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19 09:02:2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一年创新】2016届高考语文:专题(14)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练习(含答案)》

专题14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

(据辽宁、河北、河南最新高考信息设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速之客

梁晓声

在我们寻常的或不寻常的世俗生活之中,有些事情听来似乎太戏剧化,使人怀疑其意义究竟何在。然而细细一想,你的心灵不能不为之感动,你会不禁潸然泪下„„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算来如今他该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大戈壁的风沙在他脸上过早地刻下了皱纹,与同龄人相比,他看上去要老上十岁。

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教师,如果,如果可以的话,我想„„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的火车票我都买好了。”

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

他笑了。

我又说:“明天退了票,在北京玩几天吧!”他连连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

假。在沧州住三五天之后,探亲假就只剩下十天不到了。我老母亲可想我呐„„”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嘛!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的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晓声老师,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人们都说我俩像双胞胎。当年我挺烦他的,他总想调到海洋石油去。领导没批,他就三番五次闹情绪。我是团支部书记,领导让我帮助他,我就一次次找他谈心。可他不跟我谈,还当众讽刺过我„„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停止了吸烟。

“因为病?”他摇头。

“事故?”他摇头。

“自„„杀?”他仍摇头。

他也吸起烟来。吸了两口,他接着说:“小侯是看守器材时被沙暴埋没因公牺牲的。 “小侯父亲是一位老石油工人,胜利油田的。小侯和他父亲已经九年没见面了。小侯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他父亲希望他跟领导请求,也给他个因公到兰州出差的机会,那么他们父子俩可以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也许,二十分钟对九年间没见过一面的小侯父子来说,是很可以叙叙父子情的吧。总之队友们一一传看了那封信后,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

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

在约定的站台,我见有一个人匆匆向我走来,我也迎了上去。我俩在相距两步远的地方同时站住了。他望着我,我望着他。

是他先开口说话的。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们忍不住哭了。

后来我们就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来„„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抬头看看我,犹犹豫豫了好一阵,终于下了决心,单刀直入地问:‘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我无奈,只有老实交代。

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大动感情地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代了,那么我也老实交代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也死在工作岗位上了。我和你一样„„’” “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不止。

第一遍开车铃响过,我们不得不站起来。

那个人说:‘你,可要经常给你妈写信呀!’我也说:‘你,可要经常给我奶奶写信呀!’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住在沧州乡下。后来,那个冒充小侯父亲的人老孟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他们队上的一些队友决定,每月凑二百元钱,由他寄给小侯的奶奶。我将信给我的队友们传看了。大家也决定,每月凑二百元钱,由我寄给小侯的妈妈„„

一个多月前,我又收到了老孟写给我的信。

信上说,小侯的八十三岁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我将信给我们队的领导看。我们的领导说——这还用请求?也批准你提前探亲。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钱,就节省几元钱吧!节省了,不是可以多给老人家留下些么?„„”

不知不觉间,我眼中已淌下了泪„„我默默地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侯在作品中虽着墨不多,却是作品的灵魂人物,他先是对工作不满,后恪尽职守因公殉职,这是典型的先抑后扬手法。

B.作者匠心独运,巧妙设置了“父子”均是冒充者来相会的情节,跌宕起伏,能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

C.画线语句中“父子”沉默相对,既表明两人对小侯父子的悲惨遭遇满是同情,也体现了两个冒充者之间的尴尬。

D.本文以“不速之客”为题,直接点明叙述对象,“不速之客”的突然造访引起了“我”的微微不满,但听完他讲的故事后“我”对其充满敬佩之情。

E.本文语言平实质朴,情感真挚感人,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来彰显人物品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灵魂人物”夸大了人物作用。C.“体现了两个冒充者之间的尴尬”错误,这是敬重钦佩、痛惜伤心等复杂情感的体现。D.从“我”“爽快”的回答中可见“不速之客”的突然造访并没有引起“我”的微微不满。

答案 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作品中的“不速之客”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不速之客”限定考生要围绕这一人物筛选信息。“性格特征”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不包括人物的身份、地位等信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要从人物的言行、他人评价等入手,从具体情节入手。如从开头部分“不速之客”与“我”的对话中可见其朴实敦厚。

答案 ①朴实敦厚。来到“我”家后,吞吞吐吐地请求借住一晚,不好意思打扰“我”的生活。②善良,乐于助人。冒充死去的小侯,给小侯的家人寄钱,并去看望小侯的家人。③胸怀宽广,不计前嫌。小侯曾讽刺过他,他却尽心尽力帮助小侯的家庭。

3.作品是怎样叙述“不速之客”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怎样叙述故事,一般要求回答叙事的角度、叙事的线索、故事的展开形式等。叙事角度有第一人称叙事、第二人称叙事等,从小说开头出现的“我家”“我”来看,本文是以第一人称来叙事的,以第一人称叙事,可以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叙事方式上,很明显,故事主要是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展开的,它的好处是使叙事更加集中。如此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答案 ①以第一人称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会亲”为话题和线索,展开感人肺腑的故事,可谓匠心独运,引人入胜;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我”和“不速之客”之间的对话展开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4.有人说,首段有些多余,删去首段作品更显简洁,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探究性试题,首先要亮明观点,然后寻找原因,要善于从多角度入手分析原因,如结构、情感、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角度。此题实际上要求分析小说首段的作用,作为小说的首段,很可能涉及结构、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还可以再结合小说主旨深入挖掘其情感上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探究类题目的答案应言之有据(源于文本),言之有理(自圆其说),言之有序(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分条阐述)。

答案 不赞同删去。①结构上,首尾呼应,以“感动流泪”开篇,以“流泪赠礼”收束

全文,结构严谨;②情感表现上,强调“感动”,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思想内容上,以他人的“感动流泪”,突出了石油工人的崇高精神,凸显了作品的主题。

第二篇:《专题十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一) 小说(选考)》

专题十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一) 小说(选考)

——把握人事,洞察百态

|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峡 谷

阿 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

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在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脚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对每一个选项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其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地方。A项,“对四脚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不恰当,原文

中蛇的“动”并不明显,起不到衬托作用。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突出了它的“险”、“奇”、“静”,但更是为了突出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B项,无中生有。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肥汉一向的精神面貌,并非“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C项,细节描写正确。D项,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注重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并未涉及心理描写。而且文中也没有“对比”的内容。E项,对小说的行文构思、描写对象、语言和艺术风格的概括正确。

参考答案: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文中的重要信息的作用,先要理解这一信息的内涵,明确题目的考查要点。此题要求对文中三次写到鹰的意图进行分析,考生要先在文中找到这三次描写,然后结合文章的写作中心,即骑手,将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需要将这一人物形象放到整篇文章中进行整体理解,体会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情感态度。具体分析骑手的形象时,应结合其神情举止进行思考。他从峡谷中来,在店里吃肉喝酒的表现,都能够反映出其各个方面的特征。

参考答案:①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但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有野性。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对探究对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样,才能确定自己的观点和答题角度,从而进行合理的探究。此题要求对骑手与峡谷的关系进行探究,这就需要考生找到这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并分析描写峡谷对塑造骑手这一人物形象、表达文章主旨等的作用。通过阅读全文可知,“峡谷”这一意象在文中有着丰富的意蕴,与人物、主旨等有着密切联系,考生对此进行深入挖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选择,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小说文本考查情况统计如下:

自新课标全国卷命题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选材时均采用小说文体。具体分析命题情

第三篇:《2011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必要的丧失

迟子建

在云南的大理,有天傍晚我在河岸散步,在石桥的一端突然与一个人相遇。他衣着洁净,

笑嘻嘻地望着桥下的流水,那样子仿佛水中有他美如天仙的新娘。古朴的石桥、平静的河水、清朗的月光,这种充满古典情怀的场景使我对那人产生了好奇。月色给他的脸涂上一层柔和的光彩。他入神地微笑着,一动不动地望着河水。如果不是他始终如一地、毫无顾忌地笑着,我想不到他是精神失常者。他与我擦身而过,像大多数的精神失常者一样,走路很散漫,晃晃悠悠,有一种逍遥感。

我想象他为何而精神失常?这世俗生活中能制约、桎梏和诱惑人的种种事物我都想了一

番却得不到任何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丧失了世俗人要为之奔波、劳碌、明争暗斗的职称、住房待遇、官职、金钱、荣誉等等累人的东西。那么他心中留下的那一点是什么?留下的必定是唯一的、单纯的、永恒的、执著的东西。这种东西带给了他安详、平和、宁静与超然。

他的笑常常使我警觉,这使我想起了里尔克,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努力追求一种孤独感,

有时候朋友或亲人破坏了他这种孤独感,他就会离他们而去。这种孤独感是否是精神失常者心中仅存的一种古典诗意之美呢?距离产生了,客观、清醒和冷静的良好品质必然在人的身上出现,而距离总是以丧失作为前提的。

必要的丧失是对想象力的一种促进和保护。许多秀山秀水、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频频产

生过大学问家,而很大气的艺术家却寥寥无几,我一直以为这样尽善尽美的环境没有给想象以飞翔的动力,而荒凉、偏僻的不毛之地却给想象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没有了满足感、自适感,憧憬便在缺憾、失落、屈辱中脱颖而出,憧憬因而变得比现实本身更为光彩夺目。

怀旧是否是一种丧失呢?我认为是。尽管怀旧的形式本身是拾取和藕断丝连,但就怀旧

的事物本身而言,它却是对逝去事物的剔除和背叛,因为你不是怀恋已逝的所有事物,而是只对一件事物情有独钟。那么你在怀旧时,就意味着你对往昔大部分生活的丧失,你用阅历和理性判断出了一种值得追忆的事物,这种东西对你而言是永恒的。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有怀旧情绪,这种拾取实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丧失,而这种丧失又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憧憬呢?我认为憧憬也是一种丧失。憧憬是想象力的飞翔,它是对现实的一种扬弃

和挑战。现实太满或者太流于平庸了,憧憬便会扶摇而上,寻找它自己的阳光和雨露。憧憬脱离尘世,当然就是对许多俗世生活的一种丧失。

怀旧和憧憬,这是文学家身上必不可少的两个良好素质,它们的产生都伴随着丧失。而

并不是任何人每时每刻都能怀旧和憧憬的,它需要营养的补充,也就是需要培养人的一种孤独感——一种近于怪癖的艺术家的精神气质。一个八面玲珑、缺乏个性的人是永远不会成为艺术家的,因为他们拥抱一切,缺乏问询、怀疑、冷静和坦诚,因而也就产生不了距离和美。

我又想起了在大理石桥上遇见的那个人。以往我会像绝大多数人一样称他们为精神病患

者,但我现在不那么以为了。首先我已经不敢肯定这是一种病,当然就不能说他是患者了。我们是用常人的眼光打量他们的,他们那不顾一切、彻头彻尾的丧失令我们疑惑不解,所以我们认定他们有病。有一个小常识很说明问题,几乎绝大多数病的症状都伴有抑郁、焦虑、暴躁、惊慌的表现。而精神失常者却表现出一种使人迷醉的冷静、平和及愉悦,这有他们脸上的笑容为证。他们战胜了抑郁、焦虑、暴躁和惊慌,他们的心中也许仅存一种纯粹的事物,他们在打量我们时,是否认为我们是有病的?所以我只能认为他们是精神失常者,或者说是精神漫游者。

12.作者说“怀旧”和“憧憬”都是一种丧失,这两种“丧失”分别针对什么而言?请简要

说明。(4分)

13.文章写到里尔克,说他“努力追求一种孤独感”,后又说“需要培养人的一种孤独感”。

简析这种“孤独感”具体含义是什么?(4分)

14.文章以“必要的丧失”为标题,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必要的丧失”含义的理解。(6

分)

15.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大理石桥上的精神失常者,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李书磊

世界上自从有了文化也就有了经典,自从有了经典才有了文化的有效传接。经典制度走

先辈为后代设置的一种用心良苦的圈套:有意把某一本书神化,并规定为代代人启蒙和深造的权威读物,制造出一壁完美的不可企及的错觉和神话。久而久之,经典崇拜就成了人类不可动摇的习惯。大家世世代代都说这本书好,翻开一看:果然好。——其实人们评价的标准和趣味也是一种习惯的产物,这种标准和趣味本身就是经典培养妁结果,经典的精神和价值早已化作一种气氛弥漫入社会的日常之中。人们就生活在这种文化的循环之中,成为经典的奴隶而不自觉。社会需要经典是必然的,但成为经典的幸运落到哪一本书的头上就多有偶然了。指出经典的由来并不是要颠覆经典制度,而是向人们揭发文化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提醒人们不要总沉溺于习惯的盲目之中。

《红楼梦》自从成为经典之后,人们总对它保持着一唱三叹的赞美。在《红楼梦》既定的阅读传统中,读者和它处于极端不平等的地位,面对《红楼梦》你总是感到自己的渺小而心怀自卑,打开这本书时你就不由得解除了自己的精神武装而变成投降者。《红楼梦》早巳不再是小说《红楼梦》了,它成了我们文化水准的一个维持者:它代表着人类文化造物的富丽与堂皇,代表着人类自我理解的深刻与精微。事实上,你只有这样心怀谦卑才能真正发现并欣赏《红楼梦》的诸种妙处,才能和这本书保持—种和谐并从这种和谐中获得极大的美感和满足:对经典的崇拜是与爱情相近的—种心理痴迷,任何心理抗拒和保留都会破坏美感的纯粹。读《红楼梦》这样的书就如同接受催眠一样,你必须和催眠者配合才能有这种满意的效果。――我们确实就是这么读《红楼梦》的。

因而《红楼梦》对我们经典化影响是复杂的.它确实比任何中国艺术作品都高出一筹,

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精华与集萃。研习《红楼梦》可以接受中国艺术最高尚的熏陶而得其灵魂;但另一方面,由于《红楼梦》过分的辉煌和我们对这种辉煌过分的崇拜一一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一一使我们陷入了对《红搂梦》以及对整个中国艺术的爱的偏执。这种偏执限制了我们的心灵和视野,使我们错过了更辽阔更新鲜的风景,对与《红楼梦》相异的情调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拒绝。比如,热爱《红楼梦》的人就很难同时真正热爱莎士比亚。所以,《红楼梦》作为经典,经典诸如《红楼梦》对我们既有益,又有害:它们既是一种桥梁;也是一道障碍;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敌人。因此,人们建立自己的文化基础需要研习经典,而开始自己的文化创造则需要打倒经典了。人们对经典往往怀着一种一言难尽的复杂情

结.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法国现代小说家们要火烧巴尔扎克的疯狂热情了。然而,疯狂的仇恨并不能真正地打倒经典一一它不过是偏执崇拜的别一种形式。真正能消解经典偏执的是一种坦然对之的平常心。

让我们用平常心来读读《红楼梦》吧。

12。结合第一段内容解说“文化的循环”的含义,不超过40字。(4分)

13.联系全文理解“你必须和催眠者配合才能有这种满意的效果”这句话意在阐述什么道理?(6分)

14.结合文意说说我们究竟应该用怎样的“平常心”来读《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呢?(4分)

15.结合你的阅读经典的经验,评价作者对于经典的观点态度。(6分)

三、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高处的灿烂

关瑞

①初秋的风掠过原野,掠过树林,也掠过了路边那株向日葵。它泛着太阳的光芒,用

向上的姿势迎接那风,那光,那淡淡的水一样流淌的白云。脚下的野菊正在绽放,一只蚂蚁在草的密林中孤独地跋涉,还有热烈振翅的蜜蜂或者蜻蜓,正试图靠近向日葵高昂的花瓣。高远的阳光,透亮的雪峰,原野起伏如鸟雀飞过的痕迹。天空在白云之上,那种湖泊般优雅的宁静,从一棵树浓密的枝叶间洒下来。

②这是一个下午。所有的行走在此停顿,疲惫并且沉重的躯体在此怀念或者回望,然

后开始努力寻找内心的出口。那样的过程,在幽暗的路上纷纷飘落。一株向日葵,就像一个出口,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打开。只需要一种颜色一种姿势,就足以释放所有深藏内心的柔弱的花朵。

③我曾经置身一大片向日葵中间,看着难掩喜悦之色的农人带着宽沿的草帽,高扬起

尖利的弯刀,一刀一刀割下向日葵硕大的花盘。那些花盘纷纷扬扬,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渐渐堆积成金色的山峰,也渐渐消隐了生命中最后一滴无以复加的灿烂。农人收割的喜悦感染了我,但隐隐的疼痛穿越那些弯刀冷色的光芒,直抵我的皮肉甚至骨头。在藉以为生的农人的眼里心里,它们的一生都以果实的形态开始,以果实的姿势存在,然后以果实的功用结束。它们被种植,被宠养,最后被收割,整个过程无一不充满了对黯淡未来一目了然的悲情色彩。

④真正的向日葵,正绽放在现在的原野上。它以花朵的名义,在干干净净的天空下自

由地盛开着,,它的叶片舒朗而不张扬,它的花瓣孤独而不自卑。在所有的花朵里,这株向日葵在高处的风中安静地灿烂着。它是一个出口,释放着一生当中沉积久远的激情,也释放着那些暗藏内心的珍贵的生命片段。在繁花之中或者荒野之上,在黑夜深处或者白昼边缘,我们行走,然后驻足。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出口,需要一次真正的释放。无数朵顾影自怜的野菊花,不足以点燃心头微醺的憧憬。无数只没有痕迹的飞鸟,也不足以勾勒出目力所及心神向往的方向。于是,我们不得不基于本能地寻找。尽管我们依旧是那个提着灯笼在暗夜里哭泣的孩子,泪水里荡漾着漫天的星子,我们仍然要找到一朵饱满的深刻的花朵。在我们一生必经的路上,那些沉淀的安静的灿烂无疑会是我们全部的阳光。

⑤我站在秋天。我站在风带不走的向日葵的身边。我不由自主抬起头,仰视它的光芒。在它的光芒里,我看到了果实以外的、朴实健康的花朵。我相信它是孤独的。在原野上在路边,它无需迎合什么,也无需明证什么,世间的一切悲喜与它无关,只是在秋天到来的那个清晨或者午后,安静地高昂起它的质朴的花盘,交付于蓝天白云。我更相信它是灿烂的。它的灿烂在高处,在远处,在时光和心灵纷繁交错的出口处。它的灿烂,源于高处的自由飞翔的阳光的明净,源于远处的不为风尘蝶虫打扰的安详。在它舒展的花瓣里,灿烂如铺满阳光的河流,静静地在远离假象和伪饰的旷野闪烁着耀眼的跃动的光芒。 ⑥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

12.文章第一节是如何描写初秋原野景物的?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6分)

13.文章第四节写眼前真正的向日葵,为什么还要在第三节写农民种的向日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14.文章最后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请结合文意理解“孤独的灿烂”的含义。(4分)

15.结合文本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向日葵作为象征物来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6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幽怨的琵琶

蒋淑玉【选择,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

①“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从你负气走向匈奴的那一刻起,你的幽怨便凝固成永恒的美丽斑斓着苍白的历史,为怀才不遇的士大夫们提供了一个借古抒怀的绝妙题材。

②不知为什么,我一直对这个被无数文人提炼出无数主题的故事心存疑惑。首先是元帝的滑稽和愚蠢。自古以来昏庸的皇帝在政治上昏庸,但在“美女”问题上常常是心明眼亮。坐在龙椅上把宫女一个个召进来看,比起找个画师对着宫女一个个地画像,然后又在画像中一张张地挑选,究竟谁更方便更直接,这是三岁小孩都十分清楚的事,偏偏元帝就这么糊涂?如果他真的老眼昏花、腐朽懒惰得连“亲自过目”的精力都没有,他还要那么多的宫女干嘛?他还花银子找画师画像干嘛?不为这样的男人所看上,乃是你最大的幸运,怎么可能“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如果你真的是这样的怨天尤人,不是唯利是图又是什么?这岂不是与文人们所塑造的“高洁”形象大相庭径?

③其次是画师的贪污受贿。毛延寿有没有收受贿赂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认为,不管他受贿还是没有受贿,真正的主犯不是他,而是元帝或者替元帝出主意的那帮大臣。试想想,明摆着利用画师选美是一种画蛇添足、于事无益、滋生腐败的行为,可为什么还会在皇宫里作为制度正儿八经地制订下来?如果不是元帝自己的意思,那么一定是大臣们的“高见”。大臣为什么会出这个馊主意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中饱私囊。能得到皇帝的召见就可以飞黄腾达——要得到召见就必须美——要美就必须得到画师的认可„„由此推及画师这个职位就是宫中最“肥”的差事。天下的画师很多,究竟谁能得到这份差事就看画师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当毛延寿终于“力挫群雄”获得这个肥差时,早已经“投资”不少

了。所以,他不得不在画像中收取“成本费”。这个过程叫姑息养奸。因此,当元帝怒斩画师时,该冷静地思考思考自己制订的措施。

④第三是你的美貌。你真的就那么“倾国倾城”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元帝早该听说你的芳名了,何至于要等到出塞的那天才追悔莫及?“美”本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正像“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林黛玉一样”,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审美观念。元帝认为漂亮的毛延寿不一定认为漂亮,毛延寿认为漂亮的元帝也不一定认可。楚王爱细腰,唐明皇喜欢的则是肥胖丰腴的杨玉环。所以我猜测,你的容貌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只是你的才华赋予了你高雅的气质。“自古仪态难画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毛延寿只是一位平庸的画师,他能画出你的“形”,岂能画出你的“神”?平日里你和其他宫女着同样的服装,跳同样的舞蹈,当然就显示不出你的美,但当你穿上锦衣华彩的嫁妆时,你独特的魅力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你的高洁,你的从容,你的大雅,你的淡淡的忧郁„„像一轮七彩的光环笼罩着你,你终于在离开汉宫的时候“证明”了自己,洗刷了多年来不得召见的耻辱。对元帝来说,“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正像一件熟视无睹的物品忽然被别人以高价买了去,心中的失落是无法形容的。

⑤那么文人们为什么要极力渲染你的美貌呢?毫无疑问,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你的貌越美,文人们的才就越高,他们是借你的“怀貌不遇”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炒作”是一个新词,你也许没有听过,但那个时候的文人们却不约而同地炒作了你,炒作你的美貌,炒作你的风骨,炒作你的怨恨,并且把你“包装”成中国的四大美女。当你在渺渺的沙漠中远远地看着一大堆男人往你的名字上贴金时,我不知你有何感想?边塞的落日,大漠的风沙早已使你走向成熟,历经沧桑的你是否从骨子里瞧不起这种“作秀”的方式?

⑥“女人的资本就是貌美,貌美就要取悦男人,不能被男人取悦就是最大的不幸”——这是中国男人的逻辑,这是中国女人的悲哀。“怀貌不遇”与“怀才不遇”实实在在的是天渊之别啊!在所有的演绎你故事的文本中,通篇叙述的都是男权话语,他们借着对你的同情表示着对女性的歧视。所以,我不想看见你的泪水,那只能浇灌男人们的偏见和狂妄。我想看见你在皎洁的月夜幸福地依偎在单于的胸前,不远处是你们活泼可爱的一群孩子„„

(选自江苏美术出版社《高中语文阅读欣赏》高三全一卷)

12.“‘怀貌不遇’与‘怀才不遇’实实在在的是天渊之别啊!”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13.作者认为王昭君的“容貌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

14.文章结尾描写了一段想像的场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6分)【选择,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

15.作者在第⑤段中说“我不知你有何感想?”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认为王昭君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感想?并作简要分析。(6分)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天衣无缝

华山鹰

W局长一向以大公无私自居,大会小会上,他都会自我吹嘘一番:本领导自从调到本局以来,从来不以权谋私,也没有利用职权安排过自己的亲属子女在本局就业,希望各位今后

第四篇:《专题四_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

第五篇:《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4年广东中考之文学类作品

【考纲】

1.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

2.把握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情境与形象。(理解)

3.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运用)

4.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运用)

5.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运用)

【考察题型】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①概括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主旨。包括概括全文的大意、事件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定的有关内容和 中心等。考查的要求一般为能从文中直接提取文中的统领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或者在 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句概括表达。

②理清行文思路。这部分内容包括找出行文线 索、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故事的情节。

2.紧扣语境,品析语言。

①以表述为方式的解说题,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词语和句子的含义。② 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要求学生能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呈现特点,对其表达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3.领会文学作品写作技巧。

①品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 抒情、融情于景等,指出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效果。②体会结构特色,如烘托铺垫、前后呼应、 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指出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

4.延伸探究 体验感悟。

①感悟(想)题,谈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 获得的人生启迪、审美情趣。②想象创新题,补写文章相关内容,描绘动人画面,续写文章结尾。 ③探究说理题,阅读文学作品,能多角度地理解,在阅读中自主地探究发现,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感受,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作出评价。

【命题新动向】

1.从选文的特点看,选取的都是名家具有强烈的人文气息的文章,有儿童情趣,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完美0 20 1 0年的是刘心武《偷父》,描绘了一个虽误入歧途,但良知未泯,孝爱之心犹存,令人痛惜而又同情的少年;20 1 1年的是美国作家凯瑟琳·比恩的作品《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讲述的是一位母亲与处于青春叛逆期孩子之间的故事,引发我们对如何正确处理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思考;20 1 2年通过生活中的几个片断叙写了母爱的深沉和“我”对母爱的体悟。

2.从考查的能力来看,主要考查了以下几种能力:对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对写法的分析能力,对语言的品析能力,想象能力,对文章的主旨的把握和感悟能力,对文章的感情的把握能力。

3.从题型来看,20 1 2年、20 1 3年的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出现选择题。选择题将突出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涉及对作品思想意蕴、形象以及写作技巧与艺术特色的初步鉴赏。 20 1 4年题型回归,不再出现选择题。

【分值】17分。

【评分标准】按要点给分。

2014年中考题

怯儒

安宁

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也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霉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卡上。她也曾想过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③她知道自己心里,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或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的父母何时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她没有想到,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父亲。

⑥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的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自己座位上时,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门卫正把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死劲往外推,男人硬是不动。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一哄而上,与门卫理论。一片混乱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电影,便纷纷涌了过策;被推出的那个民工,假说找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看到的那一幕。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娜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最终,她没有回头,迅速走开。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⑧真没有想到,父亲原来离她如此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五楼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选择,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

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⑨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了她的名字。

⑩她与父亲,都是没有勇气的人„„

(选自《2013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分析:

考点: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分值:4分。

解题思路:

⑪根据情节准确切分段落;⑫仿句式完成概括。

解题格式:

仿提供的句式来写。

16.第③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运用)――――――赏析技巧

分值:4分。

解题方法:

⑪找出相关情节;⑫分析表现手法作用。

解题格式:【选择,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

表现手法名称+表现手法作用关键词+表达效果(句子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性格特点)

17.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

(1)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人她的身体。 ..

(2)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

分析:

考点: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品味语言

【选择,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

分值:4分,2小题。

解题方法:

⑪回归原文;⑫联系上下文;3明确描写对象;⑭体会表达效果。

解题格式:

在文中意思+形象地表现了(突出了)人物的心情(心理、个性特点)

18.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5分)

分析:

考点:把握作品中的形象、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人物形象品质的概括、对段落进行探究

解题方法:

⑪联系题目考虑;⑫联系人物特点;⑬联系主旨考虑;⑭从结构上考虑。

解题格式:

妙处+具体分析(总分结构)

15 4 (1) 陈叶第一次接到父亲的电话

(2)陈叶看见父亲不敢相认

16 4 示例一:舍友与家人远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和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

形成对比(2分),表现了陈叶的失落、无奈、羡慕等复杂的情感(2分)。

示例二:收到包裹或电话的舍友与从未收过的陈叶形成对比((2分),表现陈叶的

羡慕之情((2分)。

示例三:陈叶羡慕舍友得到父母关爱,却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形成对比((2分),

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的虚荣((2分).

示例四:舍友的父母经常寄来包裹和打来电话,与陈叶父亲从没来看女儿形成对比

((2分),表现了陈父的怯懦(2分)。

17 4 (1)这里有分明、明显之意((1分),既形象地表现出“话吧”老板对陈叶的歧视(或

老板的势利),也表现了陈叶的敏感(1分)。

(2)这里有固定不动之意((1分),形象地写出父亲的出现使陈叶极度震惊、馗尬、

不知所措,表现了陈叶想认又不敢认父亲的矛盾心理((1分)。

18 5 小说的结局是陈叶父女最终没有相认((1分)。妙处:

①凸显人物的性格:表现了父女的怯懦,女儿怯懦是因为自卑与虚荣,父亲怯懦是因为

自身的卑微和对女儿深沉的爱((3分)。

②深化主题(或点题):反映了世俗的尊卑观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1分)。

第六篇:《选择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选择

[英国]罗伯特·库克

“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肖夫人略微停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呆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但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选择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选择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但他爱我,我也爱他。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免得自己打呵欠。

“这选择是够难的。”他说。

“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但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髦,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作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选择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文章选择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出自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阅读答案http://

第七篇:《尊严死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尊严死

聂鑫森

一辆白色的小车,驶出了湘楚大学的校门。深秋上午的太阳光薄而淡,透出一阵阵的凉意。从这里到江南医院,要穿过繁华的闹市,加上红绿灯,堵车,满打满算要一个小时。

开车的是程奋,坐在后座的是郑波。

程奋在校办公室当主任,四十八岁,头圆、腹凸、体胖。郑波比他大两岁,是中文系的教授,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主攻古代文字学,师从程奋的父亲程笃,读硕读博,再当助手,一眨眼过去了二十多年。

两个人久久不说话,在去向医院的这一路上静得只听见车轮摩擦水泥路发出的沙沙声。

古稀之年的程笃肝癌晚期,四个月前住进了江南医院的肿瘤科重症监护室。郑波在上课、开会之余,一个人去得很勤。重症监护室是不能随便让人进去探看的,因为里面的空气消了毒。门上只有一个玻璃镶嵌的小孔,郑波隔一阵就会把眼睛贴上去,打量躺在病床上的程笃:一头银发,满脸愁苦,时而清醒,时而昏迷;鼻子的两孔插着氧气管和胃管,胳膊上插着输液的套管,下面还插着输尿管。

每当这个时候,郑波就会喟然长叹。这种“生命支持系统”,无非是让先生毫无质量地活在限定的时间里,死已是不可避免的了。先生平日曾多次对他说:“人活着,要有尊严,人死去,也要有尊严。”这种比“死别”更残忍的“生离”,身上插着管子,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像吞币机一样耗费钱财,“工业化”地死去,先生一定是极不愿意的。可惜师母因病已去世多年,可惜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

郑波读本科时,程笃第一次上“文字学”的课,自我介绍说:“我姓程名笃,字顿迟,你们可知道这名和字,来自何书?”郑波站起来说:“来自《说文解字》,笃者,‘马行顿迟’。”程笃眼睛一亮,大声说:“你读书多,记性好,孺子可教!”尔后,郑波本科毕业,再读程笃的硕士和博士,因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也就留校教书,并当了先生的助手。

在郑波看来,程笃于他是亦师亦父,而程笃也视郑波亦友亦子,不但学问上对郑波谆谆引导,生活上也极为关心。郑波的妻子,就是先生和师母介绍相识并喜结连理的。先生最大的遗憾,是儿子程奋读了硕士以后,改行去搞行政,而且干得津津有味。他对郑波说:“在知识界,第一等做学问,第二等教书,第三等做官。【尊严死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尊严死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程奋没有定力,只能如此了。”

正在开车的程奋,鸣了一声笛,问道:“郑波兄,睡着了?”

“没有。我在想先生,他太痛苦了。”

“是呵……是呵。早几天大夫找我面谈过一次。”

郑波装作一无所知,问:“谈什么呢?”

“他说……老人肯定没有希望了,家属是否可以考虑停止治疗。我问怎么个停止治疗法?他说,由家属签了字,再在医生指导下拔掉输氧管。”

“你怎么说?”

“我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避免医患纠纷,一切都是家属自愿的。但……我不同意!”

“是只要先生活着,你就可以照领他的工资?”

“绝对不是,那是人性丧尽!我、妻子、儿子,担不起这大不孝的名声,领导、长辈、同事、学生会怎么看我们?今后还怎么做人做事?”

“你担心将来副校长提拔不上?担心儿子将来不好找对象?就不担心老爷子这么受罪!唉!”

“郑波兄,我猜想大夫也和你谈过了,你是做学问的,没什么顾忌,能不能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郑波一惊,随即平静下来,说:“程奋弟,我知道你想说又不好开口,大夫和我谈话后,想得我坐卧不宁,最后才想明白,为了先生尊严地逝去,由我来代替家属……签字和拔掉管子吧。”他的喉头哽咽起来,泪水奔涌而出。

程奋小声说:“谢谢……谢谢……”

……

程笃安然辞世,然后是火化、开追悼会、入土。

不断地有人向程奋和郑波,询问程笃最后的死因。

由郑波签字的医院、家属共拟的协议书复印件,程奋时刻揣在口袋里,有人问即掏出来说:“一切都由郑师兄做主,我听他的。”

郑波则从容如昔,有人来和气地询问或愤怒地责问,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平静地说:“是我签的字,是我拔的管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的开头描写郑波和程 本文来自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有人认为主人公是程奋。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尊严死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文章尊严死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出自http://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85260/

推荐访问: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ppt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