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业务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6-07-21 12:08:4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中间业务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一)
利率市场化对中间业务的影响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中间业务的影响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利率管制而言的,利率管制是指政府部门对利率水平的变化设置的一个最高限度(一般是对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利率)和一个最低限(一般是指贷款利率),利率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浮动或者不允许浮动,它是国家或政府出于特定目的,将资金利率压低到市场均衡利率之下的一种政策措施。而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2000年以来广受人们关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出了第一步:经国务院批准,从2000年9月21日开始,改革我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首先是放开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结息方式,2012年随着央行首次决定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开始,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正式拉开序幕。

综观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利率市场化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它将给银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银行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迫于竞争压力,银行间通常会采取利率【中间业务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上浮的形式吸收存款,造成资金成本上升,同时为了争抢客户,下浮利率发放贷款,利率的升降将导致存贷利差空间受到挤压,单纯依靠普通存贷利差来实现盈利已不现实。在盈利压力的驱动下,盈利模式和收入结构的调整将是银行必然的选择,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将成为银行重要的经营效益增长点和竞争取胜制高点,在利率市场化中在如何迅速发展中间业务将是今后各金融机构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在利率市场化体制下中间业务所面临的挑战

(一)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监管政策日益加紧

为保持盈利,减小普通存贷利差收益下降的影响,金融机构将大力发展有关的中间业务,此将导致中间业务市场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引发相关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为完善市场机制,监管部门抽制订的政策将日趋严格,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不断规范,打“擦边球”的机会逐渐消失,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减少。一是银行信贷管理“七不准”及服务收费“四原则”等监管政策要求,银行中间业务收费将更加规范,较大程度影响中间业务收入;二是监管部门逐步加强理财产品的监管,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将更加审慎、规范,超常规增长的势头将难以再现,理财投资类收入影响明显;三是经济形势及房地产调控等因素亦将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具体如经济发展节奏放慢,企业盈利降低,融资需求下降,造成银行与信贷相关的产品及投行业务产品的发行量减少,中间业务收入减少。

(二)下达计划任务将趋向“空前”【中间业务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受利率市场化影响,银行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空间收窄,主

营业务收入来源无可避免地相应减少,迫于保持盈利增长的压力,各金融机构必然要开拓新的收入增长点来保持盈利优势,在此情况下势必将中间业务的发展提升至战略高度,中间业务收入的超常规要求将给计划完成带来沉重的压力。一是存量收入保持的压力。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增长,中间业务收入基数已相对较高,在规范经营的监管要求下,部分收入“水分”将被挤出,存量收入的保持压力显现;二是增量收入完成的压力。从中间业务收入计划的角度来看,计划下达均要求在上年度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增幅,在规范经营及产品收益率普遍下降的大环境下,新增的收入填补存量已抓襟见肘,完成增量更是不堪之重;三是发展基础的压力。随着形势的变化,中间业务发展越来越规范化和精细化,更高的发展需要要求中间业务发展基础的相应配套。具体如客户、产品、渠道及人才等。发展基础的提升并非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业务收费标准将有所下降

在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间面临同样的转型压力,中间业务竞争将进入白热化,充分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中间业务费率的不断下降。一是银行产品同质化,难以形成垄断竞争优势,造成费率不断下降。各银行设计的产品容易被竞争对手轻易模仿和复制,当同类产品大量推出市场时,费率下降是必然的,突出表现的产品如信托投资类产品;二是货币政策的逐渐宽松将导致理财投资类产品的收益率回落。随着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的下调,流动性不断释放,货币资金利率将逐渐走低,与此同时,随着利率的进一步下调,预期的投资回报及融资成本也在走低,各类理财投资类

产品的费率也将同步下降;三是在刺激消费的大环境下,政策要求银行卡和收单费率下调,亦将造成银行卡综合收益率的下降。银行卡收入整体分为三大快,一是年费收入,二是刷卡消费发卡行收入,三是刷卡消费收单行收入。影响最大的是后两项,据初步测算,该两项收入将下降约30%。

【中间业务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二、在利率市场化体制下发展中间业务的应对策略

(一)大力推进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权加大,商业银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定价自主权,这在客观上为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大大上升,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这在客观上对商业银行从事金融创新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和压力。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行为才能规避利率风险,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的机会。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对银行业来讲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保障中间业务的较快增长,除做实和巩固传统业务外,重点应围绕市场及客户需求的变化,顺势而为,加大金融创新,积极有效地寻求突破,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

1、贷款证券化【中间业务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中间业务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一是贷款证券化,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二是贷款出售,调整资产结构,增强流动性,控制风险,满足监管当局的要求。三是大力发展银团贷款。四是并购贷款。由于企业融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发展并购贷款的前景十分广阔。五是应收帐款抵押贷款。在投资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择优购买企业债券和

【中间业务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投资于资产支持的证券。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的广泛开展,以贷款和其他资产支持的证券将不断推出。在资金来源方面的创新包括: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股份化等。

2、存款理财化

一是资本约束、存贷比等监管要求促使银行不断扩大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理财产品发行不影响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减轻资本及存贷比的监管压力,同时可以获得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并对信贷产品形成替代效应,有效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二是利差空间的逐渐收窄迫使银行不断发展高附加值的理财业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导致银行存款综合成本水涨船高,净利差越来越小。银行必须调整收入结构,转变业务模式,传统信贷业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必将难以为继,理财业务势必成为利润增长的新亮点;三是市场及客户需求旺盛,驱动银行增加理财产品的供给。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客户投资意识逐渐增强,较存款收益高的银行理财产品受到客户青睐。此外,目前我国股市低迷,购房投资受限,投资渠道收窄,客户出于投资并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将把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

3、业务投行化

一是资本约束及贷款规模受限,促使银行不断创新,加大投行产品研发。投行业务发展既可有效减轻资本约束的压力,又可在较为宽松的条件下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同时也为银行创造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二是理财产品发行资金的运用催生投行业务的快速发展。理财产品发行成本相对较高,在高进高出的制约下,高收益的投行产品研发势在必行;三是顺应市场变化是投行业务

中间业务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二)
利率市场化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cn

利率市场化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徐曦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年第09期

摘要: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银行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加,这就要求银行中间业务要不断创新与发展,以此适应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要求。本文以利率市场化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为论述点,分析利率市场化环境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股份制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影响 对策

0 引言

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得到实质性的发展,也为存款利率市场化全面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利率市场化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商业银行不断调整业务品种、创新业务模式等,但是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多的却是挑战,利率市场化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在此模式下要求银行业的中间业务要不断创新,增加银行的经营收入。

1 中间业务的概述

中间业务种类主要包含以下业务(见表一)。

2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虽然增加了银行之间的竞争,银行部门的传统经营业务已经不能满足银行发展的要求,但是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却赋予了银行部门一定的自由权,银行部门可以依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发展自己的中间业务,因此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2.1 利率市场化促进了中间业务品种的创新。利率市场的发展,增加了中间业务在银行业中的比重,自从实施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得到了较大的扩大,由过去10多种发展到现在的300多种,而且中间业务对银行的贡献度也越来越大。

2.2 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首先银行借记卡等业务高速增长,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部门都在积极扩大市场客户资源,通过应用银行借记卡、信用卡实现对客户的吸引;其次银行代收业务总量与种类在不断丰富。银行部门与社会其它机构的联系越来越密集,其由过去只负责水、电、气费用代收扩展为手机费、物业费、各类罚款费的代收业务;代理业

中间业务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三)
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如何拓展中间业务

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如何拓展中间业务

【摘要】央行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进行了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调整,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上浮10%,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至30%。调整后,贷款利率下限已突破银行保本点,意味着贷款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到位。虽然央行政策调整目前尚未改变利率管制的基本特征,但两次利率调整将对银行业务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中间业务发展,银行将利息收入简单转化为中间业务收入的冲动将大为降低,银行的收入结构将形成以传统存贷利差收入和投资性、交易性及手续费收入均衡增长的格局。因此,利率市场化对中间业务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进程 中间业务

一、推动外部宏观政策调整,创造有利条件

一是适时推动费率市场化。根据《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部分结算类产品采取政府指导定价。但政府指导的定价主要是依据1997年人民银行和2001年发改委的相关文件,距今已近15年,有关手续费价格无法弥补银行的成本支出,早已不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急需改革。银行应在适当时逐步推动费率市场化,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均衡价格,让结算业务成为银行盈利的重要产品。 二是加快资产证券化推进步伐。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风险将进一步增加,有助于盘活资产、优化银行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管理的资产证券化也将呼之欲出。通过提升资产变现能力,增强银行抵御利率风险,同时也为银行创新中间业务收入开辟新渠道。

中间业务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四)
利率市场化形势下加快基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转型的途径选择

  当前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利率市场化再次被提上日程。在利率市场化造成存贷利差不断收窄、金融脱媒进一步挤压银行生存发展空间、传统业务经营受资本风险双重约束等现实状况下,基层商业银行加快中间业务发展转型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一、基层商业银行加快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根据国际通行规则,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外,《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将操作风险也纳入资本监管框架,增大了资本充足率计算的分母,使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将有所下降。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在资本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大部分银行寻求通过内生式的增长来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
  另一方面,人行近两次调息的关键并不在于单纯地降息或者扩大存贷款的浮动区间,而在于就此拉开了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竞争和加快经营转型的帷幕。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对现行银行经营将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冲击:
  一是利率市场化将使利差缩小,银行盈利将会受到较大影响。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内存贷款利差会出现收窄之势。在我国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前,人行的利率管制为银行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利差保护,使存贷款利差成其利润的主要来源。近几年银行业的净息差基本稳定在2.5%~2.8%,净利息收入占比一直居高不下,2011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息收入2.15万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0.68%。但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的业绩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从短期来看,存款利率明降暗升,而贷款利率下降,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的净利润受到较大冲击。据某知名证券公司的测算,两次降息影响上市银行2012年净利润在2~4个百分点;影响2013年净利润5~13个百分点。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后,各家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存款利率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同时,为抢夺优质大客户,贷款利率不会有显著提高甚至还可能出现下降。从目前中国商业银行而从最新的财报看,目前利息收入依然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均超过了70%,这将影响银行现有的资金平衡关系和利率配比关系,利差空间也随之减小。
  二是利率市场化促使同业竞争更趋激烈。两度降息后,银行存款差异化定价基本分为三大阵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表现为规模越小的银行,利率上浮的期限品种越多,上浮的幅度也更大。总体看,存款利率实行区间上浮政策,银行定价策略分化,加剧了银行间对存款尤其是对客户群的竞争。
  三是大数据时代和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优势受到冲击。作为信息革命的第二个高潮,大数据提供了全新的沟通渠道和营销手段,一方面,银行通过打通银行内部数据和外部社会化的数据可以获得更为完整的客户拼图,从而进行更为精准的营销和管理。一方面,大量的数据来源和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正催生出很多新的金融业态来直接瓜分银行的信贷市场。在中国,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信贷自2012年8月起全面向普通会员开放,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低额贷款。而其依仗的正是掌握在手中的海量客户经营数据,有了这些数据,阿里巴巴可以说是对客户的资信状况了如指掌,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信贷业务的风险。如果说象Wonga这种尚需要去网络上搜集数据来进行放贷的公司尚不足为惧,那么像阿里巴巴这种本身拥有雄厚客户基础和海量数据资产的公司介入信贷行业,将对行业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专家预测,“网络融资”可能成为20年后的主流,甚至可能发展到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发布并匹配,供需双方直接完成资金融通,而这一切都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和优势带来全新的挑战。
  四是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形成“倒逼”,成为中间业务发展的催化剂。总结美国和香港地区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经验,不难发现,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存在密切联系: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80年,而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也正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爆发式增长;香港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总资产曾长期在0.8%左右徘徊,但是2001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中间业务收入与总资产的比率迅速突破1%。造成这种催化效果的原因有二: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打破了对银行存贷利率的保护,因而通常会导致净息差收窄,存贷款业务盈利下降,迫使银行通过发展中间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联通了存贷款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使银行通过衍生品交易转移利率风险成为可能,同时也提高了贷款定价的准确性,刺激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
  二、制约基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发展的因素分析
  作为商业银行最具活力和发展空间的部分,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收入,尽快扭转对息差收入的过度依赖,这是商业银行加快转型的努力目标之一。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银行业的传统盈利模式也确实有了很大转变,中间业务收入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还不足10%,最近几年稳步上升,到2011年,上市银行净手续费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平均占比为15%左右,尽管中间业务实现较快增长,但与国际同行相比,这一指标依然相差很远。在金融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市场上,银行业机构的收入更多靠利差以外的服务,非息收入占全部收益的比重大都在四成左右,有的甚至超过七成。与之对比,中国银行业在提高中间收入占比,改善收入结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是认识仍不到位。由于目前不少基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在思想上,不少基层行对该业务能否成为资产负债业务之外的第三大支柱尚存疑虑。仅将中间业务视为银行附带业务看待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受货币政策继续从紧及贷款规模受限等不利因素影响,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基层行资产扩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将使银行依托资产业务扩张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的发展速度放缓。同时,随着行业监管的逐步完善与加强,基层行一些信贷创新产品继续扩展的难度加大。
  二是运作不规范,中间业务品种少、层次低、品种结构欠合理。目前各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以传统的结算、代理等低风险、同质化、劳务性业务为主,这类中间业务约占中间业务种类的60%。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少,如咨询服务、代客理财、企业财务顾问等咨询顾问类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银行保函等担保类业务品种较少;证券基金、保险基金、产业基金等基金托管类业务处于试点阶段。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产品类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中间业务,由于受国内分业经营指导原则的限制,基本上没有开展。以某行为例,2012年该行在收入存量结构上,结算、代理及理财、银行卡等传统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66.18%,担保承诺、资产托管和企业年金等新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14.96%;投资银行业务收入5735占总收入比重18.86%。   三是收费标准不统一,引发了同业无序竞争。各银行在抢占市场规模的同时,因害怕收费会流失客户,往往选择降低收费标准、不收费甚至“倒贴”的做法。非理性竞争减少了商业银行的收益,严重威胁着中间业务市场的发育,其最直接的后果是中间业务量与收入不成比例。
  四是技术和人才问题制约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作为金融创新的主要产品,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支持。而目前商业银行在计算机网络、电子自助设施等方面与还有很大差距。同时,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需懂技术、有经验、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基层行目前这类人才所占比例较少,致使咨询管理、投资银行业务等风险低、收益高、服务层次高的业务难以开发,直接制约了业务深层次发展。
  三、对策研究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成功应对变革的方法,就是去创造变革。”当前,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各基层商业银行必须切实在加快中间业务发展转型上提高认识,精密谋划,加快推进。
  (一)提高认识,加快转变经营战略
  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思想上确立发展中间业务是一项战略措施的观念。要从战略高度把中间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主业,高度重视,像存款、贷款一样来抓。深刻认识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
  (二)拓宽渠道,加力打造中间业务核心竞争能力
  1.继续发挥传统优势,巩固扩大基础中间业务市场。近年来,银行卡、代收代付和支付结算等传统支柱业务虽然增长速度比较缓慢,但对中间业务中的贡献度仍然较高。因此,商业银行要发挥网络优势,突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将对客户服务的重点由需求满足型升级为着力培育同客户之间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是突出客户营销策略的优化调整。以个人高净值客户为主要营销对象,注重利用已有客户关系,推动辐射式营销。二是突出产品、渠道、服务创新的有机整合。注重将创新产品与信息渠道建设和全域服务体系构建相结合,提高创新产品的市场认同度并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
  2.抢抓“三驾马车”,加力扩展中间业务发展空间。作为新型中间业务的代表,资产管理、顾问咨询、资产托管组成的“三驾马车”将长期受益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升级,未来有望成为拉动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引擎。(1)资产管理。10年末,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62万亿,是GDP的1.6倍。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个人对于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显著上升,储蓄存款向基金、保险和银行理财产品的转移将不可避免,而存款的负利率环境将加速这一过程。银行不仅可以提供理财服务,而且作为基金和保险产品最重要的分销渠道,必将在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升级中持续受益。(2)顾问咨询。2002年以来,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非信贷融资渠道迅速发展,企业债、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占比明显上升。由于银行信贷获得门槛相对高,且考虑担保等费用后实际信贷成本偏高,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进行直接融资。未来银行信用中介的职能将弱化,而融资顾问、债务工具承销等投资银行业务则将受益于非信贷融资渠道的发展。(3)资产托管。2006年以来,随着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和信托资产规模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带动银行资产托管业务蓬勃发展。
  3.推进大数据时代网络业务创新。客户的需求在变,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就要变,只有迎合客户需求的变化,才能站在同业的最前列,才能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中间业务收入的战略转型。一是进一步完善业务制度和业务系统,共同推进统计系统建设以及大数据库建设,及时为各类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发展提供信息支持。二是加快业务网络化适应客户主体的变化。要不断进行电子银行创新:可将电子渠道从交易分流渠道,转型为业务发展的主渠道;可以通过逐步加强电子渠道的营销功能,实现对访问电子银行客户简单标准产品的交叉销售;通过建设开放式的电子银行平台,把电子银行建设成为拓展网络客户的主阵地。三是消费信贷化适应消费升级的变化。根据IMF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414美元,排名世界第89位,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居民消费模式从生存型向基本需求型转变,对消费的需求明显上升,带动消费信贷需求迅速扩大。商业银行应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打造分期业务品牌,使其成为做大做强消费金融业务的重要手段,在为客户提供融资信贷、增值优惠等多样化金融服务的同时为自己创造价值。四是实施经营多元化适应金融脱媒的变化。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包括理财产品在内的投行业务是前瞻性业务,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股权投资类、并购融资类、资产支持型等新型理财产品,拓展产业基金、并购重组、IPO、私募融资顾问等新型财务顾问业务空间,来进一步提高其新型业务收入的占比;实现金融资源综合运用:在分业经营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综合经营,依托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等业务进行资本集约型发展,扩大资本充足率的分子来破解银行发展痼疾,使得银行在未来金融业务竞争中保持主体地位。
  (三)规范收费,合理解决成本收益问题
  正确引导广大客户对银行合法收取手续费的认识,通过对产品的细分,价格的纠正,合理的定价和宣传、营销,达到吸引顾客、让顾客认同中间业务服务收费的目的。加强中间业务收费管理,实行统一定价基础上的最低限价规定;对各商业银行同一品种的收费标准予以统一,杜绝“免费午餐”的恶性竞争。
  (四)强化投入,进一步完善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支持条件
  竞争的关键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谁开发了新技术和新产品,谁就抢占了市场制高点。因此,各基层行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快商业银行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员工队伍,既要立足于现有员工的培训提高,又要大胆引进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勇于开拓的复合型人才,构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软硬件支撑条件,在满足迅速变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的过程中,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五)防控风险,促进中间业务稳健发展
  中间业务风险低但不等于没有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正确、辨证地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不能片面强调风险而阻碍业务发展,也不能盲目发展业务而忽视风险,要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平衡管理。要时刻注意风险的防范、识别、度量、控制、转嫁和化解,重点要充分注意政策性风险、信用风险、信誉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员工道德风险。要加强中间业务的管理,通过建立严格的操作办法、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和授权制度,确保中间业务的稳健发展。

中间业务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五)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存贷息差收窄,综合化经营成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可选途径。文章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对综合化经营的未来发展作展望,并对综合化经营的战略协同机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存贷利差 综合化经营
  2012年6月7月和7月6日,央行两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3.50%下调至3.0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56%下调至6.00%,分别累计下调0.50个百分点和0.56个百分点;同时,把利率调整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结合,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加速。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同业竞争加剧,通过低成本获得资金的优势逐渐削弱,存款理财化特征明显,存贷息差收窄。银行贷款的客户结构被迫作出调整,同时银行经营风险提高。金融脱媒分流存贷款客户资源,净利息收入增速放缓,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压力加大。
  1. 银行同业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后各家商业银行存款挂牌利率出现分化。5家大型银行和邮储银行将1年期定期利率上调至央行基准利率的1.08倍(半年期1.09倍,3个月1.1倍);活期和1年以上定期执行基准利率。招行、民生、浦发等多家股份制银行将活期和1年以内(含1年)定期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1年以上定期执行基准利率。部分城商行则直接将各期限存款利率上浮到顶。
  2. 银行客户结构调整。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大客户、优质客户直接融资及议价能力较强,其贷款利率呈下行趋势,贷款需求相对减少,贷款收益率下降。贷款客户结构被迫调整,更多向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倾斜,风险偏好上升,银行整体贷款风险度提高。
  3.存贷息差收窄。净利息收益率指标(简称NIM),是衡量商业银行息差水平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选取工、农、中、建四大行进行分析,2013年第一季度四大行NIM季度环比下降,相比2012年全年和2012年上半年亦下降明显。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息差呈现收窄趋势。
  央行存款利率上浮比例或将继续扩大,商业银行的NIM水平在未来二三年中将呈现逐步下降趋势,意味着净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盈利的贡献度将逐步削弱,利润增长面临压力。
  4.创新压力加大。利差空间收窄促使商业银行必然要在逆境中寻找出路,开创新的盈利增长点,产品和服务创新是银行的重要出路。中国财富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又为银行加大产品创新投入创造良好机遇。
  二、综合化经营成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可选途径
  利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改变现行的盈利模式,将利润增长主要靠利差收入的模式转变为利差和中间业务并重的盈利模式,综合化经营成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可选途径。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在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基础上有条件地介入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领域,并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行为。
  (一)综合化经营是银行改善收入结构、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需要
  1.应对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近几年非银行业资产增长速度快于银行业的增长。2002―2012年十年间,非信贷类融资规模从900亿元快速增加至6.6万亿元,增长了72倍,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从4.5%持续提高至42.1%;而信贷类融资规模仅增长不到5倍,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从95.5%持续下降至57.9%。综合化经营可以改善收入结构,弥补利率市场化下息差收窄减少的利润。
  2.缓解第三方支付带来的压力。近几年,第三方支付平台快速崛起。2009年中国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规模为5 051亿元,2012年迅速达到3.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96%。第三方支付企业对银行的支付结算、代理收付、代销保险、代销基金、电子银行、信用卡等中间业务形成了明显的挤占效应。另外,第三方支付还对银行存贷款具有分流效应,如支付宝新推出的“余额宝”业务,对存款的“投资”功能形成分流和竞争。银行综合化经营有利于开辟高潜力、高成长的业务领域,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
  3.推动金融工具创新。综合化经营有利于探索跨金融市场间产品的研发和交叉销售,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把握市场机会,充分发挥各金融子公司的协作创新机制,通过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综合化金融产品,提升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4.降低交易成本。综合化经营可以使市场内部化,减少交易成本。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及经营状况决定不同业务之间的资源配置,把资源投入能够产生更多现金流和增长更为迅速的业务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5.提高竞争优势。综合化经营的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其在客户资源、网点渠道、结算网络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成为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各类金融产品的重要销售平台(黄丽珠,2006;高洁,2008)。综合化经营带给银行的不仅是经营范围的扩大,所产生的效益也日益体现。
  6.分散经营风险。在银行利润来源单一、风险相对集中的情况下,有限制地允许商业银行开展证券、保险、资产管理等银行业务,有利于熨平经济周期波动对银行盈利影响的幅度,增强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二)综合化经营也是银行满足客户金融需求日益丰富的需要
  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差别化。对企业客户而言,金融需求从单一的融资需求转向综合化金融服务需求,投行、信托、发债、租赁、资产管理和财务顾问等需求明显增强。对个人客户而言,金融需求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向理财为主转变,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财富管理和投资理财需求明显增强。   综合化经营可满足“一站式”金融服务的客观需求,通过业务流程的无缝对接、产品服务的有效互补、后台运营的集中统一,以及资源信息的充分共享,最后形成“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集团一体化经营格局。对客户而言,综合化经营形成了“金融超市”,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金融需求都可以得到全面、系统和规范的金融服务,大大节约了客户的交易成本。对银行而言,通过提供子公司产品、综合服务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黏度。
  三、综合化经营在我国的实践
  迄今为止,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银行的发展变化基本上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专业化,混业经营到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经过长期的金融创新与融合,最后发展到混业经营。总体上看,我行银行业在综合化经营方面经历了一个“混业―分业―混业”的渐进调整过程。
  (一)国内监管政策演变过程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在继续推进四大国有专业银行改革的同时,陆续组建和成立了一批具有现代典型意义的商业银行。国有专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分工领域由此被打破,出现了银行同业之间业务交叉局面,并开始向信托、证券、投资、保险、租赁等非传统领域拓展业务,凭借自身实力和业务优势设立了一大批全资的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国有银行的业务向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银行综合经营的格局(孙卫华,2005;邓韶华,2006)。
  综合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但银行业与证券业、信托业的融合交叉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导致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生成与扩大,使经济金融运行面临着危机爆发的危险(高洁,2008;杨宁,2011)。1993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分业经营并逐步建立了分业监管体制。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相继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金融体制分业经营的格局确立(吴雨珊,2007;杨宁,2011)。
  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和200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均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务综合经营试点”,标志着我国金融业的经营体制从分业经营迈向综合经营。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修订《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银监会和保监会于2008年正式签署《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综合经营稳步推进。
  2012年9月,由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及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金融十二五规划》称,引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明确综合经营战略、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展综合经营试点,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与水平。截止2012年末,中国银行业已直接介入基金、证券、保险、金融租赁、信托、消费金融、直投等市场,基本涵盖整个金融行业,标志着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进入全面提速时期。
  今年年初,银监会在2013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为引导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优化存贷款品种、结构和质量,加强利差管理和中间业务成本管理,审慎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银行拓展综合化经营正面临良好机遇。
  (二)五家大型银行综合化经营进展
  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多采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即控股母公司和各金融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各子公司从事不同种类的金融业务,子公司通过建立“防火墙”防范风险。
  在综合化推进过程中,五家大型银行走在各商业银行前列,综合化经营初见成效,建立起横跨多业务的综合金融集团。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背景下,综合化经营的金融业态正在逐步形成。目前五大行已全数拥有基金、租赁、保险牌照。建行和交行在非银行经营牌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从五大行年报来看,综合化经营带给银行的不仅是经营范围的扩大,所产生的效益也日益显现,成为多家银行利润的新增长点。例如,工行的工银租赁2012年末总资产1 190.49亿元,增幅达到41.8%;净利润11.66亿元,增幅达34.8%。中银集团人寿2012年实现净利润6.15亿港元,同比增长14倍。建信信托净利润增长78.4%;建信人寿净利润增长50.4%。
  商业银行对于加速综合化经营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建行称,该行在发展好银行主业的同时,将加快发展保险、信托、投行、基金、租赁、证券等非银行业务,构建市场互为依托、业务互为补充、效益来源多样、风险分散可控的经营构架。交行称,该行以“板块+条线+子公司”协同模式为依托,以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提升子公司发展、协同、竞争三大能力,打造子公司流量业务、航运金融和财富管理三大特色,坚持内涵式集约化综合经营道路,努力打造集团综合经营优势。
  四、综合化经营的战略协同机制
  综合化经营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能力、战略协同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综合化经营需服务于银行整体发展战略,以集团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加快综合化经营平台建设,建立紧密型战略协同机制,抢占金融市场新兴领域和业务制高点,提升集团整体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综合化经营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1.协同效益原则。协同是指有效利用资源,通过人力、渠道、资金、知识、客户、品牌等资源的共享,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实现集约经营和规模效应。协同效益最大化是综合化经营的核心目的,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保证综合化经营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联动,是实现协同效应的保障。
  2.市场公允原则。依法合规、公平交易是综合化经营的前提,协同效应的根本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1+1>2的效果,而不是集团内部非市场化的简单利益转移。
  3.防范风险原则。风险隔离和防范是综合化经营的基础,要切实提升并表管理能力,对集团风险“分得开、看得清、管得住”。
  4.集团一体化原则。集团经营与管理的一体化是综合化经营的方向,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原则、统一运营等实现银行向综合金融集团的转型。
  随着金融市场发育的不断成熟、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健全,以及金融监管的规范协调,商业银行通过不断扩展经营领域、丰富业务功能、完善治理结构、强化协同机制、加快人才储备等能力建设,在全面提升战略协同能力、跨领域经营管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的前提下,综合化经营将得到长远、平稳和健康的发展。
  (作者为财务会计部总经理)
  参考文献
  [1] 李江鸿.中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法制与实践的互动[J].北京:金融论坛,2011(12).
  [2] 文凤勤.从功能观点看金融混业和分业[J].长沙:财务与金融,2011(4).
  [3] 傅鹏佳.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与其经营绩效的相关分析[J].北京:商品与质量,2010(S8).
  [4] 黄丽珠.努力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平台[N].北京:金融时报,2006-07-24.
  [5] 高洁.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现状分析[J].南昌:金融与经济,2008(9).
  [6] 邓韶华.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国际比较与中国选择[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6-09-01.
  [7] 吴雨珊.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20年简史[N].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2007-11-05.
  [8] 杨宁.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现状及改革路径分析[J].南昌:金融与经济,2011(10).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286413/

推荐访问:利率市场化下中间业务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