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改善计划论文5000字

来源:论文 时间:2016-07-22 11:05:3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营养改善计划论文5000字(一)
营养改善计划自查整改报告

李峰山中心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查整改报告

为深入推进我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充分发挥学生营养改善作用,切实保障我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供餐质量数量落实到位,我校成立了已校长为组长的自查整改组,现把自查整改组的自查情况说明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共六级六班,实施营养餐学生299人;教职工20人。于2013年八月重建学生食堂,食堂餐厅面积约300平方米。从业人员4人都已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餐饮服务证、卫生许可证都在有效期内,自2013年9月以来学校先后添置蒸饭车、切菜机、切肉机、餐桌50张、消毒柜2台、冰柜2台等314件,总投入62118元,基本保证学生食堂及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

二、具体做法

1、 按照每生3元的补助标准足额向学生提供营养午餐。具体是每 天午餐时免费向学生提给烹饪熟的、安全营养的、价值3元的肉类商品。平均发给每位学生,直到打完为止。

2、严把食品采购关,学生每天的营养午餐主要以鸡肉、猪肉、 蛋为主。全部为本地没有喂过饲料的、没有病的家禽。

3、严把食品购入数量关,防止克斤扣两,杜绝资金流失,弄虚作假,中饱私囊。在烹饪营养餐前,由分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 表、 学生代表亲自参与核准和登记进货的数量, 学生代表亲自参与核准和登记进货的数量, 并负责列好每日进货清单、建好供餐台账。

4、严把食品卫生安全关,每天做好厨房、餐厅、餐具的消毒工作。每日都有食品留样,及时杀灭蚊蝇蟑螂等,杜绝饮食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5、每天领导小组成员都检查炊事员饭菜的洗涤、搭配、卫生安全等。。

6、学校专门建立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供餐专账,监督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每生3元足额使用,专款专用,一律杜绝克扣及挪作他用。

7、严把食品存储关,做到定期检查,分类储存,标识清楚,杜绝霉烂变质、过期食品出仓。

8、严把教师就餐值班关,确保学生就餐秩序,杜绝混乱就餐,随意就餐。

9、严把人员管理关,学校定期组织食堂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食品卫生安全、营养知识等培训,并对其履行职责的情况纳入学期及年度工作考核,均与绩效工资挂钩,做到奖惩分明。

10、学生营养午餐管理情况。我校严格按照“麻城市营养午餐工作流程”从采购、入库、出库、午餐加工、试尝、留样、分配就餐、成本核算每个环节严格把关。

三、专项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

我校能确保专款专用;实行实名制签领,每天发放营养餐前由班主任现场监督学生做好签字手续。严防套取冒领资金行为;补助资金能够足额用于为学生提供食品;学校定期将营养餐供给及学生签字情况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四、存在问题

1、校本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

2、从业人员不够稳定。

3、学校资金紧张,炊勤人员工资缺口较大。

4、编制紧,监管人员、分管领导均有较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和其他兼职工作,导致有时的监管未完全落到实处。

五、今后打算

1、进一步加强食堂从业人员、监管人员、校本培训力度,规范各项管理制度。使监管落到实处

2、尽可能安排营养午餐专职管理员。

3、压缩开支,开源节流,保证从业人员工资,稳定从业人员队伍。

营养改善计划论文5000字(二)
2013.2014年营养改善计划自查报告

坪寨小学营养改善计划资金使用情况

自查报告

(2013--2014年)【营养改善计划论文5000字】

坪上镇坪寨小学

2015.5.2

坪寨小学营养改善计划资金使用情况

自查报告

(2013年--2014年)

为确保“营养改善计划工程”能够安全、平稳实施,我校根据市教育局和市财政局的通知要求,成立营养改善计划资金使用专项自查工作小组,于2015年4月23日对学校2013年3月份至2015年1月份营养改善计划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自查。这次自查,通过查账、询问等多种形式,使自查工作真实、可靠,真正掌握我校营养改善计划资金使用实情,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领导小组

组 长:罗堂菲

副组长:罗兴富

成 员:赵银仁、金光丽

二、经费使用情况

(一)2013年

1.学校基本情况:

(1)2014年春季学期共有学生215人,教师10人,工勤人员2人。

(2)2014年秋季学期共有195人,教师9人,工勤人员2人。

(3)配套资金中央资金补助每餐每生3元,市级资金补助每餐每生0.20元,县级资金补助每餐每生0.80元,学生每餐每生合计4元。

2.经费统计情况:

(1)2013年春季学期

上学期结余118540.70元。

本学期收入98520元,其中:存入教师陪餐费1120元,上级拨入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工勤人员工资10800元,上级拨入营养改善计划资金86600元.

本学期支出115663.20元,其中:付工勤人员工资12000元,付猪肉、蔬菜款81503.20元,付粮油公司粮油款22160元。

本学期结余101397.50元。

平均每生每餐103663.20元÷(215+10)人÷85天=5.42元

(2)2013年秋季学期

上学期结余101397.50元。

本学期收入83700元,其中:存入教师陪餐费1120元,上级拨入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工勤人员工资10800元,上级拨入营养改善计划资金71780元.

本学期支出86896.65元,其中:付工勤人员工资10800元,付猪肉、蔬菜款57956.65元,付粮油公司粮油款18140元。

本学期结余98200.85元。

平均每生每餐76096.65元÷(195+9)人÷85天=4.38元【营养改善计划论文5000字】

3.营养改善计划工勤人员工资

(1)2014年春季学期工勤人员2名,四个半个月,每月每人工资1200元,共计10800元。

(2)2014年春季学期工勤人员2名,四个半个月,每月每人工资1200元,共计10800元。

工勤人员工资合计支出10800元。

4.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水、电、煤开支

(1)用煤4200元。(全部用于营养改善计划)

(2)用电5090元。(其中用于营养改善计划3962元)

(二)2014年

2.学校基本情况:

(1)2014年春季学期共有学生192人,教师9人,工勤人员2人。

(2)2014年秋季学期共有72人,教师5人,工勤人员1人。

(3)配套资金中央资金补助每餐每生3元,市级资金补助每餐每生0.20元,县级资金补助每餐每生0.80元,学生每餐每生合计4元。

2.经费统计情况:

(1)2014年春季学期

上学期结余98200.85元。

本学期收入39220元,其中:存入教师陪餐费1120元,上级拨入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工勤人员工资10800元,上级拨入营养改善计划资金27300元.

本学期支出82217.60元,其中:付工勤人员工资10800元,付陈端志猪肉、蔬菜款55433.60元,付粮油公司粮油款15984元。

本学期结余55203.25元。

平均每生每餐71417.60元÷(192+9)人÷89天=3.99元

(2)2014年秋季学期

上学期结余55203.25元。

本学期收入20838元,其中:存入教师陪餐费750元,上级拨入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工勤人员工资5400元,上级拨入营养改善计划资金14688元.

本学期支出30835.90元,其中:付工勤人员工资5400元,付肥肥公司猪肉款9462.50元,付贾有林蔬菜款8847.40元,付粮油公司粮油款7126元。

本学期结余45205.35元。

平均每生每餐25435.90元÷(72+5)人÷87天=3.79元

3.营养改善计划工勤人员工资

(1)2014年春季学期工勤人员2名,四个半个月,每月每人工资1200元,共计10800元。

(2)2014年春季学期工勤人员1名,四个半个月,每月每人工资1200元,共计5400元。

工勤人员工资合计支出16200元。

5.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水、电、煤开支

(1)用煤10500元。(全部用于营养改善计划)

(2)用水1545元。(其中用于营养改善计划1200元)

(3)用电3660元。(其中用于营养改善计划2550元)

三、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具体办法

1.认真制定了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完善了“营养改善计划工程”管理机制。

2.加强了“营养改善计划工程”的过程管理。

3.加强“营养改善计划工程”经费管理。

营养改善计划论文5000字(三)
营养改善计划自查报告

耿镇中心小学【营养改善计划论文5000字】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自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增强学生体质,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不断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根据高陵县教育局有关“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文件精神要求,我们认真开展了营养计划自查工作,现将我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教师15人,一至六年级6个教学班,共有学生178名。 为保障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顺利进行,学校投入了较大的物力、财力,做到了储藏、加工分离,安装了防盗网、监控设施,购置了蒸蛋车、温控车、消毒柜等蛋奶加工专用设备,防蝇、防尘、防鼠设施到位。

二、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我校领导对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高度重视。开学初,学校认真制定了“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实施方案”,为把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以郇超校长为组长,分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徐永信为副组长,校委会其他人员及班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把学生营养计划作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切实做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管理工作,把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责任分解落实到人,确保按时、保质、足额发放。

三、制度齐全,落实责任

为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学校制定了“食堂安全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卫生培训制度”、“出

入库管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加工管理制度”、“发放制度”、“食品留样制度”、“班主任跟餐制度”,“卫生突发事件报告制度”、“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信息上报制度”和“学校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等管理制度,健全了营养餐留样、班主任领取和学生用餐三类台账,规范了营养餐操作、加工、分发食用流程。

每周对营养餐工程的管理制度落实情况、食品卫生监管情况和学生的领取使用情况开展自查,并对存在的问题做到了及时整改。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计划,是党和政府体恤民情、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具体体现,是典型的亲民、爱民、惠民工程,为把党的这一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学校通过召开教师会、家长会、班会、致家长的一封信、黑板报等途径,广泛深入宣传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义、政策和做法。使学生、家长和社会了解并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向学生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

五、严格程序,规范操作

1、学生营养计划食品由上级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实行的是供应商定时定量定期配送,专人专车专程送达学校,我们按照相关规定向供货商查验、索要、留存供货商的相关许可证、产品合格证明、资质证明。学校安排专人负责食品验收工作,建立了详实的食品入库台账,有验收记录,并注明了名称、数量,确保学生营养餐在规定的保质期内。

2、严格入库程序。每次在配送的食品进库时,都认真清点、仔细

检查、细心核对、准确登记,严格检查生产日期、保质期和外包装等,索要质检报告单,双方办事人签字,学校专人专账管理,防止过期、霉变和其他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所有交接手续规范,谁接手谁签字谁负责。

3、存储规范安全。我校设置有专用储藏室,专人负责,每天定时向加工人员发放营养餐,闲杂人员不许接近库房和加工场所。保管人员能够认真负责地做好保管工作,并建有规范的台帐记录。营养改善计划保管能严格执行食品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营养食品存放离地面15cm,离墙10cm,在有防潮设备的架体上存放,储藏干净卫生,通风透气,能够定期开启空调,室温控制稳定,防止了食品霉变。防盗、防鼠、防尘设施到位。有计划有次序地发放食品,防止积压、变质现象发生。做到了先入库的先出库,后入库的后出库,并做留样记录,详细记录了留样食品的名称、留样量、留样时间,留样每份保存48小时以上备检。

4、严格实行加工检查制度。加工人员身体健康,做到了穿工作服持证操作,个人卫生习惯良好,并按时对炊具进行清洗和消毒。

5、严格实施加工规程。加工操作规范,细节符合要求,未出现不熟、不热或过热等现象。鸡蛋加工前用淡盐水冲洗,做到了煮熟煮透,鸡蛋加工过程人不离场,每天将一个熟鸡蛋放进留样盒存48小时。

6、营养餐的发放严格遵守规程。每天早8:00开始加工,班主任于第一节课后领取,分发给学生食用,学生每天食用时,老师指导学生做到:一看、二摸、三嗅、四尝,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食用期间,实行班主任跟餐,分管领导巡视制度。对不适宜使

用营养餐的学生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妥善处理。落实好营养餐卫生监督机制,防止发生食品中毒事故,让学生放心使用营养餐。

7、食用后的残渣、奶盒等废弃物实行统一回收存放,于当天下午放学后集中处理,并做好残渣处理记录。

六、存在问题

尽管学校每天按时为学生提供合格的营养餐,但仍有个别学生在一些商店、摊点购买小食品,安全隐患责任难以分清。

七、改进措施

1、强化安全监管,禁止学生购买小食品,加大营养餐的宣传力度,利用班队会对学生进行食品质量安全、营养知识教育,积极指导学生科学地食用早餐。

2、完善营养餐改善计划实施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供餐流程。

3、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管理培训,强化管理,更好的落实营养餐改善计划。

耿镇中心小学

2013年6月8日

耿镇中心小学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自查报告

耿镇中心小学

2013年6月8日

营养改善计划论文5000字(四)
教育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 要】教育扶贫是指通过对贫困地区家庭就读于中职或高职的子女提供学历教育的资金补助扶持,帮助他们完成学历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并帮助和推荐他们实现稳定就业,获得较高的收入,实现从根本上消除家庭贫困的一种扶贫开发方式。

  【关键词】扶贫 教育扶贫 阳光工程 雨露计划 素质型贫困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扶贫方式一是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合理地开发矿业,有计划地进行能源建设,发展交通运输业;二是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把贫困地区开发和发达地区发展结合起来,引进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三是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和中等专业学校、高等院校等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联系,开展对口支援,组织能工巧匠和技术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培训科技人才;四是国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减免一定的税收,资金适当集中,统筹安排,配套使用。
  一、教育扶贫的意义
  教育扶贫就是通过在农村普及教育,使农民有机会得到他们所要的教育,通过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和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来实现征服自然界、改造并保护自然界的目的,同时以较高的质量生存。
  二、国家层面出台的关于教育扶贫的相关政策
  (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
  1994年4月1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力争在20世纪内最后7年,集中力量,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个计划是20世纪后7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
  (二)《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是经国务院批准制定,旨在解决西部“两基”问题的计划。
  (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免一补”实施步伐有关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7号)
  “两免一补”政策是指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主要内容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其中中央财政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四)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
  (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1]54号)
  营养健康计划是我国自2011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就餐问题的一项健康计划。中央财政先后拨款160亿元用于解决2600万贫困地区学生吃饭经费不足,先后利用公益组织的希望厨房、桂馨厨房、春苗厨房、幸福厨房、免费午餐等项目为我国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教育部力争2013年全国农村小学都建立食堂。
  (六)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教学[2012]2号》
  三、贵州省教育扶贫工作的实施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从2004年起,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简称为“阳光工程”)。
  贵州省人民政府从2004年开始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以解决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难以提升从业的岗位层次的问题。
  2004年贵州省有阳光工程培训机构298个,培训计划为80000人。
  2005年贵州省有阳光工程培训机构289个,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120936人;
  2006年贵州省有阳光工程培训机构305个,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101813人;
  2007年贵州省有阳光工程培训机构292个,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107515人;
  2008年贵州省有阳光工程培训机构316个,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104274人;
  2009年贵州省有阳光工程培训机构327个,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108500人;
  2010年起取消了普通农民工培训,增加了资助贫困户子女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和“雨露班”教育培训试点工作,共有培训机构353个,培训人数164988人。
  其中: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149968人,占年初计划的149.97%,培训后全部实现转产;初级技工(含专项职业技能)培训12007人,占年初计划的120.07%;“雨露计划・圆梦行动”试点2000人,占年初计划的100%;“雨露计划・助学工程”试点首批经过公示合格的资助对象有1013人,占年初计划的50.65%。
  (二)雨露计划
  “雨露计划”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特色,以提高素质、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宗旨,以中职(中技)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政策业务培训为手段,以促成转移就业、自主创业为途径,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最终达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最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贵州省雨露计划培训形式主要包括: “企业招工+培训+就业”培训、农业产业化技能(含技术骨干)培训、助学工程、初级技工培训、民族民间技术艺术培训。   2010年从全省范围内选择了条件较好的12所职业技术院校开展“雨露计划・助学工程”试点,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00万元,资助1013人,资助对象均为农村高中毕业生,每人补助4000元。
  2011年加大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投入1500万元,范围从高中毕业生扩大为高中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实施“雨露计划・助学工程”的学校有贵州省建设学校等24所职业学校,招生计划5263人,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
  2012年安排“雨露计划・助学工程”财政扶贫资金2000万元,有省旅游学校等35所职业学校实施该项目,招生计划4980人,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雨露计划・圆梦行动”是运用国家财政扶贫资金资助农村贫困家庭的莘莘学子圆大学梦,帮助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因学致贫问题的智力扶贫新模式。按照“资助一人,脱贫一户”的理念,贵州省从2010年开始启动实施的一项新的智力扶贫模式。2010年安排扶贫资金800万元,资助了2000名农村贫困学生,每人获得财政扶贫资金4000元资助;2011年为扩大贫困家庭受益面,将资助对象扩大到二本招生的农村贫困学生,安排扶贫资金2000万元,一次性资助5000名农村贫困学生。
  (三)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免学费为主,以校内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顶岗实习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
  1. 国家助学金
  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业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
  2. 国家免学费
  国家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籍一、二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涉农专业学生(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以及三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及顶岗实习困难专业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对在政府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标准由财政给予补助。免学费资金由中央财政统一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标准,与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3. 顶岗实习
  安排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获得一定报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
  4. 奖学金
  地方政府、相关行业、企业安排专项资金设立中职学生政府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
  5. 学校减免学费等
  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安排不低于事业收入5%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校内奖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6. 其他形式资助
  鼓励和支持有关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积极参与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四)普通高中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1. 国家助学金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资助面约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
  2. 学校减免学费等
  普通高中要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3-5%的经费,用于减免学费、设立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3. 社会捐资助学
  完善捐资助学相关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等面向普通高中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五)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黔府发〔2013〕1号)
  我省“两基”工作于2009年通过了国家督导评估验收,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但由于基础薄弱、欠账较多等多方面原因,全省义务教育仍然处于低水平、不稳固、易反复阶段,同时,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现。为此,省人民政府决定实施教育“9+3”计划,即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和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四、贵州省教育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培训质量有待提高。目前的培训大多还停留在短期的培训层面,由于培训时间较短,这种培训更适合劳动技能含量低的工种,一些技能型工种,除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培训外,还需较长的时间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
  二是培训的资源比较欠缺。目前开展培训的机构主要还是现有相对条件较好的职业技校、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不少培训基地基础设备还不齐全,师资力量还不够强,缺乏教学培训经验和成熟的培训教材,加上培训对象的素质普遍还较低,水平差异较大,这也给培训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三是培训的方法有待创新,对接企业还需加强。一些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的设置比较简单,实施雨露计划的学校只注重学历教育,技能培训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简单的技能往往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开展多次培训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四是资金扶持力度还需加强。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宣传力度不够,再加上不少农民对转移培训和招工的信息知之甚少,因贫困在现有的培训扶持政策标准下,有些贫困农民尚无能力参加培训基地的培训,尤其是一些高技能性工种的培训,同时培训机构的办公经费缺乏激励机制,政府必须加大培训资金、设备等各方面的投入。
  五是缺乏后续的跟踪服务。受助学生的就业、农民工的转移培训就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业的稳定性往往较低,对重新推荐就业问题、帮助解决工作方面做得较少。
  五、教育扶贫任重道远
  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连片特困地区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一些地区的贫困依然面广程度深,一些扶贫手段,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既代价不菲,又很难奏效。之所以难脱贫,除了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根本上还是因为“素质型贫困”人口素质不高,缺乏技能,它直接影响‘造血’能力,他们普遍缺乏脱贫致富技能,农业科技普及率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虽然一系列的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使农村贫困地区的人民得到了实惠,比如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让贫困家庭孩子不愁上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孩子们吃上可口的午餐;推行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让贫寒学子走进大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免学费政策,让农村学生不花钱就能学技能。但这些成绩离教育扶贫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要想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教育扶贫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六、探索教育扶贫新思路
  给政策、给资金、给项目,能有效拉动特困地区发展,但根本还是要授之以渔,培养有知识、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升特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给钱不如给本事,扶贫要打“职教牌”的扶贫理念己成为很多地方扶贫工作的重点,扶贫先扶教,治贫先治愚,扶贫的长久之计是提高人口的素质,让他们用知识和技能去创造财富创造新生活。
  为此,各职能部门都在积极探索教育扶贫的有效途径,如贵州省2013年开始启动实施的教育“9+3”计划,资助更多的贫困子女接受“学历+技能”教育;大力新建职教园区,使职业教育集团化集群化发展;组建了铜仁职教集团学校,加强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对中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各区县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培养适用人才;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的通知》将职业教育办进园区,解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和企业用工困难的问题。
  教育扶贫工作的探索和实施就是要把扶贫的问题用扶智的办法来解决,就是要通过教育把更多的人从原有的恶劣生存环境中解放出来,以能力救助为核心要素,通过让更多的山区贫困学子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一个地区的脱贫问题。特困地区的学生将来会用知识和技能反哺大山,他们是带领家乡脱贫致富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王国玲. 大力实施教育扶贫战备努力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 青海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2]邓聿文. 教育扶贫是根本的扶贫.
  [3]王飞跃,樊黔江等. 职业教育保障与反贫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营养改善计划论文5000字(五)
我国扶贫现状与任务

  “十二五”时期扶贫工作成效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精准扶贫,开创了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
  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1年初,按2300元扶贫标准计算,全国农村贫困居民为16567万人,2014底为7017万人;2014年比2011年,贫困居民减少9550万人,年均减少238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20%,比2011年下降5.50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80个百分点。2015年初以来,各地减贫工作力度明显加大,有望完成年初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农村贫困人口再减少1000万人以上的任务。
  二是农民增收步伐加快。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10元,为全国同口径的65.30%,比2011年提高了8.20个百分点,实现了连续三年增幅高于全国,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经济发展上行向好。据有关资料显示,2011―2014年,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西、河南六个贫困居民最多的省(区)生产总值合计,分别增长62.80%、55.70%、54.50%、51.40%、49.40%、46.20%,明显高于全国36.30%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
  四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11―2014年,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新建农村公路124.12万千米,贫困地区累计解决7852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354万无电居民的用电问题,完成1565.40万农村贫困户的危房改造。2014年底,93.50%的乡镇和70.80%的建制村实现了交通通畅,100%的建制村和90%以上的自然村通上了电话。
  五是公共服务明显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学费政策,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覆盖;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人数,从2012年的1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5万人。贫困地区新农合参保率达98%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六是机制创新取得突破。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基本摸清了全国贫困村、贫困户底数。探索建立了贫困县考核和约束、精准扶贫工作、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完善投入机制,健全社会扶贫组织动员机制。中央财政2015年安排专项扶贫资金460.90亿元,同比增长8.01%;各地省级财政扶贫投入预算也从2014年的2 3 6 . 2 8亿元增加到2 0 1 5年的284.12亿元,增长20.25%。
  七是对世界减贫贡献巨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已有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成为“中国奇迹”最为精彩的篇章。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60%以上,2002年下降到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2014年下降到4.20%。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
  目前精准脱贫存在的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扶贫开发作出了最新的战略部署。总的体会,概要说就是“12345”:一个鲜明主题、两个基本判断、三大目标要求、四大主要任务、五大政策措施。
  一个鲜明主题就是《建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11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又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脱贫攻坚,这是五中全会论扶贫的鲜明主题。
  两个基本判断就是《建议》指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和“消除贫困任务艰巨”。这两个外延丰厚的基本判断,既充分肯定了扶贫开发取得的巨大成就,又清醒认识到了面对的突出问题。
  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扶贫开发依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
  一是贫困规模大,贫困程度较深。目前,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单一片区县24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92个,贫困村12.80万个、贫困户2948.50万个、贫困居民7017万人。贫困居民超过500万人的有6个省(区),其中贵州达623万人;贫困发生率超过15%的有5个省(区),其中西藏高达23.70%,全国重点县和片区县的贫困发生率平均达22.10%。从大凉山区“1年最多吃3顿肉”的极贫角落,到石漠化地区“跑水、跑土、跑肥”的贫瘠土地,再到大山深处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的现实无奈,无不迫切告诉我们,现有贫困居民贫困程度都较深。
  二是内生动力弱,返贫风险增加。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集中,贫困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健康水平低的“两低”现象比较普遍;建档立卡贫困村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弱,其中70.8%的村还没有集体经济。目前剩下的贫困居民致贫因素较多且交织叠加,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突出,缺资金、缺技术普遍,因灾返贫、因市场风险返贫常见。以四川为例:在贫困居民中,因病致贫的53.90%、缺资金的46.60%、缺技术的31.80%、缺劳力的23.20%。
  三是区域性凸显,发展基础脆弱。现有贫困居民主要分布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贫困的区域性、整体性特征明显。在12.80万个建档立卡村中,有7.70万个行政村不通客运班车;83.50万个自然村中,有33万个不通水泥(沥青)路。贫困地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生存条件差,建档立卡户中,需要搬迁的人口近千万;饮水困难的652万户、饮水不安全的580万户。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市场主体发育不足、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产业发展处于价值链低端。   四是边际成本高,脱贫难度艰巨。贫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普遍落后,一些贫困家庭一穷二白,缺乏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安全住房、干净水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一些贫困居民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沙化区和荒漠化区,扶贫一时难以见效;一些贫困居民非残即病,劳动能力弱。2011―2014年,我国减贫幅度分别为26.13%、19.11%、16.67%、14.94%,呈逐年下降趋势。到2020年,7017万贫困居民要全部脱贫,贫困县要全部摘帽,时间十分紧迫。6年时间,平均每年需要减少1200万人。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
  五是工作有差异,力度亟待加大。一些地方存在扶贫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突出矛盾,一些中西部贫困地方还没有把脱贫攻坚作为主要任务,一些部门、单位和东部地方还没有把扶贫济困摆在应有位置。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干部“思想贫困”“作风贫困”“方法贫困”,以及“理念功利化”“指导军事化”“管理工厂化”的苗头渐现,阻碍精准扶贫落实。扶贫政策针对性不强,特惠支持不足,已有政策落实不到位,扶贫投入总量仍然不足且有相当的“供需错位”,渠道比较分散、效率总体不高;金融支持有待加强。行业支持缺少特惠,工作责任落得不实,社会动员支持体系薄弱。
  “十三五”时期精准脱贫任务
  目前精准脱贫压力巨大,如何从根本上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如何让贫困县摘掉贫困的帽子?如何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的时代任务。
  对此,《建议》提出了三大目标要求。
  一是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84年农村居民199.60元贫困线确定后,再根据农村物价指数变化计算出以后各年的贫困标准。我国的贫困标准经历了“1―2―1”的三个阶段,即在2000年前,贫困标准仅一个,也称为绝对贫困标准。2001年,明确把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低收入(相对)贫困,因而贫困标准一分为二,即除了绝对贫困标准外,还有低收入贫困标准。2008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由此上述两类贫困及贫困标准合二为一。目前使用的贫困标准是2011年制定的,即2010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建议》说明时说,“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现价计算的标准。据测算,若按每年6%的增长率调整,2020年全国脱贫标准约为人均纯收入4000元。”
  二是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的贫困标准除了人口贫困标准外,还有一个区域贫困标准,即: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国定贫困县)标准。从严格意义上说,贫困县标准是一个工作标准。确定贫困县,是我国扶贫开发区域瞄准的重要手段之一。1986年,我国第一次确定了331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后改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此后分别在1 9 9 4年、2 0 0 1年、2011年进行过三次调整,目前全国共有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全部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另外,新10年我国还有片区县的扶贫标准,以此确定了340片区县。到2020年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除了是对扶贫开发成效的考验,也向贫困县党政领导干部发出一个明确信号:即不要贪恋附着在“贫困帽子”上的各种政策红利,而要把精力真正放到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上,扶真贫、真扶贫。
  三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所谓“区域性整体贫困”,一般就是指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连片特困地区,是伴随扶贫开发的产生而产生的。1986年,即扶贫开发之元年,国家把贫困地区分为14个片区。1988年,在14个片区基础上增划和调整,把全国贫困地区划分为沂蒙山区、太行山区等18片。新10年,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2011年,在全国共划分出秦巴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加上已经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川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共14个片区680个县,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440个。这14个片区贫困问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区域性、整体性,所以,必须采取特殊手段才能解决。
  基于这三大目标要求,《建议》更加明确的提出了四大任务和五大政策措施,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任务一:“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是我国“十三五”的国家战略。我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贫困人口分布在20多个省(区、市),扶贫脱贫必须因人因地施策。《建议》明确提出,实施“五个一批”,是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任务二:“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我国贫困地区多处于中西部、山区和边陲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薄弱。《建议》明确提出,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这可以预见,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我国将全力补好补齐贫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和贫困地区发展滞后这两块短板,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居民实现脱贫创造有利条件。
  任务三:“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贫困地区与较发达地区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上,必须着力缩小这个差距。《建议》明确提出,“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任务四:“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落实责任;责任落实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建议》明确提出,明晰中央、省、市、县扶贫事权,健全脱贫攻坚激励约束机制,创新财政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健全党政机关为主体的社会各界和个人广泛参与的社会扶贫支持体系,以及突出脱贫攻坚重点区域等。   《建议》明确了五大政策措施。
  政策一:发挥“两个优势”,强化脱贫攻坚保障。
  其一发挥政治优势。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是我们党的五大政治优势,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力量,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法宝。广义来说,政治优势就是指这五大优势;狭义来说,政治优势最重要的就是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贯彻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从政治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最为核心的就是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其二发挥制度优势。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因此,制度优势,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当然也是我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度优势,这个优势的特征就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政策二:坚持“五个一批”,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其一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支持贫困地区科学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鼓励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合理有序开发优势能源矿产资源。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实行中央、省、市财政全额返还县级财政的政策;对片区外国家扶贫重点县,实行中央财政全额返还县级财政的政策。
  其二引导转移就业脱贫。加大转移就业培训投入,继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建立和完善输出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引导农村贫困人口进入家政、物流、养老等领域就业。对贫困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政策支持。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有序实现市民化。
  其三实施易地搬迁扶贫。编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居民,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因地制宜实行搬迁安置。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投资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6000亿元资金,人均投入强度约6万元,促进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其四实行保障兜底政策。完善最低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灾害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社会参与救助的体系。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政策三:打牢攻坚前提,扩大基础设施覆盖面。
  其一加强基础建设扶贫。加快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和互联网建设。加快推动连接贫困地区的国家铁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网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强化贫困地区重大水利工程和中小水利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对贫困地区水电开发、农田改造升级、光伏发电工程。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加快实现贫困村宽带网全覆盖,实施电商扶贫工程,促进贫困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其二加强生态保护扶贫。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农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等重大生态工程,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力度。推进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农户改厕、村庄绿化,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支持山、水、田、林、路建设及小流域综合治理。
  其三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探索对贫困居民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对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一些项目形成的资产,考虑折股量化给贫困户。提升市场机制的益贫性。
  政策四:坚持共享理念,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其一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扶贫需扶智”,要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国家教育经费继续向贫困地区、向基础教育倾斜,“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倾斜。在贫困地区率先实行普通高中免学费,建立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其二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服务水平。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医疗救助和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把新农合大病保险支付、医疗救助等结合起来,使患大病者得到兜底保障,加大扶贫对象补助力度,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加大贫困残疾人健康服务力度。
  其三健全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以及残疾人关爱体系。对农村“三留人员”和残疾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帮助特殊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加快建立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其四丰富农村贫困群众文化生活。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贫项目,重点是实施广播电视服务网络、数字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等。支持贫困地区挖掘保护、开发利用民族民间、地方特色文化遗产和资源。文化事业经费向贫困地区倾斜。
  政策五:坚持“五级联动”,实行脱贫责任制度。
  其一实行脱贫攻坚责任制度。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责任是决胜之基。清晰各级扶贫事权,实行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坚持省市县乡村书记抓扶贫,实行“五级联动”,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居民规模500万人以上或贫困发生率15%以上的9个省区,真正把扶贫开发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实行扶贫工作“一票否决”。同时,实行最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确保中央制定的脱贫攻坚政策尽快落地。强化督查和问责,完不成年度扶贫任务的对领导干部进行约谈。建立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对扶贫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法违规问题,坚决从严惩处。加强贫困村党支部建设。   其二加大脱贫攻坚投入保障。强化政策保障,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确保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注重扶贫供给侧改革。一是增加转移支付。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每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涉及民生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二是取消配套资金。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以及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地市级配套资金。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三是鼓励多元投入。鼓励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发挥互补作用。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并给予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四是落实特殊政策。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工程。保障扶贫开发用地。加大科技扶贫力度。贫困地区创业创新和服务的人员,在薪酬待遇、公务员录用、职级调整、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
  其三健全脱贫攻坚社扶体系。一是深化对口定点扶贫。健全东西部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东部地区增加对口帮扶财政投入,启动实施东部强县与贫困县“携手奔小康”行动。加强并改进党政军群部门和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定点帮扶贫困革命老区“百县万村”活动。二是自愿包干参与扶贫。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落实企业和个人扶贫捐赠税前抵扣政策;引导各类参与扶贫主体工作重心下移,采取包县、包乡、包村、包户的包干方式,实现社会力量帮扶贫困村全覆盖。三是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方式,创新机制,拓宽渠道,加强国际反贫困领域交流。借鉴国际社会减贫理论和实践,开展减贫项目合作,共享减贫经验,共同促进减贫事业发展。同时,振奋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精神,坚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
  其四突出脱贫攻坚重点区域。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整体性。基础设施建设、各类扶贫投入、基本公共服务、对口定点扶贫等都要重点向这些地区倾斜,特别要加大转移支付。
  总之,中国人绵亘数千年的小康梦,距离“圆梦”时间只有五年,而这五年要从精准脱贫到全面小康,是一个任务非常艰巨的过程,从统计数据上的达标,到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兑现,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人人负责,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实现共享发展,保障基本民生,才能找准目标,增添动力,我们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目标就会越来越清晰。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288862/

推荐访问: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论文 营养改善计划调研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