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商贸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来源:策划书 时间:2016-08-26 11:22:1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策划书】

财经商贸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
财经商贸类专业改革方案

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财务会计、市场营销、行政助理、酒店管理等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拥有必备的职业技能,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开拓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能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各大公司酒店从事会计、营销、办公文秘、行政助理、酒店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一线劳动者。

二、培养要求与就业方向 (一)综合素质要求 1、基本素质

(1) 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克己奉公。

(2)文化素质: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遵守财经职业道德,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能应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3)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体育及卫生保健知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具有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基本能力:

(1)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

(2)常见财经应用文和一般公文的拟制能力 (3)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4)财经资料检索能力 (5)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能力

3、培养规格(学生毕业时,要求达到) (1)取得财经基本技能校内三级证书 (2)取得校内书法等级二级证书

(3)取得湖南省外语应用能力考试二级证书 (4)取得湖南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 (5)取得普通话证书 (二)专业能力要求与就业方向 1、会计电算化方向【财经商贸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生能主动培养会计专业学习和工作准备的兴趣,乐于学习会计人员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

(1)职业能力要求:

①具备一般会计岗位所需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理解运用能力 ②熟悉和运用会计专业所需的专业计算技能工具

③会计软件运用能力,能够运用会计软件进行会计信息处理 ④出纳、收银、记账、核算、稽核能力 ⑤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 ⑥具有一定的专业审计能力

⑦具有专业岗位所需的对国家财政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分析理解能力 (2)就业方向 ①主要就业岗位:

行政、企事业单位等财务会计岗位群、内部审计岗位群,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审计助理工作人员岗位、会计咨询与服务岗位。 ②其他就业岗位:

银行职员、营销员、物流员、经济信息收集员、财经文秘、管理人员、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维护、开发设计及销售等。

2、 市场营销方向 (1)职业能力要求

①掌握4P的综合运用,能熟练的制定营销组合方案,及促销组合方案。 ②熟练进行市场调查。

③熟悉推销过程中各环节的方法及技巧,能熟练地开展推销工作。 ④熟悉商务谈判的流程及各环节技巧,能熟练地进行商务谈判有关工作。 ⑤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⑥熟悉我国有关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与法规及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惯例和规则【财经商贸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⑦通过职业素养、礼仪实训、形体实训、文学欣赏、音乐美术欣赏,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与气质 (2)就业方向

自主创业、产品推销、市场调研与推广、营销策划、品牌管理、销售管理、促销、收银、销售物流等。

3、文秘方向 (1)职业能力要求

①熟悉文秘工作、行政助理的职责,掌握行政管理基本知识。 ②熟悉公文处理、档案管理与保护、文件缮印等专业技能。 ③掌握常用公文写作、公文格式排版等文字工作。

【财经商贸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④熟练运用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完成办公室日常工作。

⑤掌握大中型会议的策划、筹备、组织与管理。

⑥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 ⑦通过职业素养、礼仪实训、形体实训、文学欣赏、音乐美术欣赏,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与气质。

(2)就业方向 ①行政事务工作

行政助理、办公室文员、项目管理师、计算机操作员、档案管理、商务活动与会议策划

②营销工作

营销主管、客户服务、商务秘书 ③酒店管理工作 4、酒店管理方向 (1)职业能力要求

①掌握酒店服务的程序与规范 ②熟练掌握酒店服务的基本技能

③掌握对客服务过程中问题的处理策略和应变技巧,为客人提供良好的服务。

④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 ⑤通过职业素养、礼仪实训、形体实训、文学欣赏、音乐美术欣赏,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与气质。

(2)就业方向【财经商贸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从事饭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一线接待服务与相应的基层管理工作。工作岗位包括:饭店大堂副理、客户关系主任、餐饮主管、酒店行政主管、营销代表、调酒师、茶艺师等。

三、课程设置 (一)第一学期

1、基本思路

新生在第一学期注册会计电算化专业(含市场营销、酒店管理、行政助理方向),在此阶段不同方向的几个班级所授教学内容相同,并且每个方向均开设一至两门专业基础课,以便学生对各个专业方向基本了解,也为后期的订单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想参加高考的同学采用晚自习、周末补课的方式。

3、课程教学大纲 《语文》

(1)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摘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文基础知识、文学作品阅读、文学欣赏、经典颂读。

(2)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3)考核方式:笔试 《数学》

(1)教学内容:与财贸、统计有关的基本数学知识。

(2)教学目标:加强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能准确计算,掌握与统计有关的基本数学知识。

(3)考核方式:笔试 《英语口语》

(1)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侧重日常实用性英语、商务英语等。

(2)教学目标:进行简单的日常、商务会话,熟记工作生活中常用的英语单词。

(3)考核方式:笔试与口试 《计算机应用》

(1)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文字录入、word排版、表格处理。 (2)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运用,熟练掌握word应用。 (3)考核方式:笔试与机试 《会计基础》

(1)教学内容:会计基本原理、会计核算方法、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2)教学目标:熟悉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掌握基本的会计操作技能,包括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表。

(3)考核方式:笔试 《会计基本技能》

(1)教学内容:真假人民币辨别、单指单张点钞、翻打传票技能、数字书写。

(2)教学目标:能辨别人民币真假,熟练掌握单指单张点钞方法(5分钟点对4把)、熟练掌握翻打传票技能(10分钟能正确录入5组)。

(3)考核方式:面试 《书法》

(1)教学内容:楷书形成的过程、楷书基本笔画的写法。

(2)教学目标:初步了解楷书形成的过程、领悟楷书的审美特征、学习楷书基本笔画的写法,能做到书写工整、规范。

(3)考核方式:面试 《市场营销基础》 (1)教学内容 市场营销策略 模块一:产品策略 模块二:价格策略 模块三:分销策略 模块四:促销策略 模块五:实训

营销组合方案及促销方案的制定

财经商贸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
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的财经商贸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龙源期刊网 .cn

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的财经商贸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卢海峰 苏春子

来源:《东方教育》2013年第07期

【摘要】以优先发展专业、重点发展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是高等院校一项意义重大、基础性的资源整合活动。近年来辽宁省金融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在此背景下,一直以“面向城市未来,服务城市发展”作为办学方向,将创新型、实践型和应用型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的新兴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沈阳城市学院,走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的专业建设之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区域经济发展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1.1 专业群的涵义

专业群是指以专业技术门类为基础,以一个或多个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或技术领域、学科基础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围绕所组成的一个专业的有机集合。

构建专业群的专业选择应当至少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核心专业一般是那些学科底蕴深厚、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专业。

第二,专业群内各专业往往是围绕着某一特定行业设置形成的一大类专业,专业设置符合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一件行业产业、岗位链条的纵向和横向延伸。

第三,专业群内所涵盖的各专业可以同属某一学科体系,也可分列不同学科,但学科基础相近。

1.2 PST- CCE人才培养模式

沈阳城设计学院于2012年底转设成功,2013年正式更名为沈阳城市学院。是一所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广泛应用技术、面向城市未来,服务城市发展,独具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建校伊始,校董事会就看到传统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出的人才难以很好的服务社会的弊病,结合沈阳城市学院自身特点,校董事会决定将学校定位于服务辽沈城市发展的特色应用型大学,从而制定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顺应学院特色办学理念,力争打造品牌效应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PST- CCE。

财经商贸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
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目前我国会展行业需要的人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会展专业人才”,这一类人才的培养主要由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策划”“会展商务”等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学校提供;另一类人才是 “与会展行业相关的专业人才”,这一类人才则是由开设“展览设计”“会展艺术与设计”“会展旅游”专业的学校来培养。

我系要培养的是“会展专业人才”,故我们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发展能力为根本,以岗位技能训练为重点,以模拟实训为载体,辅以行业证书培训,致力于培养具有直接从业能力的能适应会展业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我们应变以往偏重理论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重专业技能的训练,不拘泥于在教室里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多地把课堂转移到教室外(校内外实训基地、会展公司等),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训练中融入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使学生在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又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技巧,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平稳过渡。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为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形式,以会展策划师四级资格证书、会展策划管理师证书、会展业经理助理初级证书、会展业经理中级证书、会展策划与实务岗位资格证书等诸多证书培训中选一或两个为行业知识教学的主要内容,对接能力培养与行业证书培训,使会展专业学生既熟悉现代会展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展会设计、广告策划、沟通、组织与协作能力,成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实务型的高级技术性专业人员。

内容:

一、按照学校、企业、行业三结合的原则,优化会展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人员结构,就要有一支具备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建设提供保障。故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请进来,即聘请外校相关专业教师或会展业的资深专业人士来为本专业学生举办学术讲座或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二是走出去,即把校内本专业教师派到外面去进行必要的进修培训、顶岗实习,参加全省、全国甚至国际上举办的一系列展会,并到有开设相同

或相关专业的兄弟院校去交流、学习等。

二、要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环境和学校文化,故要积极争取职业界的支持,建设校内会展专业实训基地,构建校内会展模拟实训的个性化教学平台。具体来说,就是构建“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建立起从会展展馆设计到会展接待工作流程的一系列的校内模拟实训教学体系,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应达到50%以上。

三、建设校企合作的运作模式

以校企合作为建设机制,做到“专兼结对,共建一门课;专兼协作,共管一基地;专兼互动,共育一方人”,探索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学结合。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使企业充分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实训、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过程,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联合进行技能测试,使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需求,更具针对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同时企业接纳专业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甚至是顶岗实习(具体时间视情况而定)。院方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及时满足这些单位对提高技术人员素质的需要。

【财经商贸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弹性学制、产学交替

每学年的第一学期都要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教学、仿真实训,获得初步专业技能;第二学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见习、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期间还有假期专业特色实践、课堂教学等多种产学交替教学形式。会展专业可提供产学交替的工作岗位有五类:

第一是各类会展场馆,第二是组织会展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如中外会展专业公司、举办会展的行业协会、学会、政府主管部门等;第三是会展搭建设计企业,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第四是会展服务行业,如旅游行业、餐饮行业、物流行业、艺术设计装饰装修行业、广告、印刷、公关礼仪、教育培训等相关行业;第五是各类企事业单位广告策划部、会展部、市场营销部门等专门负责参展组织工作的部门。

五、实训环节的具体实施措施:

1、校内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实训课与理论课交叉进行,实训时间视实际需要而定):

A、ERP模拟实验系统实训:通过ERP模拟实验系统实训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ERP的内容、流程和管理基本技巧。

B、广告设计模拟实训:通过对广告设计模拟报关实训系统软件的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展台设计、展馆设计、展品展示的操作技能。

C、会展策划与设计模拟实训:通过对会展策划与设计模拟系统软件的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会展策划活动的基本流程和相关技巧。

【财经商贸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校外实践环节(由于会展专业的特点,不拘泥于校企合作):

A、承担福州地区大型会展节庆活动策划展示评估及学校节庆、赛事活动策划服务(会展专业毕业生须主导、执行自己设计的毕业会展)。

B、以联合办学的模式,安排学生参加省内外重大会展节庆活动(如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台交会、住交会、房车展等)现场实习、考察等。

C、以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如福州日报社广告部、福建汇源国际商务会展有限公司等)为依托,提供丰富多彩、形式创新、实战为本的业务实习,三年保证各种实习见习的时间达半年以上,获得由实习单位提供的优先录用就业的机会。

D、与知名会展企业协办,每年举办实习征文大赛,并积极参加创业大赛、课外科技作品(平面和立体广告设计等)竞赛。

E、以学生来源城市为对象的会展城市考察和策划专案,作为专业特色实践教学形式。

F、与省内外有开设相同或相关专业的兄弟院校(如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国际会展职业学院、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等)联合办学,资源共享,加强院校间同专业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1、改革课程结构,构建以实务性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把会展策划与组织、会展展示与设计、会展接待实务、会展营销、会展英语、会展礼仪、公共关系、演讲与口才、计算机辅助设计(CAD&3DMAX)等课程作为核心课程,而把会展策划等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内容缩减为某一课程的章节进行讲授。增加美学等相关选修课程(具体见培养方案: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表)。

2、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打破以学校和

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积极探索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行为导向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和课外实训环节,把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教学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把课堂延伸到企业去,把生产车间引进到学校来,实现教室与实训室的一体化;打破师生之间我教你学的旧格局,实现师生之间的“零距离”互动。

3、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所有的专业课打破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分离式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

(三)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改革

改革传统的按自然学期安排教学的模式,改为本着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宗旨来安排课程,如前两学年每学年的第一学期的前半个学期进行理论讲课和校内实训交叉进行,后半个学期可把学生分期分批到各类可提供产学交替的工作岗位上见习,并保证每次在不同的见习岗位见习时间不少于两个月;第二学期仍把学生分期分批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寒暑假期间要求学生进行专业特色实践并撰写相应的实践报告。

财经商贸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
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

  [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进出口贸易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同时,教育部提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这些都迫使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从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本文从学校类型和专业特色等方面对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进行定位,考虑到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对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进行改革,并提出改革路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029-02
  一、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外部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人才需求不断上升,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际经贸)专业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最多的专业之一。截止到2012年年底,全国高校中开设国际经贸专业的学校有700所左右,约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1/3。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形式和中国进出口贸易条件的快速变化,中国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下降,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同时,企业提高了对国际经贸人的需求质量,而高校培养的国际经贸人才又严重不符合和企业的需求。因此,面对新环境和新需求,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有自己的特点、有较强的竞争力。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要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因此,有必要对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二)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部环境
  现阶段的民办高校,其中一大部分是独立学院“转设”而来。其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主要是照搬其母体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也不适合于民办高校本科生的自身情况。具体来说,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1.重视专业素质培养,轻视综合素质教育。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照搬原来母体学院,所以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中专业课比重较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上公共课,其综合素质很难提高。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在大一、大二时,学生对本专业了解不是很清楚,缺少自身发展的长远规划和目标。大三、大四时,没有开出较多的专业选修课来扩张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提升专业素质。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的实践课较少,同时实践学时也少,不能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这主要是因为民办高校待遇较低,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贸人才不愿来学校教课或者来了不会教课。
  3.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国际经贸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外语应用能力要强,而许多民办高校的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却较差。其主要原因在于:外教较少,缺少锻炼的机会;听力和口语上,考核机制不健全;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有些学生本身外语基础差。计算机方面主要是办公软件学习较少、不深、实践较少,导致学生工作后有些办公软件的基本功能不会用。
  4.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相脱离。现有的教师评聘机制,使得教师更多的从事科研工作,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改进、创新和完善的精神,致使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实践,从而制约了专业培养目标的高水平实现。
  二、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正是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对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从新定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从新定位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一)学校的类型。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研究员将我国高校分为四大类:一是研究型大学,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教学与科研并重,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二是教学科研型大学,以教学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但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水平稍逊于研究型大学;三是教学型本科院校,以教学为主,以本科为主的一般高等院校;四是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艺型人才为主,具有显著的职业特点。鉴于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素质,民办高校应定位于应用型高校。
  (二)专业特色。目前,几乎所有类型的高校都设有国际经贸专业,但不同类型的高校,专业设置具有不同的特点。研究型大学偏向理论研究;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学校偏向于实践。综合性高校倾向于经济理论课;财经类高校倾向于实务课;理工类高校倾向于工业外贸知识;甚至一些外语类高校也设有国际经贸方向。
  在考虑了上述问题基础上,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时应考虑如下的问题。
  1.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要求。根据我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市场人才需要调查结果显示,56%的外贸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是最重要的。被调查的外贸企业认为,国际经贸人才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因为国际贸易业务需要和海关、银行、货代等不同行业的人员进行联系,以及报关、报检、船公司、结算等环节的衔接。因而大学生必须提高心理素质,正确评价自我,胸襟开阔、豁达大度、积极乐观;正确对待挫折,克服期望值过高的心理,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心理调试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同时,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干才,因此,大学生应能够踏踏实实工作,有吃苦精神,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办公能力、公关与合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2.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要求。国际经贸人才未来从事的工作虽然是对外贸易,但进行贸易的产品不同,需要对不同的产品的特点及行业要求。这就需要国际经贸人才具有某方面的特色。这种特色的培养可以根据与高校合作的企业的需要而定,也可根据高校所在省份的支柱产业而认定。例如:吉林省的支柱产业为汽车、制药和农业等,可以培养具有相关产业知识的国际经贸人才。
  3.专业能力的要求。国际经贸专业人才最基本的能力是从事经贸业务的能力。这是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国际规则掌握与运用能力;国际市场的分析和驾驭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国际业务操作的动手能力;外语的听、说、译能力,风险规避能力和纠纷解决能力等方面。   三、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为了提高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竞争,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应以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教学方针,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突出品牌建设,使学生掌握适应社会要求的专业技术技能,成为有特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第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基于民办高校生源的特点,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为从事具体进出口业务环节的应用型人才,即能够较为熟练进行英语口语对话、能够马上进行进出口贸易业务,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素养的高级国际经贸人才。
  第二,建立一支有特长的师资队伍
  形成特色专业的前提是拥有一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组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目前,民办高校兼职教师比重偏大,而且年轻教师和老教师比重偏大,缺少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同时,缺少真正有国际贸易实践经验的教师。这就需要民办高校通过优厚的待遇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有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或者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派出一些年轻教师带薪去企业实习,提高实践经验。
  第三,重新修改课程体系,较大实务课专业课课程比例
  许多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照搬原来的母体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结果,学生走到工作岗位,不能迅速进入角色,还需要花费高额的职业培训成本。造成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过多,实务课较少。因此在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之外,要增加一些有特色的实务课。例如: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
  第四,重视实践,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对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一些实务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保证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之后,学生具有一定课程基本知识之后,学校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外贸人员,来讲授实践经验,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可以使学生增加对社会的感性认知、了解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面需求,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培养起一定的业务组织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社交礼仪与习俗的能力。
  第五,开展双学位教学
  国际经贸专业可以与外语专业合作,开展国际经贸专业与外语专业的双学士学位教学,使学生不仅了解国际贸易业务知识,更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学生只要另外交一定的学费和资料费,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在四年中修完两个专业所要求的专业课程,就可以获得双学位,这部分学生在就业时将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责任编辑:桂杉杉)

财经商贸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五)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

  【摘 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一些高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比和分析,指出了各高校金融学专业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向等方面的区别和特色。在此基础上,针对上海杉达学院胜祥商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未来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金融;人才培养;专业特色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中国金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大量的适应未来需要的金融人才。但是,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趋同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学习国内外优秀金融专业的发展模式,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改革培养模式,建立具有自身特色且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1.国外金融学专业发展模式及特色
  在金融专业方面,有两个国家值得一提:英国和加拿大。这两个国家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具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发展模式。英国的金融业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悠久的历史传统,英国大学的金融专业,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金融实践都是比较科学和合理的;加拿大是近年来留学热点地区之一,其原因就在于加拿大的学府大多数都以商科、金融和工科著名。
  1.1 英国大学金融学专业特色
  在英国的大学学术界,金融专业的学习有这样三个宗旨:用于解释、用于理解和用于探析。简单的三个词,都有其深刻含义。用于解释是指在给定的不同情况下,个人该如何从众多的可供选择的事物中做出明智决定;用于理解是指我们该怎样理解社会制度的本质;用于探析是指对于社会这个整体,如何把个人和系统作用于已产生的结果中去。围绕这三个宗旨,我们来看看英国的大学是如何将其展开的。
  (1)英国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的金融专业教育旨在使学生对金融学的核心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学生们必须要将金融的学习向深度和广度不断地延展。课程设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作金融系统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从社会和政治问题中来提炼经济层面的信息。其主要注重的是数学和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这一点在三个阶段的课程设置和学习中都有。下面是他们大学阶段的课程安排。
  第一阶段: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定量方法、政治和社会学方面的经济学、英国金融历史。这五门都是必修的课程,期末的考察方法是除了百分之五十的笔试之外还有百分之五十的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该阶段只有三门必修课和一门选修课。三门必修课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选修课提供的科目有:金融的发展历程、现代社会、经济学和统计学中的数学、英国工党课。在这个阶段,学校的课程要求是要学生掌握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的关键课题和分析技巧,同时掌握信息技术在应用经济学中的使用。
  第三阶段:两门必修课和两门选修课。必修课有微观经济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和宏观经济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选修课程有: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分析、银行、货币和金融、公共经济学、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工业、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二次战争之间的经济萧条。这两门选修课都要分别上交一篇7500字的学术论文。这一阶段实际上是对学生更高一层的要求。
  (2)普利茅斯大学
  普利茅斯大学金融学专业教育旨在发展学生的分析和鉴定方面的金融技能,同时使学生能够在全国和世界金融领域内熟练地发挥金融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技术、能力、学识以及学会理解一个复杂经济环境中的需求,提高学生在公司财务管理问题上的解决能力以及对财富与危机的处理能力,加深学生对投资者收入的坚固经济决策含义的理解等。
  他们的总体课程结构的组成有:投资、融资以及财务、资本投资、资本结构和市场效能、风险管理和公司的兼并,更高一层的专业研究主要是金融衍生品、股票、债券和证券投资组合分析。普利茅斯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在金融方面的统计技术。
  1.2 加拿大大学金融学专业特色
  加拿大金融专业比较有名的两所大学是英属哥伦比亚大学(SFU)和西蒙飞沙大学(UBC),下面主要介绍这两所大学的金融学专业。
  (1)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SFU在经济学方面提供不同水平的课程,分别对应于在校本科生和毕业生。许多商务专业的本科生都会学习金融倾向的课程。在2002年,该专业曾开设全球资产和财富管理的课程。在2005年,金融风险管理的MBA课程被引进,重点是加强学生对定量融资知识的掌握。
  该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学习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涵盖的内容有:企业的融资与投资、评估方法、资本市场的功能、个人和机构投资、控制风险的选择和期货合约、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和房地产融资。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学术与专业协会,还可以参与到最高排行的金融学术期刊出版物中,这些对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非常有帮助。
  (2)西蒙飞沙大学
  UBC的金融团队的研究与教学是世界领先的。它的研究主要针对金融部门所覆盖到的最多的专业话题、内容和在金融经济学中的方法论。他们所学的课程包括:资产定价的贡献、理论是实证检验、国际银行和资产定价、公司理财、企业并购活动和控制企业问题、银行监管、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利益冲突、产品与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
  该校的金融部门以训练学生获得有竞争力的工作而著名。
  2.我国金融学专业发展模式及特色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的发展主要有五种模式,即工科院校发展模式、综合大学发展模式、财经院校发展模式、金融院校(有专门金融背景的院校)发展模式和高职高专发展模式,其中前四类是本科层次院校的发展模式,高职高专类因与我校定位不符,此处暂不做分析。不同类型院校有自身的办学特色,不同模式下的金融学专业也具有不同的特色。
  2.1 工科院校发展模式
  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一般培养与数学方法、定量分析还有信息技术等与理工方面相关的人才。这类大学的特色是注重基本知识的前提下重点学习金融工程的技能和方法,总体来看,工科大学里面的金融专业是比较侧重于技巧性和数学方法的培养的。   2.2 综合大学发展模式
  综合大学由于本身的多学科性,所以更注重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综合大学中,金融专业的发展特色总结如下:
  (1)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设置多样化。
  这类大学一般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学校课程设置范围较广,比如浙江大学的金融学专业课有保险学、国际金融学、金融法、金融工程学、金融市场营销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中级计量经济学、国际财务管理、国际投资学、金融经济学、公司金融研究、行为金融、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可以看出,课程设置所涉及的面是比较广的。
  (2)在理论基础之上注重应用性技巧的掌握
  在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法之后,这类大学着重培养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统计分析等方面知识,具备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和经济分析技能的高层次应用性经济人才。也就是说,综合性大学同时也非常注重实际操作的演练,给学生们提供一些难得的课外实习机会。
  (3)与国内外一流大学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接轨。
  综合大学的金融系不但汇集了金融学、投资经济领域的知名学者和教授,而且聚集了一批海外学成归来的青年学者,教学模式与西方的金融教学相接近,上面提及的浙江大学的金融系就是坚定不移地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合作,与美国MIT、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约克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著名的学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4)培养金融方向的复合型人才
  综合大学培养的学生一般是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博,适应社会能力强,且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金融业务操作能力的高级金融理论研究人才及金融实务复合型人才,主要为国家经济管理部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集团等培养经济分析和金融人才,也同时为各类经济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培养经济与金融研究型人才。
  2.3 财经院校发展模式
  财经类大学的特色是对计量、投资、会计等这方面的知识比较侧重。其金融学专业的发展特色有:
  (1)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科设置有明显的方向性
  在除了一些比较基础的课程,如: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学、证券投资学等这些比较普遍的课程之外,这类大学还普遍开了投资组合理论、金融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银行会计学、项目投资与评估、公司理财等这些有方向侧重的课程。
  (2)培养在金融行业里的专项性人才
  财经类大学主要是培养在涉及面较广的金融行业里专门人才,学生拥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一方技能,毕业生适合到各类公司从事资金管理、融资、投资工作以及在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保险机构、各类金融产品的交易所、金融投资咨询机构、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及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从事金融产品设计、投资管理、资本运作等工作。
  (3)注重英语的学习和应用
  这类大学普遍有中外合作班,具有广泛的海外联系。它们注重强化英语,目标是为了学生在日后金融环境的工作中能英语运用自如。在中国,能很好地运用一门外语是极具有竞争力的,这类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突显出了自己学校的优势。
  2.4 金融院校(有专门金融背景的院校)发展模式
  这类金融大学具有的一个强有力的优势是与相关金融机构挂钩。这给大学里的学生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战场地”,同时,在学生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实际经验的体会,更容易加深对金融理论的学习。就金融学专业来说,这类大学的学生所得到的金融实践应该是最真切、最有水平的。此类大学金融专业的发展特色有:
  (1)教师队伍的经验丰富
  很多此类大学的兼职教师都是外聘的精英,甚至很多教师都是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金融专家,由于他们在金融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另外这部分人工作的地点大多是这类大学的直属机构,所以就更容易做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2)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
  这类大学由于与一些直属机构的密切关系,不但吸引着一批经验丰富的金融专家而且还会承办一些国家经济部门甚至是一些世界经济组织的金融分析与规划技术课程培训班以及有关金融方面的研讨会,这是给学生提供的一项很大的“福利”,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校承办的这些活动去获取最新的、世界性的金融信息和金融政策,加深对金融专业的学习。
  (3)得天独厚的“天然”实习优势
  与其他学校的金融专业的学生相比,这类大学的学生具有比其他大学生拥有更多有质量和有分量的实习机会。由于有与直属金融部门的关系,学生可以经常地去那些让其他学金融的人向往的机构或者企业中去实习,另外,与其直属部门有联系的公司、企业也可以提供这些学生一大批实习的机会,这对该校学生对金融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准确的运用专业知识都是有益的,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的就业都增加了不少砝码。
  3.上海高校金融学专业发展模式
  经统计,上海普通高校中设有金融学专业的院校共16所,按照每所院校的金融学发展特色,其也可分为工科院校、综合院校、财经院校、专业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这五类院校,这里我们还是详细分析前四类院校。
  3.1 工科院校模式: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的金融系是培养适应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所需要的“大金融”概念下的综合型人才。具有以下特色:依托其理工科优势,注重培养学生对纷繁复杂的金融运作及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在教学中,注重跟踪国内外金融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发挥该专业在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及保险经营等领域已形成的科研与学科优势,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上海理工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在学习财经类基础核心课基础上,加强金融与基建投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掌握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方面的基本能力,通过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计算机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运用英语和计算机,从事金融相关业务。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基础,较宽的融资、投资业务知识,掌握外语及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应用型高级金融专门人才。该专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2 综合院校的发展模式:复旦大学、上海大学
  复旦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培养学生具备金融方面、特别是国际金融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内外有关金融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突出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技能,并能再国内外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以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胜任与国际金融相关的各种工作。
  上海大学金融学专业以坚持教学、科研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方针,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和现代商务技术,具备良好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适应上海和全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学生主要就业领域为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外贸与国际商务公司、大中型工商企业、会计事务所、房地产公司以及高科技投资开发企业。
  3.3 财经院校的发展模式: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金融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的金融学是偏向于银行与国际金融方向的,是与国外大学合办的专业,主要培养能熟练运用外语,从事金融理论和实务的专业人才。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金融专业则偏重外语能力和专业基础,并且熟悉国际惯例并对国际金融环境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主要是让学生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日益激烈的国际金融环境,熟悉国际运作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专业人才。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金融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其主要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上海金融学院的金融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金融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3.4 专业院校:上海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
  这类大学在结合其自身的专业特长前提下,把其特殊的专业要求融合到金融学的教学研究中。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金融学专业中注重英语的深度学习和熟练运用,结合其学校英语优势的特色,学生毕业去向:多数人在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国有四大银行等中外银行、中外证券期货公司、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外保险公司、科尔尼等国内外管理咨询公司、雀巢国际、联合利华等这些与外语环境紧密联系的企业中就职。又如华东政法大学的金融学,结合该校法律的特长,旨在培养具有经济学和法学的复合知识结构的国际优秀人才(例如金融专业的其中一门学科是会计学,这门课程的方向就是司法会计)。
  4.国内外大学金融学专业教育的比较分析
  前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大学金融专业教育的基本情况,通过进一步比较分析,可看出不同高校的金融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一些著名大学的金融专业都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已形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1)英国的大学比较注重对金融知识理论更深一步的学习研究,他们一门微观经济或者宏观经济可以学三年,但是每一年都有不一样的内容和使命,期末考核方式的难度也一年比一年高。而且每一年学校提供的选修课都是与这一年学校要培养学生达到的层次和方向来配合设置的(可以参考剑桥大学每一年的学科设置)。另外,学校注重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实际验证理论知识,不断强调注重实际演练。通过这个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学习,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发挥智慧提出新的理论来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
  (2)加拿大的大学的课程设置比较适应现代化的国际金融环境和金融体制,学生可以学习先进的应用性方法,高级别的理财技巧,顺应国际金融潮流趋势。另外,加拿大的大学中的教师和学生会合作向社会发行金融出版物,这是一剂加深对金融学认识的良方,同学不但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和教师们进行深入探讨,也可以知道学校以外的商业运作。另外学校金融学专业的网页上还提供工作搜索,给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国内金融一流高校如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虽然综合大学比较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注重实际应用能力,但他们也很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这些学校的生源普遍较好,对专业知识、理论知识的掌握是远远超过于其他二类、三类学校的。
  5.对上海杉达学院的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改善建议
  5.1 培养目标和定位
  从国外大学到国内全国范围内的大学,最后到上海范围内的大学的金融学专业的一系列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身存在的优劣势,填过对比分析,可以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
  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在这16所设有金融专业的并都极具竞争力的高校里,我们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什么,对学生的培养又应该如何定位?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我校的学生比较活泼、乐于交际,非常有活力,应该多培养应用技术这一方面。我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有性格活跃的优势,很多同学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都很强,课堂的时间不一定是他们展现的舞台,或许在课堂,他们学的东西反而不够理想,所以我们应该多给点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的技能操作。当然,理论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学校的在金融专业课程提供的课时不能减少,还要配上相应的选修课,其次才想办法多提供学生培养应用技术的机会。
  总之,我们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较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具备较强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成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金融应用型人才。
  5.2 教学改进意见
  针对上述培养目标,我院金融专业教育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完善学校网站,扩充其信息量。比如把可实习的单位、名额放在网页里,设置搜索工作的引擎,为学生提供实质性的便利。此外,增加最新金融活动的信息、照片和有用的金融新闻等。
  (2)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多提供一些选修课,选修课所要涉及的深度不用很深,因为学生只希望能在这一门里“入门”,我们都知道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基本上都是从以后工作中得出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生入了门之后,自然会对这门他们有兴趣的学科进行深入的自学。
  (3)建立导师制。采用一个金融老师带一批或一队学生的模式。学生在平时课外在看金融新闻的同时会产生很多疑问,采取老师带队的形式,可以大大地增加师生的见面机会,也有一个足够长的时间让师生进行对金融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外语能力的培养。建议更多的专业课程尝试采用国外优秀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金融专业英语词汇,有效地提高英语能力。另外,还可以在校内设一个英语角。虽然这和金融专业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我们学校也是注重培养英语语言能力的,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特别是口语,非常重要。我们学校有不少外国学生,可以请他们来到英语角,与中国学生交流,这样也可以使校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相信经常去英语角的同学会对口语有很大的提高。
  (5)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他们优秀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联合培养。还可以邀请一些国际上金融方面的知名学者来我校发表学术讲演,聘请国外教师在我校开设金融类的课程等,这将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作者简介:
  谢文璐(1981—),女,安徽蚌埠人,上海杉达学院胜祥商学院金融系讲师,研究方向:货币政策、个人理财。
  牛淑珍(1966—),女,河北昌黎人,博士,教授,上海杉达学院胜祥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财政金融。

财经商贸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六)
基于人才需求变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研究

  摘要:经济发展对高职经管类人才规格的需求变化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基础。本文的研究发现:伴随经济发展,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模和结构均发生变化。本文的结论是: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结合其人才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变化来确定,并在该变化下来探索和研究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关键词:人才需求变化;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02-03
  经济发展对高职经管类人才规格的需求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基础。事实上,经济社会对经管和工科两类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都存在明显的区别,经管类人才偏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而工科类人才偏重职业素质、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这是由两类人才的工作性质差异所决定的。高职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完全适合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因此,要想改革和创新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研究我国经济发展对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变化。
  一、经济发展与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变化
  (一)经济发展与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模变化
  经济发展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及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教育规模也不断得以扩张,如表1和表2所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04至2014年间,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开设数和在校生数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此可以说,经济发展促使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模不断扩大。
  (二)经济发展与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变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心,而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当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总趋势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终将超过第一产业。因此,经济发展对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需求的产业结构将产生影响,并由主要为第一、二产业服务调整为主要为第三和新兴产业服务。
  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及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偏差,使得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均以中专和大专层次为中心和重心。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更综合的要求,培养更高层次的综合素能人才将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经济发展对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需求的素能结构将产生影响,并由主要需求中低层次的专业素能人才调整为需求中高层次的综合素能人才。
  (三)基于人才需求变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培养目标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在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结合前文对经济发展与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需求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分析,本文认为,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做出调整,并至少应包含以下3个方面:第一,必须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第二,必须体现被培养学生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发展要求;第三,必须体现专门人才培养的领域要求,或者是财经类人才,或者是金融类人才,或者是商务类人才,或者是第三产业人才,或者是现代服务业人才,或者是新兴产业,不一而论。
  因此,本文认为,伴随经济发展所导致的我国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变化,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应调整为: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主要为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培养高层次、综合素能性的经济管理人才。
  二、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根据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具有四大构成要素: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方法和培养评价。其中,培养目标是基础。根据前述经调整的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经济发展对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需求规模和结构的影响分析,本文认为,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调整和设置专业结构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及人才素质的需求,经管类高等职业学校应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优化学校的经管类专业的总体结构,从而使其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进而提高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前提,也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在具体设置经管类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时,经管类高职院校首先应调研和咨询行业企业专家,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从而主动培养经济、产业和企业急需的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其次,经管类高职院校应以地方支柱产业发展为基础,构建重点专业为支撑、辐射专业为辅助的主次分明,层次合理的塔型专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专业群。这样不仅能降低学校人才培养的成本、提高学校人才培育的质量,还能及时满足地方支柱产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二)以“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下简称综合素能培养)为目标
  选择以素能为本的办学思想是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契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必然结果。因此,将综合素能培养作为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的核心,形成“综合素能本位”教育观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如前所述,经济管理服务者一般均需具备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管理服务环境和经济管理服务对象,才能提高经济管理服务效率和效果。
  以“综合素能本位”作为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必须明确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新兴产业的经济管理和服务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才能构建综合素能体系。因此,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除了培养经济管理服务者一般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外,还要考虑到具体专业的经济管理服务人才的特殊要求。总之,高职经管类专业不仅重视要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综合素能的培养;既要重视智商的培养,也要重视情商和财商的培养。以我国一些主要省份的经管类高等职业院校为例,安徽的学校特别注重学生徽商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北京的学校则注重学生京商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山西的学校就注重晋商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上述这些财商的培养正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能培养的重要方面。   (三)开发培养“综合素能”的课程体系
  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开发课程模式可能并不完全适合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本文认为,高职经管类专业应该选择适合综合素能培养的模块课程开发模式(即按不同业务或者项目进行模块划分),这种模式开发的课程体系具有灵活、变通的特点,不同课程之间又具有较强的横向相关性,适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应变能力,而不仅仅是职业技能。因此,高职经管类专业的综合素能课程体系应该既包含专业课程,也包含非专业课程,而且非专业课程的重要性不应低于专业课程。具体而言:
  高职经管类的专业课程应基于业务流程或者项目流程进行课程的开发设计,按照项目、任务或案例等内容的平行或递进关系对专业素能进行层级分解,形成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能体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并以国家技能鉴定培训、考核内容为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同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和调整专业课程。
  高职经管类非专业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应分为三类:教育部统筹开设的思想政治课与体育课;针对经管类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学生基本素能类课程和针对相同岗位群所必须掌握的关键素能类课程,由此形成以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能体系为主线的非专业课程体系。其中,针对经管类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学生基本素能类课程是非专业课程开发的重点,并以此来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非专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我国一些重点、知名的经管类高职院校为例,专业建设较有特色和成效的院校都开发和开设了与地方区域经济氛围相关的通识课程,比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从财贸人才的全面发展出发,深化财贸素养教育基地建设,构建财贸素养教育理论体系,创建财贸职业素养教育品牌,并积极创造条件,建成“京商文化教育基地”;安徽省的经管类高职院校则通过开发和开设徽商文化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能,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不仅建设徽商数字图书馆,还通过举办徽商文化节、撰写《徽商》书著、举办徽商专业知识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的徽商文化教育。针对相同岗位群所必须掌握的关键素能类课程是非专业课程开发的难点,并以此来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关键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笔者所在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学院根据现有的专业群状况,开发出适用不同岗位群的关键素能课程体系,比如财经和商管专业群,开发的关键素能课程有4门:包括《经济学概论》、《商务沟通与礼仪》、《商务办公软件应用》和《经济应用文写作》。这4门课程着重培养财经和商管类专业学生的经济思辨意识、沟通技能、商务办公操作技能和经济文书写作技能等,这些技能是这些经管类专业将来进入企业工作的必须的、关键的素能点。
  从重视综合素质培养的经管类高职院校的实践经验来看,非专业课程的开发范围一般可以涉及五个方面,包括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具体选择那些方面来设计非专业课程,则需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内外部环条件来确定。
  总结而言,经管类专业的综合素能课程体系建设既要考虑学生眼前的初次就业,也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尽可能的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拓宽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水平。
  (四)构建有效的“综合素能”评价体系
  由于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综合素能,因此,对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体系就不能单一化,必须构建多角度、多主体综合素能评价体系才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有效评价。多角度、多主体综合素能评价体系包括:
  1.多级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包括校级、院级、系级和学生在内的四级监控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能的提高提供保障。
  2.多种考核方式的评价体系。以基本素能、关键素能和专业素能为评价核心,集成课堂过程性考核、传统结果性考核、从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大赛和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多方位、多视角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考核与评价。
  3.引入“第三方”的多主体评价制度。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构建包括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社会评价机构、学生及其家长参与的多角度、多主体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改革现行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综合素能培养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重视职业基本素能、关键素能和专业素能的培养,进而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多角度、多主体综合素能评价体系应以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多标准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对专业人才培养实施动态监控。
  三、简短的结论
  通过前文的论述,本文认为,伴随经济发展,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模和结构均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从而使得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调整为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主要为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培养高层次、综合素能型的经济管理人才。在该目标驱动下,对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对策:一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是以“综合素能”为本来培养学生;三是开发培养“综合素能”的课程体系;四是构建有效的“综合素能”评价体系。这样创新出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变化,并真正适合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013年底或2014年初高等职业院校发布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重点专业建设发展数据[D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web/index.aspx.
  [2]陈洪玲,于丽芬.高校扩招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3]许丹雅.高职高专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探索.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4]聂强,仇大勇.高职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360749/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