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放射学

来源:女性创业 时间:2018-12-06 11:00:0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女性创业】

临床放射学(共2篇)

临床放射学(一):

脑白质是什么?位置是?作用又是什么?

汗个 我看成脑白金了.
我搬一下.
大脑是由上百亿个神经元组成的,而神经元又是由细胞体和神经纤维组成的,细胞体中有细胞核(颜色深),神经纤维中有细胞质(颜色浅).在大脑中细胞体聚集在大脑表层,看起来颜色深,叫做脑灰质;而神经纤维聚集在大脑内部,看起来颜色浅,叫做脑白质.
1.脑白质病是一种大脑的结构性改变 ,以中枢神经细胞的髓鞘损害为主要特征 ,病变累及专门发挥高级大脑功能的白质束.其临床表现从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和个性改变 ,到痴呆、昏迷 ,甚至死亡.
2.而中毒性脑白质病是由多种毒性因素引起脑白质病 :颅脑照射 ;药物治疗 ,如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及免疫制剂 ;滥用药物 ,如甲苯、乙醇、海洛因等 ;还有环境毒素等.在这些因素中 ,颅脑照射和抗肿瘤化疗是中毒性脑白质病非常确定的病因.随着肿瘤患者放、化疗的广泛应用 ,出现医源性脑白质损害的肿瘤患者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病症 ,笔者就肿瘤放、化疗引起中毒性脑白质病的临床及其研究进行综述.
3.中毒性脑白质病的表现
4.症状与临床分度 :脑白质病最显著的临床表现是精神状态的改变 ,即在没有失语的情况下有注意力、记忆力、视觉空间技能、执行功能和情感状态等其中至少一项缺陷.轻度病例表现为慢性意识模糊状态 ,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丧失和情感功能障碍 ;更为严重的病例则产生痴呆、意识缺失、木僵和昏迷等严重后遗症.而灰质的疾病则相反 ,是以累及语言、行为或感觉功能为主.如果脑白质发生了局灶性坏死 ,则精神状态改变比一般体征如偏瘫、感觉障碍和视力丧失突出.中毒性脑白质病的病变分布通常是弥漫性的 ,其临床分度总体上与白质损害的严重程度相平行.
5.实验室检查 :初步精神状态检查 ,包括评价注意力不集中的试验、鉴定记忆力障碍的三词延迟回忆试验、评价视觉功能障碍的时钟绘画和评价脑功能的交替运动序列.如果精神状态检查结果可疑 ,可进一步进行神经精神学测试.如果初步精神状态检查的前两类试验未发现任何缺陷 ,则可确定无可察觉的大脑损害 ;如果前两类试验发现异常 ,可进行大脑神经影像学检查.加权磁共振成像是首选检查手段 ,是鉴别早期或轻微脑白质病与精神疾病的重要手段 ,而CT仅能显示重度脑白质损害.
6.诊断 :确实有脑白质毒素接触史 ,如放、化疗和免疫治疗等 ,并排除其他脑白质损害原因 ,如遗传性脱髓鞘病等 ;接触毒源后发生精神状态改变 ,以及可能的剂量症状反应关系 ;有确凿的神经放射学证据 ,或典型神经病理结果.
7.要重视肿瘤放化疗性脑白质病的研究
8.为什么说颅脑照射和抗肿瘤化疗是中毒性脑白质病的非常确定病因 因为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上升 ,以及肿瘤放、化疗和免疫治疗等广泛的应用 ,抗肿瘤治疗所致的脑白质病越来越多 ,所以 ,我们进一步认识肿瘤放化疗引起的脑白质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9.放疗性脑白质病 :颅脑照射引起的神经毒性程度与接受照射的总剂量、时间、剂量—分割方案及受照容积有关.照射产生的脑白质病分为 3期 ,即急性反应期、较持久的延迟反应期及严重的延迟反应期.急性反应期 ,脑白质呈斑点状可逆水肿 ;较持久的延迟反应期 ,脑白质广泛水肿及发生脱髓鞘病变 ;而严重的延迟反应期则发生脑血管坏死和血栓形成 ,进而造成髓鞘轴突消失.国外有学者对 19 80~19 9 4年因颅脑放疗引起的脑白质病患者进行了统计 ,并通过 29个项目对 748例接受全颅治疗性照射的患者进行了研究 ;通过 18个项目对 368例接受预防性照射的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213例接受全颅治疗性照射和 100例接受预防性照射的患者发生了脑白质病 ,而且神经行为障碍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放疗总剂量、受照容积以及选择放疗的时机有关 ,同时发现脑白质病主要因全颅照射所致 ,局部照射较少发生.还有国外学者研究了 100例进行过局部放疗照射的恶性星形细胞瘤患者 ,发现则很少有发生神经行为障碍的患者 ,但是在治疗后 ,生存期达 1年以上的患者中 ,脑白质病患者逐年增多.一项对低度恶性脑胶质细胞瘤颅脑放疗的远期疗效研究发现 ,术后放疗可明显增加脑白质病的危险 ,使得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下降 ,因此在选择放疗时应予以多方面的权衡.
10.化疗性脑白质病 :抗肿瘤药物引起的神经系统毒性早巳受到医学界关注.随着化疗强度的提高、药物剂量的增强 ,化疗所致的脑白质病报道亦逐渐增多.有研究发现 ,顺铂、阿糖胞苷、氟尿嘧啶、卡莫氟、左旋咪唑、甲氨蝶呤、氟达拉宾、塞替派、卡莫司丁、异环磷酰胺等均可引起脑白质病 ,其中以甲氨蝶呤、卡莫司丁和顺铂最为常见.化疗所致的神经毒性与给药途径、剂量及给药方法有关 ,化疗药物与颅脑照射联合应用更为有害 ,如顺铂加甲氨蝶呤与放疗联合应用.国外有学者研究了 130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采取静脉注射甲氨蝶呤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 1000mg剂量治疗后的情况.其结果在可评价的 1218例患者中.仅有 9 5例即 7.8%,发生了急性神经毒性.

临床放射学(二):

首次发现NMR现象的是谁【临床放射学】

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 resonance,NMR)现象在1946年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FoBloch和哈佛大学Purcell分别发现.
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处于进动状态的含有奇数中子或质子的原子核,例如氢原子核会发出一定频率的无线电波.用适当的无线电波对进动的原子核进行激励,可以使其进动角度增大;在外加的无线电波关闭后,进动的原子核又会逐渐回复到原来的位置,并发出与激励无线电波频率相同的射频信号.这一现象被称为核磁共振现象.NMR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物质分子结构的现代化学分析技术首先在理化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发现者因此而获得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972年化学家P.C.Lauterbur提出应用NMR信号可以建立图像,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为NMR成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揭开了序幕.此后很多学者对NMR的成像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到80年代初期核磁共振成像已从实验室进入临床.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作为医学影像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发展非常迅速,获得广泛的应用.为了与使用放射性核素的核医学相区别,以及强调这一检查技术不使用电离辐射的优点,1984年美国放射学会正式将核磁共振成像(NMR)称为磁共振成像(MR或MRl).
  自1953年出现第一台核磁共振商品仪器以来,核磁共振在仪器、实验方法、理论和应用等方面有着飞跃的进步.谱仪频率已从30MHz发展到900MHz.1000MHz谱仪亦在加紧试制之中.仪器工作方式从连续波谱仪发展到脉冲-傅里叶变换谱仪.随着多种脉冲序列的采用,所得谱图已从一维谱到二维谱、三维谱甚至更高维谱.所应用的学科已从化学、物理扩展到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总而言之,核磁共振已成为最重要的仪器分析手段之一.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64242/

推荐访问:骨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