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救助站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7-25 13:46:5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美国的救助站(一)
美国社会救助及其主要内容

浅谈美国的社会救助及其主要内容

社会救助在美国亦被称为公共援助,是帮助贫困阶层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和享有某些权益(这里主要是指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保障项目,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应用更多的是”社会福利”的概念,其主体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社会救助。1935年罗斯福执政时,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典-《社会保障法》,这也标志着美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初步确立。[1]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与发展,美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日趋完善。目前,政府提供的社会救助有70多项,主要有抚养未成年子女家庭补助、补充保障收入、医疗救助、住房补助、食品补助、教育补助、一般援助等。

一、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补助(afdc)

【美国的救助站】

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补助是联邦政府推行的向贫困家庭提供现金补助的项目,这也是在美国备受争议的一个救助项目。该项目专门用于帮助那些双亲之一缺少的家庭(如配偶一方亡故、离婚或出走)、残疾人家庭、未婚生育的单亲家庭、双亲属于失业状态并在积极寻找工作的双亲俱全家庭等。对于受供养的子女,通常救助到18岁,18岁或18岁以上的子女就不能再享受该项救助。

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补助的前身是1935年联邦政府颁布的、作为社会保障条例一部分的”对贫困儿童补助计划”,当时该计划的重点是以孩子的名义对其母亲给予帮助。但根据该计划,若一个家庭里居住着有能力和身体健康的父亲,那么这个家庭就不能得到该项救助。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做父亲的离家出走。1962年,”

美国的救助站(二)
美国医疗救助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医疗救助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医疗救助制度是政府和社会对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中因疾病而影响基本生活的人员在现金、实物与服务等方面进行帮助的制度。本文主要通过中美对比,总结美国模式中对中国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作为参考,提出完善中国医疗救助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医疗救助,制度缺陷,经验借鉴

【美国的救助站】

西方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大多是从医疗保险起步的。医疗保险始于《劳工疾病保险法》,法令一颁布,便标志着医疗保险作为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目前,所有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医疗保险制度。在世界各国,医疗保障体系一般都包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两个部分,以达到实现全面覆盖各阶层人民的医疗福利网。在我国,为了给受各种因素制约而没有能力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贫弱群体提供健康保障,作为切断“贫困—疾病—贫困”这一恶性循环的制度安排,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成为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医疗救助在中国的发展缓慢,经常不能满足真真需要救助的人的需求。

【美国的救助站】

1医疗救助制度在中国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我国二元城乡经济结构,医疗救助制度分为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按照现行的医疗救助政策,医疗救助对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城镇“三无”人员;(3)农村“五保”户;(4)重度残疾对象;(5)特困精神病人;(6)?慢性病对象以及规定的其它需要救助的对象。医疗

美国的救助站(三)
从次贷危机分析美国危机救助措施及效果

从次贷危机分析美国危机救助措施及效果

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演变为全球危机,其爆发的烈度之强、范围之广、破坏力之大令人震惊,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滑落。在危机中,美国政府和货币当局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助措施。本文对美国在本次危机中实施的救助措施进行总结,希望通过汲取其危机救助经验,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美国的救助站】

关键词:次贷危机 危机救助 流动性 冲击【美国的救助站】

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美国的救助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管制放松,金融机构迅猛扩张,金融创新不断泛滥以及风险评估滞后,这些最终导致对金融工具风险认识不足。2006年8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成本,抑制了房地产需求,引发房价下跌。而房价下跌造成按揭违约风险大幅增加。最终于2007年8月引发了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危机(简称“次贷危机”)的爆发。危机令大量金融机构遭受了巨大损失,一些甚至宣布破产。

引发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包括屋主无力供按揭房贷、房屋价格下降再融资难度增加、金融市场借贷双方对风险的判断不足、危机发生前联邦利率大幅调升而刺激的抵押贷款剧增以及包括证券化在内的金融创新等。这些复杂的因素互相纠集,令次贷危机变得多变而复杂。就金融体系来看,危机所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四类:信贷风险、资产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赖账风险(Counterparty risk)。

首先,从信贷风险来看,通过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段,按揭贷款被打包成各种复杂的投资工具,包括按揭证券(MBS)、债务抵押债券(CDO)等。这些金融工具将信贷风险转嫁到了第三方投资者身上。投资者在收到金融工具产生的收益同时,也承受着附着在抵押资产上的信贷风险。

其次,从资产价格风险来看,MBS和CDO等金融工具的资产评估很复杂。这些金融工具的价值一方面与抵押物的价值和计算方式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这些金融工具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而这两方面也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造成了这些金融工具具有较强的波动性。按揭贷款的流动性下降,削弱了市场对这类金融工具的需求,导致这些金融工具的再评估价值下跌,银行和机构投资者皆面临巨大的损失。

再次,从流动性风险来看,许多公司都依靠短期融资市场(例如商业票据和票据回购市场)来维持现金周转。一些公司以及结构性投资工具(SIV)也经常

美国的救助站(四)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政策2.0”初探

  摘 要 渐进决策理论是一种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从而逐渐实现决策目标的一种决策过程范式。本文在分析当前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政策实施现状的基础上,以行政学中的渐进决策理论为基础,围绕“做好针对弱势群体救助工作”的根本目标,提出对于原有政策内容保留、改进、改革的相关思路,为制定更适合形势发展与需要的新救助管理政策作初步探索。

  关键词 渐进决策理论 跑站人员 救助管理政策
  一、当前救助管理政策实施效应
  (一)正面效应
  《救助管理办法》《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的颁布,为切实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对弱势群体开展“托底线、救急难”工作,有了切实的法律保障和执行依据。自2003年至2014年,全国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数字上,反映了更多困难弱势群体得到政府的救助与关爱。在救助管理政策作用下,流浪乞讨人群切身利益得到保障,社会救助作用成效显著。经民政部工作年鉴统计,[1]自2003年至2014年全国救助管理站累计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243.7万人次。
  (二)负面效应
  第一,造成国家救助资金浪费。经“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统计,被列入“黑名单”的“跑站人员”至少获得10次以上救助。如果以10次为基数,11000人至少骗得11万次救助。以提供救助伙食为例,参照民政局规定约10元一天的标准,国家已至少被骗取上百万元救助资金。第二,骗票倒卖牟取暴利。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曾打击捣毁多个以跑站骗票为手段,牟取暴利的犯罪团伙。此类行为,在长假、春运车票购买紧张时期尤为突出,大批“跑站人员”以无钱返乡为名,结集前往救助站骗取火车票,随即倒卖出手获利。第三,长期滞留成为“站霸”。部分“跑站人员”把救助站当做“免费旅馆”,频繁入住同一救助站,长期占用原本有限的救助床位,侵占本应属于真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资源。
  (三)“跑站”原因分析
  第一,甄别政策有漏洞。“跑站人员”通常不愿意提供真实信息,以身份证、户口本遗失为由,编造假姓、假名、假地址,掩盖个人身份,骗取救助。甄别工作,即个人情况的核实,在缺少有效证件(如身份证、临时居住证等)情况下,需要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电邮、传真,跨省跨市与当地公安、民政、村(居)委会等多个部门联系核实。在此过程中,信息的沟通、反馈等,均需要人力、时间的大量投入。第二,处置政策有漏洞。救助政策规定,对拒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的人员,不予救助。而经核实身份后,即使确认为“跑站人员”,但在救助政策中,并无针对骗助行为,就算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性条款,但救助站也无权采取措施,打击跑站行为。
  二、基于渐进决策理论引出“救助管理政策2.0”
  (一)渐进决策理论
  该理论创始人政治学家美国林德布洛姆提出:把政策制定看做是对过去的政策加以修正、补充的渐进过程。
  (二)运用渐进决策理论分析
  将政策“目标、执行”等主要方面作为切入点,基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下简称“第一阶段政策”)、《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第二阶段政策”)演变及执行情况,分析政策得失,提出更符合新形势的“救助管理政策2.0”(以下简称“第三阶段政策”)。
  第一步:了解《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执行及演变情况。
  (1)“第一阶段政策”。“政策目标”主要包括:一是提供基本救助服务;二是减少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维护社会治安与稳定。“政策执行”主要包括:一是身份甄别,核实对象真实身份;二是为对象提供食、住等基本救助服务。主要问题:管理主体混乱,管理标准模糊。收容对象被任意扩大化,侵犯人身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
  (2)“第一阶段政策”演变至“第二阶段政策”。“政策目标”,坚持国家管理流浪乞讨人群的基本指导思想不变,即提供基本救助服务,减少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维护社会治安与稳定等目标不变。“政策执行”中不变:身份甄别。“政策执行”中渐变:由原来提供食、住等基本救助内容,逐步扩大范围至免费提供“食、住、行、医、联(络)”等服务。“政策执行”中改变:一是改变“管理主体混乱”局面,建立由民政局主管,各地救助管理站具体负责,其他相关部门协同的有序管理模式;二是改变“强制收容”为“自愿受助”,建立“保障受助对象基本权利”的制度体系,确保受助对象人身自由,保护其在救助站内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主要问题:出现越来越多的“跑站人员”,一是鉴别其身份困难。二是对“跑站人员”处置困难。
  第二步:基于当前“跑站人员”问题的日益突出,在“第一阶段政策”“第二阶段政策”基础上,提出“第三阶段政策”。
  “政策目标”中“不变”,仍应坚持国家管理流浪乞讨人群的基本指导思想不变,即提供基本救助服务,减少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维护社会治安与稳定等目标不变。
  “政策执行”中“不变”:身份甄别;免费提供“食、住、行、医、联(络)”等服务;由民政局主管,各地救助管理站具体负责,其他相关部门协同的有序管理模式;坚持“自愿受助”原则,建立“保障受助对象基本权利”的制度体系,确保受助对象人身自由,保护其在救助站内的生命安全与财产权。
  “政策执行”中亟须“改变”:从法律法规、制度管理等方面寻找突破口,解决“跑站人员”问题,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政策。
  三、“救助管理政策2.0”――变化与改革建议
  具体建议主要有:
  第一,在救助管理政策中,增加“甄别工作”的责任条款,目的在于将“甄别工作”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加以强制执行,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单位及个人职责,确保责任到岗到人,建立相关的奖罚措施,确保“甄别工作”依法,有序开展。
  第二,在救助管理政策中,增加“技术投入”的责任条款,目的在于为做好“甄别工作”,投入技术力量(人、财、物)提供依据和保障。例如,在条款中明确:加大人才与软硬件投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等技术,在甄别过程中,运用个人数据查询、指纹识别、人脸甄别等手段,配合做好甄别工作,准确、及时、有效甄别出“跑站人员”。
  第三,在救助管理政策中,增加针对“跑站人员”的处置条款,目的在于处理“跑站行为”有法可依,有效限制跑站行为。例如,在条款中明确:不愿如实提供个人真实信息的,可依法不予救助;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将“跑站人员”是否愿意参加短期公益劳动,作为给予救助的前置条件,如不愿意参加劳动,可依法开具“不予救助通知书”等。
  四、结论
  本文主要运用渐进决策理论的观点,坚持“帮扶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的核心目标不变,而针对“跑站人员”这一特殊群体,改良现有政策,直到解决问题。可以预见的是,新政策同样也会带来新矛盾、新问题。因此,救助管理政策理应“循序渐进、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以符合新形势的需要。
  (作者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作者简介:刘晔(1979―),男,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4级MPA研究生1班。]
  参考文献
  [1] 荣道清.救助管理工作中社会工作介入的本土化模式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2] 孙志祥.救助管理制度研究――转型期流浪乞讨现象的剖析与应对[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3] 荣道清,萝莉.应对跑站骗助之对策[J].社会福利,2009(05).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294000/

推荐访问:流浪狗救助站 深圳救助站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