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散文”类作品阅读指导(2)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12 11:32:1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散文阅读指导》

散文阅读指导——浅谈写景类散文的特点及鉴赏

江苏 王文忠

散文因笔法灵活、语言清爽、情调雅致、讲究魅力,而深受读者的喜爱。其中,写景类散文因兼具情景交融、意境清幽、意蕴丰富,且最具诗情画意,而成为高考试卷中最受关注的文学类阅读文本之一。

写景类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写作手法,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景物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也是一个能独立承担作者情感的艺术载体。作者通过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来描绘景物的色彩、声音、形状等特点;通过发挥想像,虚实结合,来表达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就表现手法来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是写实景。以对自然景物、人工景观的精确描写见长,实景实写,不隐喻,一切意义都是从描写对象本身的形态中显示出来的,在文中几乎看不到作者留下的主观痕迹。文中所描摹的花鸟鱼虫,山川风物,村野民俗等,都是原形原貌的再现。

第二种是写意景。作者从主观感受层面对环境物象进行描写,不再是对景物进行纯客观描写。作者用特定心境、特别感受去扫描景物,缘情写景,因情设景,使景物显现出一种主观化、感觉化了的变异。

第三种是写情景。作者用有情的眼光去观照景物,让景物浸染上作者的主观感情,从而通过所描述的景物来感染读者:这是比较传统的写景抒情方法。这类写景散文,景还是真景,物也是真物,只是通过描写使景物变得有情有意——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让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自始至终与所写景物相融相和。

根据写景类散文的特点,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入手进行鉴赏。

一、抓住线索,把握文章脉络。

形散神聚、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丰富的写景内容要靠一根“红线”串联,这根“红线”就是线索。找准散文的线索,就可理清它的内容结构,并可概括出景物的特点,理清文中内部的相互关系,进而把握文章的脉络。散文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可按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可按地点和空间的转换为线索,可按人物的行踪为线索,还可按情感的变化为线索。例如:《西湖雪景》以游踪为线索,描写了雪中游西湖的独特感受;《晚秋初冬》以时间的转换为线索,逼真地描绘出晚秋初冬的自然景象及作者的独特感受。

二、了解背景,透视创作缘由

许多写景散文因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成为现实社会的折射。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这类散文的关键。如,阅读茅盾的《雷雨前》,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其写作的背景,若不了解背景,便会认为这是一篇纯粹写景的散文。实际上,作者写“雷雨前”那密云不雨的闷热和雷雨将至霹雷闪电的气势与氛围,是为了用逼真的象征手法反映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表达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昂扬斗志,以及对革命充满

胜利信心的思想感情。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自然地就会由自然环境联想到重压的政治环境,自然地就会接受作品的象征性寓意,也会自然地了解“执刀巨人”这一象征性形象。这是一篇在逼真描写中寓以象征意义的成功之作。

三、整合画面,领略文章意境。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类文章,不妨“循其形,入其里”,整合一组组画面体会其诗画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如,《晚秋初冬》一文中用细腻的笔法描写庭院早中晚不同的画面,真实地展现了一幅凄美的晚秋初冬图景。而《云南冬天的树林》一文,通过“一片落叶”“树林中的风雾光”“树林中的其他生命”等画面,描绘出了云南冬天的树林雄阔坦荡、深邃无边又充满生机的意境,使读者从中认识了自然,也感受到作者尊重自然、接近自然的审美态度。

四、借助想像,探究情景意趣。

“一切景语皆情语。”凡是写景散文都要采用借抒情、寄情于物或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又具体地表达作者的情意。我们在鉴赏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鉴赏时我们不能单靠理性的思索来赏析景物描写,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将作者描绘的景物再现于我们的脑海中,并投入足够的感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领悟作品的妙境和真谛。读日本作家德富芦花所写散文《晚秋初冬》中关于白昼静谧、庭院寂静、内宅清静、月夜寂静的描写,我们能看到作者独立于庭院,满含内心世界的清静和寂寥咀嚼着晚秋初冬的韵味。

五、辨识技巧,体会精妙语言。

写景类散文的表现手法灵活,因此从写作角度看,可以兼用多种表达方式,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对同一景物变换观察角度等方式来述写。这样不但会使所写散文的语言内涵丰富且有张力,而且能彰显其独特魅力。品读散文的优美语段,能够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雷雨前》中“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语义双关,含蓄蕴藉。《晚秋初冬》中“庭中红叶、门前银杏不时飞舞着,白天看起来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虽是晴夜,却使人想起雨景”:红叶、银杏在白天和晚上这两个不同的时段变换,比喻用得形象、贴切。“举目仰望,枫树露出枯瘦的枝头,遍地如彩锦,树梢上还剩下被北风留下的两三片或三四片叶子,在朝阳里闪光。银杏树直到昨天还是一片金色的云,今晨却骨瘦形销了。那残叶好像晚春的黄蝶,这里那里点缀着。”这不到一百字的描写中用了九个动词、四个形容词和两个比喻句,可以看出《晚秋初冬》中句子凝练、内涵极其丰富的特点,并使读者读来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总之,鉴赏写景类散文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我们要全方位多角度地体味,方能真正领悟其真谛。

第二篇:《高考“文化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2》

高考“文化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2【“民俗散文”类作品阅读指导(2)】

经纬分明,收放有度——“天地经纬”之写作

写作前言

“经纬分明,收放有度”主要针对文章结构而言,与此相照应的考点要求是“结构完整”、“构思新巧”。考场作文与其他文章一样必须做到思路清晰,必须是在设题要求范围内的一条线或一个圆,不能芜杂,不可枝蔓。而一篇成形的考场作文,思路的唯一外现方式就是文章的结构。所以考场作文认真架构文章是非常必要的。

常言说:“车行有道路,文行有思路。”考场高分作文,主要是文思有新意而成为“佳作”。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再精巧有新意的文思也要依赖文章的结构外现出来,内容很重要,但没有合适的形式,内容就不能酣畅淋漓地表达。现在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给了考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文思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篇章结构也伴随着文思成为了丰富多彩的演绎。

在作文中,对于结构的铺排主要得益于重视文章思路明晰、结构整饬的思想意识。 结构可以说是文章的骨架,没有骨架,血肉无所附着,文不成章。考生作文时应谨记下面四条要求:第一,结构必须完整,开头、主体、过渡、照应、结尾缺一不可。第二,不应只是三段形式的结构,记叙文讲求情节的波澜,散文力求“形”、“象”丰富,议论文讲求严谨的逻辑关系——或层进,或并列,或对比,或总分,“老三段”的作文水平绝对不是高中生的水平。第三,结构必须匀称,不能头重脚轻缺乏稳定性,不能小头小脚大腹便便,不能大头大脚主体干瘪。第四,结构必须符合文体特征,应注意各种文体中各种表达方式的主次关系。例如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可以选择几个典型生动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片段组合成文,我们也称为“镜头剪接法”。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串联文章全部内容的思想红线。因此,所选的镜头片段,无论是人物生活片段,抑或是景物描写片段,甚至是故事、抒情片段,都要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因此,运用镜头剪接法构思文章,能给作者留有相当广阔的自由创造的天地。在选择“镜头”时,思维纵横驰骋,机动灵活。主题一旦确定,表达主题的镜头就不难找到,构思速度也异常快捷。

运用镜头剪接法是一种易于操作而又行之有效的快速作文构思法,它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形式简洁,能充分展示作者的联想、想象能力,又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多彩。镜头剪接法在结构形式上一般有两种方式,或者用序号将文章分为三到五个部分,或者给各部分加上一个简明醒目的小标题,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佳作共赏

好奇心

开窑的那一瞬,金光四起,只听见丝丝裂响在我的周身回荡„„

景德名瓷

德高望重的老师傅正有板有眼地给他新收的徒弟们授课。【“民俗散文”类作品阅读指导(2)】

那布满岁月沧桑的手滑过我的腰际,画出一个完美的弧度。老师傅凝神,对他的徒弟们说,这必将是景德镇最美的一件瓷器。

接着,那沧桑而有力的手颤颤巍巍地在我光滑的周身上刻下斑驳的纹案。如游龙走笔一般,矫健而又苍劲。

一名年幼的孩子正趴在窗口好奇地盯着我。我朝他微笑。马上我将进入那窑窖接受炉火的重重考验,而我的美丽也将令人惊叹不已。

好奇开窑

我被放进了那黑色的巨大窑窖中等待着烈火的焚烧。然而,我不畏惧,美丽的背后一定会有付出。我的命运就是这重重烈火的煅炼,我流泪„„

这一切都被那名年幼的孩子尽收眼底。他好奇地扭过头,望着我流着泪却坚毅的背影,眉头皱着,悲哀地目送我进入了炉窑。

他应该在好奇为何连陶器也会哭泣。我笃定,他看见了我流下的泪水。一滴又一滴地在这闷热难耐的炉窑中,一点又一点地蒸腾又蒸腾,在我的眼中结成一缕薄薄的茧。

孩童受不住好奇心的驱使,在一个四下无人的午后悄悄地打开了这扇重重炉火烧炙的铁门。

开窑的那一瞬,金光四起。狂野的火舌吐着流泻出来,在午后的沁凉的清风中慢慢平息了怒火。

孩童惊奇地瞪大了眼睛,“陶瓷哭了!”他大声喊道,童稚的声音响彻了整个庄镇。

美丽积淀

那一瞬,我听见丝丝缕缕的裂响在我周身响起,听见老师傅生气地拂袖而去:“顽童,你的好奇误了它的美!”而后,是孩童的辩解,“陶瓷哭了。”然后的然后,我慢慢地睁开了疲惫的眼睛,世界上第一件薄丝云缕裂纹陶器便诞生了。

人们惊奇于我的美丽。那交错分布的裂纹,如丝如缕,纵横阡陌,如同肆意流过的泪痕那般清晰可见。

我微笑,在阳光下展现我晶莹剔透、水润明净般温润的身躯。我感谢那孩童的好奇心,是他的理解,他的单纯,他的好奇,成就了我今世的惊叹!

在一阵惊喜与称赞声中,我闭上眼睛。历经了千年,在这森然寂寞的博物馆中延续着千年以前的梦。梦中一名孩童悄悄地打开窑门,看见我微笑的嘴角后惊呼。我望见他清澈的眼眸,那里灵动着两个字——好奇。

点评:

本文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独特的选材,当我们看惯了貌似很有文化的“伪文化”作文,读罢此文,我们会感喟于小作者对传统的民俗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作文;二是清晰的结构,作者把因为孩子的好奇而成就绝世之美的哲理融化为三个部分,利用小标题的方式加以突出,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幕创造美丽的梦幻般的诗剧。

品江南

味道是每个人独有的记号。迷恋于果汁的香甜,那是对青春味道的追寻;沉溺于咖啡的苦涩,那是对逆境的感悟;执著于泉水的恬淡,那是对江南的难以释怀。而我,正是陷入在江南的霏霏烟雨中难以自拔的人。

呷上一口淡淡的矿泉水,江南的味道便在舌尖荡漾。烟雨将过客的思念在此刻唤醒,氤氲的水气弥漫着江南宛如女子一般的雅气,温柔曼妙。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阿炳的《二泉映月》划破了静谧的水面,二胡的三个把位上回环着江南深夜幽静的气息。灵性恰似掌间的纹路在湖面奏起此起彼伏的乐章,此刻都市的喧嚣,商人的叫卖都无法和这儿扯上边。水乡的恬静在月光的渲染下得以升华。这就是江南的味道,淡淡的,沁人心脾的安定的力量。 唇齿依恋着这毫不张扬的奇妙感受,大口而爽快地再喝上口矿泉水,那种淋漓畅快的感觉亦不破坏江南甜美的味道。言及江南,三生石畔泥土的芳香固然清新,但江南人们的热情更为难忘。那是同泉水般质朴的甘甜,涤尽世俗的尘埃,纯净得不受丝缕沾染。泛舟水乡,撑起竹篙的妇女娴熟地摆渡过斜风夕阳,此起彼伏的歌声中,耳根也领略了江南的魅力。热情的水乡人捧上杯杯纯净的泉水,张罗着桌桌可口的饭菜。久违了这种毫无防备的对话,放松身子,江南的质朴真挚将城市的面具击垮,露出张张真诚的笑脸。这就是江南的味道,甘醇的,舒展了紧张的神经。

凭着对泉水的依恋,将杯中的水一饮而尽,那般洒脱与大气更是江南豪情的历史味道。金鼓齐鸣,战号吹响,“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也曾气宇轩昂,也曾金戈铁马,江南的历史长卷上,那无畏的气息依然隐隐缱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挥之不去亦有

江南毫不言败的铮铮铁骨。这就是江南的味道,如泉水般直接,爽快。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清清泉水淡淡水乡,品江南的同时,人情的光辉也在心灵的蓝图上勾勒出一片蔚蓝。

凭借着对水乡气息的执著,那城市的污浊尘埃似乎无法侵入被江南烟雨涤尽的内心。 在灵魂的庙宇中,我虔诚地祈祷,只为做一个在乱世的污泥之中保有江南味道的人。 点评:

在考场如此紧张的氛围中,作者却尽情地挥洒才情,不仅选取了能代表江南特点的景物和意象,而且将这些景物和意象用一条对江南深爱之情的红线串起来,分别从江南的雅气曼妙、江南的质朴甘醇、江南的豪情爽快三个方面来品江南。为我们展示出了江南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清新自然,如饮甘洌的清泉。

距离产生美

“凌晨四点起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这样写道。而海棠本来便是日夜开放,为何凌晨四点起来便可以产生别样的美感呢?

那便是因为白天里海棠花彻底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埋着头,或学习,或工作,那近在咫尺的美却悄然溜远。而当我们退一步,保留那与海棠花的距离,便会如川端康成一般领略到不一样的美丽。

距离为何产生美呢?大概是由于距离让人可以宏观地把握事物,更重要的是距离带来了未知的神秘,引发了人们的美好幻想。

在美国登月之前,中国早已流传着嫦娥奔月等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然而,当宇航员带回来几块冰冷的石头,发回几幅月球“满目疮痍”的图片,童话、传说便不复存在了。从此,人们说起月亮,脑海中只会浮现一个荒凉的大球,而不再有玉兔、广寒宫与吴刚了。 远观月亮,人们产生了美好的遐想;近观月球,人们得到的却只有几块冰冷的石头。这便是距离的奇妙作用吧。

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又如何去退出来去体会被忽略的美呢?

人不可能突然集体移民月球,在月球远望家园,然后,去感受不同的美丽。此处距离便是心灵的距离。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心灵总被功名利禄紧紧裹住,以致无法体会身边的美。所以我们要与功利保持距离。当我们不再为考试的分数而学习时,我们会发现书本中的知识是如此有趣;当我们放慢上班、上学的脚步时,你会发现街边苍翠的大树多么富有活力。 生活中处处皆诗意。人们缺乏的便是适宜的距离。

当我们的心灵得以解放,保持与外物的距离,我们会发现天空,是给了我翱翔的渴望的天空;大地,是承载着万物的大地;海洋,是孕育了最初的生命的海洋。

让我们退一步,保持适宜的距离,身边的美好就会纷纷呈现。

点评:

文章紧扣标题,思路清晰。用问题构建文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层次清楚,起伏有致。用生活材料、教材内容和大家熟悉的事例来论证文章,既贴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意韵,又在亲切的氛围中阐述着人生的哲理,给人以启迪。作者不急于创新,不故作高深,而是用自己的心去体会题目,感悟生活。虽浅,却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滋润人的心灵。

感受乡村

鸡鸣划破青灰的天空,是乡村;

农人头顶热烈的骄阳,是乡村;

孩童采莲密密的荷塘,是乡村;

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是乡村。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乡村。误落城市中,一晃十八载。

我出生在城市,生长在城市。可是我时常觉得自己的血脉里流淌着一些与这座城市格格不入的东西。这些自然的心性让我倍感城市压抑了我的心气,蒙灰了我的双眼。去何处寻找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景致呢?自是乡村。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当视线被一望无际的稻田、星罗棋布的池塘、零零散散的飞鸟填满时,我的世界就变得豁然开朗,心门瞬间打开。在乡下姨妈家里,我全然忘却了城市少女的矜持,挽起袖子,卷起裤腿,飞身到那个土里土气的大灶下,麻利地点火填柴。虽然烟气撩人,但注视着橙红的火苗在黄白的秸秆上跳跃起舞,我的心就会被温暖和热情充盈,好像自己也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农家女,灰白的烟弥漫开去,就是我招呼亲朋的手臂。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城市里,小动物们不但没有自由,还常被人视为与疾病相连,我也不敢靠近它们。可是在乡村,连小狗小猫小鸡小鹅也俨然一个个小精灵。它们黑亮的眸子,摇动的尾巴,都似乎占有灵气,特别让人怜爱。记得姨妈家养过一条黑色的看门犬,就叫小黑。每每去看它,只见黑亮的皮毛在阳光下一闪,它连蹦带跳地向我扑来,仿佛一个不懂事的小弟弟见着了最亲的大姐姐,喜悦而激动,亮晶晶的目光让人联想到碧空中的星星。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亲爱的姨妈还承包了一个荷塘。一年盛夏,表姐带着我去采莲蓬。荷塘不大,荷叶密密地肩挨着肩,挤满了整个水面。夏风送来缕缕荷香,让人神清气爽,酷暑带来的烦躁也消退了一半。采一张荷叶,盖在头顶,清气顿生;挖一枚莲子,送入口中,清香溢口;摘一朵莲花,凑近鼻子,莲的精魂就飘然而出,注入我的心胸中。我也好像化成了一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将把淡泊宁静的种子播遍大地。

现在的我,是“久在樊笼里”的我,今年的夏,将会是激情四射的夏;而乡村将在这个夏天再次展开热情的怀抱,把我这个忠实的小客人拥入怀中。

感受乡村,感受“复得返自然”的喜悦畅快!

点评:

作为一个“误落城市中,一晃十八载”的都市女孩,当她走入一个与她的原先的生活环境迥乎不同的新天地时,感受是独特的、真实的、新鲜的。本文的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扣住这种独特感受来写。其次,作者选取了乡村生活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画面,凝练成三个小标题,使得文章思路清晰。

写作突破策略

考场作文要做到“经纬分明,收放有度”,就是要求考生努力做到结构合理有序。合理,指的是合乎事理,合乎逻辑;有序,指的是次序安排有一定的标准(如时间、空间、逻辑、情感等),体现一定的思路。谋篇时,思路为神,结构为形,力求做到神通形美。要打开思路,根据话题和题旨的需要,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联想,把自己头脑中与话题、题旨有关的各种储备都动员出来,如个人的生活经历、体验、感悟,古今中外的人物事迹,现实社会的人生百态,文学作品,科学原理,自然现象,等等,然后根据典型性的原则筛选材料,将每一个侧面、每一个角度、每一个层次的命意与写作的典型材料对应起来,这就为表述充分有力提供了充足的“弹药”。一篇文章的内容,如果只是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一个层次,所用的材料又不典型,其表述就不可能充分有力。所以,或多侧面,或多角度,或多层次,再加上典型材料,就是表述充分有力的“能源”所在。

怎样使考场作文在结构上出现亮点呢?

一、分列标题,一目了然

纵观近几年高考高分作文,以小标题形式体现一种并列式的行文结构的文章,会给阅卷者一种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好印象。记叙文可以将几个事情或几个片段组织起来凸现一个

主题;议论文则体现在并列式举例论证,通过不同的事例从不同侧面来论证一个论点。这样的文章结构在议论文中应用得非常普遍,尤其在阐述式议论文写作中,作者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可以由设立分论点开始论证。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经常是并列的,它们从不同角度阐述论点的正确。因为涵盖了不同的情况,所以文章也就有了非常强的说服力。散文写作也同样,将不同层面而又相互联系的事物连缀在一起,就可以成就一篇非常不错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

如《感受乡村》,文章结构呈现的是并列式的结构,作者分别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和汉乐府《江南曲》作为小标题,抓住了乡村生活富有代表性的三个画面,每个小标题都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每一画面的重点、要点,而三个小标题都紧紧围绕“感受乡村”这一中心展开,给人一目了然之感。

二、寻幽探源,层层递进

如果是议论文,文章经常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三个问题构篇行文,这种思路与结构的优点就是根据一个话题层层深入,步步发展,一环紧扣一环。考场作文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字数一般在800字左右,其实要想把一个问题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都阐述明白,有时候有点吃力,不妨选择其中一个作为重点,也可以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说理,同样可以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思路缜密、说理透彻。 如《距离产生美》,用了三个标志性的问句:为何凌晨四点起来便可以产生别样的美感呢?距离为何产生美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又如何退出来去体会被忽略的美呢?这三个问句使文章在外在结构呈现一种逻辑上的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的态势,在行文过程中,能清晰地触摸到作者思路的层进。这样的文章结构尤其适合探讨一个需要深入的问题,层层推进,最后深入精髓,文章自然有见地和说服力。

如果是记叙文,那么,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结构,或者按照情感由表面的感性认识到深层的理性认识的顺序行文,都具有层进的意味。

三、正反对比,观点鲜明

对比就是不同色调、颜色相异甚至相反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对比的好处是让组合的双方都得到鲜明的呈现。比如一正一反、一好一坏、一优一劣,在对比中读者鲜明而透彻地感受到了正面做法的益和反面做法的损,那么应该持有什么样的原则与标准就不言而喻了。考试作文的对比,其外在表现是材料的对比,即所列举事实的对比,而从其内在实质上来讲,却是思想认识的对比,是思想认知水平的差异。

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正反对比的方式来鲜明地阐述作者想要论述的观点,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结构技巧。因为一篇文章一定是有立场的,那么相反的立场可能引发的一系列弊端或者种种不好的迹象就可以与正确的观点进行对照。这样,正确做法在错误做法的映衬下就会显得更加掷地有声,无可辩驳。

四、金线串珠,纲举目张

在记叙文或者散文写作中,同学们常常会因为自己的思绪繁杂,而对文章结构实现整饬一筹莫展。其实,在记叙文或者散文创作中,最简单实用的让文章清晰明了的办法就是用一条线把纷繁复杂的事物联系起来,让文章有线索可循。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有了依据,文章就不会杂乱,就会井然有序。整体上就仿佛是一堆散乱的珠子遇到了一条美丽的丝线,一串精美的项链就这样诞生了。

如《品江南》,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深深依恋和热爱之情,它仿佛是一条金线,串起了最富代表性的如一粒粒珍珠般的江南的风物,把江南的雅气曼妙、江南的质朴甘醇、江南的豪情爽快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写作实用宝库

范文

第三篇:《多角度阅读指导》

多角度阅读指导【“民俗散文”类作品阅读指导(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阅读”,对于写作,则要求“多角度的观察生活”。而在“综合性学习”中,则提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含有同样的内容。对于阅读,要求“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于写作,则要求“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

角度观察问题的重要性。所谓“多角度”究竟意味着什么?怎样才算是“多角度”?由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书,本应该对此作出正确解释,然而在“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一节中,竟然没有一句相应的回答,不知是忽略了还是同“有创意”的阅读混为一谈? 对于什么是“多角度”的观察,苏轼的《题西林壁》可说是作了恰当而又形象的回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个“各不同”就是观察者所处位置和角度“各不同”。鲁迅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这样说过:“《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勿论,但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显然是由于读者的社会身份和立场而形成的不同“眼光”。

一、阅读顺序的多角度

1.循序阅读

所谓循序阅读,就是按文章的叙述顺序沿着作者的思路去读。阅读时,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深入地阅读。每篇课文都可以用循序阅读的方法。

2.变序阅读

所谓变序阅读,就是不按课文的叙述顺序,而是先抓住文章结尾或文中的重点部分,如对重点段、过渡句的阅读理解,然后在其牵动下,理解全篇。变序阅读,从重点的地方突破,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深刻性,也有得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如《赵州桥》一文的教学,可以先抓住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过渡句,然后分别找出写“坚固”和“美观”的部分加以领会。

3.以点带面

所谓以点带面,就是抓住文中可以领起全文的关键词句,把全文的主要内容串起来,把文章的主要思想抓住。如《桃花心木》一文,通读全文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个词语最重要?找到“不确定”这个词语以后,再启发学生去思考: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不确定”?应该怎么做?

二、阅读方法的多角度

1.朗读涵咏

所谓朗读涵咏,就是动情朗读和揣摩体味。朗读,能得语言的声韵之味、情趣之味;揣摩,能得语言的思辨之味,体会到语言的表达之美。如《向往奥运》一文激情飞扬,应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奥运精神的向往。此文又具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应引导学生很好地揣摩体会。如“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是一句很平常的话,作者却用它在篇末独立成段,戛然而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天指的是哪一天?为什么用上“终于”这个词?通过对课文的揣摩,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申奥成功的不容易,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作者再也抑制不住澎湃的激情。

2.疑问思辨

疑问思辨,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是从疑入手。其次是带疑读书,要带着问题认真读书,寻找答案。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真正阅读的开始,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

3.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可以是同一篇文章中的遣词造句的比较、思想内容的比较,也可以是同别的文章在内容上、形式上的比较。如,《荔枝》的结尾句是“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可以让学生想想去掉这句话和保留这句话,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又如,细节描写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细节描写的作用,可以把课文中描写母亲吃荔枝的一段话同概括语段(后面的一段话由教师设计)加以比较。

4.表达阅读

表达阅读包括口头表达阅读和书面表达阅读。二者均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

口头表达可以是复述,可以是模拟导游、模拟采访,也可以是模拟辩论。书面表达可以是缩写,可以是扩写,可以是续写,可以是仿写,也可以是写读后感、导游词、采访记,还可以是小剧本等等。

三、阅读角色的多角度

在对话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角色的换位,或把别人当别人、或把别人当自己、或把自己当别人、或把自己当自己。【“民俗散文”类作品阅读指导(2)】

1.把别人当别人

所谓把别人当别人,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尽量不带个人的主观色彩,尽可能客观地理解文本的原意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如阅读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再一部分一部分地读,了解每一部分的意思;最后把各部分的意思连起来想一想,文章究竟要表达什么思想。

2.把别人当自己

把别人当自己,就是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自己摆进去,想像文中的一个角色(或作者)就是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感受等。如《小抄写员》,读的时候把自己摆进去:假如我是这位小抄写员,蒙受那么多的委屈,还能坚持下去吗?

3.把自己当别人

把自己当别人,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作者,根据作者的描述,和作者一起去感受,去体验。如《荷花》一文,可以想像自己就是池塘里的一条鱼,小荷上的一只蜻蜓,想像看到的景象。把自己当做作者或文中的一个角色,凭借文字描述去体会,有助于入境入情,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力。

4.把自己当自己

把自己当自己,就是保持自己的本色,假想在文章所描写的情境中,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唤醒主体意识、个性意识。如《登山》一文,可以 “ 假如和列宁一起去登山,你会怎么做 ” 为题,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民俗散文”类作品阅读指导(2)】

提出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比提出分层次地思考问题还要重要。它是新新课程标准的精华内容之一,其意义非同一般。它可导致从单一文化向多元化文化发展;它可引导人们从简单的思维活动走向复杂的思维活动。在我们国家,它有冲破历史传统的破天荒意义。

从不同的角度寻求问题如此重要,却又十分困难。这有其历史的客观原因,又有个人的主观原因。然而也正是由于要做到很困难,所以才能成为教育的课题,才能成为语文科教育要承担起的任务。

从作品的题材、体裁、结构、语言等不同方面着眼,算不算不同角度?应该算。但大家早已是这么做的,“标准”提倡不同角度必不会指这些。

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可能不断形成看问题的新角度。这里只能是例举性质。

一、转换读者的社会地位(立场)形成多角度

可以从作者、编者、教育者和社会人士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还可以让作品中的人物从各自的立场去看同一事物。比如:

1、指导学生阅读《鸿门宴》,就不妨引导学生分别从刘邦、项羽、张良和范增各自的角度去看这同一事件。

2、同样的,学生看过一部影视作品,除要求学生从观众的角度抒发感想外,还可引导学生分别从导演、演员、评论家乃至影视作品经营者的角度评论它。

二、转换学科形成多角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的理念之一:“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普通高

中语文“课标”在“应用拓展”部分,也表述了同样的理念:“注意跨领域学习,拓宽语文学习范围。”比如:

1、如下一组四篇文章提供了比较好的例证。它们分别是:《在美学层面上的〈荷塘月色〉》、《在价值层面上的〈荷塘月色〉》、《在意识层面上的〈荷塘月色〉》、《在结构层面上的〈荷塘月色〉》等。这来自四个方面的视角,就不仅会扩展学生的感受和理解面,也会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的启示。

2、阅读《过秦论》,可以有论文、韵文、历史等不同的认识角度。

3、阅读富有格律和立体感的古典诗词,就可以有诗词、音乐、绘画等不同的欣赏角度。

三、转换时空形成多度角度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物质存在的形式,因此,任何课文也就都体现出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而随着时间或空间的转换,也就呈现出不同的视角。记叙文特别的文学作品都会体现出时间的顺序性和持续性,因而可以依据时间的变换而导致观察的多角度,说明文和书写景物的文章都会体现出空间的广延性和伸展性,因而随着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导致不同的视角。当然引起思考的不同角度应该是也还在文字里面的富有价值的时空角度。比如转换时间,利于形成写作的多角度。

1、阅读《内蒙仿古》就可以从古代和现代两个角度表明对长城或民族关系的不同认识,以及从散文、历史、地理、建筑和民俗等诸多角度来认识。

2、转换空间视角则可更多的适应于写作。比如观察同一景物,可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以获得不同的视觉效果。

四、设置假定问题形成多角度

假定性思考是逻辑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至少产生一个新视角,在教学和研究中都不可少。假设性思考往往以既有的事实为基础,进行种种设想。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包括议论文的阅读指导,都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进行思考,导致得出另一结论。我们应充分利用语文科具备的条件,进行假设性问题的多角度思考。这类问题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假如某一事件的进程发生了某种变化,其结果将会如何,以及假如向课文内容相反的方向思考又会怎样

1、指导阅读《鸿门宴》,就不妨假设“如果项羽听了范增的话,那么后来的历史又将会是怎样”的问题。

2、指导学生学习《愚公移山》可让学生设想:假如不考虑“移山”而是考虑“搬家”如何?

第四篇:《民俗文化 2》

第五篇:《《民俗学》考试提纲参考答案2》

第二部分:

民俗学考试提纲:

30%判断题,15分;70%的简答、问答题,3—4道简答题,2道问答题,共45分。

1. 为什么说传统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

【解析】:

时空以外的时空指的是一般事情相反的事情。

在民俗学里时空指的是人们日常的正常生活,例如说从早上到晚上的一天工作,休息,饮食等等。那么时空以外的时空,跟正常民间生活不一样,人们可以丢掉一切紧张的工作进行的玩耍,但也有跟正常生活不一样有很多禁止做的事,有各种仪式。例如,做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和仪式。

传统节日,主要指的是民间传统的周期性的集体参与的事件或活动,例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里所谓的“传统”,指的是民间节日一定要具有很长的历史传承性,属于民间自发的遵循和继承的一种仪式和活动。

传统节日又称为“时空以外的时空”,因为传统节日必须是周期性地举行的,一般为一年一次,偶尔举行的一次聚会活动则不是节日。节日往往与民间传统信仰密切相关,所以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跟日常一般生活不一样,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往往有悖于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律。例如,中国春节期间的人们可以暂时远离原来的工作和生活,全家团聚,拜亲访友,专心于玩乐,小孩也可以玩得很疯不必担心会被责备。例如蒙古族人们在大年初一早上对天磕头。在平日里人们不会对天磕头的。

总之,传统节日是人们给自己紧张生活的一个“假期”和“加油站”,是为了让人们有一个机会来享受自己通过艰苦努力而创造出来的生活,进行各种仪式,所以说传统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

2. 史诗歌手是怎样“记住”长达几万甚至十几万行的史诗的?

【解析】:

史诗就是以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的长篇“复合”故事歌。史诗具有传统性、保守性、互动性、程式化倾向、音乐性、神圣性、延续性等特点。

史诗歌手们在演唱过程中,遵循着一种创作模式和规律,其中包括一些固定的常规语句和典型场景,被称为“口头程式理论”。

依据美国的米尔曼·帕里和艾尔伯特·洛德创造的口头程式理论,史诗的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程式、主题或典型场景以及故事模式或故事类型。根据这几个概念和相关的分析模型,口头程式理论基本上解释了许多伟大的史诗歌手为什么能够记忆长达几万甚至几十万行的史诗。

(1)程式实际上就是词汇,或说是句法结构,主要指在史诗演唱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描述性的短语。程式的主要特点是它的节奏性、重复性和稳定性,主要功能是帮助歌手在演唱过程迅速而又流畅地讲述故事而不必担心语言本身的问题。总之,史诗歌手都有一个庞大的程式库,库存越丰富,表现能力也就越强。例如《格萨尔》史诗大量使用了格言、特殊名词短语和隐喻的特殊短语,这些都是一个歌手必须首先要掌握的基本技巧。

(2)主题或典型场景指的是一组用来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的程式或说句群。歌手程式库中的程式是分门别类地储存着的,程式的形式各异。根据史诗情节的发展和需要,史诗歌手会选择必要的主题或场景。一个史诗,往往是由许多这种固定的主题和典型场景所组成的。歌手一旦掌握了其中的奥秘,便会适时创作出许多种异文来。例如在《玛纳斯》史诗中,出征的主题由如下片段组成:首先是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描绘,然后是战争将临的信息打破宁【“民俗散文”类作品阅读指导(2)】

静的生活现实,一场圣战即将发生。接下来,隶属于玛纳斯的其他部族的可汗们,率领自己的军队来到营地。

(3)史诗歌手不仅要掌握大量的程式化的句法和主题片段,而且还要具有合理安排全部故事的整体结构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合理安排故事的开始、发展和结束,即故事的叙事结构。无论一个史诗故事与另一个史诗故事之间存在着多么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叙述结构确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一种故事的模式可概括为如下几个层面:一位失踪或死去的父亲、一次挑战、一位救助者、借来的装备、在两种不同叙事情境中的一次旅行。掌握了这种故事模式,歌手的即兴演唱和创作就变得容易多了。

总之,史诗的演唱是高度程式化的。掌握了史诗的不同层次上的模式和技巧,有助于歌手在演唱过程中顺利而不间断,“记住”了长达几万甚至十几万行的史诗。

【“民俗散文”类作品阅读指导(2)】

3. 如何理解当代“鬼搭车”传说的传统性?

【解析】:

民间文学虽有变异性,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

传说是一种常见的民间文学类型,其内容非常广泛,它属于散文叙事体,无论是讲述者还是听众都认为传说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

传说是人民群众口流传,并不断的集体修改而传播和继承。只要语言存在,传说就会继续产生,存在和传承下去。所以传说具有强烈的传统性或称“传承性”。“鬼搭车”传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在:

(1)传说有时候被称为“民间历史”,这主要是由于在人们的印象中,传说一直被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鬼搭车”传说容易被人们相信是一种事实,而且人们在讲述或者重述这个传说的时候,都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一再强调自己讲述内容的真实性,以引起听者的注意,在这一点上,“鬼搭车”的传说与其他遇鬼传说是一致的。

(2)传说具有程式化的倾向。“鬼搭车”传说的程式化倾向主要体现在“鬼”的鉴定上。“鬼搭车”传说与其他的遇鬼传说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几乎所有这种传说的异文都有冥钞这一细节。在这类传说中,人与鬼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在外形上,人们很难把人与鬼区别开来,只能通过冥钞加以鉴别。国别不同,分辨人与鬼的方法或媒介也不一样。

(3)不同类型的传说功能是不一样的,迷信传说成为迷信思想、观念和仪式的基础和依据。从某种角度来说,“鬼搭车”之类的遇鬼传说无疑具有向世人印证鬼蜮的存在的性质,实际上,民间的很多迷信、传统信仰和观念都是依靠传说来维持的。

总之,“鬼搭车”的传说同传统的遇鬼传说一样,具有“历史性”、程式化倾向、共同的功能,所以说“鬼搭车”传说具有传统性。

4. 从“小红帽”和“狼外婆”出发,简单谈一下东西方不同的女性观。

【解析】:

【“民俗散文”类作品阅读指导(2)】

民间故事是散文叙事体的一种,是一种以传统的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的虚构故事。很多流传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的民间故事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将属于同一类型,表现同一主题的相似异文进行比较研究,就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中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巨大的差异。西方的“小红帽”和东方的“狼外婆”就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女性观。

“小红帽”故事中的小红帽和外婆都被大灰狼吃掉,最后被猎人救出来;“狼外婆”故事中的姐姐则通过自己的机智杀死了狼,救出被狼吃掉的弟弟与母亲。这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女性观。教育功能是民间故事的一项重要功能,故事中的说教倾向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告诉人们怎样去生活和处世。“小红帽”和“狼外

婆”中表现东西方对女性的不同要求。

首先是小红帽的形象,她是可爱的,讨人喜欢的。因为外婆送的小红帽漂亮,所以她整天穿戴,甚至成了她的代名词。但同时她又是柔弱的,无法自我保护的,因此她被大灰狼吃掉了。她不能通过自己获得救助,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男性角色——猎人来杀掉狼,救出她和外婆。这反映了西方的女性观:女性是柔弱的,她们没有任何力量,面对恶势力往往被伤害。凭借自己,根本不可能得救。需要等待一个强大的男性角色(也可说是王子角色)来救助自己。女人是弱小的、容易上当受骗的、需要保护的;男人是强大的、足智多谋的、保护女人的。女性强烈的依赖男性,要男性来保护。它告诉女孩应做的是:将自己打扮的漂亮、惹人喜爱,像个公主一样,等待“王子”来救助自己,这样便可以了。

而在“狼外婆”中姐姐的形象则不同。母亲和弟弟已经被吃掉了,姐姐聪明的斗智与果断的勇敢,发现身边是狼,不慌不乱,立刻想出办法来救自己,会和狼外婆周旋,会审时度势,爬到树上,完全脱离险境,甚至想办法杀死了狼外婆,最终救了母亲与弟弟。“狼外婆”所反映的女性观,也是东方民间传统女性观:女子不仅心灵手巧,而且聪明绝顶,是丈夫事业和生活的好帮手。男性角色被塑造的愚蠢,比如被狼欺骗的弟弟,作为伟大女性的陪衬。强调女性力量的伟大,比起男子毫不逊色。它就是要求女子去做一个聪明能干的巧女,男子的好帮手,而不是一个男子的附属品。

由此可见,东西方女性观,至少是民间的女性观是有很大不同的,西方强调女性的柔弱及被保护者形象,东方则要求女性的聪明、能干、勇敢,独立自主。

5. 为什么说《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是民俗学的两种基本的工具书?

【解析】:

民俗学研究的是以传统的形式或者说是以非书面、非官方、和非正式的形式流传和保存下来的某一种社会文化传统,所以民俗就具有传统性、强烈的地方性和民俗事项都有异文的特点。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环境、生活方式、信仰等都使得同一个民俗事项以不同的传承方式存在,自然的就会产生很多再创造的异文,因此,任何民俗事项都不可能是唯一的,或只存在于某一地区。我们在深入研究某一种民俗事项的文化内涵以及不同的文本时,就需要借助某些工具书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

《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作为民俗学的两种基本的工具书,与其自身的内容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是由斯蒂斯·汤普森编著的。母题或者叙事的基本要素指的是那些在民间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情节因素。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神话,但不同民族的神话在一些情节因素上又表现出很多相似性,如世界各地的人类起源神话,有这样的一些母题:女人是用狗尾巴创造出来的、男人是用黏土做成的、第一个女人是用男人的肋骨造成的等等,汤普森就把这样许许多多相同的要素按照某一系统编入母题索引,并附有这些因素的出处及参考书目,并在每一个母题的类型下面又进行了更为详细而具体的分类。如母题索引对世界各地的神话进行了有步骤的剖析,然后再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归纳,对我们研究神话的起源、传播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神话比较研究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特别是参考书目的列出。

《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是一本民间故事研究的重要参考书,最早是由芬兰民俗学家阿尔涅整理出版,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斯·汤普森于1928年翻译此书,并两次进行了扩充。民俗学中的类型是指一组具有相同情节和结构发展模式的民俗事项,如故事类型、游戏类型等。这本书主要是基于印欧民间故事进行分类和整理,又被称为阿尔涅—汤普森分类法,简称AT分类法。它将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故事、笑话和轶事、程式故事、不分类的故事五个不同的大类,涵盖了世界民间故事的大部分类型,同时,每一个大类下面

又有小类,并在每一种故事类型下面都列出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基本框架及其异文流传的国家和地区,同时还提供了与故事的发表和出版相关的书目材料,对我们鉴别故事、寻找异文和对故事的比较研究都非常重要,另外也对我们发现民间故事的内涵、价值、意义及其研究民间故事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此观之,《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是民俗学家研究民间故事和民间文学必备的工具书,不参考这两本书或忽略了这两本书的重要性,都将使我们的研究走向歧路。

6. 简单分析“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及其理论基础。

【解析】:

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理论,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功能,价值和意义,否则,它将会失去存在的基础。迷信思想和行为也是一样。在人类社会中,正是由于这些困境和迷惑的存在,使得迷信观念和行为成为一种必然现象。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迷信是对在某种条件、征兆、原因下所产生的结果或后果的传统表示法,这里所谓的条件、征兆、原因和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迷信是文化的产物,与特定文化中的价值观、宇宙观、哲学和信仰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左”和“右”的理解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把世界分为阴阳两类: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南为阳,北为阴;生为阳、死为阴等等。阳与阴虽然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但从总体来讲,阳往往与光明和生命联系在一起,阴往往与黑暗、死亡联系在一起。由此便形成了“左为上,右为下”的观念。

在“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这则迷信当中,左眼和右眼的跳动是先决条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左眼的跳动能给人们带来幸运和吉祥,右眼的跳动却是灾难的前兆。根据“左为上,右为下”的观念,左眼理所当然的就成为吉兆,右眼也就成为凶兆。

因此,这一迷信观念和行为的产生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7. 为什么说“捉迷藏”的游戏是古代巫术的残余物?

【解析】:

民间游戏是一种以口头形式传授,以直接参与为目的的竞技和演示活动,分为成人游戏和儿童游戏。“捉迷藏”的游戏就是一种儿童游戏。民间游戏分为巫术游戏、占卜游戏、社会游戏等。“捉迷藏”游戏就是一种巫术游戏。

巫术游戏来源于古代的一种巫术仪式,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某些仪式被逐步淘汰了。但他们并没有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可以从一些游戏当中看到这些巫术仪式的痕迹。从捉迷藏可以追溯到献贡牺牲礼仪的痕迹。儿童既善于模仿,又善于保存。捉迷藏的游戏就保留了一些古代巫术的残余物。原因如下:

游戏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生产和生活行为的模仿,如巫术仪式和行为。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成年人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消失了,但是有许多却保留在孩子们的游戏当中。传统的捉迷藏的游戏与古代的巫术仪式密切相关,它其中的许多观念都与巫术观念非常相似。

在社会中,巫师的身份具有双重性,可以说既不属于人类,又不属于超自然类:说他们不属于人类,是因为他们具有人们所没有的通灵和与超自然界进行沟通的能力;说他们属于超自然类,但他们又具有人的所有特征。巫师往往生活在社会的边缘,既让人尊敬,又让人害怕,占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又常常被处置在远离社会、没有社会亲情的环境里,令人不敢接近。捉迷藏游戏中的“鬼”就非常类似于巫师的身份,被排斥在社会群体之外,但同时又享有很高的权力,具有“危害”人类的能力。

在仪式中,巫师主要是通过行为和语言,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咒语,“接触对方”或用“巫术舞蹈”来表现自己的能力。捉迷藏中的“鬼”也是通过触摸或者喊出人们的名字来“抓住”游戏的其他孩子的,与巫术的行为也很相似。

在现实生活中,巫师虽然具有潜在的伤害能力,但同时又具有保护盒救助的能力。在一些社会中,每当人们遇到自然或人为的灾难时,请巫师举行巫术仪式是人们经常选择的一种“禳解”的 和途径。通过接触巫师的一些所属物而获得“免疫力”,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流传非常广泛的接受或获取“救助”的方式之一。捉迷藏游戏中的触摸大树的行为应该来源于巫术的这种接触概念。

8. 如何理解“建筑如人”的说法?

【解析】: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及其所属建造的一种牺身,藏身之所。民间建筑是传统物质文化的根本,是传统文化观念的立体展示,反过来又传播和保持这些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民间建筑对建筑物与建筑物,建筑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处理,建筑物的高度,体积,光线和视野,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房屋的观念,同时也成为保存这些价值观念,同时也成为保存这些价值观念的力量。房屋建筑,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栖身之所,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建筑是自然和文化的共同产物。

建筑如人包含几层含义:

(1)建筑如人的结构——头、身、脚。

这主要表现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中国的传统建筑都是有头(屋顶)、有身(墙体)、有脚(台基)的,是按照人的理解去建造房屋,从而决定了中国建筑是土木结构,土是可以创造生命、繁衍生命的,木也是有生命的。用土木建造房屋,就赋予了房屋以生命力。中国建筑局部的装饰也是分为头、身、脚三部分。比如镂空的装饰就表现的是人的呼吸的象征,或是心脏的玲珑剔透。

(2)建筑如人的文化

建筑是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产物。一方面,自然环境不同,建筑的样式就会有显著的差异。如热带的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另一方面,建筑又是人类设计的结果。建筑无不体现着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例如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思想和生命观念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材料、格局和色彩等因素的指导思想。民间建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思想及其观念的“物化”。因为,无论是建筑地点的选择、建筑材料、建筑模式、建筑技巧、建筑内部的结构安排和建筑过程都体现着人们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例如,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四合院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四合就是四象、四方、四时和五行观念的集中体现,四合院还注重中轴线和对称性,体现了八卦方位的涵义。

(3)建筑如人所在的社会

建筑是生存与社会中的人的创造,是私有财产之一,因此,不可避免地会打上社会的烙印。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就传递着明显的道德伦理和等级尊卑观念。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的四个等级——庑殿、歇山、悬山和硬山——的划分。

社会地位高、财力雄厚,则房屋的规格、装饰等都是与众不同的。最突出的反应就表现在屋顶的使用限制。

(4)建筑如人的性格、审美、宗教信仰等。

建筑的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性格。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多采用横向的形式,与大地仅仅相连,表现出中国人稳健、平和、纯朴、自然、自信、保守的性格特征,与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和信仰习俗相一致。横向建筑线条柔和,不过分渲染和突出建筑的非自然特点,同时又配以纯天然的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就体现了中国人温和、务实的性格倾向,表现的是人对自然的顺应,追求的是与自然融为一体。西方则追求纵向的建筑形式,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74794/

推荐访问: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写景散文阅读指导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