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连处士墓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5-01 11:17:2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 翻译及答案》

方山子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1.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 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 ..

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②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

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D. ①呼余宿其家 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 ..

2.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3.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其丰富形象。

C.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 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3分)

附答案及译文:

1.A(A“以”均作介词:凭借。B ① 代词 他 ②兼词 在那里 C ①介词 在②介词 给 D①代词 他②副词表反问 难道)

2.B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3.C(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D句“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本文是人物传记,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名为“传”,实际上是一篇蕴议论于抒情的散文。二者写法明显不同。)

4.⑴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采分点:“谪”、“适” 、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于是, 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采分点:“马上”、 “谓”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⑶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采分点:“穷”、“然”、反问语气各1分。)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第二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课外文言文

⒈ 王翱秉公

原文:

王翱①一女,嫁于畿辅②某官为妻。公③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④。恚

⑤而语女曰:‚而⑥翁⑦长铨⑧,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

何吝者?‛女⑩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⑾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

出驾⑾而宿于朝房⑿,旬⒀乃还第。婿竟不调。

注释:

① 王翱(1384―1467):出生于今河北省孟村县王帽圈村,字九皋,明代大臣。

成祖朱棣永乐年间进士;宣宗宣德时为御史。英宗即位,擢右佥都御使,出镇江西。

1442年(英宗正统七年)提督至辽东军务。他到镇后,立即修缮城垣,浚深沟堑,设

置烽燧,并训练将士,整顿军纪,边防得以增强。后擢升右副都御使。1447年(英宗

正统十二年),以征讨兀良哈之功,进右都御使。1452年(代宗朱祁钰景泰三年)调

任总督两广军务。次年,擢吏部尚书,铨选不徇私情。英宗复辟后,召对便殿,只称

先生而不呼其名。② 畿辅:京城附近地区。③ 公:指王翱。④ 遣:放走;打发。

⑤ 恚:愤怒,生气。⑥ 而:通“尔”,你的。⑦ 翁:父亲,指王翱。⑧ 长铨:选

拔官吏的长官。⑨ 女:通“汝”,你。⑩ 白:禀报。⑾ 驾:坐马车。⑿ 朝房:朝

廷中供值班的房间。⒀ 旬:十天为一旬。

题目:

⒈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取案上器击伤夫人

⒉解释下面划横线的字的意思。

⑴迁我京职 ( )⑵取案上器击伤夫人( )⑶婿竟不调 ( )

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何吝者?

⒋公夫人每迎女,婿为何固不遣?

⒌面对女婿的要求,王翱满足了他没有?由此可以看出王翱是个怎么样的人?

⒍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是个人情社会,不要说亲人之间互相帮忙办事,即使是亲戚朋友

之间,办个事,图个方便,无可厚非。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人情社会的?

启发与借鉴:

秉公。王翱作为朝廷中选拔官吏的长官,要调动女婿的工作,真是轻而易举。但

他秉公处事,任凭夫人“枕边风”怎么吹,他就是不干,最后竟与夫人“对着干”。

2004年因公殉职的河南登封公安女局长任长霞,“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整顿当地极

为混乱的治安局面中,她一身正气,秉公处事,两年间铲除了数十个大小不等的黑社

会性质的团伙,百姓交口称赞。秉公才能执法,秉公执法才有正气。

答案:⒈取案上器/击伤夫人 ⒉ ⑴调。⑵桌子。⑶最终。

⒊你的父亲是选拔官吏的长官,把我调到京城做官,那么你可以整天陪待你母亲。

况且调动我轻易得就像振落树叶,有怎么可吝啬的呢?

⒋想要岳父把他调往京城。⒌没有。王翱是个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人。

⒍人情社会里办事不能违背原则,不能违背法律,要蹲守社会公德、法律秩序。

译文: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的一个官员为妻。王翱的夫人非常疼爱女儿,

每次要女儿回家,女婿坚持不放走。他愤怒地对妻子说:“你的父亲是选拔官吏的长

官,把我调到京城做官,那么你可以整天陪待你母亲。况且调动我轻易得就像振落树

叶,有怎么可吝啬的呢?于是女儿将想法告诉了母亲,夫人在当天准备了酒菜,跪着

禀报王翱,王翱非常生气,拿起几案上的器具的打伤了夫人,出门去,坐马车住到朝

房里十天后才回家,女婿最终没有被调职。

⒉ 海瑞刚正

原文:海瑞①,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②,令

老仆艺③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瑞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

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囊④胡公按部⑤,令所过无供张⑥。今其行装盛,

必非胡公子。‛发橐⑦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都御史鄢(tan)懋(mao)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⑧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

恚⑨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注释:①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琼山人,字汝贤,自号刚峰。

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欧阳修《连处士墓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

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一年(1562),以罢官抗逆显于后世的明代廉吏海瑞任诸暨知县;

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欧阳修《连处士墓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端,遭迫害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

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

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挤,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

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

贿,两年后病死于南京。②布袍脱粟:穿粗布的衣服,吃粗粮糙米。③艺:种植。

④囊:从前。⑤按部:巡查部属。⑥供张:奉献招待,意思是铺张浪费。⑦橐(tuó):

袋。⑧抗言:高声说。⑨恚:气愤。

题目:⒈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⒉解释下面划横线的字的意思。 ⑴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 ) ⑵昨闻海瑞为母寿 ( ) ⑶市肉二斤矣( )

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⒋本文写了海瑞的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⒌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海瑞的哪些品质。

答案:⒈ 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⒉ ⑴ 曾经。⑵ 听说。 ⑶ 买。

⒊(海瑞)高声宣言,县邑狭小,不能容纳众多车马。

⒋ ①生活简朴,布袍脱粟;②智惩胡公子;③义抗鄢懋卿。

⒌ 廉洁节俭,秉公施法,刚正不阿。

译文:海瑞,字汝贤,是海南岛琼山县人。他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代理南平教谕之

职。后升任淳安县知县。日常海瑞穿布衣服,吃粗粮,并让老仆种植蔬菜来自给。总

督胡宗宪曾经告诉他人说:“昨天听说海瑞替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宗宪的儿子

经过淳安时,恼恨驿站的官史,把驿站的官吏倒吊起来。海瑞说:”过去胡公巡查所属

各地,下令他所经过的地方不要提供陈设之物及招待。现在看来,此人行李很多,肯

定不是胡公子。”于是就打开那人的袋子,取出钱数千金,将它放入钱库中,(并派人)

驱马报告胡宗宪,宗宪没有理由加罪于海瑞。

都御史鄢懋卿巡查路过淳安县,酒饭供应的十分简陋,(海瑞)高声宣言,县邑

狭小,不能容纳众多车马。懋卿十分气愤,然而他早听说过海瑞的名字,只得收敛威

风而离开。

3.于令仪济盗成良

原文: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①,长厚②不忤⒃物⒁,晚年家颇丰富。一夕,

盗③入其室,诸子擒之,乃④邻舍子也。令仪曰:‚汝素⑤寡过,何苦而为盗

邪⑥?‛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⑦足⑾以衣食。‛如其

欲与之。既⒂去⑧,复呼之,盗大恐。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

人所诘⒄。留之,至明使⑿去⑧。"盗大感愧,卒⒀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

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之⑨,子、侄杰仿举进士第,今为曹南

令族⑩。(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市井人:做生意的人。 ②长(zhǎng)厚:年长而厚道。 ③盗:贼

④乃:原来。⑤素:向来。 ⑥邪:同“耶”。 ⑦十千:指十贯铜钱。 ⑧去:

离开。 ⑨掖:教育。 ⑩令族:有声望的家族。 ⑾足:足够。 ⑿使:让。

⒀卒:最后,最终。 ⒁物:人。 ⒂既:已经。 ⒃忤(wǔ):触犯。⒄诘:责

备,责怪。

问题: 1.解释字的意思。⑴与:( ) ⑵既:( ) ⑶大:( ) ⑷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

3.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什么?

赏析:在《于令仪济盗成良》这个故事中,于令仪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诲周围的人,

并且用宽厚的心去感化别人,甚至是盗贼。文章揭示的现实意义是,对于别人不能因

一件事而下判断性的结论,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谅和向善的心,这样才能赢得

他人的尊敬。

答案:1. ⑴与:( 给 ) ⑵既:(离开) ⑶大:(很、非常 ) ⑷ 负:( 背、背负)

2.你一向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或:为人小心谨慎,很少做错事的),(如今)

为什么做起小偷来了呢?

3.教育别人要讲究方法。或:用宽大的胸怀挽救失足者。

译文:于令仪,是个商人,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晚年时的家道非常富足。有

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是邻居的小孩。 于

令仪问他说:“你一向很少做错事,有什么苦衷要做贼呢?”小偷回答说:“为贫困

所迫罢了。”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麼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千钱足够穿衣吃

饭就行了。”于令仪依照他的要求给了他。小偷已经离开,于令仪又叫住他,小

偷大为恐惧。于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带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会被

人责问的,留下钱财,到了明天再拿走。“,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良

民。邻居乡里都称令仪是好人。令仪选择子侄中的优秀者,办了学校,请有名

望的教书先生来执教。儿子及侄子于杰效,陆续考中了进士,成为曹州南面一

带的望族。

4. 复裈②

原文: 韩康伯①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④,令康伯

捉⒀熨斗⑨。谓康伯曰:‚且⑧著⑤襦③,寻⑥作复裈。‛儿云⒁:‚已足,不需

复裈也。‛ 母问其故⒂,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⑩著襦,下亦⑿当暖,

故不须耳⒃。‛ 母甚异⒄之,知为国器⑦。(《世说新语·夙惠》刘义庆)

注释: ①[韩康伯]名伯,字康伯,东晋玄学思想家,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西)

人。从小便聪明伶俐,其母也知其必成国器。他“清和有思理,留心文艺”,

玄学家殷浩称其为“能自标置,居然是出群之器”;维护名教,“陈郡周勰为

谢安主簿,居丧废礼,崇尚庄老,脱落名教。伯领中正,不通勰„„识者谓伯

可谓澄世所不能澄,而裁世所不能裁者矣”(卷七十五《韩伯传》)。关于他《周

易》思想的研究,迄今并不多见(主要的可参见参考文献),限于道德思想的研

究,更是难以寻觅。本论拟从玄学出发,对其《周易》解释中的道德思想,从

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切入分析,以尽可能作出公正的评价,从而丰富玄学和周

易研究的内涵。他关于《周易》解释的文献主要有《系辞》、《说卦》、《序卦》、

《杂卦》等注,已被收入《十三经注疏》。 ②复裈(kūn): 夹裤。裈,裤子。

③襦(rú): 短袄。 ④自成之: 亲自缝纫短袄。 ⑤著(zhuó): 穿。

⑥寻: 过一些日子。 ⑦国器: 国家的栋梁之材。 ⑧且:暂且,姑且。

⑨熨斗:形状如勺子,斗中烧木炭,用来烫平衣物。 ⑩既:已经。 ⑾为:成

为。 ⑿亦:也。 ⒀捉:拿。 ⒁云:说。 ⒂故:原因。 ⒃耳:而已,罢了。

⒄异:感到惊异。

问题:⒈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令康伯捉熨斗

⒉解释下面划横线的字的意思。

⑴ 止得襦 ( ) ⑵ 谓康伯曰 ( ) ⑶ 母甚异之 ( )

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且著襦,寻作复裈

⒋本文塑造韩康伯和殷夫人怎么样的形象?

赏析: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本文为我们塑造了

体贴、懂事的韩康伯和坚强面对生活、善于洞察孩子心理的殷夫人形象。

答案:1. 令/康伯捉熨斗2. ⑴止:只是,仅仅 ⑵谓:对„„说 ⑶母:代韩

康伯的母亲3. 暂时先穿上短袄,过一些日子就给你做夹裤⒋本文为我们塑造了

体贴、懂事的韩康伯和坚强面对生活、善于洞察孩子心理的殷夫人形象。

译文: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严冬的时候,只有一件短袄,他的

母亲殷夫人亲自为他做短袄,(做时)叫康伯拿来熨斗取暖。母亲对康伯说:“暂

时先穿上短袄,过一些日子就给你做夹裤。”康伯说:“这(短袄)已经够了,

不需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不要夹裤的原因,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

斗的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应当是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

夹裤了。”他母亲听了感到非常惊奇,知道他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5.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①孙莘老②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③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⒀,惟

勤读书而多为之⑤,自工⑥;世人患⑦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

过⒁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⑨不必待人指摘⑩多作自能见⑾之。‛ 此公以其

尝⑿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节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顷岁:近年来。 ②孙莘老:人名,原名孙觉(1028-1090),字莘老,

高邮人。 ③乘间:乘机,乘着间隙。 ⑤唯勤读书而多为之的之的意思:代词,

指笔 ⑥工:精、妙,巧妙。 ⑦患:担心、害怕。 ⑨疵:小毛病,引申为缺点。

⑩指摘:批评,挑剔。 ⑾见:通假字,通“现”,发现 ⑿尝:曾经 ⒀术:办

法 ⒁过:超过

问题:1.解释下面划横线的字的意思。⑴ 如此少有至者 ( ) ⑵ 多作自能见之( )

2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3.欧阳修认为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是(请用原句回答)

启发与借鉴:

想做好一件事,没有捷径,唯有靠自己脚踏实地。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告

诉了我们作文的诀窍: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今天读来,不无启迪。唯

勤读书而多为之。(即:写作的诀窍就是要勤奋。还要多练,刻苦训练,学会寻找题材的能力,作文才能写得更好)。

答案:1.⑴ 达到 ⑵代词,指文章毛病/缺点

2.曾经乘机拿文章问(请教)他。 3.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译文: 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多动笔,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人。文章毛病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能发现。”

6 .投舒丧命

原文:王大将军既亡,王应①欲投世儒②,世儒为江州;王含欲投王舒,舒为荆州。含语应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而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抗同异③,此非常人所行。及睹衰厄,必兴愍恻④。荆州守文⑤,岂能作意表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沉含父子于江。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选自《世说新语》) 注解:

① 王应:王含的父亲。

② 世儒:王彬。

③ 江州当人墙强盛时,能抗同异:王彬在大将军强盛的时候,能抵制违

抗部队的命令。

④ 愍恻:怜悯。

⑤ 守文:遵守法令。

问题:⒈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此非常人所行【欧阳修《连处士墓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⒉解释下面划横线的字的意思。⑴王大将军既亡 ( )⑵而汝欲归之 ( )

⑶密具船以待之( ) ⑷深以为恨 ( )

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 ⒋王应认为应该投奔王彬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他不主张投奔王舒?

⒌从事态的发展来看,王应与王含的推断孰对孰错?说说理由。

⒍从短文来分析,王应是个怎样的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发?

启发:我们为人处世要善于分析自己身处的环境、背景,在关键时刻要,能够权衡利弊,善于抉择,才能适应并更好地生存在这个社会上。

答案:⒈ 此/非/常人所行⒉ ⑴已经;⑵归顺,投奔;⑶准备;⑷遗憾。

⒊王彬听说他们要来,秘密地准备了船只等待。最终他们也没有来,王彬感到非常遗憾。⒋江州当人强盛时,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及睹衰厄,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作意表行事。⒌王应的推断是正确的,从王彬王舒对待王含父子的行为表现可以充分看出。⒍王应是个有敏锐的洞察力,但是却不能坚持主见的人。启发:为人处世要善于分析自己身处的环境、背景,在关键时刻要,能够权衡利弊,善于抉择。

翻译:王大将军(王敦)兵败身亡后,王应要投奔世儒(王彬),世儒当时任江州刺史;王含要投奔王舒,王舒当时任荆州刺史。王含对王应说:" 大将军平时和江州关系如何,你却要投奔他?" 王应说:" 这正是我们去他那里的原因。江州在别人强大的时候,能坚持自己的主张,和别人强制他的想法抗争,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等他目睹别人衰败困厄的时候,他一定会有恻隐怜悯之心。荆州死守章法,哪能做出格的事呢?" 王含不听他的,二人就投奔了王舒,王舒果然将他们父子沉入江中。王彬听说他们要来,秘密地准备了船只等待。最终他们也没有来,王彬感到非常遗憾。

7.宰臣上炙

原文:文公(晋文公)之时,宰臣上①灸而发绕之。文公召宰人而谯②(读音qiao四声)之曰:‚女③(通‘汝’)欲 寡人之哽邪?奚④为以发绕灸?‛宰人顿首再⑤拜请曰:‚臣有死罪三:援砺(读音li四声,磨刀石)砥(读音di三声,磨)刀,利犹干将⑥(读音gan、jiang一声)也,切肉断而发不断,臣之罪一也;援木而贯脔⑧(读音luan,二声)而不见发,臣之罪二也;奉⑦炽炉,炭火尽赤红,灸熟而发不烧,臣之三罪也。堂下得无微⑨有疾臣者乎?‛公曰:‚善!‛乃召其堂下而谯之,果然,乃诛之。(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 上:端上。 ② 谯:同“诮”,大声责骂 。③ 女:同“汝”,你 。 ④ 奚为:为什么 。⑤ 再:第二次 。⑥ 干将:古代善铸宝剑之人。这里指利剑 。 ⑦ 奉:同“捧”,捧着 。⑧ 脔:肉块。⑨ 微:隐匿,暗中。【欧阳修《连处士墓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题目:⒈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奉炽炉,炭火尽赤红,灸熟而发不烧,臣之三罪也

⒉解释下面划横线的字的意思。⑴ 顿首再拜 ( )⑵ 请曰 ( )

⑶ 援砺砥刀 ( )

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⑴ 女欲寡人之哽邪?奚为以发绕灸?

⑵ 堂下得无微有疾臣者乎?

⒋宰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⒌学习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启示:⑴ 本文从正面强调不为表象所迷惑,应学会分析的道理。

⑵ 现实生活中,不着痕迹的整人行为也是屡见不鲜,想要杜绝和自保其实不易啊。宠辱不惊自然是最好的心态,那是自身的事。权利,是激发人类丑恶本质最根本的因素,避免与人发生激烈的争权夺利的境况,应该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不过,是人存活在这个世上,总会有人看你横竖不顺眼的,如何对待呢?首先当然是善以待人,将遭人整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再就是人人都保有疑罪从无的心态,使坏者得逞其阴谋的几率便微乎其微的了。

答案:⒈用炽烈的炉子,炭火都是通红的,肉烤熟了但是毛发却不会被烧掉,这是我的第三条罪。⒉ ⑴ 第二次;⑵ 道歉,请罪;⑶ 操,拿。⒊ ⑴ 你想让寡人噎着吗?为什么在烤肉上绕着毛发?⑵ 这堂屋下是不是暗藏着嫉恨我的人吧?⒋ 宰臣是一个机智,善辩的人。⒌ 本文从正面强调我们不应该为表象所迷惑,应学会分析,推理,只有这样才能找出事件的真相的道理。

翻译:晋文公的时候,炊事官上的烤肉上有毛发缠绕在上面。文公叫炊事官来训斥道:“你想让寡人噎着吗?为什么在烤肉上绕着毛发?”管家不断磕头下拜请罪道:“我有三条致死的罪:拿磨刀石磨刀,磨得比干将(的剑)还锋利,切断肉而毛不断,这是我的第一条罪;拿木棍穿肉块却看不见毛发,这是我的

第二条罪;用炽烈的炉子,炭火都是通红的,肉烤熟了但是毛发却不会被烧掉,这是我的第三条罪。这堂屋下是不是暗藏着嫉恨我的人吧?”文公说:“对啊!”于是召集堂下的所有人责问,果真是这样,于是训斥了他一顿。

8.管仲答绮乌封人

原文:管仲束缚①,自鲁之②齐。道③而饥渴,过绮乌封人④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⑤仲曰:‚适⑥幸及齐不死,而用齐⑦,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⑧言,我且贤之用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束缚:被捆绑 ②之:到,押往 ③道:行至半道。 ④ 绮乌,城名。封人,管理边疆城的官吏。 ⑤窃谓:私下对(管仲)说 ⑥适:若,如果 ⑦用齐:用于齐国,被齐国任用,在齐国当官执政。 ⑧之:(结构助词)的

⑨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及用贤,使能,论劳。可解为:任命贤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

题目:⒈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绮乌封人跪而食之

⒉解释下面划横线的字的意思。⑴道而饥渴 ( )⑵过绮乌封人而乞食 ( ) ⑶甚敬 ( ) ⑷能之使 ( )

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⒋绮乌封人对管仲的态度是先“ ”后“ ”,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变化,其原因是:

⒌本文赞扬了管仲: 的品质。

⒍从上文可以看出管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赏析:管仲重用的是人才,而不是和他亲近的人,管仲是一个唯贤任用的人!即使身处逆境,管仲仍可做到分清公事和私恩,坚持唯贤是举,唯才是用,不怕得罪人,难能可贵!

答案: 1、绮乌封人/跪而食之⒉(1)道(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 ) (2)过(经过 ) (3)敬(尊敬 ) (4)使(使用 )

⒊ 假如你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那时)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 ⒋ 绮乌封人对管仲的态度是先“ 恭敬 ”后“ 怨恨 ”,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变化,其原因是: 管仲不愿意因为自己受到的恩惠而拿手中的权利作为回报,来报达绮乌封人。就是他不偏私。 ⒌本文赞扬了管仲: 公私分明、不偏私 的品质。

⒍管仲是一个唯贤是举,唯才是用,公私分明,不怕得罪于人,不徇私情的人。 翻译:管仲被捆绑(在囚车上),从鲁国押往齐国。走在路上,又饥又渴,经过齐境边疆绮乌城,向守疆的官吏乞求饮食。绮乌的守疆官吏跪着帮他送食,很恭敬。(随后,)守疆的官吏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假如你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那时)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管仲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我将会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除此,)我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疆的官吏听了,对他很不满意。

第三篇:《2013高考 辽宁卷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墓志铭》 试题+答案+详细注释+译文》

2013年高考辽宁卷文言文阅读《王尧臣墓志铭》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欧阳修《连处士墓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后遂以著令 著: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 释:消除。

C. 多格不行 格:搁置。

D. 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4、A(3分) 5、B(3分) 6、B(3分)

7、(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大意2分,其中“荒政:饥荒的法令”“恤:体恤”“论:论处”各1分。)

(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大意2分;“遇:对待”“矫饰:虚假掩饰”称:“称誉、称赞”各1分。)

参考注释

公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考取)进士第一,..

为(担任)将作监丞、通判湖州。(皇帝)召试(皇帝召来面试,为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以(凭„„身份)著作佐郎直(通“值”,当值)(省略“于”,在)集贤院,..

知(管理)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打开)民仓廪(贮藏米谷的仓库),吏法(官府的法令,......名作状,“按法令”)当(判定,判处)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之所恤(体恤)也。”乃请以(用)减死论(判定)。其后遂以(把)...(省略“之”,代举措)著令(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至今用之。郭皇后废(被废除),居(省...略“于”,在)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有功劳),及后疾...(名作动,生病),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将)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省略.

“于”,到)御史,考按(追查,核查)虚实,以(连词,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不.....实行),然自文应用事(掌权,当权),无敢指言(指明和陈述)者(„„的人),后文应卒......(最终)以(因为)恣横斥(被斥责)死。 ..【欧阳修《连处士墓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把)公为(任命)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宋代行政区划).

山川险易,还言(进言)某路宜益(增加)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应该)急为备...(做好战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分辨)之,荐其(其中)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因„„获罪)主帅失律(出战...失利),夺(被削除)招讨副使,知(管理,主持)秦州;范文正公亦以(因为)移书(官.....吏通书函往来)元昊不先闻(知道)(省略“元昊谋反”),夺(被削除)招讨副使,知(主..

持,管理)耀州。公因(于是)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省略“于”,在).

夷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不宜以(因为)小故置(放弃,弃置)之,且任福由(因为,.....

由于)违节度(指挥,调度)以致(招致,导致)败,尤(更,尤其)不可深(很,甚,十.....

分)责主将。由是忤(触犯)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被阻碍)不行。明年(第二年),....

贼(对敌人的蔑称)入泾原,战(省略“于”,在)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是)公指言...

为备(做好战备)处,由是始(才)以(把)公言为(当作)可信,而前所格(被阻碍)议,....

悉见(被)施行。 .

初,宦者张永和方(正)用事(掌权),请收民房钱十之三(3/10)以佐国事。(省略“命......

令”)下(下达)三司(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永和阴(暗中)遣....

人以(用)利动(诱惑)公,公执(坚持)以为(认为)不可。 .....

京师数(多次)为飞语(流言),及(到)上之左右(在旁侍侯的人,近侍),往往(经........

常)谗(诽谤)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治理政事)亦自若(一如既往,依然如故).....

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mó](切磋相正),至于(到了)是(正确)而......后(这样以后)止,不为独见(一己之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

尝自名(自称;自命)。 ..

公为人纯质(单纯质朴),虽贵显不忘俭约。遇(对待)人一以(用)诚意,无所矫饰(造......作夸饰,掩盖真相),善知人(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多所称(称赞别人),荐士为时名....

臣者(„„的人)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死),口授其弟纯臣(忠纯笃实之臣)遗奏,....以(把)宗庙至(最)重、储嗣未立为(当作)忧。天子愍[mǐn]然(怜悯的样子),临(到)......其丧,辍(停止)视朝(临朝听政)一日,赠左仆射,太常(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

礼,吉凶宾军嘉礼以及玉帛钟鼓等威文物的官员)谥曰文安。

参考译文

王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与他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皇帝面试后,改授为著作佐郎当值集贤院,出知光州。这一年光州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掠取百姓的粮仓,按照法律要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之后就书面地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些法律。郭皇后被废后,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怜悯她。在郭皇后被废时,宦官阎文应曾经帮助过皇后,等皇后生病了,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皇后将死时,有人怀疑文应有奸谋。王尧臣请求将此事交付给御史,审问调查事情真伪,来消除了天下的怀疑。虽然最终没有这样做,但自此文应做事时,再也没有人敢说什么的了,后来文应突然因为放纵专横的罪名被处死了。

元昊谋反,朝廷要对西部用兵,授与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探察四面的路的山川地势和艰险程度,回去就说哪一路应该增加多少兵力,哪一路贼兵不会攻打,哪一路应该紧急备战。说到诸位将领才能的长短,全都头头是道,推荐了20多个可以用得上的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将。当时,边关的部队刚好在好水打了败仗,任福等人战死。当时的韩丞相为主帅,因为指挥失当而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秦州;范文正公(范仲淹)也因为不知道元昊的谋反而与元昊有过书信来往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耀州。王尧臣于是说这两个人是天下的首选,他们忠义智勇,名扬于夷狄,不应该因为小小的缘故就弃置不用。况且任福是因为违背了节度制度而失败战死的,更不能因此而严格地惩罚过他的主将。由于王尧臣的这些言辞没有投合宰相的心意,等到王尧臣其他的奏议到时,就将其中的大多数搁置而不施行。第二年,贼兵侵入泾原,在定川大战,杀了大将葛怀敏,定川就是王尧臣当时指出要紧急备战的地方,因此大家开始认为他的话是可信的,而以前所搁置起来的奏议,都一一被施行了。

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开始用事,请求向百姓收取十分之三的房屋税以用以国事。令下到了三司而停滞,永和暗地里派人贿赂王尧臣,王尧臣坚持认为那是不可行的。

京师多次流传王尧臣的谣言,皇上的左右也经常说他的短处。皇上对这一切都不管不问,而王尧臣也都像以往一样做事。

王尧臣处理政事时,遇到有所不同的论议时,一定会反复研究,坚持原则,然后就停止,绝不会坚持己见。在皇上面前,所说到的天下利害很多,而至于施行的,也从来没有自夸过。 王尧臣为人纯正质朴,即使富贵显赫时也不忘节俭。

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

当时名臣的很多。有文集五十卷。在临终前,他口授他的弟弟要写下了作为忠臣的最后奏章,奏章中强调要以宗庙自重,心怀皇嗣未立的忧患。皇上对此非常感慨,等到给王尧臣发丧时,停止上朝一天,并加赠他为左仆射,太常又追加谥号为“文安”。

第四篇:《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_翻译及答案》

方山子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1.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 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 ..

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②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

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D. ①呼余宿其家 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 ..

2.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3.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其丰富形象。

C.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 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3分)

附答案及译文:

1.A(A“以”均作介词:凭借。B ① 代词 他 ②兼词 在那里 C ①介词 在②介词 给 D①代词 他②副词表反问 难道)

2.B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3.C(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D句“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本文是人物传记,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名为“传”,实际上是一篇蕴议论于抒情的散文。二者写法明显不同。)

4.⑴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采分点:“谪”、“适” 、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于是, 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采分点:“马上”、 “谓”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⑶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采分点:“穷”、“然”、反问语气各1分。)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译文: 邹穆公有命令:“喂鸭喂鹅一定要用秕子,不能用谷了!”因此,国家粮仓里面如果没有秕子时,就用谷子和老百姓相交换,用两石谷子才换得一石秕子。公务人员认为这是浪费,请求用谷子喂养。穆公答道:

“去吧,这不是你能了解的道理!老百姓不但顶着烈日蒸烤犁地耕作,还要自己弯腰让背脊受烈日的暴晒除草施肥,勤劳而不躲懒,这样辛苦,难道是为鸟兽吗?谷米是人上等的粮食,为什么拿来养鸟呢?而且你只知小数目的细算,不知大数目的总计。周人的谚语说:‘粮仓里装粮食的口袋漏了,粮食还是贮藏在粮仓里。’这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人君是老百姓的父母,把国家粮仓中的粮食转存到老百姓那里,这还不是我的粮食吗?鸟如果吃了邹国的秕子,就不损害邹国的粮食呀。粮食藏在公仓里和藏在民间,对于我有什么可选择的呢?”

第五篇:《2013届语文二轮专题限时检测:文言文阅读之人物传记类31》

2013届语文二轮专题限时检测:文言文阅读之人物传记类31

限时训练时间:4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

A.必以处士为法 法:标准,规范 B.卒而反葬应山 反:反而,却 C.悉散以赒乡里 赒:周济 D.乃表其墓 表:作动词,树碑刻文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连处士可作世人表率的一组是 ( ▲ ) (3分)

①以一布衣终于家 ②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 ③因不复仕进

④出谷万斛以粜 ⑤厚遗以遣之 ⑥为之罢市三日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

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境界。

B.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C.连舜宾曾经到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来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D.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后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3分)

(2)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4分)

(3)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3分)

【答案】

1.B

2.C

3.C

4.(1)(3分)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

(2)(4分)年成不好,(连处士)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 没有上涨。

(3)(3分)(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解析】

1.反,通“返”,回到。

2.①是说连处士的身份;③说明连处士不当官的原因;⑥主语是集市上的人,不是连处士。

3.“告以处士”不是告诉处士,而是把连处士的身份告诉强盗。

4.(1) “其„„欤”“躬”“信”各1分(2)“岁饥”“粜”“卒”各1分,语句通顺1分。“市谷之价”翻译成“购买谷子的价格”亦可(3) “省”1分,补出“连处士”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说:“做人象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 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

连处士,名舜宾,字辅之。他的祖先是闽地人,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处士年轻的时候曾应举乡试(《毛诗》是当时的考纲),没有考中,并且他的父亲连正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 “麻烦你送牛了。”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曾经因为有事到信阳去,在西关遇到了盗贼。身边的人告诉盗贼说这是连处士,盗贼说:“这人是一位长者,不可以侵犯。”就离开了。

【欧阳修《连处士墓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处士生四个孩子,叫连庶、连庠、连庸、连膺。以学问教导的两个孩子后来都中了进士,现

在连庶担任寿春县令,连庠担任宜城县令。

连处士在天圣八年二十月某日逝世,庆历二年某月的某一天安葬在安陆蔽山的南坡。自从他死后到现在二十年了,那些认识连处士的应山县老年人,还有那些曾经依赖连处士而生活的人,有很多人还健在;那些听说过连处士为人做事的年轻人,离连处士的生活的年代还不算远。如果再过三四代到了孙子曾孙子辈,关于连处士的传闻,有时会有遗漏,那就恐怕应山的人不再能够详细了解连处士了。于是就在他的墓前树碑刻文表彰他,来告诉后世的人。庆历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记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八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椽曹,令典片戈奏明年,令狐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綯不之省。弘政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弟羲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

5.下列对句子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所业文干之 干:投献。 B.深礼之 礼:礼节。 C.令狐楚大相雠怨 雠:同“仇”。 D.仲郢坐专杀左迁 左迁:降职。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楚以其少俊 请以战喻 B.李德裕素遇之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C.乃补太学博士 此乃仁术也 D. 遂以其道授商隐 其翼若垂天之云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商隐仕途不如意的一组是( )

①调补弘农尉 ②又以书判拔萃 ③久之不调

④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 ⑤累为宾佐 ⑥商隐屡启陈情,綯不之省

【欧阳修《连处士墓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A. ①②④ B. ③④⑤

C. ③④⑥ D. ②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商隐自幼就能写一手好文章,因为年少英俊,又颇有文才,所以得到了令狐楚的赏识。

B. 李商隐多次以文章求取功名,一次是他辞去徐州府职入朝,又以文章拜谒令狐楚,从而被补为太学博士。

C.李商隐一方面得到令狐楚的礼遇,并随之为官,一方面又深得王茂元的喜爱,为王茂元干事,两方面有仇,故李商隐被双方看不起,一生仕途坎坷。

D. 李商隐擅长写古文,但不喜欢讲究对仗,后来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得到了擅长写奏章的令狐楚指点,从这时起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3分)

(2)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4分)

【答案】

5.B

6.D

7.C

8.B

9.略

【解析】

5.此处“礼”应为动词,讲作“以礼相待、礼遇”之意。

6.两处“其”都是代词,他的。A项中第一个“以”是介词,因为,第二个“以”是介词,用。B项中第一个“之”是代词,他,第二个“之”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中第一个“乃”是副词,才,第二个“乃”是副词,表肯定,就是。

7.①②⑤是写其仕途如意。

8.李商隐补为太学博士时,令狐楚已故。

9.(1)“为”“资装”“令”(2)“左迁”“废罢”“未几”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县令。祖父李俌,官位终于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二十岁还不到。令孤楚因为他少年英俊,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汴州,李商隐跟随为巡官,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开成二年,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县尉。会昌二年,他又以书判中拔萃科。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掌书记,得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本来是武将的后代,李德裕平时待他很好,那时李德裕掌权,起用他为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既为王茂元干事,李宗闵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綯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无品行。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綯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掾曹,让他管草写钱奏,明年,令狐做宰相李商隐几次上启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綯不予理睬。卢弘正出镇徐州,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后罢徐州府职又入朝,他以文章干谒令狐綯,于是补他为太学博士。正遇河南府尹柳仲郢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验工部郎中。大中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没多久也就病死了。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奏章,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诔和祭奠之辞。他和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持操行,恃才怪异偏激,为当时宦途中人所

鄙薄,所以不能进而为名宦,坎坷终身。他弟弟李义叟,也进士及第,累任宾佐。李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祥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③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絺绤④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主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注]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③詧(chá):人名。④絺绤(chīxì):葛布的统称。

10.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 家:定居 B.远近蛮夷,莫不款附 C.是岁,大有年

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 款:款待 年:收成 总:统领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3分)

①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③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④命所在收葬之

⑤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B.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

第六篇:《《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

《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

原文: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译文:

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文章《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出自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

连处士,名舜宾,字辅之。他的祖先是闽地人,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处士年轻的时候曾应举乡试(《毛诗》是当时的考纲),没有考中,并且他的父亲连正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麻烦你送牛了。”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曾经因为有事到信阳去,在西关遇到了盗贼。身边的人告诉盗贼说这是连处士,盗贼说:“这人是一位长者,不可以侵犯。”就离开了。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默认分类http://

第七篇:《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阅读答案》

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阅读答案】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阅读答案。”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改动)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必以处士为               法:标准,规范

B.卒而葬应山               反:返回

C.盗,以牛自归             穷:生活困难

D.乃其墓                   表:作动词,树碑刻文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遂家焉                     斯天下之民至

B.尝以事信阳               乃夜驰沛公军

C.不复仕进                 不如而厚遇之

D.其二子教以学             古之学必有师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的境界。

B.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C.连舜宾曾于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来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D.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县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后人。 

1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3分)

                                                                               

⑵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4分)

                                                           

答案

14.答案:C    解析:穷:走投无路。

15.答案:B     解析:B 均为动词,到……去。A兼词,与此∕句末语助词,不译;C连词,因而∕介词,趁机;D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的人。【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阅读答案文章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阅读答案出自欧阳修 阅读答案】阅读答案http://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119046/

推荐访问:连处士墓表文言文翻译 连处士墓表文言文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