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和英美文学里的女性的匹配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6-09-27 10:25:5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中国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和英美文学里的女性的匹配(一)
中国与英美文学中女性形象差异化分析

邰 茜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与英美国家本身存在文化传统、风土习俗、文化背景和思维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促使中国与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也存在差异,尤其是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也存在很大的不同,那么本文就关于中国和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存在的差异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英美文学 女性形象 差异对比分析 在以往中国和英美国家在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虽然都是形形色色、截然不同的,每个作品中女性呈现的性格也是各异的,但是他们对待爱情和人生也存在不同的态度,下面就将对两种不同社会发展制度下所成长的女性差异进行阐述。

中国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和英美文学里的女性的匹配(二)
论巴金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巴金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08秋汉语言文学本科 杨云贤 学号:20081060605

[摘要]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创作最丰饶的作家之一,巴金在小说中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形象,其中女性形象占有重要的位置。有理想中的革命女性,封建礼教制度的牺牲者和反抗者,战乱时期的知识女性,还有在寒夜中寻找光明的女性形象。这些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巴金进步的妇女观和对中外文学中关注妇女问题的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他一个突出的文学贡献。

[关键词]女性形象 ;妇女观

巴金小说中的女性个个形象鲜明,她们虽然生活在同一时代,同样受着封建制度残余的影响和毒害,然而她们的性格,她们所表现出来的对待生活、命运的态度,以及她们的最终命运都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就试以作者创作的先后,来归纳一下作者创作的几类女性形象,从而探讨作家的妇女观,分析他创作的动机以及这些女性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理想中的革命女性

巴金从事创作一开始就尝试着描写理想中的女革命者形象。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描写一个病态革命家杜大心灭亡的悲剧,同时又写了一个曾经受过杜大心深刻影响的少女李静淑,后来成为“一个深得人们敬爱的”领导上海纺织工人大罢工的领导人。虽然这只是小说末尾的一个简单交待,却寄托了作者渴望出现这样一个美好的女革命家的希望,体现了作者当时的思想倾向和对未来的向往。

《灭亡》的姊妹篇《新生》描写了两个从事革命运动的青年女子,一个是男主人公李冷的妹妹李静淑,一个是李冷的恋人张文珠。她们对李冷摆脱个人主义走向革命起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她们穿起“深蓝【中国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和英美文学里的女性的匹配】

布短衫,束一条白布头巾”,像一个乡下姑娘,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到纱厂做工,到工人中间教书,讲解社会现状,进行革命宣传。她们了解了工人们的痛苦生活后,决定牺牲自己去为人民谋幸福。她们还要把李冷“从空虚的个人主义里面救出来”。特别是张文珠,曾经是一位杂志编辑的太太,却摆脱了被丈夫供养的寄生生活,走上了革命道路。她豪迈的宣称,“有一天我会看见整个旧社会在我的打击下面粉碎,那时候我这只手会拿起武器,我会勇敢的跟着群众前进,我相信我不会比你们男人胆小。”这样的豪言壮语,谁能不为之所激励呢?

《新生》中李静淑、张文珠两个女性形象,虽然没有得到充分、正面的描写,对她们的思想、生活描写都很简单,人物形象有点概念化。但是比起《灭亡》,作者的创作还是有所发展。

在后来创作的《爱情三部曲》中,《电》一篇更加突出的表现了作者热情歌颂女性革命者的思想。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女革命家,也就是被巴金认为是“一个近乎健全的女性” [1](P24)的李佩珠。在她身上,作者倾注了自己的理想和情感。

【中国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和英美文学里的女性的匹配】

在作者笔下,李佩珠是一个勇敢坚定、思想较成熟的女革命者。群众集会时,面临军警的包围,她从容镇定地指挥大家。当自己的同志有危险时,她冒险去报信。但当别的同志有浮躁盲动情绪时,她则严肃地告诫:不要单纯追求轰轰烈烈的英雄行为,尽管我们已献身于这个事业,但却“没有理由轻易牺牲”。她不在困难前退缩,不在危险中慌乱,从不轻率任性,准备随时为革命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她是一个健康、富有朝气和希望的女性形象,在她身上看不到作者忧郁、

【中国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和英美文学里的女性的匹配】

悲观的色彩。所以,巴金把她和另一些革命青年比喻成暗夜里的一束束耀目的闪电。

从李静淑、张文珠到李佩珠,这些革命女性,都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作者之所以塑造她们这样的女革命家,反映了他对妇女解放的向往和对女性美好品格和革命积极性的赞美。【中国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和英美文学里的女性的匹配】

那么作者创作这些革命女性的依据是什么呢?主要因素是他早期受外国小说的影响较多。“他的《灭亡》、《新生》等作品及至稍后的《爱情三部曲》里的‘充实生命’,都与西方,特别是俄国革命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巴金孕育、创造‘充实生命’的重要材料库。”[2](P71)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两位俄国革命女性——苏菲亚和妃格念尔。他曾把苏菲亚“看作当时所知道的世界中‘最可爱的人’”。

[2](P65)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青年们都以苏菲亚为榜样。在《雨》中,作者具体描写了妃格念尔的回忆录对李佩珠等青年的思想情感的影响。由此可见作者对这两位俄国女革命家的推崇和敬爱之情。也正是因为对她们的这种景仰之情,使作者渴望现实生活中也能出现这样的女革命家,希望要求进步的女性来学习她们。因此,他塑造了众多革命女性形象,希望追求新生活的青年向她们学习。

当然,作者在创作李佩珠等革命女性形象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作者在艺术上更多的表现出了主观的、理想的、激情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缺乏深厚的生活基础,故而影响了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使之不够血肉丰满。

尽管如此,这些革命女性形象,特别是李佩珠这一形象,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当时的文学创作多侧重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妇女命运的悲惨、男女青年的苦闷等等方面,总体上格调都比较灰暗低沉,像李佩珠那样,对未来充满乐观的信心,对革命富于英勇献身精神的人物形象还是不多见的。由此,我们可以说李佩珠的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代女性形象画廊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中国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和英美文学里的女性的匹配】

二、封建礼教制度的牺牲者和反抗者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反封建家族制的集大成者,也是巴金描写妇女悲剧命运最深刻的杰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十多位青年妇女形象。作为年轻女子,她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封建婚姻制度可能给她们带来的厄运。《激流三部曲》正是侧重通过这个与妇女切身有关的问题来展开描写的,从而展示这些女性的形象特点。

瑞珏和梅,她们都与觉新有感情纠葛。她们善良、温柔,对待爱情真诚坚贞,都渴望和追求幸福的生活,都一样被旧制度、旧礼教所扼杀。然而,她们都是顺从的、软弱无力的。她们虽然在心中都有不满,有怨言,但是,在封建桎梏下,她们还是把眼泪吞进肚里,强颜欢笑,从不反抗,处于任人摆布的地位。她们都由家长包办婚姻,瑞珏侥幸遇到了觉新这样一个忠厚善良的丈夫,她将自己的爱毫无保留的付出,成了公认的贤妻良母。然而,从出嫁的第一天起,她就处在和觉新、梅之间微妙难堪的处境中,即使如此,她仍然压抑着内心的痛苦,真诚的关心梅,抚慰觉新的精神创伤。这样一个善良大度的女

性最终还是充当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牺牲品,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梅和觉新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然而由于长辈们在牌桌上的一点小矛盾就被拆散,被迫远嫁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一年不到又守了寡,抑郁终生,凄然告别人世。

巴金还写了另一类女子的命运,这就是为觉慧所爱恋的鸣凤。比起瑞珏、梅来说,像鸣凤这样一个佣仆更是像牲畜一样可以任主人随意买卖赠与。鸣凤具有反抗性,竟敢爱恋小主人,反抗高老太爷的命令,决不愿作封建淫魔冯乐山的玩物,终于投湖自尽。她用自己美丽的青春和生命向封建专制制度发出了沉重而又悲惨的抗议和控诉。她的死唤醒了琴、淑英等许多女子,使她们懂得了除了象梅那样顺从屈死外,还可以像鸣凤那样以死来抗争。

巴金通过这些妇女的悲惨命运,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幅血腥的图画。他把一个个封建制度的牺牲者摆在人们的面前,以此来控诉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他在无情的撕破这个封建罗网下的残酷、悲惨的同时,在描写这许多年轻灵魂的同时,渴望着、呼喊着人们去战斗,去追求合理的给人温暖幸福的新生活。

因此,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还写了像琴那样的封建礼教制度的反抗者形象。琴是《激流三部曲》中连续出现的一个主要人物。她幸运地受到“五四”运动的感召,有机会进入学校接受新的文化教育,她从觉民、觉慧兄弟那里,初步接触到了比较进步的思想,有了反抗封建礼教制度,争取独立自主的要求。她在给好友倩如的信上写到,“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坚决地奋斗,给后来的姐妹们开辟一条新路,给

中国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和英美文学里的女性的匹配(三)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摘要】香港言情小说家亦舒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主要是因为她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她在女性命运上的独特思考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女性的婚恋观念、女性的坚强自立、女性的金钱观念及女性的内心寂寞四个方面来分析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并探讨亦舒小说揭示现代香港女性的精神心理特点,及对现代女性的深切关怀和思考。

【关键词】 言情小说;生命体验;女性形象;女性命运;思考

亦舒是一个天才女作家,她自六七十年代开始写作,“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其时琼瑶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亦舒的言情小说则以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阅读其文章成为一种潮流,与金庸的武侠、其兄倪匡的科幻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亦舒是一个多才的言情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有《我的前半生》、《喜宝》、《流金岁月》、《圆舞》、《她比烟花寂寞》、《石榴图》《我们不是天使》《镜花缘》、《胭脂》、《香雪海》等二十多部。其作品基本上都是婚恋故事,题材比较狭窄,但其中的女性却是非常精彩的。生活上独立自主,最后急流勇退的唐晶,不把婚姻看做女性人生归宿,选择独身的杨之俊,美丽如玫瑰内心却寂寞无比的玫瑰、被丈夫抛弃后迅速坚强起来的子君,还有姚晶、徐佐子、马莉、承钰„„这样一个个焕发时代女性的形象,在亦舒笔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将她们置于社会这样一个大潮流之中,置于充满竞争的现代都市——香港。其作品主要描写的是现代女性在现代都市中的婚恋、工作、生活,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是内心坚强、个性独立、有明确的金钱观念和婚恋观念、内心充满寂寞的特点。所以说,她的作品不仅仅限制于言情这样的婚恋的小说,其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言情小说所具有的价值。本文即将从现代都市女性的这些特点,来探讨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进而深入研究她对笔下女性形象的影响以及她在女性问题上的独特思考。(注:本论文主要参见陈武英《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观点)

一、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

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大都以坚强独立、自尊自爱而独树一帜。她们的独立,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独立,更重要的是她们人格的独立。她们完全区别于传统社会中在物质、精神方面永远处于从属的、被压迫地位的女性形象,而是根据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走

属于自己的路。

(一) 婚恋观念

与传统的中国女性相比,亦舒小说中的女性的婚恋观比较现实。她们也有过浪漫的情怀,想象着与爱人共度一生,但是情感的磨难让她们认识到现实的残酷。亦舒在小说中主要塑造了以下几种比较典型和理想的婚恋方式:

1. 子君、之俊式的 即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子君将爱情与婚姻分开,将婚姻作为一 种生活方式。经历婚姻变故的子君一度一无所有,现实的残酷并没有击垮她,反而使她获得了新生,并摆脱了对男人的依附,成为一个经济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她对婚姻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结婚与恋爱毫无关系„„结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结婚,简单得很”。即使是再婚,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在婚姻中,《胭脂》中的杨之俊无疑是一位勇敢者。她不把结婚看做女性人生的归宿,而是选择独身,主张现代女性应有自己的事业作精神支柱。她宣称:“我的归宿,便是健康与才干„„一个人,终究可以信赖的,不过是他自己,能够为他扬眉吐气的,也是他自己,我要什么归宿,我已找回我自己,我就是我的归宿。”无论是子君,还是之俊,婚姻不再是她们的全部,而最重要的是自我价值能得到肯定,“我”不是婚姻的奴隶,不是男人的追随者,而是“我”的归宿。(《我的前半生》)(《胭脂》)

2. 喜宝、许红梅与列嘉辉式的 即为了爱情需付出代价。小时候的喜宝因贫穷而强 烈感受到金钱的可贵,因而金钱成为她的生命中的第一位。而现实社会中,真挚的爱情是很难寻觅到的,更何况是在金钱之后的爱情,因此,喜宝想用从富豪勖存姿那儿继承来的巨额遗产来买断她的爱情。在她的婚恋观里,爱情就是一件商品,可以用来交换买卖,但她最终没有成功。因为商业社会中的男人更看重金钱而不是人。但用金钱能换来爱情吗?用金钱换来的爱情真诚可靠吗?回答是否定的。《天若有情》中的情节科幻色彩较浓,文中主人公许红梅和列嘉辉是一对苦命鸳鸯,他们总是在年龄差距悬殊的时候相遇并爱慕对方,这样的恋情注定要付出代价。为了爱情,他们经历的不少磨难,到最后才通过一个超人原先生的高超医术使两个人变得同样年轻,因而他们的恋情也将从头再来。小说结局展示的是完美的爱情,但可以明显的看出,想得到完美的爱情是要付出代价的。对于喜宝,年轻是出卖爱情的代价,而对于许红梅和列嘉辉,年轻却是得到爱情的代价。(《喜宝》)(《天若有情》)

3. 祖斐、柏如瑛式的 即难觅现实中的爱情。在《异乡人》中,女强人祖斐有自 己理想的爱情,无奈的是事与愿违,现实生活中没有属于她的爱情。在不轻易间她遇见了

来自外星球的靳怀刚,从此他们擦出了爱情火花。《绮惑》同样讲述的是地球人与外星人的爱情。柏如瑛不幸遭遇车祸,但却有幸的被外星人林振川所救,他们不仅相恋而且最后也拥有了美满的婚姻。理想与现实对于亦舒来说是两个很明确的概念,但是在作品中亦舒故意模糊现实与理想的界限,把现代人失落的情感寄望于地球以外,将现实生活中不理想的爱情大白于天下。(《异乡人》)(《绮惑》)

小说来源于生活,亦舒小说中涉及的现实的婚恋观其实正是现代大都市香港婚恋现状的一个真实写照。在香港商业社会现实中,金钱加爱情这样理想的婚恋模式只能是美好的幻想。在亦舒看来,没有金钱的爱情,婚姻就像釜底抽薪,没有面包的生活自然不会美满;没有爱情的金钱婚姻则是白开水,无色无味。但是,现实的残酷却无法让他们融合。因此在小说中,理想的婚姻模式不过是一场美好的梦境。

(二) 坚强独立的个性

在《我的前半生》中亦舒的爱情观非常明确:女性在爱情中一定要独立,而不是依靠男性,这不仅仅在物质在经济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在亦舒的笔下,女主人公尽管经历挫折,但最终却能拨开生活的阴霾,乐观积极的面对现实,面对生活,走坚强独立之路,这与亦舒明确的爱情观以及她独特的生命体验分不开。鲁迅的小说《伤逝》中,子君婚后沉溺于家庭琐事中,慢慢地由一个知识女性演变成一个平庸碌碌的家庭主妇。她每天都将自己关在家里,不再读书,思想几乎停滞,以丈夫、家庭为生存的理由,以他人为生存的寄托,不再认为自己就是自己,而是从“我是我自己的”彻底变成了“我是涓生的”。最后却被遗弃,最终抑郁而死。在这里,鲁迅深刻剖析了造成子君悲剧命运的原因,明确了他对女子问题的看法:“妇女的解放,在于人格的独立与经济的独立。舍此,女性说不上真正的解放。”

而时隔大半个世纪的子君对自己说:“那是以前的子君,现在的子君不一样,现在的子君,没有涓生,也可以生存。”离婚前的子君,物质上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精神上也自认为是高尚的,对于那些每天挤公交车的上班族怜悯之余,更多的是鄙视的神气,用她自己的话说,三五千钱的月薪,对于一个堂堂大学生,简直是可怜至极,即使是一万块钱一个月,“叫我天天早上七点挤到中环,就算拣了钱就可以马上走,我也懒得起床”。

离婚后的子君,深深被生活与工作的严酷现实所震撼。人情的冷漠,上司的苛刻,同事的挤兑,工作的繁重,薪水的低微,使子君的生活态度、精神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她不再鄙视天天挤公交车的上班族,不再靠喝茶逛街购物打牌消磨时光,而是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的严酷,在唐晶的影响下读鲁迅的小说充实、提高自己的思想,最后再度披着婚

纱,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亦舒笔下的子君同样遭受丈夫的遗弃,然而她最终勇敢地挺过来,走向她十五年都未涉入的社会中,独自谋生,最终取得了事业以及生活的成功。

两个子君的命运为何如此不同?我认为是因为:

1. 当代子君是从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之间转换蜕化的典型,她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自审——独立意识的觉醒——独立人格的形成。[1]新时代的子君有强烈的自我独立意识,使之在受抛弃后迅速坚强起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并懂得如何证明自己的价值。

2. 进步的商业社会尽管残酷无情,但却是鲁迅笔下子君的时代无法比的。新时代的 女性除了有家庭、爱情,还有工作的机会,她们已经不是旧时期受压迫的传统妇女,即使感情遭受挫折,也可以在事业上立足。【中国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和英美文学里的女性的匹配】

《我的前半生》中,子君离家后,不是走世纪初的子君死亡的道路,恰恰相反的是,她走上了自我解放的道路,最终自立自强,完全摆脱了对男人的依附。和子君一样的,还有邓永超,利璧迦„„从所谓的生活港湾走出来后,最终都能自力更生,找到真正属于她们的生活。《曾经深爱过》中的邓永超对固至美说:“一切都走过时了„„女人已经不再哭哭啼啼渴望一嫁再嫁,我们有工作有地位,并不希企在男人身上获得什么恩惠„„”(《曾经深爱过》)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香港女性的自强自立的特点,她们不仅在事业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在经济上,在社会地位上更达到真正的女性独立和解放。

(三) 金钱观念

在充满物欲的商业社会,人不免受到金钱的影响。金钱,即使不能使鬼推磨,也能让 从小生活在香港的女性们为它选择放弃爱情。亦舒向我们展示了香港社会金钱万能的事实。喜宝式的婚恋观念反映了她们的金钱观:爱情确实浪漫,但在现实生活中,浪漫只是美好的幻想。

什么是爱情?喜宝认为,“爱情是太奢华的事。”什么是幸福?“你认为养儿育女,为牛为马,到最后白头到老就是幸福?”什么是金钱?“金钱魅力无穷。为了钱,什么都会有的,包括爱情。因为男人至少都会爱上我的钱。”喜宝从小就感受到金钱的重要作用,贫困的生活让她仅21岁便饱经沧桑。恋爱中的她饱受的是失落的痛苦。当富豪勖存姿肯为买断她的美丽她的青春她的爱情时,她感慨到:“我真正的呆住。我晓得他有钱,但我不知道他富有到这种地步。在这一秒钟内我决定了一件事,我必须抓紧机会,我的名字一定要在他的遗嘱内出现,哪怕届时我已经是六十岁的老太婆,钱还是钱。”最终,她放弃

了真爱,选择留在代表金钱的富豪勖存姿的身边,做他的情妇,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悲哀。

亦舒展示女性这样的金钱观念,正是要反映出香港现代女性对于男性的人格依附和金钱依附,从中可以看到香港社会中女性问题的实质。当然,这些依附于男性的女性形象并不是香港女性的全部,但是,亦舒通过描写这样的女性,主要是要揭示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拜金的、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女性问题的毒瘤所在,也证明亦舒对女性的人生价值和人生道路的思考。

(四) 内心的寂寞

关于寂寞亦舒有过这样的自述:我似乎是个寂寞专家,从十五岁开始便觉得寂寞,读书寂寞,考试寂寞,与父母在一起寂寞,搬出去一个人住更寂寞,工作的寂寞,没有工作的寂寞;有男朋友的寂寞,找不到伴的寂寞,人群中的寂寞,黄昏的寂寞,哗,她妈的,都是寂寞。在外国寂寞,回了家又寂寞,太阳底下是炎热的寂寞,月亮底下是黯然的寂寞„„[2]

而另一个都市派女性作家安妮宝贝非常欣赏亦舒的寂寞,她说:我曾经非常执迷于亦舒的小说,因为我喜欢她那种烟花般的寂寞,多少年里,我一直在猜测,亦舒究竟过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她是如何培养出了那种寂寞。[3](安妮宝贝《如烟花寂寞》)

亦舒诚然是一个寂寞专家,因此她笔下的女性作为自身影像的投影,几乎都有一种渗进骨子里的寂寞感和孤独感。社会在进步,物欲在膨胀,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精神上的寂寞成为现代文明的弊病。

在《她比烟花寂寞》中,女主人公姚晶无疑是凄惨寂寞的,她既没有丈夫的温柔体贴,也没有精神寄托,甚至连死后继承遗产的人都没有,只能给见过两次面的记者。虽然她是个成功的电影明星。但事实上,生活中她是失败的,她没有亲人、朋友,更何况是倾诉的对象。于是,她企盼能从丈夫身上找到精神、情感上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428764/

推荐访问:英美文学短篇小说 村上春树小说女性形象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