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来源:各类报告 时间:2016-06-17 09:52:2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各类报告】

第一篇:《关于某某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

***

(2009年4月30日)

***乡位于***区最东端,东与***县***镇接壤,西与***镇为邻,南靠***镇,北与***县***镇隔江相望,全乡辖5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有51个村(居)民小组, 4476户, 14152人,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乡属人稀、地少的边远贫困移民乡,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率先突破、加快发展,是我们***乡必须迫切思考和破解的难题。为此,我就目前***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做了专题调研。

一、***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项目带基础、产业促发展、劳务强经济、移民保稳定”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支柱产业发展、劳务输出、移民等重点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在2008年乡镇工作评比中荣获一般类乡镇一等奖第一名。过去的一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02万元,增速达到20%;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8万元,超额完成34万元;人均纯收入3716元,增速达到3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93.75万元。粮食总产量5706吨,同比增长132吨,生猪出栏6600头,同比增长28%,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00万元,农村牧林渔业总产值达到5726万元。

(一)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我们多方面争取资金、项目,加强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塘库整治、危房搬迁、耕地改造、造林建园、小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组组通机耕道,里程达115.87公里。完成了**、**、**3个村安全饮水工程和**村一池三改工程;完成库周绿化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1500亩移土培肥工程;建成江边休闲广场;实现了农网改造和通讯网络全覆盖。

(二)支柱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乡立足实际,在低山发展柑桔,高山发展柠檬,实行高低山均衡发展。通过柑桔的技改,提高柑桔的产量、质量,进一步做大做强了柑桔产业;以扶贫开发为契机,在**村栽植柠檬2.4万株,发展优质尤力克柠檬400亩,以点带面,带动了周边和邻村农户发展柠檬。

(三)劳务输出作用凸显。我乡有外出务工人员0.6万人。乡党委、政府将发展劳务输出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加强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在去年经济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劳务收入仍达到了3865万元。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四)社会事业持续发展。2008年计划生育率达85.9%,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5‰和-0.92%;全乡中小学入学率达100%,毕业率达100%,初中毕业升学率达86%,优良率达20%。**村公共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乡党委政

府始终把关注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想尽办法扶弱济困。将农村211户465人,城市121户253人纳入低保对象,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2009年参合农民3991户12094人,参合率达91%,完成区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01.3%;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321户660人,参合率达80%,完成区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10%。

(五)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优化。通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创新服务,促进发展”、“强作风、保增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干部作风明显转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活动载体不断涌现,干部参与的积极性、责任心不断增强,出现了村村有战场,处处有亮点。

二、***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的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其它乡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 一是经济实力薄弱,财力严重不足。 2008年全乡GDP为713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8万元,人均GDP仅5042元,人均财政收入仅41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在全区都处于中下水平,不但与建设“500亿***”的要求不符,而且由于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弱,导致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正常运转都十分困难。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乡工业的规模和比重太小,商贸不发达,农业比重明显偏高。三是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柑桔、柠檬虽然形成了规模,但还局限于千家万户的发展模式,大户的带动作用不强,信息流通不畅,产品的产量、质量参差不齐、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

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去年因金融危机等因素导致柑桔滞销,一段时间无人收购。四是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乡级公路未硬化,村组级公路质量不高,场镇供水设施亟需技改,场镇防洪能力较弱。水利设施不配套,年久失修。场镇规模偏小,人气不旺。一方面乡党委、政府虽然挤出有限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够,影响了全乡经济质和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区位劣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投资竞争力,使得开放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难度增大。五是遗留问题较多,维稳压力大。***乡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名人和有文化的人较多,***又是贫困的边远乡,大多数人的素质不高,***更是移民大乡,遗留问题较多,欠帐较大,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尽管我们经过四、五年的努力,解决了不少问题,还了不少债务,但离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矛盾依然较突出,信访、上访、闹访仍然时有发生,各项工作开展举步维艰。六是社会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农村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还未从根本上转变,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条件较差,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农村文化比较匮乏;群众综合素质较低,职业技能较差,求生的技能不高等现实问题较为突出,迫切需要解决。

三、***乡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乡虽然条件差、基础弱,但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已经奠定了坚实发展基础。同时,结合当前政策机遇,***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战略黄金期和历史机遇期,机遇优: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发展,***又高度重视***的发展,多【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次专题研究***的工作,并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倾注政策、项目、资金集中支持***的发展,***区第三届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共**市***区委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这一系列文件含金量很高,针对性很强,表明农村改革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期;二是国家积极扩大内需的政策,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三是一批重大在建项目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在今后的10余年,将有200亿左右的移民后扶资金用于***,***乡作为移民乡,肯定占有一定的份额。基础好:一是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乡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内在动力全面激发,为实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乡村两级组织和广大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更新,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热情空前涨,一心一意抓发展、聚精会神求突破的强大合力已经形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四、***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与对策

结合***自然条件、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机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区委三届六次全委会议精神,以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为目标,积极实施“农业稳乡、产业富乡、科教兴乡”三大战略,大力发展“柑桔、柠檬、劳务”三大产业,着力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农民集中居住两个突破,推进土地、林权、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三项改革,重点抓好基础设

第二篇:《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学经验 找差距 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学经验·找差距——临沧市百名记者万里行”大型

采访活动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市委安排,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学经验〃找差距”大型系列采访活动——组织了全市百名记者分批分组采访报道了我省十五个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此次大型采访活动从4月开始筹备,6月21日正式启动,历时近2个月,行程2万6千多公里,目前,已完成了全部外出采访任务,各采访小组通过座谈交流、听取介绍、实地观察、深入采访、深入思考、纵横比较,学习了各兄弟州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亮点和经验,找到了许多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为真正达到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目的,特形成如下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一、兄弟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

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参观、走访,我们看到了各地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体会了他们大干快上、时不我待的信心和决心,感受颇深、获益良多。

(一)“新昆明”建设

昆明经济发展的市场体系覆盖全省,经济发展触角延

伸全省,资源运作半径辐射全省。从地理区位上看,昆明是亚洲的地理中心;从经济区位上看,是正在构建的南北方向国际大通道,东西方向第三座亚欧大陆桥的交汇点,直接面对东南亚、南亚这一世界上将近70%的华商和90%华商资本的集聚区和大市场。立足昆明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经过认真谋划,昆明市委对现代新昆明作了这样的描绘——紧扣建设现代新昆明这一中心,围绕“富民、强市”两大目标,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将以人为本、以民为主的现代新昆明建设成为以“一湖四环”、“一湖四片”、“一城四区”为载体,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步为标志,三大板块协调发展,集湖光山色、滇池景观、春城新姿,融人文景色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高原湖滨特色生态城市,成为经济景气指数高、文化特色浓、人居环境好、投资环境佳、社会安定和谐的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

(二)工业园区建设

“研和”这个承担着玉溪中心城市南部发展工业、建设全市最大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重任的工业园区,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城市化齐头并进的成功之路,跻身全省工业园区先进行列,其经验和做法值得

学习借鉴:一是发展定位和规划围绕支柱产业。玉溪市委、市政府“把研和建成新型钢铁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五金集散地”的战略发展定位和研和工业园区“努力建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既充分体现了在全国、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中来谋划发展的战略眼光,又充分突出了玉溪自身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特点,符合走低碳道路、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二是管理体制创新加快园区建设。研和工业园区在机构设臵上,按照“南北分工”的战略构想,成立了临时机构管委会,以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为目标,市区合力、区镇并存来建设工业园区。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四个不变一个扶持”的政策:即行政区划不变、统计口径不变、隶属关系不变、财政体制不变,市政府每年扶持工业园区3000万元,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发展贴息专用。三是“以商招商”实现优势产业聚集。研和工业园区以投资商需求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建设的“生命线”,加大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联合招商力度,实行企业自主招商和委托代理招商相结合,项目招商和以商引商相结合,新项目招商与已落户项目增资扩产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要素和作用,推进招商引资机制创新、方式创新,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形成了优势产业聚集发展的

效应。

(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丽江始终把文化作为旅游的生命所系、灵魂之源。对于旅客来说,初级阶段看山水,中级阶段看文物,高级阶段看文化。而丽江旅游的灵魂和精髓,就在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有机结合。自然风光是形,民族文化是神,“形神兼备”成为了丽江旅游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之所在。长期以来丽江都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强调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因此,当地旅游业与民族传统文化始终共生共荣、协调发展。旅游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发展到哪里,文化就跟进到哪里。特色是旅游的竞争力和生命力,风光的排他性和民族文化的排他性,使丽江走出同质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而长期以来对原始自然风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有力保护,让丽江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通过挖掘和深度结合,许多本来空洞无物的东西赋予了文化内涵,具有生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其在游客心中产生共鸣,从而让人流连忘返。因此,“丽江模式”简单说就是“以特色为根、自然为本、文化为魂”,再加上市场需求为导向。为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将丽江旅游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定位和推动,丽江目前还正在进行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建

设。预计到2020年,丽江将会成为具有世界水平的休闲度假、生态探险、康体娱乐、民族风情旅游基地和影视、高尔夫、特种旅游基地,届时“丽江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

(四)现代农业建设

龟裂的田地,枯死的禾苗,绝收的景象,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把无情天灾的巨大震撼呈现给我们的同时,更带给我们深刻而迫切的思考:风调雨顺则五谷丰登,天降大灾便减产歉收,如何从根本上尽快改变这种靠天吃饭的农业状况。出路在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弥渡在认真分析农业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后,提出“四轮驱动”催生现代农业: 一是科技促动,大力实施优种工程,调整种植业结构,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特色基地的建设。贯彻落实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开展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科技活动周、农业科技下乡培训活动,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供各类科技信息,培养和造就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二是项目推动,在全部取消农业税以及继续对种粮农民、农机购臵户、农民生产资料增支方面给予补贴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国家级和省级土地整理、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小农水、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

第三篇:《龙庆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龙庆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龙庆彝族壮族乡地处曲靖、文山、红河三市(州)交界处,距县城38公里。全乡总面积481平方公里,辖14个村委会112个村民小组,聚居着汉、彝、壮、苗、回等五种民族。全乡共有8820户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万人,占总人口的95% ,少数民族人口1.97万人,占总人口的48%。全乡实有耕地面积50327亩,其中水田2081亩,旱地48246亩,人均耕地1.2亩,是一个典型边远贫困的山区民族乡,被列为全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单一,主要依靠烟叶。2010年,完成生产总值(GDP)2.096亿元,比上年增长8.6%。人均纯收入2607元,同比增长8.2%。固定资产投入864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360万元,同比增加860万元,存款余额6200万元,同比增加1000万元,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乡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不利形势的挑战,使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一)因地制宜抓产业、促增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做强支柱产业,粮稳、烟强、畜壮、林茂。种植粮食作物6.5万亩,总产1803万公斤;收购烟叶460万公斤,超额完成指令性收购任务,实现产值7100万元,烟叶收购量、产值、人均

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25%、18%、20%,三项均创历史新高。建成并通过验收生猪扩繁场4个、生猪养殖小区2个;发展黑山羊养殖示范村2个,专业村20个,畜牧总产值突破7000万元。坚持封山育林与人工育林相结合,共造林14万亩,低次林改造9000亩,森林覆盖率达52%。二是做优特色产业,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上规模。 引导群众加强金银花、“三七”等药材的日常管护,药材产业产值突破4500万元。精包装野生鸡枞、黑尔糯米、优质米,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三是做大后续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路子。扎实推进热区农业开发,种植冬早洋芋2000亩、生姜8200亩。四是做实打工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采取政府定期送、回乡青年临时带、致富能人长期帮等措施培训好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政府引导、自主择业等形式输出务工人员5600余人,实现打工收入5000余万元。

(二)齐心协力抓招商、争外援,招商引资工作有新气象 紧扣“引资来建设、招商来发展”的思路,引进云南众成爨玉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开发杜吉五彩石;引进文山老板在辖区内发展“三七”3000亩;引进沾益博浩生物科技公司种植万寿菊1300亩;引进专业户投资300余万元在南盘江发展水上养殖,带动当地12户群众投资58万元发展网箱养鱼,预计实现产值500万元。一年来,共引进资金4360万元,有效充实我乡发展力量。

(三)着眼长远抓基础、强后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交通建设方面,投入资金300万元,建设农村公路3条,积极配合交通部门做好温则公路龙庆段建设工作;发动群众投工投

劳养路护路29条163公里;做好10.2公里龙向公路的项目申报工作,力争今年启动建设。水利建设方面,围绕安全饮水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395万元建成抗旱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19件,解决全乡5401人1800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黑尔小型灌区也顺利通过了市级验收。集镇建设方面,投资40万元完成集镇改扩建工程,积极加强瓦厂及黑尔市场的立项申报工作。信息建设方面,配合移动公司新建基站2个,实现移动信号整乡全覆盖。

(四)攻坚克难抓抗灾、稳民心,防灾、抗灾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强化责任抓防火。面对严峻的森林防火形势,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加强责任落实,杜绝了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因地制宜抓抗旱。面对百年不遇的大旱,我乡采取加强领导强指挥、全民动员寻水源等措施积极抗旱自救,全乡参与抗旱人数达2.4万人次,累计拉水2225车1.5万m,共投入抗旱资金400余万元,完成抗旱水利工程165件,有效解决集镇供水难及18个特殊村组1772户6980人的饮水难题。三是强化措施抓防汛。加强河道及库区安全保障,及时组织人员对地质灾害易发的3个自然村进行情况摸底、建立应急预案、实时监测,轮流值班巡查,杜绝严重水灾及重大地质灾害的发生。

(五)加大力度抓调处、保稳定,“平安龙庆”建设取得新进展

认真落实综治维稳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严格落实信访工作制度,加大对社会热点、难点的排查调处3【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力度,全年实现无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和非正常上访事件;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尊重民风民俗,重视民族团结稳定,大力查处道路交通、水运、非煤矿山等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一年来,共发生刑事案件79起,破案53起,破案率为67%,治安案件102件,查处99件,查处率97%。共排查调处各种矛盾纠纷791件,成功调处776件,调处成功率达 98%。全乡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六)尽心竭力抓服务、保民生,社会事业有新发展

加快教育发展,“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检,全乡74个小学校点撤并为14个,集中办学出效益,投资420万元完成中小学危改工程附属工程建设,投资300余万元的3000平方米教师周转房正在建设,师生学习、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事业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入推进,医疗服务水平、防疫保健及公共卫生安全均衡发展。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全乡三术率、综合节育率、持证生育率、计生率均达到上级下达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紧紧抓住农村养老保险在我县试点的难得机遇,扎实推进投保资金收缴工作。抓好农村低保、抚恤、残疾人补助等资金的发放工作,共发放低保资金222.99万元,发放救济米22万公斤,发放各类人员定补56万元,发放低保金16万元,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投资60余万元建设龙庆敬老院,发放高龄老人补贴8.3万元。坚持“文化名乡”战略,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一年来新建文化体育小广场1个,文化室6个,农家

书屋5家,建成1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发展文化户16户,丰富了民族民间文化。

(七)执政为民抓制度、树形象,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完善政府规章制度,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坚持用制度管事、管人,依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提高政府凝聚力、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强政府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利民、便民的办事机制与制度,俯下身子为群众服务,畅通群众办事渠道,提高办事效率,树立了服务型政府形象。加强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通过网络、公示栏公开政务信息320条,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强,树立了阳光政府形象。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不断强化行政执法,逐步规范行政行为,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识进一步增强,2010年共办理和落实人大代表议案8件,树立了干事政府形象。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一产业发展滞后,二产业不发达,三产业发展缓慢;二是贫困面大,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干旱少雨,农业产业化水平不突出;三是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不突出,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调整不优,没有助推农民脱贫致富的龙头企业,后发赶超的速度依然缓慢。四是财源不广,财政增收难,收支不平衡;五是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乡只有1条38公里的大龙柏油路,虽然是三市(州)交界处,但是通往各处的道路都是死角,

第四篇:《XX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X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在XXXX镇开展“三进五大”活动的几点体会

佘立柱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为扎实推进“三进五大”活动的有效开展,12月5日至元月15日,我先后四次深入XXXX镇,组织召开了干部座谈会,考察了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及城镇化发展现状,慰问了部分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回访了结对帮扶的“穷亲”,并全面了解该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和思考了对策措施。

一、“三进五大”活动概况

根据活动方案的总体安排,我和XXXX镇主要领导同志深入农村,到群众中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开展调查研究、组织政策宣讲、解决群众困难,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为民解忧,多项措施密切干群关系。为进一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怨,我结对帮扶的11户“穷亲”进行了回访,给他们送去了慰问的大米和食用油,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在走访慰问中,我主动参与信访接待,为基层群众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困难。在喻家塔村开展慰问时,

我了解到部分60岁以上的老人由于户籍更正、二代身份证换发不及时,没能领到这次适龄老人基础养老金。为此,我安排XXXX镇负责同志,督促派出所搞好户籍证明材料,及时向人社部门补领基础养老金。在考察XXXX珠宝公司时,公司反映加工技术有待改进,我立即给经济局联系,在2012年的技改扩能项目中予以扶持。

深入群众,多种形式收集社情民意。为全面了解X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社情民意,我通过召开镇干部座谈会、组织村干部访谈,以及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研究镇村发展思路和措施、城镇化发展的困难、“三农”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入了解农民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村干部待遇问题、农村土地流转、留守老人赡养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了解“三新”活动开展情况,了解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和基层党员服务发展的情况,熟悉了农村工作实际。

潜心调研,多种途径学习先进经验。我考察了圣水茶场、康华建材、秦家河矿业等规模企业和在建企业,体验了企业家们创业的艰辛,分享他们创业的酸甜苦辣,并勉励他们积极奋斗,艰苦创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坐贡献。参观了施洋路社区,对新形势下推进基层党建创新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参观了计生服务中心人口信息综合平台,对新形势下的计划生育工作有了新的了解。

研究讨论,多项建议促进经济发展。在XXXX,我参加了党委政府 “三新”活动研讨会,每位同志结合工作实际,对XXXX的发展提出了很多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镇党委表示将吸纳好的意见和建议,完善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规划,我深受启发。

二、XXXX镇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XXXX镇是竹山西部的经济、文化和物流中心,地理环境优越,交通条件便利,矿产资源丰富,是著名劳工大律师施洋烈士的故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北省第二届楚天明星镇、省级文明镇、国家级扶贫连片开发和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镇、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区域中心镇。全镇镇国土面积188平方公里,辖28个村、1个居委会,20724户64977人。

1、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1年,全镇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16.77亿元,工业产值8.27亿元,财政收入1365万元,招商引资465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1541亿元,新增年销售收入100至500万元的中小企业17家,输出劳动力1.4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92元,主要收入来源为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

2、产业结构调整情况。XXXX为传统农业大镇,在稳步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工业、商贸和旅游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生态有机茶、塑料制品、珠宝饰品和建筑建材四大核心产业。农业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有以茶叶、林特为主特色产业基地3.5万亩;有优质花生1.6万亩;盛

产优质水稻、玉米、油菜、大豆、花生、生猪、畜禽水产等农副产品。重点企业15家,个体工商户3000多家,超市26家,从业人员万余人,商贸市场辐射县内外消费群体25万人,年交易额达15亿元。旅游业为该镇辅助产业,女娲山风景区是国家3A级景区,目前正开展风景区二期工程建设。

3、基层设施建设情况。全镇村村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315公里,并全部纳入养护;建村级水厂3座,安全饮水点19个,受益人口3.6万人;完成三改一建”配套建设3500户;设垃圾处理点2个,排污网健全;集镇工业园区、商贸流通区、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齐全;29个村都配备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广播电视、移动电话实现村村通。

4、公共事业发展状况。全镇有学校19所,幼儿园2所,在校学生总数1.3万人人,教师389人;有敬老院2个,有中心卫院1个,村级卫生室29个,农业科技服务单位2个,农业技术人员26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XXXX镇经济社会发展虽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存在较多制约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镇域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较大。影响该镇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区域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农户自身因素等。就自然因素而言,XXXX镇辖区29个村(场、社

区)中有 个村位于305省道竹房城镇带沿线,经济条件较好,但其他 个村都位于南、北部山区,基础设施改造难度较大,人畜饮水、电力电网、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导致与305省道沿线各村发展不均衡。就制度和政策因素而言,一方面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林牧渔、第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农民职业发生分化,促进了城镇居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贫困村仍然保持了传统的“粮猪”二元经济结构,产业发展落后,没有形成一村一品、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农户自身因素方面,家庭人口数量、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个人能力等因素也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农业结构调整困难,增收致富渠道单一。XXXX镇主要以茶叶为支柱产业,辅助发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开放型和多元化经济模式,未能形成农业产业化大格局。市场培育相对滞后,杂粮、绿野山珍等特色农产品“难出去”,产、供、销脱节的局面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农民从中获益不明显。同时,产业结构调整资金不足、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市场信息不对称、留守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等也是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从而影响了农民增收致富。此外,农民思想不够解放也制约了致富增收,以土地流转为例,村民普遍比较看重“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个体经营性较强,缺乏大规模经营意识,加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机制的缺失,农民缺乏衣食保障,外出务工、

第五篇:《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报告》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管理学院制

开县林业局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开县林业局经济的发展

调查时间:2013年7月18日

调查对象:开县林业局对雪宝山林区整体发展和变化

调查方式:普遍调查、个案调查访问调查等方式

我的家乡位于重庆市地区的一个小县城——开县林业局。时隔半年回到家乡让我再次深切感受到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回首近几年来,做为一个偏僻县城里的林业企业,经历了“两危”的困扰,经历了产量大幅度调减的压力,经历了实施“天保工程”推进战略转移的艰辛与阵痛,最终,我们看到了成功与发展的希望。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丰富曲折的经历,开县林业局党委干部班子选择了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定位和思路,使开县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出路,实现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这些成绩是经过全局同志不懈努力奋斗得来的,更是与局机关党委同志们的付出密不可分。面对家乡这样大跨跃式的发展,不禁令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于是利用亲戚工作单位的方便机会,我在暑假期间以访谈的形式在开县林业局局机关大楼采访了开县林业局局长先生,并作了相关资料,报刊的查阅以及相关咨询,总结了开县林业局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和任务,并在局党委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中总结出诸多经验,为促进开县林业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简单化建议。仅以此篇理论性调查报告为家乡经济建设提供参考,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开县林业局目前的森林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资源现状【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开县林业局南部的雪宝山林区,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总面积19.47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6.7万公顷,开县林业局建局时总面积21万余公顷,后来因为诸多原因将林地划给了地方2万余公顷。全局的森林覆盖率数值虽然很高,但是有些资源结构和质量中存在以下问题。

1.林龄结构不合理

幼龄林占11%,中熟林有所上升,近熟林或成熟林由1997年的37%下降到2003年的30%,过熟林由1997年的14%下降到2003年的5%,可供采伐利用的只占35%。学过林学的都知道,我们林木蓄积量虽然下降的不快,但是林龄结构日趋不合理,就是说可供采伐的资源越来越少。

2.森林资源质量下降

由于林龄结构不合理,导致中幼龄林、近熟林成为采伐的主要对象,使森林资源负担过重,大树没有伐小树,木材质量严重下降。

3.优良树种比率偏低

红松、柞木、曲柳等一些珍贵树种比重不足,红松占7.9%,柞木占10.8%,曲柳仅占2.5%,这三大树种仅占蓄积的21.2%。

4.部分林场可采资源已近枯竭

局长强调这种状况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不信可以到两江、光明、春雷、二道林场去看 一看,再想找主伐施业区已经很困难了。两江林场4万多公顷的面积,出点原条很困难;二道林场一年到头只能生产出几千米木头,想多安排一点职工就业很难;春雷林场基本上停产,很困难,这就是目前我们的资源现状。

5.可采资源面积逐年减小

实施“天保工程”以后,木材采伐量大幅度调减,经过“两类三划分”,国家把我们19万公顷的经营面积划成了商品林区、重点公益林区、一般公益林区,商品林区允许采伐作业,重点公益林区不允许采

伐作业,一草一木都不能动,一般公益林区只能择伐,不允许搞主伐,开县林业局的特点就是比很多林业局面积小,再加之重点公益林不允许采伐,局里的可采资源面积就更小。自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我局的商品材产量由建局时的36万立方米减至如今的15.3万立方米,建局时,我们完成35万立方米左右的采伐量,而实际的消耗量远大于36万立方米。以1997年为例我们完成木材产量31万立方米,现如今仅剩15.3万立方米,减少了15.7万立方米,每年相当于减少1亿多元,8年累计减少了8亿多元,问题很严重。

(二)、当前我局存在的主要困难

首先,减收因素增加。前面已经提过,由于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导致我局8年的时间内少收入8个亿,而且天保工程配套资金目前没有到位,其中包括20%、共计4000万的资金由地方支付,但目前没有到位。

其次,富余人员增多。全局包括集体职工有15000余人,离退休人员有2700人,一次性安置富余人员2500人,目前林业局上报的仍有3000到4000人无力安置。按局长的观点,根据现有的产量有3000人就足够了。

再次,职工收入较低。以2004年为例我局职工的年人均收入为8549元,这个数字在林业系统里来讲是比较高的,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很低,这个数字甚至低于北京市的最低生活标准。

第四,社会负担过重。以去年上半年支出为例,支付教育408万元,支付公检法司249万元,支付医疗卫生176万元,支出社会统筹823万元,这仅仅是半年,那么这么多年来我们需要支出多少着实让人感到负担很重。

第五,银行债务沉重。局长语重心长地说:“去年我们支付银行债务2600万元,我经常说的影响当期收入就是指这些,我们的包袱很沉重,压得喘不过气。加上油、煤、电等涨价,今年累计将多支出420万元,使我们最难受的是1994年的效益奖金至今还没有发放,历史遗留问题也很严重。”

第六,林业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开县局刚建局时,国家给我们设计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方式,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我局的基础设施很薄弱,我们的交通设施、居住环境、供水供暖都很落后,甚至不如农民,差距很大。

二、2000年以来开县林业局取得的成绩和变化

以上我提到的五点困难就是林业人支援国家建设,输出自然资源严重透支造成的,无论是森林资源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还是解决当前森工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其重点在于抓住振兴西南工业基地的有利契机,加快林业发展的步伐。2000年以来,开县林业局在管局的领导下,按照管局的部署,积极开展二次创业,实现了企业经济的跨跃式增长。

(一)经济效益实现跨跃式增长。建成各类宾馆8个,各种景点8个,极大地提升了旅游产业的品位和档次。一、二、三产业占林业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是53%、24%、23%,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经济发展格局。

(二)资源培育、管理和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方面,逐年调减了木材产量,由“天保工程”实施前(1997年)的31万立方米减到2004年的15.3万立方米,企业直接减少收入10.825万元。另一方面,加大了森林管护力度,落实了地块和管护人,签定管护合同,从而使森林培育成效显著,森林资源的生长量远远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林木蓄积逐年升高,森林植被、林分结构、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系统性、稳定性增强。

(三)职工收入显著增加,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4年在岗职工年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2004年达8549元,比1999年的6213元增加了2318元,增长37.2%,平均每年逐增

6.5%,人均居住面积由1999年的14平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27平方米。

(四)政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开县林业局企业跨入了全市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百强行列,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重庆市林业工作先进集体”、“市模范集体”,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林管局评为全市唯一一家“思想政治工作标兵企业”,局领导班子被评为全市唯一一家企业“创一流业绩领导班子”。

三、开县林业局经济发展对策及措施

㈠调整发展思路,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为主转变。

㈡深化改革,由单一公有制向多元投资主体转型。

㈢调整产业结构,壮大工业支撑能力,向木制品精深加工转变。 ㈣大力发展林地产业,由林木经济向林地经济转变。

㈤开发旅游资源,向森林生态旅游转变。

㈥培育管护资源,由采伐森林向经营森林转变。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开县林业局的经济发展任务很重,还不够富裕,这还需要全局林业人不断开拓拼搏,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进作用,把握有利机遇,真正把开县的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手段转化为经济优势,用科学的发展观寻求经济腾飞,共同富裕,大刀阔斧地奔向小康。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213657/

推荐访问: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家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