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22 10:18:2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第二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实用文本类阅读阅读答题方法与技巧

例:“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

(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

(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三、传记阅读选择题解题方法

2、解题方法:

(1)认真阅读全文(包括“相关链接”内容),对人物形成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再看试题。切忌只看选项涉及的相关内容。只有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才不会遗漏面作出错误判断。

(2)认真阅读选项,特别是选项中进行分析的内容,必须字字读清楚。选项的错误主要错在分析部分。 ..

(3)将选项涉及的原文内容标注或勾画出来,结合原文其它理解,分析从原文相关内容中是否可以得出选项分析的判断或结论,如果能够得出,则选项的分析判断是正确的,否则是错误的。

考点一分析综合 考向一信息筛选整合

3、答题过程及方法:

(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认真读清题干,明确要求答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答题方向是什么。

(2)阅读全文,明确筛选区域:根据题干要求,阅读全文,明确答题的区域,主要信息所在段落,次要信息所在段落,使信息筛选心中有数。

(3)筛选语句,明确答案来源:根据题干要求和答题区域,逐一筛选跟题干要求相关的语句(最好依次标上序号)

(4)归纳整合,确定答案:结合题干要求,对筛选出的语句进行整合。整合时相同的内容或相关的内容进行合并,不同的内容分点拟答。删繁就简,去其枝叶,或提取重组,或合并转述,最终定出合乎题干要求的答案。语句表述要通顺,要扣题干要求书写。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解析】 B项,“内心非常不愿意”程度过深;C项,虽然种种原因使他心力交瘁,但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表述不当;E项,“对女儿的深切怀念”于文无据。

【答案】 AD

★2.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请结合全文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余光中成功的因素,需要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如:主观上从小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勤奋好学等;客观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等。

【答案】 ①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余光中从小跟随父亲和舅舅学古文,李白、杜甫等人都给他一定的影响。②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比如济慈、雪莱等人对他影响很大,他也曾在美国留学。③勤奋的诗歌创作。青年时代和朋友创立蓝星诗社,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④性格开朗而意志坚强。面对误会与痛苦,他幽默对待;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依然坚强前行。

★3.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答题区间在文章前5段,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 ①形式方面,他的诗歌极具节奏感和旋律感。他的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韵律的影响,同时融入了西方音乐的节奏。②内容方面,他的诗歌情感真切,内容丰富,国家落后的屈辱,对大陆的深情,对家人的愧疚,对自己的质问,客居他乡的孤独等。诗歌中充满了别离伤感的色彩,以及作者的思国怀乡之情,特别能打动人。

4.余光中为传主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标题,记录了他的日常工作生活状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余光中“逍遥”的看法。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逍遥”意为“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本题的答题区间为5~8段,提取其中可以体现余光中“逍遥”的内容,归纳总结即可。

【答案】 ①创作中随缘。创作上已经摆脱了束缚,写作题材全凭缘分。②生活上童心未泯。在故地重游时,余光中童心大发,率性而为。女儿发生车祸,他心情郁闷,但听到小学生读诗,又开心地给予指导。③幽默化解误会和痛苦。对于李敖的批评,他懂得幽默比愤怒有用。④不再质问自己,对于“我是谁”的问题,余光中早已不再纠结,只是报以淡淡的微笑,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考点一 分析综合

考向二 分析概括传主形象

陈祖德:一位真正的弈者

1、【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批评”一词不当。C项,陈祖德“下什么棋都想赢”,并不是说他“一点也不谦让”,而是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赢棋“并不友好而有点虚伪”。且“这种不谦让是他一生唯一的缺点”不正确。D项,“强大的日本对手使他连连输棋”属无中生有。

【答案】 AE

★2.陈祖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事件,然后从中概括出陈祖德的性格特点。从文本来看,在“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工厂,在重病之时他都没有放弃下棋,由此可知他的顽强执着。第五段写“要是我对你客气而输给你,一点意思也没有……其实并不友好而有点虚伪”,体现了他的坦诚。文章的倒数第二、三两段写他在病床上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留给了后人,这是无私的体现。

【答案】 ①执着顽强。他热爱围棋事业,孜孜以求,无论“文革”还是患病,都没有阻止他对围棋事业的追求。②坦诚。他不会因为面子等而有意输给别人。③无私。他在病中把所有的心得写下来,留给后人。

3.为什么说陈祖德是“一位真正的弈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弈者”可以从陈祖德对下棋的喜爱和他对围棋精神的理解入手。“真正”是指他体现出来的“斗士”的精神以及为中国围棋做出的贡献。整合相关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①将下棋当成最大的乐趣,将围棋视为一辈子最大的精神寄托;②对围棋精神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③是棋手也是斗士,为中国围棋的崛起做出了贡献,将一生奉献给围棋事业。

4.陈祖德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文本来看,重点突出的是陈祖德的执着和顽强,所以可以由此确立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分析陈祖德是如何执着于围棋的,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求学或为人有什么样的启示。分析注意全面且有条理。

【答案】 ①陈祖德先生因对围棋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而获得成功,不仅仅是广大棋迷学习的榜样,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②我们在遇到困难、苦难的时候,应坚持自己的精神追求,坚守自己的心灵;③陈祖德对梦想的追求一直不断,这是成功的要素之一;④我们每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应当像陈祖德那样,首先要对自己的事业不断追求,其次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课后作业

【基础】

1、【答案】(1)(5分)选D 3分,B 2分,C 1分。

【解析】A“以谢云的意外反衬李小文的形象”错,C“是因为他发现公式还有较大问题,又不想直接说出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不妥,E“不问世事”错

2、为什么李小文被认为“神功盖世”?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答案】【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阅读答案】

①学术成就卓著:建立“遥感几何光学模型”,研究论文被广泛引用。

②出成果时间早:年仅53岁就已经硕果累累,成为国内遥感界泰斗级专家。

③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推崇:被谢云等教授视为偶像,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评价其为遥感基础研究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的筛选,在文中找到提问的主要对象所在的相关段落,寻找原因,归纳整合即可。

3、作为老师,李小文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6分)

【答案】

①只要愿意跟他求学的,无论贫富贵贱,他都愿意带,体现“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②教学中打通文理,用苏轼、韩愈等人的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

③他以“打赌”的方式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仔细论证,发现真理,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的筛选,找到具体的段落,缩小范围,找细节加以概括即可。【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阅读答案】

4、文中说“李小文有文人的风骨”,这种风骨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①不重外在,衣着简朴:白衬衫黑裤子,拎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脚上是一双布鞋。 ②严谨审慎,谦虚低调:把项目申请时许下的承诺全部完成,却谦称“做课题的原则就是能够交差”。 ③心系苍生,勇担责任:汶川地震后,为自己没有及时制出遥感图而道歉,“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 ④淡泊名利,回避炒作:照片走红网络后,媒体蜂拥而至,李小文婉言谢绝采访,希望降降温。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传主的风骨,其实是传主形象的变体,结合具体的例子,概括形象,最好用四字成语。

【巩固】

5、【答案】D3分C2分E1分

A、(穿着与季节不符) B、(文中无据) E、(美---积淀;复旦---大师,故事,情怀)

6、卢鹤绂是公认的而且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核能之父”,这是为什么?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在核能研究方面有开创之功。作为中国人,他在世界上首次精确“称原子的重量”,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

②在核能知识的普及方面有推广之功。他的学术著作被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③在核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培养之功。中国后来11位“两弹元勋”中,7位是卢鹤绂的学生。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的筛选,在文中找到提问的主要对象所在的相关段落,在核能研究方面有开创之功,在核能知识的普及方面有推广之功,在核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培养之功三个方面回答即可。

7、卢鹤绂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请你联系文本,评价卢鹤绂的“戳天”行为。(6分)

【答案】

①卢鹤绂有勇气向权威挑战。在当时人们把爱因斯坦的学说奉为高不可攀的“天空”的情况下,他不怕被嘲笑为疯子,写下了挑战论文。

②卢鹤绂有能力向权威挑战。他的挑战理性而有序列,为世界留下8大提纲44项研究进展资料,发表的论文仅是他研究内容的十分之一。

③卢鹤绂向权威挑战是有意义、有价值、有影响的。他的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他的质疑被列入美国科学院的实验项目。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的筛选及整合,在文中找到提问的主要对象所在的相关段落,归纳整合即可。

8、文章结尾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情怀的人。”他的“有故事”“有情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①“有故事”是指卢鹤绂的人生经历曲折,个性特点鲜明,富有传奇色彩。如,美国求学,称原子重量,震惊学界;拼死回国,香港机场遭疑,感动安检终放行;西迁途中,折服土匪保平安;文革期间,又红又专巧应对;挑战权威,敢把“天空”戳个“洞”。

②“有情怀”体现在他热爱祖国,关爱亲人,献身事业,充满家国情怀。如,用教学和科研抗战,显示一腔爱国热情;培养“两弹元勋”,增强国防硬实力;关爱妻儿显柔情,教学家务两不误;能唱能讲演京剧,诙谐幽默有睿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探究。其实在文中抓住有故事,有情怀两点,结合具体事件,加以概括。

考点二鉴赏评价

考向一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二、对型训练

1、【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辞藻华丽”错;D项,生活经历没有着重表现。

【答案】 AD

2.班廷为什么对研究胰岛素这项工作那么投入?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时,结合班廷的身份、精神品质以及当时的医学现状来分析。

【答案】 ①是出于作为医生的一个职业兴趣。②出于对这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的信念。③是为了挑战一个全新的目标,弥补医学史上的一个空白。

★3.为什么说班廷的奇迹证明了马克思的名言?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和倾向的能力。马克思的名言主要包括三层意思:崎岖小路、不畏劳苦、光辉的顶点,结合班廷的经历对以上三层意思进行阐释即可。

【答案】 ①求援被拒的坎坷:虽然麦克劳德拒绝了班廷的请求,但班廷没有放弃,最终用他的诚意打动了教授;②坚持不懈的精神:实验进行得很不顺利,两个月过去了,没有什么研究成果,但班廷没有放弃,在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持实验;③获诺贝尔奖的荣耀。

4.班廷创造了一个奇迹,从他成功的道路上看,你觉得什么因素是最重要的?请结合全文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的能力。只要能结合原文所反映的班廷的人格品质来谈,言之有理即可。观点必须明确,并要结合原文进行阐释,最后联系实际生活加以分析。

【答案】 观点一:机遇是最重要的。班廷偶然看到关于糖尿病的报道,并在此启发下开始他的研究,如果没有抓住这次偶然机会就无法成就他的奇迹。

观点二:大胆发现、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最重要。班廷在研究过程中并不十分顺利,甚至有多次失败,但他没有放弃,而是更进一步去探究胰岛素对糖尿病的疗效。

观点三:别人的帮助是最重要的。班廷创造胰岛素奇迹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麦克劳德给他提供实验室和一定的实验设备以及助手白斯特的鼎力帮助,他也有可能不会取得成功。

考向二 分析传记的文本特征和艺术技巧

1.了解引用材料的作用

回答此类题目,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切入角度:

(1)对传主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的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

(2)对文本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

(3)对结构的作用: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

(4)对读者的影响: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角度一 结构技巧一轮资料P298《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传记中某一情节的作用。题干要求分析第一自然段的作用,首先要考虑传记首段的一般作用,比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等;其次要考虑情节对表现传主性格的作用。同时还要考虑这段所写的内容。

【答案】 ①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②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④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做铺垫。

角度二 表现手法一轮资料300《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解析】 文章写梁思成显然是用来直接或间接表现主人公朱启钤的。文中有关事例并不少,考生不仅要找出来,还要做简要分析,分析时要从文章的结构方面做探究。

【答案】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 所选事例及分析:

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角度三 语言艺术

★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

(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

【解析】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用了夸张修辞,内容上突出了他走路速度之快。

(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用了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梁宗岱在辩论时的全身心投入的样子。

【答案】 (1)夸张。突出了他走路速度之快。

(2)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梁宗岱在辩论时全身心投入的样子。(意思答对即可)

三、对型训练

第三篇:《【金版教程】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三 评价、探究强化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三

评价、探究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12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36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36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20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20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20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

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如今,已经85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余光中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C.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36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D.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20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E.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答案 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析 B项,“内心非常不愿意”属无中生有。C项,“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依据不足。 E项,“对女儿的深切怀念”分析不当。

2.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请结合全文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余光中从小跟随父亲和舅舅学古文,李白、杜甫等人都给他一定的影响。②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比如济慈、雪莱等人对他影响很大,他也曾在美国留学。③勤奋的诗歌创作。青年时代和朋友创立“蓝星诗社”,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④性格开朗而意志坚强。面对误会与痛苦,他幽默对待;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依然坚强前行。

解析 锁定信息区域,答案在三~五自然段,分段概括即可。

3.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形式方面,他的诗歌极具节奏感和旋律感。他的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韵律

的影响,同时融入了美国摇滚音乐。②从内容方面,他的诗歌情感真切,内容丰富,国家没落后的屈辱,对大陆的深情,家事发生的愧疚,自我质疑的矛盾,客居他乡的孤独等。诗歌中充满了别离伤感的色彩,以及作者的思国怀乡之情,特别能打动人。

解析 答案从第四自然段开始概括归纳,尽量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4.余光中传主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标题,记录了他的日常工作生活状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余光中“逍遥”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创作中随缘。创作上已经摆脱了束缚,写作题材全凭缘分。②生活上童心未泯。在故地重游中,余光中童心大发,率性而为。女儿发生车祸,他心情郁闷,但听到小学生读诗,又开心地给予指导。③幽默化解误会和痛苦。对于李敖的批评,他懂得幽默比愤怒有用。④不再质疑自我。对于“我是谁”的问题,余光中早已不再质疑。只是报以淡淡的微笑,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筛选余光中“逍遥”的内容,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含义;结合文本,找出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他的学生钱理群说:“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就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他的学生张鸣说。

但老人的隐居生活却似乎自得其乐。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说②①

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酷爱放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空地放风筝。他在床头挂了一只花蝴蝶的风筝,这只花蝴蝶一直陪他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纯真、率真、赤诚,就像一个真正的孩子。而这是做一个大师最大的特点。”钱理群说。

这位九旬老人脸上孩子般的笑容,让为他制作遗像的照相馆师傅感到惊讶:“这么精神的老人,从来没见到过。”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

在他那间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北大毕业生余杰曾撰文回忆读书时他与林庚的一次接触。林庚站在料峭的寒风中迎接他,主动与他握手,说话总带着“歉意的微笑”,告别时走出很远,回头看,他仍“站在门外望着”。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注] 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文史馆馆长、北大国学院院长。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把林庚称作“喧嚣时代里的隐退者”,就是因为林庚在退休之后,隐居在北大燕南园里,不问世事,不接受媒体采访。

B.“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这个评价表明,钱理群为林庚一生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名誉、地位就离开而感到遗憾。

C.在“告别课”上,林庚挥洒自如,滔滔不绝,回家后却进门倒下,大病一场,说明林庚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具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

D.林庚对学生和年轻人充满期待,所以他从不对学生疾言厉色,耳提面命,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客套话。

E.林庚虽然已经退休,心里仍然牵挂着学生。面对来访的学生,他总是很激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他也从不拒绝。

答案 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解析 A项,原因表述不全面。作者称他为“喧嚣时代里的隐退者”不仅因为他退休后隐居,少问世事,还有他在文革中对待江青的态度,也能体现出他在喧嚣时代里所表现出的淡泊、坦然。而且,原文中说林庚“少问世事”,A选项中说“不问世事”过于绝对化。B③

项,“他赤条条地去,又赤条条地去”,钱理群的评价并不是为林庚没有得到名誉、地位而感到惋惜,而是对为人的赞赏。D项,强加因果,林庚从不对学生疾言厉色,耳提面命,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客套话主要是因为他性格随和。

6.文本为什么大量引用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评述林庚先生的话?请结合材料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些人都是林庚的学生,比较了解林庚,引用他们的评述,可以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②这些人在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引用他们的评述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③引用他人的评述更能突出林庚的精神品质。④他们的评述性的话使读者能够更加直接地了解林庚的性格。

解析 结合注释先了解这些人是什么人,再找他们的共同点如“都是林庚的学生”“在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知名度”等等;再思考引用他们的话对传主的作用“突出林庚的精神品质”“了解林庚的性格”。

7.与学生在一起时,林庚的哪些方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材料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学识渊博,旁征博引,讲课富有感染力。林庚上课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堂下鸦雀无声。②气度不凡。他讲究衣着,素来整洁。上课时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③对待学生随和、真诚。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解析 先通读全文,再找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内容。反映学生印象的内容,主要在文中第3、7、11段。

8.林庚身上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我们该如何发扬?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专注学术,严谨治学的精神。②他不卑不亢,不畏权贵的精神。③他淡泊名利的情怀。④他谦和有礼,待人真诚的风范。(联系现实略)

解析 这是一道关于文章内容的探究题目,要明确探究的重点是“林庚的精神财富,我们该如何发扬”,还有“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首先要从文本中概括出林庚传承给我们哪些精神财富,然后结合现今的社会生活,谈自己的看法,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第四篇:《2018届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海南省农垦中学2018届高一上学期第二次 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阅读答案】

第Ⅰ卷 阅读题(76分)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完成下面1~3题。(9分)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进兵北略地 D、夜缒而出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以其无礼于晋 ....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凌万顷之茫然 D、群臣侍殿上者

而诸公卿媚上以求爱,因民以求饶,导君于不义,败政于淫俗,臣窃为痛心。今邻国交好,四边无事,当务息役养士,实其廪库,以待天时。而更倾动天心,骚扰万姓,使民不安,大小呼嗟,此非保国养民之术也。”

时殿上列将何定佞巧便辟(pián bì,谄媚逢迎),贵幸任事。凯面责定。定大恨凯,思中伤之,凯终不以为意,乃心公家,义形于色,表疏皆指事不饰,忠恳内发。建衡元年,疾病。皓遣中书令董朝问所欲言,凯陈:“何定不可任用,宜授外任,不宜委以国事。奚熙小吏,建起浦里田,欲复严密故迹,亦不可听。姚信、楼玄、贺劭、张悌、郭連、薛莹、滕脩及族弟喜、抗,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愿陛下重留神思,访以时务,各尽其忠,拾遗万一。”遂卒,时年七十二。

初,皓常衔凯数犯颜忤旨,加何定谮构非一,既以重臣,难绳以法,又陆抗时为..大将在疆场,故以计容忍。抗卒后,竟徙凯家于建安。 .

(选自《三国志,陆凯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卒有不虞 不虞:意想不到 B、加何定谮构非一 谮构:毁谤陷害 ....C、皆社稷之桢干 桢干:支柱骨干 D、抗卒后,竟徙凯家于建安 卒:最终 ...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假节,凭借符节。节,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B、除,古代指授予官职。

C、累迁,指多次升迁官职。 D、黎元,指百姓,民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凯颇有功绩,位列宰辅。他治县有政绩,讨伐朱崖,、陈毖及寿春作战有战功,后又多次受到晋封。在孙皓在位期间,位及左丞相。

B、陆凯怠君爱民,恪尽职守。他敏锐指出孙皓“不好人视己”这一喜好的隐患,还谏言孙皓要关心百姓疾苦,保国养民,以求长治久安。

C、陆凯忠直不阿,被人嫉恨。他当面斥责何定,何定痛恨他,孙皓也对他多次犯颜直谏心存不满,因此在他死后,就把他全家移至建安。

D、陆凯临终劝君,远佞亲贤。他病重期间进言,何定不宜授以朝廷大事,奚熙也不能放任,而姚信、楼玄等人却应该提拔重用,辅国理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愿陛下重留神思,访以时务,各尽其忠,拾遗万一。(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虽统军众,手不释书。好《太玄》,论演其意,以筮辄验。(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二、古诗文阅读(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丞相逊族子也。黄武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好《太玄》,论演其意,以筮辄验。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朱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五凤二年,讨山贼陈毖于零陵。斩.

毖克捷,拜巴丘督、偏将军,封都乡侯,转为武昌右部督。与诸将共赴寿春,还,累.迁荡魏、绥远将军。孙休即位,拜征北将军,假节领豫州牧。孙皓立,迁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孙皓与晋平,使者丁忠自北还,说皓弋阳可袭,凯谏止,语在《皓传》。宝鼎元年,迁左丞相。

皓性不好人视己,群臣侍见,皆莫敢进。凯说皓曰:“夫君臣无不相识之道,若卒有不虞,不知所赴。”皓听凯自视。皓时徒都武昌,扬土百姓溯流供给,以为患苦,又..政事多谬,黎元穷匱。凯上疏曰:“臣闻有道之君,以乐乐民;无道之君,以乐乐身。..

乐民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久而亡。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自顷年以来,君威伤于桀、纣,君明暗于奸雄,君惠闭于群孽。无灾而民命尽,无为而国财空,辜无罪,赏无功,使君有谬误之愆,天为作妖。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1964年,36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36岁了?拜伦、徐

浣溪沙 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8、这首词的上阕塑造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 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9、这首词的下片表现了词中主人公怎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释。(6分) 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 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20分钟一气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2分) 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酝酿了20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2)黑云压城城欲摧, ___。角声满天秋色里,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之所无恶甚于死者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______________? 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____________________。 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6)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

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说到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从“马屁诗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要比愤怒有用。 不是一首一首的写,而是一辑一辑的写。 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微笑。如今,已经85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余光中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A、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2

B、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20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C、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D、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E、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36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2)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请结合全文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光中传记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标题,记录了他的日常工作生活状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余光中“逍遥”的看法。(8分)【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阅读答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74分)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14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敢问路在何方》已经成为《西游记》的标志性音乐,旋律高亢苍凉,意境恢宏深邃,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取经路上的艰难和师徒四人百折不回的风貌。 ....B、景区山顶常年云雾缭绕,山下绿草如茵,整个山景层次分明,大块的色彩加上一....天之中可以看到雨、雪、雾、岚的奇景,让此处成为知名的景观。 C、为保证学科领域不同凡响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学院以项目培训人才,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为大家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和锻炼平台。

D、俄塔社背景分社社长安德烈·基里洛夫给李克强总理写信,为了不耽误总理的宝贵时间,他特地用中文写信,并且尽量将信件写得短小精悍。 ....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设置重重陷阱,利用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

B、整个8月份,南京人比平时少吸了3764吨PM10和1750吨的PM2.5,下降比例达

3

到44%和36%。青奥会的实践证明,对空气污染预先预测,提前采取应急措施,的确会对空气恶化起到缓解作用。【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阅读答案】

C、在农村公路建设投资上,甘肃省去年的投资达到151亿元,实现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里程超过1.9万公里,农村群众出行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D、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3月20日下午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7天的访问。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在晚清那个思想大动荡的年代里,王国维投湖自尽的原因应该说是落在了一个愚忠上。______________在极度的矛盾痛苦中,他只能紧急刹车,用生命作代价,画上了自己人生和思想的句号。郭沫若说王国维头脑是近代式的,而感情却是封建式的,这话不无道理。

A、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能够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但作为一个大智者,他又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 B、作为一个大智者,他够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但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又不能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C、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但作为一个大智者,他又能够看清大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D、作为一个大智者,他能够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但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又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 15、《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青梅煮酒论英雄”情节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该情节中的两位人物各自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寒冷的下午,我回家很晚,独自一个人用餐。小女儿早已吃过了,但她快乐地凑在我身边,要我夹一块豆腐给她。我夹给了她。“啊,”她高兴地叫了起来,“妈妈,你的筷子好温暖啊!”

我愣了一下„„世人赞美的往往是盛宴美酒,或者是那些足以称为伟大的东西,但一个3岁的小女孩却懂得享受筷子尖端那一点点的温暖,并发出由衷的欢呼和赞叹。我们曾经错过了多少美好的事物,失去了多少幸福和快乐,我们有时真是太粗心了!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悟?你有过类似文中所述的体验吗?你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过美好的情感和事物吗?

请选准角度,自主立意,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高一语文阶段性检测考试题答案

一、1、A(A是名词作动词;B、C、D名词作状语)

2、B(A“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十分,极;C“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D“无信”古义:没有什么凭信之物;今义:不讲诚信)

3、A(A为状语后置;B、C、D为定语后置) 二、(一)4、D(卒:死)

5、A(假节:为持节使臣。)

6、C(“在他死后,就把他全家移至建安”一句错,原文是“抗卒后,竟徙凯家于建安”,而不是陆凯死后。) 7、(1)希望陛下心里想着重视留用他们,向他们询问当朝政务,让他们各尽忠诚,补正陛下万一出现的过失。(关键词:“愿”、“访”、“拾遗”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虽说他统领兵众,但经常手不离书本。喜好《太玄经》,推论排演书中含意,用蓍草卜筮总能应验。(关键词:“释”、“论演”、“辄”各1分,句意通顺2分。)

(二)8、这是一个思念丈夫并埋怨其未归但心中仍充满期待的女子形象。(2分)她独倚“百尺”高楼,遥望江面而不见期待中的丈夫“归桡”,禁不住埋怨丈夫没有如约归家。(2分)但又希望丈夫能如潮信有期一般,主人公心中幽怨又充满期待。(1分)

9、下片写了从楼上望下来所见到的暮春景象,虽是眼前景,却抒发了内心的离别相思之苦,因为所见景物的亲昵与惬意,再加上时光难挨,更增添她内心的哀怨。(2分)下片前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花片片”在风中飞舞,像蝴蝶相似似的,“柳阴阴”柔丝拂水,雨后新波与桥面向平,用落花和柳丝暗示春的流逝。(2分)尾句直接抒情。漫长的白昼好不容易才挨过去,却又迎来了寂寞难耐的夜晚,足见女主人公的离别相思之苦之深。(2分) (三)10、略

三、11、(1)选C得3分,选B得2分,选A得1分(解析:A项“内心非常不愿意”属无中生有;E项“对前途、生活失去信息”依据不足。D项“对女儿的深切怀念”分析不当。)

4

(2)①从形式方面,他的诗歌极具节奏感和旋律感。他的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韵律

的影响,同时融入了美国摇滚音乐。②从内容方面,他的诗歌情感真切,内容丰富,国家落后的屈辱,对大陆的深情,家事发生的愧疚,自我质疑的矛盾,客居他乡的孤独等。诗歌中充满了别离伤感的色彩,以及作者的思国怀乡之情,特别能打动人。(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余光中从小跟随父亲和舅舅学古文,李白、杜甫等人都给他一定的影响。②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比如济慈、雪莱等人对他影响很大,他也曾在美国留学。③勤奋的诗歌创作。青年时代和朋友创立“蓝星诗社”,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④性格开朗而意志坚强。面对误会与痛苦,他幽默对待;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依然坚强前行。(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①创作中随缘。创作上已经摆脱了束缚,写作题材全凭缘分。②生活上童心未泯。在故地重游时,余光中童心大发,率性而为。女儿发生车祸,他心情郁闷,但听到小学生读诗,又开心地给予指导。③幽默化解误会和痛苦。对于李敖的批评,他懂得幽默比愤怒有用。④不再质疑自我。对于“我是谁”的问题,余光中早已不再质疑。只是报以淡淡的微笑,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每点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五、13、C(C项“不同凡响”: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使用对象错误。A项“百折不回”: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B项“绿草如茵”:草绿油油的,像绿毯一样柔软,像铺在地上的被褥,形容草十分茂盛。D项“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但精明强干;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

14、D(解析:A项,“网络诈骗”与“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之间是包含关系,不可并列。同时“利用„„层出不穷”句式杂糅;B项,“预先预测”重复;C项,缺宾语,应在“1.9万公里”后加“目标”之类的词语。)

15、D(解析:这道题的逻辑性很强,总的意思是说王国维“愚忠”是自杀的原因,郭沫若的结论就是选择的依据:“头脑是近代式的”是说王国维的智慧,“感情却是封建式的”是说王国维作为传统文人的一面,所以选D)

16、答案:示例:曹操用手一指刘备,再指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一话语展现了他的踌躇满志与骄横霸气。刘备听了曹操的话吓得变了脸色,匙箸掉到地上,急忙借惊雷之声掩饰过去,体现了他小心谨慎、机智从容。(5分)

六、17、参照2015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导引】这则作文材料源自现实生活中的凡人小事。我们首先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特别是材料中那些议论抒情性的语句,如“一个3岁的小女孩却懂得享

受筷子尖端那一点点的温暖,并发出由衷的欢呼和赞叹。我们曾经错过了多少美好的事物,失去了多少幸福和欢乐”“你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过美好的情感和事物吗”,由此,我们可以写那些温暖的体验,写那些曾经错过的美好,写那些被自己忽视的快乐等,最好能表现催人奋进、引发人们思考的深刻主题。

其次,要善于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选取一件或两三件事进行集中具体地叙写,或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一展人物风采;或记叙事情的来龙去脉,努力挖掘其内在的蕴含,有力地表达主旨。

附参考译文:陆凯,字敬风,吴郡吴县人,丞相陆逊同族兄弟的儿子。黄武年间,陆凯任永兴、诸暨县长,在此职任上有政绩,被授予建武都尉,带领军队。虽说他统领兵众,但经常手不离书本。喜好《太玄经》,推论排演书中含意,用蓍草卜筮总能应验。赤乌年间,陆凯任儋耳太守,征讨朱崖,斩俘贼寇有功,被升任为建武校尉。五凤二年,陆凯在零陵讨伐山贼陈毖,斩杀陈毖告捷,被任命为巴丘督、偏将军,封爵都乡侯,转任武昌右部督。他与众将共赴寿春作战,回师后,被连续升至荡魏、绥远将军。孙休登位后,陆凯被任命为征北将军,以持使臣身份兼任豫州牧。孙皓登位后,陆凯被升任为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兼任荆州牧,封嘉兴侯。孙皓与晋国讲和,使者丁忠从北方回到东吴,劝说孙皓可以攻袭弋阳,陆凯劝止孙皓,他的谏言记载在《孙皓传》。宝鼎元年,陆凯被升为左丞相。

孙皓生性不喜欢别人看自己,各位大臣侍奉拜见,没有人敢抬头。陆凯劝说孙皓:“君臣之间没有互不相识的道理,倘若猝然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大臣们都不知往何处找您。”孙皓就听任陆凯看自己。孙皓迁都武昌,扬州地区百姓对逆流供应武昌用度深感痛苦,而且当时政事颇多失误,百姓贫穷匱乏。陆凯上疏说:“臣下听说有道之君,用愉快的事情使百姓欢悦;无道之君,用愉快的事情使自己欢心。使百姓欢乐者,欢乐就会更长久;使自己欢心者,用不了多久就会灭亡。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确实应当重视他们的衣食,爱惜他们的生命。人民平安则国君安稳,人民欢乐则国君高兴。从近几年看来,国君的威信被桀、纣般的暴行所伤损,国君的圣明被奸恶的野心人物所搅昏,国君的恩惠被众多奸佞小人所塞闭。没有天灾而百姓的生命不保,无所作为而国家的财库空尽,惩罚无罪者,奖赏无功人,造成国君谬误百出,上天也为之作怪兴祸。然而诸公卿大臣献媚国君以求宠爱,困扰百姓来求得富有,诱导国君失却道义,败坏政事污秽风俗,臣下暗自为之痛心。如今与邻国结交友好,四方边境没有战事,应当尽力于停息徭役养育国士,充实国家府库,等待天赐良机。反而惊动违背天意,骚扰百姓,让百姓不得安宁,大人痛呼小孩哀叫,这确实不是保国养民的办法。”

其时宫中列将何定媚逢奸巧,受宠专权。陆凯当着他的面斥责他。何定非常恨陆凯,盘算着中伤陆凯,陆凯始终不放在心上,一心为国家办事,正义之气见于言面,上表上疏都羞陈国事不作讳饰,患恳之言发自內心。建街元年,陆凯病重。孙皓派遣中书今董朝询问他有什么想说的话,陆凯陈述说:“何定不可重用,应让他担任京城以外的职务,不应当把朝廷大事委托给他。奚熙出身小官,却在浦里建起自己的田园,

5

想恢复都尉严密那样的旧规模,也不可任由他发展。姚信、楼玄、贺邵、张悌。郭連、薛莹、滕脩以及我同族弟弟陆喜、陆抗,他们有的清白忠诚勤奋,有的资质才智丰茂超人,都是国家的栋梁,朝廷的贤良辅臣,希望陛下心里想着重视留用他们,向他们询问当朝政务,让他们各尽忠诚,补正陛下万一出现的过失。”于是陆凯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当初,孙皓常常怨忿陆凯多次冒犯自己的尊严违背自己的旨意,加上何定不止一次的谗毁陆凯,既因陆凯是国家重臣,难以用法律去惩罚他,又因为陆抗当时为镇守国防的大将,所以考虑再三还是容忍下去。陆抗死后,孙皓终于将陆凯全家迁移到建安。

第五篇:《语文阅读训练七》

语文阅读训练七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候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③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稿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③黥徒:受过墨刑的人,引申为囚徒、罪犯。黥刑,就是在犯罪人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罪犯的标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阅读答案】

A.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B.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C.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D.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置,为国君掌管传达、接待宾客及赞礼的工作。

B. “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 “关外”,地理区域名,指山海关以东地区,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D.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睚眦必报是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

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他受到亲王的亲近,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译文: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译文: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描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2)李白在《蜀道难》中,表现山之高危,壁之险绝,水之湍急咆哮的句子是“”

(3)《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除了写诗,翻译也是余光中近年热衷的一项工作。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他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以前写诗,他喜欢把中国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们拆开又并拢,拆来又叠去。如今他却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散文的话,每页纸最多改一两处地方。尽管外文系毕业的他用英语写论文都不成问题,但他说自己在写诗和骂人这两件需要抒发情绪的事情上,是非得用母语不可的。

②深入生活越多,就越需要清净和一张干净的桌子。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余光中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C.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三十六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D.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E.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2)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请结合文本,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6分)

答:

(3)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6分)

答:

(4)记录余光中日常工作、生活状态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题。为什么说余光中是“逍遥”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议论文精彩语段(一)

1.灵魂储藏在人的心中,闪动在人的眼里,流露在人的嘴上。眼睛足以传情。它毫不掩饰地展现出你的学识、品性、情操、趣味和审美观。也许你貌不惊人,眼小如豆,但它却可以流露出华美的气质;也许你美目流盼,但却可能有一个蜷曲衰败的灵魂在其中沉睡。如果说眼睛是灵魂的窗户,语言就是灵魂的镜子,它完美清晰地反映出你知识的深浅,趣味的雅俗,思想的清浊,动机的纯杂,你一动嘴便在勾画你自己。(《品味语言》运用比喻,显得有趣味,有文采,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其实完美本身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完美是八月十五一轮圆满的明月,完美是白璧无瑕的一支出水芙蓉,它激发人们内心最强烈的欲望,它深深地撩拨着人们的心弦。然而,这月是水中月,这花是镜中花,多少人受了“完美”的诱惑,踏上一条没有终点的道路,最终失足于心灵的沼泽。(《走出完美的误区》)为了说明“追求完美”的不切实际,作者连续设喻,层层深入,道理说得形象而又富于启迪。

3.“壁上观式的议论,虽也不乏针砭,但因没有切肤之痛,不是发生内心,故而徒有其表,或者是为自己粉饰一个„公正‟的门面,或者成为千篇一律的口头禅,既不能振聋发聩,又不能收到实际效果。”(《勿作壁上观》)这一段话运用了恰当的关联词语,运用了“不乏针砭”、“切肤之痛”、“徒有其表”、“千篇一律”等成语,对“壁上观式的议论”的表现、目的、成因、作用作了恰如其分的分析,强化了批评色彩,文字简练,句式匀称,文采斐然。

4.“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培根《谈读书》)这组排比一开始就将读书的作用和盘托出,就像一位成功的长者告诉你一条成功的要诀,循循善诱,快言快语,让你在一种书香四溢的氛围中感受读书之美、读书之乐、读书之好。

5.“只要黑人还是警察骇人听闻的恐怖手段和野蛮行为的牺牲品,我们就不会满足的;只要我们因旅途劳顿疲惫不堪,想在路旁的游客旅馆歇息或在市内旅馆投宿却不被允许,我们就不会满足的;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还是限于从一个较小的黑人区到一个稍大的黑人区,我们就不会满足的;只要我们的孩子还是被标写着„只限白人‟的牌匾剥夺人格和自尊,我们就不会满足的;只要密西西比的黑人不能参加选举,而纽约的黑人的选票无实际意义,我们就不会满足的。”(马丁·路德金《美国给黑人一张不兑现的期票》)(运用假设排比列举了种种“不会满足”的条件,十分坚决而又明确地表达了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自由的信念和斗志,它似宣言、似战斗的号角鼓舞着黑人为争取平等自由而勇敢地奋斗。)

6.“回顾历史,忧大于喜。20世纪可谓成就巨大,但也损失惨重:历史上战乱不休,但哪个世纪的战乱杀人比得上20世纪?人类历史上暴君迭出,但哪一个人搞种族灭绝比得过希特勒?人类历史上武器无数,但哪一种武器比得上20世纪能在瞬间夺走十几万人的生命的原子弹?”《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决赛》()(短短几句话,连用三个反问句组成排比,言之凿凿,咄咄逼人,让对方难以招架,令听众为之折服。)

7.“自信是什么?自信就是诸葛亮在空城之上面对百万之众时镇定自若的笑容,自信就是毛泽东运筹帏幄指挥三大战役时坚定的目光,自信就是朱总理当选后答记者问时激昂的语调,自信就是女足姑娘们在球门前果断的一脚……”(《谈自信心》)(作者紧扣自信,纵论古今,着意铺排,酣畅淋漓,既有丰富的容量,又有鲜明的节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读者读到这里,定会思维翻滚,随之生发出自信的勇气 )

8.“万物各有不足,人又何尝不是这样。诸葛亮一生惟恭惟敬,可是不免有街亭失守之过;唐太宗贞观之治流传千古,可是不免有„文字狱‟之错;成吉思汗,逐俄御寇,功绩显赫,可是不免有杀城戮民之罪;一代伟人毛泽东,缔造新中国,功比天高,可十年浩劫留下一块瑕疵人人可见。”(四川考生《黄鹂·百灵·完人》)(作者运用排比句,列举了古今伟人之过,文字简练,气势宏大,在段落中充当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人各有不足”的论点。)

9.德国的布莱希特说过:“不管我们踩着什么样的高跷,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的。”也许你有富裕的家境,也许你有身在仕途的父母,也许你有父母已为你铺就的人生坦途,这些用金钱、地位和宠爱做成的“高跷”会使你在人生之路上昂然阔步且四平八稳,可一旦“高跷”倒了,你便会重重地摔倒在地,除了落得个鼻青脸肿外一无所有——没有用自己的双手摘来的浆果,没有用自己的头脑设计的未来,更没有用自己的双脚走出的人生之路。(《说自立》)(运用排比的方式,把名言的内容具体化,语段的内容变得充实丰满,节奏比较自然流畅,语气相当充沛雄辩。)

10.杨树横着种、倒着种、折断后再种都能活,可是十个人种树却抵不住一个人毁,岂不怪哉?怪么?不怪,因为„毁树容易种树难‟。生活中也有许多事包含着与此相近的道理。(福建考生《读〈毁树容易种树难〉》)这个开头先用了一个反问句,肯定“十个人种树却抵不住一个人毁”这个现象是奇怪的。但是后面却又设计了一个设问句,对这个设问句的回答是“不怪”,两个问句对同一个现象却有一正一反的回答,这样,文章波澜陡起,吸引人们去探究答案。

4.D(原文为“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5.C(战国时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成为关外。)

6.D(白起不是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而是因与范雎有隔阂、范雎向秦王进言而被杀。)

7.(1)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不久),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没有用处,只扰乱(别人的)国家罢了!(“有顷”“果”“劳”“得无”“徒”各1分,共5分。)

(2)(范雎)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把诸侯国所有来使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草豆掺拌的饲料”),命令两个黥徒(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省略“与”的宾语“之”,“坐须贾”中的“坐”,“置莝豆其前”省略介词“于”和状语后置,“马”,“食”各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范雎,是魏国人,侍奉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范雎跟从前去。齐襄王听说范雎能言善辩,就派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须贾大怒,以为范雎把魏国的机密出卖给齐国,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魏相国魏齐。魏齐叫门人鞭打范雎,打断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齿,范雎装死,门人就用草席包住他,丢在厕所里。当时,魏齐正在宴客,宾客们喝醉了酒,轮番在他身上撒尿,故意侮辱他。范雎最后得以逃出来。后来魏齐后悔了,又派人要把他找回来。魏国人郑安平得知此消息,就带了范雎一起逃走,躲藏起来,把他的姓名改为张禄。秦昭王派遣使者王稽到魏国,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王稽知道范雎是位贤才,载着范雎进入秦国。秦国之相穰侯车马从西边来。范雎说:“我听说穰侯独揽秦国大权,他讨厌接纳诸侯的说客。我不如暂时躲在车子里。”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没有用处,只扰乱国家罢了!”随即告别离开。范雎说:“我听说穰侯是个智谋之士,他看出您有所迟疑,刚才怀疑车中有人,却忘记了搜查一下。”于是范雎就跳下车来奔走。走了十多里,穰侯果然派骑兵回来搜查车子,没发现有说客,才作罢。王稽于是与范雎进了咸阳。昭王任命范雎为客卿,谋划军事。最后听从了范雎的谋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范雎一天比一天更加被秦王亲近,于是趁昭王在闲暇方便之时进言说:“我在山东时,听说秦国有穰侯,没听说秦国有秦王。既然这样那么大权怎能不倾覆,政令怎能由大王发出呢?我暗自替您担忧,您去世以后,拥有秦国的怕不是您的子孙了。”昭王听了这番话,大感惊惧,于是把穰侯驱逐出关外,任命范雎为相国。秦昭王把应城封给范雎,封号称应侯。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便大摆宴席,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掺拌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范雎责令他道:“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送来!不然的话,我就要血洗大梁(魏都城)。”须贾回到魏国,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十分害怕,逃到了赵国。范雎做了秦相国之后,进宫告诉昭王说:“如果没有王稽的忠诚,就不能把我带进函谷关来;现在我的官位已至相国,但是王稽的官位还只是个谒者,这不是他带我来秦国的本意啊。”昭王召见王稽,封他做河东太守。范雎又举荐郑安平,昭王便任命郑安平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也必定报答,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是必定报复的。秦昭王一定要替范雎报此仇,赵王最终取下魏齐的头颅送到秦国。五年后,昭王采取应侯的策略,在长平城大败赵军。不久,范雎和武安君白起有了隔阂,就在昭王面前进谗言,杀了白起。又保荐郑安平,让他率领军队攻打赵国。郑安平被赵军包围,他带领二万人投了赵国。对此应侯跪在草垫上请求惩处治罪。二年后,王稽做河东太守,却与诸侯勾结,犯法被处死。为此,应侯一天比一天不愉快。

10.(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2.(1)(5分答案:A D(选A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选C、E不得分。B“内心非常不愿意”属无中生有。 C“对前途、生活失去信心”依据不足。 E“对女儿的深切怀念”分析不当。)

(2)①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余光中从小跟随父亲和舅舅学古文,李白、杜甫等人都给他一定的影响。②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比如济慈、雪莱等人对他影响很大,他也曾在美国留学。③勤奋的诗歌创作。青年时代和朋友创立“蓝星诗社”,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④性格开朗而意志坚强。面对误会与痛苦,他幽默对待;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依然坚强前行。(抓住外在影响、个人努力、性格品质三个方面分析。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形式方面,融入了西方音乐节奏,极具节奏感和旋律感。②内容方面,他的诗歌情感真切,内容丰富,有思念大陆之情、客居他乡的孤独,以及自己心中的不平,特别能打动人。(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①在创作中随缘。创作上已经摆脱了束缚,写作题材全凭缘分。②生活上童心未泯。在故地重游中,余光中童心大发,率性而为。女儿发生车祸,他心情郁闷,但听到小学生读诗,又开心地给予指导。③用幽默化解误会和痛苦。对于李敖的批评,他懂得幽默比愤怒有用。④不再质疑自我,有成熟的自我认识。对于“我是谁”的问题,余光中早已不再质疑。只是报以淡淡的微笑,达到了忘我的境界。⑤写作自如,母语熟练,一气呵成。写作时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散文则修改很少。(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共8分。意思对即可。)

第六篇:《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l5题。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耳顺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

本文来自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文章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出自

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D.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

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话中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E.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

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14.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4分)

15.记录余光中日常工作、生活状态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题。为什么说余光中是“逍遥”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13. A

D(B.“内心非常不愿意”属无中生有;C.“对前途、生活失去信心”依据不足;E.“对女儿的深切怀念”分析不当,事情、时间错位。)

14.①形式方面,融入了西方音乐节奏,极具节奏感和旋律感。②内容方面,他的诗歌情感真切,内容丰富,有思念大陆之情、客居他乡的孤独,以及自己心中的不平等,特别能打动人。(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5①在创作中随缘。创作上已经摆脱了束缚,写作题材全凭缘分。②生活上童心未泯。在故地重游中,余光中童心大发,率性而为。女儿发生车祸,他心情郁闷,但听到小学生读诗,又开心地给予指导。③用幽默化解误会和痛苦。对于李敖的批评,他懂得幽默比愤怒有用。④不再质疑自我,有成熟的自我认识。对于“我是谁”的问题,余光中早已不再质疑。【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阅读答案http://

第七篇:《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阅读答案》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12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的写,而是一辑一辑的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36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36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20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20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20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阅读答案】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阅读答案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如今,已经85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余光中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C.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36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D.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20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阅读答案文章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阅读答案出自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95352/

推荐访问:民歌余光中阅读答案 招魂余光中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