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教育局

来源:唐诗三百首 时间:2018-09-15 11:00:0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唐诗三百首】

大理市教育局(共9篇)

大理市教育局(一):

大理白族自治州 用英语怎么翻译

大理白族自治州
1.dali prefecture
Develop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with Concentrated Efforts ——Thoughts on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of Dali Prefecture
集中力量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对大理白族自治州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思考
2.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n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conomy in West China:A Case Study of 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论西部文化经济的培育及其成长——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
3.dali ba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prefecture

大理市教育局(二):

白族人的语言文字是什么样的?【大理市教育局】

白族的文字在历史上有一种,叫做“方块白文”是仿造汉字创造的一种文字,写出来跟汉字差不多,跟契丹文、西夏文是类似的,这种文字在明代以前使用广泛,现在近乎失传了,在大理古城大理博物馆(杜文秀兵马大元帅府)有一个被亭,里面就有这种文字的碑,最有名的是那块《山花碑》,有兴趣去研究一下.
此外,目前通用最广的是拉丁白文,就是用拉丁字母书写出来的拼音式白文,在剑川、大理都有学校在开展这种文字的白文教育,还有出版物出版了.
以上的两种是大家范围较广的两种,还有民间一些学者、白族同胞自创过几种文字,但是通行度不高.建议你到百度贴吧的白族吧去看看,里面就有这些东西.

大理市教育局(三):

云南地理条件
最好从地形,气候,人文环境等方面答,

云南的地理位置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 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连.从整个位置看,云南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临辽阔的印度洋及太平洋.云南省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其中中缅段为1997公里,中老段为710公里,中越段为1353公里. 云南省气候特点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属低纬山原季风气候. 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高原气候区共七个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二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三是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在我国,每个省的名称,都有独特的历史地理渊源.云南之名虽然出现得早,始于西汉,是全国省名中最早的一个, 但其最初为县名,后为郡名, 唐代中央王朝封南诏王为“云南王”,“云南”一词才成为较大地域的名称,元代正式设立了云南行省后,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名称.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在今祥云云南驿设云南县,属益州郡.县名来历有二:一因山得名,即县西北百数里有终日与云气相连的云山,县在其南,故名云南;二因祥瑞征兆得名.传说汉武帝梦见吉祥彩云现于白岩(今弥渡红岩),县在其南,故名云南.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三路进军南征,“杀高定,降孟获,会师滇池”,改益州郡为建宁郡,继而置祥云郡,治所在云南县(今祥云云南驿),以今祥云一带为中心,辖青岭(今大姚)、弄栋(今姚安)、邪龙(今巍山)、叶榆(今大理)、遂久(今丽江)、姑复(今永胜).西晋时又合并了永宁(今宁蒗)和云平(今宾川)两县.在300年里,云南县一直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937年,南诏亡,段思平建大理国后设云南睑、品甸睑.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省,改云南睑为云南州,属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云南州为云南县,在今祥云米甸一带设土司世职12关长官司, 隶大理府.1914年, 因云南县名与云南省名相重,借“彩云南现,人以为祥”之意,改云南县名为“祥云”. 虽然从“云南”改称“祥云”已有80年,民间仍称祥云为“小云南”,以有别于作为云南省的“大云南”. 历史学家有充分理由称今天的祥云一带为 “古云南”.这不仅因为从公元前109年到1914年,这片土地以云南称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且,1964年在祥云大波那出土的世界闻名的木椁铜棺说明,早在战国时代,这里的人们就过着定居生活、使用铜器且冶炼和铸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了.1976年至1980年,又在距县城23公里的禾甸先后出土了铜钺、矛、钅尊、锄、鸡形杖头等距今2100多年的西汉早期遗物200余件,为研究云南古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61年,考古工作者还从距祥云县城3公里的清华古洞内发掘出了新石器时期古人类使用的石刀、石斧.这更说明早在7000多年之前,这里就有了 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以磨光的石器作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了. 云南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 除在滇池周围的昆明、晋宁、安宁、 禄丰等地较为集中外,范围更广地集中在祥云、弥渡、宾川、大姚、大理、洱源、剑川、永胜、宁蒗等历史上云南县境内或相邻地区(史家与“滇池地区”相对应,称其为“洱海地区”).这说明,历史上的云南县和云南郡在云南历史上举足轻重. 从前109年汉武帝设云南县到1382年明太祖降云南州为云南县的1491年间,历史学家称为“古云南”和民间说的“小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距今祥云城15公里的云南驿.今祥云城旧称云南城.《蛮书》记载:“今云南城乃品甸,即品澹;亦曰澹睑,亦曰波州、亦曰波大驿,皆一地也.”937年,大理国主段思平虽设品甸睑,但与其同“级”并存的云南睑仍以今云南驿为中心. 纵观祥云云南驿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其2000多年的历史中,其政治经济地位是越来越下降,但它的名称却越来越受重视,包容性越来越广,最终发展成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这一发展过程和演变现象,在整个中国所有省级行政区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二、人口状况
1.人口规模与分布
据统计,1997年底云南省户籍人口为4158.9万人.云南省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东密西疏.中部纬向带密集,南部、北部稀疏;坝区密集,山区、半山区稀疏.区域人口以及各县人口分布也不平衡,城镇密集,乡村稀疏.
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类型也多种多样.造成以上特点的原因除了云南特有的地形地貌外,还有其农业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以及人口因素.此外,云南省还是一个多民族省份,1990年人口普查表明,云南境内共有51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千万的三个省(区)之一.
2.人口发展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云南省的人口过程既与全国有一致性,又具有山区、边疆、多民族特征,同时,不发达经济条件下的人口特征在云南表现得十分明显.从1949-1990年,除个别年份外,云南的人口总量一直处于递增状态,净增人口的绝对量逐年加大,到80年代初达到顶点.40多年间,其升降起伏的阶段性十分清晰,以人口总量增长速度描述,可概括为“高速-停滞-超速-高速-平稳”这样五个阶段.与全国人口发展变化趋势相比较,云南人口过程则相对迟缓.其人口过程发生实质性的、有计划地发展是从1979年开始的.
此后,人口增长速度的升降跳跃随年代推移逐渐平缓,显示出政策的逐步稳定和人口发展的逐步适应,“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稳定型人口再生产格局已经确立.
3.人口性别与年龄构成
从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到第四次人口普查,云南省的人口性别比一直呈逐渐升高之势,到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已超过100,以后一直在100以上并逐步上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云南省总人口性别比为105.67,其构成仍在正常范围内.但不同年龄组、地区之间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性别构成存在一定差异.1997年,云南省4158.9万人口中,0-14岁组人口有1133.8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7.26%;15-64岁组人口有2767.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6.55%;65岁及以上人口为257.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19%.总负担系数为50.26%;少儿负担系数为40.96%;老年负担系数为9.29%.
4.人口生育水平及变动趋势
云南省自80年代以来妇女生育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低龄组生育比重增大,分年龄组的峰值生育率从1981年的262.96‰下降为1989年的234.21‰,生育年龄相对集中.1997年,云南省人口出生率为20.8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91‰.根据四种方案预测,云南省育龄妇女未来总和生育率还会下降,但下降速度将慢于80年代.由于60-70年代末长达17年的生育高峰的影响,未来出生人口还将受到育龄妇女人口群的极大冲击.但不论哪个方案,从90年代中期起,未来一个时期之后出生率也将呈下降走向.预计到2000年,云南省总人口将达到4240万人;2010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4613.08和4874.43万人,到2040年以后才逐步趋降.
5.人口死亡水平和预期寿命
从1953年起,云南省人口死亡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死亡率曲线的变化趋势则与全国是一致的.1990年,云南省人口死亡率为7.92‰,1997年为7.91‰,可见近年来云南人口死亡率处于稳定中稍有波动.其特点是,死亡人口的年龄分布重心向高年龄组移动,婴幼儿死亡率迅速下降,分年龄死亡率曲线从“U”型向“J”型转变.但全省死亡率存在着地区、城乡、民族、性别等差异.其原因在于云南人口年龄构成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1990年,云南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4.55岁,比1981年的61.62岁提高了2.93岁,主要是由于少儿死亡率下降引起的.但平均预期寿命同样存在着地区、城乡、民族以及性别差异.
6.人口婚姻状况及家庭规模与类型 从80年代以来,云南省15岁及以上人口的早婚现象已普遍减少,20岁以前未婚率普遍提高,分年龄的男女未婚状况变化不均衡,且男性未婚率明显高于女性,各年龄组未婚人口均呈现男多女少,未婚人口性别比为两头低中间高,终生未婚率较低,且男性高于女性,全省总人口的未婚率有所下降.1997年,云南省3025.1万15岁及以上人口中,男性为1522.3万人,女性为1502.7万人,其中未婚男性为377.5万人,未婚女性为251.7万人;初婚有配偶男性为1024.8万人,女性为1055.6万人;再婚有配偶男性为46.7万人,女性为45.6万人,;离婚男性为16.4万人,女性为14.5万人;丧偶男性为57.0万人,女性为135.3万人.
从家庭规模和类型来看,近20年来,云南省总人口的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而总户数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而迅速分化并增长,因而家庭户户均人口规模也日趋缩小.但家庭户平均规模的存在城乡、地区、民族差异,少数民族家庭比汉族家庭规模大.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乡家庭平均规模和构成也将日趋接近.从家庭户类型来看,全省家庭以二代户居多,三代及以上崐户家庭仍占一定比重,且家庭户类型城乡差异显著.总之,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家庭逐渐增加.1997年,云南省家庭户规模为户均3.95人.
7.人口老龄化状况
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云南省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达到成年型,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67%,此后逐步向老年型迈进.随着人口控制的继续及长寿水平的提高,云南省老年人数量和比重还将增大,预计到2008年左右,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477.0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42%,届时云南省将进入老年型社会.
8.人口文化素质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表明,全省人口总体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与1964年人口文化程度相比,26年来全省人口文化程度发展了巨大变化.每10万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都有所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均有所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1997年统计,云南省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达46.5万人,高中文化的达220.9万人,初中文化的达799.0万人,小学文化的达1844.0万人.但是,云南省人口的文化素质还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应切实抓好15-44岁青壮年的扫盲工作以及提高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在校生的巩固率,杜绝新文盲的产生.
9.人口迁移与流动
1990年普查结果,1985-1990年5年间,云南省际人口迁移量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按由多到少排列,仅占第20位,而云南省总人口排第14位,迁移人口量明显偏低.在全部迁移人口中,省际迁移为53.18万人,占总迁移量的42.07%,属于省际迁移比重较高的省区之一.其中外省迁入25.43万人,迁往省外27.74万人,迁出大于迁入,净迁出人口2.31万人.在省际迁移中,各个大的地区之间差别很大.西南地区是迁入云南人口最多的地区,其次是中南和华东,迁入人口最少的是东北地区.省内迁移仍是人口迁移的主体部分.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原因是经济活动,男性更倾向于经济型迁移,而女性则更倾向于社会型迁移.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云南省流动人口为90.7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1%.云南省人口的迁移与流动表现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许多特征,与东南沿海及内地省区有较大差距.随着西部地区开放步伐的加快,与周边国家边境贸易的扩大,云南省的人口迁移与流动必将加快扩展并表现出新的特征.
10.人口与资源环境
从耕地状况来看,云南省已成为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尽管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和水土资源组合不合理等关系,不少地区仍有“水荒”之患,加之近年来水资源污染范围扩大程度加重,进一步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草场退化,牧场日益缩小,自然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人为乱捕滥杀,许多珍稀动物濒临灭绝.此外,尽管粮食总产持续上升,但人均占有量却徘徊不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粮矛盾十分尖锐.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植被和土地资源遭破坏,能源供应紧张,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许多地方水质、大气污染严重,生态平衡趋于失调,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程度、受害面积都有增大趋势.
11.少数民族人口
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数居中国第二位,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千万的三个省(区、市)之一.1990年普查结果,全省少数民族共52种,人口达1235.81万人.由于民族种类繁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化、宗教派别等也种类繁多.婚姻家庭形式多样,人口发展和人口类型的基础也迥然不同.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具有多样性和变化发展,其格局越来越向散居和交错杂居的方向发展.少数民族出生率和妇女生育率高于全省汉族以及全国平均水平,而整体文化素质却低于全省以及全国水平.家庭类型以二代户和三代户占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职业构成较汉族落后,但其向现代经济要求方向的转变则比汉族快. 云南气候特点    云南气候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具有低纬气候、高原气候季风气候的特征.省内各地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度差异悬殊,致使各地气候千差万别.省内从南到北出现北热带、南亚热带北亚热带、高原气候区(北温带) 等七种气候带类型.云南有湿润、丰湿润、半干旱三种水份类型区.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综合影响下,受季风气候的制约,形成了云南四季温差小、干湿季分明,垂直差异显著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年较差小.冬干夏雨,雨热同季.冬干夏雨,雨热同季.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云南省气候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地区差异悬殊,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幅较大,气象灾害频繁.光能资源丰富,光合生产潜力大.热量资源充裕,作物生长季节长.雨量充沛,年内季节变化大.云南气候资源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多样性、有效性、多宜性等几个方面.云南气候类型复杂多宜性等几个方面.云南气候类型复杂多彩,气候资源丰富多样,为云南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自然环境.

大理市教育局(四):

庄子海伯到大海的故事什么说

望洋兴叹.
原文:
秋水时至(应时而至,即按时令到来.)百川灌河(指黄河),泾(读音jing一声,直流的水波)流之大,两涘(读音si四声,两岸)渚(读音zhu三声,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不辩(分辨,现在写作“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旋转,掉转)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翻译
秋天洪水的时令到来,千百条河川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的外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今为渤海).
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流的尽头.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己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从尾闾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流尽而又不空;无论春天或秋天,大海总没有变化;无论干旱水涝,大海永远没有感觉.这就是大海胜过江河水流之处,海水不能以容量来计算,但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象太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象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整个中国在四海之内,不是象太仓中的一粒细米吗?世上的物类数以万计,人只是万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许多人,生长了许多谷物粮食,通行着许多舟船车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比较起来,不是象马身上的一根毛吗?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继承和争取的,讲仁义的儒者所担忧的,讲任劳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这些东西.可是伯夷却为了节义之名而辞让不受,仲尼为了显示多知博闻而讲个不停,这是他们在自我夸耀,不是象你刚才自夸其水之大一样吗?”

大理市教育局(五):

西部的名胜古迹有哪些啊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大型艺术画册序言中说,“总计4500余身”.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
为西部献一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西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育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典故:
长河落日
大漠孤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几声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一杯酒送你西出阳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岀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金戈铁马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西藏布达拉宫,云南大理,丽江,西双版纳!贵州黄果树瀑布!四川的峨眉!还有广西的桂林山水!

大理市教育局(六):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原文
谁能提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丁肇中(1936——),美国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了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囚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大理市教育局(七):

填空题:赵州桥位于___省赵县的洨河上,它是___(朝代)工匠___设计和主持建造的.
急,新年居然还有作业!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大石桥,位于中国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洨河上,建造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年-618年),由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该桥的建成凝聚了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被梁思成赞为“中国工程界一绝”.赵州桥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理市教育局】

大理市教育局(八):

关于学风教育的演讲稿...5分钟之内.急用~

  美好生活由优良学风开始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学,一个对于我们来说是既特殊又必须经历的环境和阶段,学风的好坏影响着人的一生,优良的学风在我们成功的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我们而言,学风通过校风体现出来.积极向上的学风能够为同学们建立一个和谐统一的人际关系,形成互助友爱的风尚,使健康、积极的理念成为主流,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许多的社会思潮涌入校园,使许多同学迷失了自我.当我们面对一个个难题的时候,我们就更需要一个优良的学风来为我们打开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将来我们都必须的高尚思想品德.正如我们中国的骄傲——中国女排,那个光荣的集体那样,正是因为有了老女排顽强拼搏的精神而带动了每一个新的成员去为国争光一样,正是因为他们有那样的一个优良的环境,所以使他们的心中时时刻刻都怀着对集体、对祖国的情怀.同时也希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够多出现像“微尘”那样人.希望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是处处都充满美好的一面,这样繁荣富强便成为了现实.
  优良的学风从我做起,用我们的一言一行去将我们心中美好的愿望实现.
  优良的学风是我们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美酒——历久弥香.
  优良的学风是我们用不灭的希望编织成的彩虹——绚丽辉煌.
  优良的学风是我们用永恒的执着和顽强的坚韧建立的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优良的学风将是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一辈子的良师益友!愿我们带着优良的学风去分享我们的成功,点缀我们的未来,共同规划我们美好的明天!
  学风建设 我的责任(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风建设 我的责任).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们有权利也有责任与义务为我们的校园做出应有的努力.学风的建设离不开我们大家的支持与贡献.
  有人说 ---校园是一个温馨的家,有人说---校园是一条多彩的河;而在我看来,校园更应该是美丽的世外天堂, 同学们,我们就是一个个洋溢着青春自然气息的天使.校园是我们的校园,拥有良好校风的校园才的是我们梦想中天堂.因此,我们要有一个好的校园就必须从我做起,建立起良好的学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优良学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为同学们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同学们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说到这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会充满了遐想,渴望着我们的校园就是这如诗如画的天堂.有的同学会说,良好的校风不就是要求我们好好学习,遵守纪律,保持校园整洁吗?这很简单,我能做得到. 但是,当我们静心沉思,回眸再去认真地检查我们过去的一些微小如沙般疏漏和瑕疵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距离理想中良好校风的天堂,还有很多的行为要改正.
  在校园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个别的同学会不经意地随意丢弃纸屑和废塑料袋,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小事情;而大多数的同学对这飘飞的垃圾却视而不见,因为事不关己,便熟视无睹了.只有很少的同学能够主动的捡起来送到垃圾箱里,因为他们知道,保持校园的优美整洁,是一种责任.我们有责任为我们的校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它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干净整洁的校园,让我们赏心悦目,更可以看出同学们的良好道德品质,我们有责任来保护它.我们更要清楚的看到自己的责任.
  要树立“创优美环境,树优良学风,从自己做起”的意识,明确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行动起来,以创建优良学风为己任,从严要求,做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大学生.培养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公德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规范行为举止,强化日常管理,努力建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宿舍、班级环境.也就要求我们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起同学们的榜样,带动更多的同学.
  反之,不能在同学之间带来不良的影响,记得有位名人说过:“浪费自己的时间,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在扼杀别人的生命.”没有纪律性的班级犹如散沙,难聚成塔.没有责任的人更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因此我们要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责任.
  不积溪流,无以至江海;不积跬(Kui)步,无以至千里.学校的主宰者是我们,我们是良好学风的建设者.做小事,悟大理,注意细节,承担责任.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良好学风的天堂就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谢谢大家

大理市教育局(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问答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问:第二段举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与评述典籍《大学》,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答:

习题精选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A.丁肇( )中 B.朱熹( ) C.论( )语
D.儒( )家 E.测量( ) F.向( )导
G.彷( )徨 H.适当( )
2.解释下列词语
A.格物:
B.致知:
C.袖手旁观:
D.儒家:
3.给下面的一段文字加标点符号.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 最重要的书是 四书 四书 的大《大学》里这样说 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 格物 和 致知 就是说 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
参考答案
1.A.zhào;B.xī;C.lún;D.rú;E.liáng;F.xiàng;G.páng;H.dàng
2.A.推究事物;B.获得事物的知识;C.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D.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孔子为代表,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理关系.
3.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879577/

推荐访问:大理市教育局网站 大理市教育局官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