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

来源:记者节 时间:2018-10-22 11: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记者节】

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修改为“中国____、____,、____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共9篇)

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修改为“中国____、____,、____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一):

最新宪法修正案在关于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了什么内容

中国拟在宪法中给“统一战线”增加新内容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8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关于宪法修正案草案说明时说,宪法中规定的统一战线的表述拟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王兆国说,现行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第一句明确规定,“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统一战线不断扩大.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王兆国说,据此,宪法修正案草案在宪法关于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将宪法序言这一自然段第二句关于统一战线的表述修改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王兆国说,统一战线包括的“劳动者”、“建设者”和两种“爱国者”,一层比一层更广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这样修改,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望采纳.

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修改为“中国____、____,、____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二):

1954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简介(1954年制定)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该宪法除序言外,分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以及国旗、国徽、首都,共4章106条.
这部宪法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了中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新中国成立五年来的新胜利,反映了中国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它首先把实现国家在过渡时期总任务的具体步骤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序言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议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该宪法全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名称
中文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简称: 宪法
颁布单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形式: 法律
类别: 宪法 宪法、国家法
原文文件
序 言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1949年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因而结束了长时期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也就是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人民在过去几年内已经胜利地进行了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分子、恢复国民经济等大规模的斗争,这就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20日在首都北京,庄严地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在发扬各民族间的友爱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我国的民族团结将继续加强.国家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照顾各民族的需要,而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上将充分注意各民族发展的特点.
我国同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我国人民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谊也日见增进,这种友谊将继续发展和巩固.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任何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策,已经获得成就,今后将继续贯彻.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
第一章 总 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
第六条 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
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第七条 合作社经济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或者是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半社会主义经济.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个体劳动者走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过渡形式.
国家保护合作社的财产,鼓励、指导和帮助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并且以发展生产合作为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主要道路.
第八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
国家指导和帮助个体农民增加生产,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
国家对富农经济采取限制和逐步消灭的政策.
第九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手工业者和其他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的生产资料所有权.
国家指导和帮助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改善经营,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和供销合作.
第十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国家通过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国营经济的领导和工人群众的监督,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限制它们的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鼓励和指导它们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
国家禁止资本家的危害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破坏国家经济计划的一切非法行为.
第十一条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
第十二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第十三条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对城乡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实行征购、征用或者收归国有.
第十四条 国家禁止任何人利用私有财产破坏公共利益.
第十五条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第十六条 劳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的事情.国家鼓励公民在劳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十七条 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八条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第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卫人民民主制度,镇压一切叛国的和反革命的活动,惩办一切卖国贼和反革命分子.
国家依照法律在一定时期内剥夺封建地主和官僚资本家的政治权利,同时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
第二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保卫人民革命和国家建设的成果,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一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
第二十四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四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届满的两个月以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必须完成下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如果遇到不能进行选举的非常情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延长任期到下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为止.
第二十五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的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第二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选举主席团主持会议.
第二十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修改宪法;
(二)制定法律;
(三)监督宪法的实施;
(四)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组成人员的人选;
(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和委员的人选;
(七)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八)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九)决定国民经济计划;
(十)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决算;
(十一)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划分;
(十二)决定大赦;
(十三)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十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应当由它行使的其他职权.
第二十八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下列人员: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二)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秘书长;
(三)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和委员;
(四)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五)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第二十九条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
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第三十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下列人员组成:
委员长,
副委员长若干人,
秘书长,
委员若干人.
第三十一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二)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三)解释法律;
(四)制定法令;
(五)监督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六)撤销国务院的同宪法、法律和法令相抵触的决议和命令;
(七)改变或者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的不适当的决议;
(八)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秘书长的个别任免;
(九)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员和审判委员会委员;
(十)任免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员和检察委员会委员;
(十一)决定驻外全权代表的任免;
(十二)决定同外国缔结的条约的批准和废除;
(十三)规定军人和外交人员的衔级和其他专门衔级;
(十四)规定和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十五)决定特赦;
(十六)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遇到国家遭受武装侵犯或者必须履行国际间共同防止侵略的条约的情况,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
(十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
(十八)决定全国或者部分地区的戒严;
(十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在现行宪法之前,49年以后的中国存在过三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在这三部宪法中,对现行宪法影响最大者当属1954年宪法.现行宪法既是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起草的,又是对1954年宪法的发展.
一、现行宪法为什么要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改
现行宪法之前的.一部宪法是1978年宪法,而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宪法,通常情况下,应当是在前一部宪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之所以要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改,而不以1978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改,主要原因是:
1、这次宪法修改委员会主任叶剑英在宪法修改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说,这次修改宪法,一定要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正确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加这项工作,在明年上半年公布修改宪法草案,交付全民讨论.我们这次修改宪法要认真总结建国以来制定和修改宪法的历史经验.一定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我们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同时也要参考当代外国宪法,尤其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吸收其中好的先进的东西.一个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个是“本国经验与国际经验相结合”,这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制定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时总结的两条立宪经验.我们应该仍然充分重视这两条经验.
2、1978年宪法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通过的,处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部宪法是一部不成功的宪法.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当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来不及全面地总结建国30年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也来不及彻底清理和消除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的某些“左”的思想对宪法条文的影响,以致1978年宪法中还有一些反映已经过时的政治理论观点和不符合现实的客观情况的条文规定.
3、第二部宪法即1975年宪法是在文化大革命之中通过的,这部宪法从指导思想到具体规范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不可能作为现行宪法起草的基矗
二、现行宪法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的主要表现
(一)宪法修改的程序和方式
1978年宪法只规定由全国人大修改宪法,而没有具体规定宪法的修改程序.1954年宪法第29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现行宪法即是按照1954年宪法所规定的程序进行修改的.
1954年宪法在由全国人大通过之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三次规模巨大的全民大讨论,参加讨论的达到了一亿五千多万人,提出了经过整理的意见138万条.现行宪法在修改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上即决定要按照1954年宪法制定时的模式进行全民讨论.现行宪法的这次全民讨论从1982年5月至8月共进行了四个月,比1954年宪法要长一个月,参加的人数达到几亿人之多.为了能够充分地进行全民讨论,原定于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后推迟到第五次会议通过.
(二)宪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1954年宪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这在当时是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的.这条经验或者说是指导思想在1982年修改宪法时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许多规定上,都是如此.例如,在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上,对于一些在目前条件下做不到的就没有规定,或者是按照中国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定.而对于各国普遍所采用的制度或者规定,予以采纳.如关于政治避难的规定.
(三)宪法结构
1954年宪法的结构是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现行宪法在起草过程中,秘书处部分成员曾想改变这一结构,但最后还是坚持了这一基本结构.只是将公民基本权利部分提到国家机构之前,基本结构并没有变化.
(四)宪法规范
1954年宪法的规范表述和文字是比较符合法的基本要求的.而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在这方面则嬖谧疟冉涎现氐娜毕荨F渲凶罡镜氖侵苯右昧煨涞挠锫迹煨涞挠锫际游腋痉ǖ哪谌荩痹诠娣缎陨弦膊豢蒲АO中邢芊ㄔ蚧揪勒苏饬讲肯芊ǖ娜毕荨R皇窃谀谌萆细∪憾窃诰咛逄跷纳细晟啤@缭诠竦淖诮绦叛鲎杂傻墓娑ㄉ希?975年宪法和I1978年宪法规定,违背了宪法规定这一自由的基本出发点,现行宪法的规定则更为科学.
(五)国家机构
1954年宪法关于国家机构的规定是比较完善的.l975年宪法取消了国家主席的设置和检察机关的设置,使国家机构的设置和国家权力的分配非常不正常,1978年宪法仍然没有恢复国家主席的设置.这两部宪法关于政府的设置、性质和地位的规定也比较含糊.现行宪法不仅恢复了国家主席的设置,还将文化大革命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政府”,并增加设置了县级以上的地方人大常委会.
(六)公民基本权利
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是非常简单化的,某些规定也是非常不科学的.现行宪法基本恢复了1954年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并在1954年宪法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情况增加了新的权利内容或者某些提法作了改变.
1954年宪法对现行宪法的影响的最根本之处,我认为,在于对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最高法所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在1954年宪法起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特别是最高领袖非常关注,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中国共产党的两大领袖毛泽东和刘少奇分别就宪法草案作了报告,报告中不仅对宪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重视宪法的制定作了说明,尤其是对宪法通过以后,应当如何进行实施作了要求.现行宪法是在国家基本恢复正常秩序,将国家的中心任务转移到进行经济建设,发扬民主、建设法治,这样一些背景下修改的,修改时的重视,是为了实施宪法.现行宪法通过以来的实施状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修改为“中国____、____,、____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三):

我国宪法是如何制定的?【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修改为“中国____、____,、____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宪法修改方式.宪法作为中国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国家组织和活动的总章程,是国家法制的自身基础和核心,所以修改宪法方式的规定必须考虑宪法的稳定性.中国宪法的修改有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部分条文进行修改,例如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对现行宪法部分条文的修改;还有重新改写形式,即将原来宪法重新改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都是将原来宪法重新改写一遍.
  ──宪法修改机关.根据宪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唯一有权修改宪法的机关.   ──宪法修改程序.为保持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宪法的修改需要按照特别的程序来进行,比修改普通法律更加严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既是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纲领,又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1949年9月29日颁布的.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实际上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共同纲领》除序言外,共有7章60条.第1章总纲,规定国家的性质、任务和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2章政权机关,规定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付之以行使国家权力的职权.第3章军事制度,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军队,受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统率.第4章经济政策,规定国家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第5章文化教育政策,规定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的方针和任务.第6章民族政策,规定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第7章外交政策,规定外交政策的原则.《共同纲领》的全面贯彻实施,为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修改为“中国____、____,、____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四):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摘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2分)
(2)19世纪中期,中国人学西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2分)
(3)列举二个中国近代史上学习外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例子。(2分)
(4)20世纪20年代末到9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2分)分别在哪次会议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分)

(1)林则徐。(2分)
(2)学习西方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3)戊戌变法、辛亥革命(2分)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2分)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修改为“中国____、____,、____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

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修改为“中国____、____,、____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五):

党课习题,帮帮忙,判断题+单选题
判断题
85. 中国共产党在党的三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
8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 [ ]
87.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最基本的经验是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 ]
88.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 ]
单选题
1.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 ],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A.神舟四号 B.神舟五号 C.神舟六号
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 ]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A.邓小平 B.江泽民 C.胡锦涛
3. 改革开放是[ ],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A.兴国之要 B.强国之路 C.立国之本
4. 我国的改革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 C.仅限于经济体制改革
5. 我国的改革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 C.仅限于经济体制改革
6. 四项基本原则是[ ],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A.兴国之要 B.立国之本 C.强国之路
7. 毛泽东在[ ]著名文献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论十大关系》 C.《目前我们的形势和任务》
8.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统筹兼顾
9.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A.兴国之要 B.立国之本 C.强国之路
10. 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 ]。 A.和平与发展 B.战争与革命 C.科技与创新

1、B神州5号 2、A邓小平 3、B强国之路 4、A自我完善和发展 5、同上一题 6、B立国之本 7、A《关于正确……问题》 8、B全面协调可持续 9、A兴国之要
10、A和平与发展

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修改为“中国____、____,、____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六):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1分)他主要学习西方哪方面的内容?(1分)
(2)请列举2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西方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事件。(4分)
(3)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4分)

(1)林则徐(1分)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军事技术)(1分)

(2)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或革命、建设中照搬俄国模式、苏联模式等)(写出任意两个就可得4分)

(3)毛泽东思想 (2分)  邓小平理论 (2分)




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修改为“中国____、____,、____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七):

马概思考题参考答案提问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2个角度)
2马克思主义3个组成部分
第一章:
1简述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内容
3简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对立
4简述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对立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物质定义)
6怎样理解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7简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统(同)一性原理
8什么是运动,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9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有哪些
10简述物质,运动辩证关系
11什么是时间,空间,它有哪些特点.
简述时空,物质关系
12什么是实践,其特点有哪些,有哪些基本形式
1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

马主义保罗万象,不是字面能完整写出来的.写出一点供参考.更多的东西希望楼主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中遵照一定的纲领自我完善.共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这一门科学是不能停滞不前的,——它是在发展着和完备着.”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
恩格斯在他撰写的《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和一系列著名通信中一再将马克思所创立的学说,不论是关于哲学、经济学还是社会主义的理论都称之为“世界观”.“新的科学的世界观”.那么,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这一性质呢?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他们的世界观的过程中,充分依据了当时经验科学的最高成就.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是欧洲整个历史科学、经济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最高发展,这才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而当时的经验科学所达到的水平,为构思一幅现实世界生动的图式,提供了必备的材料.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这些材料,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他们没有用想象和虚构弥补科学材料不足,而是将细节留给后人加以补充,所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说,他们的学说“已经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
第二,正如恩格斯阐明的,他们的“世界观”指的是“对包含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的那种发展过程的阐明.”既然是发展过程的阐明,马克思主义就是一门历史科学,必须随着历史过程的演进而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一点,本文在后面的章节中还将再次详细论述.
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系统,动态,开放的,不是若干抽象观点的论集,是世界历史进程的理论概括,是实践之树的奇葩.
马克思主义,在我们的理解视域中,不应被看作是马克思个人的理论活动,而已被约定俗成看作一门的特定研究对象的科学,是已形成“范式”而可以吸引无数人对其进行实践探索的科学.这门学科以使其成为科学的马克思的名字来命名.任何人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这门学科研究对象的探索成果,只要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就可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否则,将马克思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个人的理论活动,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只有历史考证和经典注释的意义.
哲学家许衡就认为,人们“穷”的“理”,既包括“命”(即事物的“所以然”),又包括“义”(即事物的“所当然”).一种完整的世界观必然包括对本体论和价值论两个根本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理论与崇高的价值目标的统一,既解释了“实然”,更在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上回答了“应然”.如果放弃了为“被压迫和剥削群众的革命”服务的目标,放弃了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还能称为马克思主义吗?正是这一价值目标才使马克思主义以其无比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一批批仁人志士不惜生命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奋斗,也就是在各国共产主义者这一价值目标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发展了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立场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除本体论与价值论外,还要用认识论解决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问题.“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恩格斯).在马克思那里,逻辑、辩证法和实践的认识论是统一的.
不可能从一般原理中直接引出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列宁说:“一般真理的单纯逻辑发展中去寻找具体的问题答案,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并且完全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嘲笑.” 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即价值观)、方法,并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体系的总联系中探索具体时代、具体国家中的问题,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包含着异常丰富,精深的内容.为制订新的世界观,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一系列涵盖众多学科的理论发现和知识原理组成了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庞大系统,而后又被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以其他马克思主义者不断补充.然而,这一系列论断、发现和原理之间并不是平行并列、主次不分的,而是有主次的、系统的、多层次的.从不同角度,对它们可以有不同分类、划分的方法.一般多人学科分野角度进行分类,并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如列宁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提出的权威见解.直到2000年,高哲、温元著、贾建梅等编写的《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中虽然刻意增加了学科门类,但仍沿用学科划分法.为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在坚实的逻辑基础上,还可采用以辩证逻辑为依托的按普遍与特殊关系划分的层次划分法,中国学者段若非李延明等也曾尝试进行层次划分.可将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三个层次:
1、根本原理
这类原理反映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共同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是世界的一般规律.例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思维与存在关系等等.
2、普遍原理
这类原理反映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内各自的普遍规律,以及由普遍规律推导出的一系列判断.
例如,自然领域里关于吸引与排斥,物质运动无限循环、有机界无机界统一等原理,在社会领域里,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在这类普遍规律指导下,马克思依据历史的实证资料,在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中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普遍性的原理,如剩余价值学说,小生产无时无刻不在生产资本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内存在资产阶级法权等等原理,只要这些原理所包含的范畴在,这些原理就一直起作用.
3、个别判断
这些判断是根据具体的时代、国家及民族特点,依据作判断时所掌握的有限资料做出的,不可任意推广到其它国家、其他时代.此外,随着更多的实证材料被掌握,还不断修正对过去判断的认识.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原理按层次划分的问题,重要的在于这一划分的方法论意义,原理的层次高低与它们的重要程度并非是一个问题.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体系,只有根据具体条件和特定历史要求着重强调某一方面的问题,而不存在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的问题.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原理,区分为不同层次,弄清楚不同层次原理的时空界限,是我们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前提.如同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有其确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一样,作为这些事物和过程的正确反映的原理,也都有适用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如果任意超越这些界限,真理就走向自己的反面.马克思《资本论》的“原始积累”一章中,论述了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内部产生出来的道路.这就是生产者同他们的生产资料分离,从面把他们变成雇佣工人,而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则变成资本家,这一历史运动的基础是对农民的剥夺.1877年10月俄国民粹派理论家米海洛斯基在《祖国纪事》上发表一篇文章,包含着对马克思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论述的错误引申.他把马克思的上述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在他看来,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经过要走西欧历史发展的道路.对此,马克思十分反感,他于1877年11月给《祖国纪事》编辑部写信,反对任意引申、扩大(他的理论)的企图.马克思说,米氏“这样做,会给我太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每个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理论为研究对象的人们,应该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他们自己的理论原理所持的慎重的,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各个原理的时空界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意义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以此指导我们从实际出发,去研究探索,去开拓创新就能帮助和引导我们寻求回答和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重大问题的答案.马克思主义一个重大的特点,就它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在自身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随历史前进,这是由于:
第一、作为世界观,它是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这个科学世界观在基本框架是不可能推翻的,而科学认识是可以修正、充实、完善它的.它的更新是自身的更新.
第二、它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其根本基础,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修改为“中国____、____,、____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八):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探索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中成长和壮大。据此回答:
(1)中国共产党分别在什么时间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进行过两次重大探索?
(2)这两次探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3)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对民主主义道路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相同点:(1)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逐步摆脱俄国革命和建设的模式,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2)党内都有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斗争,最终正确路线战胜错误路线而获得成功。
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进行的;后者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基本建立起来的情况下进行的。(2)共产党所处的地位不同。前者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后者共产党已经成熟,处于执政党地位。
基本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

首先要明确两次探索:革命道路的探索是指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探索;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次,在解答第(2)问时要注意确定比较项,只有正确确定比较项,才能作出正确比较。在确定比较项时,要注意和探索相联系。

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修改为“中国____、____,、____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九):

(10分)新中国建立后,强国成为时代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艰难起步】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神奇逆转】 材料二 下图是 1952 年和 1957 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艰苦创业】
材料三  1962 年 12 月焦裕禄调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在一年多时间里,在全县 149 个大队中,他跑遍了 120 多个。他家里也很困难,没有像样的棉被,县里补助他 3 斤棉花票,他就是不要,说群众比他更困难。他患了肝癌,仍坚持工作,为改变兰考县的落后面貌奋斗到最后一息。群众说:“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改革发展】
材料四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点。我国农民创造的责任制形式,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厂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走向世界】
材料五下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事业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
(2)材料二中 1952 年到 1957 年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到 1956 年我国在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工业方面的成就。
(3)材料三中焦裕禄的事迹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国家实行了什么制度?
(5)材料五图所反映的是我国取得的什么外交成就?

(1)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3...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jieri928907/

推荐访问: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 宪法修正案序言第七段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