伦比的画面。“世人不管多努力,”鲍舒哀说,“万事到头终归空。蔚为壮观的金字塔,竟是

一无用处的坟墩头!且不说造金字塔的法老,未必有权葬进去享用其寝殿。”

②然而,我得承认,瞥眼看到金字塔之际,心头陡兴一股赞佩之情。出自人类之手的最伟大的

建筑物,却是一座坟!哲人思虑及此,不免浩叹一声,或揶揄一笑,这我知道。但是,为何把齐阿普

斯金字塔,仅仅看成是一堆巨石加一副枯骨?造这样一座坟,不是有感于生死无常,而是出于求不死

永生的本能。陵墓如界石,不是宣告有涯之生的终结,而是标志无穷运命的肇始,犹乎建于永恒疆域

上的一座通往不朽之门。狄奥多罗斯曾说:“埃及人把人生一世看作须臾一瞬,无甚紧要;相反,对

身后令人怀念的功德,却极为关注。所以,他们把生者的宅第以作过客的逆旅,而把进焉不复出的坟

墓,称为永久的归宿。故此,埃及古王对起造宫殿神情淡漠,却殚精竭虑于营建坟墓。”

③凡是建筑,今人都求其有一种实在的用处,殊不知对普通百姓而言,精神作用的品格更高。

古之当权者,正着眼于此。参谒陵墓,难道不能有以教人?一代帝王愿藉此把教喻垂之久远,何用埋

怨?!宏伟的建筑,足以使整个人类社会引以为荣。有些殿堂,把对一个民族的缅怀延续得比其存在

本身还长,与在废弃的荒地上繁衍生息的后人共时同代,除非不介意于一族一姓之是否彪炳史册,否

则,就不要去腹诽心谤。至于其形式,是古罗马剧场,还是埃及金字塔,出入不大。对一个不复存在

的民族,遗存的一切俱是坟墓。一代伟人去世之后,他生前的府邪,比死后的坟墓,更其虚空。陵墓

至少有用于其骸骨,而巍巍宫室,焉能保存其昔日的欢情于万一?

④极而言之,小小一方墓穴,不论对谁,亦已足矣。如马锡安〃莫雷所说,六尺之上,于世界

上最伟大的人物,也绰绰乎有余。在树荫下,与在圣彼得大堂的穹顶下,同样是赞颂上帝;住在茅草棚,与身居卢浮宫,也一样过日子。这种论调的偏颇之处,是把一类事混同于另一类事。再者,一个

根本不知艺术为何物的民族,比之于留下辉煌的天才痕迹的民族,未必活得更为欢快。早先说牧人生

活得无忧无虑,在林间悠哉游哉,世人现已不信。因为知道,朴质如牧民,为杀食邻人的羊,会不惜

大动干戈。他们栖身之处,墙上既不会攀满悦目的蔓藤,洞里也不会飘浮芬芳的花香,而往往浓烟呛

人,给发酵的奶酸气憋得透不过气来。从诗或哲学的角度看,一个弱小种族,尤其还处于半开化状态

时,似更能体味各种生趣;但无情的历史,却使他们吃尽别人的苦头。

⑤有些人之所以声嘶力竭反对荣名,不正是对名声有点爱慕?在我,决不会把建造一座偌大金字

塔的国王看作神经失常,相反,倒会视若一位胸怀宽广的君主。以筑造陵墓来战胜时间,让后人习尚,

律法……世世代代站在灵柩前为之心折。如此念头,不可能出诸凡庸的心灵。如果说,这是骄狂,那

至少是一种好大喜功的骄狂。要说虚荣,建造像金字塔这种能存迹三四千年的虚荣,千载之下,自可

算作一桩功业!

7.第一段主要描写的是 ,其作

用是 。(3分)

8.第二段中的“浩叹一声”和“揶揄一笑”表达了哲人们 的感情。(4分)

9.对于第二段中狄奥多罗斯的一段话,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相对于现实而言,古埃及的帝王更加看重来世。

B.古埃及帝王建造金字塔是为了让后世铭记缅怀。

C.金字塔的形状在古埃及帝王眼中是威权的象征。

D.古埃及帝王热衷建造陵寝是对自己的粉饰标榜。诉,衷,情,晏,殊,阅读答案

10.第三段可以分为 层,段意可概括为 。(3分)

11.第四段划线句中,“一类事”指的是 ,“另一类事”指的是 。(2分)

12.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古埃及帝王殚精竭虑建造金字塔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千载功业。

B.文章末段中“好大喜功”、“骄狂”、“虚荣”等词语并没有否定的意味。

C.作者借金字塔的历史,揭示生死的意义,表达了对永恒与不朽的渴望。

D.本文淡化了对金字塔本身的描写,重在阐述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

13.结合内容,对本文“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作简要赏析。(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4.(1)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2)谁家玉笛暗飞声,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今夜鄘州月, 。(杜甫《月夜》) (4)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5) ,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6)争知我,倚阑干处, 。(柳永《八声甘州》

(7)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 《过零丁洋》)

(8)晓来谁染霜林醉? 。(王实甫《西厢记》)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7题(7分)

鹊桥仙

(宋)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

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 争如:怎如,不如。

15.这首词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___________。(1分)

16.对这首词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阕用“满眉颦”形容新月当空,情景交融,匠心独运。

B.本词的主旨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如出一辙。

C.本词借神话故事诉说人世悲情,蕴含作者对人生的深切体悟。

D.整首词用质朴的语言再现复杂的情感,词意隽永,感人肺腑。

17.这首词多处采用了衬托的艺术表现手法,请举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①

五、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7分)

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

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

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

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诉,衷,情,晏,殊,阅读答案

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

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

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

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 ..

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

①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 .

颖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

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樊英传》

[注]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18.写出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复固辞疾笃( ) (2)君何以慢朕命( ) ..

(3)谈者以为失望( ) (4)济斯人也( ) ...

1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语法现象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能贵君,能贱君 ..

A.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 B.顺帝策书备礼,玄纁征之 ...

C.怒万乘之主 D.寔怪而问之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诉,衷,情,晏,殊,阅读答案

(1)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2)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

21.第四段“进退无所据”一句中“进’指的是 ,“退”指的是 。(2分)

22.结合文章内容对樊英这个人物作简要评析。(4分)

第三篇:《文言文阅读考点检测试题》

“文言文阅读”考点检测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6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张观,字思正,絳州絳县人。少谨愿好学,有乡曲名。中服勤辞学科,擢为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解州。会监池吏以赃败,坐失举劾,降监河中府稅。复通判果州,改秘书省秘.

书郎。

仁宗即位,迁太常丞,出知杭州。还判国子监,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 .

时星流、地震、雷发正月,诏求直言。观谓:“承平日久,政宽法慢,用度渐侈,風俗渐薄,以致灾异。”河北大雨水,又条七事,曰:“导积水以广播种,缓催欠以省禁锢,宽刑.

罚以振淹狱,收逃田以募归复,罢工役以先急务,止配率以阜民财,通商旅以济艰食。”负.

知审官院,遂拜同知枢密院事。

康定中,西兵失利,因议点乡兵,久之不决,遂与王鬷、陈执中俱罢,徙澶州。河坏孙.

陈埽及浮梁,州人大恐,或请趋北原以避水患。观曰:“太守独去,如州民何。”乃躬率卒徒增筑之,堤完,水亦退。

徙郓州。旧法,亦东通安邑监,而瀕海之地禁私煮。观上言:“利之所在,百姓趋之,虽日杀于市,恐不能止,请弛禁以便民。”岁免黥配者不可胜計。

以父居业高年多病,请便郡,以观文殿学士知许州。月余,拜左丞。丁父忧,哀毀过人,既练而卒。赠吏部尚书,谥文孝。

观性至孝。居业尝过洛,嘉其山川风物,曰:“吾得老于此足矣。”观于是买田宅、营林.

榭,以适其意。早起奉药、膳,然后出视事,未尝一日废也。趣尚恬旷,持廉少欲,平生书必为楷字,无一行草,类其为人。仁宗飞白书“清”字赐观,以赏其节。然于吏事非所长,..知开封府,民犯夜禁,观诘之曰:“有人见否?”众传以为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坐失举劾,降监河中府稅 坐:因„„获罪 .

B.止配率以阜民财 阜:丰富 .

C.居业尝过洛,嘉其山川风物 嘉:美好 .

D.迁太常丞,出知杭州 知:主持、掌管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导积水以广播种 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B.①然于吏事非所长 ②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C.①因议点乡兵,久之不决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D.①平生书必为楷字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观“关注民生”的一组是( )(3分)

① 通商旅以济艰食 ② 请弛禁以便民 ③ 趣尚恬旷,持廉少欲 ④ 早起奉药、膳 ⑤导积水以广播种 ⑥或请趋北原以避水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观善于在关注民生的前提下借题发挥,他利用发生不寻常的自然现象之机规劝皇上在和平时期要有危机意识和节俭意识

B.张观对政务一丝不苟,坚毅执著,面对黄河水患,他反对太守弃民而去,主张在河堤抢修巩固之前,先将百姓迁移到北原去暂避水患。

C.张观对父亲的孝心达到了极致,他为父亲购买田宅,营造园林;父亲生病时他端药奉饭。父亲去世后,他哀伤过度也去世了。

D.张观小时候以诚实好学闻名乡里。其志趣恬淡,性格旷达,为官持廉少欲。皇帝以“清”字评价他正直清廉的节操。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承平日久,政宽法慢,用度渐侈,风俗渐薄,以致灾异。(4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唯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性沉静详审 审:慎重 .

B.郁然负公辅望 负:怀有 .

C.趣内阁撰敕 趣:通“促”,催促 .

D.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 顾:顾念 .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3分)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5分)

译文:

(2)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5分)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

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 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诉,衷,情,晏,殊,阅读答案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

1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3分)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3分)

译文: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分)

译文: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4分)。

译文:

二、作文(60分) (写作材料和要求在答题卡上)

“文言文阅读”考点检测试题答题卡

(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 _______ 姓名_______ 得分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6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1.答案:( )(3分)

2.答案:( )(3分)

3.答案:( )(3分)

4.答案:( )(3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承平日久,政宽法慢,用度渐侈,风俗渐薄,以致灾异。(4分)

译文: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

6.答案:( )(3分)

7.答案:( )(3分)

8.答案:( )(3分)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5分)

译文: (2)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5分)

译文:

第四篇:《诉 衷 情 晏 殊 阅读答案》

诉 衷 情

晏 殊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 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1)词中“恼他香阁浓睡”的“恼”是因何而恼。【诉 衷 情 晏 殊 阅读答案】诉 衷 情 晏 殊 阅读答案。(3分)

 

(2)这首词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联系全词加以赏析。(3分)

答案



"

第五篇:《古典诗词鉴赏知识详解》

古典诗词鉴赏知识详解

第一章  考纲与核心知识体系构建



第一节  新课标考纲与高考命题对应关系



一、新课标考纲:



古代诗文阅读



《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E



二、《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1.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2.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高考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3.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4.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5.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第二节  高考考情分析



近年来高考诗歌命题有以下特点:



一、取材多样化。



唐诗宋词虽然仍占主要地位,但古诗、元曲、明清诗词也有录用。



二、题材丰富多彩。



遍及田园、山水、咏怀、羁旅行役、边塞、风物、咏史等多个侧面。



三、考查方式多样。



除传统的单诗鉴赏外,单以2007全国各地高考卷为例,比较鉴赏的比重明显加大,共有5套考查了比较鉴赏,其中浙江卷将三篇作品进行了比较鉴赏,一首唐诗,一首金词,一首元曲。鉴于2010年黑龙江省第一次施行新课标高考标准,考查方式应沿用宁夏、海南卷的考查方式,变化不会很大,即诗歌鉴赏题出比较鉴赏的可能性不大。



四、主观题型是命题的主流。



除上海卷有1题采用客观题外,其余各卷均为主观题。



五、考查综合程度高。



往往有将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多个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查,单独考查其中一个方面的很少。



六、分值一般设定在11分,题量基本为2个。



2009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2007年—2009年宁夏、海南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分值均为11分,题量均为2个。



第二章  核心知识与能力体系构建



诗歌鉴赏的五步程式



以下列出鉴赏诗歌的五步程式,规范考生的答题思路与答题过程,力求做到鉴赏诗歌时,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第一节   第一步,先读全诗分类别



拿到题后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知题材,定主旨  。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叹观止。但就其题材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类:



一、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风雨之后的“绿肥红瘦”的衰败景象,抒发了春光易逝青春难在的忧伤之情。



二、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三、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如王昌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四、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五、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六、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便有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2007年宁夏、海南高考卷中的诗歌鉴赏的考题“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小斋即事》)。作者刘一止写琴棋二物就是托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



七、即事抒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



八、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九、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而苏轼则以形象来喻理。



十、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十一、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要数辛弃疾描写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的《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十二、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文学史上有两篇词堪称“悼亡词双璧”,其一就是我们熟悉的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人借“记梦”以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悼念之情。《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李白把神仙世界描写得广阔自由,光明美好,反衬出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黑暗和丑恶。该诗是以游仙为题材的典型作品。



以上对诗歌内容的粗略分类,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鉴赏诗歌时,快速了解其内容,以便把握诗歌的要旨。分清是哪一类诗,其思想内容就有矩可循了,如: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根据诗词题材,深入体味并整合诗句大意与情调,取舍主次,即可得出诗词的主旨(主要思想感情)。常用的表达诗词主旨的词语有:



心旷神怡 热情洋溢 豪情满怀 慷慨激昂 得意洋洋 徜徉山水



欢快 欣喜 喜悦 舒畅



自由 恬淡 闲适 惬意



仰慕 追慕 留恋



同情  孤独 寂寞 思念  郁闷 空虚 烦闷 抑郁



感伤 辛酸  悲痛 悲愤  忧愤   激愤   悲壮 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 消极避世



讽刺 指斥 控诉







第二节   第二步,后半部分找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诗歌的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所在。古代诗歌往往是先写景而后抒情,而这个“情”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所在。



例如: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宋王朝本在北方,迁都于此亦是“游人”。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又如,2008年江苏省高考卷诗歌鉴赏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中的最后一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明确地交代了诗人内心情感是“愁”。再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点出了诗人不被统治者所重用,报国无门的愁苦。







第三节   第三步,前半部分寻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融注在形象中。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一、诗歌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木叶: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芬褂辍罚骸耙簧嘁兑簧铮坏惆沤兑坏愠睿槊稳蟆!币晕嗤┮堵浜陀甏虬沤缎淳〕钏肌F渌纭耙灰兑叮簧战椎蔚矫鳌保ㄎ峦ン蕖陡┳印罚拔嗤└嫦赣辏交苹琛⒌愕愕蔚巍保ɡ钋逭铡渡罚┑取?br>


(二)、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杨花:象征离散



桃花:象征美人或青春容貌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希望荒凉 偏僻 伤春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菊:隐逸高洁脱俗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梅子: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三)、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孤寂愁苦        鸿鹄:理想 追求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鸟:象征自由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 漂泊



乌鸦(寒鸦):小人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菲胛锫邸罚右源怂得魑镂椅唬蛭锲氲鹊乃枷搿:罄次娜擞美唇柚该曰蟮拿位煤捅浠蕹5氖挛铩H缏接巍抖埂肥疲骸耙槐克诼芎骄憧铡!?br>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鹧鸪: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哀怨悲伤 凄凉



燕: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信           沙鸥: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四)、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 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 生机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细雨: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



暴雨:残酷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浓云:表现愁肠压抑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金风:秋风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五)、器物类



玉:高洁   脱俗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珍珠:美丽无瑕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        阑(栏)干:象征着思念、寂寞、离愁



须眉:男子        巾帼:妇女       桑梓:故乡      轩辕:祖国



三尺:法律        寸管:笔         青鸟:信使      丝竹:音乐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例如辛弃疾《水龙吟返墙瞪托耐ぁ罚骸奥淙章ネ罚虾枭铮嫌巫印0盐夤晨戳耍父伺谋椋奕嘶幔橇僖狻!蓖ü次夤常睦父耍泶锪俗约阂庥ㄐё婀üα⒁担治奕肆旎岬氖б馇榛场?br>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



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螅镒遇嗟亩铮た芍乒模┲摹袢∪嗽虿蝗唬翰晃士煞瘢宦矍保乔卣呷ィ驼咧稹!焙罄淳鸵浴袄ド接瘛北扔饔判闳瞬拧?br>


船: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战船)。“船”是表现“漂泊”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六)、颜色类



白:纯洁无暇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                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七)、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



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后来也用户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怀桔:指孝顺双亲。



典出《三国志肺庵痉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跑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史记凡牧写芳窃兀骸拔渫跻哑揭舐遥煜伦谥埽摹⑹迤氤苤宀皇持芩冢谑籽羯剑赊倍持!彼档氖遣摹⑹迤胍由揭埃宀皇讨艿墓适隆:罄匆脖硐旨崾亟诓佟?br>


“山林”和“宫阙”的形象: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八)、地点类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乡村:思归厌俗世俗生活 田园风光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隐居的人



南山:隐居的地方                      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天地尘世:鸿蒙、希夷、太清、太虚。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九)、其他类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  怀旧



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           信:鸿雁 尺牍 尺素



后庭花:亡国。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月亮:人生的圆满 缺憾 思乡思亲 表现旷达、潇洒、美丽、冷清







二、评价诗歌的意境特点



(一)、什么是意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言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当一些人物、景物的形象处在客观世界里被我们观察时,那些只是“无情无意”的物象。当诗人以自己个性化的带有特定情感的眼光观察了,并择取物象的某方面特征付诸毫端的时候,这些物象就被称之为意象。而统一于作者主要思想感情的一组意象,就是意境。



(二)、体味意境的基本方法



从意象的形声色味等特征开始,通过合理想象,设身处地,把握意象的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的美丑、高低缓急、明暗、香臭等属性,并依人之常情,由己及诗,对应推断诗中的感情基调与感情变化。推断过程中注意主次关系的取舍。







三、常见的评价意境特点的词语——注意词意的轻重、侧重点等细微差别:



壮阔  阔远(阔大悠远)雄奇优美  雄浑苍劲  雄浑壮观



富丽堂皇 瑰丽 明丽 淡雅  恬淡自然



恬静  安谧 幽静



和平  生机勃勃 繁华热闹



深远 幽深 奇险



迷濛  迷茫 飘渺 虚幻   暗淡  幽暗  昏暗



荒寒 肃杀 萧条  萧索   冷落 孤寂(孤独寂寞) 落寞(冷落寂寞)



悲凉 慷慨悲壮  悲壮苍凉  凄凉  凄惨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碰,就是把握意境)。例如: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第四节   第四步,详读全诗五必看



一、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下基础。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一)、借助诗歌的题目,推断诗歌的主题思想



古诗的写作往往有些传统的写法,同一类型的诗歌往往有几类大体相似的主题。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诗歌的标题推断诗歌的主题。



如望月就可能思乡怀远,寄某某就可能表达对某某的怀念之情,登高就可能是思亲,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更何况有些诗歌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基本态度。



如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题“悯”就表明作者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深同情。



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写的就是离别的思念,即对亡妻的忠贞和怀念之情。



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思故园”就可看出是思乡的主题。



再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即诗歌主旨。



(二)、借助诗歌的题目,能够明确诗歌的意象,大体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



诗歌的诗意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境,就能够很好的鉴赏诗歌。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意”(主观思想)和“象”(客观景物)两个方面,意境就是由这两方面自然而有机融合而成的。很多诗歌的标题本身就直接用诗歌的意象命题,有的诗歌甚至在意象前直接加上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这都有利于我们借助诗歌的标题就能大体上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如果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那么考生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的时候切不能漏掉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如“听”点明了事情,诗的后六句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内容。“蜀僧”点明了弹琴者的身份,“僧”有自己的弹琴内容、弹琴风格,“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是写琴声的超脱世俗。“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更通过对景物的感受,说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而不知道时间已经是傍晚了,这就从侧面来衬托琴声的曼妙超俗,表现了琴声的艺术魅力和蜀僧弹琴的高超技法。



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诗题的“雪”就是诗歌的中心意象,即思想感情的载体。“惊”,惊讶,惊叹,借雪花飞舞的冬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操。【古典诗词鉴赏知识详解】古典诗词鉴赏知识详解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乌衣巷”这个具体的“象”的今昔变化来表现“意”——写出历史的变迁和豪门贵族的兴衰。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借“山寺桃花”这个“象”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又如《题李凝幽居》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这就大体上确定了诗歌的意境,为考生把握诗人情感,诗歌主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用。



(三)、借助诗歌的题目,在事件或背景中体味思想感情



如果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如《次北固山下》《秋夜》《江汉》《移居》等,考生应该注意到这些诗歌的内容,或者与题目的内容有关,或者由题目中的背景引出,或者写在某个地方的活动。考生就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信息。如《次北固山下》中的“次”就暗示了游子漂泊在外,《秋夜》既“秋”而“夜”,作者又是女词人朱淑真,如果不寄寓着思念和愁绪,岂不怪哉?《江汉》更是点明了杜甫晚年漂泊于江汉一带的事件,从而暗示了他晚年的颠沛流离,自然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



2006年北京卷的题目: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如果考生能够对这首诗的题目产生足够的重视,认识到陶渊明写的是搬到新家之后的事情,那么就会考虑到新家的环境和与邻里的关系。再根据诗歌的细节,就不难理解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谊”。



这一类题目在诗歌中的数量最大,考生们应该重视。



(四)、借助诗歌的题目,初步判断诗歌的类型,明确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作者拟题往往绞尽脑汁。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只要细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一些以事物命题的诗很可能就是咏物诗。



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以事物命题,可以初步判断为咏物诗,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



虞世南的《咏风》、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便是如此。



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和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从标题可以推断为边塞诗,而边塞诗的表现手法多为写景叙述抒情相结合。



又如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一看便可以断定为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象这样的还有杜甫的《江村》,张旭的《桃花溪》等等。



(五)、注意诗歌的题目,了解诗歌的作者,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



譬如说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 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遗憾。



王维诗含蓄生动,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吊古伤今。



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诗作,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



李煜词颓糜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



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表达思乡、反战、建功立业等主题。



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从题目切人,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有些诗歌的题目有提示全篇作用,如果从此切人,便容易抓住理解诗歌的关键。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如杜甫五律《倦夜》,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觉跷蹊。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这些问题都与诗歌内容紧密相连,若能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诗歌,则必事半功倍。例如: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题目为“送友人”,从题目我们即可推知这应该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题中的“闻笛”不可忽视。全篇四句,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其中“暗飞声”、“满洛城”写出了笛声的韵味,“闻折柳”则写出了笛声的内涵,末句“故园情”写出了“闻笛”的感受。抓住题中“闻笛”,笛声“折柳”的内涵也便迎刃而解了。



如王维的《过香积寺》,题中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诗题的显性信息就是探访著名香积寺院。诗中描写的重点就是在深山密林中的所见所闻,最后流露出的“安禅制毒龙”的佛学情感也是由探访而来的。就解题而言,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容易找出诗里第三联中的“诗眼”——“咽”、“冷”,因为只有这两个字才能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雍陶《题君山》的题目直接点明赋写对象。赵师秀《约客》的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



杜甫《月夜忆舍弟》的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在未读诗句时,就已明白了诗的情感主旨——思念。



再如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从题目都可推知诗歌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当然,要真正透彻地了解诗歌内容,领会抒情主人公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得对内容做精微的鉴赏。然而,因为题目是诗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把仔细揣摩题目意思作为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只有这样,才能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二、必看作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考试时,试题有时在注释中指出一些相关于作者和背景的信息。



(一)、知人



1.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



比如读到建安七子的诗歌,就应该想到那些诗人刚健的人格与明朗的诗风,了解什么叫“建安风骨”。



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基本是淡而远的。



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狂放的、一个是沉重的,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



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的特点,所以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风格含蓄生动,清新明快淡远,有“诗中在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



读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



2.还要重视作家们的思想倾向



儒家的“入世”(也叫“用世”)思想。常见理念有:“进取求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忠君爱民”,“仁义礼智信”等。



例如,“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雨漏被湿,仍吟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高适、王昌龄、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辛弃疾、岳飞、陆游等都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倾向。



佛家的恬淡,虚无,静修。主要理念有:“四大皆空”、“色即是空”、“参悟宇宙自然妙谛”等。



例如“诗佛”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鹿柴》中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道家的清静无为,崇尚自然。主要理念有:“清心寡欲”、“不为天下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



例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又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儒释道互补。



李白:儒道兼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



苏轼:三家互补——《临江仙》下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二)、论世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1.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如“中州盛日……铺翠冠儿,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永遇乐》),就描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流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则是词人因只身流落金华,加之眼前又见赵明诚遗著《金石录》,睹物思人,无限感慨而在其词中投下的心灵阴影。李清照生当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期望收复失地。其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失题》),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可见,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诗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思想主张,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握这一背景,往往就把握了诗歌的感情脉络。



2.借助背景,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



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在的田园生活,他42岁辞彭泽令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其一”中,读者不仅能看到乡村的榆柳桃李,还能闻到黄昏的狗吠鸡啼。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黯然无色,甚至令人厌恨。其原因,作为曾经的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特定色彩。



3.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



《念奴娇烦啾诨彻拧肥潜彼未侍成献钗俗⒛康淖髌分弧K从谒紊褡谠嵛迥辏?082年)七月。当时,由于苏轼以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到黄州。仕路蹭蹬,壮志难酬,又自感苍老。此时,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联想到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就很自然了。词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词人多么渴望自己有如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这里对典故的理解,就离不开对背景的了解。这种情况在怀古类诗中较为常见。



(三)、具体分析



诗人的生平、背景与思想往往决定着他们创作的内容与风格。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我们说每位作家具有怎样的风格是就其多数作品而言的:李白也会有反映现实的文字,杜甫也可以浪漫,“豪放之祖”苏轼也会写出婉约动人的作品,“婉约之宗”李清照也可以写出豪迈慷慨的作品。



比如苏轼就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怀念他去世多年的爱妻,写得可谓凄楚动人、催人泪下。李清照有《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谓气势雄浑、慷慨激昂。



鉴赏诗歌可以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但仍须结合诗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三、必看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一首诗歌,一旦给了注释,往往有重要作用:一是暗示背景,就是介绍作者这时所处的环境,诗歌写作的背景。二是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但无论哪一种,都要在读完整首诗后,回过头去,结合诗歌本身细细阅读注解。注释的出现势必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考生应充分把握其中的每一个有效的信息。



如,2008年全国卷II: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从诗下的注释①“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我们可以推知作者是一个刚正不阿,忠心爱国的诗人形象。“被免职”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注释②对“张罗地”的解释——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十分冷落——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如,20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此诗为其晚年之作,诗中寂寥的天地写照何尝不是作者亡国后的寂寥心境,而梅花高洁的品格也表明了作者的心志



此诗的注释部分交代了诗人的生平际遇,我们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从中体味:诗人的妻子和两个儿子被掳,许多南宋旧臣纷纷投靠新主,谢枋得面对国破家亡是怎样的心情?他已经离家十年了,独立青峰之上,雨后的山中显得更加寂寞,面对滚滚袭来的寒潮,他内心里也许有过软弱,但是,他追求梅花的品格最终成就了自己高洁的人格。



四、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后两句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较高的。



五、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



诗歌鉴赏题问题的设置是紧紧围绕考点展开的,一般而言,它往往包括诗歌鉴赏知识点考查的多个方面,如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等。这一步我们要从问题入手,准确把握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搜集相关信息,酝酿答题。



这一步是十分重要的,往往通过这一步就可以解决问题。(具体方法后面详细介绍)



以上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五节   第五步,回头审视析手法



当我们初步分析完诗句本身内容,注意了几个必看点之后,往往要回头审视一下诗人创作时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大方面来划分,包括表达方式类、语句修辞类、结构思路类、语意层次关系类共四大类,也可归并为以下三大类。



一、表达方式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诗人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手法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讲,四联八句,句句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落叶声对“滚滚”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肪┛诒惫掏せ彻拧罚?br>


这首词除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写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杜牧诗,表现往日扬州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今日所见的凄凉,是实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昔盛今衰的感慨。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非锼肌罚?br>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三、写作手法



起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烘托是较大规模的衬托。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如:“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古典诗词鉴赏知识详解】文章古典诗词鉴赏知识详解出自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第三章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诗歌鉴赏题选材大都是唐诗、宋词、元曲,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如何让他们在紧张复习中轻松而又有效地攻克这一难题,是我们一线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诗歌鉴赏的题型很多,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近年常见常考的每一种题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每一种题型总结了相应的一套答题模式。以最新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展示如下:



第一节  炼字型



1.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诗中哪些字眼表现(突出)了诗的某一点?



2.提问变体:



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②诗中某个字(某句诗)的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要用某个字(某句诗)?说说(简析)诗中某个字(某句诗)在诗中的作用。



③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有什么作用?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好,为什么?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



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4.答题模式: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后面三点可概括为: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



①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  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换作某,就起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5.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示例二] (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步骤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②)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示例三] (2007年全国卷II)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分别是“明”和“出”。



(步骤②)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步骤③)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步骤④)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第二节     分析意境型(意境=意象+情感)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



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以上四步可概括为:所写的意象 意象的特点是什么 艺术效果 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或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5.术语链接



①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



②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6.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5年全国卷I)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示例二](2005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步骤①)“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



(步骤②)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步骤③)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示例三] (2007年陕西卷)



望江南烦惶á僮?nbsp;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步骤①)作者通过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烟雨图。



(步骤②)江南暮春时节,春意仍在,细风吹动斜柳。从超然台上放眼望去,春水潺潺,满城之花虽未凋谢,但烟雨已隐约挡住城中人家。



(步骤③)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图。



(步骤④)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第三节     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



①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②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③简析这首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5.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问:“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诗人独立水边,此时山雨骤然停歇,天地间一片寂寥。



(步骤②)这句诗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步骤③)作者借景抒情,情蕴景中,使读者感觉作者的孤寂之情更是情动于衷。



[示例二]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举头闻鹊喜。



问:试分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答:(步骤①)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



(步骤②)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庸懒。



(步骤③)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示例三] (20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问: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步骤①)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步骤②)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第四节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作家的语言风格举例



①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②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④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⑥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⑦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⑧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诗歌名家风格特色



隋唐五代



王  勃劲健婉畅   韩  愈古朴奇险   陈子昂古朴雄浑   柳宗元明净幽峭



高  适苍凉高壮   白居易流丽坦畅   岑  参雄奇瑰丽   元  稹精警浅切



王昌龄自然雄浑   刘禹锡清新豪丽   王之涣晴朗雄健   李  贺奇诡璀灿



孟浩然闲静淡远   杜  牧俊爽明丽   王  维幽静谐和   李商隐幽婉典丽



李  白飘逸豪放   温庭筠精巧艳丽   杜  甫沉郁顿挫   李  煜凄婉柔丽







宋金



梅尧臣朴素平淡   陈师道雄劲幽邃   苏舜卿轩昂奔放   欧阳修清新疏畅



王安石遒劲峭拔   晏  殊闲雅婉丽   柳  永伤感缠绵   苏  轼豪放旷达



秦  观清丽典雅   黄庭坚瘦硬新奇   范成大清新妩媚   杨万里浏亮晓畅



周邦彦富丽精工   陆  游雄放流畅   李清照凄婉清丽   姜  夔峭拔雅丽



辛弃疾沉郁豪放   文天祥沉郁悲壮







元明清



萨都剌清丽俊爽   王  冕纯朴自然   马致远清隽流畅   关汉卿泼辣清新



张养浩警辟深远   睢景臣新奇辛辣   于  谦朴直浅近   顾炎武苍劲沉郁



王士祯含蓄清远   袁  枚空灵浮坦   朱彝尊清新疏淡   黄遵宪浅俗新颖



龚自珍清奇瑰丽   郑  燮刚劲清新   纳兰性德抑郁婉约







7.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步骤①)此诗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



(步骤②)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塞等边塞地名,写征人的戍边生活。“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



(步骤③)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







[示例二] (2008年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步骤②)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



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



(步骤③)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示例三] (辽宁省沈阳市二十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玉鞭蓉废灿?nbsp;   (明)冯惟敏



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



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注]: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②芃(p閚g):茂盛的样子。



问: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些什么特点?



答:(步骤一)语言朴素通俗,生动形象,轻快活泼,绕有情趣。



(步骤②)诗中作者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所见的乡土气息的景物(如桑麻、荞花)



(步骤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第五节     分析主旨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7年海南、宁夏卷)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问:作者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步骤①)作者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步骤②)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示例二] (2008年全国卷II)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步骤②)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示例三] (2008年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步骤①)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步骤②)表现诗人闲适的心情。







第六节     分析技巧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①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作品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引人共鸣。



直抒豪情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直抒愤世嫉俗之情:“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未休。”(清?诗丐《绝命诗》)



直抒悲思愁绪:“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晚唐?罗隐《自遣》)



直抒欢快喜悦之情:“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无名氏《四喜诗》)



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明?文嘉《明日歌》。



②间接抒情



(1)借物——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诗人的心志。



(2)借景——写景抒情诗——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



⊙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绘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诗词中主要的两种景与情的关系。



第一,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是一种正衬的关系。如张继的《夜桥枫泊》。



第二,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四种形式。



①触景生情:就是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如杜甫的《登高》。



②借景抒情: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弦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如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③缘情布景: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④寓情于景:是意境创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及到的是什么景,寄托的是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借事——即事感怀诗——叙事与议论或抒情结合——情在事之特点与作者之议论抒情处。



即事感怀诗:就是作者心中有某种情感,由于外界某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别人身上的)的触发,从而将其激发,引发出诗人的感情或议论。







(二)描写手法:



①情景交融  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②白描  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③对比烘托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注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④联想想象  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⑤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⑥使用叠词  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⑦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



⑧细节  真实准确传神







(三)修辞手法:



  ①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



  ②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③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④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⑤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⑥反问加强语气。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⑦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⑧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⑨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修辞手法作用:



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拟:把物拟人化,把人拟物化,把抽象的概念拟物或拟人化,使描写的事物或抒发的情感形象生动具体,使读者觉得亲切,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强调和突出该事物,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等。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等。



互文: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



用典: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化用前人诗句: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与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设问: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要特别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①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②各种修辞手法(比喻为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③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④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⑤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⑥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四)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还可以分成这样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①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②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③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④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⑤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⑥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①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②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③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④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①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②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5.答题模式: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6.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4年天津卷)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1、绿绮:古代名琴。2、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3、霜钟:《山海经分猩骄吩兀嵘接芯胖樱刀?br>


问: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步骤①)主要用了侧面描写,



(步骤②)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



(步骤③)写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示例二] (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步骤①)“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



(步骤②)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步骤③)“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



(步骤②)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示例三]  (2007年山东卷)



鹧鸪天反烁尝?nbsp;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步骤①)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步骤②)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



(步骤③)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第七节     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5.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7年四川卷)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



(步骤②)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步骤③)诗人通过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家国之思。







[示例二] (2008年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古典诗词鉴赏知识详解】默认分类



问: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写了两个层次。



(步骤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步骤③)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步骤②)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步骤③)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步骤③)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示例三]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步骤①)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②)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③)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第八节     鉴赏景物(意象)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2.提问变体: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3.解答分析:古代的诗人常常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参见题型1);同时注意十分写景的角度,或动静结合,或由远到近,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4.答题步骤:



①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的角度。



②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要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



③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







5.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6.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8年宁夏、海南卷)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问: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步骤①)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步骤②)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示例二] (20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步骤①)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步骤②)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示例三]  (2007年全国卷Ⅱ)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氛垢:尘埃。



问: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步骤①)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步骤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第九节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提问变体: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原因?



3.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此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4.答题步骤:



①该词在诗中的寓意。



②指出突出了什么主旨。



③构思上考虑。也就是诗人是怎样把该词与主旨联系起来的。







5.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9年辽宁卷)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问: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步骤①)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



(步骤②)写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示例二] (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笛声,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步骤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步骤②)诗歌的主旨是思乡之情。



(步骤③)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示例三] (2009年山东卷)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问: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步骤①)“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



(步骤②)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



(步骤③)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第十节     分析情感形象型







1.提问方式: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作者表现的情感







2.答题模式:回答此类题先应该理解全诗试着用白话文翻译一遍,抓住具体体现情感之句,体现情感之词结合作者生平、诗作背景分析情感。



我们就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首诗的赏析,公式为:



这是一首(?)诗,作者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塑造了一个(?)的形象。







3.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五种主要情感:



(1)忧国忧时



①揭露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   如,杜牧《过华清宫》



②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③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④昔盛今衰的感叹,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杜牧《泊秦淮》



⑤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3)人生感受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恋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古典诗歌中常塑造的五种艺术形象



(1)豪迈洒脱、傲岸不羁、狂放自负的形象   如,李白《梦游天姥临留别》



(2)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的《饮酒》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5)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







5.答题示例



[示例题] (黑龙江双鸭山一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



鹧鸪天     黄庭坚



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问: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词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步骤①)诗人借景抒情塑造了一个放荡不羁,玩世不恭(或“及时行乐”)、近乎“狂人”的隐士形象。



(步骤②)诗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抵触。







第十一节     观点不同型







1.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2.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 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3.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4年浙江卷)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示例二]  (2007年江西卷)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 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问: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找要点、分条述)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找要点、分条述)







[示例三]  (2008年湖南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 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问: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诗的首句以写景起兴。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下句点明缘由—— “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因为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恶讯。可见,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找要点、分条述)



“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王昌龄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找要点、分条述)







第十二节     综合解答型







1.提问方式:简要分析该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超过150字。







2.解答分析:回答古诗鉴赏题,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答题的内容,也如一篇议论文,有论点,有论据,最好先写论点后写论据(当然也可先写论据后写论点)。







3.答题步骤:



①指出思想内容和观点。(即诗中体现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政治观点);



②举出诗中含有思想感情的诗句来作论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③指出艺术特色及观点。(即诗歌所采用的何种表现手法)



④举出诗中所用表现手法的诗句来证明你的观点。



另外这种答题模式在解答诗词鉴赏题也可采用:



这首诗通过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现(突出)了……思想感情,起到了……作用。







4.答题示例:



[示例一]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阅读这首词,简要分析该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超过150字。



答:这首词通过梅花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描写,表现诗人誓与世上恶势力抗争到底的志向与追求(以上是思想内容方面的论点,第一步)。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虽屡遭罢免,但志向不改,如同驿外断桥边的梅花,虽遭风吹雨打,零落成泥,依然香如故(以上是思想内容方面的论据,第二步)。



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以上是艺术特色方面的论点,第三步)。



诗人塑造了一个敢于同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的梅花形象,实际以梅自喻,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志向(以上是艺术特色方面的论据,第四步)。







[示例二] (2008年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问: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步骤①)内容:1.漂泊的旅思;2.谪官的愁思;3.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4.年华易逝的伤感;5.宦海浮沉的厌倦。



(步骤②)特点:1.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2.以“羁绪”领起全篇。



以答题范式只是一种模板,它可以使广大考生明晰答题的正确指向,至于在这个框架内具体填写什么内容,还需要广大考生对全诗作悉心的品味和揣摩。只有将“正确指向”和“准确内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抢占古诗词鉴赏题的制高点。考生除了要加强陈述性知识(如作家、作品及鉴赏术语等)的识记外,更要掌握明晰的程序性知识(如解题思路、答题模式等)。掌握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并严格按照答题模式规范作答,一方面可以使答案条理清晰,另一方面不会遗漏答案要点。







第十三节  诗歌鉴赏术语



中国是诗的王国,《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历代诗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国人的思想性格都是经过两千多年的诗歌沉积而养成的。高考把诗歌鉴赏作为热点的试题来设定,也就在情理之中。鉴赏诗歌,当然就要了解一系列的鉴赏术语,方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准确把握。



一、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二、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三、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语言风格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五、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六、文章结构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七、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八、其它



构思精巧   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   曲折   层次分明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26588/

推荐访问:诉衷情晏殊 诉衷情晏殊赏析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