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幽竹图,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23 10:19:4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湖北省宜昌市高中名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宜昌一中2016届高三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张 波 审题人:张 敏

本试卷共六大题,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第一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的新型的暴力行为。就形态而言,它多局限于舆论范围,主要以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形式呈现,并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不确定性。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网络空间往往聚集着非组织化、陌生化的群体,因此,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2)过程的易操作性。随着“复制”、“粘贴”等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行为主体都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实施网络暴力。(3)后果的实在性和难控性。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导致非虚拟性的后果。同时,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网络信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其影响范围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

网络暴力的产生,根源于多种风险的交叠和共振。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既有基于职业、籍贯等联系纽带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更有基于生活娱乐、资源共享等个体偏好而形成的趣缘群体。他们借助网络交互空间(QQ、Blog等),可以随性发出自己的声音,犹如臵身于一个个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同时,互联网本身繁杂难辨的海量信息强化了网络受众的风险感知度,加之信息内容的易编辑性以及信息散播的可操控性,网络信息质量往往参差不齐、真伪难辨。

另一方面,当下中国网络暴力的频发,其背后大都潜藏着“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经济社会“重效率而轻公平”的脱序式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致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并涌向网络空间。再加上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普遍嵌入,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网络推手”,他们以广告收入为经济来源,以“点击为王”作营销规则,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对他们而言,“网络暴力”往往就是“网络暴利”。

另外,网民群体突出表现出年轻化的特点。青少年由于心理品性尚未成熟,社会辨认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而且,传统中国是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对弱者的同情往往占据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而在青年网民身上,则体现为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他们以“道德审判”为武器,以伸张正义为目标,渴望获得充满认同的“网络回音”,又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一旦嫉妒、怨恨与公愤等在网络上无序宣泄,网络空间就处于“多数人的暴政”之下。

应对网络暴力,釜底抽薪之策便是通过减少风险交叠频率,以散化风险。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技术创新规避网络技术风险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社会转型风险是网络暴力产生的现实根源,我们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加以应对。

(节选自《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网络暴力”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带来实质性损害。

B、随着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成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形式实施的行为。

C、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因此,网络暴力事件目前还无法确定具体的行为主体。

D、网络暴力的行为主体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这是由网络交往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决定的。

2、下列对网络暴力产生根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放的网络交互空间,犹如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由网络技术本身所带来的风险特性成为催生网络暴力的技术根源。

B、大量的“网络推手”为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成为网络暴力的助燃剂。

C、“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成为网络暴力现象在中国频发的现实动因。

D、网民群体年轻化的特点和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使他们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是催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互联网上,基于多种联系纽带或个体偏好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往往都具有非组织化和陌生化的特点。

B、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是规避网络技术风险,应对网络暴力现象的根本做法。

C、网络空间的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都属于舆论范围,不会直接对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构成侵害。

D、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年轻化的网民群体很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传播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母丧里居,遵义杨隆喜反,斥家财..

募壮士八百捍乡里。服阕,会苗、教蜂起,巡抚蒋霨远奏留军,特旨授编修,增募至四千人,复平..

越、独山诸城。十年,除知岳州府,始罢遣所募兵。亏饷巨万,乃陈五百金案上,语众曰:“与诸君共事久,今库馈诎,徒手归,奈何?”众泣曰:“公毁家纾难,我等敢他求乎?”遂去。

同治二年,擢山东按察使。会僧格林沁治兵鲁、豫间,令击河北宋景诗。旋劾其擅议招抚,部议降三级。又明年,迁布政使。僧格林沁战殁曹州,坐法干议,皆得恩旨留任,于是言者复摭他款弹之,事下曾国藩,国藩白其无罪。巡抚阎敬铭夙高其能,至是乞休,举以自代,遂拜巡抚。时捻①趋海澨,李鸿章建议筑墙胶莱河,宝桢会军蹙之。六年,东捻走濰河,东军王心安筑垒方成,而堤墙未竣,捻长驱渡河,宝桢以闻。上怒,鸿章交部议,宝桢亦褫职留任。先是东军守濰河,本皖将潘鼎新汛地。皖军甫南移,而北路遽失。诏斩心安,宝桢抗辩,乃宥心安而责鸿章。明年,西捻趋定州,近畿震动。宝桢闻警,即驰至东昌,率骑旅千、精卒三千,赍五日粮,倍道北援,捻遂南溃。..

是役也,朝廷遣宿卫之旅出国门备寇,统兵诸将帅皆获谴让,而上独以宝桢一军猝出寇前,转战雄、任、深、祁、高、肃间,复饶阳,功最盛,数降敕褒嘉,加太子少保。

光绪二年,代吴棠署四川总督。 成都将军恒训覈覆堤工,亦摭及盐运病商民、流弊大,宝桢抗辩。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宝桢弥自警勖,益兴积谷,严督捕。治蜀凡十年,初莅事时,郭内月有盗劫,至是诛匪几尽,声为道不拾遗。十一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文诚,予山东、四....

川、贵州建祠。

宝桢严刚有威。其初至山东也,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②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敬铭闻之,大称异,至之日,亲迓于郊。自是事无大小,皆咨宝桢而后行。至今言吏治者,常与沈葆桢并称,尤励清操。丧归,僚属集赙,始克成行云。子五人,体常尤著名,官广东布政使。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注释】①捻:“捻”即“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

②材官:这里指“供差遣的低级武官”。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B、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C、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D、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会试及第者之称。明清的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其中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即为进士。

B、“服阕”即丧期已满。“服”指丧服,“阕”是“终了”的意思。古代孝子服丧一般三年后除去丧服。

C、“幾”指古代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近畿”则泛指京城附近地区。

D、“太子太保”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古代负责教习太子的官职,但后来往往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加给重臣近臣。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宝桢在服丧期间,恰逢杨隆喜造反。丁宝桢散家财招募壮士拱卫乡里。后来平乱成功后遣散壮士时,丁宝桢表示库银亏空,只有让大家空手回去,他也没有办法。

B、同治六年,由于东路军王心安刚刚筑成营垒而堤墙尚未完成,捻军长驱直入渡过了潍河。皇帝大怒,将李鸿章交付兵部审议,斩杀了王心安,丁宝桢也革去职务暂时留任。

C、同治七年,捻军攻到定州,丁宝桢率军救援,捻军向南溃逃。这场战役,丁宝桢的表现得到了皇帝的多次褒扬嘉奖,并被加太子少保一职。

D、丁宝桢历任编修、山东按察使、山东巡抚、太子少保、四川总督、太子太保、广东布政使等职,注重磨砺清高节操,与沈葆桢一起被称道。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巡抚阎敬铭夙高其能,至是乞休,举以自代,遂拜巡抚。(5分)

⑵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宝桢弥自警勖,益兴积谷,严督捕。(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8-9题。

过陈琳墓①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②无主始怜君。

石麟③埋没藏春草,铜雀④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释】:①陈琳墓: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所器重,其墓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

②霸才:即诗人自己;

③石麟:石麒麟,陵墓前的石雕的神兽; ④铜雀:即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

8、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5分)

9、诗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 ”借动物鸣叫之声烘托出了诗人被贬此地后居住环境的恶劣。

⑵《赤壁赋》中“ , ”两句描写了曹操当年被周瑜所困之地山水环绕,一片苍翠的景象。

⑶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诗人想象自己领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景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板桥幽竹图

耿春元

工程师任子建退休后住在乡下老家里,老家离城二十里。老家前边临河,后边依山,周围有竹。掩门藏明月,开窗放野云。难得的幽雅环境,正是老人们清静养老的好地方。只是到了星期天,儿子一家三口来了,女儿一家三口来了,热热闹闹一整天,傍晚时分离去了,才清静下来。用老伴的话说,来了烦,不来盼。人老了,就这贱脾气。

这年夏天,一场大雨,发现老屋漏水了。先是屋后墙湿了一块,接着屋中间滴水。放上一个面盆接住,就听见钟摆似的滴答滴答响。白天还好,到了晚上,这滴水声烦得老伴整宿睡不着。老伴患神经衰弱症,到了这乡下后,那病本来好了的,这一滴水,又犯了。好在雨停了,天晴了。不过,再下大雨呢?

又是星期天,儿子一家和女儿一家都来了。任子建就趁吃饭的工夫,跟孩子说起房子漏水的事儿。这事说完,女婿没说话,女儿没说话,儿媳也没说话,只有儿子嚼着一口饭含含混混地说,找个泥瓦匠修修就是了。任子建听了,心想说得轻巧,谁去找?哪天修?轻轻省省一句话,屋就不漏了?

好在下大雨的天气很快就过去了,一般雨水,只是后墙有块地方潮湿,并不滴水的。但是第二年雨季眨眼又到了,任子建生怕大雨来时屋再漏,就又趁着星期天大家一起吃饭时,把屋漏水的事儿说了一遍。其实,他自己想办,也不是办不到,不就是花钱买材料请工匠嘛。他是认为把儿女养

大了,一辈子该干的都干了,这点事犯不着自己再操心劳力了。

这回不错,他把话说完,除了女婿沉默外,大家都应承着说,修吧修吧,赶快修修,省的老妈睡不着。女婿不说话,老头不见怪,女婿外人嘛。家里有事,儿子应该一马当先的,谁叫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呢。有儿子在,女婿自然不能抢前忙后的。果然,儿子的话,让老头很是喜欢。儿子说,老屋了,干脆大修,一次到位。等我老了,也像你跟妈一样,来这里养老,守住咱这老宅子。说这话时,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瞅了妹妹一眼,这可是老规矩,子承祖业呀。

妹妹便抿嘴一笑,什么呀,现在法律可规定了,子女各一半!

老妈在一旁笑起来,好哇,我们还没死,就争起祖业来了。

这个星期天大家过得很快活。过去了这一天,老两口便开始盼,盼儿子来修屋。星期一过去了,星期二过去了,直到星期六早晨,儿子没盼来,却盼来了大雨。屋自然还漏,大雨大漏,小雨小漏。雨一直下到星期天早晨,还没有停下的意思。山路又难行,看来儿女们是不会来了,老两口就望着漏屋发愁。

下午,雨才渐渐停下来。忽然听到汽车喇叭声,任子建出门一看,是女婿开着一辆罩着篷布的卡车来修房子了。女婿说,下雨天山路不好走,赶到这费了好几个小时呢。听天气预报,下星期还有大暴雨,现在抓紧修修,还来得及。说话间,从车上下来三四个穿雨衣的民工,屋里屋外瞅了一遍,就开始卸篷布下的修屋材料。女婿把袖子一挽,搬起几块红瓦,也加入了修屋的行列。一直忙活了一两个小时,女婿才告诉任子建,这屋修好了,三两年没问题。

果然,没几天真下起了暴雨,一连下了三天两夜,那屋滴水不漏。老两口便感叹,还是女婿疼我们。【板桥幽竹图,阅读答案】

这一感叹不要紧,有一个星期天儿女们都到齐了的时候,任子建说,女婿修房有功,奖励一件东西。说着回房拿了一个红木漆盒,递到女婿手里。这下子,大家惊呆了,都知道漆盒里装的是郑板桥的《幽竹图》,已在任家传了三代了。女婿听说过,只是从没见识过,接到手里打开看时,也吃了一惊,忙还给岳父说,这么贵重的东西,我不能要。一旁的女儿不客气了,一把就将漆盒夺到了手里,看着丈夫说,咱爸给你的,我帮你收下了。咱也沾沾你的光,拿它去换个别墅什么的,到时就不跟哥哥争这老宅子了!

她这一说,哥的脸唰一下就红了。

这个时候,任子建和老伴互相看了一眼,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舒了一口气。以前俩人没少交谈过,人老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再需要的就是儿女的一颗孝心了。

⑴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头介绍退休夫妇的居住环境,其中着重突出了“竹”的存在,这与后文出现《板桥幽竹图》形成了很好的照应。

B、作者并未就主题刻意美化和丑化人物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反而显得更真实,小说也更显生活化。

C、雨声让患有神经衰弱的老伴无法睡眠,任子建决心修缮老屋,但一则精力不济,二则经济压力,所以只能指望晚辈。

D、文中女儿这一形象十分重要,她的言行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衬托了丈夫和兄长的形象,使小说具备了更强的可读性。

E、小说的结尾,夫妻俩“互相看了一眼,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舒了一口气”,表现出夫妻俩为稀世墨宝没有流入市场而感到欣慰,同时也为当初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憨厚的女婿而感到心安。 ⑵虽以《板桥幽竹图》为题,但此画直到小说最后才登场,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6分)

第二篇:《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宜昌一中2016届高三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六大题,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第一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的新型的暴力行为。就形态而言,它多局限于舆论范围,主要以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形式呈现,并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不确定性。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网络空间往往聚集着非组织化、陌生化的群体,因此,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2)过程的易操作性。随着“复制”、“粘贴”等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行为主体都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实施网络暴力。(3)后果的实在性和难控性。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导致非虚拟性的后果。同时,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网络信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其影响范围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

网络暴力的产生,根源于多种风险的交叠和共振。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既有基于职业、籍贯等联系纽带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更有基于生活娱乐、资源共享等个体偏好而形成的趣缘群体。他们借助网络交互空间(QQ、Blog等),可以随性发出自己的声音,犹如置身于一个个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同时,互联网本身繁杂难辨的海量信息强化了网络受众的风险感知度,加之信息内容的易编辑性以及信息散播的可操控性,网络信息质量往往参差不齐、真伪难辨。 另一方面,当下中国网络暴力的频发,其背后大都潜藏着“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经济社会“重效率而轻公平”的脱序式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致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并涌向网络空间。再加上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普遍嵌入,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网络推手”,他们以广告收入为经济来源,以“点击为王”作营销规则,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对他们而言,“网络暴力”往往就是“网络暴利”。

另外,网民群体突出表现出年轻化的特点。青少年由于心理品性尚未成熟,社会辨认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而且,传统中国是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对弱者的同情往往占据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而在青年网民身上,则体现为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他们以“道德审判”为武器,以伸张正义为目标,渴望获得充满认同的“网络回音”,又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一旦嫉妒、怨恨与公愤等在网络上无序宣泄,网络空间就处于“多数人的暴政”之下。

应对网络暴力,釜底抽薪之策便是通过减少风险交叠频率,以散化风险。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技术创新规避网络技术风险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社会转型风险是网络暴力产生的现实根源,我们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加以应对。

(节选自《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网络暴力”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带来实质性损害。

B、随着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成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形式实施的行为。

C、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因此,网络暴力事件目前还无法确定具体的行为主体。

D、网络暴力的行为主体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这是由网络交往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决定的。

2、下列对网络暴力产生根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放的网络交互空间,犹如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由网络技术本身所带来的风险特性成为催生网络暴力的技术根源。

B、大量的“网络推手”为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成为网络暴力的助燃剂。

C、“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成为网络暴力现象在中国频发的现实动因。

D、网民群体年轻化的特点和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使他们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是催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互联网上,基于多种联系纽带或个体偏好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往往都具有非组织化和陌生化的特点。

B、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是规避网络技术风险,应对网络暴力现象的根本做法。

C、网络空间的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都属于舆论范围,不会直接对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构成侵害。

D、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年轻化的网民群体很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传播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母丧里居,遵义杨隆喜反,斥家..

财募壮士八百捍乡里。服阕,会苗、教蜂起,巡抚蒋霨远奏留军,特旨授编修,增募至四千人,..

复平越、独山诸城。十年,除知岳州府,始罢遣所募兵。亏饷巨万,乃陈五百金案上,语众曰:“与诸君共事久,今库馈诎,徒手归,奈何?”众泣曰:“公毁家纾难,我等敢他求乎?”遂去。 同治二年,擢山东按察使。会僧格林沁治兵鲁、豫间,令击河北宋景诗。旋劾其擅议招抚,部议降三级。又明年,迁布政使。僧格林沁战殁曹州,坐法干议,皆得恩旨留任,于是言者复摭他款弹之,事下曾国藩,国藩白其无罪。巡抚阎敬铭夙高其能,至是乞休,举以自代,遂拜巡抚。时捻①趋海澨,李鸿章建议筑墙胶莱河,宝桢会军蹙之。六年,东捻走濰河,东军王心安筑垒方成,而堤墙未竣,捻长驱渡河,宝桢以闻。上怒,鸿章交部议,宝桢亦褫职留任。先是东军守濰河,本皖将潘鼎新汛地。皖军甫南移,而北路遽失。诏斩心安,宝桢抗辩,乃宥心安而责鸿章。明年,西捻趋定州,近畿震动。宝桢闻警,即驰至东昌,率骑旅千、精卒三千,赍五日粮,倍道..

北援,捻遂南溃。是役也,朝廷遣宿卫之旅出国门备寇,统兵诸将帅皆获谴让,而上独以宝桢一军猝出寇前,转战雄、任、深、祁、高、肃间,复饶阳,功最盛,数降敕褒嘉,加太子少保。

光绪二年,代吴棠署四川总督。 成都将军恒训覈覆堤工,亦摭及盐运病商民、流弊大,宝桢抗辩。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宝桢弥自警勖,益兴积谷,严督捕。治蜀凡十年,初莅事时,郭内月有盗劫,至是诛匪几尽,声为道不拾遗。十一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文诚,予....

山东、四川、贵州建祠。

宝桢严刚有威。其初至山东也,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②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敬铭闻之,大称异,至之日,亲迓于郊。自是事无大小,皆咨宝桢而后行。至今言吏治者,常与沈葆桢并称,尤励清操。丧归,僚属集赙,始克成行云。子五人,体常尤著名,官广东布政使。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注释】①捻:“捻”即“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

②材官:这里指“供差遣的低级武官”。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B、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C、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D、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会试及第者之称。明清的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其中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即为进士。

B、“服阕”即丧期已满。“服”指丧服,“阕”是“终了”的意思。古代孝子服丧一般三年后除去丧服。【板桥幽竹图,阅读答案】

C、“幾”指古代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近畿”则泛指京城附近地区。

D、“太子太保”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古代负责教习太子的官职,但后来往往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加给重臣近臣。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宝桢在服丧期间,恰逢杨隆喜造反。丁宝桢散家财招募壮士拱卫乡里。后来平乱成功后遣散壮士时,丁宝桢表示库银亏空,只有让大家空手回去,他也没有办法。

B、同治六年,由于东路军王心安刚刚筑成营垒而堤墙尚未完成,捻军长驱直入渡过了潍河。皇帝大怒,将李鸿章交付兵部审议,斩杀了王心安,丁宝桢也革去职务暂时留任。

C、同治七年,捻军攻到定州,丁宝桢率军救援,捻军向南溃逃。这场战役,丁宝桢的表现得到了皇帝的多次褒扬嘉奖,并被加太子少保一职。

D、丁宝桢历任编修、山东按察使、山东巡抚、太子少保、四川总督、太子太保、广东布政使等职,注重磨砺清高节操,与沈葆桢一起被称道。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巡抚阎敬铭夙高其能,至是乞休,举以自代,遂拜巡抚。(5分)

⑵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宝桢弥自警勖,益兴积谷,严督捕。(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8-9题。 过陈琳墓①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②无主始怜君。

石麟③埋没藏春草,铜雀④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释】:①陈琳墓: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所器重,其墓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

②霸才:即诗人自己;

③石麟:石麒麟,陵墓前的石雕的神兽;

④铜雀:即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

8、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5分)

9、诗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 ”借动物鸣叫之声烘托出了诗人被贬此地后居住环境的恶劣。

⑵《赤壁赋》中“ , ”两句描写了曹操当年被周瑜所困之地山水环绕,一片苍翠的景象。

⑶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诗人想象自己领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景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板桥幽竹图

耿春元

工程师任子建退休后住在乡下老家里,老家离城二十里。老家前边临河,后边依山,周围有竹。掩门藏明月,开窗放野云。难得的幽雅环境,正是老人们清静养老的好地方。只是到了星期天,儿子一家三口来了,女儿一家三口来了,热热闹闹一整天,傍晚时分离去了,才清静下来。用老伴的话说,来了烦,不来盼。人老了,就这贱脾气。

这年夏天,一场大雨,发现老屋漏水了。先是屋后墙湿了一块,接着屋中间滴水。放上一个面盆接住,就听见钟摆似的滴答滴答响。白天还好,到了晚上,这滴水声烦得老伴整宿睡不着。老伴患神经衰弱症,到了这乡下后,那病本来好了的,这一滴水,又犯了。好在雨停了,天晴了。不过,再下大雨呢?

又是星期天,儿子一家和女儿一家都来了。任子建就趁吃饭的工夫,跟孩子说起房子漏水的事儿。这事说完,女婿没说话,女儿没说话,儿媳也没说话,只有儿子嚼着一口饭含含混混地说,找个泥瓦匠修修就是了。任子建听了,心想说得轻巧,谁去找?哪天修?轻轻省省一句话,屋就不漏了?

好在下大雨的天气很快就过去了,一般雨水,只是后墙有块地方潮湿,并不滴水的。但是第二年雨季眨眼又到了,任子建生怕大雨来时屋再漏,就又趁着星期天大家一起吃饭时,把屋漏水的事儿说了一遍。其实,他自己想办,也不是办不到,不就是花钱买材料请工匠嘛。他是认为把儿女养大了,一辈子该干的都干了,这点事犯不着自己再操心劳力了。

这回不错,他把话说完,除了女婿沉默外,大家都应承着说,修吧修吧,赶快修修,省的老妈睡不着。女婿不说话,老头不见怪,女婿外人嘛。家里有事,儿子应该一马当先的,谁叫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呢。有儿子在,女婿自然不能抢前忙后的。果然,儿子的话,让老头很是喜欢。儿子说,老屋了,干脆大修,一次到位。等我老了,也像你跟妈一样,来这里养老,守住咱这老宅子。说这话时,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瞅了妹妹一眼,这可是老规矩,子承祖业呀。

妹妹便抿嘴一笑,什么呀,现在法律可规定了,子女各一半!

老妈在一旁笑起来,好哇,我们还没死,就争起祖业来了。

这个星期天大家过得很快活。过去了这一天,老两口便开始盼,盼儿子来修屋。星期一过去了,星期二过去了,直到星期六早晨,儿子没盼来,却盼来了大雨。屋自然还漏,大雨大漏,小雨小漏。雨一直下到星期天早晨,还没有停下的意思。山路又难行,看来儿女们是不会来了,老两口就望着漏屋发愁。

下午,雨才渐渐停下来。忽然听到汽车喇叭声,任子建出门一看,是女婿开着一辆罩着篷布的卡车来修房子了。女婿说,下雨天山路不好走,赶到这费了好几个小时呢。听天气预报,下星期还有大暴雨,现在抓紧修修,还来得及。说话间,从车上下来三四个穿雨衣的民工,屋里屋外

瞅了一遍,就开始卸篷布下的修屋材料。女婿把袖子一挽,搬起几块红瓦,也加入了修屋的行列。一直忙活了一两个小时,女婿才告诉任子建,这屋修好了,三两年没问题。

果然,没几天真下起了暴雨,一连下了三天两夜,那屋滴水不漏。老两口便感叹,还是女婿疼我们。

这一感叹不要紧,有一个星期天儿女们都到齐了的时候,任子建说,女婿修房有功,奖励一件东西。说着回房拿了一个红木漆盒,递到女婿手里。这下子,大家惊呆了,都知道漆盒里装的是郑板桥的《幽竹图》,已在任家传了三代了。女婿听说过,只是从没见识过,接到手里打开看时,也吃了一惊,忙还给岳父说,这么贵重的东西,我不能要。一旁的女儿不客气了,一把就将漆盒夺到了手里,看着丈夫说,咱爸给你的,我帮你收下了。咱也沾沾你的光,拿它去换个别墅什么的,到时就不跟哥哥争这老宅子了!

她这一说,哥的脸唰一下就红了。

这个时候,任子建和老伴互相看了一眼,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舒了一口气。以前俩人没少交谈过,人老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再需要的就是儿女的一颗孝心了。

⑴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头介绍退休夫妇的居住环境,其中着重突出了“竹”的存在,这与后文出现《板桥幽竹图》形成了很好的照应。

B、作者并未就主题刻意美化和丑化人物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反而显得更真实,小说也更显生活化。

C、雨声让患有神经衰弱的老伴无法睡眠,任子建决心修缮老屋,但一则精力不济,二则经济压力,所以只能指望晚辈。

D、文中女儿这一形象十分重要,她的言行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衬托了丈夫和兄长的形象,使小说具备了更强的可读性。

E、小说的结尾,夫妻俩“互相看了一眼,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舒了一口气”,表现出夫妻俩为稀世墨宝没有流入市场而感到欣慰,同时也为当初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憨厚的女婿而感到心安。 ⑵虽以《板桥幽竹图》为题,但此画直到小说最后才登场,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6分)

⑶小说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很突出,试用两例加以说明。(6分)

⑷你认为,儿子和女婿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说明。(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傅惟慈——打完最后一手牌

施雨华

跟傅惟慈先生结缘,是七八年前的事了。

当时我编辑《南方人物周刊》“怀念”栏目。2005年9月梅绍武先生病逝后,主编约人写纪念文章。梅先生是梅兰芳之子,也是著名的翻译家。我给梅先生的老友李先生打电话,李先生说写过文章,没必要重复,但他可以介绍一位跟梅先生也很熟的老友给我,便是傅惟慈先生了。

傅先生爽快地答应了我,语气中透着老北京的爽朗。我趁便向他表达了敬意——我读过他不少译著,受益匪浅,尤其喜欢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格林的《权力与荣耀》。傅先生很意外,

第三篇:《【全国百强校】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宜昌一中2016届高三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六大题,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第一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网络暴力【板桥幽竹图,阅读答案】

网络暴力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的新型的暴力行为。就形态而言,它多局限于舆论范围,主要以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形式呈现,并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不确定性。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网络空间往往聚集着非组织化、陌生化的群体,因此,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2)过程的易操作性。随着“复制”、“粘贴”等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行为主体都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实施网络暴力。(3)后果的实在性和难控性。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导致非虚拟性的后果。同时,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网络信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其影响范围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

网络暴力的产生,根源于多种风险的交叠和共振。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既有基于职业、籍贯等联系纽带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更有基于生活娱乐、资源共享等个体偏好而形成的趣缘群体。他们借助网络交互空间(QQ、Blog等),可以随性发出自己的声音,犹如臵身于一个个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同时,互联网本身繁杂难辨的海量信息强化了网络受众的风险感知度,加之信息内容的易编辑性以及信息散播的可操控性,网络信息质量往往参差不齐、真伪难辨。

另一方面,当下中国网络暴力的频发,其背后大都潜藏着“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经济社会“重效率而轻公平”的脱序式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致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并涌向网络空间。再加上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普遍嵌入,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网络推手”,他们以广告收入为经济来源,以“点击为王”作营销规则,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对他们而言,“网络暴力”往往就是“网络暴利”。

另外,网民群体突出表现出年轻化的特点。青少年由于心理品性尚未成熟,社会辨认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而且,传统中国是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对弱者的同情往往占据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而在青年网民身上,则体现为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他们以“道德审判”为武器,以伸张正义为目标,渴望获得充满认同的“网络回音”,又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一旦嫉妒、怨恨与公愤等在网络上无序宣泄,网络空间就处于“多数人的暴政”之下。

应对网络暴力,釜底抽薪之策便是通过减少风险交叠频率,以散化风险。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技术创新规避网络技术风险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社会转型风险是网络暴力产生的现实根源,我们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加以应对。

(节选自《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网络暴力”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带来实质性损害。

B、随着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成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形式实施的行为。

C、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因此,网络暴力事件目前还无法确定具体的行为主体。

D、网络暴力的行为主体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这是由网络交往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决定的。

2、下列对网络暴力产生根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放的网络交互空间,犹如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由网络技术本身所带来的风险特性成为催生网络暴力的技术根源。

B、大量的“网络推手”为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成为网络暴力的助燃剂。

C、“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成为网络暴力现象在中国频发的现实动因。

D、网民群体年轻化的特点和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使他们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是催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互联网上,基于多种联系纽带或个体偏好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往往都具有非组织化和陌生化的特点。

B、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是规避网络技术风险,应对网络暴力现象的根本做法。

C、网络空间的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都属于舆论范围,不会直接对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构成侵害。

D、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年轻化的网民群体很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传播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母丧里居,遵义杨隆喜反,..

斥家财募壮士八百捍乡里。服阕,会苗、教蜂起,巡抚蒋霨远奏留军,特旨授编修,增募至..

四千人,复平越、独山诸城。十年,除知岳州府,始罢遣所募兵。亏饷巨万,乃陈五百金案上,语众曰:“与诸君共事久,今库馈诎,徒手归,奈何?”众泣曰:“公毁家纾难,我等敢他求乎?”遂去。

同治二年,擢山东按察使。会僧格林沁治兵鲁、豫间,令击河北宋景诗。旋劾其擅议招抚,部议降三级。又明年,迁布政使。僧格林沁战殁曹州,坐法干议,皆得恩旨留任,于是言者复摭他款弹之,事下曾国藩,国藩白其无罪。巡抚阎敬铭夙高其能,至是乞休,举以自代,遂拜巡抚。时捻①趋海澨,李鸿章建议筑墙胶莱河,宝桢会军蹙之。六年,东捻走濰河,东军王心安筑垒方成,而堤墙未竣,捻长驱渡河,宝桢以闻。上怒,鸿章交部议,宝桢亦褫职留任。先是东军守濰河,本皖将潘鼎新汛地。皖军甫南移,而北路遽失。诏斩心安,宝桢抗辩,乃宥心安而责鸿章。明年,西捻趋定州,近畿震动。宝桢闻警,即驰至东昌,率骑旅..

千、精卒三千,赍五日粮,倍道北援,捻遂南溃。是役也,朝廷遣宿卫之旅出国门备寇,统兵诸将帅皆获谴让,而上独以宝桢一军猝出寇前,转战雄、任、深、祁、高、肃间,复饶阳,功最盛,数降敕褒嘉,加太子少保。

光绪二年,代吴棠署四川总督。 成都将军恒训覈覆堤工,亦摭及盐运病商民、流弊大,宝桢抗辩。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宝桢弥自警勖,益兴积谷,严督捕。治蜀凡十年,初莅事时,郭内月有盗劫,至是诛匪几尽,声为道不拾遗。十一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文诚,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 宝桢严刚有威。其初至山东也,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②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敬铭闻之,大称异,至之日,亲迓

于郊。自是事无大小,皆咨宝桢而后行。至今言吏治者,常与沈葆桢并称,尤励清操。丧归,僚属集赙,始克成行云。子五人,体常尤著名,官广东布政使。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注释】①捻:“捻”即“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

②材官:这里指“供差遣的低级武官”。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B、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C、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D、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会试及第者之称。明清的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其中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即为进士。

B、“服阕”即丧期已满。“服”指丧服,“阕”是“终了”的意思。古代孝子服丧一般三年后除去丧服。

C、“幾”指古代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近畿”则泛指京城附近地区。

D、“太子太保”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古代负责教习太子的官职,但后来往往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加给重臣近臣。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宝桢在服丧期间,恰逢杨隆喜造反。丁宝桢散家财招募壮士拱卫乡里。后来平乱成功后遣散壮士时,丁宝桢表示库银亏空,只有让大家空手回去,他也没有办法。

B、同治六年,由于东路军王心安刚刚筑成营垒而堤墙尚未完成,捻军长驱直入渡过了潍河。皇帝大怒,将李鸿章交付兵部审议,斩杀了王心安,丁宝桢也革去职务暂时留任。

C、同治七年,捻军攻到定州,丁宝桢率军救援,捻军向南溃逃。这场战役,丁宝桢的表现得到了皇帝的多次褒扬嘉奖,并被加太子少保一职。

D、丁宝桢历任编修、山东按察使、山东巡抚、太子少保、四川总督、太子太保、广东布政使等职,注重磨砺清高节操,与沈葆桢一起被称道。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巡抚阎敬铭夙高其能,至是乞休,举以自代,遂拜巡抚。(5分)

⑵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宝桢弥自警勖,益兴积谷,严督捕。(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8-9题。 过陈琳墓①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②无主始怜君。

石麟③埋没藏春草,铜雀④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释】:①陈琳墓: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所器重,其墓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

②霸才:即诗人自己;

③石麟:石麒麟,陵墓前的石雕的神兽; ④铜雀:即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

8、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5分)

9、诗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 ”借动物鸣叫之声烘托出了诗人被贬此地后居住环境的恶劣。

⑵《赤壁赋》中“ , ”两句描写了曹操当年被周瑜所困之地山水环绕,一片苍翠的景象。

⑶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诗人想象自己领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景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板桥幽竹图

耿春元【板桥幽竹图,阅读答案】

工程师任子建退休后住在乡下老家里,老家离城二十里。老家前边临河,后边依山,周围有竹。掩门藏明月,开窗放野云。难得的幽雅环境,正是老人们清静养老的好地方。只是到了星期天,儿子一家三口来了,女儿一家三口来了,热热闹闹一整天,傍晚时分离去了,才清静下来。用老伴的话说,来了烦,不来盼。人老了,就这贱脾气。

这年夏天,一场大雨,发现老屋漏水了。先是屋后墙湿了一块,接着屋中间滴水。放上一个面盆接住,就听见钟摆似的滴答滴答响。白天还好,到了晚上,这滴水声烦得老伴整宿睡不着。老伴患神经衰弱症,到了这乡下后,那病本来好了的,这一滴水,又犯了。好在雨停了,天晴了。不过,再下大雨呢?

又是星期天,儿子一家和女儿一家都来了。任子建就趁吃饭的工夫,跟孩子说起房子漏水的事儿。这事说完,女婿没说话,女儿没说话,儿媳也没说话,只有儿子嚼着一口饭含含混混地说,找个泥瓦匠修修就是了。任子建听了,心想说得轻巧,谁去找?哪天修?轻轻省省一句话,屋就不漏了?

好在下大雨的天气很快就过去了,一般雨水,只是后墙有块地方潮湿,并不滴水的。但是第二年雨季眨眼又到了,任子建生怕大雨来时屋再漏,就又趁着星期天大家一起吃饭时,把屋漏水的事儿说了一遍。其实,他自己想办,也不是办不到,不就是花钱买材料请工匠嘛。他是认为把儿女养大了,一辈子该干的都干了,这点事犯不着自己再操心劳力了。

这回不错,他把话说完,除了女婿沉默外,大家都应承着说,修吧修吧,赶快修修,省

的老妈睡不着。女婿不说话,老头不见怪,女婿外人嘛。家里有事,儿子应该一马当先的,谁叫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呢。有儿子在,女婿自然不能抢前忙后的。果然,儿子的话,让老头很是喜欢。儿子说,老屋了,干脆大修,一次到位。等我老了,也像你跟妈一样,来这里养老,守住咱这老宅子。说这话时,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瞅了妹妹一眼,这可是老规矩,子承祖业呀。

妹妹便抿嘴一笑,什么呀,现在法律可规定了,子女各一半!

老妈在一旁笑起来,好哇,我们还没死,就争起祖业来了。

这个星期天大家过得很快活。过去了这一天,老两口便开始盼,盼儿子来修屋。星期一过去了,星期二过去了,直到星期六早晨,儿子没盼来,却盼来了大雨。屋自然还漏,大雨大漏,小雨小漏。雨一直下到星期天早晨,还没有停下的意思。山路又难行,看来儿女们是不会来了,老两口就望着漏屋发愁。

下午,雨才渐渐停下来。忽然听到汽车喇叭声,任子建出门一看,是女婿开着一辆罩着篷布的卡车来修房子了。女婿说,下雨天山路不好走,赶到这费了好几个小时呢。听天气预报,下星期还有大暴雨,现在抓紧修修,还来得及。说话间,从车上下来三四个穿雨衣的民工,屋里屋外瞅了一遍,就开始卸篷布下的修屋材料。女婿把袖子一挽,搬起几块红瓦,也加入了修屋的行列。一直忙活了一两个小时,女婿才告诉任子建,这屋修好了,三两年没问题。

果然,没几天真下起了暴雨,一连下了三天两夜,那屋滴水不漏。老两口便感叹,还是女婿疼我们。

这一感叹不要紧,有一个星期天儿女们都到齐了的时候,任子建说,女婿修房有功,奖励一件东西。说着回房拿了一个红木漆盒,递到女婿手里。这下子,大家惊呆了,都知道漆盒里装的是郑板桥的《幽竹图》,已在任家传了三代了。女婿听说过,只是从没见识过,接到手里打开看时,也吃了一惊,忙还给岳父说,这么贵重的东西,我不能要。一旁的女儿不客气了,一把就将漆盒夺到了手里,看着丈夫说,咱爸给你的,我帮你收下了。咱也沾沾你的光,拿它去换个别墅什么的,到时就不跟哥哥争这老宅子了!

她这一说,哥的脸唰一下就红了。

这个时候,任子建和老伴互相看了一眼,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舒了一口气。以前俩人没少交谈过,人老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再需要的就是儿女的一颗孝心了。 ⑴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头介绍退休夫妇的居住环境,其中着重突出了“竹”的存在,这与后文出现《板桥幽竹图》形成了很好的照应。

B、作者并未就主题刻意美化和丑化人物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反而显得更真实,小说也更显生活化。

C、雨声让患有神经衰弱的老伴无法睡眠,任子建决心修缮老屋,但一则精力不济,二则经济压力,所以只能指望晚辈。

D、文中女儿这一形象十分重要,她的言行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衬托了丈夫和兄长的形象,使小说具备了更强的可读性。

E、小说的结尾,夫妻俩“互相看了一眼,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舒了一口气”,表现出夫妻俩为稀世墨宝没有流入市场而感到欣慰,同时也为当初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憨厚的女婿而感到心安。

⑵虽以《板桥幽竹图》为题,但此画直到小说最后才登场,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6分)

第四篇:《湖北省云梦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云梦一中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3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教师:冯耀杰

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暮砧(zhān) 吮血(shǔn) 跬步(ɡuī) 环珮(pâi) ....

B.抚膺(yīnɡ) 孝悌(dì) 恬然(tián) 伺候(sì) ....

C.两靥(yâ) 嗟叹(jiē) 逡巡(qūn) 钿头(diàn) ....

D.忖度(dù) 惘然(mǎnɡ) 作揖盛(fù) ...yī 阜.

2.下列各选项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钩连 膏腴 地崩山摧 孽根祸胎

B.峨眉 庠序 天涯沦落 蚕从鱼凫

C.朔漠 宫绦 扪参历井 度长絜大

D.巉岩 宵柝 锲而不舍 杜鹃啼血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春季新片_________会上,电影局副局长特别推荐了张艺谋的最新影片《归来》。电影局给出的官方评价为:“影片带来深沉的_________,是生活减法的_________,_________巨大的思想力量,其票房的高低,正是民族希望的试金石。”

A.推荐 震动 极端 蕴含 B.发布 感动 极品 含有

C.推介 震撼 极致 孕育 D.宣传 感悟 极著 暗含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打车软件在给乘客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提高了出租车的用车效率,但司机在开车时分心使用打车软件,成为出租车事故骤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B.不仅韩剧有爱情的美好,也有诚实守信、礼让谦恭、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而且充满时尚文化元素,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中央电视台自从1983年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之后,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看春晚就像贴春联、吃饺子一样,成为中国特有的“春节文化现象”。

D.通过《中国之声》微博推出的“正能量益起来”这项活动,让我们一同探寻发现在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点滴美好,一起寻找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B.宝玉初识黛玉便问黛玉念何书,黛玉回答刚念了《四书》。宝玉又问黛玉可也有玉,黛玉说没有,宝玉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便摔那玉。

C.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反映了唐代动乱的现实,揭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为古代诗歌开辟了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创建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其代表作有《师说》《祭十二郎文》等。他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合称为“唐

宋八大家”。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

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

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

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

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

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

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

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

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

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

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

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

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

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

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自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

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

【板桥幽竹图,阅读答案】

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

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

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

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

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成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

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

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

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

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

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2014年4月1日《学习时报》,有删改)

6.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

者。

B.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 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

世界文明进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

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7.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C.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

化。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的活跃,迫使国

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

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

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

国学,国学应当大踏步地复兴。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2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史弘

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

乱,乃去郡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

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

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

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

【板桥幽竹图,阅读答案】

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才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

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

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定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

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

9.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宗雅已知朴 雅:向来、平日

B.非独当世之务 独:只,仅仅

C.数顾大臣问治道 顾:顾虑

D.过故相李谷第 过:拜访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才智”的一组是( )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③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

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历法等,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京师改造得大路通

畅,壮伟宏阔。

C.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世宗征伐并州

回来后,王朴最终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D.王朴视察汴河口,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板桥幽竹图,阅读答案】

就死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3分)

译文: 。

(2) 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3分)

译文:。

(3)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3分) 译文: 。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会 项 伯 欲 活 张 良 夜 往 见 良 因 以 文 谕 项 羽 项 羽 乃 止 沛 公 从 百 余 骑 驱 之 鸿 门 见 谢 项 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至于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官 舍 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 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1)颔联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竹的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2)颈联的两个动词“拂”和“侵”用得十分生动传神,请简要赏析。 (4分)

15.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限选其中5个小题作答)(5分)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

(2) ,枯松倒挂倚绝壁。

(3)斩木为兵,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 ,望帝春心托杜鹃。

(5)画图省识春风面, 。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7)东船西舫悄无言, 。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小题。

板桥幽竹图

耿春元

工程师任子建退休后住在乡下老家里,老家离城二十里。老家前边临河,后边依山,周围有竹。掩门藏明月,开窗放野云。难得的幽雅环境,正是老人们清静养老的好地方。只是到了星期天,儿子一家三口来了,女儿一家三口来了,热热闹闹一整天,傍晚时分离去了,才清静下来。用老伴的话说,来了烦,不来盼。人老了,就这贱脾气。

第五篇:《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试卷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卷I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C.“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D. 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一句诗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C.明代陆时雍的话和《文心雕龙·明诗篇》可以表明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为“从重性情到重声色”。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格律体走向自由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要完美统一起来,就能真正成就一个伟大的诗歌时代。

二、古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及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属沛公。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后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于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行,烧绝栈道。 后破项羽,大定天下,封功臣,乃封张良为留侯。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引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

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臵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留侯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①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4.对下列句子中加下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善之 善:认为„„好

B.秦将果畔 畔:通“叛”背叛

C.秦兵竟败 竟:最终【板桥幽竹图,阅读答案】

D.以固项王意 固:固执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B.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不如因善遇之 ..

C.此独其将欲叛耳 吾其还也 ..

D.为之奈何 嘉为先言于秦王 ..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今陛下为天子 吾属皆且为所虏

B.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益为张旗帜于诸山上 燕王拜送书于庭

D.良亦聚少年百余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祖先为韩国人,且世代相韩,韩为秦所灭时,张良曾不惜千金为韩报仇。后追随汉王,屡献奇策,帮助汉王攻入咸阳,使秦王子婴投降汉王。

B.作为一个谋士,张良料事如神,他从秦将是“屠者子”推断出“易动以利”,并让沛公“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真如张良所料。

C.由于汉王分封功臣时有失公正,“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以致有些军吏想相聚谋反,幸亏张良及时献计,让汉王封平生最憎恨的雍齿为什方侯,才平息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叛乱。

D.无论是秦朝末年还是汉王平定天下之后,张良都为汉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并被封为留侯,但张良却“置荣利而不顾”,辞官归隐,以致吕后也感慨“何至自苦如此乎”。

8.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9、10题。

早春寻李校书

元稹

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9、本诗写景生动形象,景物如在眼前,试对其写景手法进行赏析,写出两种即可。(6分)

10.本诗前三联与最后一联在思想感情上有何联系?(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3).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雨巷》戴望舒)

(4).但我不能放歌, 。(《再别康桥》徐志摩)

(5). ,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王维)

(6).金樽清酒斗十千, 。(《行路难》李白)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板桥幽竹图

耿春元

工程师任子建退休后住在乡下老家里,老家离城二十里。老家前边临河,后边依山,周围有竹。掩门藏明月,开窗放野云。难得的幽雅环境,正是老人们清静养老的好地方。只是到了星期天,儿子一家三口来了,女儿一家三口来了,热热闹闹一整天,傍晚时分离去了,才清静下来。用老伴的话说,来了烦,不来盼。人老了,就这贱脾气。

这年夏天,一场大雨,发现老屋漏水了。先是屋后墙湿了一块,接着屋中间滴水。放上一个面盆接住,就听见钟摆似的滴答滴答响。白天还好,到了晚上,这滴水声烦得老伴整宿睡不着。老伴患神经衰弱症,到了这乡下后,那病本来好了的,这一滴水,又犯了。好在雨停了,天晴了。不过,再下大雨呢?

又是星期天,儿子一家和女儿一家都来了。任子建就趁吃饭的工夫,跟孩子说起房子漏水的事儿。这事说完,女婿没说话,女儿没说话,儿媳也没说话,只有儿子嚼着一口饭含含混混地说,找个泥瓦匠修修就是了。任子建听了,心想说得轻巧,谁去找?哪天修?轻轻省省一句话,屋就不漏了?

好在下大雨的天气很快就过去了,一般雨水,只是后墙有块地方潮湿,并不滴水的。但是第二年雨季眨眼又到了,任子建生怕大雨来时屋再漏,就又趁着星期天大家一起吃饭时,把屋漏水的事儿说了一遍。其实,他自己想办,也不是办不到,不就是花钱买材料请工匠嘛。他是认为把儿女养大了,一辈子该干的都干了,这点事犯不着自己再操心劳力了。 这回不错,他把话说完,除了女婿沉默外,大家都应承着说,修吧修吧,赶快修修,省的老妈睡不着。女婿不说话,老头不见怪,女婿外人嘛。家里有事,儿子应该一马当先的,谁叫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呢。有儿子在,女婿自然不能抢前忙后的。果然,儿子的话,让老头很是喜欢。儿子说,老屋了,干脆大修,一次到位。等我老了,也像你跟妈一样,来这里养老,守住咱这老宅子。说这话时,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瞅了妹妹一眼,这可是老规矩,子承祖业呀。

妹妹便抿嘴一笑,什么呀,现在法律可规定了,子女各一半!

老妈在一旁笑起来,好哇,我们还没死,就争起祖业来了。

这个星期天大家过得很快活。过去了这一天,老两口便开始盼,盼儿子来修屋。

星期一过去了,星期二过去了,直到星期六早晨,儿子没盼来,却盼来了大雨。屋自然还漏,大雨大漏,小雨小漏。雨一直下到星期天早晨,还没有停下的意思。山路又难行,看来儿女们是不会来了,老两口就望着漏屋发愁。

下午,雨才渐渐停下来。忽然听到汽车喇叭声,任子建出门一看,是女婿开着一辆罩着篷布的卡车来修房子了。女婿说,下雨天山路不好走,赶到这费了好几个小时呢。听天气预报,下星期还有大暴雨,现在抓紧修修,还来得及。说话间,从车上下来三四个穿雨衣的民工,屋里屋外瞅了一遍,就开始卸篷布下的修屋材料。女婿把袖子一挽,搬起几块红瓦,也加入了修屋的行列。一直忙活了一两个小时,女婿才告诉任子建,这屋修好了,三两年没问题。

果然,没几天真下起了暴雨,一连下了三天两夜,那屋滴水不漏。老两口便感叹,还是女婿疼我们。

这一感叹不要紧,有一个星期天儿女们都到齐了的时候,任子建说,女婿修房有功,奖励一件东西。说着回房拿了一个红木漆盒,递到女婿手里。这下子,大家惊呆了,都知道漆盒里装的是郑板桥的《幽竹图》,已在任家传了三代了。女婿听说过,只是从没见识过,接到手里打开看时,也吃了一惊,忙还给岳父说,这么贵重的东西,我不能要。一旁的女儿不客气了,一把就将漆盒夺到了手里,看着丈夫说,咱爸给你的,我帮你收下了。咱也沾沾你的光,拿它去换个别墅什么的,到时就不跟哥哥争这老宅子了!

她这一说,哥的脸唰一下就红了。

这个时候,任子建和老伴互相看了一眼,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舒了一口气。以前俩人没少交谈过,人老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再需要的就是儿女的一颗孝心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围绕修缮老屋叙事,情节上并无大起大落,语言质朴,结尾点题。

B.在小说中女婿这一人物之所以少言寡语,是因为在岳父家身份地位不一样,更因为他自己也不善言辞。

C.文中对“老两口便开始盼,盼儿子来修屋。儿子没盼来,却盼来了大雨”的叙述,体现出老两口对儿子的失望心理。

D.作者为我们描述了退休后老人们日常生活的乏味:平时过着清静的日子,只有到了周末儿女们才来热闹一下。

E.小说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虽然父母退休后盼望子女回家,但子女却很少顾及父母的难处,只知“啃老”而不思回报。

(2)小说中的女婿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3)小说多次写到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女婿只是帮岳父修缮一下老屋,任子建就把传了三代的郑板桥的《幽竹图》奖励给了女婿。任子建这个做法是否有些草率?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卷Ⅱ 表达题

四.语言运用(17分)

第六篇:《板桥幽竹图 阅读答案》

板桥幽竹图

耿春元

工程师任子建退休后住在乡下老家里,老家离城二十里。老家前边临河,后边依山,周围有竹。掩门藏明月,开窗放野云。难得的幽雅环境,正是老人们清静养老的好地方。只是到了星期天,儿子一家三口来了,女儿一家三口来了,热热闹闹一整天,傍晚时分离去了,才清静下来。用老伴的话说,来了烦,不来盼。人老了,就这贱脾气。

这年夏天,一场大雨,发现老屋漏水了。先是屋后墙湿了一块,接着屋中间滴水。放上一个面盆接住,就听见钟摆似的滴答滴答响。白天还好,到了晚上,这滴水声烦得老伴整宿睡不着。老伴患神经衰弱症,到了这乡下后,那病本来好了的,这一滴水,又犯了。好在雨停了,天晴了。不过,再下大雨呢?

又是星期天,儿子一家和女儿一家都来了。任子建就趁吃饭的工夫,跟孩子说起房子漏水的事儿。这事说完,女婿没说话,女儿没说话,儿媳也没说话,只有儿子嚼着一口饭含含混混地说,找个泥瓦匠修修就是了。任子建听了,心想说得轻巧,谁去找?哪天修?轻轻省省一句话,屋就不漏了?

好在下大雨的天气很快就过去了,一般雨水,只是后墙有块地方潮湿,并不滴水的。但是第二年雨季眨眼又到了,任子建生怕大雨来时屋再漏,就又趁着星期天大家一起吃饭时,把屋漏水的事儿说了一遍。其实,他自己想办,也不是办不到,不就是花钱买材料请工匠嘛。他是认为把儿女养大了,一辈子该干的都干了,这点事犯不着自己再操心劳力了。

这回不错,他把话说完,除了女婿沉默外,大家都应承着说,修吧修吧,赶快修修,省的老妈睡不着。女婿不说话,老头不见怪,女婿外人嘛。家里有事,儿子应该一马当先的,谁叫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呢。【板桥幽竹图 阅读答案】板桥幽竹图 阅读答案。有儿子在,女婿自然不能抢前忙后的。果然,儿子的话,让老头很是喜欢。儿子说,老屋了,干脆大修,一次到位。等我老了,也像你跟妈一样,来这里养老,守住咱这老宅子。说这话时,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瞅了妹妹一眼,这可是老规矩,子承祖业呀。

妹妹便抿嘴一笑,什么呀,现在法律可规定了,子女各一半!

老妈在一旁笑起来,好哇,我们还没死,就争起祖业来了。

这个星期天大家过得很快活。过去了这一天,老两口便开始盼,盼儿子来修屋。星期一过去了,星期二过去了,直到星期六早晨,儿子没盼来,却盼来了大雨。屋自然还漏,大雨大漏,小雨小漏。雨一直下到星期天早晨,还没有停下的意思。山路又难行,看来儿女们是不会来了,老两口就望着漏屋发愁。

下午,雨才渐渐停下来。忽然听到汽车喇叭声,任子建出门一看,是女婿开着一辆罩着篷布的卡车来修房子了。女婿说,下雨天山路不好走,赶到这儿费了好几个小时呢。听天气预报,下星期还有大暴雨,现在抓紧修修,还来得及。说话间,从车上下来三四个穿雨衣的民工,屋里屋外瞅了一遍,就开始卸篷布下的修屋材料。女婿把袖子一挽,搬起几块红瓦,也加入了修屋的行列。一直忙活了一两个小时,女婿才告诉任子建,这屋修好了,三两年没问题。

果然,没几天真下起了暴雨,一连下了三天两夜,那屋滴水不漏。老两口便感叹,还是女婿疼我们。

这一感叹不要紧,有一个星期天儿女们都到齐了的时候,任子建说,女婿修房有功,奖励一件东西。说着回房拿了一个红木漆盒,递到女婿手里。这下子,大家惊呆了,都知道漆盒里装的是郑板桥的《幽竹图》,已在任家传了三代了。【板桥幽竹图 阅读答案文章板桥幽竹图 阅读答案出自阅读答案】阅读答案http://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98422/

推荐访问:板桥画竹阅读答案 板桥好学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