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耱①,李锐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30 10:11:4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语 文 试 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共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训在中国具有长迭3000年的文化传承,是我们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深厚渊 源。家训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 面,或者说,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 要特色。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社会和家庭的基础。其根本的 原因,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古代社会是“伦理社会”。具体而言,一是家国同构 的社会结构。“国之本在家”,因而十分重视“齐家”,而“齐家”在于“修身”; 修身就是家庭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这就决定了家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修身 齐家也就成了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二是传统社会的家庭是以父家长制为 主体的宗法制结构。宗法制家庭、家族的特点,就是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 承法而代代相传。家训就是达到家庭、家族得以代代延续的文化基础。以上二条 决定了中国古代家训的发达,

传统家训主要是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父祖对子孙的教诲训示。事实上, 家训文化之所以有效和得以传承,关键在于父家长对于家庭成员具有无可撼动的 绝对权威。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是不孝,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的惩 处。所谓“家训”,实际上就是“父训”。正是家长的权威决定了其家训的权威性, 而这种权威性决定了家训的可行性。而在今天,父家长制已经瓦解,父亲在家庭 中的权威不是靠制度,而是靠作为父亲的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就是说,父亲在家 中的权威没有了强制性的制度保障。这是今天建设家训所遇到的最为困难的地方。 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子女的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以及“生男生女一个样”的宣传, 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种接代”的生育观念,这就冲击了中国人重视光宗耀祖、 维护家族荣誉的传统观念,随之也就消解了立家训的这一动力机制。而在古代, 家训是与家族荣誉的代代相传同行的,因而才有立家训、遵家训的动力。包拯家 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包拯训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在今天,还能看到这样的 家训吗?无疑,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产生传统家训文化那样的社会基础,而这正 是我们今天要想重建家训文化的困境所在。

在现代,家庭的稳定对于社会的稳定仍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家庭建设依然是社 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这也就决定了现代家训文化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现代 家训建设的外在动力。当然,问题在于它的内在动力。无论是主干家庭还是核心家 庭,家庭和睦、富裕,家庭生活的安定、幸福,是每一个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内在的 共同要求。因而,“家和邻睦”、“家和万事兴”这一传统的伦理理念仍然是现代家 庭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而这正是现代家训文化建设的内生性的根本动力。

我认为,现代家训文化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睦、富裕、安定、幸福”这 一现代家庭的核心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家训成为家庭成员的自觉要求。而能达 成家庭核心价值共识的精神基础——也是最基本最牢固的因素,就是“亲情”—— “亲缘”。因此,要建设好现代家训文化,就应充分而持久地激发和保持家庭成员 间的亲情、亲缘这一强大的人文力量,从而充分发挥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朱贻庭《今天,重建家训文化何以可能》)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家训及家训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训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与特色, 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性文化。

B.修身齐家是传统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因为“国之本在家”,而欲 “齐家”必先“修身”。

C.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与以父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是中国传统家训 发达的决定性因素。

D.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能够发挥作用并得以传承,其关键在于父家长在家庭 成员中拥有绝对的权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古代,“家训”的本质就是“父训”;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会受 到舆论谴责乃至法律惩处。

B.当今时代,中国人重视光宗耀祖、维护家族荣誉的观念受到了挑战,立家 训的动力机制受到一定影响。

C.包拯家训是家训方面的典型例证,说明古代不遵家训的子孙都是不能放归 本家或者葬于大茔之中的。

D家庭建设在现代依然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培育现代家训 文化,建设现代家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传统社会,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承法而代代相传;作为文化 基础,家训能促使家庭、家族代代延续。

B.今天的家训建设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父亲在家庭的权威失去了强制性的制 度保障,而靠的是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

C.“家和邻睦”仍然是现代家庭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因而每一个家庭都

会追求家庭和睦、富裕,生活安定、幸福。

D.作者认为,建设现代家训文化必须紧紧抓住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这一核心 因素,使其成为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动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 典属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 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 日:“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 渊日:“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 深以为十艮,渊不以介怀。

及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

七万将出子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 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 诏兼侍中。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 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未几,拜仪 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寻除豫州刺 史,以母老固辞。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高祖南讨,又兼彭城 王中军府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 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 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 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成相扇惑。陵之余党, 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 固安伯,谥日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日/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 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 /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B.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日/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 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 /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C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日/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 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 /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D.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日/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 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 /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 古曾注:“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B.“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 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服阕”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 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D.“谥”,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 品德,而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卢渊性情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家庭和睦,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 做了始平王的老师后,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高祖要册立冯氏为皇后,先征询卢渊的意见,卢渊认为这是朝廷大事,应 该择日占卜再定夺,但他的意见未被皇帝接受。

C卢渊对待叛乱的态度是诛杀首恶,宽宥其余。在羌人叛乱时和南徐州刺史

沈陵叛逃时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D.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被罚了俸禄。不久又被授予豫州 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7.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译文:

(2)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赋水仙花

【宋】朱熹

隆冬凋百卉,江梅厉孤芳。

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 纷敷翠羽帔,温白玉相。

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

②弱植愧兰荪,高操摧冰霜。 【注】①温:温静。②兰荪:兰与荪,皆香草。

8诗的前八句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水仙花,请简要赏析。(6分)

9.诗中的水仙花有什么样的“高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

(1)《诗经.氓》中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淡漠的句子为:“ ”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以“,”表现新旧更 替的自然理趣和生活哲理。

(3)苏轼《赤壁赋》中的“, 要修身自好,不羡慕和索取不属于自己的身外之物。

【乙】 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 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残耱①

李锐

斜长的身影越过门前的土路,正好影住那盘拉散了架子的耱。己经记不得惋 惜多少遍了.可看见它还是痛惜不止,就好像被扯断了的是自己身上的筋骨,咳, 和人一样,再结实、再年轻,也有老的时候,也有不中用的时候。

金红的太阳压在西山顶上了。苍老的夕阳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只能在斜长的 影子里越陷越深。窝在土崖下边的村子也跟着苍老的夕阳,一起被埋在幽暗的阴 影当中。

零零落落的炊烟软软地升起来,在村子后面的杨树林上边连成一条白云,像 是给渐起的暮色镶嵌了一块依稀的薄玉。

唉,看着怪好看的,看着怪揪。的,等日头一落下去,夜凉一起,一眨眼就

空了,连个影子也没有。

满是青筋的手一直抓着身边的杨树苗,树枝上新吐的树叶只有铜钱大,在夕 阳的余光里闪闪发亮,远远看过去,好像满树晶莹剔透的玉佩在夕阳中摇摆。 左腿上的伤还在疼。今天在地里耱地的时候,黑骡子拉着散了架的耱把自己 给拽倒了。等到把耱从黑骡子身上卸下来,他才感觉到腿上的疼痛,疼得钻心。 他抹下额头上的冷汗,坐在耱架上点着了一支烟,把第一口烟吸进去,眼泪就冒 出来了。不是因为疼,是因为难受,是因为亲眼看见自己老了,亲眼看见自己快 要伺候不了这些黄土了。身边没有人,漫天漫地的黄土里只有不会说话的黑骡子, 只有这盘拉坏了的耱,他就那么坐在大太阳底下,一个人哭。不就是孙子孙女不 在身边么?不就是清明节儿子们没回来么?没有人回来,你和老伴儿不是也把坟 上了,也把纸烧了么?没有人回来,你不是也年年把庄稼种了么?

以前,院门前的路边上站着一排八棵杨树,还是大儿子出生的那年自己亲手 种下的。一眨眼,二十多年过去,树早已经长成材了,全都做了房屋的大粱。一 连几幢院子,青砖灰瓦一字排开,每年春天,院子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杏花热 热闹闹连成一片,就像一幅好画……那时候,自己站在沟对面的塬畔上,远远看 着这个繁花似锦的院子,心里像是喝了老酒一样又暖和又舒服。

可这些年,原来热热闹闹的一个村子,如今冷落得就像块荒地。一家一家地 都走了,去北京的,去太原的,去临汾的,去县城的,实在不行也要去河底镇、 去黑龙关。住不进城里宁愿在城边上凑合,也不回来住。一座一座的空院子,僻 静得叫人发怵。

后来,这锯倒的八棵杨树每年都从老根里憋出来数不清的枝条,可自己已经 没有心思再伺弄它们了。年年长,年年砍。本以为它们都死绝了,可去年春天忽 然又憋出这棵嫩枝子来,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站在那些伤疤旁边。明知道这些漫 生的条子长不成材,可还是把它留下了。只要看见它,心里就一阵一阵地牺惶, 一阵一阵地可怜它。

最后一抹余辉越过黄色的土墙,照亮了屋脊,他忽然看见几蓬枯草站在儿子 们的屋顶上,像火苗一样在屋脊的瓦背上烧得通红。心里猛一阵钻心的绞疼,疼 得牵心拽肺的,疼得连气都快要断了。他赶紧闭上眼睛,在黑暗中用别人说过的 话安慰自己,你真是老糊涂啦你,儿孙自有儿孙福。娃娃们愿意留在城里过好日 子,儿子孙子都想当城里人……可你说这棵小树苗它怎么就从死了的梦里又长出 来了呢……我真想现在就死,就这么攥着这棵小树苗死。就让他们把这棵树和我 一块放到棺材里,就让他们把我这盘散了架的耱和我一块埋到土里,赶明儿老伴 死了让她和我埋在一块儿……我不用他们给我上坟。我不用在城里过好日子的儿 孙们离开他们的好日子,到乡下来照看这几幢空院子。就让这棵小树苗从我坟里 长出来,长成一棵大树,长得满树满枝的绿叶子。风一刮,树叶子在我头上哗哗 地响,让树叶子哗啦哗啦地天天跟我说话。它知道我想的是什么,它知道我心疼 它,它知道是我把它栽到我的梦里来的……死吧,死吧,死吧……和我的耱一块 儿死,现在就死,就死在这黑天黑地里,就死在这几幢院子跟前,就拉着这棵小 树苗死……

没有风,也没有响动。

太阳下山了。夜幕一下子扑上来。 【注】①:有些地方称作耢或称作盖,是一种农具。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第二篇:《黄土地上的哀情——读农具系列之《残耱》与《袴镰》》

第三篇:《(皖智教育1号卷)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皖智教育)1号卷·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

语 文 试 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共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训在中国具有长达3000年的文化传承,是我们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深厚渊源。家训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社会和家庭的基础。其根本的原因,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古代社会是“伦理社会”。具体而言,一是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国之本在家”,因而十分重视“齐家”,而“齐家”在于“修身”;修身就是家庭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这就决定了家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修身齐家也就成了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二是传统社会的家庭是以父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宗法制家庭、家族的特点,就是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承法而代代相传。家训就是达到家庭、家族得以代代延续的文化基础。以上二条决定了中国古代家训的发达,

传统家训主要是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父祖对子孙的教诲训示。事实上,家训文化之所以有效和得以传承,关键在于父家长对于家庭成员具有无可撼动的绝对权威。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是不孝,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的惩处。所谓“家训”,实际上就是“父训”。正是家长的权威决定了其家训的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决定了家训的可行性。而在今天,父家长制已经瓦解,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不是靠制度,而是靠作为父亲的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就是说,父亲在家中的权威没有了强制性的制度保障。这是今天建设家训所遇到的最为困难的地方。

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子女的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以及“生男生女一个样”的宣传,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种接代”的生育观念,这就冲击了中国人重视光宗耀祖、维护家族荣誉的传统观念,随之也就消解了立家训的这一动力机制。而在古代,家训是与家族荣誉的代代相传同行的,因而才有立家训、遵家训的动力。包拯家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包拯训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在今天,还能看到这样的家训吗?无疑,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产生传统家训文化那样的社会基础,而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想重建家训文化的困境所在。

在现代,家庭的稳定对于社会的稳定仍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家庭建设依然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这也就决定了现代家训文化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现代家训建设的外在动力。当然,问题在于它的内在动力。无论是主干家庭还是核心家庭,家庭和睦、富裕,家庭生活的安定、幸福,是每一个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内在的共同要求。因而,“家和邻睦”、“家和万事兴”这一传统的伦理理念仍然是现代家庭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而这正是现代家训文化建设的内生性的根本动力。

我认为,现代家训文化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睦、富裕、安定、幸福”这一现代家庭的核心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家训成为家庭成员的自觉要求。而能达成家庭核心价值共识的精神基础——也是最基本最牢固的因素,就是“亲情”——“亲缘”。因此,要建设好现代家训文化,就应充分而持久地激发和保持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亲缘这一强大的人文力量,从而充分发挥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朱贻庭《今天,重建家训文化何以可能》)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家训及家训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训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与特色,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性文化。

阅读答案__残耱①,李锐

B.修身齐家是传统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因为“国之本在家”,而欲“齐家”必先“修身”。

C.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与以父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是中国传统家训发达的决定性因素。

D.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能够发挥作用并得以传承,其关键在于父家长在家庭成员中拥有绝对的权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古代,“家训”的本质就是“父训”;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会受到舆论谴责乃至法律惩处。

B.当今时代,中国人重视光宗耀祖、维护家族荣誉的观念受到了挑战,立家训的动力机制受到一定影响。

C.包拯家训是家训方面的典型例证,说明古代不遵家训的子孙都是不能放归本家或者葬于大茔之中的。

D.家庭建设在现代依然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培育现代家训文化,建设现代家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传统社会,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承法而代代相传;作为文化基础,家训能促使家庭、家族代代延续。

B.今天的家训建设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父亲在家庭的权威失去了强制性的制度保障,而靠的是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

C.“家和邻睦”仍然是现代家庭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因而每一个家庭都会追求家庭和睦、富裕,生活安定、幸福。

D.作者认为,建设现代家训文化必须紧紧抓住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这一核心因素,使其成为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动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日:“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日:“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十艮,渊不以介怀。

及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诏兼侍中。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高祖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成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谥日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日/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B.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日/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C.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日/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D.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日/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古曾注:“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B.“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服阕”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D.“谥”,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而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卢渊性情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家庭和睦,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做了始平王的老师后,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高祖要册立冯氏为皇后,先征询卢渊的意见,卢渊认为这是朝廷大事,应该择日占卜再定夺,但他的意见未被皇帝接受。

C卢渊对待叛乱的态度是诛杀首恶,宽宥其余。在羌人叛乱时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叛逃时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D.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被罚了俸禄。不久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7.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阅读答案__残耱①,李锐

(2)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赋水仙花 【宋】朱熹

隆冬凋百卉,江梅厉孤芳。

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

纷敷翠羽帔,温靘①白玉相。

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

弱植愧兰荪②,高操摧冰霜。

【注】①温靘:温静。②兰荪:兰与荪,皆香草。

8.诗的前八句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水仙花,请简要赏析。(6分)

9.诗中的水仙花有什么样的“高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阅读答案__残耱①,李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

(1)《诗经•氓》中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淡漠的句子为:“ , 。”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以“ , ”表现新旧更替的自然理趣和生活哲理。

(3)苏轼《赤壁赋》中的“ , ” 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修身自好,不羡慕和索取不属于自己的身外之物。

【乙】 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残耱① 李锐

斜长的身影越过门前的土路,正好影住那盘拉散了架子的耱。己经记不得惋惜多少遍了.可看见它还是痛惜不止,就好像被扯断了的是自己身上的筋骨,咳,和人一样,再结实、再年轻,也有老的时候,也有不中用的时候。

金红的太阳压在西山顶上了。苍老的夕阳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只能在斜长的影子里越陷越深。窝在土崖下边的村子也跟着苍老的夕阳,一起被埋在幽暗的阴影当中。

零零落落的炊烟软软地升起来,在村子后面的杨树林上边连成一条白云,像是给渐起的暮色镶嵌了一块依稀的薄玉。

唉,看着怪好看的,看着怪揪心的,等日头一落下去,夜凉一起,一眨眼就空了,连个影子也没有。

满是青筋的手一直抓着身边的杨树苗,树枝上新吐的树叶只有铜钱大,在夕阳的余光里闪闪发亮,远远看过去,好像满树晶莹剔透的玉佩在夕阳中摇摆。左腿上的伤还在疼。今天在地里耱地的时候,黑骡子拉着散了架的耱把自己给拽倒了。等到把耱从黑骡子身上卸下来,他才感觉到腿上的疼痛,疼得钻心。他抹下额头上的冷汗,坐在耱架上点着了一支烟,把第一口烟吸进去,眼泪就冒出来了。不是因为疼,是因为难受,是因为亲眼看见自己老了,亲眼看见自己快要伺候不了这些黄土了。身边没有人,漫天漫地的黄土里只有不会说话的黑骡子,只有这盘拉坏了的耱,他就那么坐在大太阳底下,一个人哭。不就是孙子孙女不在身边么?不就是清明节儿子们没回来么?没有人回来,你和老伴)不是也把坟上了,也把纸烧了么?没有人回来,你不是也年年把庄稼种了么?

以前,院门前的路边上站着一排八棵杨树,还是大儿子出生的那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一眨眼,二十多年过去,树早己经长成材了,全都做了房屋的大粱。一连几幢院子,青砖灰瓦一字排开,每年春天,院子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杏花热热闹闹连成一片,就像一幅好画……那时候,自己站在沟对面的塬畔上,远远看着这个繁花似锦的院子,心里像是喝了老酒一样又暖和又舒服。

可这些年,原来热热闹闹的一个村子,如今冷落得就像块荒地。一家一家地都走了,去北京的,去太原的,去临汾的,去县城的,实在不行也要去河底镇、去黑龙关。住不进城里宁愿在城边上凑合,也不回来住。一座一座的空院子,僻静得叫人发怵。

第四篇:《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语文》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语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6.0分)

家训在中国具有长达3000年的文化传承,是我们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深厚渊源。家训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社会和家庭的基础。其根本的原因,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古代社会是“伦理社会”。具体而言,一是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国之本在家”,因而十分重视“齐家”,而“齐家”在于“修身”;修身就是家庭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这就决定了家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修身齐家也就成了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二是传统社会的家庭是以父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宗法制家庭、家族的特点,就是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承法而代代相传。家训就是达到家庭、家族得以代代延续的文化基础。以上二条决定了中国古代家训的发达。

传统家训主要是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父祖对子孙的教诲训示。事实上,家训文化之所以有效和得以传承,关键在于父家长对于家庭成员具有无可撼动的绝对权威。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是不孝,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的惩处。所谓“家训”,实际上就是“父训”。正是家长的权威决定了其家训的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决定了家训的可行性。而在今天,父家长制已经瓦解,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不是靠制度,而是靠作为父亲的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就是说,父在家中的权威没有了强制性的制度保障。这是今天建设家训所遇到的最为困难的地方。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子女的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以及“生男生女一个样”的宣传,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种接代”的生育观念,这就冲击了中国人重视光宗耀祖、维护家族荣誉的传统观念,随之也就消解了立家训的这一动力机制。而在古代,家训是与家族荣誉的代代相传同行的,因而才有立家训、遵家训的动力。包拯家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包拯训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在今天,还能看到这样的家训吗?无疑,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产生传统家训文化那样的社会基础,而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想重建家训文化的困境所在。

在现代,家庭的稳定对于社会的稳定仍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家庭建设依然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这也就决定了现代家训文化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现代家训建设的外在动力。当然,问题在于它的内在动力。无论是主干家庭还是核心家庭,家庭和睦、富裕,家庭生活的安定、幸福,是每一个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内在的共同要求。因而,“家和邻睦”、“家和万事兴”这一传统的伦理理念仍然是现代家庭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而这正是现代家训文化建设的内生性的根本动力。

我认为,现代家训文化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睦、富裕、安定、幸福”这一现代家庭的核心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家训成为家庭成员的自觉要求。而能达成家庭核心价值共识的精神基础——也是最基本最牢固的因素,就是“亲情”——“亲缘”。因此,要建设好现代家训文化,就应充分而持久地激发和保持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亲缘这一强大的人文力量,从而充分发挥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朱贻庭《今天,重建家训文化何以可能》)

1.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家训及家训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家训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与特色,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性文化。

B. 修身齐家是传统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因为“国之本在家”,而欲“齐家”必先“修身”。阅读答案__残耱①,李锐

C. 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与以父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是中国传统家训发达的决定性因素。

D.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能够发挥作用并得以传承,其关键在于父家长在家庭成员中拥有绝对的权威。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中国古代,“家训”的本质就是“父训”;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会受到舆论谴责乃至法律惩处。

B. 当今时代,中国人重视光宗耀祖、维护家族荣誉的观念受到了挑战,立家训的动力机制受到一定影响。

C. 包拯家训是家训方面的典型例证,说明古代不遵家训的子孙都是不能放归本家或者葬于大茔之中的。

D. 家庭建设在现代依然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培育现代家训文化,建设现代家训。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中国传统社会,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承法而代代相传;作为文化基础,家训能促使家庭、家族代代延续。

B. 今天的家训建设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父亲在家庭的权威失去了强制性的制度保障,而靠的是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

C. “家和邻睦”仍然是现代家庭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因而每一个家庭都会追求家庭和睦、富裕,生活安定、幸福。

D. 作者认为,建设现代家训文化必须紧紧抓住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这一核心因素,使其成为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动力。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心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及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诏兼侍中。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未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

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阅读答案__残耱①,李锐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高祖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咸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谥曰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B.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C.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D.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5.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古曾注:“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B. “ ”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 “ ”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D. “ ”,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而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卢渊性情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家庭和睦,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做了始平王的老师后,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 高祖要册立冯氏为皇后,先征询卢渊的意见,卢渊认为这是朝廷大事,应该择日占卜再定夺,但他的意见未被皇帝接受。

C. 卢渊对待叛乱的态度是诛杀首恶,宽宥其余。在羌人叛乱时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叛逃时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D. 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被罚了俸禄。不久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

7.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心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及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诏兼侍中。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未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高祖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咸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谥曰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译文: (2)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译文: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赋水仙花

【宋】朱熹

隆冬凋百卉,江梅厉孤芳。

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

纷敷翠羽帔,温靘①白玉相。

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阅读答案__残耱①,李锐

弱植愧兰荪②,高操摧冰霜。

【注】①温靘:温静。②兰荪:兰与荪,皆香草。

8. 诗的前八句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水仙花,请简要赏析。(6分)

9. 诗中的水仙花有什么样的“高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四、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 (1)《诗经·氓》中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淡漠的句子为:“ , 。”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以“ , ”表现新旧更替的自然理趣和生活哲理。 (3)苏轼《赤壁赋》中的“ , ”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修身自好,不羡慕和索取不属于自己的身外之物。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①残 耱 李锐 斜长的身影越过门前的土路,正好影住那盘拉散了架子的耱。己经记不得惋惜多少遍了,可看见它还是痛惜不止,就好像被扯断了的是自己身上的筋骨,咳,和人一样,再结实、再年轻,也有老的时候,也有不中用的时候。 金红的太阳压在西山顶上了。苍老的夕阳己经没有什么力量,只能在斜长的影子里越陷越深。窝在土崖下边的村子也跟着苍老的夕阳,一起被埋在幽暗的阴影当中。 零零落落的炊烟软软地升起来,在村子后面的杨树林上边连成一条白云,像是给渐起的暮色镶嵌了一块依稀的薄玉。 唉,看着怪好看的,看着怪揪心的,等日头一落下去,夜凉一起,一眨眼就空了,连个影子也没有。 满是青筋的手一直抓着身边的杨树苗,树枝上新吐的树叶只有铜钱大,在夕阳的余光里闪闪发亮,远远看过去,好像满树晶莹剔透的玉佩在夕阳中摇摆。 左腿上的伤还在疼。今天在地里耱地的时候,黑骡子拉着散了架的耱把自己给拽倒了。等到把耱从黑骡子身上卸下来,他才感觉到腿上的疼痛,疼得钻心。他抹下额头上的冷汗,坐在耱架上点着了一支烟,把第一口烟吸进去,眼泪就冒出来了。不是因为疼,是因为难受,是因为亲眼看见自己老了,亲眼看见自己快要伺候不了这些黄土了。身边没有人,漫天漫地的黄土里只有不会说话的黑骡子,只有这盘拉坏了的耱,他就那么坐在大太阳底下,一个人哭。不就是孙子孙女不在身边么?不就是清明节儿子们没回来么?没有人回来,你和老伴儿不是也把坟上了,也把纸烧了么?没有人回来,你不是也年年把庄稼种了么? 以前,院门前的路边上站着一排八棵杨树,还是大儿子出生的那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一眨眼,二十多年过去,树早己经长成材了,全都做了房屋的大梁。一连几幢院子,青砖灰瓦一字排开,每年春天,院子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杏花热热闹闹连成一片,就像一幅好画……那时候,自己站在沟对面的塬畔上,远远看着这个繁花似锦的院子,心里像是喝了老酒一样又暖和又舒服。 可这些年,原来热热闹闹的一个村子,如今冷落得就像块荒地。一家一家地都走了,去北京的,去太原的,去临汾的,去县城的,实在不行也要去河底镇、去黑龙关。住不进城里宁愿在城边上凑合,也不回来住。一座一座的空院子,僻静得叫人发怵。 后来,这锯倒的八棵杨树每年都从老根里憋出来数不清的枝条,可自己己经没有心思再伺弄它们了。年年长,年年砍。本以为它们都死绝了,可去年春天忽然又憋出这棵嫩枝子来,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站在那些伤疤旁边。明知道这些漫生的条子长不成材,可还是把它留下了。只要看见它,心里就一阵一阵地恓惶,一阵一阵地可怜它。 最后一抹余辉越过黄色的土墙,照亮了屋脊,他忽然看见几蓬枯草站在儿子们的屋顶上,像火苗一样在屋脊的瓦背上烧得通红。心里猛一阵钻心的绞疼,疼得牵心拽肺的,疼得连气都快要断了。他赶紧闭上眼睛,在黑暗中用别人说过的话安慰自己,你真是老糊涂啦你,儿孙自有儿孙福。娃娃们愿意留在城里过好日子,儿子孙子都想当城里人……可你说这棵小树苗它怎么就从死了的梦里又长出来了呢……我真想现在就死,就这么攥着这棵小树苗死。就让他们把这棵树和我一块放到棺材里,就让他们把我这盘散了架的耱和我一块埋到土里,赶明儿老伴死了让她和我埋在一块儿……我不用他们给我上坟。我不用在城里过好日子的儿孙们离开他们的好日子,到乡下来照看这几幢空院子。就让这棵小树苗从我坟里长出来,长成一棵大树,长得满

第五篇:《诗意远遁的荒原--太平风物》

诗神远遁的荒原

作者:李 涯

字体: 【大 中 小】

关键词:太平风物 诗意 乡村

摘 要:李锐的《太平风物》的形式特征是文本拼贴。作者用这种形式展开了一幅幅当代的农村生活画卷。在古代乡村诗意生活的想象中,对照出当今农村的非诗意状态。其实,这样的非诗意状况已经经历了上百年,自从现代的来临,农村就开始告别诗意,作家们就开始表达对诗神远遁的伤感了。

李锐在他的短篇小说集《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的前言中写道:“这些古老的农具还在被人们使用着,但人与农具的历史关系已荡然无存,衣不蔽体的田园早已没有了往日的从容与安静。”①

这句话可以用来理解为何李锐要在这本小说中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文本形式——“超文本拼贴”。

这部小说集共有十四篇短篇小说(另有两篇附录)。每篇小说都以一种农具命名,格式统一。小说的前半部分摘引自元代王桢记载农具的农书《太平风物》和198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科普作品《中国古代农机具》。其中包括王桢《太平风物》中关于该农具的图示、名称考证、用途说明、咏物诗歌,也包括了《中国古代农机具》中现代人关于该农具历史、效用等多方面的说明。小说的后半部分则是一篇现代乡村故事。故事中,农具并不构成小说的叙事要素,只是一种“在手”的器具而已,边缘到人们大可忽略它。

前后两部分的多种文本拼贴起来,古代与现代,文言与白话,说明与文学,韵文与散文,图示与文字,各自低头言说,却如蒙太奇一般,由于并置而生出新义,由于拼贴而产生对话。狂欢之中,众声喧哗之中,却传来声声叹息。因为诗神已经远遁,大地沉入黑暗,只剩下衣不蔽体的田园。这就是当下的乡村景象。如T•S•艾略特笔下的“荒原”:掌管生命繁衍的渔王病了,于是本该春意盎然的四月,成了“最残酷的季节”。

在此之前,诗神曾久驻于这大地上,曾经建立起一个光明的世界。李锐小说的前半部分就是在追忆那个美好的年代。

如第一篇小说《袴镰》,左页示之以图,右页开篇先引王桢《太平风物》:

“镰[力詹切],刈禾曲刀也。《释名》曰:‘镰、廉也,薄其所刈,似廉者也’”。 其后,还有《周礼》、郑玄注、《风俗通》等文献,对镰的功用详加说明。

王桢遵照传统的解释方法,先释名,解释得名的原因,再讲功用。对照现代人编写的《中国古代的农机具》,我们可以发现,现代人并不追究这些器具得名之因,他们关注的是农具的发展历史,设计构造,功用性能等等,客观、冷静而中立。古人对事物的理解方式与现代人显然有着某种不同。这种不同在于诗意的有无。

海德格尔说,神(存在)不断给出意义之光,人借助这种光,得以给万物命名,万物由此得以彰显。因此,命名成为了第一要务。通过命名,人将意义赋予了事物,而人也由此得以理解世界的存在,理解自己的存在。如上文,镰(刀具)为名词,而廉(少,廉洁)为形容词,将这二者相关联,无疑,是将“廉”通过转意而赋予“镰”:薄其所刈,薄,使动用法,刈,割,使所割的东西薄(少),就像廉洁的人一样。如此,竟将镰这一我们今天看来客观的、价值中立的事物,纳入了中国人伦知识系统中。通过命名,从而显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意义空间,通过对命名的观照,中国人将自己的存在彰显出来,并由此构建出一个世界。按照存在主义的说法,存在先于本质。命名,赋予意义就是存在,而镰的用途则是本质。中国古人正是这样来理解事物的。如此的生存,被海德格尔称为“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刘朝谦教授在他的《技术与诗》中说,“技术仅在被理解为人的生存的地基,并被政治化,道德化之后,才作为人之生存及政治道德人生的内容之一,进入古代社会的主流话语之中”②,“中国古人通过将技术抛掷在一边,实现了向诗意家园的进入,实现了诗意的中心化,实现了诗与技之间倾向于诗的不平等和谐”③。

王桢随后所附的关于袴镰的那首诗,进一步将这种诗意命名加以诠释。

诗云:利器从来不独工,镰为农具古今同。

芟余禾稼连云远,除去荒芜卷地空。

低控一钩长似月,轻挥尺刃捷似风。

因时杀物皆天道,不尔何收岁杪功。

诗的首联便将镰刀放到了一个历史系统中,表明,它不是孤独的,而是有着历史传承的,暗示出它的意义不在于自身,而在于它是历史系统中的一部分。历史,是中国在世伦理阅读答案__残耱①,李锐

的核心关怀。失却历史,中国古人将无从立身。即使是在歌咏镰刀这样的器物,也不能例外。颔联和颈联从审美的角度,实现了镰刀对自身的器具性的超越。诗人用云、月、风等事物对它进行比拟。而这些事物都是天上缥缈的痕迹,是与神,与天道相关联的。由此,镰刀从与大地亲近的关系上挣脱出来,仰望天空,追寻“神”(存在)的踪迹,从而将“世界”呈现出来。尾联从又“天道”(神、存在)的处所转过头来,审视镰刀的器具性。这样,意义与器具,存在与本质,世界与大地的张力便深刻地聚集在被人凝视的镰刀上。

古人得以诗意地栖居,诗神曾长久地驻足于这样的乡村中。

就像电影中的转场,时空从古代转到了当下,富有诗意的镰刀从画面的中心转到了一个角落,转到一个不起眼的农村青年的手中——他用这把本来该收割玉茭的镰刀割下了村长杜文革的头。蛮横的村长就是当地的一个恶霸,青年的哥哥因为要举报村长贪污的行为,而被他暗害致死。在村子的空地上,青年把人头和镰刀洗净,赤身等着警察。当他发现人群中挤着自己的抱着孩子的媳妇时,猛然起身,慌乱中,猝然倒在警察的枪口下。

富有意味的是,《释名》曰:“镰,廉也”。小说中的村长杜文革却以贪闻名。当镰刀和杜文革的人头被同时供在空地的八仙桌上时,廉与贪的反讽被呈现出来了。

但更重要的是,曾经是连接人与天地,呈现农人生活意义,赋予大地以诗意的镰刀,如今却变成了杀人的凶器,是人与人之间疏离与仇视的见证。对于中国人来讲,人伦的失范成为诗性生活消失的首要原因。我们的精神归依与西方人不同,我们不是单独地面对超验上帝的拯救,而是要在集体关系中追溯历史的价值。当现代性迫近时,与祖宗之法连贯的血缘宗族的孝悌伦理也就支离破碎。曾经被这些伦理秩序所约束的极端实用主义如今可以肆无忌惮地横行乡里。乡村的人际关系变得唯利是图,恃强凌弱。超越的生活意义丧失,农人们无路可寻。

除了镰刀,青石碨也见证了人的生命价值的丧失。在《青石碨》中,本来是用来碾米的石磨,已经废弃了,堆在角落里,被用来拴一个从人贩子手中买来的女人,这个女人从四川卖来,几次想要逃走,却都被抓回来,痛打一顿后,像拴狗一样被拴在这里。最后才知道,这女人自己竟是个人贩子,没想倒给别人卖了。在贫困的乡村,爱情只是天方夜谭,一切都退回到了动物性的原始欲望中。意义与价值与这里没有关系。而篇头王桢的诗句却是如此描写曾经作为农具的石碨:“斫圆山骨旧胚胎,动静乾坤有自来。利齿细喷常日雪,旋机深殷

不云雷。”如今石碨早废,人性已废,诗意亦废。

与人与人的疏离同时,人与土地也日渐疏离。

《残耱》中,在地里干活的老农从残破的耱上摔倒,抚着痛脚,更伤心地想到自己的儿孙一个个从祖祖辈辈的土地上离去,拼命要挤进陌生的城市。《耧车》里,老福田带着孙子最后一次耕种这块耕了千万年的地,因为明年,这里就要建煤厂,拆迁的村子全部撂荒„„老林沟也一样,人一走,村子就荒了。到明年,这世界上就没有老林沟了。而老福田自己也不知道,开了煤矿的南柳村有没有布谷鸟。《犁铧》中,宝生离开老家五人坪,在北京一个高尔夫球场打工。球场老板陈建国,当年就在五人坪插队。他要把五人坪的乡村生活搬到现代都市里,于是录了音,于是那乡间的“水声、风声、鸡鸣、狗叫,悠长的牛哞和牛铃,阵阵林涛和悦耳的鸟鸣,孩子们嬉戏的笑声,还有满金爷赶牛的吆喝声,天然无序错综缤纷地从松树的下面动人地传过来”。这一招真灵,陈老板的生意蒸蒸日上。但这一切只是幻象,一旦停电的时候,宝生就觉得,“一切都没了生气,一切都变得假惺惺的”。乡村成为了城市附庸,成了它的殖民地,在物质剥削之后,又开始了精神剥削。乡村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生存意义。

最终,这一切都集中在人和自己的疏离上。《樵斧》中,警察在追查一起凶杀案时引出了一个在清川打工的青年,他被机器切断了手指,带着怨恨出家为僧,法号了断。他烧掉了自己的身份证、户口本,关键是,他甚至用斧头给自己去势。他想要与自己了断,与这个世界了断,最终他消失了,“连一根线也没有带走”。《扁担》中,金堂本是一个有手艺的木匠,到城里打工,被汽车碾断了双腿,几乎是爬回老家。一个身心健全的人,被城市摧毁,变得连他自己都不认识了。人与自己的疏离意味着生存价值的彻底丧失。

在人与人、人与土地、人与自己的三重疏离之后,乡村变成了一片荒原。不过这片荒原却不是从今天开始的。

自从19世纪末,现代性的来临,乡村就开始逐渐丧失它的诗意了。敏感的文人们不断地将焦灼的目光投向乡村。归纳下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大约有几种基本的乡村想象。其一,是启蒙视角中的乡村;其二是挽歌中的乡村;再有则是要直面乡村的苦难。

第一种可以以鲁迅为代表。他眼中的乡村是落后的国民性的代表。阿Q的形象融注了

鲁迅对于乡村农民,进而对国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焦虑。祥林嫂、闰土则成为乡村封建礼教的献祭者。启蒙者站在现代化的角度上,认为,中国的农村是一定要消灭的,农村的农村性也一定要消除。这样的思潮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被一部《河殇》加以总结。这部备受争议的电视政论片直截了当地说“黄色文明最终会融入蓝色文明”,黄色文明是什么?就是黄河、黄土,就是中国乡村所依赖的农业文明。而蓝色文明就是以海洋贸易为底色的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言者当然痛快,但文明之间的截然替换,岂如换衣般轻松利落?而这之间,巨大的创痛又如何能在谈笑间灰飞烟灭?

于是有另一派的人,他们为乡村唱起了挽歌。沈从文是这一类的杰出代表。他自己也知道,“边城”只是一个失落之城,只是一个在叹息的笔端流溢出的纸上之城,而那自然灵动的翠翠,则永远只能是梦中呼唤的名字了。这样的浪漫被后来的汪曾祺继承下来,在《受戒》《大淖记事》中继续延续这样的歌声。

直面乡村苦难的,有茅盾。他虽然以城市为观察的中心,但是他的目光追随着资本踪迹,于是也来到了乡村。那里的景象正在资本的侵蚀下日渐凋敝。《春蚕》中,蚕农老通宝的希望在瞬间化为乌有。而苦难的日子似乎才刚刚开头。

李锐的《太平风物》似乎承袭了这一类的风格,以现实主义的笔调,真实地触摸当下那个荒原般的乡村,真实地呈现农人们痛苦的生活,彷徨的灵魂,要求直面惨淡的人生。而置于开篇的王桢的《太平风物》,暗示着古代乡村的诗意生活,又颇似沈从文等人的用心。而古今并置,诗意与荒原的对话,更是显出了作者的痛楚与焦虑。

当诗神远遁,人们如何自存?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李 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 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三联书店,2006年版。下引该小说皆为此版,不再注明。

②③ 刘朝谦:《技术与诗——中国古人在世维度的天堂性与泥泞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第3页。

第六篇:《《除夜二首(其一)陈与义》阅读答案

《除夜二首(其一)陈与义》阅读答案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除夜二首(其一)陈与义》阅读答案】《除夜二首(其一)陈与义》阅读答案。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洛阳南渡后第二年的除夕。【《除夜二首(其一)陈与义》阅读答案文章《除夜二首(其一)陈与义》阅读答案出自曾经遭逢战乱、亡国南渡的无奈和感伤,漂泊异乡而眼下暂得欢愉的慰藉和吃惊。【《除夜二首(其一)陈与义》阅读答案】阅读答案http://

第七篇:《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阅读答案》

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1]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2]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释:[1]篆香,对盘香的喻称。[2]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的意思是: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都被藏锁起来。

B.“难堪雨藉,不耐风揉的意思是不管狂风还是暴雨,梅花都巍然挺立,傲然不屈。

C.“须信道、扫迹情留”的意思是:一定要相信,即使梅花开败,它的情韵也长留人间。【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阅读答案】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阅读答案

D.“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的意思是:梅花的姿影会在美好的月夜显出独有的俊俏。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上片首先描写深暗的环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片转而写风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词中的梅花衬托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

E. 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③下列诗句中梅花的形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虬枝凌寒,独傲冰峰艳。

B. 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C.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阅读答案】文章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阅读答案出自http://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59680/

推荐访问:去远方阅读答案李锐 残荷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