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高考语文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8-08-23 18: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2018上海高考语文(共7篇)

2018上海高考语文(一):

08年上海高考语文卷阅读(一)/3
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
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
文中王国维说:“城市是政治与文化之标征”,而历史文脉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
那么C选项不是有问题吗?
我不太理解的是:可以这样说“历史文脉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的政治与文化,而一个国家政治与文化的标征是城市"所以我认为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如果改成”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才比较确切
或者应该这样理解:城市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与文化的标征,而历史文脉则是一个城市政治与文化的标征,不过这样前半句就和文章无关了,而且引用王国维的话也没有意义了
再或者,其实C选项就文章中心而言是正确的,只不过和王国维那句话所要表达的内容无关?
诶呀,绕起来了,不好意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历史文脉”贯穿全文始终,要理解它的含义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涉及“历史文脉”的地方要细读.A项说法参看第三自然段,是正确的;B项不符合文意,参看段中的文字“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并非“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C项说法,参看第三自然段,是正确的;D项参看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中有“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
文章引用王国维说的“城市是政治与文化之标征”,正是为了证明历史文脉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个观点,在历史文化传统中,政治和文化是最主要的部分.

2018上海高考语文(二):

200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灯笼红》
《灯笼红》全文(略)
6.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

很简单的呢.不要听他们瞎说.你是高二的吧.你现在只要好好学习.不要怕现代文第二文段选取文坛前辈牛汉的散文《灯笼红》,这篇写人叙事的散文真挚

2018上海高考语文(三):

求上海2009成考语文作文 范文
请以“国家 文化”为话题
【2018上海高考语文】

眼泪中的中国文化
何晓明
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见你心中的全部海洋.——题记
我说中国的文化一半是浸在海水中的,咸涩的焦灼,凄苦的迷离,构建了华夏的高阁.
回望历史,我们无法不直视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无法躲避他们脸上长流的泪.那泪,是一种包含,包含了人生诸多的坎坷,包含了时代留下的痕迹,包含了中华文明蹒跚的脚步.
你看,李煜总在哭,哭声中是他渴望朱颜改的悲哀;陆游总在哭,哭声中是他北国久失的无奈;杜甫总在哭,哭声中是他渴望国强的期待;李白总在哭,哭声中是他一醉千年的姿态.泪,飘洒.你听,苏轼在泪中低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在泪水里默念:“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泪,表达了千种风情.
我听到阮籍呼号,“天下无智者,使竖子成名”而穷途而哭,那是魏纷乱的愤恨之泪;我听到李清照低吟“梧桐落,又还秋风又还寂寞”而双泪长流,那是南宋败落的无奈之泪.泪,记录了一个时代.
中国,也许正因为这些泪流满面的感伤文人才有它更为鲜活的生命力.而这些泪,又几经流传,流在后人的眼中.我们无法忘却这些感伤的文人,他们对人世的种种必然丢失不能对之以坦然,对人世必有的缺憾总耿耿于怀,他们无法安宁于生活的定数,然而却既不能战胜世界又不能战胜自己.这样的现实于是只能由泪来承担.
是的,一个又一个,一代接一代,悄然而来 ,溘然而逝,终于流下了风雨飘摇中的身影,流下了永不干涸的泪,而对无数的后人来说,则是流下了一个长久的永远的标志,一个属于东方的文化情结,一个不息地祈祷着昌盛的记忆.泪,于是化为血液,流动在文化的全身,泪,于是成为烙印,镌刻着中华的文明;泪,于是折射着一种永恒的文化流转.
我总是这样想,在这个年代,我们不怕笑容的消亡,而是害怕在泪眼中无法了悟人生,了悟中国的文化.泪,不只是一种实物的液体,而我们应清楚地明白,泪是一种精神的包含,在那里,我们可以看见一切的一切.
原来,小小的一滴泪,却滋润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原来,小小的泪滴,我们看见过去与未来.
[点评]立意独具慧眼,从小小的泪滴中,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感伤史.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样式,开头总说“泪,是一种包含,包含了人生诸多的坎坷,包含了时代留下的痕迹,包含了中华文明蹒跚的脚步”;主体部分发掘历代著名文人泪水的情感含量,升华泪水的文化价值;结尾总括全篇“小小的一滴泪,却滋润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2018上海高考语文(四):

高考语文语句衔接题.(2013年新课标1卷),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当代艺术博物馆今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
① 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
② 展出的作品大部分都体现出用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
③ 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
④ 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
⑤ 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
⑥ 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想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
A.②⑥⑤④③① B.②③①④⑤⑥
C.④⑤②①⑥③ D.④⑥⑤①③②
我觉得④⑤②①还可以理解.但是⑥③和后面的承接我觉得好奇怪,特别是⑥,“而且”前面的主语虽然很明显是“展出的作品”,不过我还是不太理解这样衔接的理由,

你的理解是对的,6的主语与2的一致是“作品”,不过1是作为2句的补充,可以加一个破折号来理解,就是用来阐述2句中的“细节”一词.或者你也可以逆向思考,先排出45263的顺序,然后再考虑1该放的位置——(就像这样的破折号)“微不足道的事物”正对应了“细节”.希望可以帮到你.【2018上海高考语文】

2018上海高考语文(五):

高考语文试题,连贯题(10全国卷)选D怎样理解.
(10年全国卷Ⅰ)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
①也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
②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③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④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⑤尽管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
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⑤⑥③④①
C、⑥⑤④②③① D、⑥①②④⑤③
高考资源网提供的答案,我做出也是A,是不是选A,我再查证一下.

答案都错了,何谈理解?
答案是A.这类试题解的时候其实是有规律的,首先要知道它好象是语句,实际是一个文段阅读,也许就是高考的阅读化体现吧.它应该遵循着文段的规律,注意段落内部的要求.分析第一句和第六句,就会发现第一句的前面有个“也”,而且与第六句说的是同一个话题,因此两句不能分开,顺序是6、1,排除了B、C选项.
从题干的“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可以知道第二句是该文段的中心句.D中,将4放在6和1的后面,明显不顺.【2018上海高考语文

2018上海高考语文(六):

如何做语文新课标全国卷的第一题现代文阅读
我想知道,怎样才能高效快速的做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第一题,“现代文阅读”,就是三个选择题的那个,

阅读,首先要读通文章大意.其次带着问题找到关键句细读.最后确定你的答案是不是和选项的答案一致.阅读题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文章.

2018上海高考语文(七):

上海高考,只能选一

兴趣决定你以后能够走多远.假如遇上困难了,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会有更大的动力去解决这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845186/

推荐访问:2018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2018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