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肿瘤学杂志

来源:女性创业 时间:2018-12-06 11:00:0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女性创业】

临床肿瘤学杂志(共9篇)

临床肿瘤学杂志(一):

《科学》杂志评出“饿死肿瘤”研究获新进展为2004年十大科技突破之一.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一种抑制肿瘤血管生长的药物与传统化疗药物结合,可延长结肠癌患者存活期.其利用的原理不包括(  )
A. 抑制癌细胞的复制
B. 切断癌细胞营养供应
C. 阻断癌细胞的增殖
D. 诱发癌细胞基因突变

AC、化疗的原理在于通过化学药物抑制DNA复制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分裂,AC正确;B、细胞癌变后,血管为癌细胞提供了营养物质.从“饿死肿瘤”的原理上看,就是减少肿瘤的营养供应,是由于抑制肿瘤血管生长的原因,B正确...

临床肿瘤学杂志(二):

简述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衰老,死亡这些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及生物学意义【临床肿瘤学杂志】

生命的〝遗传、出生、成长、成熟(繁殖)、衰老、死亡〞活动过程,本貭上就是一个〝生命信息〞活动过程.这些“生命信息”活动调控着生物整体和生物个体的物质和能量活动.
遗传信息即是生物整体的〝基因智能〞对生物个体的作用和对环境影响.
而〝出生、成长、成熟(繁殖)、衰老、死亡〞本貭上就是生物个体“生理信息”活动过程.
所以〝生命〞并不等于〝生物〞.生物就是具有生命活动过程的有机〝物体〞.
参考资料: 生命真相 刘量衡著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2

临床肿瘤学杂志(三):

下列由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中的思四项研究,主要属于化学探究邻域的是( )
A、观测太阳系外行星 B、绘制癌症基因图谱 C、研制高温超导材料 D、计算物质世界重量

选C
A是地理、B是生物、D是物理

临床肿瘤学杂志(四):

目前临床上癌症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激素治疗、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癌变的分子基础是细胞内的______,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它成为具有______特性的细胞.癌细胞的分裂方式是______.
(2)癌症化疗时应用的烷化剂(如二氯二乙胺)能够阻止参与DNA复制的酶与DNA相互作用.此类药品作用于癌细胞周斯的______期.化疗还常用其他药物,知5-氟尿嘧啶,它的结构与尿嘧啶非常相似,它可以直接干扰______的合成.
(3)除了不抽烟、不酗酒外,请再写出一点防治癌症的建议______.

(1)细胞癌变的分子基础是细胞内的DNA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它成为具有无限增殖特性的细胞.癌细胞的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
(2)癌症化疗时应用的烷化剂(如二氯二乙胺)能够阻止参与DNA复制的酶与DNA相互作用.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以此类药品作用于癌细胞周斯的分裂间期期.化疗还常用其他药物,知5-氟尿嘧啶,它的结构与尿嘧啶非常相似,尿嘧啶是RNA的成分之一,所以它可以直接干扰RNA的合成.
(3)除了不抽烟、不酗酒外,防治癌症的建议是不食用烤焦、发霉等致癌因子较多的食品(或不食用含亚硝酸盐污染的食物;不食用食品添加剂过量的食物等),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很多化学致癌因子.
故答案为:
(1)DNA分子结构   无限增殖   有丝分裂
(2)分裂间期   RNA
(3)不食用烤焦、发霉等致癌因子较多的食品(或不食用含亚硝酸盐污染的食物;不食用食品添加剂过量的食物等)

临床肿瘤学杂志(五):

(2012•淮南二模)2011年11月25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德国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癌变前的衰老肝细胞能被由肿瘤抗原引导的免疫反应清除.利用这一成果,可以对癌变前衰老细胞进行抗原特异性免疫监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衰老肝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B.癌变以后的肝细胞容易向其他组织转移
C.在免疫系统被抑制的患者肝脏中,衰老肝细胞不会积累
D.由肿瘤抗原引导的免疫反应清除癌变前的衰老肝细胞属于细胞免疫

A、衰老细胞的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增大),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故A正确;
B、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扩散转移,故B正确;
C、衰老细胞的清除依赖于免疫系统,所以免疫系统被抑制的患者体内衰老肝细胞会积累,故C错误;
D、癌变前的衰老肝细胞是被效应T细胞清除的,该反应属于细胞免疫,故D正确.
故选C.

临床肿瘤学杂志(六):

(2013•洛阳三模)科学家发现家蝇体内存在一种抗肿瘤蛋白(且具有抗菌能力).这种蛋白质具有极强的抗菌能力,受到研究者重视.临床使用发现此蛋白质对肿瘤确有良好的疗效,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导人大肠杆菌内进行大量生产,其过程大体如图甲;通过细胞工程还可以将抗肿瘤蛋白临床使用,如图乙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基因工程中,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有______(至少答两种).
(2)图甲中,酶切此家蝇DNA分子和酶切质粒时,所用的限制酶可以不同,但是产生的粘性末端要满足______条件.
(3)将抗肿瘤基因导人大肠杆菌,并在大肠杆菌细胞内成功表达产生了抗肿瘤蛋白,由于大肠杆菌______,因此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的抗肿瘤蛋白.
(4)图乙中A过程从小鼠的脾脏中取得的“小鼠细胞”是______细胞,要获得能产生抗肿瘤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至少要经过______次筛选.
(5)从小鼠体内提取分离该细胞之前,给小鼠注射的特定的物质是______.
(6)图乙中,B过程是细胞融合,该过程需要用灭活的______、聚乙二醇或电激等诱导.
(7)为检测图甲中的大肠杆菌细胞内是否成功表达了抗肿瘤蛋白,可以采用______法.

(1)在基因工程中,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PCR扩增目的基因、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需要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连接起来,所以两者需要相同的黏性末端且能完全互补.
(3)选用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繁殖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要表达的蛋白质
(4)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采用的是已免疫的小鼠B细胞,即经过注射特异性抗原,然后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而融合后会形成多种细胞,需要经过至少两次筛选,最终筛选出来的杂交瘤细胞,既能在体外条件下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5)给小鼠注射抗原可促进小鼠体 产生相应的浆细胞.
(6)动物细胞融合过程需要用灭活的病毒来诱导.
(7)检测蛋白质分子的方法是抗原-抗体杂交.
故答案为:
(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PCR扩增目的基因、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2)黏性末端能完全互补
(3)繁殖快、产量较高    
(4)B淋巴(浆)   2 
(5)(特异性)抗原  
(6)病毒(或仙台病毒)  
(7)抗原-抗体杂交

临床肿瘤学杂志(七):

2011年11月25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德国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癌变前的衰老肝细胞能被由肿瘤抗原引导的免疫反应清除.利用这一成果,可以对癌变前衰老细胞进行抗原特异性免疫监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衰老肝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B. 癌变以后的肝细胞容易向其他组织转移
C. 在免疫系统被抑制的患者肝脏中,衰老肝细胞不会积累
D. 由肿瘤抗原引导的免疫反应清除癌变前的衰老肝细胞属于细胞免疫

A、衰老细胞的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增大),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故A正确;
B、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扩散转移,故B正确;
C、衰老细胞的清除依赖于免疫系统,所以免疫系统被抑制的患者体内衰老肝细胞会积累,故C错误;
D、癌变前的衰老肝细胞是被效应T细胞清除的,该反应属于细胞免疫,故D正确.
故选C.【临床肿瘤学杂志】

临床肿瘤学杂志(八):

PCR技术中的缓冲液
可调节PH值.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PCR)是体外扩增DNA序列的技术.它与分子克隆和DNA序列分析方法几乎构成了整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工作的基础.在这三种技术中,PCR方法理论上出现最早,实践中应用也最广泛.PCR技术使对微量的核酸(DNA或RNA)操作变得简单易行,同时还可以使核酸研究脱离活体生物.PCR技术的发明是分子生物学的一项革命,它极大地推动了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PCR技术发展简史
  人类对于核酸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致力于研究基因的体外分离技术.但是,由于核酸的含量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DNA的体外操作.Khorana于1971年最早提出核酸体外扩增的设想.但是,当时的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尚未成熟,对热具有较强稳定性的DNA聚合酶还未发现,寡核苷酸引物的合成仍处在手工、半自动合成阶段,这种想法似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1985年,美国科学家Kary Mullis在高速公路的启发下,经过两年的努力,发明了PCR技术,并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关于PCR技术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从此,PCR技术得到了生命科学界的普遍认同,Kary Mullis也因此而获得199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但是,最初的PCR技术相当不成熟,在当时是一种操作复杂、成本高昂、“中看不中用”的实验室技术.1988年初,Keohanog通过对所使用的酶的改进,提高了扩增的真实性.尔后,Saiki等人又从生活在温泉中的水生嗜热杆菌内提取到一种耐热的DNA聚合酶,使得PCR技术的扩增效率大大提高.也正是由于此酶的发现使得PCR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使该技术成为遗传与分子生物学 分析的根本性基石.在以后的几十年里,PCR方法被不断改进:它从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发展到定量测定;从原先只能扩增几个kb的基因到目前已能扩增长达几十个kb的DNA片段.到目前为止,PCR技术已有十几种之多,例如,将PCR与反转录酶结合,成为反转录PCR,将PCR与抗体等相结合就成为免疫PCR等.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
  1. PCR的基本原理
  PCR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以拟扩增的DNA分子为模板,以一对分别与模板互补的寡核苷酸片段为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半保留复制的机理沿着模板链延伸直至完成新的DNA合成.通过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可以使目的DNA片段得到扩增.另一方面,新合成的DNA片段也可以作为模板,因而PCR技术可使DNA的合成量呈指数型增长.
  2. PCR的基本成分
  PCR包括7种基本成分:模板DNA、特异性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二价阳离子、缓冲液及一价阳离子.
  模板DNA:包括基因组DNA、质粒DNA、噬菌体DNA、预先扩增的DNA、cDNA和mRNA分子等几乎所有形式的DNA和RNA都能成为PCR技术反应的模板.除此之外,PCR反应还可以直接以细胞为模板.
  特异性引物:是一段与模板DNA链结合的寡核苷酸片段,对于DNA的扩增起到引发的作用.
  热稳定DNA聚合酶:这是PCR技术实现自动化的关键.热稳定DNA聚合酶是从两类微生物中分离的:一类是嗜热和高度嗜热的真细菌,另一类是嗜热古细菌.现在又出现了一种兼顾了几种DNA聚合酶特点的混合型酶.
  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是DNA合成的原料,包括dATP、dGTP、dTTP、dCTP.
  二价阳离子:常用到Zn2+和Mg2+,作为构成热稳定性DNA聚合酶的成分之一.
  缓冲液:一般使用Tris-Cl缓冲液,标准的为10mmol/L,并将其调节到8.3~8.8之间.
  一价阳离子:一般使用50mmol/L的KCl溶液,有利于改善扩增的产物质量.
  PCR的基本操作
  PCR是一种级联反复循环的DNA合成反应过程.PCR技术的基本反应由三个步骤组成:
  1. 变性:通过加热使模板DNA完全变性成为单链,同时引物自身和引物之间存在的局部双链也得以消除;
  2. 退火:将温度下降至适宜温度,使引物与模板DNA退火结合;
  3. 延伸:将温度升高,热稳定DNA聚合酶以dNTP为底物催化合成DNA链延伸.
  以上三部为一个循环,新合成的DNA分子又可以作为下一轮合成的模板,经多次循环后即可达到扩增DNA片段的目的.
  PCR的主要应用
  最初建立PCR是为了扩增已知序列的靶基因.因为在PCR方法问世以前,要获得一个靶基因,必须建立基因文件库,然后从成千上万的菌落中通过Southern blot 杂交筛选含有靶基因的克隆.这样既费时又费钱,特别是在克隆真核生物基因时难度更大.自从建立了PCR方法以后,使克隆已知序列的基因变得非常容易.为了适应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PCR方法也得到了不断发展,现在PCR已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1. 基础研究方面的应用
  目前从事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室和研究人员,几乎每天都在使用PCR,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分子生物学家没有使用过PCR.因此,PCR与分子克隆一样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常规方法,可用于达到以下目的:
  l 扩增目的基因和鉴定重组子;
  l 克隆基因;
  l 基因功能和表达调控的研究;
  l 基因组测序;
  l 制备单链模板;
  l 致突变;
  2. PCR在临床上的应用
  l 在遗传学上的应用:人类的遗传性疾病是因为某一碱基序列发生了突变,使之缺失或形成某一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位点,通过PCR结合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就可以从基因的水平对遗传性疾病进行分析.例如,血友病甲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体内缺乏凝血因子FVIII这是由于基因第14个外显子的第336位氨基酸的编码基因发生了突变,产生了一个新的PstI酶切点,因此可以使用PCR-RFLP对血友病进行诊断.PCR还可以用来检测遗传性耳聋和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l 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PCR已日益广泛应用于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理研究以及肿瘤诊断与治疗的研究中.例如,差异显示PCR技术能针对不同肿瘤寻找其特异而敏感的标志物,并用于肿瘤早期诊断、判断预后及疗效评估.另一方面,在使用普通放疗、化疗的同时可结合定量PCR技术检测微小残留病灶,以进一步改进治疗方案.此外,由于癌症的发生在一定意义上是单个细胞分子发生变化,因而可以使用单细胞PCR技术对癌症的发病机理进行研究.
  l 检测病原体
  l 在基因分型中的应用:当进行器官移植时并须先组织配型工作,此时常应用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多态性PCR(PCR-sequence specific oilgonucleotide polymorphism,PCR-SSOP)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进行分型,使移植成功率大大提高.此外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也可以用于对HLA的分型.
  3. 在法医学中的应用
  例如:最早应用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结合PCR-RFLP来进行法医学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目前发现在真核生物基因组编码和非编码序列中的短串联重复序列的重复次数在个体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可以使用短串联重复PCR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使用PCR技术进行法医鉴定的优点是样品用量小并且适于对高度降解材料的检测.除刚才提到的之外,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VN-TR)PCR也可以用于法医学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
  所以,综上所述,PCR的确是一种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技术.在它30多年的发展中衍生出了诸如PCR-RFLP、PCR-SSOP、VN-TR,以及免疫PCR、致突变PCR和定量PCR等十几种不同的技术方法.PCR技术可以为基因工程提供目的基因,并广泛地应用于个体识别、亲子鉴定、免疫配型、疾病诊断等方面.可以说,PCR已经渗透到了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我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PCR技术会不断地得到扩充和完善,PCR技术也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临床肿瘤学杂志(九):

求:大一英语演讲稿 关于实验动物的 可以演讲5分钟的

动物实验是医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在人类疾病的调查和防治研究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国内外公认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与否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实验动物水平应当与科学研究的水平相匹配.因此,人们愈来愈重视实验动物的标准化问题.但是,医学研究论文中对实验动物应用状况的描述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描述的状况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实验动物应用的情况,也反映了科研论文的规范化程度〔1〕,并进而影响论文的质量和交流.作者通过对《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应用生理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1~1996年各期刊载的呼吸系统疾病论文为例进行调查,并随机抽检了《Respiration Physiolog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merican Review of Respiratory Disease》及《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中应用实验动物的文章.填写问卷,依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10种杂志文献中呼吸疾病所占数量有明显差异,平均占总量的12.93%.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呼吸疾病占80.31%,《中华内科杂志》中占11.57%,《中华肿瘤杂志》中占10.1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占9.55%,比例较高.《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占7.96%,《中华医学杂志》中占4.81%.《中国应用生理杂志》中占5.54%.而《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中占3.73%,《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占2.31%,《第四军医大学学报》中占2.53%,比例较小.
2.约有1/4的研究论文是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研究工作的,几乎涉及呼吸系统的各种疾病,主要以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呼吸衰竭、肺癌为主.几种杂志不平衡,《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所占比例高达75.25%,《中国应用生理杂志》所占70.27%,比例较高,《第四军医大学学报》为62.07%,《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为48.00%,《中华医学杂志》为32.76%,《解放军医学杂志》为18.52%,《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为13.15%.而《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肿瘤杂志》较少,分别为7.74%和8.60%.这与各杂志刊文的侧重点有关.
3.理想的动物模型应是规范化的,能够准确地重复再现.为此,应严格控制影响因素,力求一致性.影响复制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动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动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性别、年龄、疾病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营养、气候、理化、居住因素.因此,研究论文中对这些因素均应描述.调查中发现文章标题作为研究核心,有39.08%的文章没有注明实验动物的种名,有些文章应用了不规范的俗名,如“大白鼠”、“小白鼠”等.24.43%的文章没有交代实验动物的品系、品种.57.47%的文章既不记叙实验动物的来源,也不交代其遗传背景.性别、年龄和体重因素,分别有31.32%、99.13%和13.79%的文章无记叙.一些文章实验动物的数目偏少,不足以达到统计学的要求.有11.78%的文章甚至未提实验动物的数目.当然,近交系动物可以突破统计学上的要求,但也必须满足一定的数目.
4.动物实验的条件:98.56%的文章根本不提及饲养方式,99.14%的文章对实验环境未记叙,仅有1篇文章(占0.29%)提到了实验动物的合格证.有5篇文章是应用裸鼠进行的实验,其中仅1篇提及动物实验条件.
5.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为不影响实验结果和操作者安全,以及减少动物模型处理因素的干扰作用,对实验动物进行恰当处理是必要的.调查中发现,57.76%的文章未记述麻醉剂,72.41%的文章未记述处死方式.有较多的文章写着“处死后……”,但未谈如何处死.有86.78%的文章叙述了施加实验因素时所采用的方式,有61.49%的文章记述了所用动物模型的制法或依据,考虑到了采用不同的模型处理的结果会完全不同,如何实施实验因素的方式是应当记叙的,但该调查中发现竟有13.22%的文章未谈及.
6.动物实验设计的问题:动物实验设计也应当参照并遵守临床实验设计的三大原则〔2〕:随机化、重复、对照.根据实验动物的情况,有时还应当在最后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调查发现,45.40%的实验未随机分组,19.54%的实验未设对照,全部文章均未使用双盲法或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因此,在实验设计上尚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客观地讲,目前我国应用实验动物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还有一些差距,因为实验动物的应用情况,受到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经济发展水平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随机抽检的文章〔3~5〕中可以看出,国外几种与呼吸疾病相关的杂志对实验动物的描述具有以下特点:(1)品种、品系描述清楚;(2)强调来源;(3)体重明确;(4)等级明确;(5)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明确;(6)性别明确;(7)有对饲养方式的描述(如饲料类型、营养水平、照明方式、温度、湿度要求);(8)所用动物数量准确;(9)对动物的健康状况的描述详细;(10)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有单独清楚的交代;(11)全部有对照,部分采用了双因素方差分析.当然,国外杂志有些文章也有不足,比如对动物年龄描述不够明确,也未见使用双盲法.发达国家目前动物检测工作有专门的机构,可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随着实验动物质量不断提高,动物实验条件的不断改善,动物实验应用领域也愈来愈广泛.但是,许多动物实验研究论文中往往将试剂生产地、产品批号等描述十分详细,而对实验动物的条件却记述很少,甚至一些学术水平很高的科研论文,对实验动物方面的记述也很简单.这种状况应当引起广大科技人员的重视.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64338/

推荐访问:临床肿瘤学杂志官网 临床肿瘤学杂志是核心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