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行,(元)耶律楚材,古诗词鉴赏

来源:古诗词鉴赏 时间:2016-05-01 11:18:5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古诗词鉴赏】

第一篇:《早行 耶律楚材》

第二篇:《早行 耶律楚材》

第三篇:《省实验四模》

第四篇:《2014年 哈师大附中三模(语文)带答案》

哈尔滨师大附中2014年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

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

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

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

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

号标明。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1883年,马克思去世。但在同一年,德国又迎来了另一位哲人雅斯贝尔斯的诞生。

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命题——‚轴

心时代‛。

②所谓‚轴心时代‛,在时间上是指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

600年至前300年间这段时期。‚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

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

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

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

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古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

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③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

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

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④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玛雅文化,虽规模宏大,

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

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

么说的。

⑤关于‚轴心时代‛的发生,有一些学者试图从各文明的历史环境变动所造成的刺激与

回应去解释,这就是影响甚广的‚历史环境变迁说‛。如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起

源的性质就是从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的过渡。在对文明起源的解释上,汤因比提出挑战与应

战的理论。但这一理论也有两个致命缺陷:一是过分强调了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作用,二是忽

视了挑战与应战过程中物质因素的存在。德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韦伯就曾指出,公元前2000

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印欧游牧民族从今日俄国南部向外移动,四处迁徙。在公元前1000

年以后开始与当时几个主要文明地区接触而产生冲击。因此,他认为这种人口大迁移所造成

的外在环境的刺激足以解释为何印欧民族迁徙所至之处,当地人民受到冲击,对生命产生新

问题与新思想,由此而有轴心时代的思想创新。这种观点如果史料确凿,则对于解释轴心时

代的发生当有参考价值。此外,欧洲学者艾瑞科〃魏尔也曾经从环境论的观点提出类似的解

释。奢帕在解释印度轴心时代佛教的兴起时,就曾特别强调公元前1000年印度恒河流域发

生了古印度史上所谓的“第二次城市化”现象。他认为就佛教的兴起而论,印度轴心时代的

思想文化突破可以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变迁中找到原因。不过,这种社会经济环境的解释失之

于太简单。

1. 下列关于“轴心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期,大概发生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上起公

元前800年,下迄公元前200年。

B.在“轴心时代”,各个文明的伟大的精神导师提出的各自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

文化传统,但这些文化有相通之处。

C.在“轴心时代”,四大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即以理智和道德面对世

界,同时产生了宗教。

D.能否实现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决定了某一文明能否成为“轴心时代”的文明。

2.下列关于文中学者们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各文明的历史环境发生变动造成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回应则促成了“轴心时代”

的产生。

B.“轴心时代”的性质是静止状态向运动状态过渡,离不开各文明在面对并迎接挑战的

过程中存在的物质因素。

C.印欧游牧民族的人口大迁移在公元前1000年后开始对所到之处的人民产生冲击,进

而有了轴心时代的思想创新。

D.印度在“轴心时代”兴起佛教,这与公元前1000年恒河流域发生的“第二次城市化”

现象有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某种意义上看,“轴心时代”的文化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今天有些文化形

态的不同可以回溯到“轴心时代”找寻依据。【早行,(元)耶律楚材,古诗词鉴赏】

B.人类在每次面临危机与新的飞跃时,总是希望从“轴心时代”的先哲那里得到启发。

C.“历史环境变迁说”虽影响广泛,但也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必须得到确凿史料

的支撑,才可能有参考价值。

D.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等人的思想原则不同,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其所生活时代

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封)隆之字祖裔,小名皮,宽和有度量。延昌中,道人法庆作乱冀州,自号大乘,众

五万人。隆之以开府中兵参军与大都督元遥讨之,获法庆,赐爵武城子。累迁河内太守。隆

之以父遇害,常怀报雪,因持节东归,图为义举。遂与高乾等夜袭冀州,克之,乃推为刺史。

及齐神武自晋阳东出,隆之遣子子绘随高乾迎于滏口。

中兴初,拜吏部尚书。韩陵之役,留隆之镇邺城。未几,征为侍中,封安德郡公。于时

朝议以尔朱荣宜配食明帝庙庭。隆之议曰:‚荣为人臣,亲行杀逆,岂有害人之母而与子

对食之理?‛以参议麟趾阁新制,又赠其妻祖氏范阳郡君。隆之表以先爵武城子转授弟子孝琬,朝廷嘉而从之。后为斛斯椿等所构,逃归乡里,齐神武召赴晋阳。 .

魏孝静立,除吏部尚书,寻加侍中。元象初,除冀州刺史,嘉开府,累迁尚书右仆射。

及北豫州刺史高仲密将叛,阴招冀州豪望为内应。诏隆之驰驿慰抚,遂得安静。隆之首参神..

武经略,奇谋皆密以启闻,手书削稿,罕知于外。卒于齐州刺史,赠司徒。神武以追荣未尽,.

复启赠太保,谥宣懿。神武后至冀州北境,次交津,追忆隆之,顾冀州行事司马子如,言其

德美,为之流涕。令以太牢就祭。 隆之历事五帝,以谨素见知。凡四为侍中,再为吏部尚书,一为仆射,四为冀州刺史。

③每临冀部,州中旧齿咸曰:‚我封公复来。‛其得物情如此。 .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十二》

[注]:①尔朱荣:北魏权臣,曾讨伐权倾朝野的胡太后(明帝之母)以清君侧。②配食:

被祭祀的次要对象。③旧齿:耆旧,旧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后为斛斯椿等所构 构:诬陷,陷害 .

B.阴招冀州豪望为内应 豪望:豪门望族,世家大族 ..

C.奇谋皆密以启闻 启:开启,打开 .

D.每临冀部 临:到,来 .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封隆之屡获封赏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 )

①隆之以开府中兵参军与大都督元遥讨之,获法庆 ②遂与高乾等夜袭冀州,克之

③以参议麟趾阁新制 ④诏隆之驰驿慰抚,遂得安静

⑤一为仆射,四为冀州刺史 ⑥州中旧齿咸曰:“我封公复来。”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封隆之多有战功,曾与大都督元遥讨伐法庆,并将之擒获;也曾和高乾夜袭冀州获胜,

并被推举为冀州刺史。

B.封隆之立场鲜明,在朝廷议论认为尔朱荣应该配食明帝庙庭时,封隆之陈述事理,明确

反对。

C.封隆之德行美好,齐神武在后来到达冀州探望司马子如时,追忆封隆之美德,还为之落

泪。

D.封隆之为人宽和有度量,为臣谨素。作为臣子,很受皇帝赏识;作为一方官员,深得部

属拥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隆之表以先爵武城子转授弟子孝琬,朝廷嘉而从之。

(2)隆之历事五帝,以谨素见知。凡四为侍中,再为吏部尚书。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回答8~9题。

早 行

(元)耶律楚材

马驼残梦过寒塘,低转银河夜已央。

雁迹印开沙岸月,马蹄踏破板桥霜。

①汤寒卯酒两三盏,引睡新诗四五章。

古道迟迟四十里,千山清晓日苍凉。

①②

[注] 汤寒卯酒:早晨喝酒抵挡寒冷。

8.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哪些地方能表现出题目中的“早”?请简要分析。(6分)

9.诗歌最后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早行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黑云压城城欲摧, 。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置杯焉则胶, 。

(庄子《逍遥游》

)

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

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怎样证明我活着

陈永林

这段日子,天一直很热,太阳似个火球挂在头顶上,空气也烫热烫热的,似乎只要划根

火柴,空气就会着起来,我因在上海的儿子处住了三个月,期间的社保没领。当我顶着烈日

来到银行取钱时,银行工作人员说‚你的卡上没钱‛。

‚不可能,我三个月没领社保金,社保金哪里去了?‛我有点急,一急便觉得更热,汗

水淌个不停。

银行工作人员对我说:‚大叔,你应该去社保局问问,可能社保局那边搞错了,我猜社

保局以为你不在人世,才停发了你的社保金。‛

‚我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我心头更气。但想到气也白气,心里稍稍平静些。我只有打

的跑到社保局,我对社保局工作人员说了我的社保账户上没钱的事。社保工作人员问了我的

名字,在键盘上噼哩叭啦敲了几下,然后说:‚你的社保金停发的原因是居委会没及时提交

你的‘生存证明’,我们以为你已经不在人世了,从而停发了。‛

‚那我现在怎么办?‛

‚你去居委会开张‘未死亡证明’来,我们会给你恢复账户。‛我从口袋里掏出退休证递

给她,‚同志,你看,这退休证上有我的照片,我这个活生生的人就站在你面前,这不能证

明我活着吗?我如果死亡了,还能站在这儿同你说话吗?‛

我的话让身后的人都笑了。

社保工作人员的语气冷淡了:‚我们需要盖着居委会公章的‘未死亡证明’,这是规章制

度。好了,你让一下,下一个。‛

我只好打的回了家。

第二天,我来到居委会,找居委会的刘主任,说了社保局停发我社保金的事,然后求刘

主任给我开张‚未死亡证明。‛

刘主任说:‚你的身份证。‛

‚我的身份证早就不见了,我有户口本,行不?‛我掏出户口本递给刘主任。

刘主任看都不看的扔了回来,‚要开‘未死亡证明’需由本人带身份证来办理,这是规章制度。‛

‚那我怎么办?‛

‚你去派出所办张身份证,再拿出身份证来办‘未死亡证明’。‛

我不死心,仍求他:‚刘主任,你看,我真的没死,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就行行好,给我开一张‘未死亡证明吧’。‛

刘主任冷冷的拒绝了。

我只好又来到派出所,派出所的警察要看我原来的身份证,我说丢了,警察说‚那你得先去报社登个遗失声明,然后拿着登了遗失声明的报纸来办理身份证‛。

‚警察同志,能不能通融一下,我七十几岁的人了,在这么热的天跑来跑去很辛苦。‛ ‚对不起,这是规章制度。‛

我去了报社。

一个星期以后,我拿着登了遗失声明的报纸去了趟派出所, 交了20元办了一张临时身份证,正式身份证到三个月以后才能拿到,临时身份证半个月就能拿到。

熬了半个月,我拿到了临时身份证。我去了居委会,刘主任看了我的身份证就给我开‚未死亡证明‛,然后盖了章。我带着未死亡证明来到社保局,工作人员看了我的‘未死亡证明’说:‚这证明上的名字与电脑上的名字不符,得重写。‛

我一看,傻了,我叫徐永法,‘未死亡证明’上却写了徐水法,难道是临时身份证上的名字错了?

我一看真的是身份证上的名字写错了,我一出门,头顶上的阳光转个不停,眼一黑,双腿一软,瘫倒在地上。

我醒来时,已经躺在医院里。医生拿着我的医保卡刷钱时,医保账户里却没钱,医保中心的人以为我已不在人世,从而划走了医保账户里所有的钱。想到我又要去几个单位证明我还活着,我的心又开始狂跳,气也喘不上来,我感到窒息,我真的想就这样死去,那我今后就不用去各个单位证明我还活着了。

(选自《青年博览》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早行,(元)耶律楚材,古诗词鉴赏】

A.作者在有限的篇幅里,向读者介绍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开具“生存证明”的经历,

全文语言朴实,却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B.本文选材独特,构思新颖,小中见大,揭露了社会现实中小人物无法掌握自己命运、

生不如死的悲哀。

C.文章从“社保基金被停发”写起,采用倒叙的手法进行叙述,使情节悬念顿生,引人

入胜。

D.“我这个活生生的人就站在你面前,这不能证明我活着吗?我如果死亡了,还能站在

这儿同你说话吗?”看似诙谐的语言背后,却是深深的无奈。

E.小说运用语言、动作、肖像描写,表现了社保人员、警察等公务人员的教条、冷漠和不通人情。

(2)小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分析。(6分)

(3)结尾处老人说“我真的就想这样死去,那我今后就不用去各个单位证明我还活着了”,请简要分析让老人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6分)

第五篇:《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根源

中国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一般地说,中原民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植被差,只能发展放牧业;南方民族居住区多高山、丘陵,虽从事农耕业,但交通阻隔,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交错杂居,为它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

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不得不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南方、北方各民族我们称之为边疆民族。中原地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或掠夺、战争,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迫。汉时,冒顿入寇,网开一面使汉高祖得以脱险,其目的是以此为条件向汉朝换取大量的物资。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虽然对北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但经济发展的程度仍远不如中原内地,他们仍然不断地逼近中原,要求南方朝廷供应物资甚至要求给予土地。中原经济对北方民族不断吸引,使他们步步南下,留在汉地的就融合于汉族之中。当北方民族弱小,不敌中原朝廷时,有时也会以主动“入贡”的方式来谋求经济利益,换得中原天子的“赏赐”。边疆民族潮流般地一次次向中原靠拢、合聚的历史现象一直不断。同时,中原民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开展贸易,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这种经济上互相联系和交往的形式,历时久远,难以中断,且逐步完善。

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虽然曲折复杂,形式多样,但无论是以战争掠夺的形式,还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边疆地区的畜牧业也成为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各自都不能相互缺少,这种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将各个民族社会生活内在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历史上各民族有过分裂,也有过统一,但分裂是短期的,而统一是长期的。经过分裂,总是走向统一。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在历史的长河中汇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

(选自刘学谦主编《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作者陈育宁,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华各民族在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早行,(元)耶律楚材,古诗词鉴赏】

A.中原的农业民族,一般来说居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有大量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通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

B.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经济形式单一;南方民族居住区域多高山、丘陵,交通不【早行,(元)耶律楚材,古诗词鉴赏】

便,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

C.南北方民族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中原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为它们之间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

D.中华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联系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有过分裂,但分裂是短期的,统一则是长期的。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由中华大地各民族间经济相互联系、依赖,将各民族社会生活中内在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

B.中国的任何一个民族,考虑经济生活,出于民族的生计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

C.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边,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不断逼近中原,都表明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

D.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贸易互市场所,是为了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而中原农业生产力则可独立地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这些从地理上说明中华各民族交往和联系有相当大的困难。

B.北方弱小民族主动“入贡”以谋求经济利益,北方民族留在汉地融合于汉族,这说明汉族强大,北方民族委屈靠拢甚至合聚。

C.几千年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或战争或和平,实质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这才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

D.中华大地各民族相互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超越世界其他民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温造,字简舆。性嗜书,不喜为吏,隐王屋山。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书币招礼,造欣然曰:“可人也!”往从之。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及节度徐州,造谢归下邳,慨然有高世心。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以刘济方纳忠于朝,密诏建封择纵横士往说济,佐其必。建封强署造节度参谋,使幽州。造与济语未讫,济俯伏流涕曰:“僻陋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愿率先诸侯效死节。”造还,建封以闻,诏驰驷①入奏。天子爱其才,问造家世及年,对曰:“臣五世祖大雅,外五世祖李,臣犬马之齿三十有

二。”帝奇之,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复去,隐东都。

长庆初,以京兆司录为太原幽镇宣谕使,召见,辞日:“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卿为我行喻意,毋多让。”因赐绯衣。至范阳,总橐郊迎。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兵在颈,由是籍所部九州入朝。还,迁殿中侍御史。

兴元军乱,杀节度使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乃授检校右散骑常侍、山南西道节度使,许以便宜从事。帝虑其劳费,造曰:“臣计诸道戍蛮之兵方还,愿得密诏受约束,用此足矣。”许之。命神策将董仲质、河中将温德彝、邰阳将刘士和从造。而兴元将卫志忠、张丕、李少直自蜀还,造喻以意,皆曰:“不敢二。”乃用八百人自从,五百人为前军。既入,前军呵护诸门。造至,欲大宴,视听事,曰:“此隘狭,不足飨士。”更徙牙门。坐定,将卒罗拜,徐曰:“吾欲闻新军去主意,可悉前,旧军无得进。”劳问毕,就坐,酒行,

从兵合,卒有觉者,欲引去,造传言叱之,乃不敢动。即问军中杀绛状,志忠、张丕夹阶立,拔剑传呼曰:“悉杀之!”围兵争奋,皆斩首,凡八百余人。亲杀绛者,醢之;号令者,殊死。取百级祭绛,三十级祭死事官王景延等,余悉投之汉江。监军杨叔元拥造靴祈哀,造以兵卫出之。诏流康州。叔元,始激兵乱者也,人以造不戮为恨。以功加检校礼部尚书,赐万缣赏其兵。

后入为兵部侍郎,以病自言,出东都留守。卒,年七十,赠尚书右仆射。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注】①驲[rì]:驿马。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敢縻以职事 縻:束缚

B.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 患:以„„为担忧

C.恐四方易朝廷 易:轻视

D.卒有觉者,欲引去 觉:睡觉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

B.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

C.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

D.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造尽管自幼喜好学习,不喜欢做官,过着隐居的生活,却心甘情愿到寿州刺史张建封身边做了官。

B.唐德宗面对李希烈等人的叛乱,密诏张建封挑选纵横士劝说表达效忠的刘济,温造被选中,并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C.长庆初年,温造以太原幽镇宣谕使的身份,为刘总分析了他的处境,让刘总幡然顿悟,归顺了朝廷。

D.节度使李绛被杀,温造前往军队处理事务,他利用智谋查找出了凶手,并对他们进行了处罚。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臣计诸道戍蛮之兵方还,愿得密诏受约束,用此足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回答8~9题。

早 行

(元)耶律楚材

马驼残梦过寒塘,低转银河夜已央。雁迹印开沙岸月,马蹄踏破板桥霜。

汤寒卯酒①两三盏,引睡新诗四五章。古道迟迟四十里,千山清晓日苍凉。

[注] 汤寒卯酒:早晨喝酒抵挡寒冷。

8.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哪些地方能表现出题目中的“早”?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早行,(元)耶律楚材,古诗词鉴赏】

9.诗歌最后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早行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千岩万转路不定, 。

(2) ,猿猱欲度愁攀援。

(3)连峰去天不盈尺, 。

(4)边庭流血成海水, 。

(5) ,渚清沙白鸟飞回。

(6)别有幽愁暗恨生, 。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阿庆基“造反”【早行,(元)耶律楚材,古诗词鉴赏】

[芬兰]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来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来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来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来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来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来他还是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

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

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来: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B.“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C.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意在表明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

D.这篇小说刻画人物非常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刻画阿庆基老人,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E.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的被捕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主题。

(2)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义?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

第六篇:《早行 (元)耶律楚材 古诗词鉴赏

早行

(元)耶律楚材

马驼残梦过寒塘,低转银河夜已央。

    雁迹印开沙岸月,马蹄踏破板桥霜。

     汤寒卵酒①两三盏,引睡新诗四五童。【早行 (元)耶律楚材 古诗词鉴赏早行 (元)耶律楚材 古诗词鉴赏

   古道迟迟四十里,千山清晓日苍凉。

    【注】汤寒卯酒:早晨喝酒抵挡寒冷。

  8.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哪些地方能表现出题目中的“早”?请简要分析。(6分)

9.诗歌最后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早行心情?请简要分析。【早行 (元)耶律楚材 古诗词鉴赏】文章早行 (元)耶律楚材 古诗词鉴赏出自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119062/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