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药大学迎新网

来源:创业指导 时间:2018-10-28 11:00:1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指导】

甘肃中医药大学迎新网(共9篇)

甘肃中医药大学迎新网(一)

211工程是什么意思?

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概述
(一) “211工程”的内涵
“211工程”是国务院有关综合部门联合提出,并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程.“ 211工程”的含义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二) “211工程”建设的目标
经过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力争到21世纪初,有若干所高校和部分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与国际上著名大学和较先进水平的实验室相比拟;有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教学科研水平及条件,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在国内达到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国际影响;根据合理布局和行业、地区发展的需要,选择一部分高等学校进行重点建设,使其教学、科研能力显著增强,达到本行业、地区的先进水平.
(三)“211工程”主要内容
1.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选择少数水平高、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带头学校,作为重点建设子项目,使之成为解决本行业、本领域、本地区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培养所需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基地;
2.一批重点学科点.在已经评定的416个重点学科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形成一批具有优势的学科群体;
3.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各个学科的文献资源合理布局和科技情报保障体系;高层次教育管理信息和咨询服务系统;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合理配置和设备共用、资源共享的实验体系;与国际有关系统、网络接轨等.
“211工程”高校名单
北京(19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方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上海(共9所)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复旦大学医学院 同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天津(共3所)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重庆 重庆大学
河北 河北工业大学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
辽宁(共4所)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共4所)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共3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江苏(共11所)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浙江 浙江大学
安徽(共2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福建(共2所)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 南昌大学
山东(共4所)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石油大学
河南 郑州大学
湖北(共6所)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共3所)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共4所)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 广西大学
四川(共6所)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 云南大学
陕西(共5所)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
新疆 新疆大学
军事系统(共3所)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甘肃中医药大学迎新网(二)

(2014•安徽)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

(1)甘肃省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并与蒙古国接壤,处于多种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量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的种植.
(3)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故答案为:(1)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         
         (2)自然地理环境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种植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市场需求量增加;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         
         (3)有利于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潜力;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优化了产业结构,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甘肃中医药大学迎新网(三)

(32分)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村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8分)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12分)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12分)
【甘肃中医药大学迎新网】



(1)①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之间,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地带;②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地带;③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④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走廊(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和蒙古国接壤,蒙、维、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2)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③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部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中草药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甘肃中医药大学迎新网(四)

季羡林老先生研究的是梵文,却成了国学大师?梵文连梵文的主人都不懂!

  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过去没有考虑过.我考虑得最多的反而是另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能倒转回去五十年的话,我是否还会走上今天这样一条道路?然而,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复一直是摇摇摆摆,不太明确.这里就先不谈它了.
  我现在只谈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我在大学念的是西方文学,以英文为主,辅之以德文和法文.当时清华大学虽然规定了一些必修课,但是学生还可以自由选几门外系的课.我大概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杂家,爱好的范围很广.我选了不少外系的课.其中之一就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另一门是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以《六祖坛经》为课本.我从来就不相信任何宗教.但是对于佛教却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我知道,中国同印度有千丝万缕的文化关系,很想了解一下,只是一直没有得到机会.陈先生的课开扩了我的眼界,增强了我的兴趣.我曾同几个同学拜谒陈先生,请他开梵文课.他明确答复,他不能开.在当时看起来,我在学习梵文方面就算是绝了望.
  但是,天底下的事情偶然性有时是会起作用的.大学毕业后,我在故乡里的高中教了一年国文.一方面因为不结合业务;另一方面我初入社会,对有一些现象看不顺眼,那一只已经捏在手里的饭碗大有摇摇欲坠之势,我的心情因而非常沉重.正在这走投无路的关键时刻,天无绝人之路,忽然来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了到德国去学习的可能.德国对梵文的研究,是颇有一点名气的,历史长,名人多,著作丰富,因此有很大的吸引力.各国的梵文学者很多是德国培养出来的,连印度也不例外.有了这样一个机会,我那藏在心中很多年的宿愿一旦满足,喜悦之情是无法形容的.
  到了德国,入哥廷根(G?ttingen)大学从瓦尔德施米特(E?Waldschmidt)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他给我出的论文题目是关于印度古代俗语语法变化.从此就打下了我研究佛教混合梵文的基础.苦干了五年,论文通过、口试及格.由于战争,回国有困难,被迫留在那个小城里.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应召从军.他的前任西克(E?Sieg)教授年届八旬,早已退休.这时就出来担任教学工作.实际上只有我一个学生.西克教授是闻名全世界的研究吐火罗文的权威.费了几十年的精力把这种语言读通了的就是他.这位老人,虽然年届耄耋,但是待人亲切和蔼,对我这个异邦的青年更是寄托着极大的希望.他再三敦促我跟他学习吐火罗文和吠陀.我却不过他的美意,就开始学习.这时从比利时来了一个青年学者,专门跟西克教授学习吐火罗文.到了冬天,大雪蔽天,上完课以后,往往已到黄昏时分.我怕天寒路滑,老人路上出危险,经常亲自陪西克先生回家.我扶着他走过白雪皑皑的长街,到了他家门口,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薄暗中,然后才回家.此景此情,到现在已相距四十年,每一忆及,温暖还不禁涌上心头.
  当时我的处境并不美妙.在自己的祖国,战火纷飞,几年接不到家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没有东西吃,天天饿得晕头转向,头顶上时时有轰炸机飞过,机声震动全城,仿佛在散布着死亡.我看西克先生并不在意,每天仍然坐在窗前苦读不辍,还要到研究所去给我们上课.我真替他捏一把汗.但是他自己却处之泰然.这当然会影响了我.我也在机声嗡嗡、饥肠辘辘中终日伏案,置生死于度外,焚膏油以继晷,同那些别人认为极端枯燥的死文字拼命.时光一转眼就过去了几个年头.
  如果有人要问,我这股干劲是从哪里来的?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三言两语是说不清楚的.简单地列出几个条条,也难免有八股之嫌.我觉得,基础是对这门学科的重要性的认识.但是,个人的兴趣与爱好也决不可缺少.我在大学时就已经逐渐认识到,研究中国思想史、佛教史、艺术史、文学史等等,如果不懂印度这些方面的历史,是很难取得成绩的.中印两国人民有着长期的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历史传统.这个传统需要我们继承与发展.至于个人的兴趣与爱好是与这个认识有联系的,但又不是完全决定于认识.一个人如果真正爱上了一门学科,那么,日日夜夜的艰苦劳动,甚至对身体的某一些折磨,都会欣然忍受,不以为意.
  此外,我还想通过对这方面的研究把中国古代在这方面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人们大都认为梵文的研究在中国是一门新学问.拿近代的情况来看,这种看法确实是正确的.宋朝以后,我们同印度的来往逐渐减少.以前作为文化交流中心的佛教,从十一二世纪开始,在印度慢慢衰微,甚至消亡.西方殖民主义东来以后,两国的往还更是受到阻拦.往日如火如荼的文化交流早已烟消火灭.两国人民都处在水深火热中,什么梵文研究,当然是谈不上了.
  但是,在宋代以前,特别是在唐代,情况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在当时,我们研究梵文的人数是比较多、水平是比较高的.印度以外的国家能够同我们并驾齐驱的还不多.可惜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不但印度朋友对于这一点不清楚,连我们自己也不甚了了了.
  解放以后,我曾多次访问印度.印度人民对于中国人民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很多印度学者也积极地探讨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从而从历史上来论证两国人民友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但是,就连这一些学者也不了解中国过去对梵文研究有过光荣的传统.因此,我们还有说明解释的必要.前年春天,我又一次访问印度,德里大学开会欢迎我,我在致词中谈到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要比我们现在一般人认为的要早得多.到了海德拉巴,奥思曼大学又开会欢迎我.看来这是一个全校规模的大会,副校长(实际上就是校长)主持并致欢迎词.他在致词中要我讲一讲中国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我乍听之下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大题目我没有准备怎么敢乱讲呢?我临时灵机一动,改换了一个题目,就是中国研究梵文的历史.我讲到,在古代,除了印度以外,研究梵文历史最长、成绩最大的是中国.这一点中外人士注意的不多.我举出了很多的例子.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有一段讲梵文语法(声明)的记载.唐智广的《悉昙字记》是讲梵文字母的.唐义净的《梵语千字文》是很有趣的一部书,它用中国的老办法来讲梵文,它只列举了大约千把个单词:天、地、日、月、阴、阳、圆、距、昼、夜、明、暗、雷、电、风、雨等等,让学梵文的学生背诵.义净在序言中说:“不同旧《千字文》.若兼悉昙章读梵本,一两年间,即堪翻译矣.”我们知道,梵文是同汉文完全不同的语言,语法变化异常复杂,只学习一些单词儿,就能胜任翻译吗?但是,义净那种乐观的精神,我是非常欣赏的.此外还有唐全真的《唐梵文字》和唐礼言集的《梵语杂名》,这是两部类似字典的书籍.《唐梵文字》同《梵语千字文》差不多.《梵语杂名》是按照分类先列汉文,后列梵文,不像现在的字典一样按照字母顺序这样查阅方便.但是,用外国文写成的梵文字典这部书恐怕要归入最早的之列了.
  至于唐代学习梵文的情况,我们知道得并不多.《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说:“(玄奘)顿迹京辇,广就诸蕃,遍学书语,行坐寻授,数日便通.”可见玄奘是跟外国人学习印度语言的.大概到了玄奘逝世后几十年的义净时代,学习条件才好了起来.我们上面已经讲到,义净等人编了一些学习梵语的书籍,这对学习梵语的和尚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这些情况,义净在他所著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有所叙述.《玄奘传》说:“以贞观年中乃于大兴善寺玄证师处,初学梵语.”《师鞭传》说:“善禁咒,闲梵语.”《大乘灯传》说:“颇闲梵语.”《道琳传》说:“到东印度耽摩立底国,住经三年,学梵语.”《灵运传》说:“极闲梵语.”《大津传》说:“泛舶月余,达尸利佛逝洲.停斯多载,解昆仑语,颇习梵书.”贞固等四人“既而附舶,俱至佛逝,学经三载,梵汉渐通”.义净讲到的这几个和尚,有的是在中国学习梵语,有的是在印度尼西亚学习.总之,他们到印度之前,对梵语已经有所了解了.
  上面简略地叙述了中国唐代研究梵文的情况,说明梵文研究在中国源远流长,并不是什么新学问,我们今天的任务是继承和发扬;其中当然也还包含着创新,这是不言自喻的.
  我们今天要继承和发扬的,不仅仅在语言研究方面.在其他方面,也有大量工作可做.我们都知道,翻译成中国各族语文的印度著作,主要是佛教经典,车载斗量,汗牛充栋.这里面包括汉文、藏文、蒙文、满文,以及古代的回鹘文、和阗文、焉耆文、龟兹文等等.即使是佛典,其中也不仅仅限于佛教教义,有不少的书是在佛典名义下的自然科学,比如天文学和医学等等.印度人民非常重视这些汉译的佛典,认为这都是自己的极可宝贵的文化遗产.可惜在他们本国早已绝迹,只存在于中国的翻译中.他们在几十年以前就计划从中文再翻译回去,译成梵文.我在解放初访问印度的时候,曾看到过他们努力的成果.前年到印度,知道这工作还在进行.可见印度人民对待这一件工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我们诚挚地希望他们会进一步作出更大的成绩.我们中国人民对于这一个文化宝库也应当作出相应的努力,认真进行探讨与研究.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比如欧美的学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和东方的日本,在这方面研究工作上无不成绩斐然.相形之下,我们由于种种原因显然有点落后了.如不急起直追,则差距将愈来愈大,到了“礼失而求诸野”的时候,就将追悔莫及了.
  此外,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大量的有关中国与南亚、东南亚、西亚、非洲各国贸易往还、文化交流的资料.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比不上的,是人类的瑰宝.其中关于印度的资料更是特别丰富、特别珍贵.这些资料也有待于我们的搜罗、整理、分析与研究.有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这就是,最近一些年以来,印度学者愈来愈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写出了一些水平较高的论文,翻译了不少中国的资料.有人提出来,要写一部完整的中印文化关系史.他们愿意同中国学者协作,为了促进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加强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而共同努力.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也应当当仁不让,把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起来.
  至于怎样进行梵文和与梵文有关的问题的研究,我的体会和经验都是些老生常谈,卑之无甚高论.我觉得,首先还是要认识这种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在这个前提下,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怕任何困难,终会有所成就.一部分科学发展史充分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努力苦干、争分夺秒、不怕艰苦攀登的人,才能登上科学的高峰.努力胜于天才,刻苦超过灵感,这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脑袋里总忘不掉什么八小时工作制,朝三暮四,松松垮垮,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我们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谁要是不懂珍惜时间,那就等于慢性自杀.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会工作,还要会休息,处理好工作与休息的辩证关系,紧张而又有节奏地生活下去,工作下去.
  在这里,我还想讲一点个人的经历.我在国外研究的主要是印度古代的俗语和佛教混合梵文.最后几年也搞了点吐火罗文.应该说,我对这些学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回国以后,连最起码的书刊资料都没有.古人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我连一个“巧妇”也够不上!俗话说:“有多大碗,吃多少饭.”我只有根据碗的大小来吃饭了.换句话说,我必须改行,至少是部分地改行.我于是就东抓西挠,看看有什么材料,就进行什么研究.几十年来,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有时候,也发点思旧之幽情,技痒难忍,搞一点从前搞过的东西.但是,一旦遇到资料问题,明知道国外出版了一些新书,却是可望而不可即.只好长叹一声,把手中的工作放下.其中酸甜苦辣的滋味,诚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样就可以回到我在本文开始时提到的那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能倒转回去五十年的话,我是否还会走上今天这样一条道路?我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看起来似乎非常奇怪的问题,现在大概大家都明白了.这个问题本身就包含着一点惋惜、一点追悔、一点犹疑、一点动摇,还有一点牢骚.我之所以一直有这样一个问题,一直又无法肯定地予以答复,就因为我执着于旧业,又无法满足愿望.明知望梅难以止渴,但有梅可望比无梅不是更好一些吗?现在情况已经有了改变:祖国天空里的万里尘埃已经廓清,四化的金光大道已经辉煌灿烂地摆在我们眼前.我们西北一带——新疆和甘肃等地区出土古代语文残卷的佳讯时有所闻.形势真有点逼人啊!这些古代语文或多或少都与梵文有点关系.不加强梵文的研究,我们就会像患了胃病的人,看到满桌佳肴,却无法下箸.加强梵文和西北古代语文的研究已刻不容缓.这正是我们努力加鞭的大好时光.困难当然还会有的,而且可能还很大.但是克服困难的可能性已经存在.倘若我现在再对自己提出上面说的那一个问题,那么我的答复是非常明确、决不含糊的:如果我现在能够倒转回去五十年的话,我仍然要走这样一条道路.
  1980年2月26日写毕

甘肃中医药大学迎新网(五)

求大学迎新晚会的主题,要求与“时光”有关,有文采,不超过6个字,不要太非主流
望广大文艺青年帮帮我,感激不尽!"晚会是以时间轴展开的,但主题不一定非得加入"时光”这两个字"!

时光漫步

甘肃中医药大学迎新网(六)

中文核心期刊有哪些?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4.学术月刊 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文史哲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0.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1. 社会科学12. 社会科学战线13. 江苏社会科学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河北学刊17.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 浙江学刊1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 浙江社会科学21. 天津社会科学22. 社会科学研究2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5. 求是学刊26. 人文杂志27. 江西社会科学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学习与探索31. 江汉论坛3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4.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35. 求索36.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9.中州学刊 40. 南京社会科学41.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3.甘肃社会科学 44. 思想战线 45.山东社会科学 46.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7.社会科学辑刊 48.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49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0.学术界5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 广东社会科学 53.国外社会科学5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5.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6.学术交流57. 东岳论丛58.东南学术59.学海 60学术论坛 6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62.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
64.探索65.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67.齐鲁学刊68.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9.湖北社会科学 7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7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广西社会科学74.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6.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7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8.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9.河南社会科学
80.湖南社会科学 81.学术探索82.探索与争鸣83.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4.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5.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6.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7.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8.高校理论战线89.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0.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2.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3.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5.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6.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9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8.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9.北方论丛100.云南社会科学101.社会科学家10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4.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6.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7.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8.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9.江淮论坛110.北京社会科学111.前沿112.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14.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5.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6.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17.宁夏社会科学118.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9内蒙古社会科学120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2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B(除B9) 哲学 l.哲学研究 2. 心理学报3. 心理科学4.哲学动态 5.世界哲学 6. 心理科学进展7. 中国哲学史 8.道德与文明9. 心理发展与教育10.现代哲学 11. 孔子研究 12.周易研究13.伦理学研究
B9 宗教 l.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敦煌学辑刊4、中国宗教5.西藏研究 6. 法音 7. 世界宗教文化8. 中国道教9.佛学研究10.中国穆斯林
C8 统计学 l. 统计研究2. 数理统计与管理3. 中国统计4. 统计与决策
C9l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青年研究
C92 人口学 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市场与人口分析(改名为:人口与发展)
C93 管理学 1. 管理科学学报 2.中国管理科学 3.管理工程学报4.领导科学.
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
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 世界民族3、广西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改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黑龙江民族从刊 7. 西北民族研究8.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 贵州民族研究10.回族研究1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3.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14.中国民族
D1,3,5,7,8国际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 现代国际关系 3. 欧洲研究 4. 国际问题研究 5.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6. 美国研究 7. 国际论坛8. 当代亚太9. 国际观察 10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1. 国外理论动态12.国际政治研究13.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4.世界知识15.外交评论 16. 当代世界17. 日本学刊18. 西亚非洲 19.太平洋学报20.俄罗斯研究
D0,2,4,6 ,A中国政治 1. 中国行政管理 2. 政治学研究3. 求是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教学与研究.6.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7. 马克思主义研究8. 社会主义研究9.半月谈10.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11.理论前沿12.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3.了望14. 科学社会主义15.中共党史研究 1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毛泽东思想研究 18.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1. 新视野 22.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3.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4.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5. 理论探讨26. 党的文献27. 理论与改革 28.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9. 长白学刊30. 求实31. 理论探索3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3.理论月刊 34.前线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36. 思想教育研究37.湖北行政学院学报38. 党建研究39. 行政论坛 40.理论学刊41.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42.人民论坛4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4.中国青年研究45. 理论导刊46.南京政治学院学报47.红旗文稿
D9 法律 1. 法学研究2. 中国法学3.法学 4. 法商研究 5. 政法论坛6.现代法学 7. 中外法学8. 法学评论9. 法律科学10. 法制与社会发展11. 法学家 12. 比较法研究13. 环球法律评论14. 当代法学15. 法学论坛16. 政治与法律17.河北法学 18.法学杂志 19. 法律适用20.行政法学研究 21. 中国刑事法杂志22. 人民司法23.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改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4.人民检察25.知识产权26.中国法医学杂志27.中国司法鉴定
第二编 经 济
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 经济学动态3. 经济学家4. 经济科学 5. 经济评论6. 南开经济研究 7. 当代经济科学8. 当代经济研究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0. 经济纵横1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2.经济问题 13.现代财经 1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5. 经济经纬16.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8.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F11(除F12)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 外国经济与管理4. 世界经济研究5. 国际经济评论 6. 世界经济文汇 7.东北亚论坛 8. 亚太经济9.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F0,12,2(除F23,27)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 管理世界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地域研究与开发4. 改革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 开发研究 7. 上海经济研究 8. 宏观经济研究 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0.经济研究参考 11.生产力研究12.城市问题 13.城市发展研究 14.中国经济史研究 15.资源科学 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7.经济体制改革 18.经济问题探索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20.中国经济问题21. 南方经济22.现代城市研究23.消费经济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26.中国流通经济27.开放导报28. 特区经济29.现代经济探讨30.宏观经济管理31.运筹与管理32.改革与战略 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34.中国经贸导刊
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审计与经济研究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综合 6.会计之友 7. 财会月刊 .会计8.中国审计9.商业会计10.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11.财会研究12.中国注册会计师13.事业财会
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 中国土地科学5. 农业现代化研究6. 农业技术经济 7. 调研世界8.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9.农村经济 10.农业经济 11.世界农业12. 林业经济问题13.中国土地14.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5.绿色中国.B版,理论版(改名为:林业经济)16.中国渔业经济
F4/6工业经济
(含F27,除F59) 1.中国工业经济 2.南开管理评论 3.经济管理 4.管理科学 5.工业工程与管理 6.管理评论7.企业经济8.预测9.软件学 10.工业工程11.企业管理 12.管理现代化 13.经济与管理研究
F59旅游经济 1.旅游学刊
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 国际贸易3. 财贸经济4.商业经济与管理 5.国际经贸探索 6. 商业研究7. 销售与市场8.广东商学院学报9.商业时代 10. 中国商贸11. 价格理论与实践12.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国际经济合作14.对外经贸实务15.江苏商论 16. 国际商务研究17.中国物流与采购
F81 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 涉外税务4. 税务与经济5.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财经论丛7. 当代财经8. 财经研究9. 财经问题研究10. 中国财政11. 财经科学 12.中国税务 13.财政监督
F82/84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 金融论坛4. 金融理论与实践 5. 保险研究 6. 证券市场导报7. 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 9.上海金融 10.金融与经济 11. 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 13. 投资研究14.新金融 15.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 浙江金融 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 19. 南方金融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G0 / 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 1. 新闻与传播研究 2. 国际新闻界3. 现代传播4. 新闻记者5. 新闻大学6. 当代传播7. 中国记者8.新闻界 9. 新闻战线10.传媒11. 传媒观察12.中国报业 13. 新闻与写作14.新闻爱好者15.新闻知识
G22广播、电视事业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
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 编辑之友4. 出版发行研究5. 中国出版 6. 科技与出版7. 编辑学刊8. 出版广角9. 中国编辑10. 中国图书评论11. 读书
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 情报学报4. 大学图书馆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 图书馆论坛 7. 图书馆8. 情报科学 9. 图书馆建设10.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1. 图书情报知识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 情报杂志15.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7.图书馆学研究18.图书与情报19.国家图书馆学刊
G27 档案学 1.档案学通讯 2. 档案学研究3. 中国档案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 山西档案7. 北京档案8. 档案管理 9.档案 10. 兰台世界
G3 科学,科学研究 1. 科学学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4. 研究与发展管理 5. 中国软科学 6. 中国科技论坛 7. 科技进步与对策8.科学管理研究 9. 科技管理研究10. 科技导报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 1.教育研究 2. 比较教育研究3. 全球教育展望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5. 教育理论与实践 6. 教师教育研究7.外国教育研究 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0. 教育与经济 11.中国教育学刊12.教育科学 13. 当代教育科学14.中国电化教育15.教育学报16.电化教育科研 17. 教育探索 18.中国远程教育 19. 教育评论2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1.开放教育研究 22.教育导刊 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4.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
G61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
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 人民教育3.教学与管理4.上海教育科研5.教育科学研究 6.教育研究与实验.理论版(改名为:教育研究与实验)7.教学月刊.中学版 8.外国中小教育 9. 中小学管理
G623.2/633.3初等/中等教育(语文) 1.中学语文教学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G623.3/633.4初等/中等教育(外语)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中小学外语教学
G623.4/633.5初等/中等教育(历史地理) 1.历史教学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G623.5/633.6初等/中等教育(数学) 1.数学教育学报2.数学通报
633.2初等/中等教育(政治)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思想政治课教学
633.7初等/中等教育(物理) 1.物理教学2.中学物理
633.8初等/中等教育(化学) 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化学教育
633.91初等/中等教育(生物) 1.生物学教学
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 江苏高教6. 中国高教研究 7. 现代大学教育 8.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9.高教探索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复旦教育论坛12.中国大学教学13.辽宁教育研究 14.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G7各类教育 1. 中国特殊教育2. 民族教育研究3.职业技术教育 4. 中国成人教育5. 教育与职业6.职教论坛 7.成人教育 8.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9.继续教育研究
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 中国体育科技3. 体育与科学4.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 体育学刊6.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7.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8. 体育文化导刊9.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0.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1.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5.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 2. 当代语言学3. 中国翻译4. 语言教学与研究5. 语言研究 6. 世界汉语教学7. 语言文字应用8. 汉语学习9. 方言 10. 语文研究 11. 古汉语研究12. 民族语文13. 语言科学14.修辞学习 15.上海翻译 16.辞书研究 17.中国科技翻译18.语文建设
H3/9 外国语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 现代外语5. 外语界6. 外语学刊7.外语教学 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山东外语教学 12国外外语教学(改名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3中国俄语教学
I1,I3/7 世界文学 1.外国文学评论 2.外国文学研究 3. 外国文学4. 国外文学5. 当代外国文学 6. 世界文学7. 俄罗斯文艺8.译林
I0,20,210 文学理论 1.文学评论 2. 文学遗产3. 文艺研究 4. 当代作家评论 5. 文艺争鸣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7. 文艺理论研究8. 鲁迅研究月刊9.南方文坛10. 红楼梦学刊11. 小说评论12. 中国比较文学 13.文艺理论与批评 14. 民族文学研究15. 中国文学研究16.当代文坛17. 明清小说研究18.新文学史料19. 文艺评论20. 名作欣赏
I21/29(除I210) 文学作品 1.人民文学 2. 当代3. 收获4. 十月 5.上海文学 6.中国作家 7.钟山 8. 作家杂志(改名为:作家) 9. 花城10. 长城11. 大家12. 山花 13. 天涯14. 解放军文艺15.清明16. 芙蓉17. 北京文学.原创版 18. 诗刊19. 青年文学 20. 莽原21.飞天 22. 剧本23.小说界 24. 时代文学25. 民族文学
J0/1艺术综合 1.艺术评论 2.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3.云南艺术学院学报4.民族艺术
J2,3,5 绘画,书法,工艺美术 1.新美术2. 装饰3. 美术研究4. 美术观察5. 美术6.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7.世界美术 8.美苑9.书法10.中国书法
J4 摄影艺术 1.中国摄影
J6 音乐类 1.中国音乐学 2.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3. 音乐研究4. 中国音乐 5.人民音乐 6. 音乐艺术7. 黄钟8.音乐创作
J7 舞蹈 1.舞蹈 2.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J8 戏剧艺术 1. 戏剧2. 戏剧艺术3. 中国戏剧4.艺术百家 5.戏曲艺术 6.戏剧文学 7. 上海戏剧 8. 当代戏剧9. 中国京剧10. 四川戏剧
J9 电影,电视艺术 1.电影艺术 2.当代电影 3.世界电影 4.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5. 电影新作6. 中国电视7.中国电影市场 8. 电影文学9.当代电视
K(除K35/87/9) 历史(除文物考古) 1.历史研究 2. 近代史研究3. 中国史研究4. 史学月刊 5. 史学理论研究6. 世界历史7. 史学集刊8.中国文化研究 9. 清史研究10. 史林11. 安徽史学12.抗日战争研究 13.史学史研究 14. 民国档案15.中华文化论坛 16.文献17.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8.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 历史档案20. 中国农史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3. 中国典籍与文化24.西域研究25.中国藏学
K85 /87文物考古 1.文物 2.考古 3.考古学报 4.考古与文物 5. 中原文物 6. 华夏考古7. 东南文化8. 敦煌研究9. 中国历史文物10.四川文物 11. 江汉考古12. 农业考古13. 故宫博物院院刊14. 北方文物

甘肃中医药大学迎新网(七)

激励适应七年级初中新生活的标语

主干道                                                                                                                                          

欢迎新同学!

       2.    金秋送爽喜迎八方学子   丹桂飘香共祝美好明天!
  3.    青春列车,今日重新出发;新的起点,我们携手努力!
  4.     努力实践 “三个代表”,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切为学生发展着想!
  5.    做武生院人,铸武生院魂!
  6.    新生活新希望新辉煌从这里起航
  7.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8.    迎接新学年,迎接新同学!
  9.    珍惜新起点,笑迎新生活
  10.因为年轻,未来属于我们
  11.提升教育质量,建设和谐校园
  12.携手武生院  共创辉煌
  13.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为我骄傲
  14.建设先进文化 打造优良校风
  寝    室
  15.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
  16.热烈欢迎2006级新同学!
  17.我望眼欲穿的等待 ,终于看见你的笑脸!
  18.到家了!
  19.接过你的行囊,我们就是一家人
  20.新学期,新气象,感悟大学,领会精彩
  教    室
  21.新学期 新气象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2.经世济民做栋梁,海阔天空展雄才!
  23.今日武生院学子,明日国家栋梁!
  24.今朝梦圆挥笔墨  明日驰聘舞乾坤
  25.寒窗十年终圆梦   壮志豪情谱新篇
  26.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争创佳绩现在开始
  27.新校园新同学新观念,新课堂新老师新起点!
  28.蛟龙必有腾飞时!
  食    堂
  29.欢迎你,我们的天之骄子!
  30.让新生满意,让家长放心
  31.美好的大学生活,我们将一起度过!
  32.迎新同学,展新风貌
  33.荷花映日笑纳新鲜学子  丹桂飘香喜迎远方来客
  图 书 馆
  34.意气风发求真知  纵横天下绘宏图!
  35.知识无涯,生命有限   不畏艰险,勇攀高峰
  36.梦想已久的象牙塔 ——已成现实!
  37.享受学习,体验成功
  3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9.志存高远,勤奋学习,全面成才
  其它
  40.青青校园喜迎莘莘学子!
  41.海阔凭鱼跃 天空任鸟飞
  42.新生从这里进入,人才从这里走出!
  43.新起点高目标 迈向新的成功
  44.为今天的成功喝彩,为明天的事业奋斗
  45.珍惜美好时光 书写精彩生活
  ⑴、热烈欢迎2011级新同学!
  ⑵、衷心祝愿广大新同学从这里走向成功!
  ⑶、迎接八九点钟旭日,培育廿一世纪春苗
  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⑸、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⑺、劝君珍惜大学时,鹏程万里奋今朝
  ⑻、坚持“三个面向”,加强素质教育
  ⑼、实践“三个代表”,培养“四有”新人
  ⑽、努力请从今日始!
  ⑾、不惧书山高千丈,哪怕学海浪万重!
  ⑿、科教兴国,责无旁贷;奋斗成材,任重道远.
  ⒀、刻苦学习,不负重托;努力探索,再创佳绩.
  ⒁、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⒂、携手并肩,朝着创办一流地方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⒃、开拓创新,再造辉煌,建设新世纪的新福大!

甘肃中医药大学迎新网(八)

青春梦,【甘肃中医药大学迎新网】

  青春梦无悔,笑看大学路
  9月7日至9日,2010级新生陆续到校报到,化工院新生接待处到处洋溢着真挚的笑容.迎新志愿者真诚无私、尽心尽力为新生服务的笑,10级新生满怀自信、青春洋溢憧憬大学的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幕幕温馨的微笑中,化工院迎新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微笑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最亲密的沟通.为全面做好迎新工作,全心全意为新生服务,让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化工院团委、学生会通力合作,紧抓创新不放松,以“让微笑溢满全院,让微笑温暖新生”为迎新目标,周密部署,使得迎新工作顺利成功地开展.团委各老师与统一服装、充满热情的志愿者坐在一起,认真细致地为新生办理入学手续.志愿者充满热情与灿烂的笑脸感动着每一位到来的新生,同样,新生带来的自信、青春、活力的笑容也感染了每一位接待者.
  在化工院专门为新生设立的“新生寄语”专栏,新生笑着写下自己对大学的感悟,有新生充满幽默的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青春在化工”以表奋斗之心;也有新生充满智慧地写下“大学不是终点,而是真正的起点”;还有新生满怀斗志地写出“这是我无悔的选择,努力,走好西科大学之路!”.同样,也有大二大三的同学在专栏上写下对每一位新生的祝福,这些话语中既有“学习仍是第一要务”的良言警策,也有“不疯魔不成活”的调侃式激励.一张张青春笑脸,一句句温暖话语,构成了迎新队伍中一道充满魅力与活力的风景线.自去年迎新开始,笑脸标志已成为化工院迎新的一道风景,成为生科院迎新工作的一大亮点.
  据悉,学院今年还将收集全院250余名新同学的笑脸图案,做成纪念相册,成为永恒的回忆.新老生的笑脸,“热情,真挚,青春,自信”,充分展示出了化工院迎新工作中“到学校如到家、见老师如见亲人”的温馨和谐氛围.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们疲惫却不后悔,四季的雨飞雪飞让彼此心醉却不堪憔悴.轻轻的风轻轻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年少轻狂的我们,天真固执的认为,自己除了不能爬上珠穆朗玛峰之外什么都能干,与生俱来的倔强注定了此生的一波三折.莫叹流年谢芳草,莫说一场寂寞凭谁诉,这世界天高地阔谁也看不透.总有渺小的感伤,想像着茫茫人海里,谁看见我的光.总有种流浪的渴望,故事中冒险和精彩总发生在远方.从不想今天就这么过,明天会怎样,我跑再快也跟不上.昨天太近明天太远,我张开翅膀去飞翔.每一棵蒲公英都承载着一个不可亵渎的梦,远方除了遥远还剩下什么.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让燃烧的青春照亮昨天打造的诺言.放纵自己的狂野,找寻自己的明天.在那青色的山坡上,我要埋下我所有的歌,等待终有一天他们在世间传说.
  走过西科的秋天,每一片金黄的落霞我都想紧紧依偎,没有谁懂得年少的我那想家的苦涩滋味.想家的日子,故乡的月亮格外明亮,一个落寞的我,将八月十五的胖月亮,望瘦,一轮晶莹剔透的圆盘让中秋节的不归人,和影成双.青春多迷惘,心事不能向谁讲,觉得自己好像孤独的存在,和世界捉迷藏.依旧努力的学着潇洒去想,其实我并不想家,其实我并不孤单,我只是一个人而已.异乡的路,故乡的水,习习清风送来缕缕清香,立水一方,我开始明白,长大并不意味着成熟.

甘肃中医药大学迎新网(九)

结合党的纲领谈谈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分条说明,无需太长,

的大学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与次要的年龄差距,以适应新的环境,尽快掌握学习规则.
二,确定新的目标
科学的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动力.当大学的目标,以实现新的目标,应尽快建成.
三,逐步树立新形象
客观,正确认识自己,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正确地把握自我,在德,智,物理,美国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做新时代合格的大学生.
第二节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成为众矢之的,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基本国情和地区形势
BR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正在开发中.中国的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和长期.这一阶段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最鲜明的特点.发展是在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该地区的特点是在北部边界的祖国,一个地区的?1183000平方公里,是中国的第三大省广阔,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生产力相对落后.
二的历史使命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迎接挑战,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必要的要求,按照我党的教育方针和大学教授尽快的培养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实现培训目标,是大学教学的根本任务.
三,立志成为
完成的历史使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自觉地刻苦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创新意识,立志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季度健康的心理和教
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不成熟到成熟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和特点与自身的过去相比,
心理健康
前提教健康心理学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一个先决条件,主科学文化知识,是健康人格的基础.
加强心理健康
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掌握和保持心理健康.有意识地加强心理健康的培养.
教学难点:中国的国情和地区形势的新形势下,世界的科学和技术,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的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差距.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以一种消极的心理因素.IV.高学历不等于能力!大学未必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社会是有真才实学的技术人员追求,而非学历它的!资格个屁用,关键是你必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赚钱的能力,受过良好教育和没有能力去挣钱,有什么用啊!摆地摊的大学生现在少,农民工盖房子,我的房子也从大学毕业的?学到很多东西,他们不会使用
社会的经验和技术是最重要的:
记住,对象,现在的大学生是不一样有价值,希望现在的大学生,而不是货币增长20倍,它说,工作的难度,增加了20倍,现在的大学所有的人都很难是经济?也有许多混合的学校!一些混过去几年,这个社会是不喜欢的一塌糊涂啊,老板看到你的真才实学,而不是学校给老板看你的技能和能力.大学现在没有那么困难了找工作的中学的学生,他们有很多学习技术,找工作好找一些技术人员需要没有幻想,你的资历,学历可作为一块垫脚石.从来没有你之前,很多企业是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组合不工作!现在,除了政府和一些甘肃拆船业,这也是国有企业!想想你的老板看中了什么?钱,当然,你要招聘清洁工大学生确实不扫地,你会想他吗?他不能给你挣钱啊,现在是钱的社会.任何人都喜欢金钱和利润,陪这个业务,你会做吗?高工资可以学习一门技术或市场趋势.!为了未来的职业生涯前景啊!必须去努力,饭也不吃了,建议你去学习自己的工作,而不是追求高学历的技术,挂有一点是没有用的,时代已经改变,而不是毛泽东时代,中国的父母有很多不知道的时代变了,和一个重要的资格,而不是陪提高孩子们可以停止热情的信念!邓小平说,白猫好黑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不管什么样的经济系统来实现,使普通的人好就行了,现在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它的生命吗?请记住,时间已经改变了未来的美好生活必须确定正确的学习方向,我们一定要努力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34558/

推荐访问:安徽中医药大学迎新网 甘肃中医药大学招生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