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达学院官网

来源:创业指导 时间:2018-10-28 11:00:1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指导】

上海立达学院官网(共10篇)

上海立达学院官网(一):

作者阿累简介

作者简介: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阿累尼乌斯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威克,从小就喜欢数学,8岁进入教会学校,充分表现出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天赋.现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

上海立达学院官网(二):

19《一面》的时代背景
最好用概括的语言或用自己的话来说(一定要先看过详细的时代背景才行!)

时代背景:
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能从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作者简介: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阿累尼乌斯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威克,从小就喜欢数学,8岁进入教会学校,充分表现出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天赋.现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人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人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因参加卖票工人罢工被捕,两年后经人保释出狱,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客孔学校教书.后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抗战后参加新四军,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工作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一面》是作者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而作,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
文章主题:这篇文章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上海立达学院官网(三):

一面这篇课文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事?【上海立达学院官网】

段意
第一部分:1—29段,讲了我与鲁迅先生在内山书店见面的过程以及发生的事情.
第二部分:30—31段,讲了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对我的鼓舞和影响.
文章简介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  回忆的是四年前的往事,写成予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在以小见大中,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名,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本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9课.
作者简介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当代哲学家、小说家、散文家,1909年1月出生,江苏涟水县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后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获悉,迫令出境.1936年夏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新四军,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部长、湖南大学校长,1983年离休,直到1987年逝世.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三次详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上海立达学院官网(四):

写一篇关于《一面》的作文
只见过一面,对我有很大的人生启迪,跪求.
【上海立达学院官网】

关于《一面》的写作时代背景
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能从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老战士
作者简介: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阿累尼乌斯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威克,从小就喜欢数学,8岁进入教会学校,充分表现出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天赋.现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人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人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因参加卖票工人罢工被捕,两年后经人保释出狱,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客孔学校教书.后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抗战后参加新四军,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工作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一面》是作者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而作,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
文章主题:这篇文章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例一
在我的成长中,经历过许许多多事情,它们想一页页小船,在我的脑海中回荡.其中有一个人使我难以忘怀,尽管我和她只有一面之交.
那是一个狂风怒号的下午,北风“呼呼”地刮着,雷声刚响过,大雨就像断了线的珠帘一样不断地往下落.我撑着伞,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一阵凉风袭来,我忍不住打了个哈欠儿,只觉得路面冷得像地窖似的,冷气不断往裤管往上钻.路上的人个个披着雨衣,撑着伞,匆匆忙忙地回家了.走到家门口时,我望见我家门口对面的垃圾堆旁——因为下雨,只能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一个瘦瘦的、矮矮的老人,手捏一枝竹枝,在垃圾堆里翻来覆去,是谁在那儿呢?这么大的雨应该不会是清洁工吧?我带着疑问,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位大约六十多岁的老清洁工,她,极瘦极瘦,后背有点驼,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她戴着一只黑不溜秋的小口罩,穿着一件破烂的雨衣和一双旧雨鞋.这位清洁工十分认真地清理着垃圾——她左手拿着铲子,右手拿着笤帚,先笤帚把垃圾扫进铲子上,接着用笤帚把铲子夹着,最后用铲子把垃圾“送”进垃圾车里.我不由得问了:“老奶奶!这么大的雨您还在清理垃圾啊?明天天晴再来清理不也行吗?”这时候,老奶奶擦了擦身上的雨水,(已经分不清是雨还是汗了)然后打了一个喷嚏,啊!老奶奶生病了.可老奶奶毫不在意自己的病,她又拿起笤帚,边清理边对我说:“不行!我如果今天不快把这些垃圾清理掉,那么就会有更多的细菌产生,到时,臭气冲天,这样你们的健康会受到影响,还会把市容影响了啊!”听了她的话,我抬头望了望清洁工,只见她黝黑的脸上布满了刀刻般深深的皱纹,瘦弱的身躯像干枯的木乃伊.我愣住了,有人会因为清洁工人地位卑微而小看他们,嫌他们脏,一见到他们就四处回避.可有谁想过,在这个雨天,在这不显眼,几乎没人会发现这位“城市美容师”,更没有人来赞扬她,但她依然在那个平平凡凡的岗位上尽着自己应做的职责.她那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至今,每当我看见垃圾堆边上的垃圾,我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那位与我只有一面之交的老清洁工冒着倾盆大雨清理垃圾的情景.我忘不了她,忘不了这个影响了我一生的她,是她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教会了我生命的真谛,教会了我人活在世上,是为了为别人做出贡献的……

例二
慵懒的午后,一次不经意的回眸,竟如深深的脚印,真实地拓进每个平淡如水的日子.
——题记
蜿蜒的小巷里有一间古色古香的小店,店里挂着主人最喜爱的一幅画——齐白石的虾.诺大的纸上只画了四只栩栩如生的虾,其余的地方不着一笔.我很疑惑,却又无暇理会,瞟了一眼便匆匆走过.
家里的气氛很冷,四周的空气都凝固了,餐厅上的灯,投下了晕黄的光,照亮了我结上霜的脸.妈妈首先开口了:“难道我做得不对吗?至少在你十八岁以前,我还是你的监护人,看一下你的日记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低着头吃饭,沉默不语.“况且,妈妈看你的日记也是关心你,不是吗?”沉默,依旧是无边的沉默……
饭后,我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看着被妈妈一页页翻过的日记本,心里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滋味.良久,我提起了笔,轻轻地在纸上触动这:
2011年1月2日 天气 阴 心情酸酸的
曾经我也是一个特别爱打探别人隐私的女孩儿,只是现在,当自己的隐私在别人的眼底一览无余时,我是在说不出那时的滋味.
我们的生活总要分割成好几个部分,可总有只属于自己的一份,任我们尽情涂鸦,尽情挥洒青春的色彩.因为那是属于我们的空白!
给别人留一点空白吧!
放下笔,我似乎对什么释怀了,蓦地,我想起了午后的那一次回眸,回眸中的那一间小店,小店里的那幅画!空白的地方不着一笔,却让人感觉满纸都是水!

上海立达学院官网(五):

六年级语文第十九课主要内容和段意

您好文章简介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   回忆的是四年前的往事,写成予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在以小见大中,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名,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本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9课.
作者简介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当代哲学家、小说家、散文家,1909年1月出生,江苏涟水县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后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获悉,迫令出境.1936年夏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新四军,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部长、湖南大学校长,1983年离休,直到1987年逝世.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三次详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段意
第一部分: 1—29段,讲了我与鲁迅先生在内山书店见面的过程以及发生的事情.
第二部分:30—31段,讲了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对我的鼓舞和影响.如果您喜欢樱雪的回答请给予好评!谢谢您.

上海立达学院官网(六):

我参观上海博物馆 作文

上海博物馆是一个大型古代艺术博物馆,馆内珍藏文物12万其中一尤为青铜器、雕塑、书法和绘画为特色。我今天来到上海博物馆参观展览。
第一个展览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展。我一走进展厅,就看到了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青铜器。中国青铜器时代约始于公元前2000年。青铜器种类繁多,纹饰精美,铸造技术非常完善。我在欣赏时,展览馆内的一名管理员对我说:“青铜器有五大类,分为:酒器、兵器、石器、水器、乐器。它们虽然只有五大类,可这五大类里却有三十六个小类,数目极多。”我一边参观一边听着管理员说的话,想:这些青铜器里只有几个是历史老师讲过的,还有许多是老师没有讲的,在这里却应有尽有。青铜器的纹饰主要有三种,有兽面纹、凤鸟纹和龙纹等。参观完了青铜器展后,我又参观了雕塑展、书法展等展览,想:展览馆里的物品可是我国古代的博大精深,艺术和智慧的结晶啊!然而,取得如此大的成果是和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奋劳动是离不开的。博物馆既把我国古代的文物收集起来,展示给现代观众们看,让现代的人民了解古代的文化,又陶冶了我们青少年对于古代文物产生的兴趣。博物馆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成熟。我今天觉得收获很大。因为我学习到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使我印象深刻,也使我更加热爱祖国,更加敬佩古代的劳动人民。既了解到了各式各样的的青铜器和雕塑陶瓷,又见识到了绚丽多彩的绘画和书法,让我大开眼界。我以后还要再去博物馆,学习更多的知识
预备(7)班
韩晟41号
上海市黄浦区民办立达中学

上海立达学院官网(七):

请问“他要去美国学英语.”应该用learn还是study ?

两者皆可,但分析如下:
据我美国的老师讲,Learn 一般是指从新的开始学,语法上是可以用的.
可Study 则是有了一定的基础,已开始接触某种学科了,进一步学习的意思.
你根据句子的意思来运用.
翻译如下:
He will go to America to study English .
He will go to America to learn English.

上海立达学院官网(八):

上海市黄浦区立达中学预备2班作业,是做什么作业,作文题目之类的
急求,不小心搬家做什么那张纸丢了

语文
6张卷子
作文
我给老师写封信
无命题作文
数学
10张卷子
英语
5张卷子
a happy day i n my summer holiday作文
我也是这届立达的

上海立达学院官网(九):

(2011•永嘉县模拟)据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官网统计,本届世博会累计参观人数突破7300万人次,刷新了历届世界博览会参观人次纪录.数据“7300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是(  )

A.0.73×108
B.7.3×107
C.7.3×106
D.73×106

7 300万即73 00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为7.3×107
故选B.

上海立达学院官网(十):

某小区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一块面积积为300平方米的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则可列方程为______.

设绿地的宽为x,
则长为10+x;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得:x(x+10)=300.
答案为:x(x+10)=300.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34395/

推荐访问:上海立达学院分数线 上海立达学院怎么样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