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6-04-06 15:58:3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篇一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⒈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年号开皇。隋文帝的继任者是隋炀帝(杨广) ⒉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这是继秦朝之后,中国又一次完成了统一。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4.大运河:3+4+5=1。3点即是:中心洛阳、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4段即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5大水系即是: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1即是: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动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⒈隋炀帝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导致农民起义。隋朝二世而亡。

2.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魏征。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5.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我们把这些措施总称为“贞观新政”。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2)、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完善制度(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完善科举制度。)(“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

(3)、法律上: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⒈武则天登上帝位后,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⒊武则天的统治:(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2)武则天编修《姓氏录》,崇尚新贵。

(3)武则天还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武则天统治时期,史称有“贞观遗风”,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⒋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由于他重用贤能,任用名相,锐意改革等。使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5.唐朝出现的新型农业工具——曲辕犁,可用于控制入土深浅。与新的灌溉技术——筒车一起,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6.唐朝疆域四至:东至安东,西到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⒈科举制度:(1)隋朝时创立,唐朝加以完善和发展。

(2)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3)常设的主要科目:明经和进士。(明经考儒家经典,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4)科举制度的作用(见课本21页):A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B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C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D士人中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之后,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E还有国际影响,19世纪的英国文官制度的产生就是受到了中国科举制的启示)

2.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骑马出行普遍而富有情趣。

3.唐朝习俗风尚、思想文化的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唐朝的时代精神:博大开放、汇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唐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有

(1).武力、安抚或册封: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并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

(2).联姻: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2.在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即拥戴他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3.吐蕃就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唐朝时,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原因:唐代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以及唐朝政府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 ⒈遣唐使就是日本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风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⒋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⒌唐太宗时,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拼介绍到中国的人。(《大唐西域记》) 课本39页表格。 ⒎唐朝长安,是一所国际性的大都市,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和长年聚居的外国客商。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⒈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_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唐朝初年,人们从印章和拓印刻石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

3.火药的发明与古代的炼丹术有密切关系。唐朝,孙思邈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在《丹经》记录下来。唐末,火药始用于军事。最初的火药武器叫“火箭”。宋代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上。 ⒎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它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它的设计者是隋朝的李春。

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⒈文学家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指的是李白,人们称他为诗仙;“杜”指的是杜甫,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⒉唐朝时期的乐舞十分发达,相传唐太宗创作《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舞》。 ⒊唐朝时,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其中以泥塑和壁画(如壁画《飞天》)为代表。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⒈1004年,辽军的进攻威胁到北宋都城的安全。对此,宰相寇准坚持宋真宗亲征。 ⒉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规定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这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⒊1044年,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⒋契丹、西夏、蒙古政权建立后,都创有自己的文字。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⒈1115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他就是金太祖。

⒉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掳走大批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⒊金灭北宋的同一年(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他就是宋高宗。

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形容的是岳飞领导的岳家军。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

5.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⒈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⒉宋代,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重心南移主要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先进的农业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的大统一,使南北经济都得到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⒊“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⒋北宋前期,从越南引进了优良的水稻品种——占城稻。

5.宋代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6.宋朝时,瓷器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中国因此被誉为“瓷之国”。

7.北宋前期,由于商业的繁荣,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通行的纸币有会子、关子。 ⒏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并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设蕃坊、蕃市、蕃学。外贸范围广。

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⒈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⒉宋朝时,在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中,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的是工、商。

3、由于雕版印刷的普及,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农村流行。

4.宋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户编定为坊郭户进行管理。

5.宋代城市中出现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瓦舍的出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⒈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⒉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首领是铁木真。

⒊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政权建立。

4.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他就是元世祖。元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篇二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历史基础知识点归纳

巫伟杨

说明:本次历史基础知识点归纳,主要针对七年级下册中所考到

的选择题。归纳按照本册书中的王朝顺序排列为线索。时间范围从隋朝到清朝鸦片战争前。

七年级历史下册王朝口诀:

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隋朝

1、公元581年,北周后戚杨坚建立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统一。

2、隋朝隋炀帝时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因此,唐朝人要运送货物到洛阳,最为便捷的就是走大运河,人们也可以乘船由杭州直达北京。

3、隋朝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残暴。跟秦朝极为相似。

4、赵州桥的设计者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赵州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石拱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唐朝

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被称为唐高祖。

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纳谏就是采纳意见。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景象,史称“贞

观之治”。

3、魏征敢于直言,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4、唐太宗李世民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中的“君”是指帝王。

5、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的中央机构中, “三省”是互为牵制的平行机构,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政令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例如,唐朝为筹措大型工程的钱粮,首先由中书省长官起草一份诏令,接下来交门下省审议,最后交尚书省执行。

6、《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律,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7、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8、在唐太宗年间(唐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与松赞干布成婚;唐中宗时,金城 公主出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9、唐太宗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10、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11、武则天颁布《姓氏录》,将武氏列为一等,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

12、武则天统治时期,最值得我们肯定的是(1)大力发展生产,(2)重用有才能的人。武则天在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总体上来说,社会是进步的。

13、唐朝的全盛局面出现在唐玄宗在位时期,他统治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因而唐玄宗统治的前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14、历史上唐朝三个强盛时期依顺序为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武则天时的“贞观遗风”;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

15、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决心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16、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们称他为“诗仙”。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事为“诗史”。

17、相传唐太宗创作的《秦王破阵乐》和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就很有名。

18、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19、农业生产要使用农具,唐朝发明的筒车主要用于灌溉。犁主要用于翻土。

20、唐朝首都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长安有东市、西市。“市”是指市场。

21、雕版印刷的字是刻上去的,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

22、火药的发明与古代的炼丹术有关,中国最早将火药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辽、北宋、西夏、金、南宋

1、各朝情况简介:

2、宋朝为了换取和平而向周边少数民族赠送的银两、布匹、茶叶等,被称作岁币。

3、北宋在与辽的战和关系中,采取的是守内虚外消极防御政策。

4、北宋与辽签订的和议,历史上被称作澶渊之盟。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向辽送大量岁币。

5、北宋与西夏和战: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年向西夏送大量岁币。

6、金灭辽后,接着灭北宋,俘虏北宋宋徽宗和宋钦宗,历史上称作“靖康之变”,迁都临安后史称"南宋"。

7、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割让土地,每年向金送大量岁币。

8、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其岳家军大败金兵,准备直捣黄龙府的战役是郾城大捷。

9、到了宋代,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这主要是因为南方战乱较少。

10、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1、宋代瓷器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中国因此被誉为“瓷之国”。

12、宋代人将煤称为“石炭”。

13、宋代为了管理海外贸易,设置的专门市舶司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14、两宋时期,泉州、广州、杭州是我国主要的三大对外贸易港口。

15、宋代社会主体是由士农工商组成,“士”是指读书人,商人是社会的最底层,宋代的商人子弟可以参加科考。

16、宋代民间传统节日中的三大节是元旦、寒食、冬至。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叫瓦舍。

17、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8、宋朝发明指南针(罗盘针)。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19、北宋司马光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1362的历史。

20、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东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篇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掌握好每一个历史知识点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网络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全部内容,相信这些对你会有用的。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篇四
《初一上历史知识点》

  掌握好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会让你在考试中更加得心应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初一上历史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初一上历史知识点:商鞅变法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最早);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1)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初一上历史知识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A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3、全国推行郡县制;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5、修筑了长城;6、开凿了灵渠。

  B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初一上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篇五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对于历史的学习,保持一个良好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以供大家学习。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江南地区的开发

  1.西晋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得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

  2.“五胡”内迁:从东汉末年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3.西晋灭亡: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西晋。

  4.东晋建立:西晋灭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都城在建康。

  5.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统一黄河流域。

  6.南朝的更迭: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7.江南地区的开发

  (1)开发时间:从东汉末年开始

  (2)开发原因: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自然条件)

  ②江南地区战乱较少,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社会原因)

  ③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根本原因)

  (3)表现: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田开垦为良田;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4)意义: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208年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2.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3.三国经济:魏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农业发达,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军万余人,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即台湾)。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华文化的勃兴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 “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 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

  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秦王扫六合”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

  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铜钱)、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开元盛世

  1.唐朝的社会经济:

  (1)茶树种植:茶叶生产在江南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2)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3)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商业: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2.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3.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篇六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资料》

  对于历史的学习,把握好重要的资料,做好考试的复习准备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历史下册复习资料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资料:经济重心的南移

  1、五代十国、宋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④、江南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⑤、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共同开发了江南。

  2、宋朝政府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很快得到推广。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棉花和茶叶也在江南广泛种植。

  3、宋朝南方手工业的发展,包括丝织业水平的提高、棉织业的兴起、制瓷业的成就和造船业的发展。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4、南宋最大的商业城市是——临安(杭州)。宋朝的海外贸易很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5、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资料: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宋朝人的衣:宋初崇尚节俭,后来统治者的衣饰精美华丽,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

  宋朝人的食:饮食非常丰富,夜市的小吃很多,有冷饮,肉食以羊肉、鱼为主;

  宋朝人的住:住四合院,屋顶以草或瓦覆盖,院内还种有花草;

  宋朝人的行:有牛车、马车、轿,还可骑驴、骡,出门有旅店;

  宋朝人的娱乐:北宋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的盛行主要是因为当时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宋朝人的节日:宋代最受重视的节日是元旦,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春节。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资料: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建立蒙古国,蒙古贵族尊称他为成吉思汗。

  2、蒙古建立后,先后灭掉了西夏和金,1271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定国号为元,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后于1276年,灭掉了南宋。

  3、当时最著名的抗元英雄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表现出文天祥被俘之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4、行省制度:

  (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2)内容:

  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

  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3)作用:

  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5、宋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元朝民族融合发展主要表现在:(1)汉族人民开发边疆;(2)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3)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4)回族开始形成。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资料: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1、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2、北宋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该技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欧洲国家有活字印刷术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英国思想家·培根(培根所说的“这三种机械发明”指的是中国发明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资料: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1、北宋史学家 司马光 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 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 战国 到 五代的历史,该书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2、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唐朝时已出现,最初在民间流行。 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其中三位杰出的词人是 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 。

  苏轼(北宋),词风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李清照(两宋之交),词风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

  辛弃疾(南宋),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看。”——辛弃疾

  3、元曲 由杂剧和散曲组成。代表人物是 关汉卿 ,代表作是 《窦娥冤》 。

  4、《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大画家 张择端 的代表作,该画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资料:明朝君权的加强

  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时期。

  明朝前期加强君权的措施有 :

  (1)政治方面:①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③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督;④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⑤执行削藩政策。

  (2)文化方面:采取八股取士,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

  4、八股取士。“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这句话的意思是八股的危害相当于秦始皇的焚书,而摧残人材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要严重得多。这句话表明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危害很大。

  5、明太祖的分封藩王不利于君权的加强。

  6、“靖难之役”指的是燕王 朱棣反对建文帝的战役。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篇七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归纳》

  知识点的归纳能够让你更好的掌握已学的知识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历史期末复习归纳以供大家学习。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归纳(一)

  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

  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归纳(二)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 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东汉时期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

  3.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著有《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归纳(三)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1.迁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气候干旱,粮食供应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篇八
《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在考试之前做好复习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一)

  一、家天下的夏朝

  1、夏朝的建立:

  (1)背景:禹因治水有功威望大增并且开始有了特权。(2)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3)建立者:禹(4)都城:阳城(5)地位: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世袭制特点:家天下。

  3、夏朝的统治

  (1)筑有城堡和大型宫殿,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机构。(2)社会发展状况:以农耕为主,生产工具石制、骨制,已有青铜器和陶器,陶器上有符号具备文字的形状,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二、商汤灭夏

  1、商汤灭夏的原因(1)夏桀的奢侈残暴,引起人民不满。(2)居于黄河下游的商部落日益强大。

  2、商朝的建立

  (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2)建立者:汤(3)都城:亳

  3、盘庚迁殷

  (1)时间: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2)迁都的意义:此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

  4、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设置管理各项事务的官员,建立庞大的军队。(2)经济上: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还有畜牧业,手工业为青铜器的铸造。(3)文化上:甲骨文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字。

  三、武王伐纣

  1、商朝的灭亡

  (1)原因:商纣王的暴政;周族的逐渐强大。(2)灭商: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

  2、西周的建立

  (1)时间:公元前1046年(2)建立者:周武王(3)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

  3、西周经济发展情况: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各级贵族和平民从周王那里分到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经济发展表现在:农作物品种增多,瓷器制作普遍,开始用瓦。

  4、西周的灭亡

  (1)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2)灭亡标志: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

  5、东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770年。(2)建立者:周平王。(3)都城:洛邑

  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二)

  一、炎帝与黄帝

  1、炎黄二帝的贡献:(1)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号称神农氏。还发明医药和陶器,开辟集市。(2)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2、部落战争:炎帝和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

  3、炎黄阪泉大战:为争夺中原地区,炎黄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最后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4、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占据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5、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尧舜禅让

  1、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2、禅让:(1)含义:禅让是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2)禅让的基本原则是选贤与能。(3)禅让的实质:是一种民主推

  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三、大禹治水

  1、背景:尧舜期间,洪水泛滥,造成灾害。

  2、治水过程: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洪水引人大海,取得成功。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被称为“大禹”。

  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三)

  一、半坡聚落原始居民(黄河流域)

  1、年代、地点: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半坡村。

  2、社会组织形式:氏族

  3、房屋:半地穴式

  4、种植作物: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已种植粟、白菜和芥菜。

  5、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6、生活用具:彩陶(鱼纹彩陶盆)

  二、河姆渡聚落(长江流域)

  1、年代及地点: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2、组织形式:氏族

  3、房屋:干栏式。

  4、主要作物: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5、使用工具:磨制石器和骨耜。

  6、生活用具:黑陶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距今年代及地点: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

  2、生产生活状况:农耕是主要生产事业,制陶,还会制造玉器。

  3、出现私有财产,产生贫富分化。

  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四)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元谋。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4、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二、北京人

  1、生活年代、发现地点: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周口店。

  2、体质特征: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是能够直立行走。(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使用打制石器。

  4、使用天然火(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御寒,还用火驱赶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6、过群居生活。这是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三、山顶洞人

  1、生活年代及地点:距今约1.8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2、体质特征:面貌与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3、使用打制石器,已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

  4、有爱美意识,并懂得人工取火。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69470/

推荐访问: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