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表现材料证明模板

来源:模板 时间:2018-10-23 11:00:0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模板】

现实表现材料证明模板(共7篇)

现实表现材料证明模板(一)

政审表应征公民 社会关系表现证明材料现实表现,政治结论顺序怎么写

方法一 先写社会关系,在写现实表现,最后是政治结论
方法二 先写社会关系 在写政治内容 然后是现实表现(结论)

现实表现材料证明模板(二)

从下面新闻材料中提炼一个论点,并将这 则材料概括成一个能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不超过60字。
    [中新网12月16日电]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李旺载15日表示,已经确认该国干细胞研究先驱——黄禹锡领导的研究组公布的所谓成功培养出的胚胎干细胞事实上不存在,李旺载说:“已得到黄教授研究组方面的证实,胚胎干细胞不存在。”他称15日是韩国科学界的“国耻日”。黄禹锡被誉为韩国“克隆之父”,民族英雄。韩国评选的首位“最高科学家”。他的名字出现在中小学教材中。但这位“民族英雄”先是被指控违背研究伦理,紧接着又被指控欺世盗名、伪造研究成果。从来没有一个科学家被本民族寄予如此大的期望,因此,当这个科学家倒下的时候,这个国家的人惊呆了。
(1)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点:科学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态度。或欺世盗名者注定不会有好下场。
论据:被誉为韩国“克隆之父”、“民族英雄”的黄禹锡在胚胎干细胞研究中,因被指控违背研究伦理,欺世盗名、伪造研究成果而令国人震惊!

现实表现材料证明模板(三)

非欧几何的现实意义哪一年得到证明?

现实意义啊,当非欧几何的概念被提议时,就有了.如果,你问非欧几何被划分为一类学科,是哪年,我倒不知.
严格来说,罗氏几何的公示,非欧几何才有现实意义.
1868年,意大利数学家贝特拉米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非欧几何解释的尝试》,证明非欧几何可以在欧几里得空间的曲面(例如拟球曲面)上实现.这就是说,非欧几何命题可以“翻译”成相应的欧几里得几何命题,如果欧几里得几何没有矛盾,非欧几何也就自然没有矛盾.【现实表现材料证明模板】

现实表现材料证明模板(四)

高中历史主观题的几种,求答题角度
1、材料中……到……体现了什么变化?
2、材料中什么与什么有什么联系?
3、你有什么认识
4、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5、谈谈你的看法
6、反映了什么
这6中体分别应怎样答?要要点.结合材料很重要,问题是我不懂方向,要些什么我不知道.

  (一)比较题:
  题目特征记心中,遇到问题才不懵:题目要求将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放在一起,要求找出其异同点,有的还明确要求就相同点或不同点,得出认识或启示.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异同,是高考所要求的重要学科能力之一,比较题本来是高考试题中比较常见的题型之一,但最近几年没有出现过,因此,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解答比较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比较宗旨是比较题的灵魂,有的题目对此有明确的要求,有的则需要自己判断.怎样判断比较宗旨呢?首先,要考虑所比较的问题是否与现实存在联系,如有,通过比较得出对解决现实问题有意义的结论就是宗旨.其次,如感到所比较内容确实与现实无联系,那就应从相关内容本身着眼,看能得出哪些理性的结论或规律,这就是宗旨.当然,有些题目的命题宗旨是明确的,如“比较说明中国洋务运动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这样,就不存在确定命题宗旨的问题了.
  2、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如比较康有为与孙中山,如从其具体主张看,一个主张君主立宪,一个主张民主共和,一个要保留清政府,一个要推翻清政府,这就难以找到相同点.但将条件放宽到阶级属性、基本追求,他们的相同点就出现了:都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都主张兴民权,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3、比较需分开层次.首先,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原因的异同点,在最基本的层次上,相同点是:两次世界大战都有德国挑起;大战前战争发动者都扩军备战;战争发动者都结成了同盟等.不同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密切相关,第一次则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有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第一次世界大战迅速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由法西斯国家对弱小国家的侵略,逐渐发展而来等.其次,将基础内容进行比较后,应再跃上一个层次,找到更根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跃上高层次,要通过以下途径:(1)找根本.把视线移开教材中具体内容的表述,将思考比较范围向着与比较内容有关的方向拓展.还以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为例,应思考,德国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为什么能发动战争呢?德国都是在成为欧洲经济强国后,成为战争发动者的,经济崛起后,其经济地位与其政治地位出现了明显的不相称,这就引出了“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是两次世界大战根源的结论,这是两次世界大战原因中最根本的一点.(2)抓本质.一些历史现象从表面看可能看不出其有相同或不同之处,但它们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如1953至1956年之间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们仅从内容看甚至是相反的,但它们本质上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都适应了各自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的从内容或现象本身看似乎两者相同或相似,但从本质上看,却是不同的.如古代史上封建统治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与当今党中央减轻农民负担,从表面上看是相同的,但本质是不一样的.(3)看趋势.对一些事件历史过程的比较,不能仅盯住过程中的细节,要把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观察.如春秋战国时期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比,仅从现象看就是战争与割据,但从发展趋势上看,又都是我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4、具体作答要求.(1)最后作答时取舍比较点.历史内容之间可比较的东西可能有很多,最后作答时应有所取舍.我们只需要把那些符合命题宗旨的比较点,写入答案之中.有的内容虽明确是相同或不同点,但如得出的结论与命题宗旨无关也应排除.如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两次国共合作都是由于国民党方面的原因而破裂,在国共两党尖锐对立时通过比较,能说明国民党所应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通过这一点揭露国民党的本质.但在当今则不能比这一点,因为这无益于当今两党的交流与合作.有的题目对比较点是有明确要求的,如只要求某一方面的相同或不同点,或要求根本的、本质的相同或不同点等.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解题时可直接就其要求进行比较,而没有必要把所有相同或不同点都找出,再进行取舍.当然,如果直接难以得出结论,也可多比较几点,然后依据题意进行筛选.(2)先明确比较点,再作简要说明.只说出相同或不同点,往往不能说明命题的宗旨,通过简要的事实才会将问题说清楚,但对事实的表述一定要做到简明扼要.
  题目特征记心中,遇到问题才不懵:评判说明题的特点是,题目给出某种历史观点,要求考生对观点作出判断,然后进行分析评论.也有的题目本身,认定其所给出的观点是正确或错误的,只要求考生进行分析说明.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对题目观点进行判断,是解答评判说明题的关键,因为,观点一旦判断失误,再回答下面的内容就失去意义了.对历史观点进行判断,也是这类题的难点所在.但这里有一简便易行的方法,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抓住题目观点的核心所在,依此将其转换成我们常见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有时观点涉及不只是一个问题,那我们判断时就应与之相对应,把其所涉及的问题都转换成我们所熟悉的问题.然后,从教材中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与观点进行比较,如两者一致,则题目观点是正确的;如不一致,则题目观点是错误的;如部分一致,部分不一致,则应进行辩证分析.这一方法的依据是,从现行教材看,其中的事实与观点都是作为正确内容引入的,因此,我们便可把教材中的观点当作一把“尺子”去衡量其他观点.如:“皖南事变”发生后,党内外一些人感到,形势又将是1927年“四•一二”政变的重演,认为国共合作将要破裂,内战可能扩大.试结合两次事件前后的社会主要矛盾、政治力量对比及中共的对策评析这一观点.此问题的基本观点的核心是皖南事变将产生什么影响?题目的观点是将造成国共合作破裂,甚至爆发内战.我们通过回顾“皖南事变”的影响,便知其影响并不像论者所说的那样.因此我们便可断定题目观点是错误的.除了这一基本的判断方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判断途径.(1)有的题目在表明观点时,还给出了其观点的依据,如其依据有违背历史事实之处,那观点就很难正确了.(2)从理论层面判断,有的观点明显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关系的原理等.
  一般而言,分析说明观点是评判说明题的主体部分,在答案中所占的分值最重.有的题目对论证角度做出了明确要求,对这样的问题,按题目要求到教材中寻找相关证据就可以了.有的题目对论证角度没有具体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确定.一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事实说明.从教材中找到与材料所论问题相关的事实,概括列出以证明材料观点的正确或错误;(2)推理说明.如有关“皖南事变”这一问题,就需要通过推理来说明,当时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政治力量对比及中共的对策,与“四•一二”事变时相比都有明显的不同,这些都影响着“皖南事变”不会升级到国共内战.(3)理论论证.即通过分析观点与相关事实,说明其符合或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一原理.具体作答时,视题要求而定,有时三种论证方法都需要.
  (四)认识启示题
  题目特征记心中,遇到问题才不懵:认识启示题,一般不单独成题,往往出现在一个大题的最后一问.从相关历史中得出经验教训、启示、认识是重要的学科能力之一,也是高考命题中非常常见的题型.
  “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经验教训”与“启示”,对我们回答相关问题而言,其所要求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题目要求考生谈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如下几情况,(1)考查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掌握情况,实际就是对相关教材知识、题目所给历史材料的高度概括;(2)对相关历史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5)与经验教训、启示所要求内容基本一致.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经验教训与启示题的作答程序是:(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教材、题目材料及前面几问的答案进行系统,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教材与材料中涉及这一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好”“坏”两个方面.“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2)对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对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因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关键,切中要害.最后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条目间内容相近,或答出内容过于具体,缺乏理性与概括.(3)最后确定作答内容.经验教训与启示问题,多能通过一定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示,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将那些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写入答案.因为,这类题一般而言答案要求不会太长,答出三个左右的条目就可以了,即使我们想多写上两条,也注意作答的顺序.(4)注意语言表达.由于经验教训或启示,是用于指导现实活动的,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说.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历史认识题依据前面提到几种情况要注意以几点(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多数题目是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作出要求.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不能把概括当成缩写.(2)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评价,不同于普通的分析评价题,只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3)由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说明这类问题的重要性(由原因与影响入手)、这类问题应对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现实作出预测,要从历史问题的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得出与现实问题的相关报道一致的结论.
  认识启示题,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文物(图片)、图片、图表,是特殊的历史材料,只要完成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步骤,剩下的作答与其他类型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我们对这类题首先要消除神秘感,然后,掌握从这些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就可以了.
  (1)文物材料的处理方法:从历史文物中获取信息的主要种途径有:一、文物图片直接显示的信息,对此我们只需要抓住其外形和文物上附着的文字、图案即可.二、命题者对文物图片所做的文字注释或说明.这种文字注释,一般是由于解题需要命题者才加上去的,因此这些信息有效率极高,必须高度重视.三、虽然题目给出的是文字图片,但我们解题时需要把它当成文物实物,充分想象能从这一实物中获取的信息.如一块出土的纸的残片,如是真的实物,可通过摸感受其光滑程度,还可以通过一定手段知道它的制做材料.
 

现实表现材料证明模板(五)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证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重点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6分)
世界观是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关系:一般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对世界的看法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也会如何,既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伦;反过来说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使用的方法不同,也体现了不同的世界观.
因此,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教材8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研究的对象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的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是以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范围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是这些领域的特殊规律.
2、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世界共同本质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也不能取消具体科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作用.
(科学的科学对吗?为什么?“科学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对哲学的概括和总结.他们认为,“科学的科学”包罗万象的,从而混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事实上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既相互区别,由相互联系的.)(选)
四、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教材6(掌握)
1、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方面:
(1)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精神和为第一性的问题(成为本原问题),对这个体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己任的认识能否反映客观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唯物主义认识物质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
3、意义:
(1)指导我们在实践中要从客观出发而不要从主观出发,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指导我们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
五、唯物主义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教材8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征:
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说明整个物质世界;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缺点是带有只管猜测的性质,缺乏科学的论证.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征: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在用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1)机械性:用力学的尺度解释一切“任何动物都说成是机器”.
(2)形而上学性:用鼓励、精致、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逗人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3)不成地形: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
达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完备彻底的唯物主义.
六、*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一起考1、2、3或分考3)
1、社会根源: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积极的分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2、紧急根源: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由于剥削者脱离生产,垄断了精神生产活动,因而总是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当他们把这种观点加以理论化,西永华以后就形成了唯心主义.
3、认识论根源;
第一,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主观与客观,人士与事件是对立的统一,如果把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或者把认识的某一片断加以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第二,夸大感性认识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第三,夸大理性认识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七、辩证法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选)
1、古代朴素辩证法:
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八、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选)
1、历史条件: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资本主义盛会,其固有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越来越计划,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2、自然科学条件:三大发现(1)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2)细胞学说(3)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的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批判的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九、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教材10
十、建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 教材10(12分)
十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教材15(没有考过)
十二、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错误是什么?教材11
第二章 唯物论(第1部分物质论)
一、物质概念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 教材30
二、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如何理解辩证无为注意的物质观?)教材32
三、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理论的关系 教材33
四、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常考)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人的意思,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关系:(1)从物质看,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物质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中.如果把物质和运动分开,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就是形而上学.(2)从运动看,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如果把运动和物质分开,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就是唯心主义.
因此,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或特性.(选)
五、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教材35(12分或考选择)
六、承认向相对静止的意义(选)
承认相对静止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科学区分十五.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七、物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时间、空间为何是客观的?)教材37
八、如何理解社会历史的物质性 教材40
九、为什么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一切从实践出发的哲学依据?教材56(12分或选)
第二章(第2部分意识论)
一、意识的起源 教材41(12分或选)
二、意识的本质(什么叫意识)教材44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现的途径 教材46(常考)
四、人工智能和人的意识的关系 教材46
五、*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教材55(12分必须会)
第三章 辩证法(第一部分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
一、普遍联系的概念及意义 教材60-62
二、联系的多样性及其意义 教材62(2003年考过小题)
三、如何正确认识条件 教材63
四、什么是系统及主要特征 教材64-65(选)
所谓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有序性,内部结构趋向优化的特性.
五、政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教材65-66(记)
六、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教材67(选)
(世界既是事物的集合体,也是过程的集合体)
七、两种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及根本分歧)
辩证法是联系、发展、全面考察问题的观点;
形而上学是孤立、精致、片面考察问题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在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即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承认矛盾时辩证法的实质,否认矛盾是形而上学的要害.(选)
八、为什么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教材67(选)
第三章(第二部分对立统一规律)(大题)
一、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 教材72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材76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理论)
(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在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其次要作用.
2、相互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矛盾,无所谓次要矛盾,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者次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而这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二)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
1、区别:在一对矛盾中,闹吨的主要方面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导的决定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其次要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方面,无所谓次要方面,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方面的解决.
3、二者在一定的调价下互相转化.
(三)意义: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学会区分主次矛盾,主次矛盾方面,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参考题:主次矛盾,主次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论3-4分,联系实际3-4分)
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教材72
五、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教材74-75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6分题或选)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6分题或选)
六、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及意义 教材75-76(12分)
七、*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教材71
第三章(第三部分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及其意义 教材81
二、*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教材83(大题)
参考题:量变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个人成长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不要急于求成,要善于做量的积累,要善于抓住机遇,促成事物的转变.)
三、量变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材85
第三章(第四部分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选)教材87
二、*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教材88-89(背)
自我否定发展联系扬弃
三、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教材88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教材90-91
(为什么说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对事件的指导意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三章(第五部分辩证法的五对范畴)(考概念)
一、简述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教材92
二、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教材94
(如何看待机遇问题?(1)机遇是偶然性的发现;(2)基于背后隐藏着必然性;(3)实践中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发现必然规律)
三、简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教材98
(分清楚四种情况:一,要分清可能性和不能,可能性有客观根据,不可能没有客观根据;二,要分清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二者都有客观根据,现实可能性是目前有条件实现,抽象可能性是目前没有条件实现;三,要分清两种相反的可能性,极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四,要分清可能性的大小,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四、简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教材100
五、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教材10
第四章 认识论(第一部分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定义,特点,基本形式 教材106-108(选)
二、时间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教材109-112
为什么事件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事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大题)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事件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6分)
三、简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1、直接经验是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这种知识对我来说是间接经验.
2、就整个人类来说,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但对每个人来说,其知识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一部分是学习他人的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
3、由于人的生命和经历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去实践.所以,学习间接经验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4、间接经验也要实践中学.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选)
四、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教材112(选)
五、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强调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产生和发展的.
2、(能动性)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
3、(革命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和说明世界,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教材114(背次题或第五题)
七、能动的反应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教材115(选)
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教材116(考过多选背基本理论)
九、简述认识的辩证过程教材115-120(考小题)
(为什么人类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因为(1)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时间改造世界的目的.(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
十、简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为什么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教材119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1,时间是理论的基础,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2,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可以取得成功,在错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会导致失败.)
第四章(第二部分真理论)
一、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判断主观真理论 教材121(选)
(主观真理轮还表现为:多数人拥护就是真理;真理就是逻辑上的清楚明白等)
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教材121(背)
四、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教材122-124
大题: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而导致失业失败;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践中不能固守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否则就会脱离实际,导致失败.)
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六、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真理标准的辩证法)教材126(看)
七、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教材127(看)
第五章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什么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发展、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腐朽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二、劳动在猿变人中的作用(为什么劳动起了决定作用)教材137(选)
三、为什么劳动是一般性和社会形式的统一 教材138-139(选)
四、什么是劳动的社会性?(选)
1、人类从事生产劳动不能单个人孤立地进行,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
2、劳动又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3、劳动作为一个完的过程,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
五、人与动物的区别 教材139(选)
六、什么是生态系统?他是由那些部分构成的?教材141(选)
七、*什么是环境问题?当代人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教材142(当前重点)
八、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 教材144
九、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146(背)
十、人口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点 教材148(背)
十一、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149(背)
十二、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教材154(背)
第四章 认识论(第一部分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定义,特点,基本形式 教材106-108(选)
二、时间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教材109-112
为什么事件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事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大题)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事件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6分)
三、简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1、直接经验是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这种知识对我来说是间接经验.
2、就整个人类来说,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但对每个人来说,其知识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一部分是学习他人的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
3、由于人的生命和经历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去实践.所以,学习间接经验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4、间接经验也要实践中学.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选)
四、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教材112(选)
五、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强调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产生和发展的.
2、(能动性)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
3、(革命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和说明世界,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教材114(背次题或第五题)
七、能动的反应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教材115(选)
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教材116(考过多选背基本理论)
九、简述认识的辩证过程教材115-120(考小题)
(为什么人类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因为(1)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时间改造世界的目的.(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
十、简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为什么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教材119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1,时间是理论的基础,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2,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可以取得成功,在错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会导致失败.)
第四章(第二部分真理论)
一、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判断主观真理论 教材121(选)
(主观真理轮还表现为:多数人拥护就是真理;真理就是逻辑上的清楚明白等)
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教材121(背)
四、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教材122-124
大题: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而导致失业失败;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践中不能固守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否则就会脱离实际,导致失败.)
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六、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真理标准的辩证法)教材126(看)
七、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教材127(看)
第五章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什么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发展、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腐朽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二、劳动在猿变人中的作用(为什么劳动起了决定作用)教材137(选)
三、为什么劳动是一般性和社会形式的统一 教材138-139(选)
四、什么是劳动的社会性?(选)
1、人类从事生产劳动不能单个人孤立地进行,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
2、劳动又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3、劳动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
五、人与动物的区别 教材139(选)
六、什么是生态系统?他是由那些部分构成的?教材141(选)
七、*什么是环境问题?当代人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教材142(当前重点)
八、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 教材144
九、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146(背)
十、人口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点 教材148(背)
十一、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149(背)
十二、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教材154(背)
第四章 认识论(第一部分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定义,特点,基本形式 教材106-108(选)
二、时间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教材109-112
为什么事件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事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大题)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事件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6分)
三、简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1、直接经验是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这种知识对我来说是间接经验.
2、就整个人类来说,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但对每个人来说,其知识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一部分是学习他人的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
3、由于人的生命和经历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去实践.所以,学习间接经验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4、间接经验也要实践中学.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选)
四、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教材112(选)
五、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强调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产生和发展的.
2、(能动性)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
3、(革命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和说明世界,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教材114(背次题或第五题)
七、能动的反应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教材115(选)
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教材116(考过多选背基本理论)
九、简述认识的辩证过程教材115-120(考小题)
(为什么人类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因为(1)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时间改造世界的目的.(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
十、简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为什么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教材119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1,时间是理论的基础,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2,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可以取得成功,在错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会导致失败.)
第四章(第二部分真理论)
一、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判断主观真理论 教材121(选)
(主观真理轮还表现为:多数人拥护就是真理;真理就是逻辑上的清楚明白等)
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教材121(背)
四、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教材122-124
大题: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而导致失业失败;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践中不能固守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否则就会脱离实际,导致失败.)
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六、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真理标准的辩证法)教材126(看)
七、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教材127(看)
第五章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什么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发展、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

现实表现材料证明模板(六)

事实证明和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结论就是答案,现实是这样的吗?【现实表现材料证明模板】

有些是有些不是.

现实表现材料证明模板(七)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证明(a-b)(a-b)的实际意义
快!
还有画一个图形证明它的实际意义

边长为a的地
横向和纵向都要一条宽b的小路
求能种花的面积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929909/

推荐访问:单位现实表现证明模板 学校现实表现证明模板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