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

来源:创业资料 时间:2018-11-28 11:00:1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资料】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共10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一):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唐朝:《反经》
宋朝《资治通鉴》,《容斋随笔》.
明朝:顾炎武《日知录》、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近代: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二):

《廿二史札记》有哪几部分组成 什么体裁 影响怎样 叙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

《廿二史札记》又名《二十二史札记》,清代赵翼(1727年─1814年)著,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总计条目约六百余条,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其中涉及《旧唐书》及《旧五代史》,虽书言二十二史,但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赵翼辞官致仕,闲居无事,读书写书自娱,用笔记形式把资料记录,日积月累而成《二十二史札记》,编目按二十四史之先后分卷,每卷以类相从,并各立标题,共为609题,题目大多标新立异,一针见血,如〈东汉诸帝多不永年〉、〈武后纳谏知人〉、〈明初文人多不仕〉的专题,又谓“《三国志》多回护”、“《宋史》事最详”,于乾隆六十年出版.梁启超以为赵翼“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
《廿二史札记》为赵翼的代表作,撰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与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齐名.李慈铭评价此书“周密详慎,卓然可传”.  《廿二史札记》共36卷,补遗1卷,系对《史记》、《汉书》直至《明史》等历代正史进行考证之作.因《唐书》、《五代史》均为新旧两部,故书名虽称“二十二史”,实际涉及到的为二十四部,即今天常说的“二十四史”.赵翼考证的主要方法,如同他自己所说:“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廿二史札记小引》).在书中,赵翼分析了各朝正史编纂得失,评判诸史之优劣;考辨订正各史史实的谬误,阐明诸事之真相,反映了他的考史造诣.他考史的重点,不只停留在对史书文字的校订,更侧重于对史书内容异同和得失的考订.他考史的资料来源,大多为正史,兼或引证杂乘稗史.其考证方法多以正史证正史,兼用本证、互证及理证等方法.赵翼特别重视历史撰述中所记史事的真伪,提出撰史要谨慎从事,“草率荒谬,为史家最劣也”.他认为不可将历代修史时弃而不取的史料,作为信徵之用.不为猎奇而放弃严谨,是他治史的严肃之处.赵翼对“二十四史”的品评,“皆综其要义,铨其异闻,使首尾井然,一览可悉”,历来被推举为读史的入门之书.  需要强调的是,长于考据并不足以概括《廿二史札记》的风格与价值,在考史的基础上注重议论,可以说是《廿二史札记》的又一个特点.这里既有关于史学的评论,也有关于史事的评论.在史学评论中,赵翼对历代史书修撰的得失,分析周到,持论平实,其中不乏至今仍值得称道的重要史学见解.对于史事的评论,更是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  《廿二史札记》中,有不少篇目是考察历代社会演变、古今风云变化、时势发展趋势,有不少议论关乎“天下之情变,古今之得失”.诸如《武帝三大将皆由女宠》、《魏晋禅代不同》、《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唐代宦官之祸》、《宋初严惩赃吏》、《金考察官吏》、《元诸帝多由大臣拥立》、《明乡官虐民之害》等即是.由于赵翼有过从政经历,特别是曾在地方为官,使他对社会风气、对民众生活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对政治得失与社会兴亡有更多的认识.因此,他的许多见地深刻而精辟,往往发前人之所未发.这些都体现在赵翼的史论之中.他在《廿二史札记》中,以“气运”、“天人关系”、“治乱兴衰”、“民心所愿”等为线索,总结历史经验,探究历史发展的常理与恒情.  值得注意的是,赵翼除了关注历代政治制度的优劣得失,还将目光投向国计民生,涉及不少前人不常注意的问题,可谓独辟蹊径.如他在书中多次谈到关乎百姓日常生活的米价问题——《唐前后米价贵贱之数》、《明代的米价贵贱》,通过米价的变化,透视朝政兴衰、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其意义已超出一般意义上的考史范畴.《长安地气》条,以地气的变化为线索,探究历代朝政的盛衰.当然,仅用地气之变来阐释皇朝盛衰的原因是不够的,但他提出地理环境对社会盛衰的影响的观点,并形成较为完备的认识,这在中国古代史家中是非常突出的.  赵翼考史,有纵向的考察,也有横向的比较.如在《汉末诸臣劾治宦官》条中,他不仅涉及东汉的宦官问题,而且将唐、明各朝士大夫与宦官势力之间的较量进行对比分析,从宦官势力膨胀的过程中,寻找中国政治的特点.长于归纳、比较,以发展眼光审视历史、认识历史是赵翼治史超出其他一些史家的关键所在.同时,赵翼的考释极少晦涩之词,大多言简意赅,易读易懂.篇目的标题常有画龙点睛之效,经过综合归纳,有些条目很是引人入胜,令人不忍释卷.因此,有学者评论赵翼的治史是“乾嘉时代甚至中国整个史学发展史上所罕见的史学”.赵翼同时代的学者、著名经学大家和考史学家钱大昕对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卷一《史记》、《汉书》  班固作史年岁  卷二《史记》、《汉书》  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汉诏多惧词  汉时以经义断事  上书无忌讳  汉武用将  卷三《史记》、《汉书》  武帝时刑罚之滥  吕武不当并称  汉多黄金  两汉外戚之祸  卷四《后汉书》  光武多免奴婢  东汉功臣多近儒  东汉诸帝多不永年  卷五《后汉书》  籍没财产代民租  卷六《三国志》  荀彧传  陈寿论诸葛亮  卷七《三国志》、《晋书》  借荆州之非一  卷八《晋书》  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  卷十一《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并《南史》  宋齐多荒主  卷十二《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并《南史》  六朝多以反语作谶  卷十三《魏书》、《齐书》、《周书》、《隋书》并《北史》  大业十四年  卷十四《魏书》、《齐书》、《周书》、《隋书》并《北史》  后魏百官无禄  卷十五《魏书》、《齐书》、《周书》、《隋书》并《北史》  假官  卷十九《新唐书》、《旧唐书》  天子不观起居注  建成元吉之子被诛  卷二十《新唐书》、《旧唐书》  唐节度使之祸  方镇骄兵  黄巢李自成  卷二十二《五代史》  五代藩郡皆用武入  卷二十四《宋史》  宋初严惩赃吏  卷二十五《宋史》  宋冗官冗费  卷二十六《宋史》  秦桧史弥远之揽权  卷二十七《辽史》、《金史》  元筑燕京  卷二十八《金史》  金以坏和议而亡  卷二十九《元史》  元建国号始用文义  卷三十《元史》  郝经昔班帖木儿  永乐中海外诸番来朝  卷三十四《明史》  天主教  卷三十五《明史》  明代宦官  卷三十六《明史》  明末辽饷剿饷练饷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三):

精读《论语》一篇1500字以上读书笔记.要自己写的.大学程度的.好的还可以加分.

第一~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x0d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安康、生活态度积极、和亲人朋友、同事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多方面又十分精辟的道理,乃至读完,行人处事的一切尺度,豁然于眼前:\x0d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因为内心的坦荡,自信,泰然而自内向外油然而生的从容、宽容.但这种宽容变有尺度,并非毫无原则的谦让、宽恕,而是以真报怨,以德报德.其实面对自己过往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当时有过许许多多的情绪,可是走过来回头再看的时候觉得其实也没什么,不管是帮助爱护自己的,还是曾经嘲弄甚至伤害过自己的,都不过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而已,处世为人,除了要感谢帮助爱护自己的人,同样也要感谢那些嘲讽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因为只有他们的嘲讽才更让人感觉至深,才更人觉醒与自强.\x0d对待事业:“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x0d通篇读完综合发现,书中频频出现的一些词语定、坦荡、温暖、从容、朴素、和谐~~其实,这些就是本书所要告知我们的为人处世的真谛.夜以继日里,我终于读完了它,合上书的刹那、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找到了一把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这些枷锁是虚妄之想的枷锁,庸人自扰的枷锁、面对不顺、不公、不义、不礼而只知一味或愤慨、或忧郁、或礼貌、或怒目相向、亦或消极避之的枷锁.\x0d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处世、为人、行事、以及生活中的凡此种种,给自己的人生多一份空间与遐想的余地.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 第二~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x0d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x0d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x0d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x0d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x0d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x0d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第三~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思想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x0d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x0d读完之后的另一个感触就是“爱人犹如爱己 ,敬人犹如敬己”.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民提供快捷服务、便利服务、微笑服务.\x0d不仅如此,我们更应该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观.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x0d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较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x0d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x0d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x0d《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x0d在这个世界上,这些伟大的人物,他们影响之大多半由于其人品可爱,反倒不是由于他们的学问渊深.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开玩笑自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说这些很抽象的样子,这样说吧,他是个乐观开朗,勤奋好学,宽宏大度,能推己及人,气质高雅,热爱美和艺术的人.但是又对天下人充满同情,充满悲悯,并且视推广仁政为己任,主动承担责任,热衷教育,善于教育的人.他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有着正常人的情感.但是充满着智慧,并相信道德的力量.读论语会让我们看到一个比较完整的孔子形象,会找到一个值得终身学习的榜样.\x0d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 太多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四):

齐东夜语是什么意思?【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

  齐东野语: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齐东野语qí dōng yě yǔ
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出自】:《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示例】:听说明的方孝孺,就被永乐皇帝灭十族,其一是“师”,但也许是~,我没有考查过这事的真伪.◎鲁迅《两地书》二六
  【近义词】:道听途说
  《齐东野语》20卷,周密撰.作者字公谨,自号草窗,又号弁阳啸翁、萧斋、泗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弁阳老人等.祖籍济南.其曾祖泌,自济南迁居吴兴,至密四世.其家世代为官,本人在宋宝佑年间任义乌令;入元不仕,寓杭,居癸辛街,以南宋遗老自居,交游很广,故见闻甚博.是书用《齐东野语》之名,乃作者不忘祖籍之意.书中所记,多宋元之交的朝廷大事,很多可补史籍之不足,如“李全始末”,“端平入洛”,“二张援襄”等,都是很有价值的资料.本书以中华书局1983年张茂鹏点校本最为方便.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笔记著作源远流长,典藏宏富,在传统文史古籍中被视为“稗官”,占有一席之地.笔记章法灵活,不受约束;驳杂广记,包罗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凡古代政治经济、典章制度、宫廷秘闻、文人轶事、庙堂宏论、街谈巷议、金石文字、碑版书画、天文地理、民俗风物、宗谱世系、氏族图腾、易卜星算、诸子百家无不涉及,可谓采拾博洽,百科荟萃,广谱式地反映了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面貌.其中有治乱得失、文史考评,有访察探索、大千博览,有宦海风波、人生感悟,是知识与智慧的总结,具有广博的文史与古代科技研究参考价值,今天仍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借鉴.在近年来笔记著作广受欢迎的读书氛围中,编选出版这套《历代笔记名著丛书》,着眼于历代广有影响的名家名著.首辑自魏晋至明清精选10种,使用较好的版本校点整理,与前已出版的《历代笔记小说丛书》为姊妹编,意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古代笔记精品读本,便于借鉴其中的精华,同时为研究者提供参考.《齐东野语》是历代笔记名著丛书之一.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五):

白居易的诗草解释

  作者:白居易 题材:五言律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求严格,一般限为五言排律,六韵或八韵.白居易此诗以"古原草送别"为题,故诗须扣住"古原"、"草"、"送别"等题意.
  注释:
  1.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南朝梁元帝《赋得兰泽多芳草》诗是现存较早的"赋得体"诗.而"赋得体"之大兴是在唐代,以后历代沿用.试帖诗比一般的赋得体要.
  2.离离:青草繁茂的样子.
  3.远芳:广远的草原.
  4.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5.王孙:公子王孙.此指所送之人.
  6.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这是作者十六岁所作.本来只是练习应试的习作,但因作得好,便成了他的成名作.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作者初进京城,携诗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借"居易"之名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待读其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赞赏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遂广为延誉.按"赋得体"的标准,此诗之结构可谓严谨妥当: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然而此诗之佳处远不止于此.其为名作,实因意胜——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欣赏
  这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而且还写出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野草离离,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诗的前四句侧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如此的野草,才有资格成为宇宙间一切生命的象征,才拥有值得人赞美的生命意义.尾联扣送别之意,"又"字暗示离别乃古今人事之所难免;别情如春草萋萋,亦人之常情.故前人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之叹,后人亦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之悲.
  前人于此诗好评甚多.《古欢堂集杂著》:"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孟浩然"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此联岂出自刘欤?……古人作诗,皆有所本,而脱化无穷,非蹈袭也."《唐诗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
  但亦有说此诗别有寓意者.《唐诗三百首》:"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诗境浅说》:"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无确定,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虽严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见仁见智,无所不可."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缗费粜蕖⒄畔取⒀钌鳎技奚汀?
  白居易生平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还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做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应驱逐出京.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七十岁致仕.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 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终成诗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 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也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宇航局、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又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如此说来,与陶渊明的苦况,当然不同.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个数字不算小.
  他喝酒时,有时是独酌.如在苏州当刺史时,因公务繁忙,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如果没有九天的疲劳,怎么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没有一天的酒醉,怎么能娱乐的的身心.他是用酒来进行劳逸结合的.
  更多的是同朋友合饮.他在《同李十一醉忆元九》一诗中说;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在《赠元稹》一诗中说: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在《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一诗中说;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在《问刘十九》一诗中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河南尹卢贞刻《醉吟先生传》于石,立于墓侧.传说洛阳人和四方游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来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宽的土地上常是湿漉漉的,没有干燥的时候.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
  【诗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现译】:
  长长的原上草哇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掩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六):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 D.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D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七):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宰相是采取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采用委员会...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宰相是采取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采用委员会制的”这里的委员会指的是什么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B.唐代初期,沿袭隋制,高祖武德三年(公元六二○),改纳言为侍中,改内书省曰中书省,内史令曰中书令,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并为宰相. 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掌审议封驳,尚书主执行政令,权责分明,然...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八):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道:“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
①中国的丞相制度
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
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A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九):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为什么说地方行政数汉朝最好?【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

汉代的制度之所以好,首先是因为行政层级少.
地方政府只有郡和县,郡和县的数量合理.其次,官级少,升转灵活,地方长官的地位高.郡太守调到中央可以做九卿,两者是平级的,再进一级可以当三公.当
下,我国正在推行“省管县”体制试点,地方政府由原来的省、市、县三级变为省、县两级,有着汉代地方行政的影子,是一项值得肯定的改革.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十):

中国古代寓言的读书笔记200字左右!

西游记
西游记写的是一些神怪妖魔的故事,说的是孙悟空如何护送唐僧前往西天取经,普度众生.这本书真是把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其中的故事小的时候在一些电视剧里已经了解了一些,现在一看,才突然觉得古人真是了不起,居然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这本书的前言里说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是根据以前人们的不断丰富完成的,由各个时期人们的想象,由此我看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智慧.孙悟空这个人物简直是写活了,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他不像是一个神仙,而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猪八戒的种种毛病好像也变得可爱了许多.这本书真能吸引人.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54127/

推荐访问: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书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