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晦日偶题》《点绛唇,,醉里春归》比较阅读及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22 09:34:3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2013年广东省汕头市二模高三语文Word版含答案》

汕头市东山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寒伧(chen) 拖沓(tà) 油脂(zhǐ) 锲(qì)而不舍

B.复辟(bì) 里弄(lòng) 泥淖(nào) 拾级而上(shâ)

C.夯(hāng)筑 匹(pǐ)配 和(hã)稀泥 力能扛(káng)鼎

D.巷(xiàng)道 囹圄(yǔ) 漱(shù)口 两千石(dàn)

2、下列加黑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比之下,《中学语言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听、说、读、写这些建筑在文字基础上的

能力要求就具体而微了。

B.科学工作者,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异想天开,这才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C.现在有些地方,干部吃喝玩乐蔚然成风,“喝酒七两八两不醉,跳舞三步四步都会,

打牌一晚两晚不睡”,我们一定要狠刹这股歪风。

D.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倾倒和征服了无数热爱它的人民,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

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B.这篇文章其中分析了形式,辨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的世界里,我们

迫切需要一种全心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

C.交通台日前播报说,有的人在小轿车内开着空调过夜,由此发生窒息死亡事件每年都

有发生,应该引起司机朋友们的高度重视。

D.大学毕业后去农村应聘村官的人当中,多数人希望能在建设新农村这一大环境中找到

施展才华、创立事业、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

4.把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么会走到一起呢?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

“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

关联的。”

①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

②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和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

又是分不开的。

③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

④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⑤她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A.②①③④⑤ B.②①③⑤④

C.④①②③⑤ D.④②①③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10题。(22分)

卖 酒 者 传

魏 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

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

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

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

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

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

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

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

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

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 ①平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以五

行之术测算命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数:多次,屡次 .

B.事连吾侪 吾侪:我辈 ..

C.能偿者捐其息 捐:舍弃 .

D.贫者立券还之 立:订立 .

6.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

④③②①

何忧为.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乎若中心愿之.C.非曰能之,愿学焉. 负客偿博所. B.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散去至夜分,乃. D.良乃入,具告沛公.

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 (3分)

①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②吾侪保甲贷乙金

③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④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尽取所偿负还之 ⑥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

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

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

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

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2)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3)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

10、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 绛 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

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4分)

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3分)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

“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孔子曰:不知命, ;不知礼, 。 《论语》

(2)秦爱纷奢, 。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3) ,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 。 (王羲之《兰亭集

序》)

(4)漫江碧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毛泽东《沁

园春》)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一16题。

躬身实践低头做事最为重要

人的一生离不开做事。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

低头做事,实为按规律做事。低头者,顺从、服从之谓也。顺从、服从什么?不是如《后

汉书·马援传》所写:“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而是跳出个人生活的小

圈子,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顺从规律,服从大势,不做拔苗助长的蠢事,不干明天后天才

有可能做的蠢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低头做事,更是体现一个人的心境、作风、品格和做派。古诗云:“垂杨低复举,新萍

合且离。”可见,所谓低者,即垂垂向下也。

低头做事即用脑做事。当人“举头望明月”时,“低头”就会“思”故乡。思,是低头

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主要职能,也是发挥大脑功能的前奏曲和主旋律。而人的行为从来都

是受思想支配的。用脑做事,就是凡事都去想一想:这件事该不该干?怎么干?干了,利弊得

失是什么?是马上干、或是放上三五天等时机更成熟时再去干?除自己想外,还要广开言路借

助“外脑”想,从而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低头做事也是调研做事。低头,就不是昂首望天,而是眼睛向下,走向基层,到群众之

中,体民情,察民意,听民声,谋民利;就是要看一看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高兴

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即将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就是要以

人为本,疏通上下道,变“上访”为“下访”,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就是要

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就是要不仅取得诚心做事能说真话的发言权,还要取得真正胸中有数的拍板决策权。

低头做事也是低调做事。低头之后,嘴的功能显然会有所减弱,手的功能相应会急速攀升。低调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突出的是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硬作风。甚至在不经意间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仍然是平平常常,笑看花开花落;自自然然,静观云卷云舒。我还是我,天地间一匆匆过客而已——是这种人心语的真实写照。如果有什么媒体的镜头聚光灯照将过来,这种人一般都会退避三舍,甚至“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低头做事更是专心做事。低头,就是专心致志,“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目不两视,耳不两听,精神专一,心无旁骛。无数事实都证明,无论干什么事儿,心不专一,不能专诚,即便是小数之弈,照样不得。大的方针确定之后,成功的秘诀全在专一。专一,就能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就能使本事随着事业上,能力攀着事功升。

朱熹在论及“知”与“行”时说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其低头做事固然重要,躬身实践低头做事则更为重要。(选自2006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12.根据文意,下列对“低头做事”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低头做事”就是按规律做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B.“低头做事”是指一个人做事,要发挥大脑功能认真的去想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同时还要广开言路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C.“低头做事”是指深入调查研究,急人民之所急,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政策措施的出台由老百姓的满意度来决定。

D.“低头做事”就是做事不张扬,不追名逐利,不趋炎附势,保持一种“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的独善其身的心态。

E.“低头做事”是指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目不两视,耳不两听,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俯首甘为孺子牛”。

13.根据文意,下列选项符合“低头做事”原则的做法是(3分)( )

A.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

B.垂杨低复举,新萍合且离

C.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D.低头者,顺从、服从之谓也

14.文章结尾引用朱熹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结合文意回答,“知”指什么? “行”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5.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展开论述的?请作具体分析。(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第二篇:《吉林省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

命题人:张国红 审题人:卢军良 文 试 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作为人神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对话、沟通行为,皇会为我们今

天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探求妈祖文化与海洋文化,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乃至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提供了翔实的佐证。皇会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具有很高的遗产价值。

②皇会所诠释的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超凡的文化创造力的体现。天津不仅是个移民城市,人口构成五方杂处,“比闾而居者率多流寓之人”,而且还是一个既沿海,又有运河的港口城市,“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妈祖文化信仰在元代随着漕运的兴起而传播到这里,并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成为这一多元文化城市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相对天津人来说,妈祖是一位外来的神明,但传入津门后很快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成为当年广大民众的普遍信仰。妈祖文化在天津扎根,内在的感情因素大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因为千百年以前,天津曾是退海之地,历史的遗存从情感上使天津人对海洋情有独钟;二是移民城市所特有的环境,需要他们在共同的生活中构建一种共同的信仰;三是妈祖身上所体现出的崇高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正好符合广大民众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因此传入天津的妈祖文化,形成具有中国北方特色的民间信仰文化圈,并创立了天津独有的皇会民俗。 ③皇会是基于民众需要而形成的。是那些从事海上作业和贸易的人们,长期面对汹涌无

情的大海,本能地急需寻求一种安全、佑护和寄托,同时,将他们对生命的珍视,对家庭团聚、对幸福的愿景等等全部情感都依附于对皇会活动的参与。而中国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农耕自然经济社会结构,也形成了广大民众安土重迁、追求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这些便塑造了他们热爱生活,企冀安定,向往祥和圆满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维系着人们对家园的感情,经过长期感化的结果,即是皇会的传承、传播最深厚最有力的保证。此外,人们还充分利用皇会,把她当作情感的黏合剂,借以修好世间的人事关系,创造家庭和谐,巩固亲族团结,凝聚群体。因而,皇会的歌舞升平是如此美妙动人。 ④皇会全面推崇孝悌、仁爱和劝善思想。将妈祖文化中尊老爱幼、爱国爱家等诸多传统

美德推崇到了极致,无论从宣传的妈祖传说故事,还是皇会各道老会、圣会的表演内容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思想。特别是皇会民俗中就有将天后的神像用黄轿抬至象征她娘家的天津闽粤会馆,这一被天津人称为“老娘娘回娘家”的风俗,一次次宣传了孝顺美德。且皇会的每一个表演内容几乎都是以一个美好的民间典故为依托,把自己对生活的愿望编演成一个个寓意美好的故事,使人们在表演和观赏的同时得到共鸣和理解。正是因为皇会所具有的这种内涵丰富深刻的寓意赋予了她不衰的艺术魅力。

1. 下列对于“皇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皇会是人神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对话、沟通行为,属于非物

质文化遗产。

B.皇会所诠释的妈祖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超凡的文化创造力。人们只有积极参与皇会

活动,才能在妈祖的保佑下,获得安定、祥和、圆满。

C.皇会的形成是基于民众需要,人们借她以修好世间的人事关系,创造家庭和谐,巩固

亲族团结,凝聚群体。

D. 皇会中宣传的妈祖传说故事以及各道老会、圣会的表演内容都能够使人们体会到孝

悌、仁爱和劝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我国民众安土重迁、追求稳定,热爱生活,向往幸福,这种心理,是天津皇会的传

承、传播最深厚最有力的保证。

B.妈祖文化是天津市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妈祖是那些从事海上作业和贸易的人们珍

爱生命,热爱家庭,憧憬幸福的心灵依祜。

C.妈祖文化信仰在元代随着漕运的兴起而传播到天津,传入津门后很快取代了本土文化,

成为当年广大民众的普遍信仰。

D.皇会的表演内容几乎表现的都是民众们对美好的生活的期待,这能使人们在表演和

观赏的同时得到共鸣和理解。比如,“老娘娘回娘家”的风俗,宣传的就是中华民族孝

顺的美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妈祖身上所体现出的崇高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符合天津广大民众所追求的理想

人格模式,这是妈祖文化传到天津后能够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

的一个原因。

B.妈祖文化,是具有中国北方特色的民间信仰。她把中华民族诸多传统美德推崇到了极

致。

C.妈祖文化与海洋文化,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乃

至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D.妈祖文化信仰是天津这一多元文化城市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她的存在,其中一

个原因是天津的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需要构建一种共同信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三月晦日偶题》《点绛唇,,醉里春归》比较阅读及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

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

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并州尝有强盗,长流参军推其事,所疑贼并已拷伏,唯不获盗赃。

文襄付琼更令穷审,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并获赃验。文襄大笑,语前妄引贼者曰:“尔.

辈若不遇我好参军,几致枉死。”

除南清河太守,其郡多盗,及琼至,民吏肃然,奸盗止息。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

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牧

畜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臵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

“我物已寄苏公矣。”无不知。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三月晦日偶题》《点绛唇,,醉里春归》比较阅读及答案

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

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

田,积年不断,各相援引,乃至百人,琼召普明兄弟对众人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

求者田地,假令得地,失兄弟心,如何?”因而下泪,众人莫不洒泣,普明弟兄叩头乞外更

思,分异十年,遂还同住。禁断淫祠,婚姻丧葬皆令俭而中礼。又蚕月预下绵绢度样于部内,.

其兵赋次第并立明式,至于调役,事必先办,郡县长吏常无十杖稽失。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

境,访其政术。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

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货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

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在郡六年,人庶怀之。

遭忧解职,故人赠遗,一无所受。

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

寺署台案,始自于琼。迁三公郎中。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

多申雪。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琼正色曰:

“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昂大惭。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

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后为大理卿而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

(节选自《北齐书·苏琼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署为府长流参军 署:部署,安排

B. 禁断淫祠 淫:过分,过度

C. 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 推:推求,推断

D. 复欲推其货粟 货:收买,买进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吏民对苏琼的信服的一组是(3分)

①民吏肃然,奸盗止息 ②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④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

⑤寺署台案,始自于琼 ⑥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A.①③④⑤ B. ②③④⑥ C. ①②④⑥ D. ②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琼对事情有独到的见解,办案细致用心。对于为官一事,幼时的苏琼就有其独到

的见解,并由此踏入仕途。为官之后,为寻得真正的罪犯,能秘密巡视私访。

B.苏琼为政有方,成为一时典范。苏琼在治盗、安民、约束官吏、设立制度方面颇有成

效,他的做法不仅使民众信服,也使得其它州郡前来学习。

C.苏琼清廉谨慎,审察案件务在公平。他从不接收私人信件,也不受人馈赠。他审案追

求公正,解救了很多含冤的百姓,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

D.苏琼有着真性情,能一心为民,有担当。在解决乙普明兄弟的纷争时,他动情泪下;

在帮助百姓渡过饥荒时,他宁愿牺牲自身;在别人为其点明仕途经济时,他能正色反

驳;在面对不合理的制度时,他能尽力申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5分)

(2)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8~9题。

三 月 晦 日 偶 题《三月晦日偶题》《点绛唇,,醉里春归》比较阅读及答案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 绛 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8.《点绛唇》一词起句“醉里春归”与结句“梦里寻春去”颇有艺术韵味,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5分)

9. 词富情趣,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

情趣是如何表现的。(6分)

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辩乎荣辱之境,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③元嘉草草,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聘 任 英国 埃克斯雷

①西奥先生身材修长,面庞消瘦,两鬓斑白。他生性温和,平日沉默寡言。研究学术问

题,他精力充沛,记忆力惊人,而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却不甚了了。

②坎福特大学需要聘请一名工作人员,上百人申请这个空缺位臵,西奥也递上了申请书。

最后只有西奥等15人获得面试的机会。坎福特大学地处一个小镇上,周围只有一家旅馆,

由于住客骤增,单人房间只好两人同住。和西奥同住的是一位年轻人,叫亚当斯,足足比西..

奥年轻20岁。亚当斯自信心很强,且有一副洪亮的嗓音,旅店里时常可以听到他朗朗的笑声。显而易见,这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

③校长及评选小组对所有的候选人进行了一次面试。筛选后只剩下西奥和亚当斯两人了,小组对聘请谁仍犹豫不决,只好让他俩在大学礼堂进行一次公开的演讲后,再行决定。演讲题目定为“古代苏门人的文明史”,演讲时间定于三天之后。

④在这三天里,西奥寸步不离房间,废寝忘食,日夜赶写讲稿。而亚当斯不见有任何动静——酒吧间里依旧传出他的笑声。每天他很晚才回来,一边问西奥的讲稿进展情况,一边叙述自己在弹子房、剧院和音乐厅的开心事。《三月晦日偶题》《点绛唇,,醉里春归》比较阅读及答案

⑤到了演讲那天,大家来到礼堂,西奥和亚当斯分别在台上就坐。直到此时,西奥才发现自己用打字机打好的讲稿不知什么时候不翼而飞了,真是惊恐万状。

⑥校长宣布,演讲按姓名字母排列先后进行。亚当斯首先出场。情绪颓丧的西奥抬头注视着亚当斯——只见他神态从容地从口袋里掏出讲稿,对着教授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开了。连西奥也暗自承认他有超人的口才。亚当斯演讲完毕,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亚当斯鞠了一躬,脸上现出微笑,回到座位上去。

⑦轮到西奥了。他情绪非常不好。要讲的内容都在稿子上,要另开新路是不可能了。他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唯有用低沉而疲乏的声音,逐字逐句重复亚当斯刚才的演讲内容。等他讲完坐下来时,会场上只有零零落落的几下掌声。

⑧校长及全体评选小组成员退出会场,去讨论聘任哪位候选人。礼堂内的人仿佛对决定的结果早已有了数。

⑨亚当斯向西奥擦过身来,用手拍了拍他的背,微笑着说道:“厄运呀,老兄。没办法,两者只选其一。”

⑩这时,校长及小组成员回来了。“诸位先生,”校长说,“我们做出了选择——聘任西奥先生!”

11所有的听众都惊呆了。 ○

12○校长继续说:“让我把讨论的情况向诸位介绍一下。亚当斯先生口才过人,知识渊博,我们大家都很钦佩,我本人也为之感动。但是,请不要忘了,亚当斯先生是拿着稿子作演讲的,而西奥先生却凭着记忆力,把前者的演讲内容一字不漏地重复了一遍,当然,在这以前,他不可能看过那份讲稿的一字一句。我们缺的那项工作,正需要有这样天赋的人!”

13○大家陆续走出了会场。校长走到西奥面前,见西奥脸上仍然露着惊喜交集、不知所措的神情,便握着他的手,说道:“祝贺您,西奥先生。不过我得提醒您一句,日后在咱们这儿工作,可要留点儿神,别把重要的材料到处乱放呀!”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②段中加点的词“只好”,起铺垫作用,使后文故事的发展成为可能。

B.第⑨段中亚当斯对西奥所说的话,反映了他对西奥幸灾乐祸的心理。

C.第13○段中画线的句子直接揭示了亚当斯落聘的原因。

D.文章通过亚当斯和西奥的竞聘经历揭示了在竞争中应该靠真才实学取胜,不能投机

取巧的道理。

第三篇:《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真题精析及答案

考点阐释

《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

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

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才能形成

的一种专门能力,但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鉴赏”,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

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

类题也并非很难。

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以及对联等,高考对古代

诗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述性试题来体现的。考查作品以唐宋诗

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观点态度均有不

同程度的考查,题量稳定,一般设2道题,分值有增加的趋势。唐诗鉴赏一直是古代诗歌

鉴赏的主轴,直到2005年以前都是独霸天下的。随着地方卷的增多,命题的选材、题型等

也随着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唐诗不再是一枝独秀,但仍是命题者选材的首选。从

风格上看,唐诗大致与唐代历史的分期一致:初唐万象更新,诗歌表现的是欣喜、创新的

气象;盛唐繁华竞逐,诗歌则或寄情山水,或表现文人雅士的雅趣,或咏怀状物等等,诗

歌的情感以大气、豪壮为主;中唐在安史之乱后国运衰微,诗歌则多为忧国忧民、讽劝时

弊;晚唐国力孱弱,诗歌则是在讽谏中流露出对盛唐气象的神往和对唐帝国的忧虑。近五

年选取的唐诗有首25,占诗歌考题总量的近1/3.命题者往往将前人对字句的甄别、前人的

评述(包括将两首诗歌比较起来评述)等作为命题点,以期通过比较、联想,使考生获得

古诗学习的一条好方法。这一点,从2004年以后的高考试题可以得到验证。另外,赏析、

探究类题目也频现高考试题。和明清及近代诗歌一样,唐代以前的诗歌在高考试题中所占

比例不大,但不是可以忽略的。这一时期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尤其

是以诗经、汉魏六朝的写景、状物和叙事诗歌为代表的诗歌,在“言志”方面或是“状物”、

“绘景”方面均有可考之处。

知识点考查

纵观09年高考诗词鉴赏试卷发现有如下特点:

1.除个别省市(如北京)有选择题外,基本上都是主观表达题形式,分值有递增之势,许

多省市把分值增加到8分,所以诗歌鉴赏题不容忽视。

2.题材以唐诗为主(如全国卷1、2、天津卷、江西卷、山东卷),也出现过宋诗(如四川

卷、福建卷、辽宁卷、湖北卷)词(如北京卷、江苏卷、浙江卷、宁夏卷、)和元曲(如安

徽卷、重庆卷);以名家为主,但不是代表作。

3.近年来,常常把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赏析。如:(09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

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

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

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

寻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真题精析

1.(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三月晦日偶题》《点绛唇,,醉里春归》比较阅读及答案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

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

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 鉴赏】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

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像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

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

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

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象武陵渔

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

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

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

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

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

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

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

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

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

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

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

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

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

契合。

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

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

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2.(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

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赏析】: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

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

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

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

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

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

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

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

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

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

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三月晦日偶题》《点绛唇,,醉里春归》比较阅读及答案

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

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

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

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

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

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

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

写得出的。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

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

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

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

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

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3.(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頔

①②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

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

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

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

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

表现手法”,那么。“用典”算不算呢? 本人认为应该可以。

安徽卷除了文言文选文让人不可捉摸外,古代诗歌鉴赏的选文也是剑走偏锋——所选诗

词较为冷门,2006年的宋词,2007年的清词,2008年的宋诗,今年的元词。看来,安徽的

命题者对词还是情有独钟的。对于作者舒頔一点信息也没有,好在词作内容上没有难度,写

的是大家熟悉的端午,是否也在赶注重传统节日的时尚。尽管该词较多的用典,但阅读难度

还是不大。

4. (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答:

【参考答案】⑴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

厌倦。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

【参考答案】⑵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考生通过解答第⑴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5.(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2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考点】鉴赏古代诗词中的形象

【解析】理解诗的意象的鉴赏,抓住诗中描写意象的诗句,理解意象的特征,再赏析意象的表意效果。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常常是描绘意象+作者的情感。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

【解析】这道题有两问,一问是问作者的思想感情,一问是“怎样表现的”,问的是表达技巧及效果。作者的情感可以从诗的题目“晚泊岳阳”看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背景——在外漂泊;再从“失江路”“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归的无奈凄凉的情绪,从而概括出作者凄凉无奈的思乡之情是诗歌的主题。

表现手法可以从诗句中察觉到,因为诗中句句写景,而句句含情,所以可以判定所用的手法应该是借景抒情,或者触景生情。答题时,可以用诗中的意象作为组织语言的材料

【思路点拨】 主题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所以在鉴赏任何一首诗词的时候都要先把握住诗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体的解答格式是——通过意象抒发感情,或这首诗抒发了„„感情。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注意他的格式是:手法,用法+效果分析。

6.(09年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①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

②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第四篇:《《三月晦日偶题》《点绛唇 醉里春归》比较阅读及答案》

《三月晦日偶题》《点绛唇 醉里春归》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8~9题。

三 月 晦 日 偶 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 绛 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三月晦日偶题》《点绛唇 醉里春归》比较阅读及答案】《三月晦日偶题》《点绛唇 醉里春归》比较阅读及答案。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8.《点绛唇》一词起句“醉里春归”与结句“梦里寻春去”颇有艺术韵味,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5分)

9. 词富情趣,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6分)

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

参考答案:学优高考网整理

8.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与伤感,奠定了全词的基调(2分)。结句“梦里寻春去”语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表明诗人的惜春之情(2分)。【《三月晦日偶题》《点绛唇 醉里春归》比较阅读及答案】文章《三月晦日偶题》《点绛唇 醉里春归》比较阅读及答案出自醉里春归》比较阅读及答案】默认分类http://

第五篇:《秦观《三月晦日偶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注释

①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

②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③儿女:这里泛指男女。

④芳菲:香花芳草。

⑤何须:何必,何用。

⑥可人:称人心意。

1.诗歌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人们对春去的伤感之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与其他诗人所写暮春之景的诗歌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

参考答案

1、 拟人手法,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秦观《三月晦日偶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秦观《三月晦日偶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

2、 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呢!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译文:

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是北宋诗人秦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首先从节令上着手,说自然界的风物,随着季节的转换而不断更新,而痴心儿女何苦要对春天苦苦留恋;三四句从反对痴心儿女对春天的逝去而伤心遗憾上着手,指出对繁花的凋谢不需要抱恨,接下来的夏天,树木荫浓,同样令人高兴。诗一反旧例,没有悲伤的情调,却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

文人伤春,似乎是永恒的主题,春风春雨,落花垂柳,引起过多少诗人感叹。三月晦日,是春天的最后一天,更难免激起诗人无计留春住的愁思。唐诗人贾岛有首著名的《三月晦日赠刘评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表现的就是浓重的惜春情绪。秦观这首绝句,与贾岛诗一样,也是通过议论,表达春将逝去时的感想。【秦观《三月晦日偶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文章秦观《三月晦日偶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出自

"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41706/

推荐访问:三月晦日偶题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