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眼中的傅雷》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12 11:32:1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杨绛眼中的傅雷》阅读》

《杨绛眼中的傅雷》阅读

杨绛眼中的傅雷

在别人看,傅雷是严肃且苛刻的一位人物,甚至于傅雷的一些好朋友,也会对傅雷的性格有所挑剔。然而杨绛夫妇却不是如此。他们把傅雷家朴素幽雅的客厅当做他们夜谈的最好场所。在她眼里,傅雷虽然严谨,却是一个很真诚且经常含笑的人。一般人只是看到了傅雷的表面,而杨绛夫妇与傅雷一家的交往让他们认识到一个真正的傅雷。

傅雷不轻易笑,这也许与他一个人经常自闭在房间里翻译外文作品有关;然而一等到他笑起,杨绛就觉得他好像在品尝他自己的笑一样,津津有味。杨绛说,傅雷的笑脸只给朋友看。曾经有一个人当众打趣过傅雷,那就是钱钟书。然而那次傅雷并未发火,反而还不好意思地笑了。

的确,傅雷是十分严肃的,尤其对他的两个儿子更是如此。傅聪、傅敏小时候很顽皮不懂事,杨绛夫妇去了他们家后,他们就喜欢偷听客厅里的谈话。傅雷是极力反对孩子偷听大人谈话的。一次正好被傅雷逮个正着,傅聪和傅敏就惨了。厉声呵斥下,两个儿子显得很无辜。

不可否认,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是相当严格的。傅雷年老的时候自己也说:“我对孩子们太严厉了,但是我们还是由父子的关系加深到好朋友的关系,这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傅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性情急躁是冲动下的不由自主,沉静下又会自责,增添自己的苦痛。这是杨绛看到傅雷的真性情的另一面。

在杨绛眼里,傅雷还是一位非常认真的人。杨绛曾专门写过一篇纪念傅雷的文章,对傅雷的性格为人有生动的描述。有一次杨绛翻译了一篇散文,傅雷称赞说译得好。而杨绛觉得自己的翻译并无过人之处,而且是一个很短的文章,就敷衍了傅雷一下说其实不怎么好。结果傅雷在忍耐了一分钟后却认真地发话了:“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这句话着实让杨绛吃了一惊:“我当时颇像顽童听到校长错误的称赞,既不敢笑,也不敢指出他的错误。可是我实在很感激他对一个刚试笔翻译的人如此认真看待。而且只有自己虚怀若谷,才会过高地估计别人。”杨绛事后才发现,傅雷是太认真看待一个初试笔翻译的人了,加上他的虚心,因此对别人的估计才会过高。

在杨绛看,傅雷的认真最主要还是体现在对待翻译的态度上。他时常同杨绛夫妇写信讨论翻译的问题。他对于自己的翻译作品,也是不停地修改,故他的译作一部胜过一部。他译的《贝多芬传》,十年后的译笔与初译有很多不同。傅雷不仅如此,还经常说他的译笔过于呆滞,向杨绛夫妇探讨如何使自己的译笔灵动起。他虚心接受了杨绛夫妇的建议,熟读老舍的小说。

傅雷在众人的眼里,仿佛就是一只“天外的仙鹤”,在他自己的艺术王国里自由翱翔,让人为之艳羡和景仰。他因钟爱艺术而看淡世俗,从而显得孤高,这显然是他的个性使然。他曾在家书中对傅聪说:“身外之名,只是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都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

但傅雷经常在钱钟书和杨绛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坦诚自己并不是别人所谓的“孤傲的云间鹤”。傅雷的自比,让杨绛夫妇乍听之下觉得滑稽,一是“傅”的发音据傅雷的家乡话发为“虎”,并且傅雷在自己家里“严苛”,更有点儿像老虎,杨绎夫妇觉得叫“老虎”更加合适。傅雷自比“小老鼠”,让杨绛夫妇对傅雷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透过这句重复了很多遍的自喻,他们发现傅雷其实是在诉说自己的真实心情。他让自己潜身书斋,安心做自己的翻译工作。而其实他心里知道书斋才是他安身的“洞穴”,因为他不善处世,知道自己不善在仕途上圆转周旋。

(摘编自《那些翻译大师们》)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傅雷是一个严肃的人,不苟言笑,经常一个人自闭在房间里翻译外文作品,只有在朋友当众打趣他时,傅雷才会不好意思地笑了。

B.傅雷逮到两个听大人说话的儿子,不管家里有没有客人就厉声呵斥,加以管教,意在表明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是相当严格的。【《杨绛眼中的傅雷》阅读答案】

C.傅雷之所以对杨绛这样一个初试翻译的人会估计过高,是因为他不仅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而且是虚怀若谷的人。

D.正因为傅雷对待学问非常认真,为人谦虚,所以当他认为自己的译笔呆滞时,就向杨绛夫妇讨教如何使自己的译笔灵动起。

E.“富贵于我如浮云”一语出自《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傅雷引用此句是说自己不愿用不道义的手段获取名气。

(2)在杨绛眼中,傅雷有哪些真性情?请简要概括。(6分)

(3)傅雷对待翻译工作认真严谨,具体表现有哪些? (6分)

(4)在众人眼里,傅雷仿佛是一只“天外的仙鹤”,他自己却自比为一只“墙洞里的小老鼠”。你怎样看待这些说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D(3分) C(2分) B(1分)。

(2)傅雷是一个以笑脸对待朋友的人;对自己冲动下的不由自主地急躁,沉静下会自责,感到苦痛;对事认真,对刚试笔搞翻译的人认真对待,对自己的翻译工作尤其认真。

(3)时常同杨绛夫妇写信讨论翻译的问题;他对于自己的翻译作品不停地修改;向杨绛夫妇探讨如何使自己的译笔灵动起,虚心接受他人意见。

(4)观点一:傅雷的品性,既似仙鹤般孤傲,有时又像一只“墙洞里的小老鼠”,前者是其性格最根本的特征,而后者,则是迫于某些形势,使得他有时不得不小心翼翼。

他因钟爱艺术而看淡世俗,不重名利,这显然是他的孤高个性使然。傅雷沉浸在自己的艺术王国里自由翱翔,因而人们才会称其为“孤傲的云间鹤”。

他之所以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是他孤傲的性格使他不善在仕途上圆转周旋,不善处世。他知道书斋才是他安身的“洞穴”,让自己潜身书斋,安心做自己的翻译工作。总之,我认为仙鹤般的孤傲才是其性格的根本,“小老鼠”的自比是他孤傲性格的另一种表现。 观点二:“墙洞里的小老鼠”是他的性格的根本特征。

因为傅雷看淡世俗,钟爱艺术,潜心翻译,不为名利富贵所诱惑,所以众人认为他是“天外的仙鹤”。只因他深知自己不善处事,不宜在仕途周旋,因此希望能在书斋这样一个清净之地潜心翻译,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正如“墙洞里的小老鼠”一样,在书斋这样一个庇护所,专心做自己的翻译事业。

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他翻译罗曼·罗兰的《巨人传》,是希望读者从中汲取伟人的力量。因此,“墙洞里的小老鼠”是傅雷性格的根本特征。 (如有其他观点,亦可。)

第二篇:《山西省山大附中2014届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题》

山西大学附中2013~2014学年高三第二学期5月下语文试题考查时间:14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化时间

①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②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③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④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堪称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为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⑤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⑥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杨绛眼中的傅雷》阅读答案】

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边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事件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徒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的钟表的旋转、发

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父纬为泾原都监,夏人十余万犯镇戎,纬帅兵出战,而帅司所遣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诸将以众寡不敌,不敢复出,纬坐责降。师中诣宰相辩父无罪,时吕夷简为相,诘问不屈,夷简怒,以为非布衣所宜言。对曰:“师中所言,父事也。”由是知名。

举进士,鄜延庞籍辟知洛川县。民有罪,妨其农时者必遣归,令农隙自诣吏。令当下者.

榜于民,或召父老谕之。租税皆先期而集。民负官茶直十万缗,追系甚众,师中为脱桎梏,语之曰:“公钱无不偿之理,宽与汝期,可乎?”皆感泣听命。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许.日输所负,一钱以上辄投之。书簿而去。比终岁,逋者尽足。

庞籍为枢密副使,荐其才。召对,转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司文字。夏人以岁赐缓,移书边曰:“愿勿逾岁暮。”诏吏报许,师中更牒曰:“如故事。”枢密院劾为擅改制书,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

熙宁初,拜天章阁待制。西夏人入寇,以师中知秦州。诏赐以《班超传》,师中亦以持重总大体自处。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师中简善守者.

列塞上,而使善战者中居,令诸城曰:“即寇至,坚壁固守;须其去,出战士尾袭之。”约束既熟,常以取胜。

师中志尚甚高,每进见,多陈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请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在.

官不贵威罚,务以信服人,至明而恕。去之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然好为大言,以故不容于时而屡黜,气未尝少衰。

(节选自《宋史•李师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令农隙自诣吏 隙:空闲。 .

B.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 籍:户籍。 .

C.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 简:选择、选拔。 .

D.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 课:考核。 .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李师中对百姓“不贵威罚”的一组是( )(3分) ....

①妨其农时者必遣归 ②租税皆先期而集 ③师中为脱桎梏

④许日输所负 ⑤比终岁,逋者尽足 ⑥而使善战者中居

A.①②⑥ B.②④⑤ D.①③④ C.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李师中有胆识。15岁时,就敢于上密封奏书论说当时政事,在他父亲李纬因将领畏敌不前而被贬官一事上,他也敢于到宰相那里辩白父亲无罪。

B.李师中敢于坚持己见。夏国因为宋朝每年按例赐予的财物送得晚了,便移文到边界上提出要求,皇上下诏给官吏说可以,李师中却主张按照旧例执行。

C.李师中很有战略眼光。针对西夏的进犯,李师中选择把善于守御的人布置在边塞上,而让善于作战的人处于中间地带,他的抗敌策略实行后,常常获胜。

D.李师中志向高远,每次进见皇帝,大多陈奏君臣大节,要求以贤与不肖作为考查宰相的依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杨绛眼中的傅雷》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辋川闲居

王维

一从归白社①,不复到青门②。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③临水映,白鸟向山翻。寂莫於陵子④,桔槔⑤方灌园。

[注] ①白社:古代白色是属于平民的颜色。所以白衣借指平民百姓,白社就是平民的社团。②青门:泛指京城东门,因为东方属青色。③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水中,叶如蒲苇。④於陵子:齐国高士陈仲子的号。据《高士传》载:陈仲子认为其做官的兄长不义,就带着妻子到了楚国,住在於陵,自号於陵子。楚王听说他很贤德,派人聘请他做宰相,他就又逃到别处替人浇灌园子。⑤桔槔: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

8.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二、四联作简要分析。(6分)【《杨绛眼中的傅雷》阅读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0.在横线上写出空缺诗文。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

周《逍遥游》)【《杨绛眼中的傅雷》阅读答案】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诸葛亮《出师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杨绛眼中的傅雷

在别人看来,傅雷是严肃且苛刻的一位人物,甚至于傅雷的一些好朋友,也会对傅雷的性格有所挑剔。然而杨绛夫妇却不是如此。他们把傅雷家朴素幽雅的客厅当做他们夜谈的最好场所。在她眼里,傅雷虽然严谨,却是一个很真诚且经常含笑的人。一般人只是看到了傅雷的表面,而杨绛夫妇与傅雷一家的交往让他们认识到一个真正的傅雷。【《杨绛眼中的傅雷》阅读答案】

傅雷不轻易笑,这也许与他一个人经常自闭在房间里翻译外文作品有关;然而一等到他笑起来,杨绛就觉得他好像在品尝他自己的笑一样,津津有味。杨绛说,傅雷的笑脸只给朋友看。曾经有一个人当众打趣过傅雷,那就是钱钟书。然而那次傅雷并未发火,反而还不好意思地笑了。

的确,傅雷是十分严肃的,尤其对他的两个儿子更是如此。傅聪、傅敏小时候很顽皮不懂事,杨绛夫妇去了他们家后,他们就喜欢偷听客厅里的谈话。傅雷是极力反对孩子偷听大人谈话的。一次正好被傅雷逮个正着,傅聪和傅敏就惨了。厉声呵斥下,两个儿子显得很无辜。

不可否认,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是相当严格的。傅雷年老的时候自己也说:“我对孩子们太严厉了,但是我们还是由父子的关系加深到好朋友的关系,这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傅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性情急躁是冲动下的不由自主,沉静下来又会自责,增添自己的苦痛。这是杨绛看到傅雷的真性情的另一面。

在杨绛眼里,傅雷还是一位非常认真的人。杨绛曾专门写过一篇纪念傅雷的文章,对傅雷的性格为人有生动的描述。有一次杨绛翻译了一篇散文,傅雷称赞说译得好。而杨绛觉得自己的翻译并无过人之处,而且是一个很短的文章,就敷衍了傅雷一下说其实不怎么好。结果傅雷在忍耐了一分钟后却认真地发话了:“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这句话着实让杨绛吃了一惊:“我当时颇像顽童听到校长错误的称赞,既不敢笑,也不敢指出他的错误。可是我实在很感激他对一个刚试笔翻译的人如此认真看待。而且只有自己虚怀若谷,才会过高地估计别人。”杨绛事后才发现,傅雷是太认真看待一个初试笔翻译的人了,加上他的虚心,因此对别人的估计才会过高。

在杨绛看来,傅雷的认真最主要还是体现在对待翻译的态度上。他时常同杨绛夫妇写信讨论翻译的问题。他对于自己的翻译作品,也是不停地修改,故他的译作一部胜过一部。他译的《贝多芬传》,十年后的译笔与初译有很多不同。傅雷不仅如此,还经常说他的译笔过于呆滞,向杨绛夫妇探讨如何使自己的译笔灵动起来。他虚心接受了杨绛夫妇的建议,熟读老舍的小说。

傅雷在众人的眼里,仿佛就是一只“天外的仙鹤”,在他自己的艺术王国里自由翱翔,让人为之艳羡和景仰。他因钟爱艺术而看淡世俗,从而显得孤高,这显然是他的个性使然。他曾在家书中对傅聪说:“身外之名,只是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都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

但傅雷经常在钱钟书和杨绛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坦诚自己并不是别人所谓

第三篇:《忆傅雷(1)(1)》

【《杨绛眼中的傅雷》阅读答案】

第四篇:《他们仨:翻译连着你我他——傅雷、钱锺书、杨绛之间的翻译轶事》

第五篇:《杨绛《记傅雷》阅读答案(2)》

杨绛《记傅雷》阅读答案(2) 文章来自:

记傅雷

杨绛

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有一次,几个客人在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个孩子在登登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梅馥忙也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等他们俩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儿,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得傅雷厉声喝,夹杂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

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傅雷的自比,乍听未免滑稽。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情。傅雷曾告诉我们: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这种事不止一遭。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傅雷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只潜身书斋,作他的翻译工作。

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他全让给梅馥了。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可是我也看到了他的固而不执,有时候竟是很随和的。他有事和钟书商量,尽管讨论得很热烈,他并不固执。他和周煦良同志合办《新语》,尽管这种事钟书毫无经验,他也不摈弃外行的意见。他有些朋友批评他不让阿聪进学校会使孩子脱离群众,不善适应社会。傅雷从谏如流,就把阿聪送入中学读书。

一九五四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

傅雷对于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不懈地虚心求进。他经常写信和我们讲究翻译上的问题,具体问题都用红笔清清楚楚录下原文。傅雷从不自满——对工作认真,对自己就感到不满。他从没有自以为达到了他所悬的翻译标准。他曾自苦译笔呆滞,问我们怎样使译文生动活泼。他说熟读了老舍的小说,还是未能解决问题。我们以为熟读一家还不够,建议再多读几家。傅雷怅然,叹恨没许多时间看书。有人爱说他狂傲,他们实在是没见到他虚心的一面。【杨绛《记傅雷》阅读答案(2)】杨绛《记傅雷》阅读答案(2)

傅雷翻译传记的时候,是在“阴霾遮蔽整个天空的时期”。他要借伟人克服苦难的壮烈悲剧,帮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他要宣扬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可是,智慧和信念所点燃的一点光明,敌得过愚昧、褊狭所孕育的黑暗吗?对人类的爱,敌得过人间的仇恨吗?向往真理、正义的理想,敌得过争夺名位权利的现实吗?为善的心愿,敌得过作恶的力量吗?傅雷连同他忠实的伴侣,竟被残暴的浪潮冲倒、淹没。傅雷已作古人,人死不能复生,可是被遗忘的、被埋没的,还会重新被人记忆起来,发掘出来。

(本文有删改) 一九八0年十一月

文章来自:

记傅雷

杨绛

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有一次,几个客人在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个孩子在登登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梅馥忙也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等他们俩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儿,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得傅雷厉声喝,夹杂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

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傅雷的自比,乍听未免滑稽。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情。傅雷曾告诉我们: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这种事不止一遭。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傅雷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只潜身书斋,作他的翻译工作。

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他全让给梅馥了。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可是我也看到了他的固而不执,有时候竟是很随和的。他有事和钟书商量,尽管讨论得很热烈,他并不固执。他和周煦良同志合办《新语》,尽管这种事钟书毫无经验,他也不摈弃外行的意见。他有些朋友批评他不让阿聪进学校会使孩子脱离群众,不善适应社会。傅雷从谏如流,就把阿聪送入中学读书。

一九五四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

傅雷对于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不懈地虚心求进。他经常写信和我们讲究翻译上的问题,具体问题都用红笔清清楚楚录下原文。傅雷从不自满——对工作认真,对自己就感到不满。他从没有自以为达到了他所悬的翻译标准。他曾自苦译笔呆滞,问我们怎样使译文生动活泼。【杨绛《记傅雷》阅读答案(2)】文章杨绛《记傅雷》阅读答案(2)出自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一九八0年十一月 , 文章来自:

记傅雷

杨绛

文章来自: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傅雷两次偷偷打开门阻止孩子偷听大人讲话,呵斥赶跑他们,表明了他的严肃,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严父。不过这也表现了傅雷的孩子气。【杨绛《记傅雷》阅读答案(2)】阅读答案

第六篇:《《难得寂寞》阅读答案》

《难得寂寞》阅读答案

难得寂寞

李秋生

①傅雷先生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著名的翻译大师,他以卷帙浩繁、技术精湛的译著,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术修养,被学术界称为一两个世纪也难得出现一位的巨匠。

②他16岁时赴法留学学习艺术理论,刻苦攻读,得以观摩了解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③他1931年秋回国,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大师级作家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人的重要作品,并把法国著名艺术史家丹纳的《艺术哲学》引进中国人的视线,且形成了自己的翻译风格,堪称“傅译”。傅雷艺术造诣深厚,不仅在翻译方面,而且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他自己没有弹过钢琴,却能培养出傅聪这样一位世界知名的钢琴家。他没有学过专业美术绘画,却能够赏识当时并不出名的著名国画家黄宾虹,显示出其独特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④人们不免会对傅雷这样的“天才”产生兴趣。有人说,傅雷的成功来源于他的寂寞。【《难得寂寞》阅读答案】《难得寂寞》阅读答案。傅聪曾经这样评价过他的父亲:“我父亲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一个寂寞的先知,一头孤独的狮子,愤慨、高傲、遗世独立……”傅雷自己也曾一再告诫儿子傅聪,“要耐得住寂寞”。著名翻译家、傅雷好友杨绛女士在《忆傅雷》中讲道:“傅雷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墙洞里的小老鼠”,有“躲进小楼成一统”之意,其内涵还是寂寞。寂寞是一种智慧。善于发现的雕塑家罗丹有独到的心得:“艺术是孤独的产物,因为孤独比快乐更能丰富人的情感。”这恐怕才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无不喜欢寂寞的 本文来自②包围 ③缠身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2.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难得寂寞》阅读答案】阅读答案【乙】① 【丙】②

22.答案示例:本段介绍了傅雷在翻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这一切成就,都是傅雷在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闭门谢客,寂寞孤独中取得的。这就有力证明了“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耐得住寂寞”这一中心论点。

评分说明:介绍成就1 分,分析成就取得的原因1分,结论1分。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74792/

推荐访问:傅雷节选阅读答案杨绛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