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齐与毛泽东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7-28 09:17:3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刘思齐与毛泽东(一)
毛泽东劝儿媳刘思齐改嫁:是时候了

毛泽东劝儿媳刘思齐改嫁:是时候了

2013年07月06日 08:47:54 来源: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拉着刘思齐的手高兴地说:“七八年不见面,长成大人了,我都认不出来你啦!你还是我的干女儿呢,记得吗?”

说起张文秋,毛泽东和他的这位亲家也是老朋友了。早在1927年3月,他们在武汉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筹备期间就认识了。3月5日,在武昌召开了湖北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预备会议。在京山县委工作的张文秋通过刘谦初的介绍,认识了毛泽东。当时张、刘二人正在热恋中。1926年参加北伐任第十一军政治部宣传科社会股股长并在北伐途中入党的刘谦初,与毛泽东也是初相识,但他十分敬佩毛泽东的胆识和才干。北伐军进驻武汉以后,刘谦初和1926年1月就入党的张文秋相识,不久相爱了。张文秋是湖北京山县青树岭谢家湾人,1903年出生在一个举人家庭,15岁时考入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曾参加恽代英、李求实、林育南在武汉领导的五四运动。

认识毛泽东后,张文秋就经常到毛泽东家中做客,和杨开慧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那时,5岁的岸英和4岁的岸青,两兄弟天真活泼,张文秋十分喜爱。

张文秋和刘谦初是1927年4月在武汉结婚的。但新婚刚刚过了3天,刘谦初就随军开赴前线了。不久,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京山县城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张文秋在暗道夹壁里躲了3天2夜,后来还是装死人躺在棺材里抬出城外才脱了险。大革命失败后,刘谦初奉命参加南昌起义,因在九江受阻,只好撤回武汉又转赴上海。1928年初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年底又调任山东省委书记。1929年3月,张文秋在上海大马路参加“三八”国际妇女节游行示威时恰好被刘谦初的好朋友发现,从此失去联系达两年之久的夫妻终于有了联络。后来经中央同意,张文秋化名陈孟君来到济南,担任省委执行委员兼妇工部长,夫妻久别重逢,又并肩干革命了。

但欢聚不过两个月,刘谦初又奉中央指示去青岛组织六家纱厂总罢工,两人又分开了。7月,张文秋被捕;8月,刘谦初被捕。在狱中,夫妻受尽严刑拷打,遍体鳞伤,但他们始终坚贞不屈。这年冬天,在山东省委的多方营救下,张文秋由于怀孕获释出狱。经她哀求,

监狱长才勉强同意她和丈夫在监狱中见了最后一面。夫妻俩的双手隔着铁栅栏紧紧地握在一起,张文秋哭了。刘谦初一边安慰她一边告诉她赶快设法回到上海去“找妈”——就是找到党组织。临行前,张文秋请丈夫给还没有出世的孩子取个名字。刘谦初说:“不管是男是女,乳名就叫‘牢生’吧。今后不管你们流落到哪里,要想念齐鲁,思念故土,大号就叫‘思齐’吧。”1930年,思齐出生于上海。刘谦初却在关押了两年之后的1931年被山东军阀韩复榘杀害。数年后,张文秋和陈振亚结婚,一边从事革命活动,一边抚养小思齐。全国抗战爆发后,他们带着小思齐辗转千里来到红都延安。

1938年,刘思齐因在话剧中扮演一对被捕地下党员的女儿获得成功,引起了在场观看的毛泽东的注意,他便询问是谁家的孩子。当毛泽东知道是张文秋和刘谦初的女儿后,他走上前去,抱着小思齐,并认她做干女儿。从此,刘思齐经常去毛泽东的窑洞玩耍。第二年,思齐随继父陈振亚、母亲张文秋去苏联,途经乌鲁木齐(当时叫迪化)被军阀盛世才扣留。1943年,陈振亚等被盛世才杀害。张文秋和刘思齐被关进监狱长达4年之久,直到1946年夏才返回延安。到延安的第二天上午,毛泽东看望了从新疆归来的全体同志。当他走到张文秋面前时,他停住了脚步,说:“你回来了,好不容易呀!思齐呢?怎么没有见到她?”张文秋就把站在她身后的女儿拉到毛泽东跟前。毛泽东拉着思齐的手高兴地说:“七八年不见面,长成大人了,我都认不出来你啦!你还是我的干女儿呢,记得吗?”思齐羞涩地点点头。 几十年后,已经改名刘松林的思齐回忆说:“1937年我在延安第一次见到了主席,但可惜的是那时我的年龄太小了,只是在朦胧的记忆中留下了一个和蔼可亲的伯伯的形象,他轻言细语,笑容可掬。”但这次从新疆回来的见面是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后的相逢,刘思齐更加难忘。她说:“这次看望是与阳光、自由、欢乐融合在一起的。四年的狱中生活,使我生疏了阳光、隔绝了自由和欢乐。我像久旱的沙漠突然遇见了甘甜的雨露,贪婪地吮吸着;我忘情地享受着这久别的阳光,难得的自由,对我来说是梦幻般的欢乐。”

返回延安后,刘思齐有机会到义父家去探望。她和刚回国半年的毛岸英相识了。这时,岸英24岁,刘思齐16岁。楚楚动人的少女和英俊青年的相逢恰似春风雨露,而他们的童年和少年几乎有着同样坐过监牢、颠沛流离的苦楚生活经历,让他们在生活上有了共同语言,在对人生的认识上有了共同的理解,相息相印,两颗年轻火热的心就这样跳在了一起。对此,毛泽东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乐意玉成儿女的这件终身大事。

1947年3月,因蒋介石的胡宗南部20万大军进犯延安,刘思齐随部队撤离东渡黄河到山西,毛岸英则跟随父亲转战陕北,一对热恋中的青年被战争拆散。直到1948年夏,他们才重逢于河北平山西柏坡。1949年3月,他们随中央进入北平,刘思齐转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就读。开国大典后的10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为已经27岁的大龄青年毛岸英举行了婚礼。

□为了怕刘思齐经受不了打击,毛泽东对儿媳隐瞒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而且这一“骗”就是三年整!

毛岸英和刘思齐结婚后,刘思齐继续上学,毛岸英先后在中宣部等单位工作,并申请到北京机器总厂基层锻炼。一年后,岸英瞒着思齐,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临走时,思齐还躺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因为阑尾手术住院的思齐一直以为岸英是“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出差”。那是一个无法回忆得清楚的傍晚,岸英匆匆地来了,左叮咛右嘱咐要思齐照顾好父亲和弟弟岸青,然后就匆匆地走了。看着丈夫离去的背影,依然沉浸在新婚甜蜜中的思齐,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诀!年仅20的思齐从此再也见不到她的岸英了„„

毛岸英是在1950年11月25日不幸牺牲的,毛泽东知道这个消息是在1951年的1月2日。因为毛泽东感冒了,周恩来将彭德怀的电报压了1个多月才将这个噩耗告诉毛泽东。在新六所(今万寿路甲15号)办公室,毛泽东手捧电报,一支接一支地抽着烟,看了好久好久,然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了一句话:“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战争嘛,总要有伤亡。”

毛泽东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领袖,也是一位感情丰富的父亲,他把命运交给他的所有巨大悲痛,都默默地一个人承受。令他担心的是,新婚仅1年的儿媳思齐将如何承受这残酷现实的打击?按照岸英的嘱托,只要他在北京,思齐每周都要来看望他。他不知道该如何说,如何面对这个才20岁的姑娘。无疑每周这样的见面都像是一场情感上的海啸。毛泽东隐瞒着,他真的不想说,也不能说呀!思齐毕竟还年轻,而且还在读书。而思齐每次来,都要问爸爸收到岸英的信没有?岸英为何几个月不来信?毛泽东总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支支吾吾找到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搪塞着她!这一“骗”就是三年整!

【刘思齐与毛泽东】

一天,不知道内情的中央摄影组组长侯波阿姨送给刘思齐一张岸英的照片,相片上岸英穿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潇洒帅气。这下,思齐知道了岸英去了朝鲜战场。毛泽东见瞒不住了,就告诉她,岸英是真的去了朝鲜,在志愿军总部搞翻译工作,但更具体的情况就不说了。思齐想,岸英或许正担负着什么特殊的使命,保密性强。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她懂得保密纪律,知道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她依旧努力地读书,依旧每周去看望爸爸,沉浸在对美好未来的甜蜜憧憬中。但毕竟3年了,她暗暗地想,岸英怎么连一封信一个字也没有给她呢?许多指战员都回国探望过,而且爸爸还接见了许多英烈家属,难道,难道岸英真有什么三长两短?„„她不敢往深处想,也害怕往深处想。但一天天过去,板门店谈判了,停战协定签字了,可岸英怎么还不回来呢?思齐好像预感到什么了,她越来越有些坐卧不宁了。

转眼到了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了,岸英还是没有回来。纸总是包不住火的。作为公公的毛泽东,他不能也不愿再扮演这个世界上最难演的角色了,他的痛苦已深沉如没有波澜的老井,现在该是告诉真相真情的时候了。为了使年轻的思齐能承受得住这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毛泽东把思齐找来,颇费苦心地先和她谈起自家为革命牺牲了的亲人:岸英的母亲杨开慧、岸英的叔叔毛泽民和毛泽覃、姑姑毛泽建和毛楚雄„„思齐越听越觉得父亲毛泽东似乎隐瞒着她什么,她也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但又不敢说出来。年近古稀的父亲跟他说这些,是在教育她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作为一个合格的毛家人,她就应该继承和发扬毛家的优良传统。一周以后,思齐又来中南海看望爸爸,这次周恩来总理也在场。毛泽东就把岸英牺牲的消息告诉了思齐。尽管自己似乎早就有一些心理准备,尽管自己早就有了某种最坏的打算,她思念和牵挂的泪水也无法淹没这痛苦的火焰,所有的悲伤、委屈、无奈,甚至绝望,都只有也只能化作“倾盆雨”„„【刘思齐与毛泽东】

看着哭得死去活来的儿媳,毛泽东强忍着悲痛,木然地坐在那里,已经没有了任何表情。此情此景,似乎缺少了母性的爱抚,悲痛就显得格外悲痛,伤心就显得格外伤心。守在一旁的周恩来难过地忙碌着,一面安慰思齐,一面照料毛泽东。当他触摸到毛泽东那冷冰冰的手时,不禁心里一惊,赶紧对思齐耳语:“思齐,你要节哀,爸爸的手都冰凉啦。”痛哭的思齐清醒过来,又赶紧去安慰爸爸„„

□毛泽东频频致信刘思齐,称呼她为“亲爱的思齐儿”“女儿”“娃”,鼓励她“要争一口气,为死者,为父亲,为人民,也为那些轻视、仇视的人们争这一口气”。

岸英的牺牲对刘思齐刺激太大了。但为不再勾起父亲的悲痛之情,她只能一个人躲着流泪,独自把哀伤深深地埋在心底。然而这一切又怎么能瞒得过毛泽东的眼睛呢?毛泽东不止一次地说:“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不能因为岸英是我的孩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人民而牺牲。”他跟思齐说:“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毛泽东安慰着刘思齐,又像是在安慰着自己。也就是从那时起,毛泽东格外疼爱刘思齐,常常亲自过问她的衣食住行,而在以后的通信中总是称她为“思齐儿”,如同己出。

为让刘思齐尽快走出生活的阴影,毛泽东想给她换一换环境,于是在1954年刘思齐高中毕业时,决定送她去莫斯科大学数力系深造。这一年刘思齐已经24岁。但就在出国前夕,刘思齐患了重感冒,她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在出国前见一见父亲毛泽东。于是毛泽东马上给她写了一封回信:“思齐儿:信收到。患重感冒,好生休养,恢复体力,以利出国。如今日好些,望来此看;否则不要来。最要紧是争一口气,学成为国效力。祝好!”落款为“父字”。平平淡淡见真情,他的信也是一个父亲送孩子上大学的最美好的祝福吧!

1955年9月至1957年9月,刘思齐在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力系学习。尽管远隔万里,父女间的联系却一直不断,刘思齐经常写信向父亲汇报学习和思想,毛泽东对她的成长也十分关心。1956年2月14日,毛泽东回信说:“亲爱的思齐儿:给我的信都收到了,很高兴。希望你注意身体,不使生病,好好学习。我们都好,勿以为念。国内社会主义高涨,你那里有国内报纸否?应当找到报纸,看些国内消息,不要和国内情况太隔绝了。”

刘思齐在莫斯科大学第一学期结束时,收到了毛泽东写给她的这封家书。远在异国他乡,刘思齐不断写信给毛泽东,心地温柔细腻的她思念爸爸,更深知和理解失去爱子的父亲如何需要安慰。而毛泽东也想念、疼爱她这个不幸的女儿。信一开头,毛泽东就亲热地说“亲爱的思齐儿”。这种热烈的称呼,毛泽东在家书中一般很少使用,仅有称呼“我亲爱的夫人杨开慧”和“亲爱的岸青儿”等少有的几次,对刘思齐深切的爱和期望溢于言表。

或许因为水土不服,在异国独处的刘思齐经常生病,而其真正的“心病”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学习往往就难以集中心思和精力,再加上自己由文科改学理工,而且还要重新学习俄语,她感到学业上非常吃力。1957年暑假,刘思齐回国向父亲汇报了自己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希望转回国内学习。毛泽东十分理解思齐的难处,同意她转学,并于8

刘思齐与毛泽东(二)
毛泽东的10个子女

【刘思齐与毛泽东】 【刘思齐与毛泽东】

吃百家饭长大的毛岸英 NO.1毛岸英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1922年10月24日出生于长沙清水塘。在那动荡的日子里,岸英从小就随父母四处奔波。毛泽东感慨地说:“为了革命事业,这些孩子从小就吃百家饭,行万里路!”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敌人关进协操坪监狱,小岸英也同妈妈一同关在监狱内。杨开慧就义后,毛岸英被释放,后由党组织将他们兄弟三人送到上海。1931年4月,地下党机关遭破坏,岸英兄弟流浪街头。1936年,上海地下党只找到岸英和岸青,并将他们送到苏联。毛岸英先后在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于1943年1月加入苏共(布)党。大学毕业后,毛岸英获中尉军衔,参加了苏军的大反攻。

NO.2毛岸青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次子,生于1923年岸青是哥哥岸英一起到苏联学习,考取了东方大学。毛泽东喜欢毛岸英,也疼爱毛岸青,寄厚望于他。每每见到他的进步,都加以热情鼓励。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青曾在中宣部马列著作编译所从事翻译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处,毛岸青因儿时大脑被打伤,和哥哥岸英牺牲的刺激等缘故,在大连疗养。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岸青和邵华一同回到北京,又一同去湖南老家。1970年,两人喜得儿子,叫毛新宇,全家生活幸福美满。

2007年3月23日凌晨4时20分在北京逝世,毛泽东主席和杨开慧烈士的次子毛岸青,因病医治无效,享年84岁。

三月二十四日,刘滨,刘松林(刘思齐),邵华,毛新宇,李敏,李讷,王景清(从左至右)在北京的灵堂内祭奠毛岸青。

NO.3 下落不明的毛岸龙 1927年2月毛泽东一家先后到达武昌,不久杨开慧又生下第三个儿子毛岸龙。1930年,杨开慧英勇就义后,毛岸龙和两个哥哥在组织的安排下,跟着外婆,舅妈到了上海,来到叔父、毛泽民、叔母、钱希钧的身边住进上海地下党领导的大同幼稚园。1931年春上海地下党遭严重破坏,三兄弟流落上海街头,小岸龙不幸失踪,谁也没有再见到过他。

NO.4生下来便分离的第一个女儿

1929年3月在红军第二打下龙岩时,贺子珍生下一个女孩,第一喜得千金,毛泽东很喜欢这个女孩。孩子刚生下,毛泽东就托人为孩子找到一个可以寄托的人家,他对贺子珍说:“把寄养孩子出去,今天我们只能这样做。等革命胜利了,我们再把她找到身边。”

NO.5 失踪的毛毛是第五个孩子 1932年11月贺子珍在福建长汀生下第二个孩子。因为是个男孩,毛泽东把他与杨开慧的孩子并列,取名毛岸红。当时贺子珍正患痢疾,毛泽东托人给孩子找个奶妈。奶妈便把孩子叫毛毛。长征开始后,毛泽东夫妇商量,把孩子交给留下来坚持游击活动的毛泽覃和贺怡。很快,瑞金和苏区敌人之手,毛泽覃怕走漏消息,小毛毛会遭毒手,就把他秘密转移到瑞金一个警卫员的家里,以后毛泽覃不幸牺牲,小毛毛从此下落不明。

NO.6早产儿

1933年贺子珍又怀孕了。当年,红军正在进行反围剿的艰苦斗争贺子珍怀着孕随红军从瑞金出发进行转移,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难,贺子珍的身体又十分虚弱,结果早产,这个先天不足的男孩连名字也没留下,便夭折了。

NO.7 无法寻找的第七个孩子【刘思齐与毛泽东】

1935年2月下旬,红军长征来到贵州白苗族的一个村庄,贺子珍生下一个女孩,前面的路程遥远而艰苦,对这个婴儿的处置方法只有一个,就是送给当地的老乡。后来,贺子珍曾设法查访,但没有下落,她后悔当时没有留下个什么东西,以便日后寻访。毛泽东得知贺子珍把孩子送掉了,赞同地说“我们只能这样。我们干革命是为了造福下一代,而当时为了革命,又不得不丢下下一代。”

NO.8 1936年冬,红军到达陕北后,贺子珍生下一个女孩,邓颖超抱起婴儿说:“真是一个小姣姣。”站在一旁的毛泽东听邓颖超这么一说想起了《西京杂记》中:“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如芙蓉。”就取其意,起名叫毛姣姣。1937年10月,贺子珍去苏联治病和学习。1940年,四岁的姣姣从延安来到莫斯科。1947年,姣姣从苏联回到毛泽东身边上学,毛泽东给她取名为:李敏。姓李,是因为毛泽东当时用李得胜的化名;单名敏,是取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NO.9客死异国的第九个孩子

贺子珍到达莫斯科不久,又生下第一个男孩,这是毛泽东的第九个孩子。孩子在10个月的时候,得了感冒,没有护理好,转为肺炎,还没来的及抢救,就夭折了。

最小的女儿李讷

毛泽东与夫人江青、女儿李讷在一起(资料图片) NO.10 1940年8月江青所生。1953年,李讷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读书。1959年进北京大学历史系。1965年大学毕业。这一时期毛泽东对她的成长非常关心,多次给她去信,耐心开导循循善诱,父亲的来信,字字句句充满着对她,这个小女儿特殊的怜爱。

刘思齐与毛泽东(三)
把两个女儿都嫁给毛泽东儿子的女人

把两个女儿都嫁给毛泽东儿子的女

【刘思齐与毛泽东】

张文秋老人

毛泽东握着张文秋的手,笑着说:“你同意就太好了。从前,我们是老亲家。现在,我们是新亲家。老亲家加新亲家,我们是亲上加亲,双重亲家!”

张文秋与她的三个女儿在一起(左一为邵华,右一为刘思齐,前排为张少林)

张文秋原名张国兰,曾用名张一平,湖北省京山县人,生于1903年。1949年10月15日,其长女刘思齐与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结婚;1960年,其次女邵华与毛泽东次子毛岸青结婚。张文秋由此成为毛泽东的双重亲家。

在武昌,张文秋初识毛泽东杨开慧夫妇

1927年2月,时任中共京山县委妇女部长的张文秋奉县委委派去武汉找董必武和省委代购,武器。她到武昌时,正赶上毛泽东创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举行开学典礼。参加典礼的各省代表、武汉三镇各界代表、太平洋劳动会议代表、各位教员和来宾数十人,款款登上了主席台,走在前面的两个青年男子,一个全副武装,好不威武;一个布衣长衫,风骨清秀。

“思齐。思念齐鲁,思念父母„„”

1927年4月26日,张文秋与刘谦初结为伉俪。

这时,蒋介石、汪精卫先后撕下了国民党左派的伪装,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张文秋被迫转移到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自新婚一别,张文秋再也未见到丈夫。从武汉向上海转移途中,听说刘谦初负了伤,张文秋心急如焚。

其实,这时的刘谦初并未负伤。大革命失败后,党组织通知他前往江西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当他赶到九江时,因为国民党军队的阻拦,只好撤回武汉转赴上海。这年冬,中央又调他任山东省委书记。

1929年3月,刘谦初得知张文秋在上海的消息后,当即请示中央,请调妻子到山东工作。中央批准了他的请求。张文秋和丈夫团聚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6月,刘谦初再次奉中央指示前往青岛、博山、维县、淄川等地发动罢工斗争。不久,张文秋和刘谦初双双在济南被捕入狱。

毛泽东与毛岸英刘思齐夫妇

毛泽东与毛岸青邵华夫妇

8月中旬,张文秋见到了戴着手铐脚镣的丈夫,心如刀戳,泪如雨下。刘谦初鼓励她说:“不要哭。在敌人面前,我们只能流血,不能流泪!”

张文秋擦干泪水说:“我也准备牺牲。”

“对你,敌人尚无证据。”刘谦初郑重地说:“你腹中还怀着咱俩的爱情结晶,一定要活着出去!”

张文秋默默地点点头。

刘思齐与毛泽东(四)
毛泽东和邵华

  邵华和刘思齐是同母异父的姐妹。就像贺子珍和贺怡姐妹俩嫁给毛泽东和毛泽民兄弟俩一样,刘思齐和邵华姐妹俩嫁给了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俩。邵华也因此走入了毛泽东的感情和亲情世界里。

  □邵华回忆自己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说:“毛主席跟我们握完了之后,我们赶快又跑到队尾,又再站队,争取第二次和毛主席握手。”
  邵华原名张少华,父亲陈振亚原是彭德怀部属的一个连长,1928年7月参加平江起义后随彭德怀上了井冈山。他紧跟彭德怀转战湘赣,三次攻打长沙,五次反“围剿”,立过战功,后在长征中身负重伤,留下了一条伤残的腿。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经林伯渠介绍,陈振亚认识了张文秋,两人一起结伴带着6岁的刘思齐奔赴延安。这时,已经37岁的陈振亚仍孤身一人没有成家。后来在抗大第三期学员帮助抗日军人家属学校挖窑洞时,张文秋和陈振亚重逢,两人互诉衷情。1937年冬天,他们结婚了。为此,彭德怀还特批60元钱,为他们筹备婚礼和生活费用。彭德怀用一口湖南话开玩笑地对陈振亚说:“你这个‘老光棍’总算是有个家了,也了却我一桩心事。祝你们白头偕老,革命到底!”抗大毕业,张文秋分配到陈振亚所在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后方留守处工作。陈为政治部主任,张任政治部《生活星期刊》编辑。
  1938年秋,张文秋生下一个女孩,陈振亚给女儿取乳名“安安”,学名随母姓叫张少华。第二年春,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陈振亚率兵作战,以少胜多,击退敌人,获得中央军委嘉奖。这时,他残疾了的左腿却又开始发炎、肿痛。中央军委十分关心他的健康,决定送他去苏联医疗,并由张文秋陪同,思齐和少华两个女儿也一起带在身边。后来在迪化(乌鲁木齐),陈振亚和毛泽民等革命者一起被盛世才残害。就这样,一个刚刚建立起来的美满家庭就像一只在风浪里颠簸的小船,一下子搁浅了。不久,张文秋生下了遗腹子第三个女儿少林。到了1943年,张文秋和她3个幼小的女儿再次被投进了监牢,开始了4年的铁窗生活。直到1946年,在党的积极营救和“和平将军”张治中的努力下,她们母女4人和其他被盛世才关押的130多人一起回到了延安。
  回到延安,看到延安城里人山人海似的站在路边和山上欢迎他们回来的同志们时,才七八岁的邵华也感到无比兴奋和感动,因为他们这些孩子都是被这些叔叔阿姨们手递手传进了延安城的。这一次,邵华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她回忆说:“大家排着队,主席从头跟我们握手握到尾。像我和另外几个男孩儿,我们就感到和毛主席握手是最大的幸福。毛主席跟我们握完了之后,我们赶快又跑到队尾,又再站队,争取第二次和毛主席握手。”
  党中央对这些从新疆回来的同志尤其是孩子们给予了特别照顾,给他们专门检查身体,用最好的饭菜招待他们,并给他们拍了一张照片。细心的摄影师还在照片上题写了“饱尝铁窗风味的娃娃们”。
  □毛泽东劝慰邵华说:“不要急,知识需要积累,最重要的是要把书读活,切忌读死书,死读书,要勤动脑,要善于思考。”
  新中国成立不久,姐姐刘思齐和毛岸英结婚了,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中南海看望父亲毛泽东。11岁的邵华也总是吵着要一起去见毛主席,姐姐姐夫就送一个绰号给她,叫“小跟屁虫”或者“拖尾巴虫”。耳濡目染,当她看见毛主席那么关心姐姐和姐夫的学习,这勾起了因为战争没有机会上学的邵华对学习的强烈欲望,她忍不住大胆地问毛泽东:“毛伯伯,我也要上学。”
  毛泽东很吃惊,问道:“孩子,你怎么还没有上学呀?”
  邵华就简单地把自己的情况讲了一下。毛泽东一听,笑着说:“你愿意上学,好嘛,你放心,这件事情我来替你办。”
  几天后,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交给邵华一封信,说:“你拿着这封信,到中直育英小学报到,找韩校长,你就可以上学了。”就这样,邵华走进了育英小学,开始读书。
  1959年邵华考进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因为刘思齐、邵华姐妹俩都是学文科的,博览群书的毛泽东也非常关心她们的读书情况,和她们在文学上成了“论友”。在交谈和讨论中,毛泽东和邵华既谈论过《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也谈论过《简爱》《茶花女》这样的外国文学名著;既谈论过《中国通史》这样的史学书籍,也谈论过李白、陆游、辛弃疾、王勃和曹操父子的诗歌,可谓海阔天空。
  作为诗人的毛泽东更喜欢和子女们谈古诗。在谈到曹操父子时,毛泽东问邵华:“你喜欢曹操还是喜欢曹丕、曹植?”邵华爽快地说:“我喜欢曹植的诗,尤其喜欢他的七步诗。你看他哥哥曹丕逼得他没有办法了,七步之内要做不出诗来就要杀掉他。但他做出来了,而且这么才华横溢。”
  毛泽东听后,笑着说:“和你不一样。我喜欢曹操的诗。曹操的诗词,直抒胸臆,豁达洒脱,应当学习。比如他的《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篇章,更是脍炙人口。”说着,毛泽东还把其中的一些词句写出来,给邵华解释。
  毛泽东非常推崇李白,认为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风”。他评价说:《将进酒》是一首好诗,《蜀道难》也有些意思。在评论白居易时,他说:《琵琶行》不但文采好,描写得逼真细腻,难得的是作家对琵琶演奏者的态度是平等的,白诗的高明处在于此而不在他。同时,毛泽东还谈到了王昌龄、陆游、辛弃疾这些人的边塞诗,并把王昌龄的《从军行》等亲笔写给在座的儿女们。
  而最令邵华感到难忘和激动的还是那次在中南海,毛泽东同她们谈起了唐代诗人。在谈到“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时,毛泽东说:这个人年轻有为,才高学博,为文光昌流丽,二十几岁的人就写了十六卷诗文作品,可惜死得太早了。他还说他喜欢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对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很欣赏。
  交谈中,当毛泽东发现邵华这些孩子也十分喜欢王勃的《滕王阁序》,非常高兴,他一边背诵佳句,一边评论,在谈到兴头时,又挥笔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这也成了邵华最为珍爱的一幅墨宝。毛泽东的这幅墨迹14个字分3行,谨严有法,笔笔不苟,互相呼应,一气呵成,气势磅礴,结构和谐,不同凡响。   在谈论宋代诗词时,毛泽东问邵华:“你最喜欢谁的作品?”
  邵华说:“陆游。”
  毛泽东问:“为什么?”
  邵华说:“陆游的诗词充满着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常常表现出‘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毛泽东很是赞同,又问她:“你最喜欢他的哪几首呢?”
  邵华就给毛主席列举了《书愤》《示儿》《夜游宫》等几首。
  毛泽东听后兴致大发,从沙发上站起来,走到桌前,铺开宣纸,饱蘸墨汁,挥笔给邵华写下《夜游宫》这首词。邵华如获至宝。
  在谈论《西游记》时,毛泽东对孙悟空不畏艰险、敢于同一切妖魔鬼怪作斗争的精神和善于识别正义和邪恶的洞察力,以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可贵品格和顽强毅力十分称赞。难怪毛泽东在给江青的信中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呢!或许受《西游记》中的孙行者的影响很大吧。毛泽东还对孙悟空敢于违背师父唐僧的“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常有余”的信条,而信奉“行善即是除恶,除恶即是行善”的观点十分赞赏。
  当谈到《聊斋志异》时,毛泽东认为《小谢》是一篇好文章,反映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并说《聊斋志异》中那些善良的做好事的“狐仙”要多些就好了。
  许多人都认为毛泽东对中国文学可谓烂熟于心,但对于外国文学似乎没有什么兴趣和研究。但邵华却觉得并非如此,她和毛主席就谈过《简爱》。而且毛泽东在听说后就立即找来看了。在解放初期,毛泽东还曾托刘思齐借了一本《茶花女》,毛泽东认真阅读后,还在上面圈圈点点,做了许多眉批。刘思齐当时看到后大吃一惊,因为书是借来的,她害怕人家说她不爱惜,不知如何归还才好。等后来知道有了毛主席的批阅才更珍贵时,这本《茶花女》已经丢失了,好不遗憾。
  有一次,邵华的《中国通史》考试取得好成绩,便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毛泽东。毛泽东就说:“那我来考考你,你谈谈刘邦、项羽兴衰的原因吧。”邵华便按照教材的内容回答了一遍,毛泽东笑道:“这是死记硬背,算是知道了点皮毛,但还没有很好地理解。要多读史料,多思考,能把‘为什么’都说清楚,这一课才算学好了。”还有一次期中考试,邵华除了体育课只考了3分外,其他的课程全都考了满分5分。她就高兴地拿着“满堂红”的通知单跑来向毛主席报喜,谁知毛泽东在看了之后,对沾沾自喜的邵华说:“体育方面要加强,要增强体质,要进行锻炼。”他还教导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能把精力平均地用在每一门功课上,你应该钻一门你最喜欢的,你认为是最值得学习的东西,在这一门学科上,你要去有所突破,理解得更深一点,满堂红不一定就是好的。毛泽东的这番话给邵华很大启发,从此她学习更有重点了,目标更清晰了。
  邵华深深地被毛泽东的渊博和思想所折服,尤其是这些看似死的史料知识,一到了毛泽东那里就都变“活”了起来。努力读书的邵华越努力,越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对此她感到有些迷茫,就像一只刚刚学会独自飞翔的小鸟,不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知识的翅膀尽快丰满起来。毛泽东就劝慰她说:“不要急,知识需要积累,最重要的是要把书读活,切忌读死书,死读书,要勤动脑,要善于思考。”
  □毛泽东致信邵华:“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企予望之。《上邪》一篇,要多读。”
  1960年,37岁的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结婚了,15岁年龄的差距并没有阻挡两颗年轻火热的心相通和相知。作为父亲的毛泽东没有能够亲自去参加婚礼,但还是认真地准备了两份礼物。一份给邵华送了一块手表,一份是在当时可谓是一个“大件”——一台熊猫牌收音机。这比十年前毛岸英和刘思齐结婚时的条件要好多了,那时毛泽东只能送一件旧大衣。
  1962年春天,毛岸青和邵华一同回到北京生活。毛泽东见到儿子儿媳,高兴又风趣地说:“新媳妇总该去认认家门,让外婆和亲友们看看嘛!”于是,他们遵照父亲的嘱托,回到长沙,先到板仓祭扫妈妈杨开慧的陵墓,又到韶山看望乡亲们。他们还去看望了90高龄的外婆,老人家布满皱纹的脸上的笑容像一朵绽放的花,她一手拉着岸青,一手拉着邵华,眼里盈满了泪花。第一次湖南之行,给邵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也经常和毛岸青、邵华夫妇谈起他们母亲杨开慧的故事。有一次,邵华跟父亲说:“爸爸,您能不能把您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给我和岸青写一份。”毛泽东一听非常高兴地说:“可以。”于是立即坐到桌前,欣然提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蝶恋花”。邵华发现父亲在写第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时,把“骄杨”写成了“杨花”,就奇怪地问道:“爸爸,不是‘骄杨’吗,怎么这里写成了‘杨花’呢?”毛泽东舒缓地说:“称‘杨花’也很贴切。”
  但生活毕竟不同于谈恋爱,不可能天天都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浪漫,更多的是锅碗瓢盆的交响曲和柴米油盐酱醋茶。
  回到北京生活后,随着毛岸青精神和身体的恢复,并不想当一名纯粹的家庭主妇的邵华,还想回到北京大学读书。毛泽东给予了积极支持。可是由于缺课时间太久,邵华感到学习已经非常吃力,跟不上,情绪十分低落。
  谁家没有一本难念的经呢?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纷繁复杂。毛泽东家也不例外。而毛岸青和邵华的婚后生活自然总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再加上岸青的神经不能经受一点刺激,小夫妻之间自然而然就不可避免地发一些小脾气,互相斗气。对这一切,作为父亲的毛泽东在知道他们之间的矛盾和烦恼后,十分理解儿媳邵华。
  1962年5月2日,毛泽东离京南下,先后到上海、杭州、长沙、武汉、郑州、济南、天津,于7月6日才回到北京。期间,毛泽东给他们写了一封家书。从这封家书的写作时间来看,毛泽东当时应该是在杭州。在得知毛岸青和邵华两人要分别给他写信的消息后,匆匆行程中的毛泽东在6月3日上午7时给邵华去了一封信——
  你好!有信。拿来,想看。要好生养病,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企予望之。《上邪》一篇,要多读。余不尽。   父〓亲
  六月三日上午七时
  令人奇怪的是,这封家书毛泽东没有写抬头,这也是毛泽东家书中唯一没有抬头的信件。
  家书中,毛泽东首先劝慰儿媳邵华“要好生养病,立志奔前程”,而且“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希望邵华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学习上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要有一股不服输、不怕苦和战胜困难的精神,要有“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英雄气,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做一番事业”,这是毛泽东所“企予望之”的。
  这封家书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作为父亲的毛泽东,深知儿子岸青的精神和身体状况以及独立生活生存的能力,因此他对岸青和邵华的家庭是有牵有挂有担心的,所以他希望儿媳邵华能够独当一面,“加一点男儿气”,勇敢地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而当他得知儿子儿媳的关系出现不愉快的时候,毛泽东没有讲任何道理,做任何说教,只是与同样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儿媳讲了一句话:“《上邪》一篇,要多读。”七个字,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上邪》乃汉朝民歌《饶歌》第十六曲。全词为:“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个女子对爱人的山盟海誓。意思是说:苍天啊!我对你发誓,我和我的爱人相亲相爱,我们的爱情永远没有断绝的时候!只有到了山夷为平地,江水干枯,冬天雷声阵阵,夏天雨雪纷纷,天地合而为一的时候,我才敢决定与您断绝关系!
  这是中国爱情诗的千古绝唱。诗中列举了5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来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坚定不移。伟人毛泽东以其渊博的学识巧妙地告诉儿媳一个做人处世的道理,鼓励并希望邵华坚强些,既要以事业为重,又要坚信美好的爱情可以成为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家庭中的纠葛和烦恼的武器。毛泽东可谓用心良苦。
  聪明的邵华读懂了父亲毛泽东的人生至嘱,感动不已。她知道父亲在婚姻上有挫折和失误,尤其是在和江青的夫妻关系基本上已经山穷水尽名存实亡的这个时候,父亲跟她说这些话,心是苦的,而且这苦好比是“哑巴吃黄连”无处诉说。作为过来人的毛泽东,让儿媳“要多读”《上邪》,邵华理解了父亲这封家书的用心和意义。此后,邵华的性格慢慢地变得开朗了、豁达了、从容了,对岸青也更加关心和体贴了。“与君相知”的她没有辜负毛泽东的“企予望之”,始终按照父亲的教导去做,与毛岸青一起患难与共,携手同心,赢得了美满的爱情和人生。
  因为毛岸青从苏联回国时带回来一台“捷夫”牌照相机,邵华结婚以后就喜欢上了摄影,想把自己家人与父亲毛泽东在一起的生活记录下来。毛泽东看见孩子们拿着相机在自己面前拍来拍去,没有反对,但却给邵华来了个“约法三章”:第一,你们不许拿到外面去冲洗;第二,你们不许给报纸、杂志投稿;第三,不许送人。可见毛泽东的家风是严厉的。
  1970年1月,十月怀胎的邵华住院就要临产了。为此,邱会作急忙将此情报告毛泽东。
  马上就要抱孙子的毛泽东听了非常高兴,问道:“快生了?”
  “难产。”邱会作小声地补充了一句。
  毛泽东很吃惊:“为什么?”
  “头胎,胎儿又大。”邱会作望了望毛泽东,吞吞吐吐地说,“主席,你说留哪个?”
  “两个都留!”毛泽东说,“你告诉医院,想方设法,母子两安。”
  后来经过剖腹平安产下一子,这就是毛泽东唯一的孙子,毛泽东亲自取名:毛新宇。
  新宇,新的宇宙新的天地也!毛泽东寄予厚望。
  这一年,毛岸青和邵华结婚整整十年。
  这一年,毛岸青47岁。
  这一年,毛泽东77岁。○
  (此稿仅供《党史文苑》专栏纸媒刊用,任何媒介不得以任何形式摘选或转载)
  责任编辑 张荣辉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01273/

推荐访问:刘思齐简介 刘思齐近况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