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阅读答案及翻译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5-01 11:17: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18 谭嗣同传》

18 谭嗣同传

梁启超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盖、乃、已"等常用虚词的用法和部分表时间的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谭嗣同的生平经历,学习他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3、学习阅读文中开放性题目的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掌握"盖、乃、已"等常用虚词的用法和部分表时间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学习阅读文中开放性题目的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让康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念俱灰的人就是:谭嗣同(字复生)

二、推进新课

1、从传记与史书的关系看,古代传记主要有史传和史外传两类:

1)史传:依附于史书 例:《项羽本纪》、《苏武传》

2)史外传:不附于史书,以单篇流传的传记,写的多是当代人物,对传主不作全面介绍,而是就其突出方面作简要记载,文学色彩浓 例:《马钧传》《子刘子自传》《徐霞客传》《谭嗣同传》

2、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得到要巩固清朝统治、急于从慈禧手中将国家权柄夺回来的光绪皇帝的支持。戊戌年(1898)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封建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和旧官僚感到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威胁,立即采取措施,派奸诈阴险的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以重兵控制北京政局,9月21日发动政变。新政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康广仁

3、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创办维新团体‚强学会‛,与康有为共倡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作为改良派的主将,与革命派论战,遭到反对。引进介绍西方文化,发起领导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运动,成为“五四”文体改革的先导,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体裁“新文体”,将小说提高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作品结集为《饮冰室文集》。

三、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纠正读音。

2、疏通段的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3、翻译课文: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是湖南浏阳县人。年少时豪爽洒脱,胸有大志,深通群籍,能写文章,喜欢侠义之举,擅长剑术。他的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谭嗣同小时候就丧母,被父亲的小妾虐待,受尽孤臣孽子之苦,所以操心危难的事,忧虑祸患比较多,品德才智一天天增长起来。20岁从军新疆,游巡抚刘锦棠的幕府。刘锦棠很欣赏他的才华,打算向朝廷推荐他,恰逢刘锦棠因为侍奉亲人而辞官,事情没有结果。自此以后十年,谭嗣同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察看风土民情,物色英雄豪杰。然而最终因为他父亲为人拘谨,不许他远游,未能了却其游览四方的志向。自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后,谭嗣同更加发奋提倡西方的新学,起始在浏阳开设了一个学会,征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琢磨学问品性,这实际上是湖南全省新学的起点。当时,康有为先生正在北京与上海倡设强学会,天下的有志之士,都奔走响应。谭嗣同于是从湖南沿江而下,到上海,再游历北京,打算拜谒康先生,可是先生正好回广东,所以没有见到。我正在北京强学会任编辑工作,始与他相见,告诉他康有为讲学的宗旨,治理国家的思想,他听了很受感动,十分欢喜,自称是康有为的私淑弟子,从此学识更加长进。

当时中日议和的《马关条约》刚刚签订,人人心怀国耻,士气稍有振作。他慷慨激昂,

大声疾呼。海内有志之士,看到他的丰采,听到他的言论,便知道他不是一般的人。因父亲的要求,他做了候补知府,在金陵等待补官一年,闭户静心读书,深探孔子、佛家学说的精奥之处,融会贯通群贤的思想方法,推广康有为的学说宗旨,写成了《仁学》一书。又经常到上海与同志商量学术,讨论天下大事,未曾与污浊的官吏相接触。他经常自己说‚做了一年的官,无异于躲入深山隐居一般‛。这时陈宝箴做湖南巡抚,他的儿子陈三立辅佐他,慷慨激昂,将湖南的开化当作自己的使命。1897年6月黄遵宪恰好就任湖南按察使,8月,徐仁铸又来督办湘学。湖南绅士某某等精神振奋,行动积极,提倡新学于家乡,有志之士逐渐会集于湖南一带。陈宝箴父子与前任学政江标,打算在湖南大集豪杰,一起出力经营,做其他省的先导。于是聘任我及某某等做学堂的教习,召集某某回来练兵。谭嗣同也是被陈宝箴所敦促,辞官回家,把家属安臵在浏阳家乡,一个人留在长沙,与众多志士一起办理新政。于是湖南倡办的事,像内河小轮船、商办矿务、湘粤铁路、时务学堂、武备学堂、保卫局、南学会,都是他提倡论证策划的,这中间以南学会最为盛大。开设南学会的用意是,打算集合南部诸省的志士,联结为一气,相互讲述爱国的道理,谋划救亡的办法,先从湖南一省开办,这实际上兼有学会与地方议会的规模。地方上有什么事情,大家一起议定而行,这其实是议会的意思;每七天,大型集结众人,进行讲学,演说各国的大势及政治原理,这其实是学会的意思。这个时候,谭嗣同其实是学会的学长,担任演说的事务。每次会议集合有几百上千人,他慷慨激昂,谈论天下大事,听的人无不受到感动。所以说,湖南全省风气大开,他的功劳是很大的。

1898年4月,皇上决定国家大事的诏书下达,谭嗣同因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被征调入京。正巧生了大病不能成行,直到7月才带病朝见皇上,应对合乎皇上的旨意。皇上越级提拔他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和杨锐、林旭、刘光第一起参预新政,当时号称军机四卿。参预新政的人,好比唐宋时代的参知政事,实际上相当于宰相的职位。皇上打算重用康有为先生,却害怕西太后,不敢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几个月以来,皇上有什么要咨询的事,就让总理衙门传旨,康先生有什么要陈奏的事,只好写在要进呈的上书之中。自从四卿进入军机处,皇上与康先生的心意才开始稍微容易互相传达,皇上才锐意要进行大的改革。可是西太后及贼臣更加嫉恨他们,还不到十天,就起了变故。

起初,谭嗣同刚人京城,有人对他说皇上没有实权,西太后阻挠变法的事,他还不相信。等到7月27日,皇上打算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令他草拟圣旨,先派遣内侍拿着历朝圣训交给他,传话说,皇上讲康熙、乾隆、咸丰三朝都有开懋勤殿的旧事,要他查出引入到皇上的圣谕中,打算28日亲自到颐和园向西太后请命。他退朝,于是告诉同人说:‚现今我知道皇上真的没有实权了。‛到了28日,朝廷中人人都知道了开设懋勤殿的事,以为今天将下达圣谕,可最终还是没有下达,于是更加知道西太后与皇帝互相不能相容的事实。29日,皇上召见杨锐,赐给密诏,有‚朕位几乎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的话。谭嗣同与康有为捧诏大哭,皇上手无寸柄,没有什么办法。当时诸将之中,只有袁世凯长期驻守朝鲜,了解中外之事,力主变法。谭嗣同秘密奏请皇上以恩遇交结袁世凯,希望多少可以相助,语言极为激切。8月1日,皇上召见袁世凯,特意赏赐侍郎的官位。八月初二日又一次召见。初三日晚上,谭嗣同直接造访袁世凯暂时居住的法华寺,直接问袁世凯说:‚您说皇上是怎样的人?‛袁回答说:‚是当代没人比得上的圣主啊。‛谭说:‚天津阅兵废帝的阴谋,您知道吗?‛袁回答说:‚是,当然听到了一些消息。‛谭嗣同于是直接拿出密诏给他看,说:‚今天可以救出皇上的人,只有您了,你要想救就赶快救吧。‛又拿手抚摸自己的脖子说:‚如果不打算救皇上,请到颐和园告发我,然后杀了我,可以得到大富大贵。‛袁世凯庄重严厉地说:‚您把我袁某人当成什么人了?皇上是我们一起侍奉的主子,我和您同样受过皇上的非常之遇,救护的责任,不独在您,如果有救助的办法,我很愿意听一听。‛谭说:‚荣禄的秘密谋划,全在天津阅兵之举,您和董福祥、聂士成的部队,都受到荣禄的节制,将挟持兵力来干大事。虽然如此,董福祥、聂士成不足以道,天下最有力的只有您。如果废除皇上的政变发生,您拿一军抵挡他们二军,保护皇上,恢复国家大权,清除国君身边的坏人,整肃宫廷,指挥若定,这是一世无比的事业啊。‛袁说:‚假若皇上在阅兵的时候跑到我的军营内,传下号令让我诛杀奸贼,那么我一定能跟从在你们这些君子的后面,竭尽死力来补救皇上。‛谭说:‚荣禄待您很优厚,您怎么对待他呢?‛袁笑着不说话。袁幕府的某人说:‚荣贼并不是真心对待慰帅的。从前有人要扩充慰帅的部队,荣禄说:‘汉人不可给大的兵权。’大概向来不过是笼络罢了。就像前年胡景桂参劾慰帅克扣军饷的事,胡景桂是荣禄的人,荣禄

让他弹劾慰帅,而自己查办洗雪慰帅的罪名来讨好慰帅。不久胡就被外任宁夏知府,很快又升任宁夏道。这是荣贼心计险恶,巧于应对之处,慰帅怎能不知道呢?‛谭于是说:‚荣禄本是曹操、王莽式的人才,是绝代的奸雄,对付他恐怕不很容易。‛袁怒目而视,说:‚如果皇上在我的营盘,那么杀荣禄就好像杀一条狗一样简单。‛于是十分详细地相互商量救助皇上的具体环节。袁说:‚现在我军营中枪弹火药都在荣贼的手中,而营哨的各级官员也多是荣禄的人。事情很紧急了!既然已经确定了策略,那么我必须赶快回归大营,重新选派将官,储备弹药才行啊。‛于是郑重嘱咐了一番才离开,这时已是八月初三夜间三更天了。到初五日,袁又被皇上召见,听说也奉有密诏。到初六日,政变就发生了。

当时,我正拜访谭嗣同的住所,我们对坐在床榻上面,有所计划、布臵,而抄捕康有为住所南海馆的报告马上到了,不久听到了垂帘听政的圣谕。谭嗣同从容对我说:‚从前要救皇上,已经无法救助;现在要救康先生,也无可挽救了,我已经没事可做,只有等待死期了。虽然如此,天下事明知它难做,还是要尽力去做到它,您试着进入日本使馆,拜会伊藤博文,请他致电上海领事来救助康先生吧。‛我这晚住在日本使馆,谭嗣同一天没有出门,静待拘捕他的人。拘捕他的人没来,就在第二天来到日本使馆和我相见,劝我东游日本,并且带来了他著的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箱托付给我。说:‚没有出逃的人,无法谋划将来;没有赴死的人,无法酬答皇上。现今,康先生生死难料,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就由我和您分别担任吧。‛于是相互拥抱分别。初七、八、九三天,谭嗣同还与侠客谋划救助皇上,事情最终没有成功。初十日,便被逮捕。被逮捕前一天,好多日本志士苦苦哀劝他东游日本,他就是不听。多次强迫他,他说:‚各国变法,没有不从流血才成功的。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的,这是国运不昌的原因。如果有的话,那就请从我谭嗣同开始吧!‛最后 还是没离开,所以最终遭难。谭嗣同被关到监狱以后,在监狱的墙壁上题写了下面一首诗: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诗中还是挂念康有为先生啊。在八月十三日被斩于菜市口,年龄三十三岁。就义的那天,观看的有上万人,谭嗣同慷慨激昂,神气没有什么变化。当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谭叫刚毅上前,说:‚我有一句话!‛刚毅离开不听,于是从容被杀。唉,真是惨烈啊!

谭嗣同天资超人,在学问方面无不探究,以日日求新作为求学的宗旨,所以能做到无所拘束,善于舍弃自己的短处学习别人的长处,所以他的学问每天都有进步。每隔十天不见面,他的议论学识一定会有所增长。他少年时曾做过考据、笺注、金石刻镂、诗古文辞之学,也喜欢谈论中国古代的兵法。30岁以后,这些都放弃了,专心探究西方天文、自然科学、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学问,都很有心得。又细心研究宗教,他和我最初相见的时候,十分推崇基督教兼爱的教义,却不知有佛教,不知有孔子,不久,听到康有为所发明的《易》、《春秋》的义理,彻底了解了大同太平的道理,体会到乾元统天的精妙意思,就十分佩服。又听到《华严》性海的学说,领悟到世界没有限量,现身没有限量,无分人我,无分去住,无分垢净,除了救人之外,就没有什么有价值的道理。听到相宗识浪的学说,领悟到众生学佛的能力没有限量,所以说法没有限量,种种差别,和法界圆融,常住不灭的道理,更加佩服。从此豁然贯通,能融会万法为一,能衍绎一法为万,无所牵挂,做事的勇猛劲头更加明显。在金陵等待做官的一年,日夜用心探究孔佛之书,金陵有个居士叫杨文会,博览三学教典,熟悉佛教义理,以流通佛经为自己的使命。谭嗣同经常和他在一起,于是得以看遍佛家的经律论三藏,收获日益精深。他的学术宗旨,主要的思想见于《仁学》一书,又有一些散见于和友人讨论学术的书信中。他所著的书除了《仁学》之外,还有《寥天一阁文》二卷,《莽苍苍斋诗》二卷,《远遗堂集外文》一卷,《兴算学议》一卷,这些都已经刊刻。《思纬吉凶台短书》一卷,《壮飞楼治事》十篇,《秋雨午华馆丛脞书》四卷,《剑经衍葛》一卷,《印录》一卷,并《仁学》都收藏在我这儿。还有发表在《湘报》上的几十篇政论,以及与师友论学论事的书信几十篇,我将和他的好朋友一起编辑,编为《谭浏阳遗集》若干卷。他的《仁学》一书,先选择其中稍微平易的部分,附印在《清议报》中,公诸于世。谭嗣同平生没有什么嗜好,修身严肃齐整,面部棱角分明,有端庄严肃的气质。没有子女,妻李闰,是中国女学会的创办董事。

四、作业布置: 1、根据课文列出谭嗣同的简历。

2、课后‚思考探究二‛:你怎样看待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你怎样看待谭嗣同以身殉国的举动?他的这一举动是智,还是愚?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有关史料等思考,并阐述理由,不少于300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一节课的作业——谭嗣同的生平简历:

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弱冠:从军新疆—→后十年:壮游—→甲午海战后:倡学会,提倡新政—→1898年4月:入宫参与新政—→1898年8月3日:见袁世凯,求其救助皇上—→1898年8月10日:被捕—→1898年10月13日:殉国

二、讲授新课:

1、参照谭嗣同的生平简历,划分课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记述谭嗣同的身世,以及在湖南省创办新政的情形。 第二部分(3-5):记述维新运动过程。—— 第3段:谭君被召入京,参与新政。 第4段:谭君在戊戌变法前夕,为抢救危局而作的努力。 第5段:政变发生后,谭君所采取的措施及遇难过程、就义场面.

第三部分(6):叙述谭嗣同的著作,以及评论他的学术思想。

三、思考、探究: 谭嗣同为什么不肯逃亡?变法失败,谭嗣同以身殉国,你认为是智还是愚?

明确:1)一为‚酬圣主‛,二为报国家,有强烈的爱国之情。他在狱中曾赋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更慷慨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所以,梁启超以一个‚烈‛字作为评价十分恰切。但他的忠君思想,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也是显而易见,对此应有所批判。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戊戌变法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他若逃亡,结局更惨。)

2)①认为谭嗣同以身殉国是明智的。理据:从殉法的影响来看,类似人物—明治维新中的月照,谭嗣同和月照这类志士敢于变革,舍生取义,他们的牺牲精神对于后来人具有鼓舞作用,改革需要更多的人站起来,坚持下去。 从生死观角度看,谭嗣同对生死淡然,生命属于他本人,他个人认为变法须经流血而成,他的死亡比他的生存意义更大,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而非一时冲动。

②认为谭嗣同以身殉国是迂腐的。理据:从变法角度看,谭嗣同这样的人才正是变法和革命所需要的,从第五段那些前来劝说的人就可以看出;他生存的价值比死亡的价值更高;‚变法无不从流血昌‛,但多一人的流血,并没有质的变化。从时局来看,谭嗣同明明可以逃出,却选择留下,白白牺牲。

四、课外拓展。(加深学生对谭嗣同以身殉国举动的认识)

李敖在《北京发源寺》中,对谭嗣同当时选择殉国的思想的解读,写得相当精彩。

( 一)“┄┄我有一种冲动,想用一死来证明给革命党看、给那些从事革命而跟我分道扬 镖的朋友看,看,你们是对的,我错了。从今以后,想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革命。我 倒在路上,用一死告诉后来的人:不要往这条路上走,此路不通。”

(二)“------这次政变,本质上是一种战场上探路的性质,我们探路,证明了改良之路走不通,我决定陈尸在那里,告诉大家猛回头。告诉所有的中国仁人志士,以谭嗣同为鉴,别再有任何幻觉。所以我的死,在这种意义上,有牺牲自己和苦肉计的意味。希望你能留意。我做的,不但告诉改良者不走他们的路,告诉了革命者走他们的路,也告诉了广大的中国人民、广大的中国知识分子,到底该走哪条路。”

(三)“-------我加入革命,不过是一个生员、一个生力军。但如我做隐性的,情况就完全不同。我觉得死比生效果大得多。因为死可以血荐。”

(四)“他说了两个理由,一个理由是各国变法都要流血,他愿意流这个血,用他的血,来振奋人心,以利于变法的宣传;另一个理由倒很怪,他说他本来决定不了救中国到底走革命的路好呢,还是走改良的路好,只是比较倾向革命。后来碰到了康梁,他才走改良的路,一起搞变法,这次变法结果,他愿意用一死来证明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今后死心塌地的走革命的路。”

(五)“顺便想想你们日本的维新志士吧,维新的第一功臣,是西乡吗?是木户吗?是大久保吗?是伊藤吗?是大隈吗?是井上吗?是后藤吗?是板垣吗?我看都不是,真正的功臣乃是吉田松阴。吉田松阴一辈子没有一件成功的大业可言,他要逃到国外,失败了;要纠合志士帮助皇帝,失败了;要派出同志阻止恶势力前来,失败了。最后以三十岁年纪,横尸法场。但是,吉田死后,全日本受了感召,风起云涌,最后达成维新的果实,这证明了吉田虽死犹生、虽失败犹成功,他以败为成。我就用这日本志士的故事,留做临别纪念吧!”

(六)突然间,像从浮云里划破一条长空,他的喊声震动了法场: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五、归纳课文的写作特点:

1、以人物对话,用对比法写人。

2、记叙中融入抒情与议论:‚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袁正色厉声曰‛,‚笑而不言‛,(谭嗣同)‚卒不去,故及于难‛,‚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以上诸例都是记叙,但其中明显流露出作者的评论与感叹,值得细细品评与玩味。

六、作业布置:面对同样的遭遇,本文的主人公谭嗣同舍弃了求生的机会而选择慷慨赴死,但本文的作者梁启超却在谭的劝说之下借助日本使馆的保护而得以免遭此祸。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第二篇:《2014-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 语文

2015.4

注意事项及说明:

1.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卷两部分,共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 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写在答卷上。 3. 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试题序号不要搞错。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 善剑术。首在浏阳设一学会,每七日集众而讲学,君慷慨论天下事,闻者无不感动。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林、刘同参预新政。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及七月二十九日,皇上赐衣带诏: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力主变法。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袁世凯,特赏侍郎。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

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 ..

杀仆,可以得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

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③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节选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略有改动。)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擢:提拔,选拔 .

B.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到„„去 .

C.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 首:告发 .

D.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 谒:阻止,阻拦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

A.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

B.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 终苟免而不怀仁 ..

C.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

D.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

3.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阅读答案及翻译】

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B.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

/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C.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

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D.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

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本文着重叙述了在戊戌政变前夕,谭嗣同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在政变发生后,

谭嗣同的应对举措和遇难过程。

B.作者在叙述史实的时候,还善于描画场景,特别是成功地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

真实再现了谭嗣同的壮烈人生。【《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阅读答案及翻译】

C.本文刻画了谭嗣同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谭君的敬佩之情,但作者并不赞同谭

君主动待死的愚忠和迂腐之举。

D.谭嗣同与袁世凯的对话,可看出来袁世凯的虚伪、狡诈;谭君与作者的话别,则反

映出了对梁启超的关爱和重托。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3分)

译: ▲

(2)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4分)

译: ▲

(3)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3分)

译: ▲

二、古诗词鉴赏(11分)

6.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①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注】此诗是张耒罢官闲居乡里之作。

(1)这首诗在写景时运用反衬手法表现环境的“清”,请简要说明。(4分)

答: ▲【《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阅读答案及翻译】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 ▲

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彼童子之师, ▲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2)蟹六跪而二螯, ▲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 ▲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

(4)想当年, ▲ ,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秦爱纷奢, ▲ 。 ▲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6)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 , ▲ 。

(张溥《五人墓碑记》)

(7)念高危, ▲ ;惧满溢, ▲ 。(魏徽《谏太宗十

思疏》)

四、名著阅读部分(10分)

8.简答题(5分)

概述王熙凤对三次进荣国府的刘姥姥的不同态度,并据此概括其为人特点。(5分)

答: ▲

9.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 ) ...

A.探春在贾家虽为庶出,但非常聪明能干,曾以出色的能力管理过偌大的贾府。“海

棠诗社”是在她的提议下组织起来的。

B.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老人喜欢飞鱼、海豚和海龟,厌恶僧帽水母,这实际

上是表现老人对可捕获者的关注,对无用物的忽略。

C.天保和傩送都是有追求、有责任心的青年,但他俩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天保心怀

遗憾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乡,毫无音讯。

D.“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一诗中,泰戈尔以短小朴实的

话语道出卑微渺小的我们其实也拥有广大的财富。

E.《红楼梦》关于迎春遭遇的一首《恨无常》说:“天伦阿,须要退步抽身早!”警示

贾家要及早从名利场中退出,免得登高跌重,将来后悔。

五、课内现代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①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

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诗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韩愈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表示寺里有人应门。 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即使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②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等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节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略有删改 )

10.作者举“推敲”一例,阐明了什么观点?(2分)

答: ▲

11.作者认为判断“推”和“敲”哪一个更恰当的关键是什么?在这个关键点上,“推”

字和“敲”有什么不同?请概括说明(3分)

答: ▲

12.“联想的意义”有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6分)

答: ▲

13.选出下列“烟”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3分)( ▲ ) ..

A.梨花千树雪,杨柳万条烟 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C.一蓑烟雨任平生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4.下列语句是从原文第②节画线处抽出来的,且已打乱了语序。根据文意,排序正确的..

一项是(3分)( ▲ ) ①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②“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

直不通。

③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④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

铁成金。

⑤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

失去原文的妙处。

⑥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A.③⑥④②⑤① B.①②⑤⑥④③ C.②⑤①③⑥④ D.②⑤③①⑥④

六、课外文学类作品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

白得无比的黑

彭一田

①江南雨歇的午后,空气中散布着蒙蒙的烟雾。我喜欢从那种烟雾下走过,撑一把纸伞,走在城市的长廊下。

②在一些橱窗里,镶着些书法和国画。一个橱窗一个橱窗地看过去,看到最后一幅《瓦房部落》。

③这幅画非常大,但我却看不出什么,那上面稀疏的淡墨痕迹,毫无规则地散布着,实际上是一张白纸,上面什么都没画。

④看了很久,看不出什么意味,我就离开了。走到街对面的走廊上,无意中转过头来,奇迹出现了,就是那幅《瓦房部落》,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一个庞大的瓦房群,黑压压地一大片,坐落在山水间。我一下子明白了作者的用心良苦。这一定是个身处异乡或漂泊海外的游子,利用了视觉上远近差异完成的这幅画,表明他心目中的故乡,多少年了,都坐落在依稀的记忆中。记忆中,故乡的瓦房黑得无比清晰。倘若某一天让他突然靠近故乡,故乡的印象就成为一片不知所措的空白。

⑤一百年前,美国社会学家明恩溥写了一部《中国乡村生活》。他从乡村生活入手了解中国的社会生活,是基于他认为乡村是中国社会缩影的观点。他对于中国的友好,不仅仅表现在这部较为真实可靠的中国社会调查,曾受到了鲁迅等人的称道,更在于他是最早建议总统退还庚子赔款的美国人。《中国乡村生活》基本反映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全部,从乡村结构到乡村文化。我比较喜欢读关于乡村结构的那部分文字,在我看来,一百多年了,中国乡村结构并未发生本质变化的一个标志,就在于瓦房部落依旧存在。

⑥在八十年代,或稍后点的时间河流中,中国乡村建筑结构的巨变,是靠挨近了公路边上或平原地带的水泥建筑群的崛起。这种崛起,打破了乡村建筑结构的现状,带来酷似城镇的模样。实际上这些乡村正走在城市化的演变过程中。而真正的乡村依旧很少变化,反映在经济收入上的两极分化,同样表现在乡村建筑的结构上面,一部分城市化,另一部分更趋向瓦房或草房的破败。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我们可以穿越中国许多无名的河流,看

第三篇:《谭嗣同传_教案doc》【《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阅读答案及翻译】

谭嗣同传

一、教学要求

1.掌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熟悉梁启超“新文体”的文体特征。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有《饮冰室合集》传世。

谭嗣同(1865—1898),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代表著作《仁学》,遗著编为《谭嗣同全集》。

2.内容提示

本文是《戊戌政变记·殉难烈士传》中的一篇。作者本人是“百日维新”的重要人物之一,与传主谭嗣同的接触较多,故对其思想与经历有较深的认识。本文通过一些有说服力史实——撰述《仁学》、参预湖南新政、人京参政、谋划救主、以身殉主等等,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学术精进、新政有为、死难无惧的维新志士形象。作者在叙述上述史实的时候,善于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对史实进行详略不一的处理。对谭嗣同建议皇上施恩袁世凯,并亲身劝说袁世凯救主的过程记载甚详,对谭嗣同被捕的经过也有较为详实的交代,这些都是谭嗣同一生做过的光辉照人的大事,最能见出他的情怀与品格。谭嗣同立场坚定、敢作敢为、忠于圣主、视死如归的气魄就是在这些事情中得以表现的。

不仅如此,作者在叙述史实的时候,还善于描画场景,以对话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这一点在谭嗣同面见袁世凯的段落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谭嗣同与袁世凯密谋救主,作者何以得之其时情状,作者没有说明。此事除非当事人告诉,外人无从知晓。但作者善于运用司马迁撰写《史记》以来史家常用的笔法,在基本事实的基础上悬想事实之间的情境关系,把谭嗣同、袁世凯、袁幕府某对话的过程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甚见叙述的功力。从这些对话中,谭嗣同的果敢、智慧、焦虑,袁世凯的奸诈、多变、阴险,袁幕府某人的欺诈、虚伪,尽现笔端。而谭嗣同不避灾难的态度、在死亡面前神气自如的表现,更令人动容、敬佩。他对作者托付后事时说过的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对劝其东游者说过的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的狱中题诗,足见他变法救国的忠诚,令人敬仰。

三、作者生平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时值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群情激愤。梁启超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要求清廷拒和、迁都、实行变法。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在鼓动舆论、宣传维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的许多政论激昂慷慨,文笔流畅,笔锋常带感情,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撰写文章,介绍西方宪政,宣传立宪政体。1907年10月,与蒋智由等人在东京建立“政闻社”,并派人回国直接参加立宪活动。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梁启超的活动非但不为清朝统治者所容纳,反而遭到忌恨,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为袁出谋划策,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但因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劝说无效,遂反对袁氏称帝,与之发生冲突。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对袁氏意欲复辟帝制的行径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密谋,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先后担任护国军两广都司令部都参谋,军务院抚军兼政务委员长等职,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逐渐成为北洋政府的实权人物,梁启超认为“护国”成功,遂主张解散军务院,依【《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阅读答案及翻译】

附段祺瑞。他拉笼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拥段有功,受到重用,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段祺瑞对内实行独裁,对外出卖主权,遭到全国民众反对,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并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工农运动的兴起,也使其深感不安。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早年曾热情参加文学改良活动,主张文学要能反映时代精神。1901—1902年,又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梁启超一生热衷于政治,但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政治道路。他一生又热衷于文化学术,在文化学术上的业绩,远远超过政治上的成就。特别是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重要著作和大量文章,其中不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1920年后,先后在清华学校、南开大学等校执教,并到各地讲学。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为培养人才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成绩。1929年1月19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五十七岁。

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一百四十八卷,一千余万字。

四、作者作品

1. 作品概述

1.1政论:

变法通议自序

论不变法之害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续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少年中国说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1.2传记:

戊戍六君子传

1.3随感:

三十自述

驳孙文演说中关于社会革命论者

英雄与时势

1.4书信:

致孙逸仙书

致康有为书

袁大总统书

给孩子们书

1.5诗词:

去国行

读陆放翁集四首

2.重点作品

2.1《少年中国说》

1900年,因维新失败而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公开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当时,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掠夺和野蛮侵略及清王朝的投降卖国,中国人民面临亡国的危局,出现了由康有为做主帅,梁

启超为其重要助手的百日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远游美澳,撰写大量文章,成为舆论界的“骄子”。《少年中国说》就是他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文。文章以充畅的气势,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重任的中国少年寄予无限希望,并鼓励他们奋然而起,努力从事于改造旧中国的战斗,表现出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全文一泻千里,酣畅淋漓,感情充沛,富有鼓动性。语言通俗畅达,无所顾忌。表现技巧上,熟练地运用了重叠、排比、递进的旬式和一系列比喻,使文章论说有力、观点明白。这是一篇体现梁启超新文体的典型作品。

2.2《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写于1920年,是有关清代学术的第一部专著。它系统评述了明末至梁启超以来200多年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概况,就有清一代的哲学、经学、史学、等自然科学进行了全面论列,把每一时代的学术作为思潮进行总的历史考察,探讨起因,分析点,剖析衰落之根源,并对各个时代、各学科的代表人物及著作详尽阐述。

2.3《变法通议》

梁启超在主办《时务报》之时,发表了大量鼓吹、宣扬维新变法的文章,其中以《变法通议》最为著名。《变法通义》洒洒洋洋共7万多字,分为《自序》、《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源之害》、《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论师范》、《论女学》、《论幼学》、《论学校余论》、《论译书》、《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论金银涨落》、《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等14篇文章。前11篇先后发表于1896年—1897年(清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时务报》各期,后3篇为变法失败后之作。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反复强调和论证了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比较全面、系统和详尽地提出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这个主张涉及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他开宗明义地写道:“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

既然“变”是公理,对中国来说,又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否则将无以图存,那么从哪里入手,变法的根本又是什么?梁启超说:“吾今一言一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就是《变法通议》的主旨。

五、创作背景

本文是《戊戌六君子传》之一,本在《戊戌政变记》卷六第六篇中。作者熟知传主的经历与性情,故所述真实可信感人。传记以翔实的史实,记述了戊戌变法运动的整个过程,高度颂扬了谭嗣同为变法维新鞠躬尽瘁、临危不惧、杀身成仁的精神。是后人了解谭嗣同的重要文献之一。

六、课文讲解

1. 课文分析

全文共分7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第1部分交代谭嗣同的生平事迹,第2部分写作者对谭嗣同的评论。其中第1部分以下“国是之诏”为界分为两块。之前,谭嗣同游学四方,甲午战争后则倡新学、办实务,是略写;之后,定国是之诏既下,则积极投身新政,谋求变法改革,及至维新变法失败而从容就义,是详写。

下面具体分析每段的内容。

第1自然段,介绍谭嗣同的出身、性情,交代其初学新学的情况。

【补充注释】

①[故操心危,虑患深] 语出《孟子·尽心上》。内云:“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意思是说, 受疏远的大臣和地位卑贱的儿子, 经常操心着危难之事,深深忧虑着祸患降临,所以能通达事理。

【参考译文】

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是湖南浏阳县人。年少时豪爽洒脱,胸有大志,深通群籍,能写文章,喜欢侠义之举,擅长剑术。他的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谭嗣同小时候就丧母,被父亲的小妾虐待,受尽孤臣孽子之苦,所以操心危难的事,忧虑祸患比较多,品德才智一天天增长起来。20岁从军新疆,游巡抚刘锦棠的幕府。刘锦棠很欣赏他的才华,打算向朝廷推荐他,恰逢刘锦棠因为侍奉亲人而辞官,事情没有结果。自此以后十年,谭嗣同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察看风土民情,

物色英雄豪杰。然而最终因为他父亲为人拘谨,不许他远游,未能了却其游览四方的志向。

第2自然段,介绍谭嗣同撰述《仁学》的由来。

【补充注释】【《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阅读答案及翻译】

①[君则激昂慷慨,大声疾呼] 甲午战败之后,谭嗣同曾经著文提出必须酌取西方富国之术,进行彻底变法的主张。他的变法具体主张有:变衣冠,迁都中原, 与天下更始, 改革漕务、河务,讲求水利,废除科举,创办各类学校,举办铁路、矿业,振兴工商业,改用钞票等。

【参考译文】

自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后,谭嗣同更加发奋提倡西方的新学,起始在浏阳开设了一个学会,征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琢磨学问品性,这实际上是湖南全省新学的起点。当时,康有为先生正在北京与上海倡设强学会,天下的有志之士,都奔走响应。谭嗣同于是从湖南沿江而下,到上海,再游历北京,打算拜谒康先生,可是先生正好回广东,所以没有见到。我正在北京强学会任编辑工作,始与他相见,告诉他康有为讲学的宗旨,治理国家的思想,他听了很受感动,十分欢喜,自称是康有为的私淑弟子,从此学识更加长进。当时中日议和的《马关条约》刚刚签订,人人心怀国耻,士气稍有振作。他慷慨激昂,大声疾呼。海内有志之士,看到他的丰采,听到他的言论,便知道他不是一般的人。因父亲的要求,他做了候补知府,在金陵等待补官一年,闭户静心读书,深探孔子、佛家学说的精奥之处,融会贯通群贤的思想方法,推广康有为的学说宗旨,写成了《仁学》一书。又经常到上海与同志商量学术,讨论天下大事,未曾与污浊的官吏接触。他经常自己说“做了一年的官,无异于躲人深山隐居一般”。

第3自然段,介绍谭嗣同在湖南从事新政的情况。

【补充注释】

①[适拜] 恰好就任。

②[某某] 这里缺名,怕的是牵累别人。据王蘧常《梁启超选集》注的考证, 大约是皮锡瑞、唐才常、熊希龄三人。

③[蹈厉奋发] 精神振奋,行动积极。

【参考译文】

这时陈宝箴做湖南巡抚,他的儿子陈三立辅佐他,慷慨激昂,将湖南的开化当作自己的使命。1897年6月,黄遵宪恰好就任湖南按察使,8月,徐仁铸又来督办湘学。湖南绅土某某等精神振奋,行动积极,提倡新学于家乡,有志之士逐渐会集于湖南一带。陈宝箴父子与前任学政江标,打算在湖南大集豪杰,一起出力经营,做其他省的先导。于是聘任我及某某等做学堂的教习,召集某某回来练兵。谭嗣同也是被陈宝箴所敦促,辞官回家,把家属安置在浏阳家乡,一个人留在长沙,与众多志士一起办理新政。于是湖南倡办的事,像内河小轮船、商办矿务、湘粤铁路、时务学堂、武备学堂、保卫局、南学会,都是他提倡论证策划的,这中间以南学会最为盛大。开设南学会的用意是,打算集合南部诸省的志士,联结为一气,相互讲述爱国的道理,谋划救亡的办法,先从湖南一省开办,这实际上兼有学会与地方议会的规模。地方上有什么事情,大家一起议定而行,这其实是议会的意思;每七天,大型集结众人,进行讲学,演说各国的大势及政治原理,这其实是学会的意思。这个时候,谭嗣同其实是学会的学长,担任演说的事务。每次会议集合有几百上千人,他慷慨激昂,谈论天下大事,听的人无不受到感动。所以说,湖南全省风气大开,他的功劳是很大的。

第4自然段,介绍谭嗣同受诏北上参预新政的情况。

【补充注释】

①[扶病入觐] 带着病朝见皇上。

【参考译文】

1898年4月,皇上决定国家大事的诏书下达,谭嗣同因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被征调入京。正巧生了大病不能成行,直到7月才带病朝见皇上,应对合乎皇上的旨意。皇上越级提拔他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和杨锐、林旭、刘光第一起参预新政,当时号称军机四卿。参预新政的人,好比唐宋时代的参知政事,实际上相当于宰相的职位。皇上打算重用康有为先生,却害怕西太后,不敢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几个月以来,皇上有什么要咨询的事,就让总理衙门传旨,康先生有什么要陈奏的事,只好写在要进呈的上书之中。自从四卿进入军机处,皇上与康先生的心意才开始稍微容易互相传达,皇上才锐意要进行大的改革。可是西太后及贼臣更加嫉恨他们,还不到十天,就起了变故。

第5自然段,介绍谭嗣同密谋袁世凯,以图解救光绪帝的情况。

【补充注释】

①[旷代]当代没人比得上。

②[胡景桂参劾慰帅一事]指光绪二十二年(1896)胡景桂(当时任御史)参劾袁世凯克扣军饷一事。参劾,弹劾(上奏章揭露某人的缺点)。

③[而己查办昭雪之以市恩]而自己查办洗雪慰帅的罪名来讨好慰帅。 日本内藤顺太郎《袁世凯传》: “光绪二十二年三月,御史胡景桂论小站之兵事,谓浪费国帑,诛戮无辜,于是北京政府派荣禄仔细检阅,覆奏具称军队甚为整备,袁蒙温谕。”市恩,把私人的恩惠来讨好人家。

④[操、莽之才]曹操、王莽一样的人才。

⑤[丁宁]郑重嘱咐的意思。

⑥[漏三下]打三更。

⑦[变遂发]戊戌政变就爆发了。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后,荣禄连夜进京见西太后,第二天(9月21日,即初六日)清晨,西太后囚禁光绪皇帝, 随即垂帘听政(亲自执掌政权),大肆捕杀、通缉、罢免维新派人员,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参考译文】

起初,谭嗣同刚人京城,有人对他说皇上没有实权,西太后阻挠变法的事,他还不相信。等到7月27日,皇上打算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令他草拟圣旨,先派遣内侍拿着历朝圣训交给他,传话说,皇上讲康熙、乾隆、咸丰三朝都有开懋勤殿的旧事,要他查出引入到皇上的圣谕中,打算28日亲自到颐和园向西太后请命。他退朝,于是告诉同人说:“现今我知道皇上真的没有实权了。”到了28日,朝廷中人人都知道了开设懋勤殿的事,以为今天将下达圣谕,可最终还是没有下达,于是更加知道西太后与皇帝互相不能相容的事实。29日,皇上召见杨锐,赐给密诏,有“朕位几乎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的话。谭嗣同与康有为捧诏大哭,皇上手无寸柄,没有什么办法。当时诸将之中,只有袁世凯长期驻守朝鲜,了解中外之事,力主变法。谭嗣同秘密奏请皇上以恩遇交结袁世凯,希望多少可以相助,语言极为激切。8月1日,皇上召见袁世凯,特意赏赐侍郎的官位。八月初二日又一次召见。初三日晚上,谭嗣同直接造访袁世凯暂时居住的法华寺,直接问袁世凯说:“您说皇上是怎样的人? ”袁回答说:“是当代没人比得上的圣主啊。”谭说:“天津阅兵废帝的阴谋,您知道吗 ?”袁回答说:“是,当然听到了一些消息。”谭嗣同于是直接拿出密诏给他看,说:“今天可以救出皇上的人,只有您了,你要想救就赶快救吧。”又拿手抚摸自己的脖子说:“如果不打算救皇上,请到颐和园告发我,然后杀了我,可以得到大富大贵。”袁世凯庄重严厉地说:“您把我袁某人当成什么人了 皇上是我们一起侍奉的主子,我和您同样受过皇上的非常之遇,救护的责任,不独在您,如果有救助的办法,我很愿意听一听。”谭说:“荣禄的秘密谋划,全在天津阅兵之举,您和董福祥、聂士成的部队,都受到荣禄的节制,将挟持兵力来干大事。虽然如此,董福祥、聂士成不足以道,天下最有力的只有您。如果废除皇上的政变发生,您拿一军抵挡他们二军,保护皇上,恢复国家大权,清除国君身边的坏人,整肃宫廷,指挥若定,这是一世无比的事业啊。”袁说:“假若皇上在阅兵的时候跑到我的军营内,传下号令让我诛杀奸贼,那么我一定能跟从在你们这些君子的后面,竭尽死力来补救皇上。”谭说:“荣禄待您很优厚,您怎么对待他呢? ”袁笑着不说话。袁幕府的某人说:“荣贼并不是真心对待慰帅的。从前有人要扩充慰帅的部队,荣禄说:‘汉人不可给大的兵权。’大概向来不过是笼络罢了。就像前年胡景桂参劾慰帅克扣军饷的事,胡景桂是荣禄的人,荣禄让他弹劾慰帅,而自己查办洗雪慰帅的罪名来讨好慰帅。不久胡就被外任宁夏知府,很快又升任宁夏道。这是荣贼心计险恶,巧于应对之处,慰帅怎能不知道呢 ”谭于是说:“荣禄本是曹操、王莽式的人才,是绝代的奸雄,对付他恐怕不很容易。”袁怒目而视,说: “如果皇上在我的营盘,那么杀荣禄就好像杀一条狗一样简单。”于是十分详细地相互商量救助皇上的具体环节。袁说:“现在我军营中枪弹火药都在荣贼的手中,而营哨的各级官员也多是荣禄的人。事情很紧急了!既然已经确定了策略,那么我必须赶快回归大营,重新选派将官,储备弹药才行啊。”于是郑重嘱咐了一番才离开,这时已是八月初三夜间三更天了。到初五日,袁又被皇上召见,听说也奉有密诏。到初六日,政变就发生了。

第6自然段,介绍谭嗣同被捕及就义的情况。

【补充注释】

①[擘(b6)划] 计划、布置。

②[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知它难做,却尽力去做到它。

第四篇:《谭嗣同传教师版》

谭嗣同传梁启超

1、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少倜傥(洒脱不拘)有大志,淹(广博,深)...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父继洵,官湖北巡抚。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完全).极孤孽(庶子)苦,故操心危,虑患深,而德慧术智日增长焉。弱冠(男子20岁左右的年...

纪)从军新疆,游巡抚刘公锦棠幕府。刘大奇 (引以为奇,看重)其才,将荐之于朝;会..(恰逢)刘以(因为)养亲去官,不果。自是十年,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

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察视风土,物色豪杰。然终以巡抚君拘谨,不许远游,未能尽其四方之志也。

2、自甲午战事后,益( 更加)发愤提倡新学,首在浏阳设一学会,集同志讲求磨砺(讨...论研究),实为湖南全省新学之起点焉。时南海先生方( 正 )倡强学会于北京及上海,天.

下志士,走集应和之。君乃自湖南溯江下上海,游京师,将以谒先生,而先生适(正好,恰.好)归广东,不获见。余方在京师强学会任记纂之役,始与君相见,语以南海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 措施 ),则感动大喜跃,自称私淑(善,好 )弟子,自是学识更日益进。时和...

议初定,人人怀国耻,士气稍振起。君则激昂慷慨,大声疾呼。海内有志之士,睹其丰采,闻其言论,知其为非常人矣。以(因为)父命就(就任)官为候补知府,需( 等待 )次( 依次....

补缺)金陵者一年,闭户养心读书,冥探(深入探究)孔佛之精奥,会通( 融会贯通)群哲之心....

法,衍绎( 演绎,发挥)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又时时至上海与同志商量学术,..

讨论天下事,未尝与俗吏一相接(接触,交往)。君常自谓“作吏一年,无异入山”。 .

3、时陈公宝箴为湖南巡抚,其子三立辅之,慨然以湖南开化为己任(使命)。丁酉六月,.

黄君遵宪适拜湖南按察使之命;八月,徐君仁铸又来督湘学。湖南绅士某某等蹈厉(振奋精..神)奋发,提倡桑梓(代指故乡),志士渐集于湘楚。陈公父子与前任学政江君标,乃谋大..

集豪杰于湖南,并力(合力)经营,为诸省之倡。于是聘余及某某等为学堂教习,召某某归..练兵。而君亦为陈公所敦促,即弃官归,安置眷属于其浏阳之乡,而独留长沙,与群志士办新政。于是湖南倡办之事,若内河小轮船也,商办矿务也,湘粤铁路也,时务学堂也,武备学堂也,保卫局也,南学会也,皆君所倡论擘画(计划)者,而以南学会最为盛业。设会之..意,将合南部诸省志士,联为一气,相与(一起)讲爱国之理,求救亡之法,而先从湖南一..省办起,盖实兼学会与地方议会之规模焉。地方有事,公议而行,此议会之意也;每七日大集众而讲学,演说万国大势及政学原理,此学会之意也。于时君实为学长,任演说之事。每会集者千数百人,君慷慨论天下事,闻者无不感动。故湖南全省风气大开,君之功居多。

4、今年四月,定国是(国家大计)之诏既(已经)下,君以(凭借)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适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 朝拜皇帝),奏对称(适合,符合)旨。皇上超擢( 提...

拔 )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时号为军机四卿。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 实行 ).

其志。数月以来,皇上有所询问,则令总理衙门传旨,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稍微,略微)通,锐意( 专心致...志)欲行大改革矣。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

十七日,皇上欲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君拟(起草)旨,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传上言.

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先例,旧事),令查出引入上谕中,盖将以二十八..

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君退朝,乃告同人曰:“今而知皇上之真无权矣。”至二十八日,京朝人人咸(都)知懋勤殿之事,以为今日谕旨将下,而卒不下,于是益知西后与帝之不相.容矣。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诏。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

冀缓急(偏义复词,危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初二日复召见。初三日夕,君径造(到)袁所寓之法华寺,直诘(问)袁曰:“君谓皇上何..

“然,固有所闻。”君乃直出密诏示(给„„看)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

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告发)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仆与足不同受非常(古今异义,不同寻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君曰:..

“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指挥,调遣),将挟..兵力以行大事。虽然,董、聂不足道也,天下健者(强有力的)惟有足下。若变起,足下以..

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肃清)君侧,肃(整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一....世无比)之业也。

”袁曰:“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传号令以诛奸贼,则仆必能从诸君不言。袁幕府某曰:“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昔某公欲增慰帅兵,荣曰:‘汉人未可假(给).

断句),荣遣其劾帅而已查办,昭雪之以市恩;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此乃荣待之恐不易易(很容易)。”袁怒目视曰:“若皇上在仆营,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因相与言..

救上之条理(措施)甚详。袁曰:“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

事急矣!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更选将官,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乃丁宁而去,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至初六日,变遂发。

6、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划(计划,布置),而抄捕南海馆之报(消息)...

忽至,旋闻垂帘之谕。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虽然(虽然这样),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

谒(拜见)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余是夕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曰:“不有行者,无以(无法)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报答)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预料),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

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

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

故及于难。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年龄)三十有(通“又”)...

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

7、君资性(天资)绝特,于学无所不窥,而以日新为宗旨,故无所沾滞;善能舍己从..人,故其学日进。每十日不相见,则议论学识必有增长。少年曾为考据笺注金石刻镂诗古文辞之学,亦好谈中国古兵法;三十岁以后,悉弃去,究心泰西(西洋)天算格致政治历史之..

学,皆有心得,又究心教宗。当君之与余初相见也,极推崇耶氏兼爱之教,而不知有佛,不知有孔子;既而闻南海先生所发明《易》《春秋》之义,穷大同太平之条理,体乾元统天之精意,则大服;又闻《华严》性海之说,而悟世界无量(没有限量,没有止境),现身无量,..

无人无我,无去无住,无垢无净,舍救人外,更无他事之理;闻相宗识浪之说,而悟众生根.器(禀赋)无量,故说法无量,种种差别,与圆性无碍之理,则益大服。自是豁然贯通,能.汇万法为一,能衍一法为万,无所挂碍(牵挂),而任事之勇猛亦益加。作官金陵之一年,..

日夜冥搜孔佛之书。金陵有居士杨文会者,博览教乘,熟于佛故,以流通经典为己任。君时时与之游,因得遍窥三藏,所得日益精深。其学术宗旨,大端见于《仁学》一书,又散见于与友人论学书中。所著书《仁学》之外,尚有《寥天一阁文》二卷,《莽苍苍斋诗》二卷,《远遗堂集外文》一卷,《兴算学议》一卷,已刻《思纬吉凶台短书》一卷,《壮飞楼治事》十篇,《秋雨年华馆丛脞书》四卷,《剑经衍葛》一卷,《印录》一卷,并《仁学》皆藏于余处,又政论数十篇见于《湘报》者,乃与师友论学论事书数十篇。余将与君之石交某某等共搜辑之,为《谭浏阳遗集》若干卷,其《仁学》一书,先择其稍平易者,附印《清议报》中,公诸世焉。君平生一无嗜好,持躬严整,面稜稜有秋肃之气。无子女;妻李闰,为中国女学会倡办董事。

8、论曰:复生之行谊磊落,轰天撼地,人人共知,是以不论,论其所学:自唐、宋以后,呫毕小儒,徇其一孔之论,以谤佛毁法,固不足道,而震旦(中国)末法流行,数百年..来,宗门之人,耽乐小乘,堕断常见,龙象之才,罕有闻者,以为佛法皆清净而已,寂灭而已。岂知大乘之法,悲智双修,与孔子必仁且智之义,如两爪之相印。惟智也,故知即世间即出世间,无所谓净土,即人即我,无所谓众生,世界之外无净土,众生之外无我,故惟有舍身以救众生。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孔子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故即智即仁焉。既思救众生矣,则必有救之之条理,故孔子治《春秋》,为大同小康之制,千条万绪,皆为世界也,为众生也,舍此一大事,无他事也。华严之菩萨行也,所谓誓不成佛也,《春秋》三世之义,救过去之众生,与救现在之众生,救现在之众生,与救将来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救此土之众生,与救彼土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救全世界之众生,与救一国之众生,救一人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此相宗之唯识也。因众生根器各各不同,故说法不同,而实法无不同也。既无净土矣,既无我矣,则无所希恋,无所

罣碍,无所恐怖,夫净土与我且不爱矣,复何有利害毁誉称讥苦乐之可以动其心乎?故孔子言不忧不惑不惧,佛言大无畏,盖即仁即智即勇焉。通乎此者,则游行自在,可以出生,可以入死,可以仁,可以救众生。

二.翻译下列句子

1. 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

谭嗣同向皇上密奏。用优厚的待遇去联络他,希望在危急时或许能得到救助,话说得很激昂恳切。

2. 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

如果事变发生,您用您的一支军队对付他们两支军队,保护圣主,恢复皇上的大权,肃清皇上身边的坏人,整肃宫廷里的秩序,指挥起来稳操胜算,镇定自如,这是一世无比的事业啊!

3.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世界各国的变革,没有不经流血牺牲而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听说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就是中国不昌盛的原因啊。

三、根据第4、5、6三节,用四字短语概括谭嗣同的性格特点(至少四个)。

参考答案:坦白直爽、老实迂阔,热爱祖国、关心同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四个即可)

第五篇:《谭嗣同传_教案doc》

谭嗣同传

一、教学要求

1.掌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熟悉梁启超“新文体”的文体特征。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有《饮冰室合集》传世。

谭嗣同(1865—1898),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代表著作《仁学》,遗著编为《谭嗣同全集》。

2.内容提示

本文是《戊戌政变记·殉难烈士传》中的一篇。作者本人是“百日维新”的重要人物之一,与传主谭嗣同的接触较多,故对其思想与经历有较深的认识。本文通过一些有说服力史实——撰述《仁学》、参预湖南新政、人京参政、谋划救主、以身殉主等等,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学术精进、新政有为、死难无惧的维新志士形象。作者在叙述上述史实的时候,善于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对史实进行详略不一的处理。对谭嗣同建议皇上施恩袁世凯,并亲身劝说袁世凯救主的过程记载甚详,对谭嗣同被捕的经过也有较为详实的交代,这些都是谭嗣同一生做过的光辉照人的大事,最能见出他的情怀与品格。谭嗣同立场坚定、敢作敢为、忠于圣主、视死如归的气魄就是在这些事情中得以表现的。

不仅如此,作者在叙述史实的时候,还善于描画场景,以对话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这一点在谭嗣同面见袁世凯的段落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谭嗣同与袁世凯密谋救主,作者何以得之其时情状,作者没有说明。此事除非当事人告诉,外人无从知晓。但作者善于运用司马迁撰写《史记》以来史家常用的笔法,在基本事实的基础上悬想事实之间的情境关系,把谭嗣同、袁世凯、袁幕府某对话的过程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甚见叙述的功力。从这些对话中,谭嗣同的果敢、智慧、焦虑,袁世凯的奸诈、多变、阴险,袁幕府某人的欺诈、虚伪,尽现笔端。而谭嗣同不避灾难的态度、在死亡面前神气自如的表现,更令人动容、敬佩。他对作者托付后事时说过的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对劝其东游者说过的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的狱中题诗,足见他变法救国的忠诚,令人敬仰。

三、作者生平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时值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群情激愤。梁启超协助

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要求清廷拒和、迁都、实行变法。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在鼓动舆论、宣传维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的许多政论激昂慷慨,文笔流畅,笔锋常带感情,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撰写文章,介绍西方宪政,宣传立宪政体。1907年10月,与蒋智由等人在东京建立“政闻社”,并派人回国直接参加立宪活动。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梁启超的活动非但不为清朝统治者所容纳,反而遭到忌恨,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为袁出谋划策,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但因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劝说无效,遂反对袁氏称帝,与之发生冲突。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对袁氏意欲复辟帝制的行径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密谋,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先后担任护国军两广都司令部都参谋,军务院抚军兼政务委员长等职,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逐渐成为北洋政府的实权人物,梁启超认为“护国”成功,遂主张解散军务院,依附段祺瑞。他拉笼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拥段有功,受到重用,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段祺瑞对内实行独裁,对外出卖主权,遭到全国民众反对,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并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工农运动的兴起,也使其深感不安。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早年曾热情参加文学改良活动,主张文学要能反映时代精神。1901—1902年,又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梁启超一生热衷于政治,但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政治道路。他一生又热衷于文化学术,在文化学术上的业绩,远远超过政治上的成就。特别是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重要著作和大量文章,其中不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1920年后,先后在清华学校、南开大学等校执教,并到各地讲学。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为培养人才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成绩。1929年1月19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五十七岁。

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一百四十八卷,一千余万字。

四、作者作品

1. 作品概述

1.1政论:

变法通议自序

论不变法之害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续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少年中国说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1.2传记:

戊戍六君子传

1.3随感:

三十自述

驳孙文演说中关于社会革命论者

英雄与时势

1.4书信:

致孙逸仙书

致康有为书

袁大总统书

给孩子们书

1.5诗词:

去国行

读陆放翁集四首

2.重点作品

2.1《少年中国说》

1900年,因维新失败而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公开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当时,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掠夺和野蛮侵略及清王朝的投降卖国,中国人民面临亡国的危局,出现了由康有为做主帅,梁启超为其重要助手的百日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远游美澳,撰写大量文章,成为舆论界的“骄子”。《少年中国说》就是他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文。文章以充畅的气势,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重任的中国少年寄予无限希望,并鼓励他们奋然而起,努力从事于改造旧中国的战斗,表现出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的爱国

情感。

全文一泻千里,酣畅淋漓,感情充沛,富有鼓动性。语言通俗畅达,无所顾忌。表现技巧上,熟练地运用了重叠、排比、递进的旬式和一系列比喻,使文章论说有力、观点明白。这是一篇体现梁启超新文体的典型作品。

2.2《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写于1920年,是有关清代学术的第一部专著。它系统评述了明末至梁启超以来200多年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概况,就有清一代的哲学、经学、史学、等自然科学进行了全面论列,把每一时代的学术作为思潮进行总的历史考察,探讨起因,分析点,剖析衰落之根源,并对各个时代、各学科的代表人物及著作详尽阐述。

2.3《变法通议》

梁启超在主办《时务报》之时,发表了大量鼓吹、宣扬维新变法的文章,其中以《变法通议》最为著名。《变法通义》洒洒洋洋共7万多字,分为《自序》、《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源之害》、《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论师范》、《论女学》、《论幼学》、《论学校余论》、《论译书》、《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论金银涨落》、《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等14篇文章。前11篇先后发表于1896年—1897年(清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时务报》各期,后3篇为变法失败后之作。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反复强调和论证了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比较全面、系统和详尽地提出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这个主张涉及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他开宗明义地写道:“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

既然“变”是公理,对中国来说,又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否则将无以图存,那么从哪里入手,变法的根本又是什么?梁启超说:“吾今一言一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就是《变法通议》的主旨。

五、创作背景

本文是《戊戌六君子传》之一,本在《戊戌政变记》卷六第六篇中。作者熟知传主的经历与性情,故所述真实可信感人。传记以翔实的史实,记述了戊戌变法运动的整个过程,高度颂扬了谭嗣同为变法维新鞠躬尽瘁、临危不惧、杀身成仁的精神。是后人了解谭嗣同的重要文献之一。

六、课文讲解

1. 课文分析

全文共分7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第1部分交代谭嗣同的生平事迹,第2部分写作者对谭嗣同的评论。其中第1部分以下“国是之诏”为界分为两块。之前,谭嗣同游学四方,甲午战争后则倡新

学、办实务,是略写;之后,定国是之诏既下,则积极投身新政,谋求变法改革,及至维新变法失败而从容就义,是详写。

下面具体分析每段的内容。

第1自然段,介绍谭嗣同的出身、性情,交代其初学新学的情况。

【补充注释】

①[故操心危,虑患深] 语出《孟子·尽心上》。内云:“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意思是说, 受疏远的大臣和地位卑贱的儿子, 经常操心着危难之事,深深忧虑着祸患降临,所以能通达事理。

【参考译文】

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是湖南浏阳县人。年少时豪爽洒脱,胸有大志,深通群籍,能写文章,喜欢侠义之举,擅长剑术。他的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谭嗣同小时候就丧母,被父亲的小妾虐待,受尽孤臣孽子之苦,所以操心危难的事,忧虑祸患比较多,品德才智一天天增长起来。20岁从军新疆,游巡抚刘锦棠的幕府。刘锦棠很欣赏他的才华,打算向朝廷推荐他,恰逢刘锦棠因为侍奉亲人而辞官,事情没有结果。自此以后十年,谭嗣同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察看风土民情,物色英雄豪杰。然而最终因为他父亲为人拘谨,不许他远游,未能了却其游览四方的志向。

第2自然段,介绍谭嗣同撰述《仁学》的由来。

【补充注释】

①[君则激昂慷慨,大声疾呼] 甲午战败之后,谭嗣同曾经著文提出必须酌取西方富国之术,进行彻底变法的主张。他的变法具体主张有:变衣冠,迁都中原, 与天下更始, 改革漕务、河务,讲求水利,废除科举,创办各类学校,举办铁路、矿业,振兴工商业,改用钞票等。

【参考译文】

自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后,谭嗣同更加发奋提倡西方的新学,起始在浏阳开设了一个学会,征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琢磨学问品性,这实际上是湖南全省新学的起点。当时,康有为先生正在北京与上海倡设强学会,天下的有志之士,都奔走响应。谭嗣同于是从湖南沿江而下,到上海,再游历北京,打算拜谒康先生,可是先生正好回广东,所以没有见到。我正在北京强学会任编辑工作,始与他相见,告诉他康有为讲学的宗旨,治理国家的思想,他听了很受感动,十分欢喜,自称是康有为的私淑弟子,从此学识更加长进。当时中日议和的《马关条约》刚刚签订,人人心怀国耻,士气稍有振作。他慷慨激昂,大声疾呼。海内有志之士,看到他的丰采,听到他的言论,便知道他不是一般的人。因父亲的要求,他做了候补知府,在金陵等待补官一年,闭户静心读书,深探孔子、佛家学说的精奥之处,融会贯通群贤的思想方法,推广康有为的学说宗旨,写成了《仁学》一书。又经常到上海与同志商量学术,讨论天下大事,未曾与污浊的官吏接触。他经常自己说“做了一年的官,无异于躲人深山隐居一般”。

第六篇:《《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阅读答案及翻译》

谭嗣同传

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首在浏阳设一学会,每七日集众而讲学,君慷慨论天下事,闻者无不感动。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林、刘同参预新政。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及七月二十九日,皇上赐衣带诏: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力主变法。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袁世凯,特赏侍郎。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初六日变遂发。是夜,袁世凯向荣禄揭发围园劫后之密谋。顷之,抄捕南海馆①之报至,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明日,君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力劝东游,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阅读答案及翻译】《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阅读答案及翻译。初十日遂被逮。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就义时,慷慨神气不少变,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年仅三十有三。

(节选自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略有改动。)

注:①南海馆:康有为先生的居所。

16.对下列句中加 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提拔,选拔

B.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造访

C.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 :告发

D.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 :阻止,阻拦

16.D /谒:拜见

17./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 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B.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C.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D.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 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17.B/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1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着重叙述了在戊戌政变前夕,谭嗣同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在政变发生后,谭嗣同的应对举措和遇难过程。

B.作者在叙述史实的时候,还善于描画场景,特别是成功地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真实再现了谭嗣同的壮烈人生。

C.本文刻画了谭嗣同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谭君的敬佩之情,但作者并不赞同谭君主动待死的愚忠和迂腐之举。

D.谭嗣同与袁世凯的对话,可看出来袁世凯的虚伪、狡诈;谭君与作者的话别,则反映出了对梁启超的关爱和重托。

18.C/在文中,作者并没有把谭君之死评价为“愚忠”或“迂腐”,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是对英雄的痛惜和敬仰之情。

19.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阅读答案及翻译】文章《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阅读答案及翻译出自

"

第七篇:《谭嗣同传|梁启超|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谭嗣同传|梁启超|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谭嗣同传

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首在浏阳设一学会,每七日集众而讲学,君慷慨论天下事,闻者无不感动。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林、刘同参预新政。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及七月二十九日,皇上赐衣带诏: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力主变法。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袁世凯,特赏侍郎。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初六日变遂发。是夜,袁世凯向荣禄揭发“围园劫后”之密谋。顷之,抄捕南海馆①之报至,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明日,君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力劝东游,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谭嗣同传|梁启超|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谭嗣同传|梁启超|阅读答案翻译译文。初十日遂被逮。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就义时,慷慨神气不少变,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年仅三十有三。

(节选自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略有改动。)

注:①南海馆:康有为先生的居所。

【参考译文】

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是湖南浏阳县人。年少时豪爽洒脱,胸有大志,深通群籍,能写文章,喜欢侠义之举,擅长剑术。最早在浏阳开设了一个学会,每七天,大型集结众人,进行讲学。他慷慨激昂,谈论天下大事,听的人无不受到感动。

1898年4月,皇上决定国家大事的诏书下达后,谭嗣同因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被征调入京。提拔他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和杨锐、林旭、刘光第一起参预新政。可是西太后及贼臣更加嫉恨他们。等到29日,皇上赐给密诏:“朕位几乎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的话。谭嗣同与康有为捧诏大哭。当时诸将之中,只有袁世凯长期驻守朝鲜,力主变法。【谭嗣同传|梁启超|阅读答案翻译译文】文章谭嗣同传|梁启超|阅读答案翻译译文出自style="POSITION: 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

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擢:提拔,选拔

B.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到……去,造访

C.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 首:告发

D.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 谒:阻止,阻拦

16.D/谒:拜见

17.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D.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17.B/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1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着重叙述了在戊戌政变前夕,谭嗣同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在政变发生后,谭嗣同的应对举措和遇难过程。

B.作者在叙述史实的时候,还善于描画场景,特别是成功地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真实再现了谭嗣同的壮烈人生。

C.本文刻画了谭嗣同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谭君的敬佩之情,但作者并不赞同谭君主动待死的愚忠和迂腐之举。【谭嗣同传|梁启超|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阅读答案

18.C/在文中,作者并没有把谭君之死评价为“愚忠”或“迂腐”,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是对英雄的痛惜和敬仰之情。

19.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4分)

译文:

(1)译文:(皇上)决定国家大事的诏书已经下达,谭嗣同因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被征召(入京)。【给分点:国是、既、以、征】

(2)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3分)

译文:

(2)译文:谭嗣同秘密奏请皇上以优惠的待遇(用给人恩惠知遇的方式)结交袁世凯,希望(眼下的)危急形势或许能够(得到)援救,言辞极为激烈直率。【给分点:以恩遇、缓急、激切】

(3)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3分)

译文:

(3)译文:没有出逃的人,(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谋划将来;没有赴死的人,(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酬报(圣上)。【给分点:者、无以、酬】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119041/

推荐访问:欧阳修传翻译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