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现场教学的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基地建设

来源:教学反思 时间:2016-07-21 13:09:0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教学反思】

基于历史现场教学的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基地建设(一)
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文化建设与创新

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文化建设与创新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一、大学教学合作精神的弱化与教学团队的培育

(一)教学合作精神的弱化

在我国,大学教师文化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个人文化”、“分离文化”和“人为文化”。而教学合作精神弱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教学改革层面。教学改革是大学改革的常态活动,改革范围包括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群的设计、单门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的变革等,一些教师拒绝参加或很少有兴趣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改革活动。二是课堂教学层面。教师习惯于在课堂教学中秉持“专业主义”作风,倾向于自己做主处理专业事务,在教学上与其他教师互不来往或来往甚少。在此情况下,教师很难向同事敞开教室的大门,不情愿或不乐意让同事对自己的工作方式指手划脚,不愿意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评头论足。“由此,同事之间往往达成默契,恪守‘互不干涉’原则,形成教师文化的隔离性。”大学教师的教学合作精神弱化,既有认识和态度的原因,也有机制和组织的问题。

从认识论上来看,教师往往认为大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私人领地,很多时候需要教师个人自悟与自我尝试。美国著名学者劳蒂也认为教师教学具有个人主义特质。在这种认识论的支配下,教师的课堂逐渐形成日复一日的“孤立课堂”。从教学任务来看,教师大多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量,授课已使他们精疲力尽,再加上为迎考核、评职称、做课题、拿奖项而必须进行的科研任务,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投入到教学研究与教学合作上来。从激励机制来看,大学普遍缺乏应有的规章制度鼓励教师加强教学上的合作,各种教学比赛反而鼓励教学竞争,任期考核和职称晋升的各项指标也往往鼓励各种教学竞争而非教学合作,因而教师缺乏教学合作的动力和压力。

从教学合作组织来看,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的合并、更名、升格和教学行政组织的扩展、上移,大学教师原来所在的教研室变成了系,大学内部的学院行政功能凸显,而系的教学合作功能式微,教师找不到可以进行教学探讨和合作的组织机构。在学院行政命令指挥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愿分享自己的经验,并且在“人为文化”支配下的教学活动中存在一定的警惕性。由此,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与研讨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组织平台。恰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些缺乏教学合作精神的大学教师,难以直接学习到同事优秀的教学经验,难以及时听取同事们积极的意见和建议,也缺少参与重要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机会,因此阻碍了自身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从而面临着生命中的生存困境。而学校组织的教学改革则由于教师缺乏教学合作精神而在某种程度上被抵制或其效果被消解,最终导致学校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二)大学教学团队的培育

现代大学最需要教学团队的精诚合作,大学教师亟待提供教学合作的平台以超越生存的困境。而要实现教学合作,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主体的意愿、分解的任务、共享的规则、互惠的效益。这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必须通过一个平台来实现。对于大学这个组织来说,教学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建立教学团队这种学习型组织,为适应环境和持续发展而不断进行学习,并通过教学团队这种学习型组织,促使教学合作的四个要素有机统一,进而防止由分歧导致的分离或分裂。大学各

院系要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求,规划出若干以通识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教学团队,并为每个教学团队配备一名优秀的带头人。为了培育真正优质的教学团队,成员必须自愿参加,真正达到“选择我爱的,爱我选择的”。实践证明,任何来自于外界的“人为合作”或行政性强制合作,都无法培育出真正优秀的教学团队。为形成教学团队中各成员间合作、理解和愉快的“团体格局”型的人际关系,团队带头人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开放的态度和奉献的精神,进行对话交流与人际互动。团队带头人必须集中团队智慧对各种教学问题进行讨论、磋商、探索,达到相互理解并真正达成共识,使团队成员在宽松的环境与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地、舒畅地进行交往,使各自合理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以便在共同的教学文化信念基础上建构专业成长的共同体。

众所周知,教学团队成员间之所以能够合作,不是因为他们之间或许存在的“差序格局”型的人际关系,而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任务需要完成,任务是维系他们之间合作与和谐关系的纽带。每位成员都要承担相应的职责,团队带头人必须把教学任务精心地予以分解,根据每个人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特长,合理分配教学方面的工作任务,明晰分工和彼此的责任,而且分工不分家,立足于在分工基础之上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并实现价值观、知识和技能的共享和创新。教学团队是一个公共领域,为了顺利运行,必须建立并遵守“团体格局”型人际关系所必需的合作的规则。教学团队规则包括合作的时间、地点、技术、程序、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等方面。教学团队带头人必须根据公共领域中人际关系的要求,在民主协商、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制定教学团队的运行规则,使成员受规则约束和支配。运行规则必须建立在合作导向的基础上,适度弱化竞争,强化合作。在教学团队规则的支配下,团队成员必须重新认知和确立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职责,准确定位。为了教学团队的顺利运行,还必须确保团队成员间相对清晰的群己界限和合理利益。合作一方面包含着为了共同目标的完成,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为了共同的成长。合作不仅仅强调相互依存,还强调相互受益,合作“作为一个利益代表系统,是一个特指的观念、模式或制度安排”,合作的结果是多赢的。只有实现多赢,才能确保教学团队成员的长久合作,并为合作提供足够的动力。因此,教学团队应建立共享的组织文化,确保各位成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

中互利共赢。每位成员既为教学团队做出贡献,也获得理智上、情感上和成果上的收获。

二、大学教学中教书育人的脱节与责任心的强化

大学是育人之本、科学之根、文化之魂。大学的使命,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培养,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教书”,是指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育人”,是指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治、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从教育的本真意义来看,教书必须育人,育人必须通过教书,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教书育人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师通过教书育人,使学生既成人又成才,获得全面发展。但是,在我国当今的大学教学中却出现了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亟待加以解决。

(一)大学教学中教书与育人脱节的现象与影响

大学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者统一于人才培养,都是为育人服务的,但在大学教学中却出现了教书不知育人、不愿育人、不会育人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从学校层面来看,突出表现为在大学课程建设中,重视专业课程的设置而忽视通识课程的设置,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从教师层面来看,突出表现为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忽视进行做人的品德教育,重视教学技能的改进而忽视育人技能的改进;从学生层面来看,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而轻视品德养成,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而忽视人文素养课程学习。在大学教学文化建设中,之所以会出现教书与育人脱节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把教育当成了一种职业而不是当成事业来深入地思考其中的育人使命,自然也就会忽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的技巧,甚至认为自己的责任仅仅是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培养学生品德的责任在于辅导员、班主任等政工人员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师。高校也缺乏育人的敏感性,在课程与教学管理方面,没有主动促进其育人价值实现的举措。教书与育人的脱节,造成了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对学生片面地进行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忽视品德教育,最终导致其身心片面地发展,偏离了教育的原点,导致了教育的异化;同时,教书与育人脱节也弱化了教师的

本来职责,降低了教师的素质和教育质量,损害了学校的竞争力和社会声誉。教书与育人的脱节,使大学师生同时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二)大学教学中教书育人责任心的强化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疏离人的教育必须回归到育人的原点上来。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早在1806年就提出,教育的全部工作都可以概括在道德这一概念中,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师不能止于传授知识,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大学若忘记了人,也就丢掉了自己的灵魂。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是大学的基本使命,但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正如《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了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提升大学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的社会声誉和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加强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超越生存的困境。第一,大学必须重新认知和审视自己的使命。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基本任务都是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历史使命的,把握住了这一神圣使命,才是真正把握住了大学的灵魂;第二,大学教师必须重新认知和审视教学的本质和价值。通过教学,大学教师既可以向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公民精神和职业道德,既要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也要给予通识课程足够的重视,精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普世价值等;第三,大学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敬畏之心。恰如康德所言,我们要敬畏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育人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是大学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大学教师只有从内心充满对育人事业的敬畏之心,才会富有使命感和责任心,才会充满动力和活力,才能真正安心潜心地育人;第四,大学必须建立政策导向机制和制度约束机制。大学要用政策导向机制来激励广大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发挥政策的先导作用,用制度来引导、规范、考核、评价教师的育人行为,真正切实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约束机制

基于历史现场教学的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基地建设(二)
泰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点宣传片脚本

19世纪末,孤独而苦闷的法国著名画家高更,面向大海,仰望天空,发出三个惊世骇俗、响彻百年的终极追问: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往哪里去?

这是渺小生命面对浩瀚时空的困惑与迷茫。人类,一直生活在这个巨大的问号中,苦苦寻找着答案。

今天,面临风云变幻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如何经受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新考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样需要每一个党员干部重复千万次的问:【基于历史现场教学的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基地建设】

——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基于历史现场教学的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基地建设】

[推出片名] 永恒的追问

前进的智慧,向上的力量,常常蕴藏于先行者的足迹和历史的辙印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

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特别是自1926年泰兴党组织成立以来,泰兴人民的革命斗争,始终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紧密相连。

革命老区的泰兴人民,为自身的解放和全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先后有8000多名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泰兴革命斗争的历史河流中,总有一些人物让人难以忘怀,总有一些故事让人激情澎湃,总有一些地方让人流连忘返。

中共江浙区泰兴独支纪念馆、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杨根思烈士陵园,这三座“矗立”在泰兴大地上的纪念馆,她们浓缩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泰兴人民的革命斗争史。

走进三座纪念馆,展现的是一个个革命英烈血染的风采,一场场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的活剧,一篇篇慷慨激昂的华章。

几十年来,三座纪念馆向前来瞻仰缅怀的人们,不厌其烦地叙说着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永不褪色,凝结为恢宏的斗争史;这些故事,永远奔腾在泰兴儿女的血脉中;这些故事蕴藏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启迪。

[推出中共江浙区泰兴独支纪念馆全景]

1992年,泰兴市人民政府为缅怀革命先烈业绩,决定修复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旧址——刁氏宗祠和沈毅故居,并正式对外开放。原红十四军第二支队第二大队大队长、国防部长张爱萍

【基于历史现场教学的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基地建设】

上将为纪念馆题写馆名。

“要找共产党,就到刁家网。”这是80多年前,在泰兴、如皋、姜堰地区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句民谣。这是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广大劳苦大众,为了自身的解放,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往与传颂。

在这里,昔日的刁家网,今日的中共江浙区泰兴独支纪念馆所在地,1926年的初秋,诞生了扬州、泰州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江浙区泰兴县独立支部。

这里,诞生了扬泰地区第一个塾师联合会,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成为了革命的骨干力量。

这里,诞生了扬泰地区第一个农民协会——刁家网农民协会。

这里,诞生了江苏革命史上最早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醒农合作社。

这里,先后发生了大规模的春荒借粮斗争、“七·二”围城斗争、震撼大江南北的“五·一”农民暴动。泰兴党组织在此创办了《星星报》,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和妇女解放;举办农民夜校,传播文化知识和进步思想,推动农民运动深入开展。毛泽东同志曾在1926年《向导周报》发表的《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一文中,对泰兴地区农民反抗斗争作了描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刁家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村庄,犹如一把火炬,她的光芒向四周辐射,三县边区纷纷建立了

中国共产党组织。

刁家网的革命火种直接孕育了通扬地区最早的红色武装——红军游击队,后汇合为如泰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催生了苏中地区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权;奠定了泰兴地区进行的黄桥战役、苏中战役、渡江战役的深厚群众基础和坚实思想基础。刁家网作为苏中地区党组织的发祥地、农民运动的策源地、武装斗争的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音乐起)

种田的弟兄们,好痛苦啊!

无衣无食无住,白白辛苦。

终年的拼命做,只为他人造财富,

所为的哪一般,你想想看!

所为的哪一般,你想想看!

种田的弟兄们,快快起来!

受地主的剥削,实在难挨,

要命的空白据,不问死活逼租债。

大家要救性命,团结起来!

大家要救性命,团结起来!

——《醒农歌》

在泰兴刁家网创造的一个个“第一”的背后,在一幕幕革命斗争活剧的背后,站着一个英烈,他就是沈毅。他组建了中共泰兴县委,成为中共泰兴历史上第一任书记。他创作了《醒农歌》,

引导劳苦大众砸掉旧枷锁,团结起来解放自己。1928年6月28日,年仅28岁的沈毅慷慨就义。临刑前,他视死如归,沿途高唱《国际歌》,高呼“共产党万岁!”、“我是共产党领袖,你们大家要加入共产党!”

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领导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年轻的独支领导人沈毅用生命唱响执著的追求,历史和英烈的足迹昭示我们:牢记最初的理想——为了谁,为千千万万人民谋永福。

[推出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全景]

为纪念黄桥战役的胜利,1979年,在当年陈毅指挥作战的丁家花园内,泰兴筹建黄桥战役纪念馆,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现在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1940年春,为执行党中央关于“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江南新四军挺进苏北,拉开了东进黄桥、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序幕。9月30日,国民党顽军出动主力三万余人进犯黄桥。新四军只有7000人,其中战斗人员仅5000余人,武器装备相对落后。面对数倍于我的顽军,陈毅、粟裕采取了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从9月30日一直打到10月6日,歼灭顽军1万1千余人,取得决战的全面胜利,在新四军战斗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之笔。

(音乐起)

黄桥烧饼黄又黄哎,黄黄烧饼慰劳忙,

基于历史现场教学的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基地建设(三)
当代大学生人生信仰问题分析及解答

当代大学生人生信仰问题分析及解答

商学院 贸易经济2班 庄雨诗 (2011201821)【基于历史现场教学的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基地建设】

再次看到信仰这个课题,不禁感慨万千。还记得有次上思修课,邱老师让我们写下自己的信仰。当时的我们大概都在心里嘀咕到:“什么是信仰呢?我有信仰吗?”而今天,当我深入研究这个课题之后,才发现信仰对人生的重要性,但人们往往忽略它。身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本科生,我也犯了这样的错误。然而在我和其他学校同学的交流中,得知她/他们大多也没有明确的人生信仰。这足以体现当代大学生对人生信仰的忽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更加激起了我对这个课题的兴趣。究竟在大学生身上存在着怎样的人生信仰问题,假设我是教育者,又应当如何应对与解答。

课题的切入点是定义什么是信仰。在学习思修课之前,我所理解的信仰是你内心所坚信的判断是非,处理问题的标准。即你对不同的人或事物所形成的一致的观念。每个人的信仰不尽相同,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接受着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外界刺激,当然也做出了不同的内心选择。而我的人生信仰是坚信“人性本善”。从牙牙学语之时便已牢记在心的“人之初,性本善”,一直以来使我内心所坚守的信仰。来到大学,接受了思修课的学习之后,我对信仰有了新的看法。邱老师曾在课堂上为我们详细地解析了什么是信念,包括生活,职业等信念。而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也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辞海》给信仰下了一个定义: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宗教,或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从根本上说,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指导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的意识形式。那么信仰究竟有何重要性呢?哈•纪伯伦曾说过“信仰是心中的绿洲。”而惠特曼更是明确说到“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在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承当重要责任。因此更应当明确人生信仰,把握人生航向。思修课本上提到了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想信念可以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因此它能够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由此可见信仰信念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生信仰问题。经过我个人分析及资料查找,主要有一下几个问题:

1.主流信仰被忽视,信仰更加功利化,世俗化。诸如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心目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肯定,他们更加青睐西方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比方说当代有很多大学生盲目金钱崇拜,受到社会的某些不良风气影响。名噪一时的“非诚勿扰”节目嘉宾马诺的一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287191/

推荐访问: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与信仰的关系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