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古诗词鉴赏

来源:古诗词鉴赏 时间:2016-05-01 11:20:3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古诗词鉴赏】

第一篇:《2014年浙江李端《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徐照《三峡吟》》

第二篇:《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编,有详细解释及赏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古诗鉴赏汇编

(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

【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诗歌赏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

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古诗词鉴赏】

(新课标卷II)(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

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

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

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

扣这个基调。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浙江卷)(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2分)

21.答案:猿声

解析: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22.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 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解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法,阅读时注意比较。

(重庆卷)12.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

【答案】(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古诗词鉴赏】

答: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

感。

【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

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古诗词鉴赏】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

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北京卷)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古诗词鉴赏】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2【1】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③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

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4.①答案:C

第三篇:《2014年高考诗歌鉴赏译文、赏析、答案(浙江卷)》

第四篇:《诗歌鉴赏专题三》

诗歌鉴赏专题三——表达技巧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内容和要求。

2、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掌握鉴赏的方法及技巧。

4、记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方式和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古诗词鉴赏】

一、“表达技巧”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答题的方法技巧:

(一)表达方式:记叙 议论 描写 抒情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杜甫的《登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也有间接抒情。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 抒情方式

(二)表达技巧: 2 描写方式

3修辞手法

4 篇章结构

1、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触景生情 以景结情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咏史抒怀) 叙事抒情 托物寓理

(1)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2)间接抒情:

A.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通过描写此景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B.寓(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触景生情:【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古诗词鉴赏】

诗人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这种景象自然带上了诗人情感的色彩,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触景生情:人物受眼前景物的触动而激发的某种情感。时令一旦到了秋天,一年快完了;人到中年,便会产生联想:壮志未酬、抱负难伸、仕途失意、功名难就、身处逆境、穷途末路、羁旅异地倍感思乡,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因而面对肃杀萧条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C、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

E.用典抒情: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用典有用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如

1.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运用刘宋宗悫的典故,以宗悫自况,表达自己有经时济世

的宏图大志。

3.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裴迪《送崔九》)你若要归隐山林,就应该尽情的赏玩山峦沟壑的清静秀美,去看看山水,怡性养神;千万不要学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夫,只在桃花源游了几天就匆匆出山。

4、感子漂母意,愧我非贤才。(陶渊明《乞食》)借韩信的典故表达对在自己饥饿困顿时以酒饭招待的感激之情。

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姜夔 《 扬州慢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化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

“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F、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咏史诗中常见。

G.叙事抒情:借助于事件即人们的行为举止来抒发情感,通常选取生活中的细节、场景、片段和事件来抒情达意。

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⑵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古诗词鉴赏】

H、托物寓理:古人写哲理诗往往不是直言其理,而是借助形象表达哲理。

2、.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白描 细节描写 渲染(正面) 烘托(侧面) 衬托 动静 虚实 远近 高低 俯仰 明暗 视听 色彩搭配

1。正面描写:直接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环境、气氛进行描绘。也叫直接描写。可以使读者直接感觉到人物的言谈举止、仪表风貌、个性习惯以及环境的状况、事件

的气氛等。《陌上桑》

2. 侧面描写: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所要描写的人物、事件或通过别人的评价、议论来描写人物或事件。胡令能《咏绣璋》日暮堂前花蕊娇, 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 引得黄莺下柳条。前两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写物写人,绣屏风安到花园里,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黄莺入画这一侧面描写,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3.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这里指用简洁朴素的文字、干净利索的勾画不着一句议论抒情、不加渲染烘托的刻画形象的写作手法。

4.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来抒发内心情怀。

赵师秀 约 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试对第四句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貌似闲适恬淡实则焦躁烦闷的心情。

5。渲染 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的表现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即正面着意描写。

6、烘托 也叫衬托。从侧面着意描写。包括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反衬,用相反的东西衬托。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7、动静:有三种情况:

a、以动衬静,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僧敲月下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b、以静写动 “遥看瀑布挂前川”“大漠孤烟直” ( a、b两项也是衬托)

C、动静结合。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弯,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8、虚实结合:“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到,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回忆、梦境、联想想像等) “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9、抑扬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10、其他:比兴 象征 想象联想

比兴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即比喻。《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经·伐檀》 “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

比喻象征 本是一种把事物比成另一种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比喻一般用具体事物比具体事物,可针对具体句子;象征往往是将具体事物赋予特定的抽象的意义,应从整首诗上去理解(咏物诗)。

3、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对比、对偶、借代、

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 反复、

顶针 叠词等。

4、诗歌的篇章结构 起承转合 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一句一景;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前后对照;先叙事后议论、先叙述描写后议论抒情;意象叠加(列锦) 跳跃式 借古讽今 托物言志

注: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象征)、用典、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托物寓理、渲染、烘托、白描、细节描写 、动静、虚实、抑扬 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比兴、联想和想象、象征、对比及常见的修辞手法。 练习1、(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

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

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①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练习2:(2014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___ ___来写愁。(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练习3、(2014年重庆)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 黄莺儿 赠燕 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

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成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

练习4、(2014年湖南)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归:[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 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注意审清题意,注意技法区别。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2、表现手法(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烘托、欲扬先抑、联想想象、托物言志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4、行文结构(起承转合、伏笔铺垫、过渡照应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行文结构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附:诗歌鉴赏中的常用典故

1.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做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

第五篇:《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第六篇:《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古诗词鉴赏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古诗词鉴赏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古诗词鉴赏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古诗词鉴赏】文章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古诗词鉴赏出自(唐)李端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http://

第七篇:《李端《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徐照《三峡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李端《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徐照《三峡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李端《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徐照《三峡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答案:猿声

解析: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

2.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解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法,阅读时注意比较。

对比赏析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赏析 本诗写的是诗人的“逢雨”经历,场景具体。除抒写自身落寞、愁苦之情外,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写的是黄昏时雨势繁密,景中含情。【李端《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徐照《三峡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文章李端《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徐照《三峡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出自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119090/

推荐访问:溪行逢雨与柳中庸赏析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翻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