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如何锤炼语言的文章

来源:作文 时间:2016-07-27 10:27:1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作文】

作家如何锤炼语言的文章(一)
浅谈如何锤炼文章的语言

浅谈如何锤炼文章的语言

关键字:锤炼语言 精心选词 讲究炼字 善于积累

摘要

从古至今,许多的语言大师,都在语言上下工夫。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皮日休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好的文章必须有好的语言,正如好的画必须要有好的线条色彩,好的曲子必须要有好的旋律一样。好的文章有好的语言,这样才会更完美,才会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选择好的语言就是对语言的锤炼,精心推敲,选择最为精当的词句表达极丰富的内容,使语言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所以我们写文章时,就要在语言的锤炼上下功夫了。 正文

古人云:“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首先,要精心选词。我们语言宝库中有着非常丰富的词汇,任何一个词都有他们自己的意思和声音色彩,都有他们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在写作中精心的选择,才能用得其所。福楼拜说:“不论一个作家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鲜明。”选词就是要找到唯一的、最贴切的词,把它用到最恰当的位置。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用词准确就是尽可能选择能够反映客观事物及思想感情的词语。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正确的反映事物的本质。我国古代文人懂得这一点,“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北宋诗人王安石写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选择“绿”字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他在开始写的时候用的是“到”字,后来觉的不好,就又改成了“入”,后来“满”,改来改去都不是很满意,最后才确定写了“绿”。“绿”字不仅表现出了景物的变化过

程,而且也表现出了景物的特征,作者触景生情,于是浓烈的思乡之情跃然于纸上。又如王湾“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江南的春早,选用动词“入”,作者不说冬天里已有春意,却说春意进入了旧年。

在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注意这样问题。要分清近义词含义的细微差别和注意分辨语言在色彩上的差别,不艰涩难懂。如有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我走出家门,冒着风雨,蹒跚的走到学校。”这句话中的“蹒跚”意思是腿脚不好,走路摇摇摆摆的样子,多用于老人或腿脚有残疾的人。因为小作者对这个词语不理解,就出现了误用。首先,自己对词的含义、适用范围不太明白,就不要使用,如果非用不可,应该去查字词典或询问其他同学或老师,了解清楚明白它的含义后才可以使用,不可以不求甚解地乱用,那样就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毛病。又如:“听她这么说,我感到很后悔。因为我是班干部,做的却还不如普通同学。”这句话中的“后悔”就用得就不太准确。“后悔”是事后感到懊悔,按文中意思,小作者是要写出自己因为处理在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没有其他人做得好,感到自己不配当班长,感到羞耻和惭愧的心情,用“羞愧”更合适一点。选用了“后悔”,没能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十分准确地表达出来。其次,要注意分辨词语的色彩。具体一点有语体方面的色彩和感情方面的色彩。语体色彩主要指书面用语和口头用语,感情色彩主要指褒义词和贬义词。写作文过程中一定要仔细体会,正确的使用,如果运用不当的话,就会影响表达,甚至会闹笑话。如这句话:“他的爸爸去年才死,谁知不久前他妈妈也因车祸上了西天。”“死”是一个口语,这样写显得没有礼貌,没有同情心。把它改为“去世”更好一点;“上了西天”用在这里也不太好,含有贬义。

形象鲜明指善用新词,不落俗套,能给人新奇的感觉。形象性的具体词语一

般比抽象概念更能感染人。如鲁迅的《故乡》:“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一个“飞”字写出了儿童特有的欢快。又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直接写人哭哭啼啼就不如写用帕子擦眼泪表达效果好。《少年润土》中鲁迅写道:“碧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碧蓝”是用来形容夜空的晴朗的,“金黄”是用来形容月亮的皎洁的,色彩鲜明,使人如临其境。《春》中朱自清这样写:“柳叶绿的发亮,小草也青的逼你的眼。”用“青”和“绿”两种颜色写草和柳,让人从这两种颜色上就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继而联想到现实世界中春天的色彩,脑海中就出现了形象化的春天,品味到了春的含义了。

生动活泼。生动指的是语言活泼、形象、优美、有感染力,使读者能深刻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又能得到很美的艺术享受。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呤,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作者巧妙的运用选词来写百草园的美丽景色。菜畦和桑葚颜色不同,菜畦是“碧绿”的,桑葚是“紫红”的,皂荚树属于乔木,用“高大”来修饰,石井栏使用的时间很长了,所以用“光滑”来形容,突出了磨得程度,蝉的叫声一直不停所以用“长吟”,黄蜂因为腹大腰细而“伏”在菜花上,叫天子体小轻捷而能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些描写体现了鲁迅先生用词的准确、生动;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样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同时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适当的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化笼统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可以增添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不同景物用不同的词,就可以使几种景物都独具形态,如

亲眼所见,这样用增强了形象生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乏味感,使作文魅力大增。

总之,选词就是要咬文嚼字,一定要慢慢斟酌,细细体会,尽力把它用的好用恰当。

写好文章不仅要讲究选词,而且要讲究炼句,炼句也是锤炼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句子是文章的最基本的单位,句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整体效果,所以要增强表达的效果就要反复的推敲,反复的修改。 我们一直推崇言简意赅的句子,什么是言简意赅呢?就是去掉冗赘,使句子简洁精炼,达到以少胜多,言简而意丰的效果。如诸葛孔明的《后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仅有八个字,但它所展示出来的赤诚忠心足以感天动地。在作文中做到这一点,就要节约用字,适当是时候用一些成语、典故、歌词、谚语等,这样写既有哲理又不显得罗嗦,还扩大了内涵。如有同学写作文中写到:“他坚持着,一点没有忪懈。”,用成语“坚持不懈”来代替会更简练准确。

好的句子还讲究形式美。所谓形式美主要是指句子的长短、整散、音节的抑扬顿挫,使句子看上去错落有致。注意句子的连贯,要表达一个意思,往往需要很多的句子,句子与句子的组合应做到自然流畅。还要巧妙的选择句式,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常句和变句等都要熟练掌握。这样,才能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作文时注意调整句子的平仄对称,音调高低、升降,长短句的比例,排比句散句的位置等,使文章朗朗上口。如有的同学写作文:“风不刮了,雨也不下了”如果改为“风停了,雨住了”更顺口,更简约。

要想掌握好选词和炼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能锤炼好语言。就像土木砖石是建筑材料一样,词汇是说话写作的必需材料,语言、句子由词汇构成,没有词汇无论多么动人的表达,多么优美的句子都将失去原有的魅力。可以这样说掌握词汇的多少,直接标志着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与低。词汇贫乏,行文自然就不会流畅,也会降低文章的审美价值。在作文中,有些人并不缺乏题材,也不是无可写,甚至他们的想法很好,很独特、很真实、很有新意,可是他们却力不从心写不出来,不能将这些想法落实在纸上,原本很好的想法表达出来结果却是结结巴巴不成文,一塌糊涂。有的同学就是因为词汇贫乏才写不成或写不好文章的。只有词语积累得多了,驾驭语言的能力才会增强,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先有词句后成文,所以,锤炼语言不能忽视积累词汇,只有词汇多了,才有的可选,才有精的可能。

培养写作能力,语言锤炼很重要,只有语言能力增强了,才有写作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 徐旦泽, 《语文学科中的素质教育探索》 文艺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家如何锤炼语言的文章】

3.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家如何锤炼语言的文章(二)
浅谈作文教学如何锤炼语言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作文教学如何锤炼语言

作者:肖立屏

来源:《学周刊·下旬刊》2014年第07期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我们的一切情感、一切思想都要诉诸语言,一篇文章,内容充实固然重要,若有了华美的辞藻,就如同插上一对翅膀,翱翔于天地间。从古至今,许多语言大师,都在语言上下功夫。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可见,写好一篇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不断地锤炼语言,推敲语言,反复修改,文字才能渐趋完美。所以我们写文章时,就要在语言的锤炼上下功夫。

一、精心选词

【作家如何锤炼语言的文章】

古人云:“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我们语言宝库中有着非常丰富的词汇,任何一个词都有自己的意思和声音色彩,都有最合适的位置,在写作中精心地选择,才能用得其所。福楼拜说:“不论一个作家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鲜明。”选词就是要找到唯一的、最贴切的词,把它用到最恰当的位置。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用词准确就是尽可能选择能够反映客观事物及思想感情的词语。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我国古代文人懂得这一点,“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北宋诗人王安石写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选择“绿”字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他在开始写的时候用的是“到”字,后来觉得不好,就又改成了“入”,后来“满”,改来改去都不是很满意,最后才确定写了“绿”。“绿”字不仅表现出了景物的变化过程,而且也表现出了景物的特征,作者触景生情,于是浓烈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在学生写作文时也要注意这样的问题,要分清近义词含义的细微差别和注意分辨语言在色彩上的差别,不艰涩难懂。如有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听她这么说,我感到很后悔。因为我是班干部,做的却还不如普通同学。”这句话中的“后悔”就用得就不太准确。“后悔”是事后感到懊悔,按文中意思,小作者是要写出自己因为在处理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没有其他人做得好,感到自己不配当班长,感到羞耻和惭愧的心情,用“羞愧”更合适一点。选用了“后悔”,没能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准确地表达出来。

其次,要注意分辨词语的色彩。具体一点有语体方面的色彩和感情方面的色彩。语体色彩主要指书面用语和口头用语,感情色彩主要指褒义词和贬义词。作文过程中一定要仔细体会、正确使用,如果运用不当的话,就会影响表达,甚至会闹笑话。如这句话:“他的爸爸去年才死,谁知不久前他妈妈也因车祸上了西天。”“死”是一个口语,这样写显得没有礼貌,没有同情心。把它改为“去世”更好一点;“上了西天”用在这里也不太好,含有贬义。

作家如何锤炼语言的文章(三)
各国作家锤炼语言的故事

各国作家锤炼语言的故事

秦牧【作家如何锤炼语言的文章】

选自《语林采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家如何锤炼语言的文章】

有人写了各式各样的关于作家们的故事,但是,可惜没有人写一本谈论各国作家学习语言的故事专集。如果有,那将是一部很精彩而且很巨大的书。因为各国作家,那些比较优秀和成熟的,总是在语言的雄关之前,经过一番苦战,打退了“艰涩”“贫乏”“粗疏”“单调”“繁冗”“平板”等等拦路“强人”,杀出关去,才能够跨上阳关大道,进入荡荡平川。那些杀不退拦路“强人”的,就栽个筋斗,翻下马来,困死在“语言关”前,或者拨马转身,落荒而逃。

这里写的自然是一个借助于形象的比喻。它无非想说明:几乎所有比较成熟的作家,都非得在学习、锻炼语言上痛下功夫不可,不然,就不可能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就。所不同的,只是有些人的事迹为人们所熟知,广泛流传,有些人对自己的努力保持缄默,因而人们不大知道罢了。

我国历代著名作家中,艰苦学习语言的故事非常之多。以诗歌通俗、精彩著称的白居易,不但经常和老婆婆们谈话,摄取口语入诗,还经常把自己的诗读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问她们听懂没有,听得懂的,就誊录下来;听不懂的,就加以修改。由于经常吟咏,他有时甚至把嘴唇皮也磨破了,生了口疮。苏东坡也是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访问乡亲父老,和各方面的人物广泛接触,听人聊家常,谈掌故,从这些交往活动和勤奋学习中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

唐代的李贺经常背着个破旧的锦囊,骑驴出门,听人谈话,观赏风景,吟诵诗句,随时把想到的好句子记在纸条上,投入锦囊中;回家后再在油灯下逐条整理,作为精心构思完整诗篇的材料。和这相映成趣的,是宋代的诗人梅尧臣,外出游玩和访亲会友时,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号称“诗袋”的布袋,见到什么新鲜的事情或美丽的风景,吟咏得句或成诗的时候,就把写好的投入袋中。

王安石写过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那个“绿”字,使全诗增色不少。而这个字眼,并非妙手偶得,而是经过再三吟哦,选用过“到”、“过”、“入”、“满”等字,都觉得不够理想,一想再想,最后才选定的。在中国,这个故事和“推敲”的故事,“一字师”(旧时代好些人认为对于能够改动自己诗文中的一个字,使句子贴切精彩起来的人,就值得拜之为师)的故事等等,向来为历代文学界的人物所津津乐道。

从小注意各种各样人物的性格语言,后来写成了辉煌巨著的曹雪芹;在大路旁摆着茶烟,供过路人享用,并请各人讲一则鬼魅狐妖的故事(大抵是借以讽喻现实生活之作),后来写成了名著《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他们学习语言的事迹,同样为广大人民所熟知。

在俄国,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这些作家,辛勤学习语言,锻炼语言的故事,是广为人们所传诵的。

普希金从小就向奶奶学习语言,还常到附近市集去,听瞎子们唱各种歌谣。在写作上,他高度注意用词的精炼。因此,他的作品,被人认为很好地发展了俄罗斯语言。

屠格涅夫由于在锤炼语言和描写清晰优美等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散文中的普希金”。他热爱自己的“父母语”,曾专门写了一篇散文诗歌颂俄罗斯的语言。他在锤炼语言方面的认真程度,只要看下面这桩事情就可以想见一斑了。他曾经置备过笔记簿,记录着他所想象的小说《父与子》中主人公巴扎洛夫的谈话;而这样的记录簿又是仅供自己参考,以加强对人物的塑造和对语言的提炼的,并非准备发表。

托尔斯泰不仅常常和各阶层的人物接触,听取他们的谈话,写语言笔记,在他成为作家

之后,还常常在笔记本上作组词造句的练习。他遗下的笔记本,研究者们对着那些没有逻辑联系,既不像日记,又不像作品草稿和普通记事的东西,感到莫名其妙。最后多方探索,才了解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一个达到那样成就的作家,还练习写着这样的词语:“她比不了他,大大地比不了,谁比得了,谁也不能和他相比──谁也比不了的人──后悔──没有后悔,是后悔的时候了,后悔莫及,后悔得连东西都不愿吃了……吃斋,吃斋吃够,已经斋戒第二年了,我已经斋戒完了,斋戒到期了,因吃斋瘦得像一条线……”他以写这样的东西作为塑造人物和描述事件的语言准备,苦功下得多么惊人啊!托尔斯泰为了使语言在状物写照时更加生动传神,甚至常常修改一二十遍以上。

契诃夫除了和各方面的人物广泛接触,听取他们的语言外,还常常写下记录这些语言的笔记。这种簿子,后来遗下了十大本,人们发现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曾被采用到作品之中。这真是“台上一见,台下三年”了。契诃夫还有一个本子,专门记他平日想到的美妙的形容词语,以备不时之需。契诃夫为了写专制制度下的牺牲者,曾经到流放犯云集的萨哈林岛(库页岛)居住过三个月,把他和大量流放犯、移民的谈话记录在许多卡片上,作为写作小说的参考。

【作家如何锤炼语言的文章】

高尔基在语言上下过很大的苦功。年轻时他曾经为自己掌握语言不够熟练而深深苦恼,后来,经过丰富的实践和辛勤的学习,终于克服了困难。在高尔基论文学的许多著作中,除了专门谈论语言的篇章外,还在其他的篇章也不断阐释了语言的重要性。他对于本国和外国的一些语言大师都十分折服。“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这句话就是高尔基说的。他还号召:“为了语言的纯洁性、为了语言的含义的准确性、为了语言的敏锐性而斗争,也就是为文化的武器而斗争。”

在英国,莎士比亚作品中不同单词的丰富为英国作家之冠。据统计有一万六七千个之多。这是他大量地采用各种人物的口语的结果。有些翻译家甚至觉得他的好些语言太粗野了,却不知道这些活泼生动的语言为他的作品增添了很多情趣和活力。

英国诗人拜伦,锤炼语言、写作诗篇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常常把已经交付出版商的稿件要了回来,重新修改,不断补充。直到付印前的顷刻,不最后定稿不行了,才被迫停止修改的活动。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少年时代就曾经在下层社会和监狱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物,长大从事文学创作以后,仍然保持着经常跟人多方接触,倾听人们谈话,摄取材料和语言的习惯。他经常上午写作,下午散步和骑马,晚上在街上到处游荡,看五光十色的招牌广告;看到衣衫褴褛的人,就跟着他们走,一直穿过几条小巷,听他们的谈话;跟踪进入下等的公寓和旅馆,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他常同学徒们谈话,在马车站徘徊,逛马戏场和游乐园,目的并不在于娱乐,而是倾听人们的谈话;他调查监狱,设法同将受绞刑的囚犯晤谈。这一切活动都是具有共同目的的,就是扩大感性知识和吸收各种各样的语言。

在法国,左拉常常深入到下层社会和各种人物谈话。他到酒吧间去听舞女卖唱,在街头看妓女与警察打架;到各个角落,和泥水匠、链条工人、铁钉工人、洗衣妇攀谈;他也在商店里看店员和顾客们如何讨价还价;住进矿工小屋,和矿工一齐喝酒;他到火车上去,了解车上发生的故事;到荒凉的旧战场上,访寻战争的遗迹和线索……【作家如何锤炼语言的文章】

法国作家中,福楼拜在写作上以严谨著称,他平均每历五年才能写成一部长篇小说。由于字斟句酌,有时一星期只能写成两页原稿。福楼拜对于语言的要求异常严格。他的描写格言是:“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福楼拜曾经在文学创作上指导过莫泊桑。他告诉莫泊桑说:“要确切地描写事物,应该做到准确地用一个名词来作为称呼,用一个动词来标志动作,用一个形容词加以形容。因此,应该设法从无数的单词中选择这个名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满足于找个近似的来应用,决不应该蒙混。即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也不该采取,不要利用语言的戏

法来逃避困难。”

在美国,杰克〃伦敦的房间里,不论是窗帘、橱柜、床头、镜子,到处都挂着一串串的小纸片,形成了奇怪的装饰。原来这些东西是杰克〃伦敦写作的参考资料。每片纸上都写着各种词儿、生动的譬喻和有用的资料。这个下层社会出身的作家把纸片挂在房间的各个部位,是为了在睡觉、穿衣、刮脸、踱步时,随时都能看到,以便记诵。杰克〃伦敦为了深入了解英国贫苦者的生活,有一次特地远渡重洋到伦敦去,换上流浪汉的衣服,在衣角缝上一个英镑以备不时之需,然后混入东伦敦的贫民区去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和贫困潦倒的最下层的群众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声音……

以文笔简洁清新著称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不止一次地说:“我要学习写作,当个学徒,一直到死。”他每一页稿纸只写九十个字,以便留出大量空隙,不断修改、加工。他还有一个奇怪的习惯,经常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意思。”

……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而当代生动活泼、刚健清新的口语,又是这个要素的最基本的成分(平时口头不说的若干书面语只是次要的成分)。因此,口语掌握得好,问题就解决一大半了。口语的力量,还可以举出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说明:著名的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姆非常重视搜集词语。他小时很受后母的虐待,后母经常折磨他,咒骂他。每天晚上,他悄悄躲在偏僻的角落里,一边流泪一边把从后母嘴上吐出的刻毒词语记下来,日积月累,记下了一大本。阿莱姆就把这一堆骂人的词语按字母顺序,编了一本小词典,命名为“后母娘的词汇”。他说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后来,在他的著作中,写到某些人物恶毒咒骂和尖酸刻薄的语言时,就从他后母娘的词汇里加以引用。

上面列举若干国家的若干作家学习语言、锤炼语言的故事,随便谈谈,就已经写了好几千字。我已经说过,如果有人详尽地搜集这些材料,那是尽可以编成一本大书的。叙述这些故事,目的当然不是在于“聊资谈助”,而是想从这些故事中引出规律性的道理来。寄寓于这些故事中的一个重要的道理,就是:不想从事文学工作则已,否则,一定得高度重视学习语言,锤炼语言,这个“语言关”过不好,就别想写出精彩动人的文学作品。自然,文学创作不仅仅依靠语言这个因素,还有思想性、生活素材等等,但是,如果一个人其他一切条件都具备了,语言的因素偏偏掌握不好,仍然是难以创作的。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299580/

推荐访问:锤炼教学语言 议论文语言锤炼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