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后感800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10-06 18: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读后感】

《喜欢》读后感800(共8篇)

《喜欢》读后感800(一):

《让爱唤醒心中的巨人》观后感作文800字

[《让爱唤醒心中的巨人》观后感作文800字]  11月19日下午,我校邀请了感恩励志演说家李杰老师在广场举行了让爱唤醒心中的巨人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让爱唤醒心中的巨人》观后感作文800字.短短的几个小时,却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感触.最记忆犹新的还是那一句话——
  什么不可以等待?孝顺是不可以等待的.是的,李杰老师的话,唤醒了我心中沉睡的巨人.
  闭着眼睛,在黑暗里倾听着催人泪下的音乐,还有李杰老师那颤人心扉的话语.在黑暗里,我迷茫、我害怕.忽然间,眼前渐渐浮现许多画面,我看到了儿时那无忧无虑、蹦蹦跳跳、喜欢屁颠屁颠跟着母亲、总讨父亲欢心的自己.看着他们那久违而又陌生的笑容,我反倒觉得有点不知所措了,初中二年级作文《《让爱唤醒心中的巨人》观后感作文800字》.睁开眼睛,沉默了良久.上了中学后,记忆很清晰的告诉我——它找不到父母总是挂嘴边的温暖的笑,它找不到那颗没有被我伤到过的疲惫的充满期待的心.想到这,我心里不禁问了一句:这些年,你都在做些什么?你都做了些什么?有意义吗?说到这些,我想我自己可能也说不出来……
  李杰老师那一字一句,一步一步的走进我的心里,把那沉睡的小巨人悄悄的唤醒.我还记得,我还记得那天为了一点小事就自暴自弃的自己;我还记得,我还记得那天与父母吵架后摔门而去的自己.我埋怨着他们不懂我,埋怨着他们不顾及我的感受.常言说的好越长大越懂事.自己这么做,顾及过父母的感受吗?自己真的长大了吗?总是我行我素,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父母的痛苦之上,这对他们公平吗?总认为父母对我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可自己知道他们那无怨无悔对自己的爱背后,有着多少艰辛、多少苦涩吗?愚昧的自己,总是用冷漠回报着他们那颗真诚的心.那颗心,一次又一次的被自己摔碎.最后,唯独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含着泪把它拼凑……
  很多时候,或许是年龄的缘故,我们都忽略了孝顺.总是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好理所当然.可有没想过,自己对父母的孝顺,更是理所当然的呢?不要等到欲树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后才后悔莫及.
初二:邱蓉

《喜欢》读后感800(二):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其中的一篇文章

你依据这个扩充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还有几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一位是范爱农先生,鲁迅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后,范爱农竟满不在乎.鲁迅对他的看法几乎是渐渐改变的,直至范爱农就义,鲁迅开始变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骆驼祥子》读后感
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讲的是一位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有一个理想:拥有自己的洋车.于是他凭着勤劳和坚忍省吃俭用,终于如愿以偿.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他的洋车就被士兵抢走.但他没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买了一辆洋车.不过他实在太倒霉了,辛辛苦苦的积蓄又被洗劫一空.就这样反复了三次,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
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喜欢》读后感800(三):

跪求《论语》读后感 800字左右

  1、《论语》读后感(800字)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论语》读后感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安康、生活态度积极、和亲人朋友、同事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多方面又十分精辟的道理,乃至读完,行人处事的一切尺度,豁然于眼前:
  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因为内心的坦荡,自信,泰然而自内向外油然而生的从容、宽容.但这种宽容变有尺度,并非毫无原则的谦让、宽恕,而是以真报怨,以德报德.其实面对自己过往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当时有过许许多多的情绪,可是走过来回头再看的时候觉得其实也没什么,不管是帮助爱护自己的,还是曾经嘲弄甚至伤害过自己的,都不过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而已,处世为人,除了要感谢帮助爱护自己的人,同样也要感谢那些嘲讽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因为只有他们的嘲讽才更让人感觉至深,才更人觉醒与自强.
  交友:“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是对我们的忠实劝告,并提醒我们广交益友,不交损友,在与人相处的分寸把握上应“君子之交淡如水”.慢慢品味才深深的感悟什么才是“淡如水”,水的纯净与清彻.
  对待事业:“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
  通篇读完综合发现,书中频频出现的一些词语定、坦荡、温暖、从容、朴素、和谐~~其实,这些就是本书所要告知我们的为人处世的真谛.夜以继日里,我终于读完了它,合上书的刹那、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找到了一把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这些枷锁是虚妄之想的枷锁,庸人自扰的枷锁、面对不顺、不公、不义、不礼而只知一味或愤慨、或忧郁、或礼貌、或怒目相向、亦或消极避之的枷锁.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处世、为人、行事、以及生活中的凡此种种,给自己的人生多一份空间与遐想的余地.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
  3、《论语》读后感
  这个假期,我读了《论语》这本书.
  《论语》这本书分有20篇,其中,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公冶长篇等比较有名.有时候,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的孔子.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读的.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甚至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5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年纪不大的小女孩当了爱因斯坦的老师;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我还知道一个关于不耻下问的笑话:有一个人,官位很高,但学问不高,平日喜欢不懂装懂.又一次,他去喝喜酒,见到桌上放着很多水果,他不认识石榴,又不肯放下架子问人,就装出内行的样子连皮啃.只觉得又苦又涩,就对伙计说:“这馍馍还没煮熟,你得再煮煮.”就是这种不懂装懂的人,才会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对这一方面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有完全读完,但已从中受益匪浅.如果我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的滋味.
  我希望大家和我一样,多读一些文言文,这样,就能用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祖国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谨供参考)

《喜欢》读后感800(四):

《尼魔岛》上下两本读后感800——1500字【《喜欢》读后感800】

  读《尼魔岛》有感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作《尼魔岛》.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叫妮恩的小女孩,她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去了蓝鲸的肚子里调查就没回来.她爸爸在从事途中遇到了暴风雨,只能依靠一只叫伽利略的军舰鸟给妮恩送去安慰和鼓励.但是妮恩并没有被吓倒,她像小小的鲁滨逊,独自生活在这个小岛上,天上的星星灿烂闪烁,辽阔的大海给了她无限的力量.她依靠着小小的年纪拥有的积极进取的乐观心态和顽强的生存毅力,克服了种种艰难,用双手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天地,完成了一个少年英雄的壮举.虽然身处孤岛,但妮恩身边还有许多动物玩伴,如:母海狮琪琪,蜥蜴佛烈德,绿海龟奇卡.她也没有与现代城市文明隔绝,她甚至通过E-mail和全国著名的冒险作家艾利思?罗维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心灵上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妮恩这个人物了,因为妮恩能在爸爸杰克不在时,自己处理许多事情,如清洗伤口,栽种果树,赶走特洛波旅游公司的人,记录科学数据.她还在暴风雨来临时救了女作家艾丽丝.
  《尼魔岛》这本书的语言描述非常精彩,让我常常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问题是,就算她真是一个英雄,海浪依然凶猛如野兽,暴雨依然倾泻不止,狂风依然呼啸怒吼,海水不停地涌进帆船.还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那就是:她想要立刻去小岛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她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被关在兽笼里的老虎,恨不得立刻冲出去.这句话把女作家艾丽丝非常想去妮恩的小岛的感觉,用比喻句描写得很清晰,所以这句话令我记忆犹新.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它的名字叫.这本书的作者是温蒂欧尔.
  这本书里主要的人物是妮恩,她的爸爸叫杰克.有一天她的妈妈去蓝鲸的肚子里进行调查工作,但是可恶的特洛波旅游公司,竟然拍摄妈妈的调查工作,他们开着一艘巨大的大船,又吼又叫,还撞鲸鱼的鼻子,鲸鱼受到惊吓,潜入海底,再也没有回来过,他们就去寻找.
  最后妈妈没有找到,但妮恩已经长大了,学会自立了.
  读了这本书,我受到的启发是要像妮恩一样学会自立, 在生活中要学会独立,然后在学习中也要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
  这本书主角妮恩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她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研究海洋生物的科学家.当妮恩还是个婴儿的时候,有一天她的妈妈深入到蓝鲸的肚子里去做调查.这是一项有趣并且几千年都没有人做过的工作,妮恩的爸爸杰克也说不会有危险.但是在她妈妈往蓝鲸的嘴里张望时,突然有一艘海盗船开了过来,蓝鲸受到了惊吓,就一口吞下了妮恩的妈妈,游进了深不可测的大海,再也没有回来.从此,妮恩跟着爸爸坐船游遍了七大洲.有一天,他们找到了一座美丽的小岛,这座岛就叫做尼魔岛,并在那里安了家.
  从妮恩记事起,她就住在这座小岛上.这里成了她的“学校”,她结识了许多动物朋友:海狮琪琪、蜥蜴佛烈德、绿海龟奇卡.
  一天,杰克要去海上找一种浮游生物“Nim原生虫”,但不幸遇上了暴风雨,船翻了.这时,妮恩住的小岛上遇上了海盗,她很害怕.突然世界著名的作家、冒险家艾利思.罗维先生发邮件给杰克,就和妮恩意外地聊上了.艾利思告诉妮恩许多事情.就在妮恩准备赶跑海盗的时候,她的朋友——军舰鸟伽利略把她的工具抢走了.妮恩很气愤,但实际上伽利略是把工具拿给了几十英里外、船上没有帆的杰克,他利用这些工具造好了帆.妮恩向艾利思求助,请求她到小岛上来帮助妮恩.但妮恩不知道,艾利思实际上只是一个有“出门恐惧症”的、能通过查资料而写书的作家,而且是一位女士.当艾利思克服了恐惧,千里迢迢地来到岛上时,却遭到了妮恩的误解.最终妮恩通过在火山口生火,使火山冒烟的方法赶跑了海盗和他们带领的游客,自己也原谅了艾利思.过了一天,杰克回来了,更是皆大欢喜.艾利思留在了小岛上,和妮恩、杰克生活在一起.
  妮恩勇敢、机智、面对事情不害怕,独立,不会老是依赖别人.
  现在很多小朋友都爱依赖父母:起床不叠被子,要父母叠;吃饭要父母帮忙装饭;自己不会做饭等离开父母就不行的事.曾有报道一个孩子面对没有剥壳的鸡蛋竟不知如何下口,因为平时都是父母剥好壳送到嘴边的.有这些坏毛病的小朋友真要改改啦!
  我们还要学习文中的著名作家艾利思,她平时足不出户也会这么多东西她都是通过看书,查资料,学习而来的,所以我们要读好书,认真学习,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喜欢》读后感800】

《喜欢》读后感800(五):

急求读后感或观后感范文,800字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书是知识的海洋,智慧的翅膀.今年暑假,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鲁滨孙漂流记》令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作品.小说主要写了一个名叫鲁滨孙的青年想发财暴富,就到大洋里去旅行,却被海浪冲到了一个荒岛上.当时,他身上只有一些烟草、一把刀和一个烟斗.他花了三十天的时间,把船上所有东西都搬到了岸上.从此,他靠着自己的双手和简单的工具造房子、种粮食、养牲畜,还救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星期五”.第二十八年时,一艘英国船来到海岛,他帮助船长打败了叛乱的水手,并乘船回到了家乡.
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在岛上与世隔绝地生活了二十八年.可以说,这简直是个奇迹!当他刚来到岛上时,他几乎一无所有,但他没有放弃希望,所有的东西都来自他的双手.正是这些因素,促使他在这种绝境中活了下来,这都是他流尽了汗水,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得到的.由此可见,劳动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合上书,我顿时觉得自己受益匪浅.鲁滨孙不愿过那种平庸的生活,而是喜欢冒险,要用自己的双手发财致富,用自己的意志与困难斗争,战胜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一个人要是不劳动,就会变得颓废.劳动可以培养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还可以使人变得勤劳.我们也要像鲁滨孙那样,不怕困难,靠着双手去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碰到失败时,要知难而上,不能退缩.如果你劳动了,你总会有进步,但是你不劳动,绝对是一无所有.在这之前,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不劳而获.当你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时,你总会有第二步,但不能急于求成.当你成功的时候,你会无比兴奋,为你的劳动所得而感到喜悦……
劳动是可贵的,它可以改变一切,可以发现一切,可以让你变得更有智慧.让我们一起去奋斗,去创造美好的明天吧!

《喜欢》读后感800(六):

秘密花园的读后感 800至1000字

  这个假期,我读了《秘密花园》一书,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主人公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激情,对心灵和成长进行了很深的探索.它展示的是人的态度如何决定人的生活,从而注定了怎样的命运.生活可以无比美好,也可以非常悲惨,完全取决于你的态度.
  这本书讲述的是小女孩玛丽的故事.主人公玛丽.伦诺克斯,人人都说她是全世界长得最不讨人喜欢的小女孩.这话说的一点也不假.她小脸细长,身材单薄,一头稀稀拉拉的头发,还板着一张易怒寡欢的臭脸.由于她小时候缺乏父母的爱,使她成为世界上最随心所欲、蛮横霸道的小霸王.她的表弟柯林少爷,一个五官精致、脸色苍白、脸上的肉都凹下去的小男孩.他们俩由于种种原因相住在一起,都对生活充满了失望,而不被大人们所喜爱.一天,他们碰到了迪肯——一个仆人的弟弟,从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迪肯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渴望、充满激情的小男孩,与玛丽、柯林年龄相仿.他带着他们俩在草原上玩耍,做游戏,玛丽、柯林很快就喜欢上这个小朋友,他们渐渐对生活产生了热爱.玛丽在和迪肯的一次次游戏中,渐渐长成了一个结实健壮、开朗活泼的孩子.玛丽、迪肯又用“魔力”把柯林也变成了一个健壮开朗的男孩,
  他们三个齐心协力整理花园,栽种花草,给花草浇水施肥.不久,花园里开满了鲜花,长出绿油油的小草,引来蜜蜂、蝴蝶等小生灵,与他们一起快乐的玩耍.小玛丽变的可爱了,懂事了,整天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小柯林变的健康了,英俊了,走起路来生龙活虎;让度假回来的克雷文先生又惊又喜,因为他那个瘦弱的孩子,已经成长为一个英俊健康的少爷.
  这本书使我深深的懂得,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我们的生活就一定是灿烂美好的.
  愿我们都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人人都是阳光的,纯洁的,快乐的.人不一定很聪明,但一定要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灵,要纯真、开朗、快乐.

《喜欢》读后感800(七):

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
谁能给我写一篇800字的读后感

《傅雷家书》给了我许多影响,傅雷的严谨作风和深遂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教导了我;我喜爱这本书,敬佩傅雷为人与学识,羡慕他和一家的相亲相爱,感动于文字间的深情,又为傅雷和其夫人和自杀感到难过.下面是读书时作和一些摘抄,我喜爱像傅雷这样一位长辈的谆谆教导. 一位纯洁、正直、真诚和灵魂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芒不能永远淹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了所发的感情都是真心实意.你所赏识的李太白、白居易、苏东坡、辛稼轩等各大诗人了是我们喜欢的,一切都有同感,亦是一乐也,等到你有什么苦闷、寂寞的时候,多多接触我们祖国的伟大诗人,可以为你遣兴解忧,给你温暖.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与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这也证明你的感受力极快.但天下事有利有弊,有长必有短,往往感受快的不能沉浸得深,不能保持得久.但你至少得承认,你的不容易“牢固执著”是事实.我现在特别提醒你,希望你时时警惕,对你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觉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的.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后是能够想到而不是惊心动魄,能够从容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难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就是要你把这件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还是一位严慈的父亲,他为国人培养出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钢琴家傅聪.他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书集--《傅雷家书》更是脍炙人口,八十年代至今.《傅雷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中 “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教子的历程”;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印象最深的除了傅雷每信必有的关于音乐的见解和如何做事做人的教导外,最记得的就是他告诉傅聪,进屋脱大衣时要连丝巾一起拿下来,站立着跟长辈说话时,要身体站直两手下垂,以及若把手抄在裤袋里,是很不礼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则更不礼貌.看到这些文字时,我的惊讶甚至大过了我的感动.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呵!这样的琐事,也要不远万里点点滴滴地写在信中!为此在当年的笔记里,我写下了一句话:这是博大而精深、感天而动地的一本书.傅雷对音乐富于穿透力的诠释,对中国文化清澈的认知,对美术作品深刻的理解,对人生几近苛刻的执着,等等,等等.除非你亲去阅读,你亲去感受文字间的深刻和温暖,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本书它会教会你很多.教会你如何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教会你如何生活得雅致而富有品位,教会你如何理解音乐如何对待艺术,教会你去读哪些中国古典图书能更快地吸取其精华,教会你接人待物的礼貌.最最重要的是,它教会你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应该怎么样做人.

《喜欢》读后感800(八):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800字左右
勿抄袭,复制别人文章的不给分.也可以不给文章,给我列个提纲,

提纲:
一、题目
二、中心
三、结构提纲:1、第一段段意(写本书大概的内容)
2、第二部分(自己看书时的所思所想)
3、第三部分(据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4、结尾段内容(总结概括)
这是网上的范例:
1.《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五一假期,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想来,读梁衡先生的文章不算早,先生以“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别样的文本,也为很多朋友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不能释手,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当然,更有知音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阅读此文时,时而为其绝妙的一笔而赞叹,时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2《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 “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作者主要是从词作的内容和读者感受的角度来评说的,引《破阵子》时作者说“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水龙吟》时作者说“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引《菩萨蛮》时作者解说道“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乐》时作者提醒读者辛弃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鱼儿》时作者感慨道“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引《水调歌头》时又告诉我们辛弃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两首《丑奴儿》时看似在谈词的风格,仍然揭示了辛词“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的特点.寥寥数言,一语中的.
文章主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文章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小节,作者点明了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原因,回应了开头,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而成为一个“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的爱国诗人成熟之由.
这一段的评说非常形象,什么“九蒸九晒”,什么“水煮油炸”,什么“千锤百炼”,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历史的“歪打正着”毁掉了一个赳赳武夫,却成就了一个千古词人.
这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评传体散文,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联想丰富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二、以评带传
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梁衡是第一人.作者还在文中借郭沫若评说陈毅的“将军本色是诗人”来评说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说辛弃疾是“词人”是“武人”是一般人的判断,而说辛弃疾是“政人”恐怕就是梁衡的独见了.梁衡说“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者还将辛弃疾的为政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为政作了比较,表明了辛弃疾为政的投入与积极.他能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在分析辛弃疾走上诗词创作道路的必然性时就作了这样生动的评说:“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捶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谈梁衡的一本散文集时说:“我确信,作为一个勤于思想的人,梁衡对历史的反思,肯定比他写出来的以上篇章要更深邃更全面些.而他后来发表的《最后一位带罪的功臣》、《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思想一游到更远的历史中去,一与那些历史时期中的人物敞开心扉地对话,则就变得火花四溅了.文字也时而激昂;时而惋叹;时而叩问;时而调侃,姿肆张扬起来了…… ”
一般来说,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件、人物,写其“思想”容易,写出“美感”来难.常见的通病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梁衡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使“思想和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他像一位烹饪大师,非弄出个“色、香、味、形”俱佳才心满意足.他的那些评说文字完全不是抽象的概括和干瘪的教条,而是形象生动又充满美感的.像“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像“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还有“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这些文字多美呀,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三、善用对比
对比手法是作家们常用艺术手法之一,梁衡也不例外.他在本文中就多处运用了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第一处运用对比是在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第二处对比是将他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辛”连称的,但梁衡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捶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弃疾的诗正是这样的诗.第四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作比较,他认为“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精辟之语.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910587/

推荐访问:围城读后感800字 边城读后感800字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