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与园林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9-01 10:47:3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古代文人与园林(一)
非一般的园林——中国古代文人与古典园林

非一般的园林——中国古代文人与古典园林

园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重实用到重审美,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园林自殷商的“囿”,至秦汉时期的皇家园苑,在功能和组成要素上有所发展,但都只是以实用为主、夹杂些许审美功能。在这个阶段,人们还只是直观地理解自然,对苑囿在审美方面的艺术创作不多,造景仅仅是单纯地本于自然而已。在社会动荡的情境下,魏晋士大夫们的兴趣开始转向山水花鸟,自然山水成为人们不愿面对残酷现实时的理想世界,富有自然美趣味的园林应时而生,园林开始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变。

隋唐时期,文人墨客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甚,他们积极参与营造园林,将诗画的情趣与园林景物结合起来,因画成景、以诗入园。至此,中国园林已大致成熟。宋代,出现了受文人的画论、诗情、诗画意境熏陶而蕴涵意境的写意山水园。明清两代的园林则在继承前代的山水园形式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全面“文人化”,从而走向发展历程的巅峰。在对园林发展的认识上,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典园林是与古代文人密切相关的。

古代园林是享有家庭生活的同时,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空间。在园中,不仅有山水等物质因素,也有统一全园主题或情趣的精神因素。当然,这种精神因素才是最主要、内在的。因而中国古典园林必须借助于文学、美学及哲学等来完善自身的艺术要求。

与古典诗画一样,中国园林在创作和审美中追求的是意境和品格,注重的是寄托和交融,希望在有限的事物中表现出广阔的境界来。这就需要园林创作者们拥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美的深刻认识。多数造园家都能将诗画情趣丝丝渗入园中,做到让山水与人的蕴思相合,将自己对自然山水美的感受予以外化,少数园林巨匠的神思甚至能在游赏者心中激起巨大的涟漪,引发无限的情怀。在这样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中,美的观念的形成和满足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无论是造园家还是游赏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学素养及审美水平。而这样的素养和水平,惟有当时学富五车、才情过人的文人们才具备。诗画兼备的文人中不乏有担任中央和地方重要官职的,许多官员同时也是知名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甚至身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亦在其中,如被誉为“词坛皇帝”的南唐后主李煜,既是画家又是书法家的宋徽宗赵佶,颇具文人心怀的清帝乾隆等。

因此,引领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群体——文人,在政治上是政府中的各级官员,在经济上又是中等以上的地主,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真正主人,主导着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园林是地道的“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产物,显示了文人们热爱自由与大自然的情怀。自古乐山、乐水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情感,绘画又一直被视为文人的“墨戏”和“清玩”,发端于晋宋时的山水画,因将自然山水视为艺术创作的对象而受到重视。画中之山可居、水可游,山水风景陶冶了文人的性情,他们也痴迷于自然山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①,从而创作出大量的山水诗、画,作为怡情寄兴的手段。“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②,兼通诗画的文人在创作中渐将诗、书、画融为一体[1]。山水文化风气之盛,使得只供平面欣赏的山水画无法满足人们对自然山水所寄托的全方位感情,加之经济条件的许可,文人士大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造园活动,从而“不出城廓,而能坐享山林之乐;不下堂

筵,而能坐穷泉壑之幽”③。【古代文人与园林】

从历史上看,许多园林都是由画家或诗人主持经营、设计或评价的。如唐代的王维、白居易,北宋的宋徽宗赵佶,南宋的俞征,元代的倪云林,明代的米万钟、文征明、文震亨,清代的石涛、张涟、张然、李渔等。他们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借用精辟的写意山水画论来指导园林艺术创作,按照山水诗文的意境营造美好的现实生活实体以供游赏。如王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作“辋川别业”,在其中体会物情、流连光景,过着完全诗意化的辋川生活,为后世文人士大夫构筑园林时效仿的首选对象;宋徽宗精于书画,设计了寿山艮岳,还撰写《艮岳记》流芳于世;还有数之不尽的园林,都是由诗画名家参与设计的。而一般的文人即便不参与造园事宜,也普遍热衷于游赏、品评园林。可见园林与文人的生活结下不解之缘。

园林文学臻至极盛,文人谈论园林好像谈论书、画、诗文一样。如柳宗元的《零陵三亭记》、《柳州东亭记》,樊宗师的《绛守居园池记》等,都蕴含着精辟的造园见解;而北宋·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宋末元初周密的《吴兴园林记》等,则是集中地记叙和评论众多名园。文人与造园家在本质上无多大差别,他们总结大量有关造园艺术和园林美学的见解和评价,写下许多专门的造园理论著作并刊行于世。较有代表性的是计成的《园冶》、李渔的《一家言》、文震亨的《长物志》、沈复的《浮生六记》等等[2]。在绘画、诗文等艺术的渗透影响下,园林艺术融糅了无尽的诗情、画意,完全确立了与书、画、诗文艺术的同等地位。

古代文人与园林(二)
我对文人园林的理解

我对文人园林发展的见解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源远流长,他的发展同时也蕴含着中国古代人们的浓厚思想。这种思想不论在造园的意境和意象,还是在造园的技巧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文人园林的创作,对中国园林艺术起到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人与园林】

文人园林的发展

文人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艺术造诣高,并且含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一种私家园林。其历史起源于秦,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思想逐步解放,艺术领域也随之发展,人们对山水画、国画的绘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将他们对大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融入私家住宅的氛围营造,环境美化和绿化中。中国园林作为古代艺术中杰出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文人雅士也将他们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融入园林艺术中,给那些具有清新格调的私人园林添上一层深厚的文化色彩,使之得到进一步思想上的提高和升华。 文人园林中寄托的文人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源远流长,他的发展同时也蕴含着中国古代人们的浓厚思想。 中国文化受儒家、道家的影响颇深。儒家思想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意识主流,对中国思想学派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所传颂的“天人合一”、“万物与物一体”,即是形成了不再一味追求手工巧匠的精雕细刻,扭曲自然,而是顺从天意,积淀自然美的真谛。很多的文人雅士更选择的亲自躬耕,经营自己啊的宅院,最直观地体现了自然美。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情,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另外也能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崇尚清幽雅静、清新旷达的环境,闲暇时把酒赏花,从而领悟诗人那般自然恬淡的生活之美。

同样道家的“道法自然”应用在古典园林中,形成了细微人工于自然景色的手法,将自然美用些微的人工手法点缀。在享尽荣华富贵,志得意满后,回到园林中回到常人的心境;在宦海失意之后,回到园林中,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中来寻找感情上的寄托。正是在这种自然的环境和心境下,才能在心中产生一种冲淡平远之美。满足中国文人对大自然山水花鸟渴慕的需求,在娱心悦目的园林中藏身立命,在喧嚣的尘世与安宁的自然之中找到一方乐土,抒发心中的情感。古典园林之美与深厚的古代文人思想相互组织,更体现中国古代丰富的艺术思想造诣。

道家的鼻祖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和 “清静无为”。即使生活贫穷困顿,仍然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因此,产生了独特的隐逸文化,而文人园林就是隐逸文化的表现。无论在宦海中得以或是失意,亦可以在山水园林中找到心灵的归属。远离尘世,隐身于山林中享受更深层的精神生活。

另外,含蓄是中国独特的民族性格,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同样也渗透在文学艺术中。诗歌的婉约含蓄,绘画的虚实相生,也同样反映在园林的营造中。在园林的空间处理中,中国古典园林也犹如绘画一般,注重虚实的排布。通过对景的排布来提升园林中的意象之美。 唐代文人园林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强盛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全盛时期。由于唐代雄厚的经济支撑以及繁荣的文化影响,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提高,其中园林艺术便是一个有力的代表。此时,受到道家思想以及著名诗人陶渊明田园生活的影响,对于宦海上的失意,隐退思想盛行,而私家园林便是文人志士情感上的栖息地,因此文人园林发展迅速,造园的手法、技巧以及理论思想也有显著的提高和升华。

一方面,唐代的私家文人园林仍然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追求自然之美,崇尚平淡天真,恬静优雅,安静和谐的园林风格,笛声与琴声悠扬的交错,与园林中的流水相互应和。山、水、树木、花草以含有自然美学的方式排列交错。城市的某个角落独自成为一个个小小的世界,如同城市中令人陶醉的世外桃源。长安城靠近终南山,山水佳丽、物产丰富,对私家园林的建设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此,尤其地崇尚自然,崇尚野趣,所以对自然原来的风貌不做大的改变,只稍稍的加以修饰,追求朴素的村野情调。即使施以人工,也顺从自然山水之景。

另一方面,国力强盛、国家本土和平的生活环境使得唐代人们有更多游乐宴会的行为,还开放了一些皇家园林开拓普通百姓的眼界。皇家派的园林兴盛。加上唐代人文艺术水平及其兴旺,诗歌、绘画、音乐均有极大的发展。人文志士不但数量多,更在各个领域风骚千秋。园林也融入各国各方文化于一体,园林发展迅速。皇家园林为皇家而造,较私家园林而言在建筑面积和富贵程度上大于私家园林,但扔不一味地展示奢华,仍注重中国文化思想,纵情的情调仍有人文情怀。

但相较唐代文人雅士的私家园林与供人赏玩的皇家园林和贵族的园林,文人的私家园林主人更加具有文化修养,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其生活理想与审美情趣较高。他们的审美偏好与皇家园林气派、欢乐风格不相类似。对于文人园林,其精神思想高于他的物质本身。文人雅士门在园林中不是纯粹地赏玩、贪图享乐。他们将园林视作心灵的安居之所,是在失意时可以寄托的家园。因此文人园林的整体风格更为恬静和谐,更与自然相亲近。文人们更用心去感受园林中的一花一木,寻求水景的动感和静态互相和谐统一,活泼自然,虽然朴素简单,但毫不单调。

宋代文人园林

宋代开始,进入中国文人园林的成熟期,两宋时经济高度繁荣,但由于中国边境辽金少数民族的战争让文人们流露出感伤的情怀,文人将别致的风骨融入园林中,将感情寄托于园林意象中。山石,花木,亭台楼阁既是景又如同画一般。园林风格更希望意象简约而已经深渊,不要求园林内景物数量但追求园林整体性。园林花木偏爱竹、梅、菊花等有象征意义的的植物,与石相互映衬,表现出十分雅致的景象。另外,宋代园林力求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自然的植物为主要的内容。虽然有些私家园林规模不大并且十分朴素,但以其幽静的特点更成为人们的心灵居所。

明清文人园林

明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所建的封建皇朝,其文化思想为中国几千年古老文化的传承,因此明朝的园林建筑具有复杂,成熟的特点。明代本身建造起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富丽,然而其文人园林也含有别致的不同风格。由于明代作为最后一个皇朝,许多文人园林建筑的前身为南宋、甚至魏晋时期作品的改造,因此具有融合多个时代建筑风格的特殊性。对于明清建造的文人园林来说,由于理论知识积累丰富,园林布局经过巧妙的布置计算,保持着对称或是特殊的原则,在色彩、装修上亦有不同的要求。

明清文人园林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与皇家地区相隔较远,出于江南的人们更自然地在此地感受江南独有的自然条件和温和气候。在江南居住的人民发展了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这一点也完全地融入在明清时代的文人建筑中。江南地区扬州、苏州的私家园林尤其繁盛,以水景为主,利用财力布置奇峰秀石引人入胜、夺人眼球。

但从人文情怀上来说,明清时期已经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总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成熟期。因此人们不再如唐宋时期般对各方面艺术领域有所突破,而是从已有的造园理论上进行重复,即使取其旁支,也无特殊变化。清代后期呈现出较为停滞,盛极而衰的趋势。

我认为文人园林也如同文人雅士的诗歌、绘画、音乐一般,等同是融合造园者思想及艺术水平的艺术品。我们不乏可以从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因素,以及造园者艺术成就,思想追

求等联想到造园者的文人园林整理风格。园林作为多方面艺术和手工的综合,总结中国文化思想,成为艺术结晶。

【参考文献】【古代文人与园林】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 刘庭风.文人行动与文人同林[J].广东园林,2000(3):12出版社,2005.

[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1999:169

古代文人与园林(三)
文人雅士与园林生活

文人与园林

园林是典型的“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产物,蕴涵着被誉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自古以来,仁者乐山,知者乐水,欣赏山水自然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情感,山水风景陶冶了文人的情操,山水诗文也占据文坛半壁江山,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为文人的风尚。对文人而言,为避免跋涉之苦、保证物质生活享受而又能长期占有大自然的山水风景,最理想的办法莫如营造“第二自然”——园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一位痴迷的“园林”爱好者,在中国古代文士园林史上,备受关注,地位极高。在他的诗作中,常常有提到园林之处,如《寻春题诸家园林》本身就是以园林为题,而《北亭卧》、《秋池独泛》、《春日闲居二首》、《酬吴七见寄》等,也都或写园中景物,或记园中生活,在他的《庐山草堂记》中,白居易则叙述了在自家园林中的乐趣,“仰视山,俯听泉,旁睨竹数云石”,“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颇有几分乐不思蜀的味道。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参与园林设计工作,对造园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情怀丰富,意境深远。“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薨,纳阳日,虞祁寒也。”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庐山草堂的大概。白居易在园林设计中将中国传统文人“独立性思想”和“隐逸情结”融入其中,“陶云爱吾庐,吾亦爱吾屋。屋中有琴书,聊以慰幽独”,即自比陶渊明的隐逸情怀。而白居易所提倡的“壶中天地”的园林营造方式,更是备受后世推崇,成为以后士人园林建造的纲领和原则,直到明清时代将“壶中天地”推到极致,即所谓“芥子纳须弥”。

另一位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园林“辋川别业”在当时也颇有名气,这是他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营建的。王维在“辋川别业”隐居三十余年,此间,他或陶醉于山壑林泉之间,或吟啸于竹馆茅舍之畔,或同孟浩然、裴迪、钱起等诗友良朋“模山范水”、“练赋敲诗”。时至今天,昔日的辋川别业早已不见踪迹,但王维在那里写下的《辋川集》却依然流传于世,其中为人耳熟能详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咏的就是辋川别业中的“鹿柴(寨)”和“竹里馆”两

景。国人好为子孙置产业,至此方知产业与诗书,何者更能千古流传也。

【古代文人与园林】

《辋川别业》黄宾虹

或许因为文人营造园林的风气始盛于唐朝,不仅白居易王维如此,“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也热衷于修建园林。柳宗元在长安时,就在西郊有“数顷田、数果数百株,多先人手自封植”(《寄许京兆孟客书》),名为柳园。其父柳镇曾迎附近的酆乐乡农民郭橐驼为柳园种果树。郭橐驼的果树结果又早又大又多,柳宗元从他那里学得了一手非凡的园林种植技术,深悟要种好树木,就得“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还因而亲为郭橐驼立传。柳宗元对自家的这座园林有很深的感情,以至在因“八司马事件”被贬永州后仍念念不忘,诗句如:“问春从此去,几日到亲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零陵春望》),“九扈鸣已晚,楚乡农事春。悠悠故池水,空待灌园人”(《春怀故园》)等,都是怀念故园之作。

被贬永州时,柳宗元仍不忘修建园林,他先是对寄居的龙兴寺进行了一番改造,在房的西墙上开了道门,户外还造了一个廊轩,取名为“西轩”(《永州龙兴寺西轩记》)。后来又为龙兴寺修建了一座东丘园林(《永州龙兴寺东丘记》),在两者被“天火所迫”烧毁后,他又在法华寺西边修建了一座西亭园林(《永州八记》)。柳子厚爱园之深,不仅在于他的屡次修建,据韩愈《柳州罗地庙碑民》记载,在后期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曾带领柳州人民修建整条街道,在道旁栽种树木花草,堪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第一人。

【古代文人与园林】

提到园林,就不能不说以园林著称的苏州。而苏州著名的园林沧浪亭,就是北宋诗人苏舜卿的故居。苏舜卿“时搒小舟,幅巾以往”,在此清幽宁静的山水氛围中他感到“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并留下了千古名篇《沧浪亭记》,而苏舜卿所留下的惟一一首词,题目也为《水调歌头.沧浪亭》。时人范仲淹、欧阳修都对苏舜卿欣赏有加,欧阳修评价他说“子美笔力豪依,以超迈横绝为奇”。在苏舜卿买下沧浪亭时,欧阳修还曾应邀作过一首《沧浪亭》诗,其中戏谑道:【古代文人与园林】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沧浪亭

明代“吴门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诗、书、画三绝并擅,他曾与苏州名园、中国四大园林之一的拙政园园主王献臣过从甚密。王献臣常邀文宴饮、赏游,文征明对园中美景乐而忘返。便应园主王献臣之请,作了《拙政园记》,画了《拙政园图》三十一景,并各赋其诗,还亲自栽下紫藤一株,成为苏州一绝。今日拙政园匾额”远香堂“相传为文征明所书,拙政园香洲的玉兰堂,相传为当年文征明作画之所在。而文征明手书于西山“雪香云蔚”亭的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是把拙政园的山林野趣描述的淋漓尽致。

拙政园

除了建造园林,用诗文描述园林之外,文人对园林设计也各有自己的见解,对园林建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园冶》,就是诗如“秋兰吐芳,意莹调逸”的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而文震亭的《长物志》、李渔的《闲情偶寄》,也都有论及园林规划、叠山、理水、置石、建筑、植物配置的部分,是文人造园专著的代表,是文人园林的理论总结。

然而,建造园林这种风雅的事情,毕竟只有少数做官的文人才能参与,对大部分贫寒的读书人来说,只能是一种奢望。苏子美可以一掷千金,用四万钱买下沧浪亭,而杜子美却只能在茅屋为秋风所破后,萧瑟地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句子。

古代文人与园林(四)
从中国古典园林看“文人”对中国建筑营造之影响

  摘要: 文章以中国古典园林建造历史为线索,探讨“文人”对中国建筑营造的影响。从魏晋南北朝文人开始参与园林建设到明清时期文人成为园林建设的主力,他们将自己的思想抱负寄托于其中。他们的思想状态受到当时社会环境、思想环境、文化环境的多方面影响。即他们代表了当时的文化思想,借此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建筑营造的思想核心,希望能为中国建筑的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文人;中国建筑营造;自然山水
  0 引言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的入侵,西方的思想文化强力进入中国,同时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怀疑,西学为用的思想不断加深。建筑这一概念也是由西方传入,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也是按照西方的模式进行,而对于中国营造却知之甚少。同时,现在的教育和建筑业更注重技术,文化的缺失也就带来了个性的缺失。就此现象,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者――“文人”,希望从中探索中国建筑营造方式,从而指导现代本土建筑设计。
  从古至今,中国造园运动从未停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中国建筑很早就朝向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礼制和官方规定都对建筑做出了严格的要求。园林的发展却于此相悖,即“宫室务严整,园林务萧散”,园林的自由性,让其摆脱其他建筑“规矩准绳”的束缚,从而更直观地反映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的精神和内涵。[1]
  从园林着手,就不难发现,“文人”这一阶层主导着造园活动的发展。计成在《园冶》开篇说“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其中主人便指的是文人了。[2]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文人这一群体就一直处在历史的核心。中国古代社会是以文人为主导的社会,他们将中国文化的精神继承和发扬,并将其富于不同的领域,园林就是其中的一种表达方式。
  1 魏晋南北朝――文人开始参与园林建设
  1.1 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转变 从东汉末年起的369年,社会一直处在一个动荡时期,政权的一统被打破,安定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社会经济遭到大量破坏。政治斗争越发激烈,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旦牵连政治斗争,则荣辱生死毫无保证。消极悲观的情绪弥漫在文人身上,对政治的逃避和反抗让他们想逃离世间。在这一背景下儒家独尊的地位受到动摇,道教和佛教出世的思想得到很多文人的认可,促使儒、士、道三家结合形成玄学。[3]虽然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却带来了思想的大解放,艺术成为文人抒发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审美观念也发生改变――以自然美为核心,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山水派就此发展兴盛起来。
  1.2 形成寄情山水与崇尚“隐逸”的玄学 正统的儒家学说开始无法解释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人们便从其他思想中寻找人生的真谛。文人对道家和佛教思想产生兴趣,将他们与儒家正统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以“贵无”为主的玄学体系。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审美观发生转变,走向对自然美的追求,并且这种追求已不仅仅是对自然外在形式美的单纯模仿,而是对自然中蕴涵的“道”的追求。文人们将对玄学思想的理解表现在寄情山水和崇尚隐逸上,以一种狂放不羁的态度来表达他们要打破正统礼教的束缚,找寻人生的意义。当时的很多名士都是玄学家,从东汉末年的仲长统,到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王羲之等,无不寄情山水,“隐逸”于世。
  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之下,隐居成为很多文人当时的选择,他们将自己的思想和审美观带入营造活动中,就必然使建筑发生改变。他们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以建筑营造表达于平凡生活之中,将心灵安居在自己营造的环境之中。文人将建筑从普通的居所提升到“意境”为重的层面,赋予建筑以精神。史料中对其有大量的记载:
  “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仲长统这段话介绍了他所要的居所,那是居住在大自然之中,以山水为伴,畅游其中。
  1.3 园林建造趋向于山水自然 山水艺术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更是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个时期的审美态度产生转折,对自然美的崇拜,使得山水风景得到大力的开发,这也就更加推动了山水艺术的发展。山水艺术核心在于“写意”,其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拜最终都要上升到“意境”的层面。文人更是山水艺术的大力推动者,他们通过山水艺术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4]
  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写到“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表达其愿雅居与山川之中,了悟人生。陶渊明写的《归园田居》“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体现了当时的文人已经开始将居所与山水艺术相结合。
  当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美成为社会风尚,游山玩水成为名人雅士的爱好,建设城市私家园林就成为了不二之选。民间造园活动就此兴盛起来,《洛阳伽蓝记》中记载“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无论是官僚士大夫、门阀世家、文人名士都酷爱造园,就连庄园主们也建造起私园开始游玩。
  城市私园的建造不同于在山野之中建造园林,需要“人工效仿自然”。但土地有限,想要完整的去表达自然山水环境,就得用到“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园林建筑自然的从汉代大量写实过渡到写意上来。同时对“意境”的追求也更符合当时的文化思想。园林的建设就此走向了小型化,并开始更多的寄托人的精神感悟。很多园林都有自己的主题,表现主人的人生态度。主人自己或是请名士设计居所,最后由工匠完成建造,文人在其中担当了建筑设计师的角色。皇家园林还会邀请一些文人参与建造活动,华林园就由张永监管建造。
  2 隋唐至明清――文人的思想抱负在园林营造中得到实现
  2.1 追求“意境”的隋唐园林 隋唐盛世结束了兵荒马乱的时代,政权得到统一,国富民强,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思想上儒释道三家并存,但恢复了以儒家为主的形态。文学艺术上也达到了一个繁盛期,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并与本土文化融合。佛教在唐朝兴盛起来,将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禅宗,其中心为“明心见性”,一切由心而生,随心而转,将人的内心体验提到很高的地位。[5]对自然的态度更加亲切,不光是感悟自然,更是与自然融于一体。同时,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三门艺术极大发展,文人们醉心于山水风光,并想要把自己的生活揉进诗情画意之中。很多文人亲自参与造园设计,白居易《草堂记》就记录了他造园的过程。王维建造辋川别业。文人的加入,推动造园运动在追求“意境”上更上一层楼,更注重建设心灵空间。   2.2 含蓄“意境”得到深化的宋朝园林 宋朝在历史上是个政治军事孱弱的时期,但在经济、文化上却达到鼎盛。经济的强盛,使人们注重追求生活品质,也是促使文化发展的原因之一。 思想上,儒释道三家都发生了蜕变,几家相互借鉴融合,开始从整体转向细节上的自我完善,与以前的外放型转向内向型,重视内在挖掘。艺术上可谓是达到空前盛世,诗词歌赋,绘画都发展到巅峰,山水画更是备受推崇。文化艺术从唐朝的大气澎湃走向细腻精致。园林作为文化艺术的体现,也进入到成熟期。文人园林大盛,几乎涵盖到所有私家园林,并强烈影响着皇家园林。宋徽宗建艮岳,完全是一座山水园林。林泉高志中记载“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指出好的山水画在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个评价标准也引入到园林中来,成为理想园林的标准。建筑在园林中的分量加重,以精细的建筑空间设计表达内心的感悟。
  2.3 注重技术和手法的元明清园林 元朝外族统治,本土文化被严重破坏,审美走向世俗化。直到明朝的建立,本土文化才重新生长,但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已经没有宋代的相对自由,统治阶级对思想严格控制。但这时期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停滞,民间造园热情高涨,皇家园林的大肆建造更是推动了造园活动。文人在思想上的压抑使得他们更加想要挣脱束缚,建造园林为其提供了一个方式。私家园林蓬勃发展,文人园林就此更加深化。出现了像计成一样专业造园的文人,他写成中国最早的造园著作《园冶》。由于工商业,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市民文化发展起来,影响到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自然也影响到私家园林的建设,伴随着各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产生地方性建筑特色,使得园林也进入到多样化的局面。园林建造上在艺术和技术上的要求也更高,使这个时期的园林建造走向注重技术和手法上来,园林建造推向高峰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隐患,虽说这些技术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意境”,却与最初的思想相偏离,更加注重形式和效果,而对于内心的挖掘就越来越少了。
  3 总结
  从以上梳理中不难看出一条影响中国建筑营造的线索,即社会现状为根本因素,它促使思想文化发生转变,文人在推动思想文化转变的同时也受到其反作用,文人再将思想文化以抽象的方式表达在建筑营造上。文人就此建立的建筑营造思想和方式影响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发展,从以人的需求走向以人的精神层面的表达上来。当今本土建筑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一线索,只是当代建筑设计更多的是顺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而非从“文人”怎样使社会更好的发展这一角度出发。若我们能从这一角度出发,关心社会发展,体悟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文化,再将其融入建筑创作中,建筑将从“居住的容器”上升到人文“意境”的层面上来。
  同时,中国建筑营造的方式为“文人”+“匠人”的模式,[6]因此,在现在建筑教育和设计中更要加强文化方面的养成,而非一味的技术传授。只有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体悟,才能设计出适宜中国社会的建筑来。
  参考文献:
  [1]李允�F.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计成.园冶注释[M].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5.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张玲.中国山水画艺术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0,12.
  [5]吴隽宇.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J].中国园林,2001,3.
  [6]王树声.“全人”视野下的中国建筑营造意匠[J].时代建筑,2014,1.

古代文人与园林(五)
园林古建筑鉴赏

  【摘 要】园林古建筑作为中国文化主要的载体之一,具有很强的美学鉴赏价值。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给园林古建注入了很多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与当时的民风民俗、文化背景、地理条件,自然情况有着很大的联系,这也就决定了全世界拥有不同形式的、不同文化底蕴的园林古建筑,文章从中外的园林古建筑的鉴赏对比开展分析,讨论了我国园林古建筑的主要的设计风格,同时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园林古建筑的艺术鉴赏。

  【关键词】园林;古建筑;风格;审美
  一、引言
  我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具有很多美学效果的园林古建筑,他们成为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名片,很多外国人慕名而来,专门就是为了见识一下中国的园林古建筑,例如江苏苏州的拙政园就是中国园林古建筑的典型代表。园林古建筑中很多的美学需要经过相应的对比,拉开距离,移情等方式才能有效鉴赏出来,下面就从园林古建筑的中外对比情况谈起。
  二、中外对比
  人类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发生了不断的演变。经过长期的发展,很多地区的建筑出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下面就分别对比一下,中外园林古建筑之间的建筑风格的各自特点。
  在中国古代,木材的来源很多,很多的中国古代建筑都是以木结构为主,由于长时期对木结构建筑的研究,很多中国古代工匠对木结构的建筑研究很深,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古建筑都属于一些单体的建筑,借鉴的阴阳八卦的理论,崇尚中轴对称的建筑理念,方圆整洁以多个单体建筑组合成一些建筑群,其中的建筑装修也是各具特色,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北京的故宫,还是苏州的拙政园、狮子林等。这些古代园林建筑有时一些皇帝的寝宫或是达官贵人的“私人别墅”,成为单独的一派,属于东方风格的建筑。古埃及处在半沙漠地带,没有很多树木建筑,因此其的建筑以石制建筑为主,最为典型的就是狮身人面像,还有金字塔等建筑。主要用于法老的墓葬和神殿等,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古希腊的建筑主要也是石质材料为主,有艾奥里亚,最为典型的就是雅典卫城,古罗马的古建筑主要以砂石和泥土等混合物为主,建筑的结构主要以拱形结构为主,万神庙是古罗马最为典型的建筑,充分体现出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三、设计风格
  园林古建筑又是现代城市的林园,很多城市的现代建筑是以钢筋混凝土或是玻璃幕墙等现代材料为主要构建元素,体现出了很多现代的建筑风格,一个保留了很多古代的园林古建筑的城市将古典建筑的小桥流水的节奏和现代城市车水马龙的现代节奏有益的结合,形成了和谐的整体。我国最为典型就是就是江苏苏州,这个城市有老城区和新城区之分,在老城区中所有的建筑不得超过6层楼高,而且在建筑的顶部要加装相应的古典建筑的装饰,与拙政园、狮子林等典型的古代园林充分融合,加之城市还有蜿蜒的护城河缓缓流过,形成一个典型的园林古建筑城市风格,成为中国最为宜居宜游的城市之一,这也就体现出园林古建筑对一个城市的影响。苏州的园林就是一种在现代城市中闹中取静的最为经典的例子,一墙之隔就是两个世界,墙外就是现代城市的车水马龙,墙内就是鱼戏莲花的幽静安详。
  在中国,古代的园林古建筑主要有皇帝的寝宫、寺庙道观的院子还有就是达官贵人的私人府邸,这些就是现在保留比较完好的几个苏州园林都是达官贵人的私人府邸。还有一种园林古建筑叫做文人园林,这种古建筑主要起源于古代的魏晋时期。文人园林的发展主要是一种隐士文化的氛围。各界文人开始对建筑涉足,很多时候,建筑的风格因为文人的介入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人开展进行园林设计,对后来的文人园林的风靡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例如南北朝时期的谢赫就提出了6法,这是我国园林古建筑的设计的最为著名的提法和离你那,涉及到了古建筑的设计布局、整体效果,表现手法等。陶渊明也是一个古代建筑的设计师,在他的《桃花源记》中,对世外桃源的表述就有一种园林古建筑设计的理念。“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园林古建筑的建筑根据,还有“悠然见南山”是设计对景物的巧妙应用。古代的文人对园林古建筑的设计主要的表现形式有文字的诗词歌赋、还有就山水园林的水墨丹青,有时他们则直接涉足古建筑的设计之中,成为名副其中的建筑设计师。他们设计的园林古建筑主要一种以自然景色为主旋律,有山有水的自然风光最主要的设计风格。
  古代建筑的风格主要还是与当时的民风有关。一个民族具有自己的特色,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色要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山西在中国古代是很具有影响力的,古代有晋商,古代的佛教、道教在山西的发展也是很有自己的特色,另外还有山西的面食文化,这些文化对当时的古建筑园林的建筑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例如栽种相应的树木是一般古建筑或园林的典型设计,一般左右各一至两株,相应之间的株行距之间是等距的,栽种整齐,表现出一种整洁严肃的氛围。这在古代乃至现代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也就是主次尊卑的关系,这种左右对称的树木设置格局将成为一种权利和尊严的象征。
  四、审美与鉴赏
  现代的审美心理被分成了4个层次:第一层就是感知,第二层就是想象,第三层就是情感,第四层就是理解。在园林古建筑的鉴赏之中,审美的这四个层次就是鉴赏的主要部分。同时也与主体的特征有一定的关系,鉴赏人的品味,设计者的审美观这些都是审美鉴赏的主要因素。
  (一)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文化鉴赏的一种常见形式,比如,我们看到“猴子”就想到“聪明”,看到了“莲花”就是想到了“出淤泥而不染”,这些主要就是长期以来,人们赋予各种生物特定的含义,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基础。在我国古代,借景抒情的文化鉴赏情况很多,园林古建筑的鉴赏也是充分体现出这种理念,苏州园林中的狮子林作为四大园林之一,其中的最为特色的就是假山之中藏有百只狮子,这也是这个古代园林名称的由来。这就是人们对该园林中假山群的一种想象,一种移情的表现。
  (二)距离产生美。外国一个心理专家早就指出,产生美的一种手段就是拉大距离,“不识庐山正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不断的产生距离,其中的美观才能显现出来。园林古建筑的的美感不仅只有局部的,还有整体的美观,这种效果只有拉开距离才能欣赏到。例如,北京故宫的航拍图,可以欣赏到北京故宫不一样的雄伟壮丽,这就是一种别样的鉴赏角度。只有产生距离之后,这种美感才能出来。
  (三)意境的美感。这种意境的美感主要就是园林古建筑对鉴赏者的感官刺激而引发的一系列的反映和对园林的遐想,这种心理体验就是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园林古建筑进行有机的融合,这种融合有时可能才能一定的共鸣,这种思维上的共鸣就是一种美观产生的前提和基础,给人一种联想的空间是园林古建筑的一种美学表现手段。
  结语
  中国的文化有5000年的历史,这就是中国园林古建筑的文化底蕴。基于笔者的一些浅陋认识,分析了对于园林古建筑鉴赏的思考。其实,园林古建筑作为一种鉴赏的对象,很多的审美效果需要鉴赏者一一体验出来,不仅仅最为现实的景色鉴定,更多的就是心理上、情境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赵宪章,张辉,王雄.西方形式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汉.刘熙.释名.释道,第六[A].中华书局丛书集成,第1151册[C].北京:中华书局.
  [3].张桂成.五台山古迹保养所的绿化工作两年来取得优良成绩[J].文物参考资料1995,(6):78-79.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76284/

推荐访问:宋代文人园林 文人园林的特点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