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与《月光曲》》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13 10:14:0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贝多芬《月光曲》》

贝多芬《月光曲》赏析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接触贝多芬及他的《月光曲》是在小学的课本。那时的我将信将疑地怀疑贝多芬是否是那样传奇的一个人物。然而,在许天鸣老师的公选课上,我再一次地与贝多芬相遇,与《月光曲》相遇。现在的我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触动我的心弦。 · 凡·贝多芬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 “乐圣”。 贝多芬出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出身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开始了正规和有系统的学习。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的创作时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从1796年26岁时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晚年失聪,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在最后的十年当中,他以非凡的毅力完成了《第九(合唱)交响曲》。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幻想奏鸣曲》、《幻想朔拿大》,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

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朱丽叶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儿,比贝多芬小14岁,两人真诚相爱,因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所以,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

在了解了贝多芬以后,我真的很佩服他。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的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他任然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创作直到生命的镜头,这是一般人所无法企及的。

每当细细聆听贝多芬的音乐时,我都会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一种催人向上的精神。虽然我没有贝多芬那样命途多舛,但是在今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向他学习,不退缩,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向前!

第二篇:《贝多芬阅读题答案》

贝多芬阅读题答案

四.1.这是一个比喻句。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2.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3.贝多芬把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4.“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五.1.“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的情形。

2.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贝多芬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处理日常杂务,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用音乐表现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信念、意志,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使音乐成为贝多芬灵魂的表现,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4.用描写“十分破旧,甚至不整洁”的衣饰,“蓬勃的头发”,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等印证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以及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的性格特征。用描写“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透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从而用“心灵”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

六.1.比作密不通风的磐石和不见天日的囚室。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耳聋带给贝多芬的极大不幸。

2.罗曼·罗兰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刻画了一位与贝多芬经历相似的文学人物,成就了一部著作。

3.观众看到贝多芬指挥不正常而表现出惊讶。

4.表现了人们对贝多芬遭遇不幸的震惊和痛惜,传达出强烈的感情。

5.能坦然,镇定地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幸,具有豁达、乐观、勇敢的精神。【《贝多芬与《月光曲》》阅读答案】

6.贝多芬以他的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7. 言之有理即可。

七.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八.1.D 2.D 3.有一年秋天的夜晚,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贝多芬 4.

月光照耀下的大海景象。 5.因为他要尽快把自己为盲姑娘即兴弹出的曲子记录下来。 6.介绍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经过。

第三篇:《贝多芬同步练习及答案》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积累·感知】

一.给加点字注音

深邃___ 踌躇___ 磐石___ 纽扣___ 喧嚣___

二.多音字注音组词

挑( )___ 荷( )___ 丧( )___ 挣(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三.词语填空

( )人注目 杂乱无( ) 零乱不( ) ( )不作声

( )不通风 不见( )日 掌声( )动 ( )劳无益

四.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1.“你们竟敢到兽穴来抓狮子的毛。”

2.“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的火山,头颅到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中,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贝多芬与《月光曲》》阅读答案】

2.作者笔下的贝多芬,主要的性格特征有哪些?

3.贝多芬超出常人的地方表现在哪里?

4.文章怎样通过肖像描写来表现贝多芬的生活遭遇、个人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体验·探究】

六.课内语段阅读

①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恼,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②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③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④贝多芬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1.作者将“耳聋”比作了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贝多芬与《月光曲》》阅读答案】

2.如何理解“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3.“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这是什么原因?

4.段③末尾连用两个叹号,有什么作用?

5.贝多芬能够向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指挥的情形,这表现出他怎样的精神?

6.贝多芬为什么会说“一个人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谈谈你的理解。

7.假如你是贝多芬最后一次指挥的音乐观众,当时会有什么感受?请简要写在下面。

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作为一个音乐家,最主要的是要有一双聪慧的耳朵,而贝多芬却没有,他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请试着谈谈你的理解。

2.贝多芬曾说过:“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联系课文谈谈你从中感受到了他怎样的生命力量?给你什么人生启迪?

【实践·拓展】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贝多芬与《月光曲》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一天夜晚,他在____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住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过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甲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你来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____。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乙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丙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的大海。

丁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幽静 清幽 波涛汹涌 波光粼粼

(B)清静 幽静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C)幽静 清幽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D)幽静 清幽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贝多芬与《月光曲》》阅读答案】

2.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的,根据文意,它应当在文中的( )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贝多芬与《月光曲》》阅读答案】

3.这篇文章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地点是____的小路上、茅房里、客店里,主要人物是_________。

4.皮鞋匠从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中感受到了什么?(不超过15个字) 答:

5.贝多芬为什么弹奏完第二首曲子就飞奔回客店?(不超过24个字)

答:

6.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参考答案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1.这是一个比喻句。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2.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贝多芬与《月光曲》》阅读答案】

3.贝多芬把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4.“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五.1.“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的情形。

2.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贝多芬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处理日常杂务,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用音乐表现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信念、意志,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使音乐成为贝多芬灵魂的表现,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4.用描写“十分破旧,甚至不整洁”的衣饰,“蓬勃的头发”,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等印证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以及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的性格特征。用描写“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透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从而用“心灵”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

六. 1.比作密不通风的磐石和不见天日的囚室。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耳聋带给贝多芬的极大不幸。

2.罗曼·罗兰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刻画了一位与贝多芬经历相似的文学人物,成就了一部著作。

3.观众看到贝多芬指挥不正常而表现出惊讶。

4.表现了人们对贝多芬遭遇不幸的震惊和痛惜,传达出强烈的感情。

5.能坦然,镇定地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幸,具有豁达、乐观、勇敢的精神。

6.贝多芬以他的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7. 言之有理即可。

七.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八.1.D 2.D 3.有一年秋天的夜晚,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贝多芬

4.月光照耀下的大海景象。

5.因为他要尽快把自己为盲姑娘即兴弹出的曲子记录下来。

第四篇:《月光曲》

第五篇:《浅析贝多芬月光曲》

浅析贝多芬《月光曲》

1108061102 陆永

第一次听说贝多芬的《月光曲》是在小学的课本上,其中有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月光曲》由来的传说。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在听到一对兄妹的对话才得知,原来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但是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能够亲耳听到贝多芬弹奏她自己很难弹出来的曲子是她的心愿。贝多芬就走进茅屋,在为姑娘弹奏了她想听的曲子之后就即兴有弹了一曲,这就是后来他回到酒店才记录下来的《月光曲》。

这虽然仅仅是一个传说而已,然而这个美丽的传说却很大程度地激起了我的兴趣。之后我决定找到这个曲子细细品味。曲调波澜起伏,优美动人,我一下子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透过音乐,我仿佛感受到了一代音乐大师贝多芬的感情世界,那种在优美的曲调中夹杂着的淡淡的哀伤总是令我心魂缠绕。

《月光曲》即是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的别名。几乎没有一首名曲像这首奏鸣曲一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月光》这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然而, 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则是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暝想、沉思的、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绪。《#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用小调来暗示),因此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末乐章是狂暴的、热情的,表现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对于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由此可见,无论是否应该以《月光曲》命名,这首曲子都给予了人们无尽的遐想。

贝多芬的作品总是根植于他所生活的现实之中,他在现实中承受着一切痛苦,享受着每一份欢乐,并将他们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1796年至1800年,正是贝多芬的耳疾开始越来越深地影响着他的时期,他的耳朵日夜作响,似乎内脏也受着折磨,听觉更是越来越衰退起来。他一直对自己的耳疾保持着缄默,直到1801年,他才在信中向他的好友韦该勒医生才悲伤地倾诉道“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劣……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免我心爱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 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他身上浓浓的悲伤情绪,然而他却是如此需要欢乐,在没有欢乐时,他就创造欢乐!就这样,在1801年他恋爱了,尽管他在恋爱上不断地钟情,不断地梦想着幸福,最后幸福却总是幻灭,使他陷入痛苦的煎熬之中,他却仍旧一次又一次地坠入爱河之中,《月光奏鸣曲》就是他这段爱情的心理体验,他创作了该首作品,并将他献给当时的恋爱对象琪里爱太·吉却娣,然而,这位漂亮轻佻的贵族小姐却最终无情地抛弃了他。正是在这种复杂的痛苦体验和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中,在对爱情的期待与失望之中,才诞生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月光曲》分为三个乐章。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且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曲》(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第一乐章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充满幻想的,宁静的月色与流动的河水的美丽场景,情绪时而期待又时而失望,时而沉思呻吟又时而思绪如潮,时而忧伤猜疑又时而信念坚定,这其中总是暗藏着某种危机,某种不祥的预感,整个乐章充斥着忧愁哀怨的情绪,似乎是这段严峻感情的开端,这也是贝多芬最杰出的慢板乐章之一。这与现实中的他被卖弄风情、幼稚自私的琪里爱太·吉却娣抛弃存在着暗自的契合关系。它的写法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整个内心激动不安的形象始终浮现在安静、单一的音色背景之上。该乐章采用了单三部歌谣曲的曲体结构,升C小调,由引子、主题、中间部分、主题的再现、尾声五部分组成。引子为第1-5小节,在逐级下降的八度音支持的低音的基调上,浮现出连续三连音的微弱音响,第5小节以完全终止作为结束;主题为第6-15小节,E大调的调性将我们引入了对光明的憧憬,但这种憧憬是短暂的,随即调性又转入e小调,直至第15小节以平行大调的属小调完全终止(b小调), 主题中以长拍符点节奏为主的音型与紧密的三连音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所表达的激动的内心心理放在了绵绵不绝的三连音伴奏音型的背景之上,似遥远的他方有一人向你娓娓倾诉着他的柔情,情绪似乎有些悲伤和绝望;中间部分为第16-42小节,为对主题音乐材料的发展变化,通过调性的转换以及短暂的离调给音乐带来了新的色彩;主题的再现为第43-51小节,是对主题的重复与肯定,以完全终止结束。尾声为第52-69小节。整个乐章贯穿着三个重要的写作要素:分解和弦的三连音的连贯音型,低音八度进行、圣歌式的和弦进行,这些共同塑造了一种空灵、朦胧、安静、忧伤的气氛。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变了传统钢琴协奏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乐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在此衔接得非常完美。这一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这一章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

第六篇:《《贝多芬与《月光曲》》阅读答案》

《贝多芬与《月光曲》》阅读答案

贝多芬与《月光曲》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一天夜晚,他在____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住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过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进去。【《贝多芬与《月光曲》》阅读答案】《贝多芬与《月光曲》》阅读答案。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甲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你来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____。【《贝多芬与《月光曲》》阅读答案】文章《贝多芬与《月光曲》》阅读答案出自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

(A)幽静 清幽 波涛汹涌 波光粼粼

(B)清静 幽静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D)幽静 清幽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2.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的,根据文意,它应当在文中的( )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贝多芬与《月光曲》》阅读答案】阅读答案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3.这篇文章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地点是____的小路上、茅房里、客店里,主要人物是_________。

4.皮鞋匠从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中感受到了什么?(不超过15个字)

答:

5.贝多芬为什么弹奏完第二首曲子就飞奔回客店?(不超过24个字)

答:

6.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答:

参考答案:

八.1.D 2.D 3.有一年秋天的夜晚,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贝多芬 4.月光照耀下的大海景象。 5.因为他要尽快把自己为盲姑娘即兴弹出的曲子记录下来。 6.介绍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经过。

第七篇:《张风子《满庭芳》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张风子《满庭芳》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满庭芳

张风子

咄哉牛儿,心壮力壮,几人能可牵系。为爱原上,娇嫩草萋萋。只管侵青逐翠,奔走后、岂顾群迷。争知道,山遥水远,回首到家迟。

牧童,能有智,长绳牢把,短梢高携。任从它,入泥入水无为。我自心调步稳,青松下、横笛长吹。当归处,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

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牛儿强健倔强,只管啃食原野上的嫩草,离家越来越远了。

B.牧童只顾着自己玩耍,放任牛儿入泥入水,却不加以管束。

C.青松下,牧童悠然自得地吹起了长笛,显示出愉快的心情。

D.本词语言朴实无华,饶有风趣,富有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②本词最后三句“当归处,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勾勒出一幅“月下晚归图”。请简要赏析这样写有何妙处。【张风子《满庭芳》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张风子《满庭芳》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5分)

②(5分)

这几句描写了牧童骑着牛儿回家,在一片清澈的月光下,人和牛的影子渐渐消失在归途中的画面(1分,解说诗句)。融情于景(1分,艺术手法),表现了强健倔强的牛儿和机智沉稳的牧童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或:“营造了和谐、宁静、美好的意境”)(1分,分析意境)。表达了词人对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或:“向往”“留恋”等)之情(1分,情感主旨)。全词以这样一幅牧童月下骑牛晚归的图景作为结尾,余韵悠长,令人回味(1分,艺术效果)。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作者简介

张风子(生卒年不详),宋朝文人。有词:《满庭芳》(咄哉牛儿)等。

张风子者、不知何许人.绍兴中来鄱阳.止于甲氏客邸.每旦出卖相.晚辄醉归.与人言初若可晓.忽堕莽中.不可复问.养一鸡一画眉.冬之夜.炽炭满炉.自坐床上.而置二虫于两旁.火将尽.必言曰、向火已暖.可睡矣.最善呼鼠.申媪以为请.张散饭于地.诵偈数句.少顷.众鼠累累而至.或缘隙钻穴.盖以百数.聚于前.攫饭而食.食罢.张曰、好去.勿得啮衣服.损器血.群鸣跳踉.在东归东.在西归西.勿得乱行.苟犯令必杀汝.鼠默默引去.不敢出声.或请除之.则用诵咒而遣往官仓中.云法不许杀也.目光绀碧如镜.旋溺时.直溅丈许乃堕.好歌满庭芳词.曰、 本文来自...

——《夷坚丙志》卷十八

田园牧歌:牛背上的村笛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牛的形象常和田园、家乡联结得非常紧密。牛背上牧童的村笛,总是能够勾起人们对田园牧歌生活的无限向往。唐代吕严《牧童》云:“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栖蟾《牧童》云:“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张风子《满庭芳》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文章张风子《满庭芳》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出自http://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76445/

推荐访问:贝多芬月光曲钢琴曲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