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6-22 13:32:0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讲评》

第二篇:《福建省泉州五校2016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5年秋季南侨中学、荷山中学、南安三中、永春三中、永春侨中

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幸福悖论”,指幸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一致问题,也即通常所说的更多财富没有带来更大幸福。随着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即开展了幸福指数的相关调查研究。

l97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发表了著名论文——《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提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这一论点被称为“伊斯特林悖论”,也称“幸福悖论”“幸福——收入之谜”。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长期的动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人们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作为社会福利衡量指标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能将一些看不见的,但又非常重要的东西纳入衡量之列,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而这恰恰被许多人当作生活的最终目标。

“幸福悖论”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和切实的经验依据。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增加财富是增加幸福的主要方式。首先,财富的增加使人们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购买消费的物品;其次,更多的财富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的权力,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消费或不消费某些商品,因此,更多的财富会带来更大的幸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金钱和财富成为幸福的代名词。一般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感应该增强,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人们收入较少,处于贫穷阶段时,收入的增加、财富的增长无疑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影响因子。但是,物质丰裕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和价值。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精神上的追求就显得愈益迫切。如果人们依然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自然就被放逐而沦亡。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虽然变富了,可是没有更快乐,就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人生真谛,正在做钱的奴隶而变得痛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锁定在物质财富的增加上,其实就是把钱当作唯一的目标,无疑起了不好的作用”。

“幸福悖论”并不是真正的逻辑悖论,其之所以作为悖论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恰恰体现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统一性,同时也提示我们,人类对幸福的认知仍处于启蒙阶段。

(选自《求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幸福悖论”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幸福悖论”指人在获得更多的财富后,没有得到与财富增加相应的幸福快乐增加。

B.“幸福悖论”最早是由美国伊斯特林提出的,这个概念也可以表述为“幸福一收入之谜”。

C.“幸福悖论”产生的条件是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

D.“幸福悖论”不是逻辑悖论,它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体现出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统一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国民生产总值没有将许多人当做生活的最终目标的内心平静和幸福等纳入社会福利衡量体系中。

B.研究表明,平均快乐水平与人均收入的高低没有明显的关系,决定人们快乐的因素是文化特征。

C.物质本身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换句话说,物质的丰富性并不是生活幸福的唯一条件。

D.有学者认为有些人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是因为他们把赚钱作为唯一目标,作者也认同学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关于“幸福悖论”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既有对一个国家内部的研究,也有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

B.当今社会变富了,可人们却没有更快乐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追求。

C.研究表明,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

D. “幸福悖论”问题既有理论根源,也有经验依据,比如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就是其主要根源之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 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5分)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①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8.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2)(3)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的迷离朦胧夜景的句子是: , 。

(3)客观因素是通过主观发挥作用的。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秦国的灭亡应从自身找原因的语句是: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陈子元

叶辉

陈子元1924年出生于上海,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上海四维化学农场,跟随匈牙利籍植物生理学家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然而,陈子元却未能沿着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的路走下去,他走上的是一条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1956年,我国第一个12年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原子能和平利用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随即被提上议事日程。陈子元和同事来到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参加了“原子能和平利用讲习班”,讲习班分设10个专题组,陈子元被分在同位素农业应用组并任组长。两个月的培训结束,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

1959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虽然建成,但条件异常简陋,实验仪器短缺。实验室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能边建设边工作,边开展科研边培养人才。同位素实验室建成后,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的支持下,他们获得了放射源。

1959年10月,农学院谢学民等两位青年教师受命从北京将放射源取回。放射源被送到实验室后,陈子元亲自上阵操作。“你们还没 有结婚,我已经有孩子了,我来吧。”他穿上防护服,取出放射源进行实验。中国核农学的探索就此开始。

就在中国核农学刚刚蹒跚起步时,中苏关系突然恶化,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撤回全部专家。核农学研究由热转冷,一些高校刚成立的农业物理系纷纷下马,教师也纷纷离岗。在一片寂寥中,陈子元顽强地坚持着。

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立即引起轰动。此书向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发出了警报,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在大洋彼岸,中国学者陈子元也开始关注卡森所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着手研究应对办法——当卡森提出农药污染将对人类造成危害时,陈子元等已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始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农药的广泛应用虽然减轻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使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农药也导致农作物产品的污染,农药残留导致人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减少农药污染?使用农药必须要有安全标准。而要制订标准,就必须搞清楚农药在作物体及周边环境中的动态、数量、质量的变化,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要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就必须对农药从农作物生长、收获、储存到进入人体的全过程进行了解,而要跟踪全过程,就必须给农药做上标记,自此,陈子元开始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的合成研究。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陈子元成为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

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农药残留是不当使用农药造成的,而原因是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可是,当时我国还没有一个农药安全使用的标准。因此,农业部决定,立即制订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1973年初,全国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课题正式下达,这是一个需要全国农业及有关系统科研人员协作的大课题,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统领全国有关科研机构协同作战。

陈子元在研究中引入动力学过程的概念,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动力学结合的示踪动力学理论

第三篇:《“道德悖论”还是“道德的悖论”——关于我国当前“道德悖论”研究的反思》

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道德悖论”还是“道德的悖论”-关于我国当前“道德悖论

”研究的反思

姓名:刘瑞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哲学、伦理学专业

指导教师:赵清文

2011-05

摘 要

近几年来,在国内伦理学界“道德悖论”一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如“市场经济的道德悖论”、“职业道德悖论”等,也有学者致力于“道德悖论”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建设,在“道德悖论”的概念、“道德悖论”的现象分析,“道德悖论”的解悖之道,“道德悖论”的矛盾属性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而笔者认为,截止到目前为止,有关“道德悖论”概念的定义与使用还存在着问题。

概念的清晰与正确是一个词语存在的基础与灵魂,对“道德悖论”概念的使用决不能马虎认可轻率使用。但在目前“道德悖论”研究领域内,对此概念的定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存在:有学者认为“道德悖论”存在于道德实践的领域,存在于现实的道德生活中;有学者认为“道德悖论”有理论型与实践型之分;也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两种,还有道义悖论,即“道德悖论”总共分为三种。除此之外,对“道德悖论”定义的语词描述也欠严谨,甚至有同一位学者的论证出现前后矛盾的表达。

从形式上说,“道德悖论”借用了逻辑悖论的三要素这一点在关于它的研究中是被公认的,但经深入的分析研究即可发现“公认正确的道德观念与原则”很难被“公认”、“合乎逻辑规则的推导”这一推导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到目前为止依然困扰着伦理学家的大难题、“可以建立矛盾等价式”里的善与恶同时出现的矛盾也因其是一个价值判断而非逻辑学中的是非判断而呈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

“道德悖论”的内容主要关乎其蕴含的矛盾与善、恶两个概念。关于“道德悖论”里所蕴含的矛盾,学者的看法也不一致:有人认为它是逻辑矛盾,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独立于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之外的第三种特殊的矛盾;关于善与恶的概念分析则主要集中于其概念的不确定性。

除“道德悖论”的概念建构方面存在着以上的问题之外,在“道德悖论”研究主要引用的例子之中,“分苹果”事件所依据的“先人后已”的道德原则本身是存在着逻辑错误的;且“先人后己”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也并不是只有这一条道德原则在起作用,还有一个潜规则在起作用,那就是“先取食物的那个人必须拿小的才符合道德”,如若是去打水则会有“先取水桶的那个人必须拿大桶才符合道德”;在“分苹果”事件中出现的善恶的评价标准也并不是像故事里讲的那样有“吃亏”与“占便宜”,物质与精神不 I

像作者认为的那样是绝对的对立,它们也会有完美的结合。

在“道德悖论”研究中经常引用的另外一个例子即“市场经济的道德悖论”中,学者们论述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猛发展与道德的相对混乱构成了“道德悖论”。那么,如果说目前的道德状况是滑坡的,它的判断标准又是什么,是和哪个时代的道德状况相比呢,如果是和改革开放前建国初期相比,并不能判断出目前的道德状况是恶的,之前的道德状况是善的;再者,即使是道德的总体情况出现了相对的无序,也不是完全由经济造成的。意识形态的发展本来就会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这种相对混乱的状况恰好会刺激我国的道德重建工作,促使其快速发展。在这里,善与恶不但不是完全的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因此可见,“道德悖论”的概念定义与应用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道德的悖论”替代“道德悖论”,这样不仅更符合学术研究语言严谨性的要求,在对其的使用中也更容易被人定位,不会出现混淆乱用的情况。

充分的认识到对“道德的悖论”进行研究的重要性,不仅有利于人们的道德实践,提高其的道德素养,也有利于伦理学家、逻辑学家拓宽学术研究的边界,丰富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更有利于缓和我国目前的道德危机,促进道德重建工作顺利完成。

关键词:悖论,道德悖论,道德的悖论

I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ral paradox " is being used by more and more scholars in the domestic ethical circles, such as " market economy moral paradox "," professional moral paradox", etc.. Some scholars are committed to research and construct the basic theory of "moral paradox" and they make deep and systemic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moral paradox " , the phenomena analysis of "moral paradox ", the solution ways of "moral paradox ", and the contradictory attributes of "moral paradox ". Whereas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so fa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the definition and usage of "moral paradox " .

Clear and correct concept is the soul and basic existence of a word, so using the concept of "moral paradox "we should be careful. But now in the "moral paradox" researching field, the definition of it is not uniform, and at least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opinions.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moral paradox" exists in the practice areas and the reality moral practice ;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re are theoretical type and practice-based type of "moral paradox" ;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besides the two types enumerated, there is a moral paradox, that is "moral paradox"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n addition, the word in the definition of "ethical paradox" are not exact, even a scholar's argument appears contradictory expression.【阅读答案__“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Formally said, it is to be recognized that the "moral paradox" borrowed the three elements of logical paradox. But through the deep analysis can be found that, "recognized right moral values and principles" are difficult to be "recognized"; the derivation process itself of "the derivation accord with logical rules " is still a big problem plaguing ethicists; the good and evil conflict of "create conflicts equivalence" appears in the same time showed uncertainty for it’s a value judgment rather than right and wrong judgment.

III

"Moral paradox" mainly relates to its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and good and evil concepts.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 of "moral paradox". Some people consider that it is a logical contradiction and some people consider that it is the third special contradiction different from the logical contradiction and the dialectical contradiction. On the concept of good and evil is mainly focused on its uncertainty of concept.

Besides the abov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cept construction of "moral paradox", one of the examples "sub-Apple" cited in the research of "moral paradox" has logic errors in its moral principle of "thinking of others ".And "think of others" not only has one moral principle work, and there is still a hidden rules in play, that is, "the first man taking the smallest food is consistent with morality "; " the first man taking the biggest bucket to fetch water is consistent with morality ". The criteria of good and evil in " sub-Apple" is not with the distinguish of "disadvantage" and "take advantage" like in the story speaking. And the material and spirit do not absolutely opposite, they will have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The other example often cited in the research of " moral paradox" is " market economy moral paradox ", that is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moral confusion formed "moral paradox." So, if the current moral situation is slide, and what is the judging criteria, and which times is compared to. If it is compared to the early days of new China, it can’t tell that the moral status of the current is evil and the moral situation before the current is good. Moreover, even if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moral showing disorder, it is not entirely caused by the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y always lags behi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is relatively chaotic situation will just stimulate and promote the moral re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In this situation, the good and the evil is not only completely opposite, but they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each other in certain conditions. IV

第四篇:《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幸福悖论”,指幸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一致问题,也即通常所说的更多财富没有带来更大幸福。随着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即开展了幸福指数的相关调查研究。

l97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发表了著名论文——《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提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这一论点被称为“伊斯特林悖论”,也称“幸福悖论”“幸福——收入之谜”。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长期的动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人们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作为社会福利衡量指标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能将一些看不见的,但又非常重要的东西纳入衡量之列,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而这恰恰被许多人当作生活的最终目标。

“幸福悖论”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和切实的经验依据。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增加财富是增加幸福的主要方式。首先,财富的增加使人们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购买消费的物品;其次,更多的财富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的权力,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消费或不消费某些商品,因此,更多的财富会带来更大的幸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金钱和财富成为幸福的代名词。一般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感应该增强,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人们收入较少,处于贫穷阶段时,收入的增加、财富的增长无疑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影响因子。但是,物质丰裕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和价值。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精神上的追求就显得愈益迫切。如果人们依然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自然就被放逐而沦亡。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虽然变富了,可是没有更快乐,就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人生真谛,正在做钱的奴隶而变得痛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锁定在物质财富的增加上,其实就是把钱当作唯一的目标,无疑起了不好的作用”。

“幸福悖论”并不是真正的逻辑悖论,其之所以作为悖论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恰恰体现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统一性,同时也提示我们,人类对幸福的认知仍处于启蒙阶段。 (选自《求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幸福悖论”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幸福悖论”指人在获得更多的财富后,没有得到与财富增加相应的幸福快乐增加。

B.“幸福悖论”最早是由美国伊斯特林提出的,这个概念也可以表述为“幸福一收入之谜”。

C.“幸福悖论”产生的条件是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

D.“幸福悖论”不是逻辑悖论,它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体现出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统一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阅读答案__“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A.国民生产总值没有将许多人当做生活的最终目标的内心平静和幸福等纳入社会福利衡量体系中。

B.研究表明,平均快乐水平与人均收入的高低没有明显的关系,决定人们快乐的因素是文化特征。

C.物质本身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换句话说,物质的丰富性并不是生活幸福的唯一条件。

D.有学者认为有些人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是因为他们把赚钱作为唯一目标,作者也认同学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关于“幸福悖论”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既有对一个国家内部的研究,也有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

B.当今社会变富了,可人们却没有更快乐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追求。

C.研究表明,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

D. “幸福悖论”问题既有理论根源,也有经验依据,比如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就是其主要根源之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 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阅读答案__“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5分)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①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阅读答案__“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8.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2)(3)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的迷离朦胧夜景的句子是: , 。

(3)客观因素是通过主观发挥作用的。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秦国的灭亡应从自身找原因的语句是: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陈子元

叶辉

陈子元1924年出生于上海,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上海四维化学农场,跟随匈牙利籍植物生理学家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然而,陈子元却未能沿着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的路走下去,他走上的是一条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1956年,我国第一个12年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原子能和平利用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随即被提上议事日程。陈子元和同事来到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参加了“原子能和平利用讲习班”,讲习班分设10个专题组,陈子元被分在同位素农业应用组并任组长。两个月的培训结束,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

1959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虽然建成,但条件异常简陋,实验仪器短缺。实验室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能边建设边工作,边开展科研边培养人才。同位素实验室建成后,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的支持下,他们获得了放射源。【阅读答案__“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1959年10月,农学院谢学民等两位青年教师受命从北京将放射源取回。放射源被送到实验

【阅读答案__“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室后,陈子元亲自上阵操作。“你们还没 有结婚,我已经有孩子了,我来吧。”他穿上防护服,取出放射源进行实验。中国核农学的探索就此开始。【阅读答案__“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就在中国核农学刚刚蹒跚起步时,中苏关系突然恶化,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撤回全部专家。核农学研究由热转冷,一些高校刚成立的农业物理系纷纷下马,教师也纷纷离岗。在一片寂寥中,陈子元顽强地坚持着。

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立即引起轰动。此书向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发出了警报,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在大洋彼岸,中国学者陈子元也开始关注卡森所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着手研究应对办法——当卡森提出农药污染将对人类造成危害时,陈子元等已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始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农药的广泛应用虽然减轻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使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农药也导致农作物产品的污染,农药残留导致人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减少农药污染?使用农药必须要有安全标准。而要制订标准,就必须搞清楚农药在作物体及周边环境中的动态、数量、质量的变化,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要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就必须对农药从农作物生长、收获、储存到进入人体的全过程进行了解,而要跟踪全过程,就必须给农药做上标记,自此,陈子元开始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的合成研究。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陈子元成为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

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农药残留是不当使用农药造成的,而原因是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可是,当时我国还没有一个农药安全使用的标准。因此,农业部决定,立即制订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1973年初,全国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课题正式下达,这是一个需要全国农业及有关系统科研人员协作的大课题,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统领全国有关科研机构协同作战。

陈子元在研究中引入动力学过程的概念,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动力学结合的示踪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整整6年,陈子元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协调各方,戮力同心,课题组共编制出29种农药与19种作物组合的69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1979年,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草案编制完成。1984年,国家正式颁布,这部农药国标一直沿用至今。

(选自2014年03月28日《 光明日报 》,有删节)

材料链接:

1985年陈子元被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顾问委员会聘为委员,他是该机构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

2004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80华诞时发来贺信称:“您是我国著名的核农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五十多年中,您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兢兢业业、治学严谨,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您培养教育的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农学事业的骨干力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陈子元大学毕业后跟随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但后来他却走上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B.1956年,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

C.1959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建成,虽然条件简陋,仪器短缺、没有任何经验可循,

第五篇:《2016届福建省泉州五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 语文试题》

2016届福建省泉州五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阅读答案__“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幸福悖论”,指幸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一致问题,也即通常所说的更多财富没有带来更大幸福。随着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即开展了幸福指数的相关调查研究。

l97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发表了著名论文——《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提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这一论点被称为“伊斯特林悖论”,也称“幸福悖论”“幸福——收入之谜”。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长期的动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人们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作为社会福利衡量指标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能将一些看不见的,但又非常重要的东西纳入衡量之列,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而这恰恰被许多人当作生活的最终目标。

“幸福悖论”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和切实的经验依据。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增加财富是增加幸福的主要方式。首先,财富的增加使人们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购买消费的物品;其次,更多的财富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的权力,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消费或不消费某些商品,因此,更多的财富会带来更大的幸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金钱和财富成为幸福的代名词。一般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感应该增强,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人们收入较少,处于贫穷阶段时,收入的增加、财富的增长无疑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影响因子。但是,物质丰裕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和价值。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精神上的追求就显得愈益迫切。如果人们依然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自然就被放逐而沦亡。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虽然变富了,可是没有更快乐,就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人生真谛,正在做钱的奴隶而变得痛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锁定在物质财富的增加上,其实就是把钱当作唯一的目标,无疑起了不好的作用”。

“幸福悖论”并不是真正的逻辑悖论,其之所以作为悖论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恰恰体现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统一性,同时也提示我们,人类对幸福的认知仍处于启蒙阶段。

(选自《求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幸福悖论”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幸福悖论”指人在获得更多的财富后,没有得到与财富增加相应的幸福快乐增加。

B.“幸福悖论”最早是由美国伊斯特林提出的,这个概念也可以表述为“幸福一收入之谜”。

C.“幸福悖论”产生的条件是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

D.“幸福悖论”不是逻辑悖论,它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体现出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统一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国民生产总值没有将许多人当做生活的最终目标的内心平静和幸福等纳入社会福利衡量体系中。

B.研究表明,平均快乐水平与人均收入的高低没有明显的关系,决定人们快乐的因素是文化特征。

C.物质本身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换句话说,物质的丰富性并不是生活幸福的唯一条件。

D.有学者认为有些人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是因为他们把赚钱作为唯一目标,作者也认同学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关于“幸福悖论”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既有对一个国家内部的研究,也有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

B.当今社会变富了,可人们却没有更快乐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追求。

C.研究表明,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

D. “幸福悖论”问题既有理论根源,也有经验依据,比如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就是其主要根源之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 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5分)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①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8.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2)(3)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的迷离朦胧夜景的句子是: , 。

(3)客观因素是通过主观发挥作用的。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秦国的灭亡应从自身找原因的语句是: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陈子元

叶辉

陈子元1924年出生于上海,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上海四维化学农场,跟随匈牙利籍植物生理学家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然而,陈子元却未能沿着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的路走下去,他走上的是一条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1956年,我国第一个12年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原子能和平利用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随即被提上议事日程。陈子元和同事来到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参加了“原子能和平利用讲习班”,讲习班分设10个专题组,陈子元被分在同位素农业应用组并任组长。两个月的培训结束,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

1959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虽然建成,但条件异常简陋,实验仪器短缺。实验室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能边建设边工作,边开展科研边培养人才。同位素实验室建成后,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的支持下,他们获得了放射源。

1959年10月,农学院谢学民等两位青年教师受命从北京将放射源取回。放射源被送到实验室后,陈子元亲自上阵操作。“你们还没 有结婚,我已经有孩子了,我来吧。”他穿上防护服,取出放射源进行实验。中国核农学的探索就此开始。

就在中国核农学刚刚蹒跚起步时,中苏关系突然恶化,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撤回全部专家。核农学研究由热转冷,一些高校刚成立的农业物理系纷纷下马,教师也纷纷离岗。在一片寂寥中,陈子元顽强地坚持着。

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立即引起轰动。此书向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发出了警报,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在大洋彼岸,中国学者陈子元也开始关注卡森所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着手研究应对办法——当卡森提出农药污染将对人类造成危害时,陈子元等已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始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农药的广泛应用虽然减轻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使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农药也导致农作物产品的污染,农药残留导致人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减少农药污染?使用农药必须要有安全标准。而要制订标准,就必须搞清楚农药在作物体及周边环境中的动态、数量、质量的变化,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要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就必须对农药从农作物生长、收获、储存到进入人体的全过程进行了解,而要跟踪全过程,就必须给农药做上标记,自此,陈子元开始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的合成研究。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陈子元成为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

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农药残留是不当使用农药造成的,而原因是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可是,当时我国还没有一个农药安全使用的标准。因此,农业部决定,立即制订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1973年初,全国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课题正式下达,这是一个需要全国农业及有关系统科研人员协作的

大课题,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统领全国有关科研机构协同作战。

陈子元在研究中引入动力学过程的概念,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动力学结合的示踪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整整6年,陈子元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协调各方,戮力同心,课题组共编制出29种农药与19种作物组合的69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1979年,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草案编制完成。1984年,国家正式颁布,这部农药国标一直沿用至今。

(选自2014年03月28日《 光明日报 》,有删节)

材料链接:

1985年陈子元被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顾问委员会聘为委员,他是该机构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

2004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80华诞时发来贺信称:“您是我国著名的核农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五十多年中,您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兢兢业业、治学严谨,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您培养教育的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农学事业的骨干力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陈子元大学毕业后跟随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但后来他却走上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B.1956年,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

C.1959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建成,虽然条件简陋,仪器短缺、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但陈子元他们还是获得了放射源。

D.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时,陈子元等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

E.由于农民缺乏农药 安全使用知识,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20世纪70年代,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制订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2)陈子元在减少农药污染和安全使用农药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分)

(3)陈子元被称为“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请结合原文分析原因。(6分)

(4)2004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80华诞时发来贺信,对陈子元的给予高度的评价,结合全文概括他有哪些优秀品质。(8分)

第六篇:《《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阅读答案试题解析高考语文》

《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阅读答案试题解析高考语文

钱理群

王瑶先生在建国后长期执教于北大中文系,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对中古文学史的研究,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中古文学史论》,据有关专家说,可能到现在中古文学史的有关研究还很少有超越他的著作;他另外一个最大的贡献是在建国以后,第一个写《新文学史稿》,是我们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所以有非常巨大的影响。

1987年,王瑶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自我介绍》这样一篇短文:“在校时诸多平平,鲜为人知。惟斯时曾两系囹圄,又一度主编《清华周刊》,或能为睽违已久之学友所忆及。多年来皆以教书为业,乏善可述,今乃忝任北京大学教席。迩来垂垂老矣,华发满颠,齿转黄黑,颇符‘颠倒黑白’之讥;而浓茗时啜,烟斗常衔,亦谙‘水深火热’之味。惟乡音未改,出语多谐,时乘单车横冲直撞,似犹未失故态耳。”

“出语多谐”,是王瑶先生最为特别的语言表达方式。先生著作里的语言,和他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很大的差异。先生著作的语言是标准的学术语言,严谨而简洁;但在日常谈话中,他确实“出语多谐”。鲁迅先生喜欢给人起绰号,入木三分,到了刻毒的地步。王瑶先生也是这样,假如私下讨论一个人,或一类人,他会用一句话概括,概括得也是入木三分,让人终生难忘。我举个例子:他说我们学者中有一类,与其说是学者,不如说是社会活动家,是“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我们今天就到处遇到这样的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他或者根本没有学问,但极善公关,或者也有点学问,开始阶段还下了点工夫,取得一定成绩,然后就通过社会公关极力推销自己的产品,以取得最大报酬,得到最大限度的好处,包括政治和物质的好处,通常情况下,还要超值。【《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阅读答案试题解析高考语文】《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阅读答案试题解析高考语文。而他们一旦掌握权力那就很可怕,他会充分利用现有的体制,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拉帮结派,“武大郎开店”,压制才华高于自己的同辈或年轻人,有的就成了学霸。——可以说,王瑶先生的概括是击中了某类人,以及我们的教育体制的要害的。

王先生还把一些学者称为“二道贩子”,即向外国人贩卖中国货,又向中国人贩卖外国货。他并没有真学问,无论对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都并无真知、深知,一知半解,抓住一些皮毛,就到处炫耀,糊弄,他的学问全在一个“贩”字。——这话说得非常刻毒,却也击中要害。王瑶先生在八十年代就看出了贩卖学术,即学术商业化的倾向,这样的眼光不能不让人折服。我现在在观察当下中国学术界与教育界时,常常要想起王瑶先生取的这样两个绰号,我觉得这都可以称得上某些学者类型的经典性概括。

王瑶先生还有一段话也让我不能忘怀。有一天王瑶先生找到我,他说,我现在面临两难选择:我现在年纪已经大了,要是继续努力,发挥余热,不过是“垂死挣扎”;要是什么也不做,那就是“坐以待毙”,你说我该怎么办?他最后的选择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我当时听了以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反过来问自己:我是不是也面临着这样的两难,虽然我年纪比王先生轻。这是一个人类共同的生命命题:所有的人,都有同一个“死亡”在等待你,这是毫无例外,不可选择的;但由生到死的路途,却有“有为”(“垂死挣扎”)与 “无为”(“坐以待毙”)两种选择。这背后是有一个人生哲理的,即人生意义和价值不在于结局,而在于过程。在“挣扎”的过程中,“有”所“为”,爆发出生命的火花,哪怕是只有一个瞬间,也会带来美感,就有了某种价值;如果选择“无为”,什么也不干,这样的生命就没有一点光彩,就真的“坐以待毙”了。【《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阅读答案试题解析高考语文】文章《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阅读答案试题解析高考语文出自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5分)

A.《中古文学史论》是王瑶先生最为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到现在中古文学史的有关研究还没有产生超越他的著作。

B.王瑶先生著作里的语言,是标准的学术语言,严谨而简洁,与他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语言存在很大差异。

C.王瑶先生用“武大郎开店”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一旦掌握权力就会充分利用现有体制,压制才华高于自己的同辈或年轻人的某类人。

AD不给分

解析: A项说法绝对,原文是“可能到现在……还很少有”;D项错,肖像描写并非是本文塑造王瑶形象的主要手法,唯一有关人物外貌的信息来自王瑶的《自我介绍》,而这依然属于从语言描写的角度塑造王瑶“出语多谐”的个性。

(2)本文第二段王瑶先生的《自我介绍》中,“颠倒黑白”与“水深火热”分别是什么含义?在文中有哪些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含义:“颠倒黑白”意思是自己头发本来是黑的,年纪大了,就变成白发;人的牙齿一般都是白的,然而自己吸烟太多,所以牙齿呈黄黑色。“水深火热”意思是喜欢饮茶和吸烟。(2分)这两句话也道出了王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境遇,同时也是对那个时代的形象概括。(或:这一代人曾经生活在“颠倒黑白”的时代,身处“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体味了难以计数的辛酸) (2分)

作用:引出并从侧面证实了后文所说的王瑶“出语多谐”的特点;严酷的事实被他以幽默的语言说出,也表现了作为学者的王瑶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的心态。(2分)

(3)本文通过哪几方面来表现王瑶先生的“出语多谐”?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①描述自我:王瑶说自己“迩来垂垂老矣,华发满颠,齿转黄黑,颇符‘颠倒黑白’之讥;而浓茗时啜,烟斗常衔,亦谙‘水深火热’之味。”(2分) ②审视他人:王瑶分别将一些学者概括为“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二道贩子”和“学霸”等。(2分) ③看待人生:王瑶把“有为”和“无为”两种人生选择比作“垂死挣扎”和“坐以待毙”。 (2分)

(4)王瑶先生所说的“垂死挣扎”和“坐以待毙”的选择背后,蕴含着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你是否认同王瑶先生的选择?请谈谈你的认识。【《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阅读答案试题解析高考语文】阅读答案①人生既是追求的过程,也是结果的诠释。过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序,结果是一定阶段事物发展变化的最后状态。在人的自我实现中,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面对人生中的困境与苦难,人应该在不断拼搏和奋斗的过程中,有所作为,让生命爆发出火花,哪怕是只有一个瞬间,也会带来美感,人生就拥有了某种意义和价值;例如:巴金年老时《巴金随想录》。②(反面说)如果选择消极退避、无所作为,这样生命就没有一点光彩,就真的“坐以待毙”,毫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王瑶先生的人生选择恰恰说明重视过程的意义所在。(5分)

(反面观点请视表达酌情给分)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223482/

推荐访问:幸福的悖论马国福答案 智慧与道德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