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之狱(案件),虽不能察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6-29 09:21:4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曹刿论战练习(附答案)》

《曹刿论战》检测

姓名 成绩

一、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 ,相传是 时期 所作。它是一部 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一文通过人物对话,阐明了 及 的道理。

二、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⒈又何间焉( ) ⒉肉食者鄙 ( ) ⒊牺牲玉帛 ( ) ...

⒋小信未孚( ) ⒌下视其辙 ( ) ⒍登轼而望 ( ) ...

⒎ 望其旗靡( ) ⒏夫大国 ( ) ..

三、文章阅读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找出句文段中的通假字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齐师伐我: ⑵肉食者谋之: ....

⑶又何间焉: ⑷乃入见: ..

⑸肉食者鄙: ⑹何以战: ...

⑺衣食所安: ⑻弗敢专也: ...

⑼必以分人: ⑽民弗从也: ..

⑾牺牲玉帛: ⑿弗敢加也: ...

⒀必以信: ⒁小信未孚: ..

⒂神弗福也: ⒃虽不能察: ...

⒄小大之狱: ⒅必以情: ...

⒆战则请从: ⒇忠之属也: ...

3、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⒈伐( ) ⒉将( ) ⒊请( )

⒋谋( ) ⒌惠( ) ⒍必( )

4、翻译下列句子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⑵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⑷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6、“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

7、简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8、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答)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

10、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11、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将鼓之 旗鼓相当 B.再而衰 再接再厉 ....

C.一鼓作气 装模作样 D.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公与之乘: ⑵公将鼓之: ...

⑶齐师败绩: ⑷公将驰之: ...

⑸遂逐齐师: ⑹既克: ....

⑺公问其故: ⑻一鼓作气: ...

⑼再而衰: ⑽三而竭: ...

⑾彼竭我盈: ⑿故克之: ...

⒀难测也: ⒁惧有伏焉: ...

⒂望其旗靡: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⑵夫战,勇气也。

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⑷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5、用原文语句填空。

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的时候。

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的时候。

6、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

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8、第⒈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9、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10、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个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

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民弗从也”中的“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弃政从商 B.处理从宽 C.从长计议 D.力不从心

2、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彼竭我盈,故克之”这句话表现了曹刿的什么才能?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了他这

种才能?(写出两处)

表现了曹刿

表现的语句:

4、本文表现了曹刿哪三个思想观点?

5、从记叙的内容看,你认为鲁庄公身上是否也有可取之处?为什么?

《曹刿论战》检测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 《左传》 ,相传是春秋时期 左丘明 所作。它是一部 编年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一文通过人物对话,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及运用正确地战略战术,掌

握战机才能取胜 的道理。

二、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⒈又何间焉(jiàn) ⒉肉食者鄙 (bǐ) ⒊牺牲玉帛 (bó) ...

⒋小信未孚(fú) ⒌下视其辙 (zhé) ⒍登轼而望 (shì) ...

⒎ 望其旗靡(mǐ) ⒏夫大国 (fú) ..

三、文章阅读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

战。战则请从。”

1、找出句文段中的通假字

⒈ 徧 通 遍 ,意义: 遍及、普遍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齐师伐我:军队 ⑵肉食者谋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

⑶又何间焉:参与 ⑷乃入见: 于是 ..

⑸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⑹何以战: 凭借什么 ...

⑺衣食所安:养 ⑻弗敢专也: 不 ; 独自专有 ...

⑼必以分人:把 ⑽民弗从也: 听从 ..

⑾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 ⑿弗敢加也: 虚报 ...

⒀必以信: 实情 ⒁小信未孚: 为人所信服 ..

⒂神弗福也: 赐福,保佑 ⒃虽不能察: 即使 ; 明察 ...

⒄小大之狱: 案件 ⒅必以情: 根据实情判断 ...

⒆战则请从: 跟随 ⒇忠之属也: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类 ...

3、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⒈伐( 进攻/攻打 ) ⒉将(将要/打算) ⒊请(请求)

⒋谋(谋划/商量) ⒌惠(恩惠) ⒍必(一定)

4、翻译下列句子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⑵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对神说实话。

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依据实情处理。

⑷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这是)尽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5、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写了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认为作战要取信于民的远见卓识。

6、“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交战的两个国家

和 战争的性质(齐对鲁的侵略战争) 。

7、简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⒈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⒉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8、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答)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

答: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10、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答: 取信于民

11、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答:有爱国心和责任感(有远见卓识)

(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公将鼓之 旗鼓相当 B.再而衰 再接再厉 ....

C.一鼓作气 装模作样 D.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公与之乘: 乘坐 ⑵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助词,凑足音节 ...

⑶齐师败绩: 大败 ⑷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 ...

⑸遂逐齐师: 于是就 ; 追击 ⑹既克: 已经战胜 ....

⑺公问其故: 其中的缘故 ⑻一鼓作气: 振作 ...

⑼再而衰: 第二次 ; 衰弱 ⑽三而竭: 尽,没有 ...

⑾彼竭我盈: 对方 ; 指士气正旺 ⑿故克之: 所以 ...

⒀难测也: 推测估计 ⒁惧有伏焉: 怕 ; 埋伏 ...

⒂望其旗靡: 倒下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阅读答案__小大之狱(案件),虽不能察】

译文:(他)下车察看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 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来(远)望齐军

⑵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

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

气就尽了。

⑷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他们(齐军)。

4、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第二篇:《曹刿论战练习答案》

《曹刿论战》检测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 《左传》 ,相传是春秋时期 左丘明 所作。

它是一部 编年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一文通过人物对话,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及运

用正确地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 的道理。

二、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⒈又何间焉(jiàn) ⒉肉食者鄙 (bǐ) ⒊牺牲玉帛 ...

(bó)

⒋小信未孚(fú) ⒌下视其辙 (zhé) ⒍登轼而望 ...

(shì)

⒎ 望其旗靡(mǐ) ⒏夫大国 (fú) ..

三、文章阅读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

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

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

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找出句文段中的通假字

⒈ 徧 通 遍 ,意义: 遍及、普遍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齐师伐我:军队 ⑵肉食者谋之: 居高位享厚禄....

的人

⑶又何间焉:参与 ⑷乃入见: 于是 ..

⑸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⑹何以战: 凭借什么 ...

⑺衣食所安:养 ⑻弗敢专也: 不 ; 独自...

专有

⑼必以分人:把 ⑽民弗从也: 听从 ..

⑾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 ⑿弗敢加也: 虚报 ...

⒀必以信: 实情 ⒁小信未孚: 为人所信服 ..

⒂神弗福也: 赐福,保佑 ⒃虽不能察: 即使 ; 明...

⒄小大之狱: 案件 ⒅必以情: 根据实情判断 ...

⒆战则请从: 跟随 ⒇忠之属也: 尽力做好分内...

的事 ;类

3、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⒈伐( 进攻/攻打 ) ⒉将(将要/打算) ⒊请(请

求)

⒋谋(谋划/商量) ⒌惠(恩惠) ⒍必(一

定)

4、翻译下列句子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⑵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对神说实话。

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依据实情处

理。

⑷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这是)尽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5、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写了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认为作战要取信于民的远见卓识。

6、“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

指出了交战的两个国家和 战争的性质(齐对鲁的侵略战争) 。【阅读答案__小大之狱(案件),虽不能察】

7、简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⒈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⒉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8、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答)【阅读答案__小大之狱(案件),虽不能察】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

答: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10、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答: 取信于民

11、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答:有爱国心和责任感(有远见卓识)

(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

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公将鼓之 旗鼓相当 B.再而衰 再接再厉 ....

C.一鼓作气 装模作样 D.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公与之乘: 乘坐 ⑵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助词,...

凑足音节

⑶齐师败绩: 大败 ⑷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 ...

⑸遂逐齐师: 于是就 ; 追击 ⑹既克: 已经战胜 ....

⑺公问其故: 其中的缘故 ⑻一鼓作气: 振作 ...

⑼再而衰: 第二次 ; 衰弱 ⑽三而竭: 尽,没有 ...

⑾彼竭我盈: 对方 ; 指士气正旺 ⑿故克之: 所以 ...

⒀难测也: 推测估计 ⒁惧有伏焉: 怕 ; 埋伏 ...

⒂望其旗靡: 倒下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他)下车察看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 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来

(远)望齐军

⑵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

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

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尽了。

⑷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

追击他们(齐军)。

4、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 叙述长勺之战的概况。

第二段: 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5、用原文语句填空。

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彼竭我盈 的时候。

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的时候。

6、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

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答:敌人是真的溃败,不是设埋伏。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第⒈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答: 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9、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答: 急躁冒进。

10、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个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略

(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

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

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

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

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民弗从也”中的“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弃政从商 B.处理从宽 C.从长计议 D.力

不从心

2、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

别人。

⑵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齐是)大国,难以估测(他们的实际情况),害怕在那里有埋

伏。

3、“彼竭我盈,故克之”这句话表现了曹刿的什么才能?文中还有

哪些语句能表现了他这种才能?(写出两处)

表现了曹刿 善于把握作战时机

表现的语句:⒈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本文表现了曹刿哪三个思想观点?

⒈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

⒉ 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

⒊ 作战时要把握好各种战机

5、从记叙的内容看,你认为鲁庄公身上是否也有可取之处?为什

么?

译:有可取之处。他实事求是办案,尊重下属的意见,重用人才,

虚心求教。

第三篇:《曹刿论战(附答案)》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

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阅读答案__小大之狱(案件),虽不能察】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徧( ) ...

下视其辙( ) 遂逐齐师( ) 肉食者鄙( ) ...

牺牲玉帛( ) 肉食者谋( ) 夫战,勇气也( ) ...

jiàn mǐ biàn zhé suì bǐ bó móu fú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军队 )(讨伐,攻打 ) (2)齐师败绩....

( 大败 )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不 )( 虚报夸大 )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诉讼案件 )( 即使 )( 明察 ) ...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 2、民弗从也( 服从,..

听从 )

彼竭我盈,故克之( 所以 ) 战则请从( 跟从,跟随 ) ..

3、曹刿请见(请求 ) 4、又何间焉( 参与 ) ..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

杂 )

5、其乡人曰( 他的 ) 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 ..

公问其故( 他,指曹刿 ) 公与之乘( 代曹刿 ) ..

望其旗靡( 他们,指齐军 ) 登轼而望之( 代齐..

军 )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作动,赐福,保佑 ) 2、公将鼓之(名作动,..

击鼓进军)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

2、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

3、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

4、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

5、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

6、虽不能察 古义: 今义: .

7、再而衰 古义: 今义: .

8、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

9、必以情: 古义: 今义: .

1.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3.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愿动词

4.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古义:即使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7.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8. 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 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六)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

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辙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

击他们。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夫大国,难测也。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惧有伏焉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

明:

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

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阅读答案__小大之狱(案件),虽不能察】

╱竭

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

战前: 战时: 战后: 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

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

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

自己的话概括):

(1)

(2)

(3) 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

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

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

(八)文学史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体史书,叙述的

是_____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

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_____________”。

左传 编年 春秋 左丘明 齐师伐我

第四篇:《答案(语文)》

答案

2012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2012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

二、填空

7.(1)答案:白露为霜

(2)答案:绿杨阴里白沙堤

(3)答案:不知天上宫阙

(4)答案: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8.答案示例:

①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战国策

③自身生活中的小事

三、综合性学习

9.答案示例:

①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国际人均极度缺水标准,甚至还低于国际人均危及人类生存的灾难性标准。

②北京水资源极度匮乏。

10.答案示例:

①种植保土保水植物 ②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11.答案示例一:

措施得力,京北区涵养水源功在千秋。

答案示例二:

办法多样,郊区两县保护水源造福京城。

四、文言文阅读。【阅读答案__小大之狱(案件),虽不能察】

12.答案:(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

13.答案:(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14.答案要点:①自然环境优美 ②社会安定和平 ③百姓生活和乐

五、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15.答案示例:

场景一:灵堂哭苦老 场景二:家中哭苦老

场景三:挥笔画梅花 场景四:白梅赠爱徒【阅读答案__小大之狱(案件),虽不能察】

16.答案示例:

因为“白梅”这幅画是许老痛悼师兄的宣泄情感之作,是他与师兄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是许老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创作出的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珍品。所以,作者认为“白梅无价”。

17.答案示例一:

第③段描写了许老在“我”家作画的过程,用“捉”“横扫”“挥舞”的动作描写,写出了许老作画时恣意挥洒的样子;用“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的议论,表达了许老作完画仍沉浸在悲痛之中的状态令“我”既感动又担忧的复杂感情。这些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表现了两位画家之间的深厚友情,感人至深。

答案示例二:

本文寓丰富的情感与描写和议论中。第③段用“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许老想通过作画来悼念师兄的急切心情;用“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的议论,点出许老作画时笔笔着力、悲痛万分的状态带给“我”的震撼。

(二)说明文阅读

18.答案要点:①用具体事例突出蛛丝的神奇

②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激发阅读兴趣

③引出下文对蛛丝奥秘的说明。

19.答案示例:

科学家利用蛛丝有韧性、弹性好、重量轻的特性,解决了钢板制作的早期防弹衣“又重又硬”穿上后“活动不便”的问题;利用蛛丝承受力强、强度高的特性,解决了防弹衣“防护性能弱”的问题。

(三)议论文阅读

20.答案: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

21.答案示例:

(首先)明确“微公益”的概念

(其次)从个人和民间组织角度论证“微公益”的意义

(然后)指出当前倡导“微公益”的原因

22.答案示例一:

人人皆可为,关键在于有无此心

答案示例二:

每个人都能做到,关键看你做不做。

六、作文

23.答案略。

江西省2012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江西省2012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C;2.B;3.C;4.B;5.A;6.D;

二、(一)7.B;8.D。

(二)9.A;10.愤恨、案件。11.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12.唐太宗认为之前已经宣布过:弄虚作假不自首者死。坚持要兑现守信用。戴胄认为应该流放。其理由是真正的守信用应该维护国法,而不是凭君王一时的喜怒来决断事情。

1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14.(1)似曾相识燕归来 (2)乱花渐欲迷人眼 (3)一览众山小 (4)悄怆幽邃

(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鸟鸣声:特别细又特别娇,充满雀跃和欢喜;孩子们的歌声和笑声,细嫩、清脆、圆润;丈夫的说话声;低沉而宽厚。

16.春天:槭树的树叶多、绿;槭树的花多而亮。

夏天:槭树繁茂,形成浓荫。

秋天:槭树的叶子很黄很红。

冬天:槭树的叶子都落了,小绿鸟的窝巢在枝桠间出现了。

这一段使用了正面衬托的写作手法,用槭树一年四季的美映衬了槭树下家的温馨和美,表达了作者对家的美好情感。

17.生活平凡而又充盈;家人相爱而又快乐;物我和谐而又美好。

18.这段文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的笑声比作圆滚滚、晶亮亮的露珠,突出了孩子笑声的清脆和圆润。

19.论点: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作者由自己面对秋天的感伤和柳宗元《江雪》中表现出的感伤进而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0.杜甫的感伤是一种拥有博大胸襟,心怀天下寒士的感伤;杞人的“忧”有品位,有档次,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

21.这些作品将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其中,感染了读者,使他们心酸、惆怅,达到了煽情的目的。

22.真正的感伤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是大悲悯大苦闷;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

23.(1)示例:我国的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演出时要画上红、黑、蓝、绿、黄、白等脸谱,讲究唱念做打,著名流派有梅派、程派、荀派、尚派。(3分)

(2)示例:作为一个高利贷资本商人,夏洛克一方面爱财如命,唯利是图,另一方面生性冷酷,缺乏同情心。他的言行思想反映出资本主义早期人与人之间赤裸裸地金钱关系,令人生厌。(3分)

【《戴胄犯颜执法》资料】

当过李世民宰相的王珪对戴胄有一个评价,认为戴胄在“处繁理剧,众务必举”(处理复杂困难的问题,诸事都料理的有条不紊)方面有突出的才干,这一评价受到了包括当时李世民在内的诸多大臣的一致肯定,事实证明,戴胄不负此评。

他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旧唐书》说他“性贞正,有干局,明习律令,尤晓文薄”。隋朝大业年间,任门下录事,后又在越王杨侗处任给事郎。王世充想自称为帝时,他劝阻王让他效忠隋朝,王不听,把他排挤出去,让他任郑州长史,镇守虎牢。武德四年(621年)五

月,李世民率领大军攻克虎牢,俘获戴胄,李世民知道他的贤名,就把他留在身边,引为秦王府士曹参军。李世民即位后,任命戴胄为兵部郎中,封爵武昌县男。

贞观元年,大理寺少卿一职暂缺,李世民认为“大理之职,人命所悬,当须妙选正人。用心存法,无过如戴胄者。”(《大唐新语》卷四执法第七)就这样,公正执法的戴胄被李世民亲自点将,走马上任。上任伊始,他就干了一件漂亮的活儿,使李世民对他刮目相看。

由于李世民立国不久,许多大臣往往不自觉的忘了规矩,当时的吏部尚书、从小就与李世民一起玩儿大的长孙无忌,无意间犯了一件大错事。在一次被李世民召见时,他匆匆上殿,竟然忘了解下自己的佩刀,更加麻烦的是,当时负责监督此事的监门校尉也没有发现,没有制止。当他们站在李世民面前时,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上奏李世民说,监门校尉没有发现是失职行为,应当处死;长孙无忌误带佩刀入宫,判处徒刑两年,罚铜20斤赎罪。

李世民准备采纳这个建议,戴胄却反驳道:“校尉不觉与无忌带刀入内,都是一时疏忽所致。臣子对于皇帝,不能称过失。按照刑律说‘供奉御用汤药、饮食、舟船,发生差错不合乎制度的,都要处死。’陛下如果考虑到他的功劳,那就不是司法机关所能议定的;如果依据法律,那么罚铜就不恰当。”李世民说:“法律不是我一个人的法律,是国家的法律。怎么能够因为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就要曲解法律呢?”下令重新拟定处理意见。

封德彝坚持最初的意见,李世民又动摇了,准备听从。戴胄又上奏反驳:“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造成犯罪,按照法律罪行应当减轻。如果论起他们的过失,那么犯罪情节相同,但却一生一死,量刑的差别太大,我冒死坚决请求皇上考虑我的建议。”李世民终于接受了他的建议,赦免了校尉的死刑。

贞观元年正月,“朝廷盛开选举”,大力选拔人才。一些人趁机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李世民知道后,下令他们自首,否则,以后查出来要判处死刑。这时候,一个任徐州司户参军叫柳雄的人,伪造在隋官资被发现了,李世民想把他杀掉。戴胄根据法律判处他流放。李世民非常愤怒,说道:“我下令不自首者处死,你却判其流刑,这不是向天下显示我说话不算数吗?你想要卖法吗?”戴胄说:“您如果是马上杀了那个人,臣是管不了的;既然交付大理寺处理,臣不能违背法律。”李世民又说道:“你只关遵守法律,难道让我说话失信吗?”

戴胄回答:“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说出的话,只是当时凭喜怒发出来的罢了!陛下一时发怒,想要杀死他。已经知道不能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臣私下替陛下珍惜这一点。”李世民终于醒悟了,说道:“我执行法律有失,先生您能够加以纠正,我还有什么可值得担忧的呢?”戴胄的这次抗辩,开创了唐代的一个先例,皇帝说过的话,如果不符合法律,最后要以法律为准绳来裁断。这是很了不起的的法律至上的思想,可惜的是,后来都是权大于法了。

史书上说,戴胄经常就像这次一样犯颜执法,不断的推翻李世民一时气恼作出的决定,经过他的手处理的案子,从来就没有冤枉的。这一年(贞观元年),戴胄被升任为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尚书左丞。

2012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2012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和运用(共6小题,计17分)

1.C

2.D

3.固执 水光山色

4.【A组】

(1)温故而知新(2)感时花溅泪(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4)天涯若比邻(5)塞下秋来风景异(6)请看那朵流星

【B组】

(1)白露为霜(2)其不善者而改之(3)商女不知亡国恨(4)会挽雕弓如满月(5)曾益其所不能(6)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5.(1)谁也不可能一帆风顺。(2)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3)所以(或:因此)

6.(1)星期五(2)④②①③

二、综合性学习(7分)

7.(1)略(2)为人任性率真 助妇题书(3)大气磅礴,雄壮刚强。

(4)不会增加课业负担。因为书法本身就应该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提高我门的书写水平,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时,我们也是在汲取传统文化能量的营养。

三、阅读(共15小题,计46分)

【现代文阅读】(共9小题,计30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8.平纹经锦,斜纹经锦,联珠纹锦.

9.中国花卉与西来动物纹样相结合,形成新图样;图案饱满,轮廓细腻,层次丰富。

10.内容上总领下文.引出对织锦织法和纹样发展变化的说明;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由丝绸之路引出的织锦,开启下文对织锦的详细介绍

11. 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16题。(18分)

12.展室 司马祠(或大殿) 司马迁墓

13.渲染了司马祠庄严、静谧,肃穆的氛围,象征着司马迁迁刚毅凛然、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14. 司马迁的丰功伟绩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千秋万代,名垂青史。这两句诗是对司马迁的高度评价与赞美,他刚正不阿,忍辱含羞,发愤著书,他的《史记》通古今之变,文史兼美,流传千古。

15. 用词形象新颖,化抽象为具体,极富表现力。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表现了书体形态多变,风格各异的特点。

16. 【示例一】我认为“厚重”是文眼,是因为文章主要写了司马迁的人品和作品对人们的深厚影响,同时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笔墨又丰厚了这里的文化积淀。

【示例二】我认为“厚重”不是文眼,因为这篇游记重在写游览过程,表现作者对司马迁的敬仰赞美之情,而不是韩城的“厚重”。

【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第五篇:《曹刿论战练习答案》

《曹刿论战》检测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 《左传》 ,相传是春秋时期 左丘明 所作。它是一部 编年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一文通过人物对话,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及运用正确地战略战术,掌

握战机才能取胜 的道理。

二、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⒈又何间焉(jiàn) ⒉肉食者鄙 (bǐ) ⒊牺牲玉帛 (bó) ...

⒋小信未孚(fú) ⒌下视其辙 (zhé) ⒍登轼而望 (shì) ...

⒎ 望其旗靡(mǐ) ⒏夫大国 (fú) ..

三、文章阅读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

战。战则请从。”

1、找出句文段中的通假字

⒈ 徧 通 遍 ,意义: 遍及、普遍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齐师伐我:军队 ⑵肉食者谋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

⑶又何间焉:参与 ⑷乃入见: 于是 ..

⑸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⑹何以战: 凭借什么 ...

⑺衣食所安:养 ⑻弗敢专也: 不 ; 独自专有 ...

⑼必以分人:把 ⑽民弗从也: 听从 ..

⑾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 ⑿弗敢加也: 虚报 ...

⒀必以信: 实情 ⒁小信未孚: 为人所信服 ..【阅读答案__小大之狱(案件),虽不能察】

⒂神弗福也: 赐福,保佑 ⒃虽不能察: 即使 ; 明察 ...

⒄小大之狱: 案件 ⒅必以情: 根据实情判断 ...

⒆战则请从: 跟随 ⒇忠之属也: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类 ...

3、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⒈伐( 进攻/攻打 ) ⒉将(将要/打算) ⒊请(请求)

⒋谋(谋划/商量) ⒌惠(恩惠) ⒍必(一定)

4、翻译下列句子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⑵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对神说实话。

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依据实情处理。

⑷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这是)尽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5、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写了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认为作战要取信于民的远见卓识。

6、“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交战的两个国家

和 战争的性质(齐对鲁的侵略战争) 。

7、简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⒈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⒉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8、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答)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

答: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10、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答: 取信于民

11、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答:有爱国心和责任感(有远见卓识)

(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公将鼓之 旗鼓相当 B.再而衰 再接再厉 ....

C.一鼓作气 装模作样 D.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公与之乘: 乘坐 ⑵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助词,凑足音节 ...

⑶齐师败绩: 大败 ⑷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 ...

⑸遂逐齐师: 于是就 ; 追击 ⑹既克: 已经战胜 ....

⑺公问其故: 其中的缘故 ⑻一鼓作气: 振作 ...

⑼再而衰: 第二次 ; 衰弱 ⑽三而竭: 尽,没有 ...

⑾彼竭我盈: 对方 ; 指士气正旺 ⑿故克之: 所以 ...

⒀难测也: 推测估计 ⒁惧有伏焉: 怕 ; 埋伏 ...

⒂望其旗靡: 倒下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他)下车察看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 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来(远)望齐军

⑵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

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

气就尽了。

⑷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他们(齐军)。

4、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 叙述长勺之战的概况。

第二段: 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5、用原文语句填空。

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彼竭我盈 的时候。

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的时候。

6、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

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答:敌人是真的溃败,不是设埋伏。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第⒈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答: 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9、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答: 急躁冒进。

10、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个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略

(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

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民弗从也”中的“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弃政从商 B.处理从宽 C.从长计议 D.力不从心

2、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⑵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齐是)大国,难以估测(他们的实际情况),害怕在那里有埋伏。

3、“彼竭我盈,故克之”这句话表现了曹刿的什么才能?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了他这

种才能?(写出两处)

表现了曹刿 善于把握作战时机

表现的语句:⒈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本文表现了曹刿哪三个思想观点?

⒈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

⒉ 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

⒊ 作战时要把握好各种战机

5、从记叙的内容看,你认为鲁庄公身上是否也有可取之处?为什么?

译:有可取之处。他实事求是办案,尊重下属的意见,重用人才,虚心求教。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227698/

推荐访问:小大之狱翻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