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30 10:12:2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语 文 试 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共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训在中国具有长迭3000年的文化传承,是我们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深厚渊 源。家训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 面,或者说,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 要特色。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社会和家庭的基础。其根本的 原因,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古代社会是“伦理社会”。具体而言,一是家国同构 的社会结构。“国之本在家”,因而十分重视“齐家”,而“齐家”在于“修身”; 修身就是家庭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这就决定了家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修身 齐家也就成了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二是传统社会的家庭是以父家长制为 主体的宗法制结构。宗法制家庭、家族的特点,就是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 承法而代代相传。家训就是达到家庭、家族得以代代延续的文化基础。以上二条 决定了中国古代家训的发达,

传统家训主要是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父祖对子孙的教诲训示。事实上, 家训文化之所以有效和得以传承,关键在于父家长对于家庭成员具有无可撼动的 绝对权威。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是不孝,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的惩 处。所谓“家训”,实际上就是“父训”。正是家长的权威决定了其家训的权威性, 而这种权威性决定了家训的可行性。而在今天,父家长制已经瓦解,父亲在家庭 中的权威不是靠制度,而是靠作为父亲的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就是说,父亲在家 中的权威没有了强制性的制度保障。这是今天建设家训所遇到的最为困难的地方。 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子女的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以及“生男生女一个样”的宣传, 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种接代”的生育观念,这就冲击了中国人重视光宗耀祖、 维护家族荣誉的传统观念,随之也就消解了立家训的这一动力机制。而在古代, 家训是与家族荣誉的代代相传同行的,因而才有立家训、遵家训的动力。包拯家 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包拯训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在今天,还能看到这样的 家训吗?无疑,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产生传统家训文化那样的社会基础,而这正 是我们今天要想重建家训文化的困境所在。

在现代,家庭的稳定对于社会的稳定仍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家庭建设依然是社 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这也就决定了现代家训文化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现代 家训建设的外在动力。当然,问题在于它的内在动力。无论是主干家庭还是核心家 庭,家庭和睦、富裕,家庭生活的安定、幸福,是每一个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内在的 共同要求。因而,“家和邻睦”、“家和万事兴”这一传统的伦理理念仍然是现代家 庭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而这正是现代家训文化建设的内生性的根本动力。

我认为,现代家训文化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睦、富裕、安定、幸福”这 一现代家庭的核心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家训成为家庭成员的自觉要求。而能达 成家庭核心价值共识的精神基础——也是最基本最牢固的因素,就是“亲情”—— “亲缘”。因此,要建设好现代家训文化,就应充分而持久地激发和保持家庭成员 间的亲情、亲缘这一强大的人文力量,从而充分发挥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朱贻庭《今天,重建家训文化何以可能》)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家训及家训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训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与特色, 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性文化。

B.修身齐家是传统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因为“国之本在家”,而欲 “齐家”必先“修身”。

C.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与以父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是中国传统家训 发达的决定性因素。

D.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能够发挥作用并得以传承,其关键在于父家长在家庭 成员中拥有绝对的权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古代,“家训”的本质就是“父训”;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会受 到舆论谴责乃至法律惩处。

B.当今时代,中国人重视光宗耀祖、维护家族荣誉的观念受到了挑战,立家 训的动力机制受到一定影响。

C.包拯家训是家训方面的典型例证,说明古代不遵家训的子孙都是不能放归 本家或者葬于大茔之中的。

D家庭建设在现代依然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培育现代家训 文化,建设现代家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传统社会,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承法而代代相传;作为文化 基础,家训能促使家庭、家族代代延续。

B.今天的家训建设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父亲在家庭的权威失去了强制性的制 度保障,而靠的是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

C.“家和邻睦”仍然是现代家庭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因而每一个家庭都

会追求家庭和睦、富裕,生活安定、幸福。

D.作者认为,建设现代家训文化必须紧紧抓住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这一核心 因素,使其成为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动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 典属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 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 日:“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 渊日:“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 深以为十艮,渊不以介怀。

及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

七万将出子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 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 诏兼侍中。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 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未几,拜仪 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寻除豫州刺 史,以母老固辞。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高祖南讨,又兼彭城 王中军府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 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 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 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成相扇惑。陵之余党, 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 固安伯,谥日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日/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 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 /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B.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日/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 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 /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C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日/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 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 /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D.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日/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 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 /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 古曾注:“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B.“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 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服阕”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 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D.“谥”,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 品德,而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卢渊性情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家庭和睦,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 做了始平王的老师后,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高祖要册立冯氏为皇后,先征询卢渊的意见,卢渊认为这是朝廷大事,应 该择日占卜再定夺,但他的意见未被皇帝接受。

C卢渊对待叛乱的态度是诛杀首恶,宽宥其余。在羌人叛乱时和南徐州刺史

沈陵叛逃时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D.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被罚了俸禄。不久又被授予豫州 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7.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译文:

(2)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赋水仙花

【宋】朱熹

隆冬凋百卉,江梅厉孤芳。

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 纷敷翠羽帔,温白玉相。

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

②弱植愧兰荪,高操摧冰霜。 【注】①温:温静。②兰荪:兰与荪,皆香草。

8诗的前八句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水仙花,请简要赏析。(6分)

9.诗中的水仙花有什么样的“高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

(1)《诗经.氓》中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淡漠的句子为:“ ”阅读答案__,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以“,”表现新旧更 替的自然理趣和生活哲理。

(3)苏轼《赤壁赋》中的“, 要修身自好,不羡慕和索取不属于自己的身外之物。

【乙】 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 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残耱①

李锐

斜长的身影越过门前的土路,正好影住那盘拉散了架子的耱。己经记不得惋 惜多少遍了.可看见它还是痛惜不止,就好像被扯断了的是自己身上的筋骨,咳, 和人一样,再结实、再年轻,也有老的时候,也有不中用的时候。

金红的太阳压在西山顶上了。苍老的夕阳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只能在斜长的 影子里越陷越深。窝在土崖下边的村子也跟着苍老的夕阳,一起被埋在幽暗的阴 影当中。

零零落落的炊烟软软地升起来,在村子后面的杨树林上边连成一条白云,像 是给渐起的暮色镶嵌了一块依稀的薄玉。

唉,看着怪好看的,看着怪揪。的,等日头一落下去,夜凉一起,一眨眼就

空了,连个影子也没有。

满是青筋的手一直抓着身边的杨树苗,树枝上新吐的树叶只有铜钱大,在夕 阳的余光里闪闪发亮,远远看过去,好像满树晶莹剔透的玉佩在夕阳中摇摆。 左腿上的伤还在疼。今天在地里耱地的时候,黑骡子拉着散了架的耱把自己 给拽倒了。等到把耱从黑骡子身上卸下来,他才感觉到腿上的疼痛,疼得钻心。 他抹下额头上的冷汗,坐在耱架上点着了一支烟,把第一口烟吸进去,眼泪就冒 出来了。不是因为疼,是因为难受,是因为亲眼看见自己老了,亲眼看见自己快 要伺候不了这些黄土了。身边没有人,漫天漫地的黄土里只有不会说话的黑骡子, 只有这盘拉坏了的耱,他就那么坐在大太阳底下,一个人哭。不就是孙子孙女不 在身边么?不就是清明节儿子们没回来么?没有人回来,你和老伴儿不是也把坟 上了,也把纸烧了么?没有人回来,你不是也年年把庄稼种了么?

以前,院门前的路边上站着一排八棵杨树,还是大儿子出生的那年自己亲手 种下的。一眨眼,二十多年过去,树早已经长成材了,全都做了房屋的大粱。一 连几幢院子,青砖灰瓦一字排开,每年春天,院子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杏花热 热闹闹连成一片,就像一幅好画……那时候,自己站在沟对面的塬畔上,远远看 着这个繁花似锦的院子,心里像是喝了老酒一样又暖和又舒服。

可这些年,原来热热闹闹的一个村子,如今冷落得就像块荒地。一家一家地 都走了,去北京的,去太原的,去临汾的,去县城的,实在不行也要去河底镇、 去黑龙关。住不进城里宁愿在城边上凑合,也不回来住。一座一座的空院子,僻 静得叫人发怵。

后来,这锯倒的八棵杨树每年都从老根里憋出来数不清的枝条,可自己已经 没有心思再伺弄它们了。年年长,年年砍。本以为它们都死绝了,可去年春天忽 然又憋出这棵嫩枝子来,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站在那些伤疤旁边。明知道这些漫 生的条子长不成材,可还是把它留下了。只要看见它,心里就一阵一阵地牺惶, 一阵一阵地可怜它。

最后一抹余辉越过黄色的土墙,照亮了屋脊,他忽然看见几蓬枯草站在儿子 们的屋顶上,像火苗一样在屋脊的瓦背上烧得通红。心里猛一阵钻心的绞疼,疼 得牵心拽肺的,疼得连气都快要断了。他赶紧闭上眼睛,在黑暗中用别人说过的 话安慰自己,你真是老糊涂啦你,儿孙自有儿孙福。娃娃们愿意留在城里过好日 子,儿子孙子都想当城里人……可你说这棵小树苗它怎么就从死了的梦里又长出 来了呢……我真想现在就死,就这么攥着这棵小树苗死。就让他们把这棵树和我 一块放到棺材里,就让他们把我这盘散了架的耱和我一块埋到土里,赶明儿老伴 死了让她和我埋在一块儿……我不用他们给我上坟。我不用在城里过好日子的儿 孙们离开他们的好日子,到乡下来照看这几幢空院子。就让这棵小树苗从我坟里 长出来,长成一棵大树,长得满树满枝的绿叶子。风一刮,树叶子在我头上哗哗 地响,让树叶子哗啦哗啦地天天跟我说话。它知道我想的是什么,它知道我心疼 它,它知道是我把它栽到我的梦里来的……死吧,死吧,死吧……和我的耱一块 儿死,现在就死,就死在这黑天黑地里,就死在这几幢院子跟前,就拉着这棵小 树苗死……

没有风,也没有响动。

太阳下山了。夜幕一下子扑上来。 【注】①:有些地方称作耢或称作盖,是一种农具。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第二篇:《(皖智教育1号卷)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皖智教育)1号卷·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

语 文 试 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共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训在中国具有长达3000年的文化传承,是我们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深厚渊源。家训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社会和家庭的基础。其根本的原因,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古代社会是“伦理社会”。具体而言,一是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国之本在家”,因而十分重视“齐家”,而“齐家”在于“修身”;修身就是家庭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这就决定了家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修身齐家也就成了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二是传统社会的家庭是以父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宗法制家庭、家族的特点,就是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承法而代代相传。家训就是达到家庭、家族得以代代延续的文化基础。以上二条决定了中国古代家训的发达,

传统家训主要是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父祖对子孙的教诲训示。事实上,家训文化之所以有效和得以传承,关键在于父家长对于家庭成员具有无可撼动的绝对权威。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是不孝,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的惩处。所谓“家训”,实际上就是“父训”。正是家长的权威决定了其家训的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决定了家训的可行性。而在今天,父家长制已经瓦解,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不是靠制度,而是靠作为父亲的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就是说,父亲在家中的权威没有了强制性的制度保障。这是今天建设家训所遇到的最为困难的地方。

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子女的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以及“生男生女一个样”的宣传,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种接代”的生育观念,这就冲击了中国人重视光宗耀祖、维护家族荣誉的传统观念,随之也就消解了立家训的这一动力机制。而在古代,家训是与家族荣誉的代代相传同行的,因而才有立家训、遵家训的动力。包拯家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包拯训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在今天,还能看到这样的家训吗?无疑,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产生传统家训文化那样的社会基础,而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想重建家训文化的困境所在。

在现代,家庭的稳定对于社会的稳定仍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家庭建设依然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这也就决定了现代家训文化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现代家训建设的外在动力。当然,问题在于它的内在动力。无论是主干家庭还是核心家庭,家庭和睦、富裕,家庭生活的安定、幸福,是每一个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内在的共同要求。因而,“家和邻睦”、“家和万事兴”这一传统的伦理理念仍然是现代家庭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而这正是现代家训文化建设的内生性的根本动力。

我认为,现代家训文化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睦、富裕、安定、幸福”这一现代家庭的核心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家训成为家庭成员的自觉要求。而能达成家庭核心价值共识的精神基础——也是最基本最牢固的因素,就是“亲情”——“亲缘”。因此,要建设好现代家训文化,就应充分而持久地激发和保持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亲缘这一强大的人文力量,从而充分发挥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朱贻庭《今天,重建家训文化何以可能》)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家训及家训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阅读答案__,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

A.家训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与特色,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性文化。

B.修身齐家是传统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因为“国之本在家”,而欲“齐家”必先“修身”。

C.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与以父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是中国传统家训发达的决定性因素。

D.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能够发挥作用并得以传承,其关键在于父家长在家庭成员中拥有绝对的权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古代,“家训”的本质就是“父训”;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会受到舆论谴责乃至法律惩处。

B.当今时代,中国人重视光宗耀祖、维护家族荣誉的观念受到了挑战,立家训的动力机制受到一定影响。

C.包拯家训是家训方面的典型例证,说明古代不遵家训的子孙都是不能放归本家或者葬于大茔之中的。

D.家庭建设在现代依然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培育现代家训文化,建设现代家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传统社会,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承法而代代相传;作为文化基础,家训能促使家庭、家族代代延续。

B.今天的家训建设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父亲在家庭的权威失去了强制性的制度保障,而靠的是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

C.“家和邻睦”仍然是现代家庭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因而每一个家庭都会追求家庭和睦、富裕,生活安定、幸福。

D.作者认为,建设现代家训文化必须紧紧抓住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这一核心因素,使其成为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动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日:“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日:“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十艮,渊不以介怀。

及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诏兼侍中。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高祖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成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谥日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日/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B.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日/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C.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日/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D.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日/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古曾注:“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B.“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服阕”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D.“谥”,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而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卢渊性情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家庭和睦,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做了始平王的老师后,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高祖要册立冯氏为皇后,先征询卢渊的意见,卢渊认为这是朝廷大事,应该择日占卜再定夺,但他的意见未被皇帝接受。

C卢渊对待叛乱的态度是诛杀首恶,宽宥其余。在羌人叛乱时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叛逃时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D.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被罚了俸禄。不久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7.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2)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赋水仙花 【宋】朱熹

隆冬凋百卉,江梅厉孤芳。

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

纷敷翠羽帔,温靘①白玉相。

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

弱植愧兰荪②,高操摧冰霜。

【注】①温靘:温静。②兰荪:兰与荪,皆香草。

8.诗的前八句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水仙花,请简要赏析。(6分)阅读答案__,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

9.诗中的水仙花有什么样的“高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

(1)《诗经•氓》中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淡漠的句子为:“ , 。”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以“ , ”表现新旧更替的自然理趣和生活哲理。

(3)苏轼《赤壁赋》中的“ , ” 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修身自好,不羡慕和索取不属于自己的身外之物。阅读答案__,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

【乙】 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残耱① 李锐

斜长的身影越过门前的土路,正好影住那盘拉散了架子的耱。己经记不得惋惜多少遍了.可看见它还是痛惜不止,就好像被扯断了的是自己身上的筋骨,咳,和人一样,再结实、再年轻,也有老的时候,也有不中用的时候。

金红的太阳压在西山顶上了。苍老的夕阳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只能在斜长的影子里越陷越深。窝在土崖下边的村子也跟着苍老的夕阳,一起被埋在幽暗的阴影当中。

零零落落的炊烟软软地升起来,在村子后面的杨树林上边连成一条白云,像是给渐起的暮色镶嵌了一块依稀的薄玉。

唉,看着怪好看的,看着怪揪心的,等日头一落下去,夜凉一起,一眨眼就空了,连个影子也没有。

满是青筋的手一直抓着身边的杨树苗,树枝上新吐的树叶只有铜钱大,在夕阳的余光里闪闪发亮,远远看过去,好像满树晶莹剔透的玉佩在夕阳中摇摆。左腿上的伤还在疼。今天在地里耱地的时候,黑骡子拉着散了架的耱把自己给拽倒了。等到把耱从黑骡子身上卸下来,他才感觉到腿上的疼痛,疼得钻心。他抹下额头上的冷汗,坐在耱架上点着了一支烟,把第一口烟吸进去,眼泪就冒出来了。不是因为疼,是因为难受,是因为亲眼看见自己老了,亲眼看见自己快要伺候不了这些黄土了。身边没有人,漫天漫地的黄土里只有不会说话的黑骡子,只有这盘拉坏了的耱,他就那么坐在大太阳底下,一个人哭。不就是孙子孙女不在身边么?不就是清明节儿子们没回来么?没有人回来,你和老伴)不是也把坟上了,也把纸烧了么?没有人回来,你不是也年年把庄稼种了么?

以前,院门前的路边上站着一排八棵杨树,还是大儿子出生的那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一眨眼,二十多年过去,树早己经长成材了,全都做了房屋的大粱。一连几幢院子,青砖灰瓦一字排开,每年春天,院子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杏花热热闹闹连成一片,就像一幅好画……那时候,自己站在沟对面的塬畔上,远远看着这个繁花似锦的院子,心里像是喝了老酒一样又暖和又舒服。

可这些年,原来热热闹闹的一个村子,如今冷落得就像块荒地。一家一家地都走了,去北京的,去太原的,去临汾的,去县城的,实在不行也要去河底镇、去黑龙关。住不进城里宁愿在城边上凑合,也不回来住。一座一座的空院子,僻静得叫人发怵。

第三篇:《安徽省合肥市三中2016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合肥三中高三年级12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在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不过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聚落和城市可以理解成文明体的表层结构,是文明的结果与呈现。支持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特别是导致集约化生产出现的关键性技术因素的突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因此,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是文明起源的内因。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可以理解成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的视野看,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特质的常常是那些文明体的表层结构,而驱动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通过交流存在明显互动性,存在着趋同现象。

和其他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成熟一样,夏文明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以来,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这里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漩涡地带。整个公元前3千纪的下半叶数百年间,中原文明已经孕育了深层的变革,至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西方文化因素向中原频繁汇集,更多学者不断举出南方以水稻种植文化的北传和对黄河流域农业文化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来进行说明:源于中国境外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一时期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这些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的社会变化更为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所以近来有学者立足于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的史实,用‚青铜革命‛来概括这一时期社会的变化。

青铜技术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因为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工序,如果是合金,一件铜器的产生就需要更复杂的程序,这无疑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其次是小麦,小麦是一种高产农作物,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的小麦,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小麦是需要灌溉的农作物,因此它的大面积种植需要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国际学术界曾站在水利资源分配的角度,探究过西亚两河流域以及埃及文明出现的动因。可以推测相应的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必然存在内在关系。牛羊类动物牲畜传入中原内地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牛羊人工畜养传入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传统的以猪肉为主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

(摘编自刘学堂、李文瑛《史前“青铜之路”与中原文明》)

1.下列关于“文明起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但是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

B.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是支持文明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因素。

C.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是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

D.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看,文明体的表层结构常常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的特质,驱动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从各不相同逐渐趋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原文明在几百年间孕育了深层的变革,公元前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夏文明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B.西方文明因素从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中原地区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中心地带。

C.源于中国境外的很多文化因素在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但这一观点一直遭到学界的否定。

D.可以用“青铜革命”来概括的、以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为主要表现之一的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社会革命性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工序,如果是合金,工序更为复杂,这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

B.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高产农作物小麦,小麦大面积种植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的需求使得公共管理系统得以初步形成。

C.从水利资源的分配与西亚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出现的关系,可以推测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有关系。

D.牛羊人工畜养传入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心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及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

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诏兼侍中。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将还,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未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

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高祖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

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咸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谥.

曰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B.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C.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D.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古曾注:“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B.“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服阕”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D.“谥”,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而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渊性情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家庭和睦,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做了始平王的老师后,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高祖要册立冯氏为皇后,先征询卢渊的意见,卢渊认为这是朝廷大事,应该择日占卜再定夺,但他的意见未被皇帝接受。

C.卢渊对待叛乱的态度是诛杀首恶,宽宥其余。在羌人叛乱时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叛逃时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D.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罚了俸禄。不久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2)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 薛 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②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

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使至塞上》中描写壮丽奇特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似,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題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八月骄阳 汪曾祺

张百顺年轻时拉过洋车,后来卖了多年烤白薯。德胜门豁口内外没有吃过张百顺的烤白薯的人不多。后来取缔了小商小贩,许多做小买卖的都改了行,张百顺托人谋了个事由儿,到太平湖公园来看门。一晃,十来年了。

每天到园子里来遛早的,都是熟人。

来得最早的是刘宝利。他是个唱戏的。剧团演开了革命现代戏,台上没有他的活儿,领导动员他提前退了休。

跟他差不多时候进园子遛弯的叫顾止庵,早年教私塾,后来给人抄书,抄稿子,代写家信。解放后,又添了一项业务:代写检讨。后来搁了笔。每天就是遛遛弯儿。

这天他进了太平湖,公园看门的张百顺正在湖边淘洗螺蛳。

‚顾先生,您说这文化大革命,它是怎么一回子事?‛

‚您问我?——这谁知道。‛

‚这红卫兵,呼啦——全起来了,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他们怎么有这么大的权?谁给他们的权?‛

刘宝利来了。

‚昨儿,我可瞧了一场热闹!‛

‚什么热闹?‛

‚烧行头。嗬!堆成一座小山哪!大红官衣、青褶子,这没什么!帅盔、八面威、相貂、驸马套……这也没有什么!大蟒大靠,苏绣平金,都是新的,太可惜了!这值多少钱哪!一把火,全烧啦!火苗儿蹿起老高。烧煳了的碎绸子片飞得哪儿哪儿都是。‛

‚唉!‛

‚火边上还围了一圈人,都是文艺界的头头脑脑。有跪着的,有撅着的。有的挂着牌子,有的脊背贴了一张大纸,写着字。都是满头大汗。您想想:这么热的天,又烤着大火,能不出汗吗?一群红卫兵,攥着宽皮带,挨着个抽他们。劈头盖脸!有的,一皮带下去,登时,脑袋就开了,血就下来了。——皮带上带着大铜头子哪!

‚唉!‛

这工夫,园门口进来一个人。六十七八岁,戴着眼镜,一身干干净净的藏青制服,自家纳的千层底布鞋,拄着一根角把棕竹手杖。这人见了顾止庵,略略点了点头,往后面走去了。

这人眼神有点直勾勾的,脸上气色也不大好。这人走到靠近后湖的一张长椅旁边,坐下来,望着湖水。

顾止庵说:‚茶也喝透了,咱们也该散了。‛

张百顺把螺蛳送回家。回来,那个人还在长椅上坐着,望着湖水。

柳树上知了叫得非常欢势。天越热,它们叫得越欢。赛着叫。整个太平湖全归了它们了。 张百顺回家吃了中午饭。回来,那个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粉蝶儿、黄蝴蝶乱飞。忽上,忽下。忽起,忽落。黄蝴蝶,白蝴蝶。白蝴蝶,黄蝴蝶…… 天黑了。张百顺要回家了。那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蛐蛐、油葫芦叫成一片。还有金铃子。野茉莉散发着一阵一阵的清香。一条大鱼跃出了水面,歘(xū)的一声,又没到水里。星星出来了。

第二天天一亮,刘宝利到太平湖练功。发现有人投湖啦!他叫了两个打鱼的人,把尸首捞了上来,放在湖边草地上。这工夫,顾止庵和张百顺也赶了过来。

顾止庵四下里看看,说:‚这人想死的心是下铁了的。他投湖的时候,神智很清醒,你们看,他的上衣还整整齐齐地搭在椅背上,手杖也好好地靠在一边。咱们掏掏他的兜儿,看看有什么,好知道死者是谁呀。‛

顾止庵从死者的上衣兜里掏出一个工作证,是北京市文联发的:

姓名:舒舍予 职务:主席

顾止庵看看工作证上的相片,又看看死者的脸,拍了拍工作证:

‚这人,我认得!怪不得昨儿他进园子的时候,好像跟我招呼了一下。我还上他那儿聊过几次。人挺好,有学问!‛阅读答案__,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

‚您等等!他到底是谁呀?‛

‚他,就是老舍呀!‛

刘宝利看着死者:

‚我认出来了!在孔庙挨打的,就有他!您瞧,脑袋上还有伤,身上净是血嘎巴!——我真不明白。这么个人,旧社会能容得他,怎么咱这新社会倒容不得他呢?‛

顾止庵说:‚‘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这大概就是他想不通的地方。‛ 张百顺撅了两根柳条,在老舍的脸上摇晃着,怕有苍蝇。

‚他从昨儿早起就坐在这张椅子上,心里来回来去,不知道想了多少事哪!‛

‚‘千古艰难唯一死’呀!‛

‚那干吗要走了这条路呢?这秋老虎虽毒,它不也有凉快的时候不?‛

顾止庵环顾左右,沉沉地叹了一口气:‚‘士可杀,而不可辱’啊!‛

刘宝利说:‚我去找张席,给他盖上点儿!‛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通过对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三个市井百姓人物身份的交代,直接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B.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三个人关于文革所见所闻的对话表现了普通百姓对于文革中发生的“烧戏服”“打人”等事件的困惑和气愤以及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C.小说中描写了文革中普通百姓能“忍”和老舍的“不忍”,表现了中国老百姓的坚韧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老舍的脆弱。

D.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是平常人物,也是最符合艺术真实的人物。对他们身份的交代,既为下文的谈话内容做铺垫,也为见证一位作家的死作铺垫。

E.作者冷静地反复叙述这个人“坐在后湖的一张长椅上望着湖水”,这个动作的四次重复,笔端凝注了无限的悲怆与沉痛。

(2)小说中的老舍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第四篇:《【独家】安徽省合肥三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合肥三中高三年级12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在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不过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聚落和城市可以理解成文明体的表层结构,是文明的结果与呈现。支持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特别是导致集约化生产出现的关键性技术因素的突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因此,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是文明起源的内因。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可以理解成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的视野看,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特质的常常是那些文明体的表层结构,而驱动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通过交流存在明显互动性,存在着趋同现象。

和其他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成熟一样,夏文明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以来,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这里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漩涡地带。整个公元前3千纪的下半叶数百年间,中原文明已经孕育了深层的变革,至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西方文化因素向中原频繁汇集,更多学者不断举出南方以水稻种植文化的北传和对黄河流域农业文化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来进行说明:源于中国境外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一时期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这些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的社会变化更为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所以近来有学者立足于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的史实,用‚青铜革命‛来概括这一时期社会的变化。

青铜技术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因为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工序,如果是合金,一件铜器的产生就需要更复杂的程序,这无疑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其次是小麦,小麦是一种高产农作物,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的小麦,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小麦是需要灌溉的农作物,因此它的大面积种植需要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国际学术界曾站在水利资源分配的角度,探究过西亚两河流域以及埃及文明出现的动因。可以推测相应的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必然存在内在关系。牛羊类动物牲畜传入中原内地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牛羊人工畜养传入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传统的以猪肉为主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

(摘编自刘学堂、李文瑛《史前“青铜之路”与中原文明》)

1.下列关于“文明起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但是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

B.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是支持文明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因素。

C.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是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

D.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看,文明体的表层结构常常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的特质,驱动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从各不相同逐渐趋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原文明在几百年间孕育了深层的变革,公元前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夏文明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B.西方文明因素从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中原地区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中心地带。

C.源于中国境外的很多文化因素在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但这一观点一直遭到学界的否定。

D.可以用“青铜革命”来概括的、以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为主要表现之一的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社会革命性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工序,如果是合金,工序更为复杂,这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

B.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高产农作物小麦,小麦大面积种植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的需求使得公共管理系统得以初步形成。

C.从水利资源的分配与西亚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出现的关系,可以推测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有关系。

D.牛羊人工畜养传入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心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及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

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诏兼侍中。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将还,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未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

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阅读答案__,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高祖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

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咸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谥.

曰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B.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C.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D.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古曾注:“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B.“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服阕”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D.“谥”,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而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渊性情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家庭和睦,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做了始平王的老师后,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高祖要册立冯氏为皇后,先征询卢渊的意见,卢渊认为这是朝廷大事,应该择日占卜再定夺,但他的意见未被皇帝接受。

C.卢渊对待叛乱的态度是诛杀首恶,宽宥其余。在羌人叛乱时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叛逃时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D.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罚了俸禄。不久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2)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 薛 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②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

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使至塞上》中描写壮丽奇特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似,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題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八月骄阳 汪曾祺

张百顺年轻时拉过洋车,后来卖了多年烤白薯。德胜门豁口内外没有吃过张百顺的烤白薯的人不多。后来取缔了小商小贩,许多做小买卖的都改了行,张百顺托人谋了个事由儿,到太平湖公园来看门。一晃,十来年了。

每天到园子里来遛早的,都是熟人。

来得最早的是刘宝利。他是个唱戏的。剧团演开了革命现代戏,台上没有他的活儿,领导动员他提前退了休。

跟他差不多时候进园子遛弯的叫顾止庵,早年教私塾,后来给人抄书,抄稿子,代写家信。解放后,又添了一项业务:代写检讨。后来搁了笔。每天就是遛遛弯儿。

这天他进了太平湖,公园看门的张百顺正在湖边淘洗螺蛳。

‚顾先生,您说这文化大革命,它是怎么一回子事?‛

‚您问我?——这谁知道。‛

‚这红卫兵,呼啦——全起来了,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他们怎么有这么大的权?谁给他们的权?‛

刘宝利来了。

‚昨儿,我可瞧了一场热闹!‛

‚什么热闹?‛

‚烧行头。嗬!堆成一座小山哪!大红官衣、青褶子,这没什么!帅盔、八面威、相貂、驸马套……这也没有什么!大蟒大靠,苏绣平金,都是新的,太可惜了!这值多少钱哪!一把火,全烧啦!火苗儿蹿起老高。烧煳了的碎绸子片飞得哪儿哪儿都是。‛

‚唉!‛

‚火边上还围了一圈人,都是文艺界的头头脑脑。有跪着的,有撅着的。有的挂着牌子,有的脊背贴了一张大纸,写着字。都是满头大汗。您想想:这么热的天,又烤着大火,能不出汗吗?一群红卫兵,攥着宽皮带,挨着个抽他们。劈头盖脸!有的,一皮带下去,登时,脑袋就开了,血就下来了。——皮带上带着大铜头子哪!

‚唉!‛

这工夫,园门口进来一个人。六十七八岁,戴着眼镜,一身干干净净的藏青制服,自家纳的千层底布鞋,拄着一根角把棕竹手杖。这人见了顾止庵,略略点了点头,往后面走去了。

这人眼神有点直勾勾的,脸上气色也不大好。这人走到靠近后湖的一张长椅旁边,坐下来,望着湖水。

顾止庵说:‚茶也喝透了,咱们也该散了。‛

张百顺把螺蛳送回家。回来,那个人还在长椅上坐着,望着湖水。

柳树上知了叫得非常欢势。天越热,它们叫得越欢。赛着叫。整个太平湖全归了它们了。 张百顺回家吃了中午饭。回来,那个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粉蝶儿、黄蝴蝶乱飞。忽上,忽下。忽起,忽落。黄蝴蝶,白蝴蝶。白蝴蝶,黄蝴蝶…… 天黑了。张百顺要回家了。那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蛐蛐、油葫芦叫成一片。还有金铃子。野茉莉散发着一阵一阵的清香。一条大鱼跃出了水面,歘(xū)的一声,又没到水里。星星出来了。

第二天天一亮,刘宝利到太平湖练功。发现有人投湖啦!他叫了两个打鱼的人,把尸首捞了上来,放在湖边草地上。这工夫,顾止庵和张百顺也赶了过来。

顾止庵四下里看看,说:‚这人想死的心是下铁了的。他投湖的时候,神智很清醒,你们看,他的上衣还整整齐齐地搭在椅背上,手杖也好好地靠在一边。咱们掏掏他的兜儿,看看有什么,好知道死者是谁呀。‛

顾止庵从死者的上衣兜里掏出一个工作证,是北京市文联发的:

姓名:舒舍予 职务:主席

顾止庵看看工作证上的相片,又看看死者的脸,拍了拍工作证:

‚这人,我认得!怪不得昨儿他进园子的时候,好像跟我招呼了一下。我还上他那儿聊过几次。人挺好,有学问!‛

‚您等等!他到底是谁呀?‛

‚他,就是老舍呀!‛

刘宝利看着死者:

‚我认出来了!在孔庙挨打的,就有他!您瞧,脑袋上还有伤,身上净是血嘎巴!——我真不明白。这么个人,旧社会能容得他,怎么咱这新社会倒容不得他呢?‛

顾止庵说:‚‘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这大概就是他想不通的地方。‛ 张百顺撅了两根柳条,在老舍的脸上摇晃着,怕有苍蝇。

‚他从昨儿早起就坐在这张椅子上,心里来回来去,不知道想了多少事哪!‛

‚‘千古艰难唯一死’呀!‛

‚那干吗要走了这条路呢?这秋老虎虽毒,它不也有凉快的时候不?‛

顾止庵环顾左右,沉沉地叹了一口气:‚‘士可杀,而不可辱’啊!‛

刘宝利说:‚我去找张席,给他盖上点儿!‛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通过对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三个市井百姓人物身份的交代,直接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B.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三个人关于文革所见所闻的对话表现了普通百姓对于文革中发生的“烧戏服”“打人”等事件的困惑和气愤以及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C.小说中描写了文革中普通百姓能“忍”和老舍的“不忍”,表现了中国老百姓的坚韧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老舍的脆弱。

D.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是平常人物,也是最符合艺术真实的人物。对他们身份的交代,既为下文的谈话内容做铺垫,也为见证一位作家的死作铺垫。

E.作者冷静地反复叙述这个人“坐在后湖的一张长椅上望着湖水”,这个动作的四次重复,笔端凝注了无限的悲怆与沉痛。

(2)小说中的老舍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第五篇:《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语文》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语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6.0分)

家训在中国具有长达3000年的文化传承,是我们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深厚渊源。家训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社会和家庭的基础。其根本的原因,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古代社会是“伦理社会”。具体而言,一是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国之本在家”,因而十分重视“齐家”,而“齐家”在于“修身”;修身就是家庭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这就决定了家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修身齐家也就成了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二是传统社会的家庭是以父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宗法制家庭、家族的特点,就是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承法而代代相传。家训就是达到家庭、家族得以代代延续的文化基础。以上二条决定了中国古代家训的发达。

传统家训主要是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父祖对子孙的教诲训示。事实上,家训文化之所以有效和得以传承,关键在于父家长对于家庭成员具有无可撼动的绝对权威。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是不孝,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的惩处。所谓“家训”,实际上就是“父训”。正是家长的权威决定了其家训的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决定了家训的可行性。而在今天,父家长制已经瓦解,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不是靠制度,而是靠作为父亲的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就是说,父在家中的权威没有了强制性的制度保障。这是今天建设家训所遇到的最为困难的地方。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子女的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以及“生男生女一个样”的宣传,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种接代”的生育观念,这就冲击了中国人重视光宗耀祖、维护家族荣誉的传统观念,随之也就消解了立家训的这一动力机制。而在古代,家训是与家族荣誉的代代相传同行的,因而才有立家训、遵家训的动力。包拯家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包拯训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在今天,还能看到这样的家训吗?无疑,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产生传统家训文化那样的社会基础,而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想重建家训文化的困境所在。

在现代,家庭的稳定对于社会的稳定仍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家庭建设依然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这也就决定了现代家训文化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现代家训建设的外在动力。当然,问题在于它的内在动力。无论是主干家庭还是核心家庭,家庭和睦、富裕,家庭生活的安定、幸福,是每一个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内在的共同要求。因而,“家和邻睦”、“家和万事兴”这一传统的伦理理念仍然是现代家庭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而这正是现代家训文化建设的内生性的根本动力。

我认为,现代家训文化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睦、富裕、安定、幸福”这一现代家庭的核心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家训成为家庭成员的自觉要求。而能达成家庭核心价值共识的精神基础——也是最基本最牢固的因素,就是“亲情”——“亲缘”。因此,要建设好现代家训文化,就应充分而持久地激发和保持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亲缘这一强大的人文力量,从而充分发挥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朱贻庭《今天,重建家训文化何以可能》)

1.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家训及家训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家训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与特色,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性文化。

B. 修身齐家是传统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因为“国之本在家”,而欲“齐家”必先“修身”。

C. 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与以父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是中国传统家训发达的决定性因素。

D.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能够发挥作用并得以传承,其关键在于父家长在家庭成员中拥有绝对的权威。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中国古代,“家训”的本质就是“父训”;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会受到舆论谴责乃至法律惩处。

B. 当今时代,中国人重视光宗耀祖、维护家族荣誉的观念受到了挑战,立家训的动力机制受到一定影响。

C. 包拯家训是家训方面的典型例证,说明古代不遵家训的子孙都是不能放归本家或者葬于大茔之中的。

D. 家庭建设在现代依然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培育现代家训文化,建设现代家训。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中国传统社会,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承法而代代相传;作为文化基础,家训能促使家庭、家族代代延续。

B. 今天的家训建设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父亲在家庭的权威失去了强制性的制度保障,而靠的是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

C. “家和邻睦”仍然是现代家庭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因而每一个家庭都会追求家庭和睦、富裕,生活安定、幸福。

D. 作者认为,建设现代家训文化必须紧紧抓住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这一核心因素,使其成为建设现代家训文化的动力。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心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及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诏兼侍中。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未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

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高祖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咸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谥曰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B.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C.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D.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5.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古曾注:“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B. “ ”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 “ ”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D. “ ”,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而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卢渊性情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家庭和睦,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做了始平王的老师后,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 高祖要册立冯氏为皇后,先征询卢渊的意见,卢渊认为这是朝廷大事,应该择日占卜再定夺,但他的意见未被皇帝接受。

C. 卢渊对待叛乱的态度是诛杀首恶,宽宥其余。在羌人叛乱时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叛逃时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D. 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被罚了俸禄。不久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

7.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心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及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诏兼侍中。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未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高祖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咸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谥曰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译文: (2)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译文: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赋水仙花

【宋】朱熹

隆冬凋百卉,江梅厉孤芳。

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

纷敷翠羽帔,温靘①白玉相。

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

弱植愧兰荪②,高操摧冰霜。

【注】①温靘:温静。②兰荪:兰与荪,皆香草。

8. 诗的前八句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水仙花,请简要赏析。(6分)

9. 诗中的水仙花有什么样的“高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四、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 (1)《诗经·氓》中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淡漠的句子为:“ , 。”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以“ , ”表现新旧更替的自然理趣和生活哲理。 (3)苏轼《赤壁赋》中的“ , ”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修身自好,不羡慕和索取不属于自己的身外之物。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①残 耱 李锐 斜长的身影越过门前的土路,正好影住那盘拉散了架子的耱。己经记不得惋惜多少遍了,可看见它还是痛惜不止,就好像被扯断了的是自己身上的筋骨,咳,和人一样,再结实、再年轻,也有老的时候,也有不中用的时候。 金红的太阳压在西山顶上了。苍老的夕阳己经没有什么力量,只能在斜长的影子里越陷越深。窝在土崖下边的村子也跟着苍老的夕阳,一起被埋在幽暗的阴影当中。 零零落落的炊烟软软地升起来,在村子后面的杨树林上边连成一条白云,像是给渐起的暮色镶嵌了一块依稀的薄玉。 唉,看着怪好看的,看着怪揪心的,等日头一落下去,夜凉一起,一眨眼就空了,连个影子也没有。 满是青筋的手一直抓着身边的杨树苗,树枝上新吐的树叶只有铜钱大,在夕阳的余光里闪闪发亮,远远看过去,好像满树晶莹剔透的玉佩在夕阳中摇摆。 左腿上的伤还在疼。今天在地里耱地的时候,黑骡子拉着散了架的耱把自己给拽倒了。等到把耱从黑骡子身上卸下来,他才感觉到腿上的疼痛,疼得钻心。他抹下额头上的冷汗,坐在耱架上点着了一支烟,把第一口烟吸进去,眼泪就冒出来了。不是因为疼,是因为难受,是因为亲眼看见自己老了,亲眼看见自己快要伺候不了这些黄土了。身边没有人,漫天漫地的黄土里只有不会说话的黑骡子,只有这盘拉坏了的耱,他就那么坐在大太阳底下,一个人哭。不就是孙子孙女不在身边么?不就是清明节儿子们没回来么?没有人回来,你和老伴儿不是也把坟上了,也把纸烧了么?没有人回来,你不是也年年把庄稼种了么? 以前,院门前的路边上站着一排八棵杨树,还是大儿子出生的那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一眨眼,二十多年过去,树早己经长成材了,全都做了房屋的大梁。一连几幢院子,青砖灰瓦一字排开,每年春天,院子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杏花热热闹闹连成一片,就像一幅好画……那时候,自己站在沟对面的塬畔上,远远看着这个繁花似锦的院子,心里像是喝了老酒一样又暖和又舒服。 可这些年,原来热热闹闹的一个村子,如今冷落得就像块荒地。一家一家地都走了,去北京的,去太原的,去临汾的,去县城的,实在不行也要去河底镇、去黑龙关。住不进城里宁愿在城边上凑合,也不回来住。一座一座的空院子,僻静得叫人发怵。 后来,这锯倒的八棵杨树每年都从老根里憋出来数不清的枝条,可自己己经没有心思再伺弄它们了。年年长,年年砍。本以为它们都死绝了,可去年春天忽然又憋出这棵嫩枝子来,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站在那些伤疤旁边。明知道这些漫生的条子长不成材,可还是把它留下了。只要看见它,心里就一阵一阵地恓惶,一阵一阵地可怜它。 最后一抹余辉越过黄色的土墙,照亮了屋脊,他忽然看见几蓬枯草站在儿子们的屋顶上,像火苗一样在屋脊的瓦背上烧得通红。心里猛一阵钻心的绞疼,疼得牵心拽肺的,疼得连气都快要断了。他赶紧闭上眼睛,在黑暗中用别人说过的话安慰自己,你真是老糊涂啦你,儿孙自有儿孙福。娃娃们愿意留在城里过好日子,儿子孙子都想当城里人……可你说这棵小树苗它怎么就从死了的梦里又长出来了呢……我真想现在就死,就这么攥着这棵小树苗死。就让他们把这棵树和我一块放到棺材里,就让他们把我这盘散了架的耱和我一块埋到土里,赶明儿老伴死了让她和我埋在一块儿……我不用他们给我上坟。我不用在城里过好日子的儿孙们离开他们的好日子,到乡下来照看这几幢空院子。就让这棵小树苗从我坟里长出来,长成一棵大树,长得满

第六篇:《李白《襄阳歌》“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全诗注释与赏析》

《襄阳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醉歌”。诗人触事遣兴,借人写己,充分表现了蔑视功名富贵、追求放浪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也流露了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襄阳歌

李白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

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注释】

1、襄阳歌:乐府旧题,属杂歌谣辞。襄阳,唐县名,今湖北襄樊市。

2、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樊市南。

3、倒著接蓠:用山简事。山简 (253~312年),字季伦,河内怀人,山涛第五子。生于曹魏齐王曹芳嘉平五年,卒于晋怀帝永嘉六年,终年六十岁。山简性温雅,有父风。山涛起初不知其山简的才华,山简叹道:“吾年几三十,而不为家公所知!”与嵇绍、刘谟、杨淮齐名。初为太子舍人。永嘉中,累迁至尚书左仆射,领吏部,疏广得才之路。不久出为镇南将军,镇襄阳。嗜酒,每游习家园,置酒池上便醉,名之曰高阳池。当时有儿童作歌以嘲之。洛阳陷落后(311年),迁于夏口,招纳流亡,江汉归附。卒于镇,追赠征南大将军。山简作有文集二卷,(《唐书 经籍志》)传于世,今佚。【李白《襄阳歌》“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全诗注释与赏析】李白《襄阳歌》“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全诗注释与赏析

4、山翁:即山简。全诗校:“一作山公。”

5、鸬鹚杓:形如鸬鹚颈的长柄酒杓。鹦鹉杯:用鹦鹉螺制成的酒杯。

6、鸭头绿:当时染色业的术语,指一种像鸭头上的绿毛一般的颜色。

7、酸醅:重酿而没有滤过的酒。

8、垒:堆积。魏:俗称酒母,即酿酒时所用的发酵糖化剂。糟丘台:酒糟堆成的山,丘高台。纣王沉湎于酒,以糟为丘。见《论衡·语增》。

9、“干金”句:《独异志》卷中:“后魏曹彰性倜傥,偶逢骏马爱之,其主所惜也。彰曰:‘予有美妾可换,惟君所选。’马主因指一妓,彰遂换之。”小,全诗校:“一作少。”

10、笑:全诗校:“一作醉。”落梅:即《梅花落》,乐府横吹曲名。

11、凤笙:笙形似凤,古人常称为凤笙。龙管:指笛,相传笛声如龙鸣,故称笛为龙管。

12、“咸阳”句:用秦相李斯被杀事。

13、罍:酒器。

14、羊公:指羊祜。一片石:指堕泪碑。

15、龟:古时碑石下的石刻动物,形状似龟。头:全诗校:“一作龙。”

16、全诗校:“一本此下有‘谁能忧彼身后事。金凫银鸭葬死灰’二句。”

17、朗:全诗校;“一作明。”

18、舒州杓:舒州(今安徽潜山县一带)出产的杓。唐时舒州以产酒器著名。力士铛:一种温酒的器具,唐代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带)所产。

句解: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李白《襄阳歌》“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全诗注释与赏析】文章李白《襄阳歌》“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全诗注释与赏析出自②葡萄:葡萄酒。 ③酦醅:没有滤过的重酿酒。

这两句是说,诗人喝足了酒,醉眼朦胧地四处张望,远处襄阳城外的汉水,清澄碧绿,就像刚酿好的葡萄酒一样。这是写醉眼中的幻觉,带有浓重的喜剧色彩。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①襄王云雨:指楚襄王梦遇巫山神女的故事

    这两句是说,即使尊贵到能与巫山神女相接的楚襄王,早已化成子虚乌有,而今巫山之下依然是江水东流,猿声夜啼,哪里及得上纵酒的乐趣。抒发了一种放纵行乐的情趣,从中看出精神舒展与解放的乐趣,带有浓厚的喜剧色彩。语言奔放,反映出具有个性的诗风。

李白《襄阳歌》“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全诗注释与赏析

背景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自巴蜀东下。十五年,在湖北安陆和退休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在襄阳任荆州长史兼东道采访史。李白往谒求官,不遂,乃作此诗以抒愤。它是李白的醉歌,诗中以醉汉的心理和眼光看周围世界,实际上是以带有诗意的眼光来看待一切,思索一切。

典故

诗一开始用了晋朝山简的典故。山简镇守襄阳时,喜欢去习家花园喝酒,常常大醉骑马而回。当时的歌谣说他:“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复能骑骏马,倒着白接篱。”接篱,一种白色帽子。李白在这里是说自己像当年的山简一样,日暮归来,烂醉如泥,被儿童拦住拍手唱歌,引起满街的喧笑。

但狂放不羁的诗人毫不在意,说什么人生百年,一共三万六千日,每天都应该往肚里倒上三百杯酒。此时,他酒意正浓,醉眼朦胧地朝四方看,远远看见襄阳城外碧绿的汉水,幻觉中就好像刚酿好的葡萄酒一样。啊,这汉江若能变作春酒,那么单是用来酿酒的酒曲,便能垒成一座糟丘台了。诗人醉骑在骏马雕鞍上,唱着《梅花落》的曲调,后面还跟着车子,车上挂着酒壶,载着乐队,奏着劝酒的乐曲。他洋洋自得,忽然觉得自己的纵酒生活,连历史上的王侯也莫能相比呢。秦丞相李斯也被秦二世杀掉了,临刑时对他儿子说:“吾欲与若(你)复牵黄犬,俱出上蔡(李斯的故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还有晋朝的羊祜,镇守襄阳时常游岘山,曾对人说:“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没无闻,使人悲伤。”祜死后,襄阳人在岘山立碑纪念。见到碑的人往往流泪,名为“堕泪碑”。但这碑到了此时已没有什么意义了。如今碑也已剥落,再无人为之堕泪了。一个生前即未得善终,一个身后虽有人为之立碑,但也难免逐渐湮没,不能有“月下倾金罍”这般快乐而现实。那清风朗月可以不花一钱尽情享用,酒醉之后,像玉山一样倒在风月中,该是何等潇洒、适意!

诗的尾声,诗人再次宣扬纵酒行乐,强调即使尊贵到能与巫山神女相接的楚襄王,亦早已化为子虚乌有,不及与伴自己喝酒的舒州杓、力士铛(chēng称)同生共死更有乐趣。

评价

这首诗为人们所爱读。【李白《襄阳歌》“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全诗注释与赏析】古诗词鉴赏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59693/

推荐访问:祖父和我阅读答案 祖父的园子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