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活态”的村庄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6-22 13:32:1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古村落》

古村落:“活下去”才是 真保护

广东省第三批文化古村落的审核评比进入尾声,如何留住南粤古村最具活态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已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

近年来风行一时的旧城改造让众多城市趋于一致而缺了那一份独特的韵味,而那些隐藏于山野的古村落则更显落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忧心忡忡地说:“现在中国的村落,除去西塘、直、南浔、周庄、同里、乌镇这所谓的江南六镇保护得还比较好,其余基本是正在消失。”

广东古村落是岭南两千年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让身边的古村重新活跃起来,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应对的历史命题和责任。

“活态”保护古村落

如今,广东省第三批文化古村落的审核评比已经进入尾声。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罗学光对记者说:“对于古村落调查认证,并不仅仅是文物调查、归档,我们非常重视活态的东西,村落里一定要有活的民俗、民间传统存在。我们也去了一些已经衰败的村落,那里已经很少有人居住,房屋也多年没有修缮,这样的村子是不能通过评定的。”由此不难发现,让古村落能够动态地保护传承下去,是我省文化古村落评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广东省文联与民协看来,即使未评上的村落可能同样有着价值,但保护“仍然活态的古村落”是首要任务:“很多村落还在延续,但已经时间久远,很多东西年久失修。如果再不去认定,那里可能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

要通过评定并不容易。《广东省古村落认定标准及调查纲要》里提出了7条指标,特别要求“民间文化丰富(包括饮食、医药、丧葬、婚嫁、信仰等),仍能得到较好保留与传承”。原因就是,只有活生生的古村落,才能让文化传承继续下去。

“要把活态的村落赶紧保护起来,不能让它们再受到破坏。”罗学光说,“通过这三批古村落的保护、评审、认定工作,无疑告诉村民——那些用来铺路的石碑都是有价值的。”

近年来,不少古村落都进行了整体保护开发,或者规划为博物馆向外界开放。广东梅县南口镇侨乡村也曾拟规划为“客家民居建筑博物馆”加以开发,却引来不少的争议。

侨乡村坐落在鹿湖山脚下,1.5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了108座清末民初兴建的风格各异的客家古民居,其中有38座是典型的围龙屋,是客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

2011年5月28日上午,梅州市委、市政府邀请全国专家召开客家古村落保护性开发座谈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教授程建军提出:“古村落的保护不是静态的,目前一些古村落中的古民居无人居住,便被改成博物馆,把桌子、椅子一起搬过去,古村落一下子便没了生命。”与会专家一个共同的认识是,古村落的这种“博物馆现象”不可能真正保护这些古村落。

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上海院院长陈元夫说:“我走过许多地方,像侨乡村体量这么大、空间布局如此奇特的古建筑群还是第一次见。保护古村落,一定要以挖掘本土文化和区域文化为基础,而非从别处‘拿来’。要使古村落的发展在自身的形态中展示其情感美、仪式美和文化美,而不是装饰它。”

如今,当《南方》杂志记者再次来到侨乡村时,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把屋前屋后收拾得整整齐齐,还有的村民在给刚刚种植的花草树木浇水,炎炎烈日下工人正用仿古砖铺筑游客步道„„ 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把侨乡村打造成‘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就是要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古村落的发展保护结合在一起,得到了当地村民积极响应和拥护。对以前消失了的民俗活动,如今大家重新有了激情。”

新城旧村,共生共荣

居住在广州市区的人往往想不到,只要一个多小时车程,他们就能进入到一个与他们生活经验完全不同的世界中——祠堂、宗庙、私塾。这些词语虽然已经从城市生活的记忆中消失,但在城市之外,它们仍然栉风沐雨,看着一代代人在这里成长、生活。

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茶塘村位于禅炭路边,这是我省第一批上榜的文化古村落之一。刚踏上这条村的土地,你一定会被村口的建筑所迷惑,既有高大的牌坊,也有气派非凡的现代建筑。

茶塘村党支部书记汤伟德告诉记者:“原来这里是古村的背面,由于新建公路从村后通过,这里就变成了入村的村道了。”

如今在这里,新建的新村与古村相依相傍,相得益彰。顺着小巷走到尽头,就看到连片古朴的清代建筑

了。

“这里跟我小时候没有什么区别。”灰塑老艺人邵成村说,“只是上了油漆,维修了柱子,画了砖线。”邵成村是花都灰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所指的是茶塘村祠堂“洪圣古庙”,一座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的祠堂。

这座祠堂有近200年的历史,历经两次重修,如今已是茶塘村的标志性建筑。古旧的风貌更让现代的茶塘村多了一些宁静和古朴。

而在茶塘古村的村口有两棵老榕,一棵叫做“探花榕”,一棵叫做“许愿树”。这两棵老榕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至今仍然枝繁叶茂。家住新村里的老人都喜欢坐在老榕树下闲话家常,而青年男女则喜欢在黄昏后相约在许愿树下。

百年古榕旁边还有一座奇怪的小房子,很小的一间,既不住人也不办公,经过询问才知道这是村里的“风水屋”。原来茶塘古村立村之初,先祖请来风水师布局,规划全村背东面西、由北而南呈鹤立之状,村北为头、颈,村中为胸,村南为臀。而这间风水屋所在的地方就是鹤的脚,风水屋起到“聚紫气祥云,福荫子孙后代”的关键作用。

风水之说虽然不可信,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曾说:“城市里的人往往以为农村很土,其实中国保存了很多水平很高的古村落。那里的住宅比城市的要漂亮得多,生活也丰富得多,并不是只有人们想象中的茅草房。”

在破与立中新生

“(古村)最好的保护是适当开发。”东莞市谢岗镇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罗裕强说,“当然这种开发不是大拆大建,粗放式的那种开发。对于基层政府,根本没有财力、物力和人力,将古村落恢复到修旧如旧的面貌。”

谢岗镇的谢岗村是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很多古建筑已经废弃,部分建筑倒塌破损严重,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现在村里大部分是租住客,原住民都搬到新村去了。租户不太管房子,主人也懒得打理,造成了很多房子得不到很好的维护。”罗裕强表示,当地政府采取的办法是:不允许在古建筑群中新建建筑物,尽量保持现状,但同时逐步对古村落的设施进行改造升级。

自来水、有线电视、煤气、抽水马桶、进城的马路„„这些都是村民们在现代生活中所必需的。罗裕强告诉记者,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和统一规划,古村落必定会遭到现代城市生活的冲击和破坏。

早在2008年12月,谢岗镇政府就已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制定了一个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准备申请历史文化名村。“老房子可以改造,保护的范围也仅仅是外观和院落,没说老房子里面不能动。比如可以及时而合理地维修整理,增加各种设施,装修内部,以提高居住质量和安全性。我们想模仿浙江桐乡市乌镇的做法,修缮老房子全部用旧材料,电缆全部走地下,改造卫生间。改造好了,老百姓照样还是喜欢住在老房子里。”罗裕强说道。

在实际操作中,古村中房屋产权是个大问题。记者采访时发现,在很多老建筑中间,偶尔会夹杂着一两栋现代气息十足的新建筑,格外抢眼。对此,当地干部表示无奈,因为古建筑的产权大部分归村民所属,村委会无权干涉,又缺乏资金投入。

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东莞市石排镇塘尾古村落作出了积极探索:古村落里的老建筑,部分属于集体所有,如宗祠和部分公祠;部分属于村民私人所有,主要是民居和部分家祠。私人拥有的重点古建筑,村委会已经和村民协商好,村委会有使用权和开发权,产权不改变。

为了保护古建筑不会过分倒塌流失,塘尾村采取了给村民建新村以换旧村的办法。在古村落的东西两侧规划新村,将大部分居民有计划地逐步迁出。此外,受损的围墙,以村民招投标的形式,进行维修。维修经费由市、镇、村各出三分之一的方式解决。

尽管如此,依然有村民抱着老房子不放。“我的房子我自己做主,我有出租和改建的权利。”有村民表示抗议。对此,石排镇宣传办主任谢树晃回应说,因为成功申请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村里的建筑被确定为文物遗产,就受到国家保护。“村民不能随意改建或扩建,而要逐层报批。”

“协调村民的利益是很复杂的工作。”谢树晃告诉记者,“例如一栋建筑里住了四户人家,涉及到整体保护要重新维修或者保留原状时,就要与四家人一起沟通,协调有时确实很困难。”

第二篇:《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

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

——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

浙江日报记者:毛广绘 在古村落日渐消逝的今天,江山市留住了她们匆匆的脚步。全市102个行政村保留着历史文化村落的特色,宛如颗颗散落在乡野的明珠,熠熠闪光。

春夏之交,在古村落中穿行,不禁想起了海子的诗句: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

雨后的大陈村,绿树掩映,古朴中透着清新。

扶着爬满青苔的砖墙,走在湿滑的青石路上,侧耳细听,幽远的小巷里飘来歌声:轻轻地在风中翻转,香香的在碗中盘旋„„不管我们走得多远,故乡永远在我们心间„„ 循声而去,走进古老的“汪氏宗祠”,只见男女老少在村支书汪衍君的带领下且歌且舞,歌名叫《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是他们的村歌。

“大陈村的乡土文化也曾面临消逝。” 汪衍君说。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村庄发展迅猛,变化很大,但是她们也消逝了,因为丢掉了该有的灵魂、脚步和炊烟——那些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美学和心灵秩序。这样的村庄只是单纯的“居住地”,只是一个“空壳”。

大陈村也一度过度开采资源换取村庄的发展,经济上去了,在全市名列前茅,但村里风气日下,甚至成了央视《焦点访谈》曝光的后进村。

2005年,汪衍君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第一天,再一次踏入村中那幽深的小巷,望着眼前走过200多年风雨沧桑的幢幢古宅,汪衍君若有所思。

在村民惊讶的目光中,汪衍君修缮了古建筑,请人写了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 音乐声中,只见汪衍君在天井里深情歌唱,舞台上下,两边厢廊,村民们为他伴舞。一曲终了,汪衍君和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偎依在一起。他说,村歌讲述的正是汪氏祖先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

“大陈面是村里秘传百年的美食,寄托了思念和家的味道。”一位老大爷眼噙泪花。文化润泽了百姓的心田,歌声中,村民被唤醒,浮躁的心得到了抚慰,大陈人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眼下,虽然人均收入只排在全市中游,但是村民的幸福指数却攀升到全市前列。央视记者再次来到大陈村,这次记录的是村民的幸福。

历史文化村落不仅是历史留给当代的遗产,也应该是当代留给未来的遗产。汪衍君相告,其实,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其中的文化。

同是古村落,形态却各异。

青山环抱,曲径通幽,徽派建筑古雅、简洁,青石板小路纵横交错。这是大陈村。 池塘四周,整洁的村道两旁树木葱茏,整齐划一的户外健身设施、老年活动室等一应俱全。这是永兴坞村。

粉墙黛瓦,素然而立,不带一丝奢华,不见一缕雕琢。小溪潺潺绕村过,荷叶田田迎客来。这是清漾村。

竹林摇曳处,古老的“馒头窑”散落在房前屋后,各式花盆壶罐的泥坯泛着泥土的芳香,成排成列晒在农家院子里,竹椅上,老陶工悠然地抽着烟。这是和睦村。

江山共有各类历史文化村落102个,其中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个。在这些村落中,散布着古栈道、古牌楼、古宗祠、古建筑群、名人故居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1处。在推进特色文化村建设过程中,结合特色乡土文化、田园风貌等自然禀赋,江山市科学编制了特色文化村发展与保护规划,力求“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

【阅读答案__留住“活态”的村庄】

保护原真,修旧如旧。各特色文化村也纷纷聘请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发掘文化底蕴,量身绘制蓝图。如清漾村的规划,由全国知名古建专家阮仪三教授作为牵头人,邀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完成;保安村、和睦村的规划,还荣获国家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大奖。

一路走来,我们看到生活在古建筑中的村民同样能享受现代文明生活。因为这些村庄的规划既包括古村落保护、村庄整治,又涉及乡村旅游开发,三大规划同时引领着历史文化村的建设。

廿八都因此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千年古镇。虽然是一个大景点,但是古镇的居民,绝大多数还是住在老民居里,你随时可以到他们家里讨碗水喝。制作蓑衣的老人,依然坐在自家临街的门房里穿针。还有杂货店、理发店、糕点店等等,一如往昔。

资金不足,始终是历史文化村落建设的“瓶颈”之一。

江山市找到了破解之法:政府资金保障、引导,确保历史文化村落建设的项目前期及主体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至今,全市累计投入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资金2亿多元。同时,以项目推进、适度开发来带动古村落的保护。

和睦村瓦窑自然村,是一个不足600人的小村落,在商代就有比较成熟的制陶工艺,至今保留着60多座“馒头窑”,被誉为中国古陶的“活化石”。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土陶村慢慢沉寂。

江山市政府及时启动了和睦彩陶文化村的保护与开发项目,成立和睦彩陶文化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政府出资2000万元,引入社会资金2000万元,整合村庄整治、幸福乡村建设等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睦人请来了陶瓷工艺美术师姜子牙,在原始制陶工艺中融入仰韶文化、半坡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等多种元素,开发生产800余种仿古彩陶工艺品,远销海内外。如今,传统制陶工艺得到传承,土陶文化产业重新成为村民的致富产业。 清漾村是江南毛氏发祥地,也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祖居地。踏着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依次走过清漾祖宅、国学大师毛子水故居、清漾毛氏名人堂等景点,游客络绎不绝。 利用村内原有自然环境和历史遗存的建筑景观,江山市对历史文化村落进行了适度旅游开发,举办“毛氏旅游文化节”等活动,精心培育古村落文化休闲旅游业。清漾、浔里、花园岗等文化特色村,每年签约上海、杭州等城市游客5万人次以上。2009年以来,江山历史文化村落已接待考察游览的客人50多万人次。

古村落的保护还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参与,全市92个市级机关部门和部分规模骨干企业结对帮扶共建,到位帮扶资金500多万元。

这里,每个老百姓都担当着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任,每个细胞里都跳动着文化的因子。

年逾古稀的吴赛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廿八都山歌的传承人。老人现在演出不断,慕名而来的客人想听,她就唱;市里举办大型演出活动,她也登台亮相。在杭州打工的孙女

更是欣喜地发现,奶奶的名气已在网络上传播开了。吴老太的“粉丝”,遍及海内外,其中不乏专家级的人物,日本的民俗研究者已两次专程来听她唱歌。不过,最让她高兴的,则是山歌课已经在当地学校成为正式科目。

走进永兴坞村缪氏宗祠,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墙上的光荣榜,一边是好媳妇等名单,一边是小孝星等“五小”名单,村支书缪顺朝说:“小小光荣榜,让‘礼仪孝敬’在孩子们的心里悄悄扎了根。”在村两委会议室里,挂着“省文明村”、“省文化村”等40多块荣誉匾,是江山所有行政村中最多的,这其中的三分之二和“文化”有关。

多年来,大陈村一直努力构建全村男女老少都能参与的文化平台。村里出资购买了音响等设备,组建了排舞队、坐唱班和合唱团,全体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一项或多项活动。村民汪长秋高兴地说:“白天干活,晚上来唱唱歌,能消除一天的疲劳,也融洽了邻里关系,生活很充实,很开心。”

每年农历十月十的麻糍文化节上,外地人慕名而来,与村民一起互动,举办文艺活动。那一天,全体村民都要登台演出,而村民评选出来的“孝子贤孙”、“十佳绿化示范户”、“文明和谐家庭”,往往是舞台上最大的明星。

正是充分发挥和实现了农民的主体作用,江山才把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第三篇:《留住生活的家园_精神的故园_张志勇》

中国艺术报/2013年/7月/26日/第T05版

大视野·民间【阅读答案__留住“活态”的村庄】

留住生活的家园、精神的故园【阅读答案__留住“活态”的村庄】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谈传统村落保护

本报记者 张志勇

【阅读答案__留住“活态”的村庄】

那些具有重要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是我们无比宝贵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明接续不断的极为重要的传承载体。

城镇化不能只考虑经济,特别要考虑从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过渡,怎么过渡才能确保中间不出现文明的断裂、不丢掉原有的文明财富?

传统村落保护是有数量限制的,按照文化区域、民族、村落类型等,我觉得应该是三千到五千,进行一对一的保护。

村落作为中国人数千年的生活家园与社会构成,滋养了无数诗人的笔墨,翻看唐宋诗卷,孟浩然、范成大的田园诗几乎是在描摹二十世纪末的中国乡村;进入新世纪,一脉相承的传统村落文化仿佛突然遭遇了工业化、城镇化的突飞猛进,让农村社会的瓦解和传统村落的消亡成为一道严肃的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传统村落何去何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7月22日在湖北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考察时说,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要保护好古村落。习总书记的一席话道出了保护传统村落的现实性和紧迫性,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不久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传统村落不能走向消亡,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接续不断的极为重要的载体。

“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并不是在城市,主要还是在村落。”

记者:在城市成为主角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倡导传统村落保护?村落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冯骥才:首先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基本是农耕史。在农耕文明之前,人类是不种粮食的,捕鱼打猎、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居住的地方,聚落是迁徙的;进入农耕文明以后,人类开始种粮食,并定居下来,定居了之后就产生了村落,这对于人类文明而言非常重要的是文化就积累下来了。村落是人类最古老,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家园,一直到今天,一代一代人不断地把他们的精神、追求、向往、希望往这里放,经过村落的认同,形成了中华民族最稳定的东西,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出民族最核心的价值。

因为自然条件、历史变迁不同,村落与村落各不相同,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特点,村落又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的风物都和自然条件分不开,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衣着、饮食、生活起居、建筑等形式,并因其各自的独特性,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就产生了。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并不是在城市,主要还是在村落。中华民族最遥远的根在村落里,那些具有重要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是我们无比宝贵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明接续不断的极为重要的传承载体。

“城镇化不能只考虑经济,特别要考虑从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过渡。”

记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的城镇化率前年就已经超过50%,您如何看待城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的关系?

冯骥才:很不客气地说,我们的城镇化主要是为了拉动经济而搞的,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思考,城镇化可能会带来某些永远的遗憾。在我个人看来,城镇化的最终目的还是人的现代化,而不是简单地把农民赶进城、赶上楼。农民原来在农村生活在农

耕社会的环境里,他们跟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是熟悉的,现在忽然被挟裹着进入城市,他们对于城市文化完全不熟悉、不习惯,跟原有的东西纷纷断裂了联系,跟原有文化断裂、跟土地断裂、跟生产方式断裂、跟生活方式断裂、跟邻里关系断裂、跟土地里的人文断裂、跟记忆断裂,农村的文化空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村落里大量的优秀文化还没有来得及总结,就因为文化持有者的出走而濒临消失。

我国是农耕大国,我们国家一级的非遗是1219项,省市一级的非遗有8500项,这么多的非遗项目大部分都是在村落里,大规模城镇化之后原来的非遗怎么办?如果村落一旦瓦解,谁考虑过中华文明的延续源泉何在?这首先是政府应该考虑的,但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却在文化上失语了。到现在都没有人为这些问题思考,可是城镇化照样进行,这恐怕更是事情的严重性所在。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但城镇化不能只考虑经济,特别要考虑从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过渡,怎么过渡才能确保中间不出现文明的断裂、不丢掉原有的文明财富?新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的突飞猛进,平均每天消失几十个自然村落,五千年历史留给我们的千姿百态的古村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数千年的兴衰嬗变中,原本多少,无从得知;在近30年前所未有的颠覆性的冲击下,保留多少,无人知晓。我们以糊里糊涂的状态进入当前快速城镇化的热潮中,20年前中国城市改造“千城一面”的文化悲剧,很可能在中华大地的广大农村中再次上演。

“保护传统村落关键是,一要发展生产,二要改善生活。”

记者:对于城市居民而言,那些风景秀美的偏远村落是他们的旅游目的地,但对于广大农民来说,他们宁愿蜗居在城市的一角,农村劳动力的四分之三已经进入城市,人烟渐少的村落怎么保护?

冯骥才:现在我国农村的最大问题就是“空巢”,空了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大家都很清楚,为什么老百姓不愿意在里面生活了,因为农村的生活太苦太累。相比之下,城里的生活水平要好得多,他们肯定要选择城市的生活。空巢,在城乡发展差距如此大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的事,让老百姓都回到村里显然也不现实。但对于那些确定要保护的传统村落,就必须要有人居住。要让村民留在那,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发展生产。村民有活可干,能赚到钱,这是最主要的,没活可干,留在那做什么呢?所以,村落保护不完全是文化遗产保护。这跟保护一门手艺、一支歌舞不一样。村落保护是整体保护。因为村落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一个基本单元。村落是在农耕的基础上产生的,保护村落,必须首先要有农林牧副渔。村落,既要保护,还要发展,村落的保护是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发展生产。第二,改善生活。要把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注入村落,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注入的方式很多,原则上是民居外表不动,村落肌理不动,最重要的文化核心都不动,比如庙宇、祠堂、桥梁、街道、墓地等,但内部涉及居民生活的可以改造升级,把自来水、宽带等引进室内。有些甚至是必须得改动的,比如,卫生间一定要和住房连接在一起,实际上现在农民自建的新房都已经非常讲究这一点了,不然半夜从热炕爬起来出去上厕所,屁股冻得像冰镇西瓜似的,半天焐不暖和,谁愿意住这样的环境呢?以前因为嫌厕所有味,都远远地修建在角落里面,当然这也是个问题,跟住房一体化之后,就得更好地解决排污问题。我希望,由国家投钱,在南方、北方先找几个代表性的村落,先做几个保护样板出来,对众多传统村落的保护、改造起到示范作用。

“不能把旅游作为村落保护的初衷。”

记者:刚才您提到,保护村落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能否通过旅游来实现这两点?现在很多村落其实都是在打旅游这张牌,您如何看待旅游和村落保护的关系?什么样的旅游是合适的?

冯骥才:一个传统村落的价值被认识到了,并以传播这个村落所独有的个性与美为主要目的时,这样的旅游是可行的,那么游客来了,自然也会把钱留下、把风景带走。旅游盈利的方式是多样的,售票、购物、餐饮、住宿等——当然不能像凤凰那样把整个城都圈起来卖票,世界上没有人这么干的,谁也没有权力这么干。村落是村民祖祖辈辈建起来的,在尊重村民的生产生活和

村落的文化空间的前提下,那么是可以开展旅游的,这里应注意到,是开展而不是开发。文化保护得越好,村落才会越有魅力,人们才愿意来,愿意消费,旅游的效益才好。反过来,村落旅游如果纯粹为了赚钱,企业化运作,追求利益最大化,这种旅游一定会对村落造成破坏,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现在,旅游和文化的冲突不是来自文化,而来自旅游。如今的旅游,等于是拿文化作为一个赚钱的工具,这是旅游自身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搞旅游的人首先应该热爱文化,知道文化的价值。具体到村落,应该理解它作为农耕文明的载体的意义,来此旅游的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做旅游的应该学习奥地利萨尔茨堡的做法,那儿的旅游做得太好了,就像莫扎特的音乐一样,时刻感动着你的心,让你觉得花多少钱都情愿,让你想把这种感情用一件特殊的纪念品作为载体带走。而我们的旅游就是宰客式的,而且胡乱开发。游客是自由的,哪里有风景,就会往哪里走;但旅游行业应该是有限制的,即使有旅游价值的村落也不一定是非开展旅游不可。如果发展旅游,也必须明确一点,不能把旅游作为村落保护的初衷,不能归旅游部门来开发。

“传统村落的情况非常复杂,我个人建议采取一对一的解决方案。”

记者: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请您谈谈今后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会采取什么措施,会有哪些模式。

冯骥才:去年夏天由国务院决定由四部局(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全国传统村落的普查和认定,第一批已经认定出来646个传统村落,正在认定第二批,最终要把全国的村落过一遍筛子,现在还有200多万个村落,这是非常浩大的工程,在全世界都很罕见。在认定的基础上要做这样几件事:第一,制定保护的标准;第二,地方和专家对接,制定一对一的保护计划;第三,村落的法人要有承诺书,而且这个承诺要传承有序,不能“赖账”。今年6月4日,中国民协和天津大学共同成立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旨在为政府提供必不可少的学术支持与配合,比如,制定保护传统村落的标准,研究保护的方法,提供各种保护和交流的平台。

村落保护不同于以前的遗产保护,有着非常独特的一面,比如一个历史建筑,如果在城市里都不用动,可是村庄里不行,再老的建筑老百姓也要在里面生活,不能让人什么都不动,村民觉得住得不舒服想动了就得动,因为村落是活态的、不断变化的。这些年来村落改造的时候也确实想了各式各样的办法,乌镇是景点式的,西塘保持原来的生态,有的地方采取分区的方式,原来的村庄开发旅游,所有村民迁到另一个地方,羌族村落因为地震则只能集体迁移……传统村落的情况非常复杂,我个人建议采取一对一的保护方案,因为不仅村落里的形态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最重要的是生产也不一样、现状也不一样。有的村落里没剩多少人,大部分人都进城打工了,还有一些村落外来的人很多,所以我认为应该一对一的解决,首先把它的物质和非物质的遗存保护下来,这是决定这个村落是否能得到保护的关键,之后应该有一批专家到村落里,直接参与村落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是有数量限制的,按照文化区域、民族、村落类型等,我觉得应该是三千到五千,进行一对一的保护,这个数量也不小了。但是中国地大物博,村落形态各异,可能也有人觉得太少。

“我是一个失败者。”

记者:村落是许多中国人的生活家园,也是他们的精神故园,传统村落保护已经超越了一项文化行动,对于民族而言都具有深远意义,您如何评价自己所倾心的这项工作?

冯骥才:保护中国传统村落,是我们这代人分内的事,但做这样事情的人是很孤单的,很弱势的,别看我说话说得很厉害,实际上是“外强中干”,人家可以听你的话,也可以完全不理你。从事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多年,说起来好像做了很多事,其实我是一个失败者,所有想做的事情最后都消亡了,我看到的多少美好的东西最后都消失了。每年我都要去欧洲跑一跑,看看欧洲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但每次看了以后真是特别悲哀,特别自卑,人家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这么爱惜,我们为什么对于自己的文化无动于衷,面对着那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为什么那么麻木?我们看了一些农民丰收的时候跳那种舞蹈,单纯又美好,怎么那么多人都没有感觉呢,怎么就没有去保护

传承的冲动呢?我们民族创造了非常灿烂的文化,但许多事实却似乎显示了,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并不十分热爱,传统村落的遭遇便是如此。这话也许有很多人反对。我曾经想过,我们在创造光辉灿烂的文化方面确实是伟大的民族,但我们破坏自己文化的方面也是一等的民族。不信就跟意大利人比比,跟法国人比比,跟日本人比比,我们破坏自己的文化也是第一的。不关切,我们拿文化不当回事,何况现在进入了文化消费的时代,只有把文化拿来赚钱才当回事。有一部分人这样,只有文化能让自己玩一玩的时候才当回事,玩完就扔一边了,最后剩下的只是能玩的文化。

第四篇:《浅谈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保护》

浅谈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保护

关键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保护

在当今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许多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遭受人为破坏,让人痛心不已。科学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文化保护工程。众所周知,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能存活下来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与人文环境,让民众在真实的语境中真切领略到民族文化遗产的人文魅力。因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中走出来,就必须充分做好其文化生态的保护工作,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新的环境里有继续生存的可能。

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所需要的文化生态,不单单是扶持几个传承人、设立几座博物馆。最好的保护方式在于把它活化,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让乡村有场景可以承载,维护文化传承的生态链,使之扎根在当地民众生活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与经济社会一起不断向前发展。由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建活动平台,开展活态展示

古时,各类民俗活动极为盛行。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传统庙会被禁,民间艺术表演一度沉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民间技艺濒于失传。现在,我们要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乡村文化活动竭力来挽救濒于失传的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只要不是封建迷信,只要不损害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这样的活动都应该得到允许和支持。在活动中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生动的活态保护手段。有关部门应多方面搭建活动平台,让其在活动中活态展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使得一些传统的民间节会活动得到恢复,并在新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95年首届中国武义温泉节,举办了大型民间艺术踩街活动,俞源、宣平抬阁、桐琴花轿、履坦马灯以及九龙戏水、鲤鱼跳龙门等优秀民间艺术进入广场表演,上街游行,让民众真切领略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文魅力。这是一次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追忆和怀恋,让广大民众实实在在过了一把民俗文化表演之瘾,从而在客观上对历史传承的乡村民间艺术进行了一次温故知新的演练。武义县桃溪镇陶村,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注重本地民间文化遗产陶村草曲、浪街、舞龙灯、迎大蜡烛的保护和传承,结合本村文化资源特点,形成本村的特色文化活动。所以,该村的武义昆曲是省级非遗代表作项目。

2 发掘产业亮点,实行活态开发

第五篇:《中公题库:2014公考申论个题答案解析》

中公题库:2014公考申论个题答案解析

(一)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当前,我国古村落急剧消亡,请根据给定资料1~5,指出出现这种文化悲剧的原因。(20分)

要求:准确、全面、简明。不超过300字。

【参考要点】

总括句:古村落衰落有多方面的原因:

1.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2分)

2.新农村建设中盲目拆建,建设同质化;(2分)

3.农民观念转变,期望改变生活方式,从而破坏传统村落;(2分)

4.古村落年久失修,自然老化;(2分)

5.古村翻建缺乏专业性,存在“破坏性保护”;(3分)

6.部分政府官员缺乏长远眼光:缺乏“文化政绩观”,单纯追求GDP(2分);对古村落的意义认识不够,视其为封建产物进行改造;(2分)

7.过度商业化,导致原住居民完全搬离、原有风貌受损;(2分)

8.政府工作中存在权责不明确,缺乏主管部门等问题。(3分)

【参考答案】这种文化悲剧表现在我国古村落急剧消亡,其消亡的原因有多方面。一、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村落被占用。二、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标准单一、盲目拆建的情况,古村落被大量拆除。三、农民观念转变,期望改变生活方式,破坏了村落原有结构。四、古村落年久失修,自然老化。五、部分地方政府实施的古村翻建工作缺乏专业性,存在“破坏性保护”。六、部分地方政府领导思想觉悟不高:盲目用文化资源换取GDP;或视古村落为封建产物,对其进行改造。七、过度商业化,导致原住居民完【阅读答案__留住“活态”的村庄】【阅读答案__留住“活态”的村庄】

全搬离、原有风貌受损。八、政府工作中存在权责不明确,缺乏主管部门等问题,对古村落的保护不到位。(计空格280字)

(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被称为“文化活化石”,请你根据给定资料6~9,就如何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谈谈你的对策和建议。(15分)

要求:对策具体可行,有针对性。不超过250字。

【参考要点】

总括句:保护民间传统文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分)

1.开展整理研究和发展工作;(2分)

2.培养民间艺术家;(2分)【阅读答案__留住“活态”的村庄】

3.推动民间传统艺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3分)

4.增强农民文物保护意识;(2分)

5.加大对文物贩卖工作的查处力度,打击非法倒卖行为;(3分)

6.将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2分)【阅读答案__留住“活态”的村庄】

【参考答案】

保护民间传统文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开展设立研究机构和博物馆,推进评选和命名工作、表彰在民间文化保护方面取出突出成绩的典型,整理和记录文化遗产,以推进农村文化遗产整理研究和发展。二、培养和扶持民间艺术家,改善民间艺术家生存环境。三、推动民间传统艺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四、增强农民文物保护意识。五、加大对文物贩卖行为的查处曝光力度,防治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六、将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全面摸底盘查,分类制定保护计划。(计空格226字)

(三)有评论指出,对于传统村落,最有效的保护方式是“必须在保得住的同时,让传统村落活起来”,请根据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5分)

要求: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观点明确,分析恰当,语言流畅,400字以内。

【参考要点】

总括句:对传统村落最有效的保护形式是在保持村落原有风貌和文化遗产的同时,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2分)

分析:

1.保得住:

(1)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根基;(2分)

(2)村落消亡会导致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2分)

(3)传统村落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2分)

(4)村落无疑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大优势资源。(2分)

2.活起来:

(1)村落的历史不是滞固和平面的,而是活态和立体的;(2分)

(2)传统村落生产和生活的基地,也是农村社区,不发展,将难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2分)

3.当前存在的问题:

(1)将村落作为博物馆,完全不开发;(2分)

(2)过度商业化,肢解了农村传统文化。(2分)

结论:因此,应对古村落实施保护性开发战略。

(1)将保护传统村落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融为一体。保留原住村民;巧妙融入现代元素,改善村落基础设施;(2分)

(2)要提高民众对民间生活的认同感,增强民众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2分)

逻辑分:3分

【参考答案】

对传统村落最有效的保护形式是在保持村落原有风貌和文化遗产的同时,对其进行合理

开发利用。

传统村落的保护对历史传承和现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是探寻中华农耕文明之基础、保护大量附于其上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优势资源。

要保护传统村落,必须要对其进行一定开发利用。因为传统村落具有活态和立体的历史属性,同时也是生产、生活的基地及农村社区,不发展,将难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因此,当前存在的将古村落作为博物馆保留,以及肢解村落风貌及文化、进行过度开发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应对古村落实施保护性开发战略。一方面将保护传统村落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融为一体,保留原住村民,巧妙融入现代元素,改善村落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提高民众对民间生活的认同感,增强民众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计空格357字)

(四)请你根据给定资料,以“留住即将逝去的风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观点正确、结构完整;2.有真情实感;3.字数1000~1200字。

【参考例文】

留住即将逝去的风景

记得童年时代,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是卖冰糖葫芦的;逢年过节到处张灯结彩,尤其是春节时家家户户贴剪纸、蒸年糕、办年货、贴对联,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可是近几年节日气氛越来越淡。现今的人们重视物质轻视精神,重视经济轻视文化,社会正处在物质丰裕和精神贫乏并存的现状中。长期以来,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优良传统文化的保护,结果是经济发展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却被抛在了脑后,有的甚至已经看不见踪影。

保护传统文化,建立科学有序的传承机制是关键。近几年,虽然各地采取了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但由于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项目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不高,加上学习不易的原因,许多年轻的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些行业。因此,建议各大高校设立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业,鼓励年轻人学习,并且为其设立畅通的就业渠道,国家也要在政策上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者的学习,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流传下去。

保护传统文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基础。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感和现实感,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中华民族在几千

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而这些优良的文化传统正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与此同时,传统文化量多面广,需要的保护资金数目巨大,政府应加大对其的财政支持力度,给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要建立完善文化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文化保护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监督工作顺利进行。

保护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重点。一是通过媒体、报纸、网络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可以在网上设立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平台,鼓励网友关注、重视、发现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二是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包括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法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三是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各学科课程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设置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传统文化技能,形成优良的传统文化观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待自然主张“天人合一”,而不是征服万物;对于人际关系,主张“以和为贵”,而不是冲突暴力;对于自我,主张“修身养性”,而不是放纵自大。这些优良的传统思想对解决现今全球性矛盾有着深刻的启发,也是解决社会中人们“利益至上”通病的一剂良方。加大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留住那些即将逝去的风景,让我们找回中国最初的美丽!(计空格1089字)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223485/

推荐访问:留住冰心阅读答案 留住童年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